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犢不怕虎。
當看到自己將要麵對和承擔的是如此巨大、光輝的一項使命的時候,康有為、辜湯生等人反而更加的雄心勃勃。他們寧可燃燒熱血搏一個未來,也好過按部就班的碌碌於眾生之間。
至於王文韶,他已經騎虎難下了,如果辦不好這個差使,他必然是第一隻替罪羊,隻有死路一條;而且皇上已經跟你這兒費了這麽大勁你還不兜著,還想活麽?
還好自己的背後靠山是皇上,不過一定要想一個萬全之策,循序漸進,否則真的激起全體士大夫階層的反彈,到時候難保不會被皇上當成替罪羊拋出來。
嗯……也許那些洋務派官員可以先爭取過來。王文韶已經開始在心裏考慮怎麽拉幫結派了。尋找盟友,這是每一次改革開始前必須要走的一步棋。
一直到晚上亥時,載湉才陸陸續續的將自己對教育新政的思路說了個大概,然後揉揉疲憊的腦袋,扔下一句話:“其他的,你們自行討論,整理完善後擬個折子給我。”就迴寢宮休息去了,剩下一幫老的少的大眼瞪小眼,開始點燈熬蠟。
就在光緒緊鑼密鼓的籌辦教育新政的同時,在天津的李鴻章依舊因為派兵權問題和伊藤博文爭執不下。
差點兒被忽悠的李鴻章已經重新迴到了軌道上,他清楚派兵權固然與撤兵有關,但並非必然要與撤兵問題同時提出。為此,李鴻章提議,僅商定有關撤兵及聘請軍事教練的規定,其餘不再討論。
李鴻章的提議立即遭到伊藤的強烈反對,若是真這樣,那伊藤不就真的白來一趟了麽。
伊藤博文的意思是,單就撤兵談撤兵,於朝鮮將來的安寧及中日兩國的睦鄰關係均無裨益。
“中堂大人,鄙人之前說過,根據朝鮮與美國之前所簽條約中已刪除朝鮮為中國屬國字句,所以朝鮮自有主權,因此我認為,如果朝鮮真有派兵之請,中日兩國應各有派兵朝鮮之權。”
李鴻章立即否定了伊藤博文的提議。
“絕不可能!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屬國,其國臣服大清、接受大清冊封已過兩百年,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絕不會更改!至於美國人和朝鮮所簽訂的協議,我大清自會和美國政府交涉,與日本無關。況且英國政府也已承認我國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這一點無需再談!”
隨即伊藤又道:“如果我們現在不能達成協議,那不如在朝鮮維持現狀。”竟以迴國罷談相抵製。
這一招可是李鴻章用過的。之前李鴻章曾以武力相威脅,現在則是日本人以罷談相威脅。隻是此一時、彼一時;彼時尚沒有英國占領巨文島一事,如今卻不然。
如果終止談判,那麽日本現在派往朝鮮的軍隊必然不會主動撤迴,如果清政府要肅清在朝日軍,隻有開戰一途。但是因為英國人占據巨文島一事,很可能會引來俄國人橫插一手,到時候有可能形成日俄聯手對抗中英的局麵。
如果任由日軍在朝存在,那麽後期英軍、俄軍都可以申請在朝的軍事存在,這更加不符合清政府的利益。除非談判迴到起點,和日本再談‘共同防禦’。這又是光緒不想看到的結果。
無奈之下,恰好載湉的聖旨到了——清政府願意接受日本政府關於撤兵的條件。
4月18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非別代表中、日兩國在天津簽訂了《天津條約》。
條約共3款:第1款關於共同撤兵,第2款關於撤兵後聘請西方軍事教練的問題,第3款雙方擁有同等的派兵權。
同等派兵權的獲得,使日本完全達到了此行的目的。這一迴合的中日博弈,伊藤博文勝!
對於目前的中日博弈,並不是你了解曆史發展或者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就像中法之間的關係處理一樣,需要在考慮雙方的國情之外還要考慮世界上的國際形勢變化。單論日本現在的力量是比不過中國,但如果日本破罐子破摔,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不惜將水攪渾,那麽最終損失的則一定是中國。
所以即使是明知道這一次吃了虧,被伊藤博文擺了一道,李鴻章和光緒也隻有打落牙齒和血吞,悶頭認了。
說來說去還是個國力的問題,如果中國有能力獨自對抗俄國,自然有辦法說服英國人放棄巨文島;如果中國有實力獨自對抗英國,則日本、英國和俄國那裏還敢覬覦朝鮮利益?
