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點點頭,不再在這個話題上矯情。隨後問道:“杏蓀,你那邊募股的情況如何?”
盛宣懷道:“學生已經聯係了許多廣東、江浙的商戶,他們對合資建廠都有很大興趣,紛紛表示願意如入股。不過,這第一個鐵廠,學生總想著還是讓法國人占大頭為好。”
李鴻章不解道:“為何?將工廠掌控在我們手中不是更好?”
盛宣懷道:“中堂,將工廠完全控製在我們手中的確有利,但也同樣有弊。中堂請想,我們現在對辦鐵廠還是一頭霧水,該如何選擇機器設備,如何投產,如何管理,全都不懂。若是投資過大,反倒被法國人在機器上做了手腳,豈不是吃虧?倒不如讓法國人拿大頭,這樣一來他們肯定全心盡力的來辦,我們跟在後麵學習,一旦了解了如何開辦鐵廠,然後在投資在開平開設完全屬於我們自己的鐵廠和其競爭,豈不是更好。”
眾人立刻明白了盛宣懷的意思。這才是真正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啊!
此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忠開口道:“中堂,我們這一次許了法國人,若是消息傳了出去,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甚至俄國人都來群起效仿,該如何應對?”
李鴻章早就成竹在胸,道:“無妨。皇上對這一局麵早有安排。如果英國人來找,正好可以以開辦船廠、鋼廠為誘餌,促其和我結盟。朝廷早就有意擴大前往英國學習船舶設計、製造、駕駛和水師管控之法,正可以此為契機。而美國人,你沒看到皇上任命的鐵路總辦和一應人員全都是留美的那一批學員麽,這就是專門為將來應對美國人準備的。至於德國人,皇上也有了應對之法,不用我們操心。”
****忠恍然大悟,但他又想起一事,“那麽俄國人呢?”
李鴻章這次報以一聲冷笑:“我們既然選擇和英國人結盟,那麽就必須對俄國人敬而遠之。俄國人最為貪婪,得寸進尺,這一次朝廷是下了決心,絕不和俄國人做任何的妥協和交易。這也是讓英國人看到我們的決心。”
“原來如此,學生受教了!”
1885年6月9日,幾經周折的《中法新約》終於在天津簽訂。雖然在條約中清廷和李鴻章已經盡可能地爭取利益,但這一條約依然被私下裏稱之為‘賣國條約’。因為條約中雖然保留了中國在越南的宗主地位,可也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占領和法越條約,這就意味著越南實際上已經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其中隻有北圻掌握在清政府手中,而南圻和中圻則都可以稱之為由法國掌控。
清流認為這一條約是在北圻大勝、台灣局勢有所好轉的情況下簽訂,自然應該有更好的結局——至少應該保留對中圻和越南王室的實際掌握。所以當條約未能達成這一目的時,自然引來清流的一片謾罵。更何況,李鴻章還和法國秘密簽訂了一係列的通商條款。
通商條款同意對法國開放北圻商業,並允許法國人通過北圻管理政府向廣西和雲貴運送、銷售商品,這在清看來事實上等同於開放了西南商業,隻不過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當然讓清流們無法接受。
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朝廷居然同意了讓法國人在江西辦廠。
這是洋人自打開大清國門以來首次獲得在中國內地開辦鋼鐵廠的權利,鋼廠主要由法國方麵投入資金、技術和設備,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中方則以土地和少部分資金入股,占百分之三十股份。至於煉鋼所需的鐵礦和煤礦則從萍鄉和大冶兩地采購。
對於法國來說,不要說中方還付出了一部分資金,哪怕是一文錢不出,白得百分之三十的股權他們也樂意。畢竟,區區百分之三十的股權和獲得鋼鐵廠開辦權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法國為什麽要打這場戰爭?為什麽要在全球範圍尋找殖民地?還不就是為了煤、鐵這兩樣!英國人在遠東為什麽牛逼,為什麽會成為全球海上霸主,還不就是因為他在印度有這兩樣!沒有煤,法國人的軍艦甚至到現在都擺脫不了風帆動力。
如今四十年的媳婦熬成婆,終於能夠在遠東、在亞洲直接獲取煤、鐵資源。合約簽訂後,巴德諾甚至看到了巴黎歡唿的人群和在議會下院豎起的自己的塑像。這一成就甚至可以抵消一部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損失了。
不,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搞好和中國的關係,所獲的利益要遠遠超過阿爾薩斯和洛林。畢竟,中國是法國的二十倍大——巴德諾在心中鼓勵自己。
