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秋,在頂住了朝中大臣的多方壓力之下,載湉帶著德容、建寧和劉少卿、李鴻章四人離開紫禁城,微服前往天津。
帶著容妃純粹是為了‘蓉兒’這個名字的惡趣味,而建寧則是死活黏上來狗皮膏藥,甩都甩不掉。為此,載湉沒少數落劉少卿‘怕老婆’。
至於劉少卿有沒有暗地裏埋怨皇上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妹妹——哼,諒他也不敢。
這一次載湉沒有搞太大的排場,就是為了能夠真正探一下大清當下的風土民情。所以僅僅帶了幾十名護衛、幾個太監宮女就上路了。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劉少卿和李鴻章商議了一下,最後還是派遣了一個騎兵營在沿途四周護衛。
過了半個小時,載湉和德容兩人都洗簌完畢,又換了幹淨輕便的衣服,這才施施然來到酒店二樓。
桌麵上已經擺了幾道佳肴,勞累了一天的幾人聞著飯菜香,頓時食欲大開,顧不得等後麵的幾道菜,先叫了米飯來吃。
“呦嗬,這個米不錯麽。小二,這是什麽米啊?”載湉吃了一口飯下去,隨即叫住上菜的小二哥問道。
“迴大爺的話,這是來自關外的上等米。以前咱們這裏要吃米,基本都是江南來的,江南的米雖說是便宜些,但是米糙,蒸出來的飯沒有香味兒。這兩年關外的大米逐漸流入,雖然也分三六九等,但是這關外的米普遍要比江南的米好吃。尤其是這上等米,油份大,米粒清香飽滿,口感爽滑有勁,比之南方的稻米強了太多。當然,價格也高些。”
“嗯,好好!”載湉聽了十分高興。關外種植水稻可是他一力推動的。
在早前,所有的人都認為稻米隻在南方水鄉生長。載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通過幾年的雜交、選種,終於找到了能夠在東北地區生長的稻種。
現在,來自關外的大米已經走進尋常市井人家,雖然仍然是為數不多的富貴人家才能消費得起的,但這也已經是一個極大的飛躍了。相信假以時日,隨著關外的土地開發越來越多,糧食產量越來越大,終有一天,全國的老百姓都能吃到來自東北黑土地的大米。
“就衝這碗米飯,迴去也要表揚表揚王文韶。”載湉一邊吃,一邊說道:“不過這價格還是太高了,還要進一步擴大產量,以降低價格。”
一旁李鴻章道:“這關外的稻米的確味道好,我家中也是經常吃這種米。說實話,一旦吃慣了這種關外的大米,再吃江南的米,感覺真是,嗬嗬……”
李鴻章的家鄉畢竟也屬於淮南,所以當說到南方的稻米品質時,便不好多說。
“至於價格麽,爺說的對,產量肯定是一方麵,另一方麵,老奴以為,一旦東北的鐵路完全修通,這運輸能力上去了,價格也會下來一些。”
“嗯。你說的不錯。這運輸成本的確是影響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最晚兩、三年,從直隸到盛京、旅順、丹東的幾條鐵路線就能修通,到時候遼寧的水稻再運往關內,成本就小的多了。”
李鴻章點點頭,“說到鐵路,老奴剛剛收到鄭觀應發來的電報,爺所說的遼寧阜新一帶,果然開發出了大型的煤田。而且據他所說,煤炭儲量非常大、品質也極高。這樣一來,京遼鐵路北線、遼漢、遼大等鐵路的的燃煤問題就可以就近提供了。這樣一來,鐵路運輸的費用又可以降低不少。”
載湉笑道:“果然如此。其實遼寧不光有煤炭儲備,還有豐富的鐵礦儲備。你可以讓他們再去盛京東南方向的本溪南芬看看,哪裏也許有儲量豐富的鐵礦。如果找到了,我們可以就近在辦一個鋼鐵廠,這樣,東北地區工業建設的基礎就差不多了。”
聖天子有真命加身,洞察萬裏、名劍秋毫,足不出戶也知天下大事,這一點李鴻章早已見怪不怪了。但有的人還是不上道,比如某位公主。“哥哥,你是怎麽知道這些的呢?”