日本借巨文島事件與中國周旋,最後奪取了朝鮮出兵權,且以《天津條約》這一條約形式進行了確定。使日本不僅在軍事上獲得了與中國同等地位,還將朝鮮置於中日兩屬之國的狀態。
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在朝鮮優勢的減弱,對日本則意味著在朝鮮勢力的擴大。
《天津條約》雖然暫時緩解了中日駐朝鮮軍隊再次發生軍事衝突的危機,但雙方的戒備毫無放鬆。簽約後,伊藤密書朝鮮臨時代理公使近藤真鋤,令其密切“注意在朝鮮清官清兵活動,為確保清兵從朝鮮撤兵,盡力防止暴動再起”。而同時,明白自己被忽悠了的李鴻章也在簽約後置信中樞:“伊藤博文入曆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意與通商睦鄰,富民強兵諸政,不欲輕言戰事並吞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慮,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諸公及早留意是幸”。
痛定思痛。載湉更加堅定了發展本國工業和軍事力量的決心。
一個國家力量的強弱,是建立在科技、工業等多方麵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如今剛剛開始的教育體製改革算是在科技方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在工業發展上,清政府卻還沒有什麽建樹,這正是光緒當下需要馬上開始規劃解決的。
四月中旬,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日談判和中法談判的同時,光緒皇帝在紫禁城召見了唐廷樞、盛宣懷、鄭觀應、張謇、嚴複和喬致庸。同他們一起召見的還有奕譞、內務府大臣額勒和布、工部尚書翁同龢、戶部尚書閆敬銘、工部左侍郎孫毓汶以及奕譞帶來的一個從未見過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你們中間有做過電報、船政、機器局的,也有做票號多年的老祖宗。”載湉指了指跪在地上的幾人道,“隻有張謇沒有做過工商業,不過沒關係,朕知道你有一顆產業報國的忠心,所以,朕才叫你們幾個來。”
幾人在覲見皇帝之前,自然有人給他們說過叫他們來是為了什麽,所以載湉也不兜圈子,直接奔主題而去。
“朕打算在直隸、湖廣以及沿海各省興辦工廠,其中包括繅絲、紡織、印染等等輕工業,也包括鋼鐵、采礦、鐵路、造船等重工業。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幾人當中,以盛宣懷的品級最高,而且辦理洋務實業的資曆最老,此時答話自然是以他為先。
“啟稟皇上,皇上剛才所說的幾樣,臣多少都曾經接觸過,隻是不知道皇上預備委派何員負責,如何操辦?”
“這些企業,朝廷不會委派任何人來操辦。”
“什麽?不委派官員,那要怎麽辦?”眾人聽了都是心中一驚,既是皇上要辦實業,那自然是朝廷出人、出錢,而且這些產業辦起來,應該屬於皇差,眾人本來估計皇上會交辦給內務府,找他們來隻是幫著出出主意,現在聽皇上說不委派朝廷官員操辦,那這個怎麽辦?由誰來管理?朝廷出的銀子又交給誰?難不成像前朝一樣,委派給太監?
一邊想著,幾人一邊拿眼神瞟旁邊在座的俄勒和布、翁同龢等大臣。
載湉看了看幾人的臉色,知道他們都想岔了。
“朕的意思是,這些個產業,都采用招商的形式,向民間發股,招募民間遊資,施行民辦!”
喬致庸一聽就明白了,這就和他們山西商人辦票號似得,就像大勝魁,幾個人出資合股來做。盛宣懷等人自然也知道這民辦是什麽意思,隻是誰都沒想到,皇上會提出這麽一個想法——畢竟這是皇上啊。
而且,眾人也不明白,既然皇上想要民辦,那幹嘛要由朝廷出麵?又幹嘛找他們幾個過來?難道是‘官督商辦’?
