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太平天國和撚軍之戰後,淮軍成為清政府倚為長城的重要國防力量,可是因為出身背景、文化修養等種種原因,大多數浴血疆場的淮軍將領,在文人主導的官場上卻顯得不是那麽左右逢源,往往至多晉升到武職的最高顛峰——提督而已。在那個武人被視為下九流的年代,武職被文職所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淮軍將領紛紛尋求棄武從文的途徑,但得意者寥寥。而諸多想要跳龍門的淮軍將領中,與李鴻章有同鄉之誼的張樹聲可謂是難得的成功典範。
從隨李鴻章父子辦理團練開始,到擔任淮軍營官、統領,可能是拜早年有過讀書功底之賜,廩生出身的張樹聲在武將堆裏逐漸嶄露頭角,並曾深受重臣曾國藩賞識,很快躋身官場並迅速上升至巡撫要職。並在“發、撚”被掃平後成功的華麗轉身,成為最早由武職提督轉型為文職巡撫、總督級別封疆大吏的淮係將領。最後逐步成為淮係督撫中地位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
按道理應該和李鴻章共同進退,可是當上封疆大吏的張樹聲也不能遊離於晚清官場的一大潛規則,與李鴻章不合拍起來。
1882年,李鴻章丁母憂迴籍守製,張樹聲被任命署理直隸總督,因任內處理朝鮮事變果斷潑辣,在各省督撫中脫穎而出。這讓張樹聲不免動起了將他的“署理直隸總督”前麵“署理”二字拿掉的念頭,想取李鴻章而代之。
乃父有此念想,作為孝順兒子的張華奎迅速活動起來,一邊在北京城內製造其父功高至偉的輿論,一邊開始在清流健將們中尋找可以作為聲援的人選,而當時在清流中最火的名嘴,莫過於在‘雲南報銷案’中將時任軍機大臣、領戶部的景廉,和戶部尚書王文韶彈劾的罷官迴家,而榮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的張佩綸。
本著但求最貴、不求最好的原則,張華奎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他。
可是,張華奎忘記了——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早年和李鴻章是生死之交,張印塘早逝後,作為“世叔”的李鴻章對張佩綸也頗多照顧。由於這份照顧,一生參人無數的張佩綸不曾參劾過李鴻章一次,怎麽可能因為區區一個張華奎而壞了他與李世伯的大義?更何況此時的張佩綸早就不露聲色的入了李鴻章的幕府,成了老李的“灰色幕僚”。所以,張華奎此舉非但沒有拉張佩綸入夥,反而被張佩綸以“疆臣不得奏調京官”的理由參了一本,可是碰了一鼻子灰。
眼見取李鴻章而代之的路子走不通了,正好西南局勢不穩定,為了中法談判,李鴻章被朝廷奪了情,張樹聲也就借坡下驢地請求‘下放’,成了疆臣第三的湖廣總督。
當時官場上,有個不成文的通例現象,外官為了聯絡中樞的關係,常常派子弟駐京辦事,打通關節。張樹聲外放要任同時,也留下兒子張華奎駐京“專意結納清流,為乃翁博聲譽”。
話說到手的直隸總督的位子飛了,老張心中不是滋味,作為始作俑者的小張更是對張佩綸恨之入骨,因此留在京城的張華奎總想逮著一個機會向張幼樵報這一箭之仇。
如今,機會來了。
清軍在北圻慘敗,大清國在越南的地盤差不多快丟光了,敗報傳到北京,朝野震驚。在相關的兩位扶台、藩台、道台被挨個處置後,近幾日,原本已經漸漸平靜的京城忽然傳出一些流言。而這些流言所指的對象,正是把徐延旭、唐炯等人捧上藩、扶寶座的‘清流’。
所謂說著無心,聽者有意。在偶然之中聽到這則流言的張華奎頓時腦洞大開,動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借著市井中的流言,把皇上的怒火引到時在總理衙門供職的張佩綸頭上,豈不是可以一報當年張佩綸彈劾他的一箭之仇?