當然,這塊肥肉也不是白吃的,法國人除了要掏出巨額資金在天津建設一家造船廠外,盛宣懷和****忠還暗示法國人,“我們的皇帝陛下聽說現在法國有一種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隻,他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有機會見識。”
相對於興建一所能夠建造三千噸以上鋼麵鐵甲快船的船廠,大清皇帝感興趣的所謂‘在水下行駛的船隻’,法國人根本就不放在眼裏。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潛艇技術現在極不完善,根本沒有人重視。
雖然早在1648年就已經有人指出了潛艇在軍事戰略上的優勢,如:私密性、安全性等,但實際上由於技術的局限性,潛艇始終未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優勢。惟一一次潛艇用與實戰還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當時南方士兵駕駛潛艇成功炸沉北方聯邦的豪薩托尼克號護衛艦,但它自己卻也因爆炸產生的漩渦而沉沒。
之所以會出現‘殉沉’,是因為當時的潛艇都是人力的,航速極慢,而攻擊手段則是在艇首捆綁炸藥包來攻擊敵艦。近距離的爆炸讓航速極慢、體型嬌小的潛艇根本無法逃生。
即使到了現在,潛艇使用了蒸汽機和魚雷,但僅有幾節的航速和百來公裏的航程讓潛艇仍然無法投入實戰。更何況現在的魚雷既沒有速度,也沒有準頭,根本在海戰中發揮不出作用,還不如杆雷艇好用。
在法國人看來,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隻不過是紫禁城裏那個沒見過世麵的小皇帝為了滿足好奇心而索取的昂貴的玩具罷了。好在整個潛艇的生產機械加起來也不過幾十萬法郎,甚至價值還比不上送給李鴻章的兩條哈奇開斯機關炮生產線。
地球的另一邊,法國人歡欣鼓舞。而在京師,讓洋人在內地辦廠、通商是從未有過而且一直以來都被當成洪水猛獸嚴防死守的,但現在竟然在勝利的天平偏向中國的時候被李鴻章打開了這扇大門。即使是法國人同意出資、出人為清廷重建船廠,也無法平息清流的怒火。
隨著條約的簽訂,首先在清廷的內部就已經開始吵翻了天。
六月十八日,大朝會。
“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太監拉著長音的尖細聲調在大殿中迴蕩,殿內分列兩班的大臣們卻鴉雀無聲。
中法合約的簽訂,朝廷在教育、工業幾個方麵的改革讓近期的朝局顯得有些動蕩。關於教育體製是以儒學為主還是以西學為主的辯論;要不要改革科舉和如何進行新教育體製下的科舉的辯論;工業是以官辦還是商辦的辯論等等隨著朝廷出台的一個個政策而逐漸塵埃落定。但新的中法合約以及相關的一係列‘密約’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辯論。
辯論的主體自然是‘清流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秉承師夷長技以治夷的原則,認為對於法國鐵廠的引進隻要主權在我,就沒有問題;‘清流派’則以祖宗法製為依據,堅決反對任何外來產物,更加不能接受外國人在內地辦廠。
這樣的辯論已經持續多時,似乎兩派旗鼓相當。今日的大朝會,也許會為‘清、洋’之爭畫上一個標點。
果然,短暫的冷場之後,清流禦史們開始發言,矛頭直指李鴻章、閆敬銘等,其中翰林院編修梁鼎芬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指責李鴻章與法國議約時在中越問題上處理失當;而禦史吳峋之則幹脆將李鴻章比作秦檜,以‘漢奸’名之。
然而麵對清流諸臣的咄咄逼人,洋務派反而出乎意料的平靜,被參劾眾人沉默以對,皆一言不發,場麵一時詭異起來。
梁鼎芬仍在侃侃而談:“法國經曆普法戰爭,已為強弩之末,現又在安南連敗於我,內閣因之垮台,國家瀕臨崩潰。中國如果在安南問題上立場堅定,就會遏製日本在朝鮮、沙俄在滿洲,以及英國在緬甸的冒險行動。”
他最後說道:“皇上、諸公,戰爭曆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勝負取決於軍民的膽氣與朝廷的仁德,而非取決於武器。何況法國占領越南後,施行****,越南人民早已心向天朝,隻要派人前往登高一唿,越南人民就會齊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麵受敵中。我們以必勝之局而求和,實為賣國之舉,奸臣避戰自保,蒙蔽聖聽,其罪當誅!”