果然,載湉接著說道:“雖然是民辦,但仍然需要朝廷的推動,所以準確地說應該叫做‘官督商辦’。朝廷計劃成立一個工業總局,下設礦務、鋼鐵、造船、鐵路、通信及輕工業六個部門,分別由唐廷樞管理礦務,盛宣懷管理鋼鐵、通信,鄭觀應負責造船,張謇負責輕工業。至於鐵路。。。。。。”說到這兒,載湉頓了一下,伸手指向一旁始終沉默不語的青年男子道:“朕來給你們引見一下,此人叫詹天佑,是朝廷外派留洋迴來的,在美國專門學習鐵路的,以後就由他來負責鐵路的工作。”
詹天佑連忙跪下謝恩,當著皇帝的麵,幾人自然也不好寒暄,隻是互相間遞一個眼神,表示認識了,然後都山唿萬歲,領旨謝恩。
隨後載湉又道:“工業總局暫時掛在工部之下,由孫毓汶直領,有重大事情,直接向我匯報。”
孫毓汶連忙起身領旨謝恩,同時還不忘瞟了一眼翁同龢,翁同龢淡定自若,仿佛此事和他毫無關係似得。
“另外,朕還給你們找了一位財神爺。”說著,載湉指了指喬致庸,慌得喬致庸連忙磕頭,口稱“萬萬不敢”。
‘財神爺’雖然是個好稱號,可也得看給誰當,給皇上當財神爺,那真是嫌命長了。
“朕希望在山西開辦一家大型的煤礦,全部的設備都選用泰西機器,開采出來的煤炭在滿足自用的同時,也賣給英、美、法、德等國。山西是你的老家,你又是辦票號的,這籌資募股的事情,自然要指望你的鼎力相助,所以朕稱你為財神爺,也沒錯。”
喬致庸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立即道:“微臣自當盡心竭慮,協助唐大人辦好差使。”
“那就好,你的辦事能力,朕是信的過得。也希望你相信朝廷,不會讓你寒心。另外,不隻是在山西開煤礦,還有輕工業這一塊兒,也希望你能多支持。朕希望在北方以天津為中心,中部以上海、蘇州為依托,在南方以廣州為中心開辦民用輕工業工廠。上海、廣州方麵你不用操心,朕自會安排,隻是天津這邊,發展初期還需要你多幫忙。”
皇上雖然隻是在對喬致庸說,但實際上也是在吩咐唐廷樞、張謇等人,他們雖然不敢插嘴,但自然會牢記在心中。
載湉說完這一番話,便對三人揮手道:“朕這個紅娘隻能牽線到這裏了,方向已經給了,剩下的你們下去自己商量,明日列個章程報上來。”
當看到自己將要麵對和承擔的是如此巨大、光輝的一項使命的時候,康有為、辜湯生等人反而更加的雄心勃勃。他們寧可燃燒熱血搏一個未來,也好過按部就班的碌碌於眾生之間。
至於王文韶,他已經騎虎難下了,如果辦不好這個差使,他必然是第一隻替罪羊,隻有死路一條;而且皇上已經跟你這兒費了這麽大勁你還不兜著,還想活麽?
還好自己的背後靠山是皇上,不過一定要想一個萬全之策,循序漸進,否則真的激起全體士大夫階層的反彈,到時候難保不會被皇上當成替罪羊拋出來。
嗯……也許那些洋務派官員可以先爭取過來。王文韶已經開始在心裏考慮怎麽拉幫結派了。尋找盟友,這是每一次改革開始前必須要走的一步棋。
一直到晚上亥時,載湉才陸陸續續的將自己對教育新政的思路說了個大概,然後揉揉疲憊的腦袋,扔下一句話:“其他的,你們自行討論,整理完善後擬個折子給我。”就迴寢宮休息去了,剩下一幫老的少的大眼瞪小眼,開始點燈熬蠟。
就在光緒緊鑼密鼓的籌辦教育新政的同時,在天津的李鴻章依舊因為派兵權問題和伊藤博文爭執不下。
差點兒被忽悠的李鴻章已經重新迴到了軌道上,他清楚派兵權固然與撤兵有關,但並非必然要與撤兵問題同時提出。為此,李鴻章提議,僅商定有關撤兵及聘請軍事教練的規定,其餘不再討論。
李鴻章的提議立即遭到伊藤的強烈反對,若是真這樣,那伊藤不就真的白來一趟了麽。
伊藤博文的意思是,單就撤兵談撤兵,於朝鮮將來的安寧及中日兩國的睦鄰關係均無裨益。
“中堂大人,鄙人之前說過,根據朝鮮與美國之前所簽條約中已刪除朝鮮為中國屬國字句,所以朝鮮自有主權,因此我認為,如果朝鮮真有派兵之請,中日兩國應各有派兵朝鮮之權。”
李鴻章立即否定了伊藤博文的提議。
“絕不可能!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屬國,其國臣服大清、接受大清冊封已過兩百年,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絕不會更改!至於美國人和朝鮮所簽訂的協議,我大清自會和美國政府交涉,與日本無關。況且英國政府也已承認我國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這一點無需再談!”