說幹那就得幹,張華奎揣著老頭子給的“活動經費”在清流群中那麽一活動,這才在清明的前兩天,請來了清流中的另一大牛人——愛新覺羅-盛昱一同喝酒。
盛昱,愛新覺羅氏,字伯熙,一作伯羲、伯兮、伯熙,號韻蒔,一號意園。隸滿洲鑲白旗,肅武親王豪格七世孫。光緒二年進士,授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子監祭酒。因直言進諫,不為朝中所喜,‘被病退’了。
身為黃帶子還能‘被病退’,可見這位兄弟腦子得有多軸。此時酒酣耳熱之餘,被張華奎幾句話一撩撥,立刻就上了套。
“庸臣誤國!朝廷以國士帶他們,委以封疆之重任。這些人不但不鞠躬盡瘁以報君恩,卻貪生怕死。那唐炯身為一省巡撫,又得了皇上明旨要求他固守山西。竟然扔下數千大軍於不顧,連夜逃脫,以至於山西淪陷。還有那徐延旭,朝廷以數萬大軍托付,該臣不但不效力軍前,反而躲在幾百裏外的諒山。兵將相隔數百裏,如何禦敵?有此二人,這北圻戰局焉能不敗!”
現在唐炯、徐延旭二人已經被蓋棺定論,無論怎麽落井下石都不為過,但是張華奎的用意可不在唐炯、徐延旭、
“伯熙兄所言極是,我大清的朝政,就是被這些沽名釣譽之人所敗壞。想那洋人之所以敢興師動眾,還不就是因為有些人隻是耍嘴皮子厲害,一到真正上陣殺敵,卻跑的比兔子還快。哎,可惜,我大清朝中,如此的斯文敗類遠非唐、徐二人。隻可惜小弟人微言輕,否則,定要把那些沽名釣譽之人一一參倒!”
盛昱正在慷慨激昂的檔口,聽張華奎這麽一說,頓時不高興得道:“我輩書生存於世上,靠的就是鋥鋥鐵骨,既然知道有禍國殃民之臣,就應該奮起抗爭,怎能以一句‘人微言輕’就想置身事外?”
張華奎見這小子上了套,連忙道:“伯熙兄教訓的是,小弟知錯了,既然如此,可惜小弟一介廩生,就算是想要豁出去這身皮囊,也是進諫無門啊!”
盛昱一想也是,朝廷雖然允許風聞奏事,可那是禦史們才有的權利,這張華奎雖然貴為一省總督之子,但這進諫之事,卻也不是他能做的。
於是盛昱腦袋一熱,當即就道:“這又何妨,賢弟想要參的是那個,說來為兄聽聽,隻要是庸、碌、貪、枉之徒,不管是誰,為兄幫你上這道折子!”
張華奎聞言大喜,等的就是你這句話。於是往旁邊一使眼色,另幾個過來幫忙的‘托’立刻道:“怎麽伯熙兄沒聽說麽?這些天,京裏都傳遍了。說那徐延旭原本並不能勝任廣西布政使的差事,更加不適合統領大軍。在北圻戰敗之前,其人就已經多次上折請辭。但是朝中有張佩綸之流,巧言令色,群起鼓噪,欺瞞君王,硬是駁迴了徐延旭請辭的折子。”
盛昱是個書呆子,還真不知道這幾天市井中的流言蜚語。“哦,這有此事?”
幾人立刻道:“這還有假?都說那徐延旭之前對張佩綸有恩,這張佩綸這才鼓動清流力捧徐延旭,把他架到了廣西布政使的位子上。所以雖然徐延旭自己請辭,但是張佩綸為了自己的麵子,那裏能讓徐延旭就這麽幹兩天就走?這才把徐延旭請辭的折子壓了下去。就算是皇上,也被他們給蒙蔽了!”
其實徐楊旭有恩的是張之洞,當年徐延旭曾經幫助過一名士子,而此人現在則成了張之洞的姐夫,張之洞投桃報李,這才聯合張佩綸等,捧了徐延旭一把,卻沒想到給捧殺了。
但是書呆子盛昱不知道啊。他還真以為確有此事呢,於是義憤填膺的盛昱當即表示,絕不能和張佩綸這樣的人善罷甘休!