“嗬嗬……”載湉一笑,“多看書啊。其實很多知識,都記載在一些不起眼兒的野史傳記、或是地方誌裏麵。就拿這稻米來說吧。雖說是我讓下麵人推廣種植的。但是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朝鮮移民在東北種植了。1845年,時任盛京將軍的奕湘便曾上報,稱朝鮮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戶越江進入渾江流域私墾。”
鴉片戰爭以後,大清朝因為精力有限,對東北地區的管製逐漸散漫,於是,有一些朝鮮人陸續進入圖們江及鴨綠江對岸的中國東部邊疆地區。早期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移民克服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困難,憑借在半島的水田農作經驗,大膽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當地滿洲人放棄的草甸地、葦塘地和澇窪地上開發出片片稻田。
“後來朝鮮移民沿渾江向北發展,進入桓仁、通化一帶開發水田。1875年,當地縣誌記載有金姓朝鮮移民在‘下甸子’地方試種水稻,獲得成功。1883年,金華友等數名朝鮮移民,從通化小灣溝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試種水稻亦獲成功,不久之後,三源浦一帶成為著名的朝鮮移民聚居區和產稻區。隨著朝鮮移民不斷向北向西發展,稻作試驗區也逐漸向北向西發展。就在幾年前,還有朝鮮移民移入樺甸開發水田。”
“至於和朝鮮通航的丹東地區,這樣的情況就更多了。以至於當地地主都在雇傭朝鮮長工。我聽說鳳城縣湯山城就有張姓漢族地主,一次性招雇上百名朝鮮農民開辟水田。另外吉林最初也是由俄國境內移入的朝鮮人在當地建立村莊,開田種稻。後來附近的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鮮農民種稻有利可圖,乃從俄境招雇8戶朝鮮人開發水田。十年前,五常縣沙河子鄉也出現了水田。那個時候咱們才剛剛在遼寧廣泛推廣種植水稻。”
幾人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米飯,一邊聽載湉侃侃而談,頗有些文人‘詩詞下酒’的韻味在。
“不過黑龍江和吉林北部的水稻和遼寧的不同,那兒的稻種有紅毛、白毛兩種。據說,朝鮮移民進入東北之初,使用的稻種都是從家鄉帶來的。可是他們在試種他們自帶的水稻品種時,大多沒有成功。有的稻種雖然生長起來,但產量很低。後來,有一位來自朝鮮南部名叫申友景的人,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在牡丹江地區的磨刀石、海林一帶進行試種。幾年後,才培育出適應黑龍江、吉林自然條件的耐寒性強、早熟、產量較高的品種。“
聽著載湉的講解,幾人這才知道原來關外水稻的種植還有這麽曲折的經曆。甚至還用了小日本的稻種。
幾人就這樣一邊聊著,一邊享用這美味的晚餐。
“咣咣咣……”
正在聊天的幾人忽然被外麵傳來的一陣鑼鼓聲打斷。
看著從窗外絡繹而過的人群,載湉皺了皺眉頭。“這是第幾波了?”
“第四撥了。”身邊的中年護衛答道。
“去吧掌櫃的叫來。”
“嗻!”
不多時,酒店的老掌櫃進來請安。
“老掌櫃,我來問你,剛剛過去的那一幫敲鑼打鼓的,是什麽人?”
“哦。迴公子爺的話。那是起壇的大師兄朱三哥,後麵的女子是紅燈照的大師姐。”
“義和拳?”
帶著容妃純粹是為了‘蓉兒’這個名字的惡趣味,而建寧則是死活黏上來狗皮膏藥,甩都甩不掉。為此,載湉沒少數落劉少卿‘怕老婆’。
至於劉少卿有沒有暗地裏埋怨皇上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妹妹——哼,諒他也不敢。
這一次載湉沒有搞太大的排場,就是為了能夠真正探一下大清當下的風土民情。所以僅僅帶了幾十名護衛、幾個太監宮女就上路了。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劉少卿和李鴻章商議了一下,最後還是派遣了一個騎兵營在沿途四周護衛。
過了半個小時,載湉和德容兩人都洗簌完畢,又換了幹淨輕便的衣服,這才施施然來到酒店二樓。
桌麵上已經擺了幾道佳肴,勞累了一天的幾人聞著飯菜香,頓時食欲大開,顧不得等後麵的幾道菜,先叫了米飯來吃。
“呦嗬,這個米不錯麽。小二,這是什麽米啊?”載湉吃了一口飯下去,隨即叫住上菜的小二哥問道。
“迴大爺的話,這是來自關外的上等米。以前咱們這裏要吃米,基本都是江南來的,江南的米雖說是便宜些,但是米糙,蒸出來的飯沒有香味兒。這兩年關外的大米逐漸流入,雖然也分三六九等,但是這關外的米普遍要比江南的米好吃。尤其是這上等米,油份大,米粒清香飽滿,口感爽滑有勁,比之南方的稻米強了太多。當然,價格也高些。”
“嗯,好好!”載湉聽了十分高興。關外種植水稻可是他一力推動的。
在早前,所有的人都認為稻米隻在南方水鄉生長。載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通過幾年的雜交、選種,終於找到了能夠在東北地區生長的稻種。
