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在東海的第二次決戰,就這樣快速而完美的收官了。


    這一次的海戰,的確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日軍兩艘鐵甲主力艦的相繼沉沒,但也有必然的因素。那就是工業能力的差異造成的戰鬥力代差。


    日軍的艦隊中,其實除了‘吉野‘號真正具備威脅大清艦隊戰艦的實力外,其它的幾艘戰艦充其量也就是具備一點兒自保的能力,甚至‘葛城’四艦連自保的能力都欠奉。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因為日本的工業能力的問題。


    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日本真正的工業爆發是在得到清朝的甲午賠款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雖然日本的工業能力也有一些領域超出了清朝,但是在軍事工業領域,實際上還是不如大清的。甲午之所以清國失敗,隻是因為一個腐敗的朝廷的原因。


    而這一次,因為載湉早就開始準備這一戰了,所以日本人的優勢就更加不存在。中國擁有日本數倍的工業產能、近十倍的人口基數、無比龐大的消費市場,其所能產生出的戰爭潛力是日本所無法比擬的。不要說是甲午,就算是二戰,如果不是有那麽一幫人覺得內鬥更加重要的話,日本同樣一點兒機會都沒有。


    海軍的戰報傳迴京師還需要一點兒時間,在此之前,朝鮮的戰報已經到達了。


    27日,川上操六指揮的撤退部隊在碧蹄附近被越過漢江的江朝宗一部阻擊。此時的日軍已經可以看到漢城的城牆了,但是駐守漢城的小鬆宮親王擔心,在緊鄰漢城的地方阻擊潰退的日軍本就是清軍設下的全套,其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將手下本就不充裕的士兵派出城去救援,好消耗守城力量。所以他沒有出城去接應川上操六。以至於第二旅團被搶渡漢江趕來的一個步兵團阻擊了三個小時。


    之後,東線包抄的近衛軍第一一二旅主力趕到了,日軍的突圍希望開始變得渺茫。兩個小時後,第一騎兵旅渡江殺到。之後,是越來越多的渡過臨津江的清軍部隊。


    看著如同潮水一般湧來的清軍,川上操六知道,到了自己為帝國盡忠的時刻了。


    自24日發起反攻後,劉少卿果斷舍棄對開城的攻堅,改由第三師一個旅在城外牽製日軍,其它部隊全線壓上,四麵合圍日軍第四師團及第十八旅團殘餘兵力。同時,利用沿江的開闊地行,使用騎兵將敵軍分割包圍,並使用速射炮和馬克沁機槍曲射攻擊,大量殺傷敵軍集結在一起的部隊,使敵無法集合起發動有力突圍所必需的兵力。


    經過兩天的激戰,到27號清晨,也就是川上操六下定決心舍棄渡江部隊撤退的時候,江北已經沒有多少日軍能牽扯近衛軍的兵力了。之所以近衛軍稍微晚了三個小時,是因為如此多的部隊渡江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好在臨津江隻有一百來米寬,而且江水也不深,沒有給隨軍行動的工兵部隊造成太大的困難,何況劉少卿手裏還有大量的朝鮮民夫。


    這就是本土作戰的好處——朝鮮現在還是藩屬國嘛,所以也算本土——你可以很快的找到足夠使用的勞動力來協助運輸和修建工事,而且不用擔心他們會磨洋工甚至叛亂。


    平壤。


    袁世凱邁著輕快的腳步來到李昰應的住所門前,對門外的宦官點了點頭:“通報一聲吧。”


    宦官連忙打簾子進去,很快,他就迴來門外對袁世凱躬身道:“天使大人請。”


    袁世凱整了整衣冠,邁步進去。李昰應似乎才起床不久,精神還不是特別好的樣子,不過正在興頭上的袁世凱沒有關心這些。


    他沒等李昰應的吩咐,自己找把椅子做了,這才從袖袋中拿出一封折片。“前線的戰報,剛剛送來,本官第一時間來給大王報喜。”


    立刻有宦官上前接過折片,然後交到李昰應手中。


    “自昨日止,我大清皇帝近衛軍第一軍已順利完成臨津江戰役,以傷亡八千人的代價,擊潰敵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九五個師團七萬餘人。敵戰死、被俘士兵近六萬。現在,敵軍殘部兩萬餘人被我軍分割包圍在開城、漢城兩地,苟延殘喘。王上,現在距您返迴漢城的時間,很近了呢。”


    李昰應聽了自然也十分興奮:“太好了。果然是上國天兵,戰力非凡,日寇尋常跳梁小醜,覆滅不過彈指間的事。”


    袁世凱微微一笑,隨後道:“不過,我朝廷大軍連番作戰,也十分疲憊,雖然已將日軍殘部團團圍困,但暫時並未發動攻擊。”


    李昰應立刻道:“那是、那是。大軍遠道而來,未及休息就立刻南下和倭寇交戰,有獲取如此大勝,自然辛苦異常,休息一些時日也是應該的。本王立刻吩咐下去,著各地觀察、府尹、牧使安排糧草、餉銀,以支應大軍。”


    近衛軍的補給和軍餉都由近衛軍總軍需部負責,本來不需要朝鮮來供應。而且以朝鮮現在的狀況,也供應不起。但既然是在朝鮮的土地上作戰,他們貢獻一點兒財物作為補充總是好的。有比沒有強嘛,所以袁世凱也沒拒絕。


    “多謝大王好意。不過,本官今日來倒不是為了這個。”


    “哦,那上使是……?”