高高在上的光緒皇帝耐著性子聽完了梁鼎芬的長篇大論,卻不置可否,隻是淡淡的問了一句“還有誰認為應該取消和議的?”
隨著皇帝的話音,又有幾位翰林、禦史站出來,表示支持。然而細心地人會發現,站出來的不過都是些小腳色,真正的清流砥柱此時卻紛紛選擇了沉默。
自去年‘甲申易樞’後,清流的魁首李鴻薻被革職,幹將張之洞始終未能迴京;四諫之首張佩倫剛剛被發往越南任北圻布政使,陳寶琛被降了九級之後又被打發去辦教育,寶廷在三年前就因為督福建鄉試歸途中納船伎為妾而罷官隱居,僅剩黃體芳一人獨撐大局,自然小心謹慎。
載湉等了等,見再沒有人站出來,心中明白這也是清流的一種策略。於是開口問道:“你們真的認為隻要戰爭進行下去,朝廷終將獲勝?”
“是!我等堅信!”
“很好。朕其實也堅信中國終將獲勝。隻是若戰爭持續下去,費糜過巨,一旦開戰,勢必要兵要餉。汝等可曾想過?”
“天下有誌之士皆可成兵,每戶捐銀一兩,則有數千萬之巨。”
“這麽說,你們也願意為朝廷捐獻家產了?”
這個……幾位翰林麵麵相覷。他們中間除了梁鼎芬家裏條件好一些之外,其他人的生活都比較拮據。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清流翰林才會在朝政中不遺餘力的抨擊他人,這就是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幾人相互看了一眼後,立刻就有了決斷。“迴皇上,為了我大清能夠擊敗洋人,哪怕將我等家產全部捐獻也無妨!”
載湉在龍椅上聽了,擊掌哈哈大笑道:“說得好,不過幾位愛卿都是忠貞之士,朕獎勵你們還來不及,怎會要你們的家產。隻是你們也知道,洋人火器犀利,如何抵擋?”
“眾誌成城,自可抵擋。”
載湉嘿嘿一笑,“這麽說,那就是‘人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了?”
盛宣懷道:“學生已經聯係了許多廣東、江浙的商戶,他們對合資建廠都有很大興趣,紛紛表示願意如入股。不過,這第一個鐵廠,學生總想著還是讓法國人占大頭為好。”
李鴻章不解道:“為何?將工廠掌控在我們手中不是更好?”
盛宣懷道:“中堂,將工廠完全控製在我們手中的確有利,但也同樣有弊。中堂請想,我們現在對辦鐵廠還是一頭霧水,該如何選擇機器設備,如何投產,如何管理,全都不懂。若是投資過大,反倒被法國人在機器上做了手腳,豈不是吃虧?倒不如讓法國人拿大頭,這樣一來他們肯定全心盡力的來辦,我們跟在後麵學習,一旦了解了如何開辦鐵廠,然後在投資在開平開設完全屬於我們自己的鐵廠和其競爭,豈不是更好。”
眾人立刻明白了盛宣懷的意思。這才是真正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啊!
此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忠開口道:“中堂,我們這一次許了法國人,若是消息傳了出去,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甚至俄國人都來群起效仿,該如何應對?”
李鴻章早就成竹在胸,道:“無妨。皇上對這一局麵早有安排。如果英國人來找,正好可以以開辦船廠、鋼廠為誘餌,促其和我結盟。朝廷早就有意擴大前往英國學習船舶設計、製造、駕駛和水師管控之法,正可以此為契機。而美國人,你沒看到皇上任命的鐵路總辦和一應人員全都是留美的那一批學員麽,這就是專門為將來應對美國人準備的。至於德國人,皇上也有了應對之法,不用我們操心。”
****忠恍然大悟,但他又想起一事,“那麽俄國人呢?”
李鴻章這次報以一聲冷笑:“我們既然選擇和英國人結盟,那麽就必須對俄國人敬而遠之。俄國人最為貪婪,得寸進尺,這一次朝廷是下了決心,絕不和俄國人做任何的妥協和交易。這也是讓英國人看到我們的決心。”
“原來如此,學生受教了!”
