從本章開始,我便跟大家講述一下關於唐僧取經團隊成員之一——孫悟空的事。相信一定會有讀者搶先發問說:“孫悟空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號稱為美猴王。後來在西牛賀州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七十二變、筋鬥雲等高超的法術。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後大鬧地府與天宮,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因感覺職位低而返迴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並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因醉酒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之軀,陰錯陽差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佛祖的鬥法中失利,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過自新。經觀音菩薩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在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後,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有什麽可說的?”
如果是這麽說,我是認可的,隻可惜我今天要聊的不是這個,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並試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孫悟空的原形是誰?
孫悟空的啟蒙老師菩提老祖是誰?
孫悟空為什麽要大鬧天宮,以及為什麽十萬天兵都降服不了孫悟空?
六耳獼猴是誰?為什麽隻出現了兩迴,那他的原形是誰?
......
我知道,讀者們已經有了答案,那孫悟空的原形之一是釋悟空: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迴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迴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係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原形之二是石磐陀: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化提供了契機。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製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曆曆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原形之三是無支祁:無支祁是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閑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原形之四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國學大師胡適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裏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麵上。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
如果是這麽說,我是認可的,隻可惜我今天要聊的不是這個,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並試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孫悟空的原形是誰?
孫悟空的啟蒙老師菩提老祖是誰?
孫悟空為什麽要大鬧天宮,以及為什麽十萬天兵都降服不了孫悟空?
六耳獼猴是誰?為什麽隻出現了兩迴,那他的原形是誰?
......
我知道,讀者們已經有了答案,那孫悟空的原形之一是釋悟空: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迴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迴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係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原形之二是石磐陀: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化提供了契機。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製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曆曆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原形之三是無支祁:無支祁是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閑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原形之四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國學大師胡適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裏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麵上。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