隨即伊藤又道:“如果我們現在不能達成協議,那不如在朝鮮維持現狀。”竟以迴國罷談相抵製。
這一招可是李鴻章用過的。之前李鴻章曾以武力相威脅,現在則是日本人以罷談相威脅。隻是此一時、彼一時;彼時尚沒有英國占領巨文島一事,如今卻不然。
如果終止談判,那麽日本現在派往朝鮮的軍隊必然不會主動撤迴,如果清政府要肅清在朝日軍,隻有開戰一途。但是因為英國人占據巨文島一事,很可能會引來俄國人橫插一手,到時候有可能形成日俄聯手對抗中英的局麵。
如果任由日軍在朝存在,那麽後期英軍、俄軍都可以申請在朝的軍事存在,這更加不符合清政府的利益。除非談判迴到起點,和日本再談‘共同防禦’。這又是光緒不想看到的結果。
無奈之下,恰好載湉的聖旨到了——清政府願意接受日本政府關於撤兵的條件。
4月18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非別代表中、日兩國在天津簽訂了《天津條約》。
條約共3款:第1款關於共同撤兵,第2款關於撤兵後聘請西方軍事教練的問題,第3款雙方擁有同等的派兵權。
同等派兵權的獲得,使日本完全達到了此行的目的。這一迴合的中日博弈,伊藤博文勝!
對於目前的中日博弈,並不是你了解曆史發展或者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就像中法之間的關係處理一樣,需要在考慮雙方的國情之外還要考慮世界上的國際形勢變化。單論日本現在的力量是比不過中國,但如果日本破罐子破摔,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不惜將水攪渾,那麽最終損失的則一定是中國。
所以即使是明知道這一次吃了虧,被伊藤博文擺了一道,李鴻章和光緒也隻有打落牙齒和血吞,悶頭認了。
說來說去還是個國力的問題,如果中國有能力獨自對抗俄國,自然有辦法說服英國人放棄巨文島;如果中國有實力獨自對抗英國,則日本、英國和俄國那裏還敢覬覦朝鮮利益?
日本借巨文島事件與中國周旋,最後奪取了朝鮮出兵權,且以《天津條約》這一條約形式進行了確定。使日本不僅在軍事上獲得了與中國同等地位,還將朝鮮置於中日兩屬之國的狀態。
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在朝鮮優勢的減弱,對日本則意味著在朝鮮勢力的擴大。
《天津條約》雖然暫時緩解了中日駐朝鮮軍隊再次發生軍事衝突的危機,但雙方的戒備毫無放鬆。簽約後,伊藤密書朝鮮臨時代理公使近藤真鋤,令其密切“注意在朝鮮清官清兵活動,為確保清兵從朝鮮撤兵,盡力防止暴動再起”。而同時,明白自己被忽悠了的李鴻章也在簽約後置信中樞:“伊藤博文入曆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意與通商睦鄰,富民強兵諸政,不欲輕言戰事並吞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慮,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諸公及早留意是幸”。
痛定思痛。載湉更加堅定了發展本國工業和軍事力量的決心。
一個國家力量的強弱,是建立在科技、工業等多方麵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如今剛剛開始的教育體製改革算是在科技方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在工業發展上,清政府卻還沒有什麽建樹,這正是光緒當下需要馬上開始規劃解決的。
四月中旬,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日談判和中法談判的同時,光緒皇帝在紫禁城召見了唐廷樞、盛宣懷、鄭觀應、張謇、嚴複和喬致庸。同他們一起召見的還有奕譞、內務府大臣額勒和布、工部尚書翁同龢、戶部尚書閆敬銘、工部左侍郎孫毓汶以及奕譞帶來的一個從未見過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你們中間有做過電報、船政、機器局的,也有做票號多年的老祖宗。”載湉指了指跪在地上的幾人道,“隻有張謇沒有做過工商業,不過沒關係,朕知道你有一顆產業報國的忠心,所以,朕才叫你們幾個來。”
幾人在覲見皇帝之前,自然有人給他們說過叫他們來是為了什麽,所以載湉也不兜圈子,直接奔主題而去。
“朕打算在直隸、湖廣以及沿海各省興辦工廠,其中包括繅絲、紡織、印染等等輕工業,也包括鋼鐵、采礦、鐵路、造船等重工業。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幾人當中,以盛宣懷的品級最高,而且辦理洋務實業的資曆最老,此時答話自然是以他為先。
“啟稟皇上,皇上剛才所說的幾樣,臣多少都曾經接觸過,隻是不知道皇上預備委派何員負責,如何操辦?”