從八大處迴去後,盛昱立即就起草給張佩綸找麻煩的折子,並在次日將折子遞了上去。
不過張華奎之前被張佩綸打怕了,不敢明著樹敵,而盛昱和張佩綸好歹曾是‘清流戰友’,也不好做的太過明顯。於是他們玩了一招“暗諷”,順帶了對中樞軍機處的幾句批評作為鋪墊掩護。奏稱“逮問疆臣而不明降諭旨,二百年來無此政體”,意思是前線失敗不能隻處分徐延旭和唐炯,中樞也該有人為此負責任,借批評恭王爺奕為首內閣中樞來影射舉薦張佩綸。
折子是順利的遞上去了,一連幾天,張華奎是坐立不安。他頻頻往宮裏使錢,希望知道自己這一招棋效果如何,現在終於得到了確切消息。皇上看了後震怒不已,決定開刀了!
皇上大怒,張華奎大喜,在他看來,張佩綸這次完蛋了!
然而朝局的變化晃瞎了張華奎的狗眼。
4月8日,皇上下旨,著李鴻藻降三級調用——由協辦大學士成了內閣學士;翁同龢“加恩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一瞬間,清流黨長期把持的軍機處、總理衙門一夜之間全部變了天。北清流頭目李鴻藻、南清流頭目翁同龢一幹人等統統被免了職務,迴家賦閑去了。
載恬雷霆萬鈞的一棍子把清流兩個泰山北鬥全部打翻,讓個別別有用心的人看到了進身的機會。
4月9日,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孫毓汶上折,言“邊防不靖、疆臣因循、國用空虛、海防粉飾,不可對祖宗”,參了恭親王奕?一本。於是,和清流黨政見不合,僅僅因為在當初處理唐炯、徐延旭問題上附庸了一下的恭親王也順帶吃了瓜落兒。寶鋆原品休致,奕?被“開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俸。加恩仍留世襲罔替親王,賞食親王全俸,家居養疾”。
至於盛昱和張華奎處心積慮要對付的張佩綸,皇上根本沒有動半根手指頭。
隨著一幹原軍機大臣的倒台,還沒等眾臣緩過神來,皇上又打出了第二記重拳。著禮親王愛新覺羅-世鐸領軍機處,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為軍機大臣,許庚身、孫毓汶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同時,小皇帝又打出了第三記組合拳:新軍機處遇到重要大事,都需要與醇親王會商。
載恬終於借機把老爸扶正了!
要不是怕生父向多爾袞一樣被扣上個“皇父攝政王”的帽子,載恬就直接讓他爹領軍機大臣了!
拉一幫,打一幫。小皇帝的一通組合拳迅速的整理了朝廷中樞,終於,自己的話可以有人幫助傳到地方了。
隨即小皇帝以劉永福為雲南提督,負責太原及西北圻諸省軍務,後勤支持由岑毓英負責;起用馮子材為廣西提督,負責太原以東諸省份軍務,後勤支持由曾國荃負責。又委派唐景崧為關南大使,再赴越南協調北圻軍務。
此時,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領新募湘軍八營、提督方有聲率粵軍五營已經到達廣西龍州。光緒遂下旨,令之前奉命退迴關內的淮軍丁逸偉營負責對這兩軍進行訓練,同時下令李季雲營即刻北上赴京,協助李鴻章整理京畿防務。
丁逸偉和李季雲兩個營是第一批接觸黑旗軍的清軍武裝力量,他們受黑旗軍的影響很大,接受過黑旗軍所謂的新式訓練,並且和法國人直接交過手。對黑旗軍的練兵、作戰方法以及法軍的戰術、戰力都有所了解,光緒皇帝希望利用這兩營,在南、北兩個方麵都訓練出一支類似黑旗軍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