現在,來自關外的大米已經走進尋常市井人家,雖然仍然是為數不多的富貴人家才能消費得起的,但這也已經是一個極大的飛躍了。相信假以時日,隨著關外的土地開發越來越多,糧食產量越來越大,終有一天,全國的老百姓都能吃到來自東北黑土地的大米。
“就衝這碗米飯,迴去也要表揚表揚王文韶。”載湉一邊吃,一邊說道:“不過這價格還是太高了,還要進一步擴大產量,以降低價格。”
一旁李鴻章道:“這關外的稻米的確味道好,我家中也是經常吃這種米。說實話,一旦吃慣了這種關外的大米,再吃江南的米,感覺真是,嗬嗬……”
李鴻章的家鄉畢竟也屬於淮南,所以當說到南方的稻米品質時,便不好多說。
“至於價格麽,爺說的對,產量肯定是一方麵,另一方麵,老奴以為,一旦東北的鐵路完全修通,這運輸能力上去了,價格也會下來一些。”
“嗯。你說的不錯。這運輸成本的確是影響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最晚兩、三年,從直隸到盛京、旅順、丹東的幾條鐵路線就能修通,到時候遼寧的水稻再運往關內,成本就小的多了。”
李鴻章點點頭,“說到鐵路,老奴剛剛收到鄭觀應發來的電報,爺所說的遼寧阜新一帶,果然開發出了大型的煤田。而且據他所說,煤炭儲量非常大、品質也極高。這樣一來,京遼鐵路北線、遼漢、遼大等鐵路的的燃煤問題就可以就近提供了。這樣一來,鐵路運輸的費用又可以降低不少。”
載湉笑道:“果然如此。其實遼寧不光有煤炭儲備,還有豐富的鐵礦儲備。你可以讓他們再去盛京東南方向的本溪南芬看看,哪裏也許有儲量豐富的鐵礦。如果找到了,我們可以就近在辦一個鋼鐵廠,這樣,東北地區工業建設的基礎就差不多了。”
聖天子有真命加身,洞察萬裏、名劍秋毫,足不出戶也知天下大事,這一點李鴻章早已見怪不怪了。但有的人還是不上道,比如某位公主。“哥哥,你是怎麽知道這些的呢?”
“嗬嗬……”載湉一笑,“多看書啊。其實很多知識,都記載在一些不起眼兒的野史傳記、或是地方誌裏麵。就拿這稻米來說吧。雖說是我讓下麵人推廣種植的。但是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朝鮮移民在東北種植了。1845年,時任盛京將軍的奕湘便曾上報,稱朝鮮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戶越江進入渾江流域私墾。”
鴉片戰爭以後,大清朝因為精力有限,對東北地區的管製逐漸散漫,於是,有一些朝鮮人陸續進入圖們江及鴨綠江對岸的中國東部邊疆地區。早期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移民克服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困難,憑借在半島的水田農作經驗,大膽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當地滿洲人放棄的草甸地、葦塘地和澇窪地上開發出片片稻田。
“後來朝鮮移民沿渾江向北發展,進入桓仁、通化一帶開發水田。1875年,當地縣誌記載有金姓朝鮮移民在‘下甸子’地方試種水稻,獲得成功。1883年,金華友等數名朝鮮移民,從通化小灣溝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試種水稻亦獲成功,不久之後,三源浦一帶成為著名的朝鮮移民聚居區和產稻區。隨著朝鮮移民不斷向北向西發展,稻作試驗區也逐漸向北向西發展。就在幾年前,還有朝鮮移民移入樺甸開發水田。”
“至於和朝鮮通航的丹東地區,這樣的情況就更多了。以至於當地地主都在雇傭朝鮮長工。我聽說鳳城縣湯山城就有張姓漢族地主,一次性招雇上百名朝鮮農民開辟水田。另外吉林最初也是由俄國境內移入的朝鮮人在當地建立村莊,開田種稻。後來附近的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鮮農民種稻有利可圖,乃從俄境招雇8戶朝鮮人開發水田。十年前,五常縣沙河子鄉也出現了水田。那個時候咱們才剛剛在遼寧廣泛推廣種植水稻。”
幾人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米飯,一邊聽載湉侃侃而談,頗有些文人‘詩詞下酒’的韻味在。
“不過黑龍江和吉林北部的水稻和遼寧的不同,那兒的稻種有紅毛、白毛兩種。據說,朝鮮移民進入東北之初,使用的稻種都是從家鄉帶來的。可是他們在試種他們自帶的水稻品種時,大多沒有成功。有的稻種雖然生長起來,但產量很低。後來,有一位來自朝鮮南部名叫申友景的人,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在牡丹江地區的磨刀石、海林一帶進行試種。幾年後,才培育出適應黑龍江、吉林自然條件的耐寒性強、早熟、產量較高的品種。“
聽著載湉的講解,幾人這才知道原來關外水稻的種植還有這麽曲折的經曆。甚至還用了小日本的稻種。
幾人就這樣一邊聊著,一邊享用這美味的晚餐。
“咣咣咣……”
正在聊天的幾人忽然被外麵傳來的一陣鑼鼓聲打斷。
看著從窗外絡繹而過的人群,載湉皺了皺眉頭。“這是第幾波了?”
“第四撥了。”身邊的中年護衛答道。
“去吧掌櫃的叫來。”
“嗻!”
不多時,酒店的老掌櫃進來請安。
“老掌櫃,我來問你,剛剛過去的那一幫敲鑼打鼓的,是什麽人?”
“哦。迴公子爺的話。那是起壇的大師兄朱三哥,後麵的女子是紅燈照的大師姐。”
“義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