    袁世凱道:“本官奉朝廷旨意,希望大王能征募五萬朝鮮青壯,武裝支援我軍作戰。”


    “哦……”,李昰應道:“前線作戰的確需要大量的民夫來協助轉運物資,修路搭橋,這個問題倒不大,不過可能要花一點兒時間。”


    袁世凱擺擺手:“王上會錯了本官的意思。本館是說,在朝鮮征募五萬青壯,武裝起來,接受我軍指揮,一同作戰。我近衛軍大將劉少卿認為,朝鮮原有的軍事力量實在薄弱,不堪使用,而作為大清帝國在東北的藩屬,理應承擔協助帝國鎮守東北的責任。因此奏明聖上,借此戰事,為朝鮮組建一支新軍。該軍暫定五個步兵師六萬人。由大王授權,本官負責組建。之後交由我朝近衛軍負責訓練,並在此次戰事中隨軍一同對日作戰。”


    李昰應聞言大喜。大清近衛軍的軍容和戰鬥力他都親眼目睹,雖然他不知道近代日軍有多厲害,但他很清楚的知道,大清的近衛軍是他見過的最牛叉的軍隊。這樣的一支軍隊,自然誰都想要擁有,可他也知道,朝鮮隻是大清帝國的附庸,是否能夠建立一支軍隊,建立一支什麽樣軍隊,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就能說了算的,更何況現在的這種情況,自己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錯了,其他的根本不敢想。


    現在大清自己提出來幫助朝鮮訓練、裝備一支軍隊,而且是由近衛軍負責訓練的,李昰應怎能不大喜過望,至於隨清軍一同作戰的事情,這個本就是附屬國的義務啊,自然沒什麽好說的。


    “好好好……”李昰應將頭點的和小雞啄米一樣,“來人,馬上擬旨意,傳令各地立即征召適齡青年赴平壤,組建新軍,不得有誤!”反應速度之快,生怕袁世凱會反悔似得。


    袁世凱看在眼裏,隻是心中冷笑,麵上卻不表露,同時道:“另外,前期因日軍圍困平壤所組建的平壤民兵一萬人,本官需要即刻派往漢城前線,協助我大軍作戰。這裏,本官提前知會大王一聲。”


    李昰應猶豫道:“這個,現在天朝大軍已經南下,如果這本城民兵在一同前去,平壤之安危,豈不……。”


    袁世凱道:“不妨,現在日軍已經無力再攻平壤。而且,大王剛才不是已經傳令,各地即刻征召士兵來平壤了麽?”


    “這個……”李昰應還要再說,袁世凱打斷他道:“前方戰事緊張,本官還有很多軍務要做,關於征兵一事,還望大王加快進行,以免耽誤了戰局!”


    說罷,便起身告辭。


    關於幫助朝鮮編練新軍一事,劉少卿也好,載湉也好,可沒有那麽好心。眼前的問題是,馬上就要攻取像開城、漢城這樣的大城市,攻堅戰可不會像防禦戰或者野戰那樣有這麽好的戰損比了,傷亡肯定會增加。而且後麵還要登陸日本,登陸戰傷亡隻會更大,所謂編練朝鮮新軍,不過是為了後麵的戰鬥補充一些炮灰罷了。


    九月份的最後一天,當陸、海兩份報捷的戰報陸續傳迴京師,載湉多日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至少這兩天,他可以睡個好覺了。於是扔下一句:“讓海軍在福建、上海就抓緊休整,準備登陸日本。”便轉身迴了後宮‘放鬆‘身心去了。


    登陸日本本土的戰略計劃是不久之前製定的,因為清廷已經通過外交渠道得知俄國艦隊開始從波羅的海南下。很明顯,這支艦隊的目的地就是東亞。大清必須在俄國艦隊到來之前,在這場戰爭中取得足夠的籌碼,否則一旦俄國開始直接幹預戰爭,有可能大清最終什麽也得不到。


    由於異地作戰,日本大本營獲知陸、海兩軍全線失利的消息要比大清晚的多。


    “我們徹底失敗了!”


    內閣會議上,伊藤博文匍匐在地板上,向與會的各位說著。語氣沉重,但是很清晰!


    “不!”新任陸軍大臣西鄉從道大聲地說道:“第十、第十一師團已經登陸朝鮮,很快就能解了漢城之圍,我們在朝鮮仍然擁有五萬精銳的士兵,戰爭並未結束!”


    伊藤博文用緩慢的語調說道:“不錯,我們在朝鮮還有五萬士兵。而且,我們正在本土組建兩個新的師團。如果有必要,在今年還可以再組建五個師團。可是,這些有意義麽?清國在朝鮮現在有超過八萬士兵,如果需要,他們可以隨時將國內整裝待發的五個師投入到朝鮮。而因為海軍幾乎全軍覆滅,我們在今後將無法繼續投送兵力到朝鮮了。也許,我們應該將第十、第十一師團撤會本土,然後宣布戰爭失敗。這樣,我們還能夠保存一部分實力,也許在若幹年後……”


    伊藤博文的話還沒說完,立刻就被粗暴的打斷了。


    “不可能,帝國絕不能認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