在這一連串的旨意中,一個不起眼兒的任命被所有人都忽視了。一個名叫寶佩的滿洲鑲白旗人被放進了總理衙門,任了一個六品小官兒。此人沒什麽文化,但是嘴皮子利索,眼珠子活泛,一進總理衙門就上下打點,瞬間博得了上下官員的好感。因此人在家中行四,因此人稱‘四爺’。
就在京師因為上層地震而亂成一鍋粥時,法國國內卻因為北寧的勝利而歡欣鼓舞。
從隨李鴻章父子辦理團練開始,到擔任淮軍營官、統領,可能是拜早年有過讀書功底之賜,廩生出身的張樹聲在武將堆裏逐漸嶄露頭角,並曾深受重臣曾國藩賞識,很快躋身官場並迅速上升至巡撫要職。並在“發、撚”被掃平後成功的華麗轉身,成為最早由武職提督轉型為文職巡撫、總督級別封疆大吏的淮係將領。最後逐步成為淮係督撫中地位僅次於李鴻章的二號人物。
按道理應該和李鴻章共同進退,可是當上封疆大吏的張樹聲也不能遊離於晚清官場的一大潛規則,與李鴻章不合拍起來。
1882年,李鴻章丁母憂迴籍守製,張樹聲被任命署理直隸總督,因任內處理朝鮮事變果斷潑辣,在各省督撫中脫穎而出。這讓張樹聲不免動起了將他的“署理直隸總督”前麵“署理”二字拿掉的念頭,想取李鴻章而代之。
乃父有此念想,作為孝順兒子的張華奎迅速活動起來,一邊在北京城內製造其父功高至偉的輿論,一邊開始在清流健將們中尋找可以作為聲援的人選,而當時在清流中最火的名嘴,莫過於在‘雲南報銷案’中將時任軍機大臣、領戶部的景廉,和戶部尚書王文韶彈劾的罷官迴家,而榮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的張佩綸。
本著但求最貴、不求最好的原則,張華奎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他。
可是,張華奎忘記了——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早年和李鴻章是生死之交,張印塘早逝後,作為“世叔”的李鴻章對張佩綸也頗多照顧。由於這份照顧,一生參人無數的張佩綸不曾參劾過李鴻章一次,怎麽可能因為區區一個張華奎而壞了他與李世伯的大義?更何況此時的張佩綸早就不露聲色的入了李鴻章的幕府,成了老李的“灰色幕僚”。所以,張華奎此舉非但沒有拉張佩綸入夥,反而被張佩綸以“疆臣不得奏調京官”的理由參了一本,可是碰了一鼻子灰。
眼見取李鴻章而代之的路子走不通了,正好西南局勢不穩定,為了中法談判,李鴻章被朝廷奪了情,張樹聲也就借坡下驢地請求‘下放’,成了疆臣第三的湖廣總督。
當時官場上,有個不成文的通例現象,外官為了聯絡中樞的關係,常常派子弟駐京辦事,打通關節。張樹聲外放要任同時,也留下兒子張華奎駐京“專意結納清流,為乃翁博聲譽”。
話說到手的直隸總督的位子飛了,老張心中不是滋味,作為始作俑者的小張更是對張佩綸恨之入骨,因此留在京城的張華奎總想逮著一個機會向張幼樵報這一箭之仇。
如今,機會來了。
清軍在北圻慘敗,大清國在越南的地盤差不多快丟光了,敗報傳到北京,朝野震驚。在相關的兩位扶台、藩台、道台被挨個處置後,近幾日,原本已經漸漸平靜的京城忽然傳出一些流言。而這些流言所指的對象,正是把徐延旭、唐炯等人捧上藩、扶寶座的‘清流’。
所謂說著無心,聽者有意。在偶然之中聽到這則流言的張華奎頓時腦洞大開,動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借著市井中的流言,把皇上的怒火引到時在總理衙門供職的張佩綸頭上,豈不是可以一報當年張佩綸彈劾他的一箭之仇?