“這些企業,朝廷不會委派任何人來操辦。”
“什麽?不委派官員,那要怎麽辦?”眾人聽了都是心中一驚,既是皇上要辦實業,那自然是朝廷出人、出錢,而且這些產業辦起來,應該屬於皇差,眾人本來估計皇上會交辦給內務府,找他們來隻是幫著出出主意,現在聽皇上說不委派朝廷官員操辦,那這個怎麽辦?由誰來管理?朝廷出的銀子又交給誰?難不成像前朝一樣,委派給太監?
一邊想著,幾人一邊拿眼神瞟旁邊在座的俄勒和布、翁同龢等大臣。
載湉看了看幾人的臉色,知道他們都想岔了。
“朕的意思是,這些個產業,都采用招商的形式,向民間發股,招募民間遊資,施行民辦!”
喬致庸一聽就明白了,這就和他們山西商人辦票號似得,就像大勝魁,幾個人出資合股來做。盛宣懷等人自然也知道這民辦是什麽意思,隻是誰都沒想到,皇上會提出這麽一個想法——畢竟這是皇上啊。
而且,眾人也不明白,既然皇上想要民辦,那幹嘛要由朝廷出麵?又幹嘛找他們幾個過來?難道是‘官督商辦’?
果然,載湉接著說道:“雖然是民辦,但仍然需要朝廷的推動,所以準確地說應該叫做‘官督商辦’。朝廷計劃成立一個工業總局,下設礦務、鋼鐵、造船、鐵路、通信及輕工業六個部門,分別由唐廷樞管理礦務,盛宣懷管理鋼鐵、通信,鄭觀應負責造船,張謇負責輕工業。至於鐵路。。。。。。”說到這兒,載湉頓了一下,伸手指向一旁始終沉默不語的青年男子道:“朕來給你們引見一下,此人叫詹天佑,是朝廷外派留洋迴來的,在美國專門學習鐵路的,以後就由他來負責鐵路的工作。”
詹天佑連忙跪下謝恩,當著皇帝的麵,幾人自然也不好寒暄,隻是互相間遞一個眼神,表示認識了,然後都山唿萬歲,領旨謝恩。
隨後載湉又道:“工業總局暫時掛在工部之下,由孫毓汶直領,有重大事情,直接向我匯報。”
孫毓汶連忙起身領旨謝恩,同時還不忘瞟了一眼翁同龢,翁同龢淡定自若,仿佛此事和他毫無關係似得。
“另外,朕還給你們找了一位財神爺。”說著,載湉指了指喬致庸,慌得喬致庸連忙磕頭,口稱“萬萬不敢”。
‘財神爺’雖然是個好稱號,可也得看給誰當,給皇上當財神爺,那真是嫌命長了。
“朕希望在山西開辦一家大型的煤礦,全部的設備都選用泰西機器,開采出來的煤炭在滿足自用的同時,也賣給英、美、法、德等國。山西是你的老家,你又是辦票號的,這籌資募股的事情,自然要指望你的鼎力相助,所以朕稱你為財神爺,也沒錯。”
喬致庸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立即道:“微臣自當盡心竭慮,協助唐大人辦好差使。”
“那就好,你的辦事能力,朕是信的過得。也希望你相信朝廷,不會讓你寒心。另外,不隻是在山西開煤礦,還有輕工業這一塊兒,也希望你能多支持。朕希望在北方以天津為中心,中部以上海、蘇州為依托,在南方以廣州為中心開辦民用輕工業工廠。上海、廣州方麵你不用操心,朕自會安排,隻是天津這邊,發展初期還需要你多幫忙。”
皇上雖然隻是在對喬致庸說,但實際上也是在吩咐唐廷樞、張謇等人,他們雖然不敢插嘴,但自然會牢記在心中。
載湉說完這一番話,便對三人揮手道:“朕這個紅娘隻能牽線到這裏了,方向已經給了,剩下的你們下去自己商量,明日列個章程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