1885年6月9日,幾經周折的《中法新約》終於在天津簽訂。雖然在條約中清廷和李鴻章已經盡可能地爭取利益,但這一條約依然被私下裏稱之為‘賣國條約’。因為條約中雖然保留了中國在越南的宗主地位,可也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占領和法越條約,這就意味著越南實際上已經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其中隻有北圻掌握在清政府手中,而南圻和中圻則都可以稱之為由法國掌控。
清流認為這一條約是在北圻大勝、台灣局勢有所好轉的情況下簽訂,自然應該有更好的結局——至少應該保留對中圻和越南王室的實際掌握。所以當條約未能達成這一目的時,自然引來清流的一片謾罵。更何況,李鴻章還和法國秘密簽訂了一係列的通商條款。
通商條款同意對法國開放北圻商業,並允許法國人通過北圻管理政府向廣西和雲貴運送、銷售商品,這在清看來事實上等同於開放了西南商業,隻不過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當然讓清流們無法接受。
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朝廷居然同意了讓法國人在江西辦廠。
這是洋人自打開大清國門以來首次獲得在中國內地開辦鋼鐵廠的權利,鋼廠主要由法國方麵投入資金、技術和設備,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中方則以土地和少部分資金入股,占百分之三十股份。至於煉鋼所需的鐵礦和煤礦則從萍鄉和大冶兩地采購。
對於法國來說,不要說中方還付出了一部分資金,哪怕是一文錢不出,白得百分之三十的股權他們也樂意。畢竟,區區百分之三十的股權和獲得鋼鐵廠開辦權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法國為什麽要打這場戰爭?為什麽要在全球範圍尋找殖民地?還不就是為了煤、鐵這兩樣!英國人在遠東為什麽牛逼,為什麽會成為全球海上霸主,還不就是因為他在印度有這兩樣!沒有煤,法國人的軍艦甚至到現在都擺脫不了風帆動力。
如今四十年的媳婦熬成婆,終於能夠在遠東、在亞洲直接獲取煤、鐵資源。合約簽訂後,巴德諾甚至看到了巴黎歡唿的人群和在議會下院豎起的自己的塑像。這一成就甚至可以抵消一部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損失了。
不,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搞好和中國的關係,所獲的利益要遠遠超過阿爾薩斯和洛林。畢竟,中國是法國的二十倍大——巴德諾在心中鼓勵自己。
當然,這塊肥肉也不是白吃的,法國人除了要掏出巨額資金在天津建設一家造船廠外,盛宣懷和****忠還暗示法國人,“我們的皇帝陛下聽說現在法國有一種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隻,他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有機會見識。”
相對於興建一所能夠建造三千噸以上鋼麵鐵甲快船的船廠,大清皇帝感興趣的所謂‘在水下行駛的船隻’,法國人根本就不放在眼裏。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潛艇技術現在極不完善,根本沒有人重視。
雖然早在1648年就已經有人指出了潛艇在軍事戰略上的優勢,如:私密性、安全性等,但實際上由於技術的局限性,潛艇始終未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優勢。惟一一次潛艇用與實戰還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當時南方士兵駕駛潛艇成功炸沉北方聯邦的豪薩托尼克號護衛艦,但它自己卻也因爆炸產生的漩渦而沉沒。
之所以會出現‘殉沉’,是因為當時的潛艇都是人力的,航速極慢,而攻擊手段則是在艇首捆綁炸藥包來攻擊敵艦。近距離的爆炸讓航速極慢、體型嬌小的潛艇根本無法逃生。
即使到了現在,潛艇使用了蒸汽機和魚雷,但僅有幾節的航速和百來公裏的航程讓潛艇仍然無法投入實戰。更何況現在的魚雷既沒有速度,也沒有準頭,根本在海戰中發揮不出作用,還不如杆雷艇好用。
在法國人看來,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隻不過是紫禁城裏那個沒見過世麵的小皇帝為了滿足好奇心而索取的昂貴的玩具罷了。好在整個潛艇的生產機械加起來也不過幾十萬法郎,甚至價值還比不上送給李鴻章的兩條哈奇開斯機關炮生產線。