說幹那就得幹,張華奎揣著老頭子給的“活動經費”在清流群中那麽一活動,這才在清明的前兩天,請來了清流中的另一大牛人——愛新覺羅-盛昱一同喝酒。
盛昱,愛新覺羅氏,字伯熙,一作伯羲、伯兮、伯熙,號韻蒔,一號意園。隸滿洲鑲白旗,肅武親王豪格七世孫。光緒二年進士,授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子監祭酒。因直言進諫,不為朝中所喜,‘被病退’了。
身為黃帶子還能‘被病退’,可見這位兄弟腦子得有多軸。此時酒酣耳熱之餘,被張華奎幾句話一撩撥,立刻就上了套。
“庸臣誤國!朝廷以國士帶他們,委以封疆之重任。這些人不但不鞠躬盡瘁以報君恩,卻貪生怕死。那唐炯身為一省巡撫,又得了皇上明旨要求他固守山西。竟然扔下數千大軍於不顧,連夜逃脫,以至於山西淪陷。還有那徐延旭,朝廷以數萬大軍托付,該臣不但不效力軍前,反而躲在幾百裏外的諒山。兵將相隔數百裏,如何禦敵?有此二人,這北圻戰局焉能不敗!”
現在唐炯、徐延旭二人已經被蓋棺定論,無論怎麽落井下石都不為過,但是張華奎的用意可不在唐炯、徐延旭、
“伯熙兄所言極是,我大清的朝政,就是被這些沽名釣譽之人所敗壞。想那洋人之所以敢興師動眾,還不就是因為有些人隻是耍嘴皮子厲害,一到真正上陣殺敵,卻跑的比兔子還快。哎,可惜,我大清朝中,如此的斯文敗類遠非唐、徐二人。隻可惜小弟人微言輕,否則,定要把那些沽名釣譽之人一一參倒!”
盛昱正在慷慨激昂的檔口,聽張華奎這麽一說,頓時不高興得道:“我輩書生存於世上,靠的就是鋥鋥鐵骨,既然知道有禍國殃民之臣,就應該奮起抗爭,怎能以一句‘人微言輕’就想置身事外?”
張華奎見這小子上了套,連忙道:“伯熙兄教訓的是,小弟知錯了,既然如此,可惜小弟一介廩生,就算是想要豁出去這身皮囊,也是進諫無門啊!”
盛昱一想也是,朝廷雖然允許風聞奏事,可那是禦史們才有的權利,這張華奎雖然貴為一省總督之子,但這進諫之事,卻也不是他能做的。
於是盛昱腦袋一熱,當即就道:“這又何妨,賢弟想要參的是那個,說來為兄聽聽,隻要是庸、碌、貪、枉之徒,不管是誰,為兄幫你上這道折子!”
張華奎聞言大喜,等的就是你這句話。於是往旁邊一使眼色,另幾個過來幫忙的‘托’立刻道:“怎麽伯熙兄沒聽說麽?這些天,京裏都傳遍了。說那徐延旭原本並不能勝任廣西布政使的差事,更加不適合統領大軍。在北圻戰敗之前,其人就已經多次上折請辭。但是朝中有張佩綸之流,巧言令色,群起鼓噪,欺瞞君王,硬是駁迴了徐延旭請辭的折子。”
盛昱是個書呆子,還真不知道這幾天市井中的流言蜚語。“哦,這有此事?”
幾人立刻道:“這還有假?都說那徐延旭之前對張佩綸有恩,這張佩綸這才鼓動清流力捧徐延旭,把他架到了廣西布政使的位子上。所以雖然徐延旭自己請辭,但是張佩綸為了自己的麵子,那裏能讓徐延旭就這麽幹兩天就走?這才把徐延旭請辭的折子壓了下去。就算是皇上,也被他們給蒙蔽了!”
其實徐楊旭有恩的是張之洞,當年徐延旭曾經幫助過一名士子,而此人現在則成了張之洞的姐夫,張之洞投桃報李,這才聯合張佩綸等,捧了徐延旭一把,卻沒想到給捧殺了。
但是書呆子盛昱不知道啊。他還真以為確有此事呢,於是義憤填膺的盛昱當即表示,絕不能和張佩綸這樣的人善罷甘休!