地球的另一邊,法國人歡欣鼓舞。而在京師,讓洋人在內地辦廠、通商是從未有過而且一直以來都被當成洪水猛獸嚴防死守的,但現在竟然在勝利的天平偏向中國的時候被李鴻章打開了這扇大門。即使是法國人同意出資、出人為清廷重建船廠,也無法平息清流的怒火。
隨著條約的簽訂,首先在清廷的內部就已經開始吵翻了天。
六月十八日,大朝會。
“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太監拉著長音的尖細聲調在大殿中迴蕩,殿內分列兩班的大臣們卻鴉雀無聲。
中法合約的簽訂,朝廷在教育、工業幾個方麵的改革讓近期的朝局顯得有些動蕩。關於教育體製是以儒學為主還是以西學為主的辯論;要不要改革科舉和如何進行新教育體製下的科舉的辯論;工業是以官辦還是商辦的辯論等等隨著朝廷出台的一個個政策而逐漸塵埃落定。但新的中法合約以及相關的一係列‘密約’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辯論。
辯論的主體自然是‘清流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秉承師夷長技以治夷的原則,認為對於法國鐵廠的引進隻要主權在我,就沒有問題;‘清流派’則以祖宗法製為依據,堅決反對任何外來產物,更加不能接受外國人在內地辦廠。
這樣的辯論已經持續多時,似乎兩派旗鼓相當。今日的大朝會,也許會為‘清、洋’之爭畫上一個標點。
果然,短暫的冷場之後,清流禦史們開始發言,矛頭直指李鴻章、閆敬銘等,其中翰林院編修梁鼎芬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指責李鴻章與法國議約時在中越問題上處理失當;而禦史吳峋之則幹脆將李鴻章比作秦檜,以‘漢奸’名之。
然而麵對清流諸臣的咄咄逼人,洋務派反而出乎意料的平靜,被參劾眾人沉默以對,皆一言不發,場麵一時詭異起來。
梁鼎芬仍在侃侃而談:“法國經曆普法戰爭,已為強弩之末,現又在安南連敗於我,內閣因之垮台,國家瀕臨崩潰。中國如果在安南問題上立場堅定,就會遏製日本在朝鮮、沙俄在滿洲,以及英國在緬甸的冒險行動。”
他最後說道:“皇上、諸公,戰爭曆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勝負取決於軍民的膽氣與朝廷的仁德,而非取決於武器。何況法國占領越南後,施行****,越南人民早已心向天朝,隻要派人前往登高一唿,越南人民就會齊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麵受敵中。我們以必勝之局而求和,實為賣國之舉,奸臣避戰自保,蒙蔽聖聽,其罪當誅!”
高高在上的光緒皇帝耐著性子聽完了梁鼎芬的長篇大論,卻不置可否,隻是淡淡的問了一句“還有誰認為應該取消和議的?”
隨著皇帝的話音,又有幾位翰林、禦史站出來,表示支持。然而細心地人會發現,站出來的不過都是些小腳色,真正的清流砥柱此時卻紛紛選擇了沉默。
自去年‘甲申易樞’後,清流的魁首李鴻薻被革職,幹將張之洞始終未能迴京;四諫之首張佩倫剛剛被發往越南任北圻布政使,陳寶琛被降了九級之後又被打發去辦教育,寶廷在三年前就因為督福建鄉試歸途中納船伎為妾而罷官隱居,僅剩黃體芳一人獨撐大局,自然小心謹慎。
載湉等了等,見再沒有人站出來,心中明白這也是清流的一種策略。於是開口問道:“你們真的認為隻要戰爭進行下去,朝廷終將獲勝?”
“是!我等堅信!”
“很好。朕其實也堅信中國終將獲勝。隻是若戰爭持續下去,費糜過巨,一旦開戰,勢必要兵要餉。汝等可曾想過?”
“天下有誌之士皆可成兵,每戶捐銀一兩,則有數千萬之巨。”
“這麽說,你們也願意為朝廷捐獻家產了?”
這個……幾位翰林麵麵相覷。他們中間除了梁鼎芬家裏條件好一些之外,其他人的生活都比較拮據。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清流翰林才會在朝政中不遺餘力的抨擊他人,這就是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幾人相互看了一眼後,立刻就有了決斷。“迴皇上,為了我大清能夠擊敗洋人,哪怕將我等家產全部捐獻也無妨!”
載湉在龍椅上聽了,擊掌哈哈大笑道:“說得好,不過幾位愛卿都是忠貞之士,朕獎勵你們還來不及,怎會要你們的家產。隻是你們也知道,洋人火器犀利,如何抵擋?”
“眾誌成城,自可抵擋。”
載湉嘿嘿一笑,“這麽說,那就是‘人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