從八大處迴去後,盛昱立即就起草給張佩綸找麻煩的折子,並在次日將折子遞了上去。
不過張華奎之前被張佩綸打怕了,不敢明著樹敵,而盛昱和張佩綸好歹曾是‘清流戰友’,也不好做的太過明顯。於是他們玩了一招“暗諷”,順帶了對中樞軍機處的幾句批評作為鋪墊掩護。奏稱“逮問疆臣而不明降諭旨,二百年來無此政體”,意思是前線失敗不能隻處分徐延旭和唐炯,中樞也該有人為此負責任,借批評恭王爺奕為首內閣中樞來影射舉薦張佩綸。
折子是順利的遞上去了,一連幾天,張華奎是坐立不安。他頻頻往宮裏使錢,希望知道自己這一招棋效果如何,現在終於得到了確切消息。皇上看了後震怒不已,決定開刀了!
皇上大怒,張華奎大喜,在他看來,張佩綸這次完蛋了!
然而朝局的變化晃瞎了張華奎的狗眼。
4月8日,皇上下旨,著李鴻藻降三級調用——由協辦大學士成了內閣學士;翁同龢“加恩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一瞬間,清流黨長期把持的軍機處、總理衙門一夜之間全部變了天。北清流頭目李鴻藻、南清流頭目翁同龢一幹人等統統被免了職務,迴家賦閑去了。
載恬雷霆萬鈞的一棍子把清流兩個泰山北鬥全部打翻,讓個別別有用心的人看到了進身的機會。
4月9日,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孫毓汶上折,言“邊防不靖、疆臣因循、國用空虛、海防粉飾,不可對祖宗”,參了恭親王奕?一本。於是,和清流黨政見不合,僅僅因為在當初處理唐炯、徐延旭問題上附庸了一下的恭親王也順帶吃了瓜落兒。寶鋆原品休致,奕?被“開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俸。加恩仍留世襲罔替親王,賞食親王全俸,家居養疾”。
至於盛昱和張華奎處心積慮要對付的張佩綸,皇上根本沒有動半根手指頭。
隨著一幹原軍機大臣的倒台,還沒等眾臣緩過神來,皇上又打出了第二記重拳。著禮親王愛新覺羅-世鐸領軍機處,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為軍機大臣,許庚身、孫毓汶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同時,小皇帝又打出了第三記組合拳:新軍機處遇到重要大事,都需要與醇親王會商。
載恬終於借機把老爸扶正了!
要不是怕生父向多爾袞一樣被扣上個“皇父攝政王”的帽子,載恬就直接讓他爹領軍機大臣了!
拉一幫,打一幫。小皇帝的一通組合拳迅速的整理了朝廷中樞,終於,自己的話可以有人幫助傳到地方了。
隨即小皇帝以劉永福為雲南提督,負責太原及西北圻諸省軍務,後勤支持由岑毓英負責;起用馮子材為廣西提督,負責太原以東諸省份軍務,後勤支持由曾國荃負責。又委派唐景崧為關南大使,再赴越南協調北圻軍務。
此時,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領新募湘軍八營、提督方有聲率粵軍五營已經到達廣西龍州。光緒遂下旨,令之前奉命退迴關內的淮軍丁逸偉營負責對這兩軍進行訓練,同時下令李季雲營即刻北上赴京,協助李鴻章整理京畿防務。
丁逸偉和李季雲兩個營是第一批接觸黑旗軍的清軍武裝力量,他們受黑旗軍的影響很大,接受過黑旗軍所謂的新式訓練,並且和法國人直接交過手。對黑旗軍的練兵、作戰方法以及法軍的戰術、戰力都有所了解,光緒皇帝希望利用這兩營,在南、北兩個方麵都訓練出一支類似黑旗軍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
在這一連串的旨意中,一個不起眼兒的任命被所有人都忽視了。一個名叫寶佩的滿洲鑲白旗人被放進了總理衙門,任了一個六品小官兒。此人沒什麽文化,但是嘴皮子利索,眼珠子活泛,一進總理衙門就上下打點,瞬間博得了上下官員的好感。因此人在家中行四,因此人稱‘四爺’。
就在京師因為上層地震而亂成一鍋粥時,法國國內卻因為北寧的勝利而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