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叉戟飛機的駕駛艙
飛機在空中飛行不同於馬路上的汽車,汽車因沒油停車可以停在馬路上,飛機一旦斷油停車就會很快失去高度。如果附近有機場,而且天氣晴朗,地麵降落保證條件充分的話,憑藉飛機的滑空性能和飛行員高超的目測落地技術,還有可能操縱飛機安全降落。
“滑空比”是衡量飛機滑空性能的主要因素。所謂“滑空比”就是飛機失去動力後,每下降1米的高度飛機能夠前進的水平距離之比。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u2高空偵察機,就是依賴優越的滑空性能,可以用很少的動力在空中停留很長的時間。三叉戟同現代的大速度運輸機一樣,其滑空比都比較小。由於空中停車後下降快,能給飛行員提供緊急情況處理的時間很短。此時,無論飛機下麵是高山還是大海,飛機都會毫無選擇地沖向地麵。
眾所周知,一般的運輸客機的飛行員與乘機者都是不帶降落傘的,而且,飛機上也沒有提供跳傘的設備,遇到特殊情況,機上人員也根本無法從飛機客艙內跳出來。所以,萬一碰到這種情況,飛行員又不能通過緊急降落來挽救飛機的條件下,隻能聽天由命了。
林彪專機256號所麵臨的情況是,深更半夜,油量警告,落地無門,聯繫不通,進退兩難。其唯一的途徑就是利用飛機上那僅有的一點油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機動飛行,尋找可能的場外降落場地,在兇多吉少的迫降中尋求一線生的希望,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可走。
第二節 茫茫黑夜何處降落
走投無路的256號專機絕處逢生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塊迫降場地,他們把生的希望寄托在成功的場外迫降上。從以下四個方麵可以看出,256號專機是對降落場地進行過一番尋找的。
第一,1998年2月,蒙古國原副外長雲登首次通過日本記者向外界透露林彪墜機事件時說:“飛機是以超低空越境的,蒙古國軍隊的雷達沒有能夠發現這架飛機。對機體檢查後發現,飛機以低空飛行為目的,裝載了從地麵到600米高度的機器。”
這說明256號專機在迫降前確實進行過低空飛行。因為,蒙古國人不知道飛機上的情況,也不知道256號專機的飛行動機,更不知道飛機在低空飛行是為了要尋找迫降場地,隻是看到了低空飛行的現象。但是,雲登把飛機上裝有一塊僅供參考用的無線電高度表看作是用來進行超低空飛行的儀器是不對的。飛機上確有一塊無線電高度表,這一點已經在本書第一章第五節中敘述過。
第二,從林彪專機墜毀現場的地形情況可以看出迫降前是對場地經過認真選擇的。
模擬林彪專機迫降示意圖——對著迫降場地下滑
孫一先寫道:“那是一塊不太規則的長方形丘陵間盆地,平坦得就好像是人工鋪成,南北長3000多米,東西寬800米,北端是一座20多米高的小山,南頭有幾個大約10多米高的土丘,東邊是一連串5~10米高低不等的土包,西側則是向下傾斜的慢坡。”夜間,在荒郊野外,在茫茫的蒙古國大草原上,能找到這樣大麵積較為平坦的降落場地實屬容易。迴想得知,公曆9月13日是陰曆七月二十三日,在後半夜的天空應該看到彎彎的月亮,微弱的月光對夜間觀察地形的概況是有利的。飛行員向前方看,在天地相連的交界線上(飛行員叫“天地線”),能隱約看到地麵大致屬於山脈或平原。要想看到地麵的情況,必須先從地圖上根據飛機的精確位置確定附近沒有高山時,才能緩慢地下降高度。隻有在較低的高度上才能有機會看清一些地麵的情況,尤其是地麵上的小山,在空中垂直的地方向正下方觀察是沒有辦法看清的,那樣隻能看到一個投影,隻有在山的側麵,在較低的高度上才能看到山的大致高度。因此,可以基本斷定,把迫降地帶選在盆地中央,如果沒有對盆地周圍認真的觀察是做不到的。月光盡管微弱,在大範圍內確定迫降場的位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飛機叛逃的方向基本上是由南向北,而降落的方向卻恰恰相反。
墜機的地方叫蘇布拉嘎盆地,蒙古語“梯形”的意思,南北長,東西寬。如果256號專機對迫降場地沒有任何選擇時,隻能是在向烏蘭巴托飛行的過程中,順著叛逃飛行方向,由南向北降落才是順理成章的。既然沒有那樣做,而是掉頭由北向南落地,與叛逃的方向正好相反,說明迫降場地對飛行員來說,是經過選擇的,選擇的結果是,既沒有從東向西迫降,也沒有從西向東落地,而是從北向南降落,這個方向正好與蘇布拉嘎盆地的方向一致,認為由北向南的迫降相比之下會更有利一些,從飛行員的角度看,這樣的選擇無論從哪個方麵分析,都不是偶然的巧合。
第四,離迫降場最近的蒙古國牧民反映,飛機在很低的高度上飛行時間最少有20分鍾。
1998年年初,《環球時報》刊登一篇題為《今日溫都爾汗》的文章,文中談到作者親自奔赴當年林彪墜機現場,並訪問了當時居住地離墜機現場隻有3公裏的一位老大娘。這位大娘迴憶說,1971年9月13日淩晨2點,傳來一陣“嗡嗡”的聲音把她驚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門一看,發現這難聽的聲音是從空中傳來的,這時,羊群驚散,馬嘶狗叫。她仔細一看,從西南方向飛過來一架冒著大火的飛機,飛得相當低,在巴特瑙勞布縣上空圍繞圖門山轉了一圈後,順著紮森山穀向西南方向飛行,聲音越來越大,大概不到20分鍾,在盆地蘇布拉嘎墜毀。
</br>
飛機在空中飛行不同於馬路上的汽車,汽車因沒油停車可以停在馬路上,飛機一旦斷油停車就會很快失去高度。如果附近有機場,而且天氣晴朗,地麵降落保證條件充分的話,憑藉飛機的滑空性能和飛行員高超的目測落地技術,還有可能操縱飛機安全降落。
“滑空比”是衡量飛機滑空性能的主要因素。所謂“滑空比”就是飛機失去動力後,每下降1米的高度飛機能夠前進的水平距離之比。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u2高空偵察機,就是依賴優越的滑空性能,可以用很少的動力在空中停留很長的時間。三叉戟同現代的大速度運輸機一樣,其滑空比都比較小。由於空中停車後下降快,能給飛行員提供緊急情況處理的時間很短。此時,無論飛機下麵是高山還是大海,飛機都會毫無選擇地沖向地麵。
眾所周知,一般的運輸客機的飛行員與乘機者都是不帶降落傘的,而且,飛機上也沒有提供跳傘的設備,遇到特殊情況,機上人員也根本無法從飛機客艙內跳出來。所以,萬一碰到這種情況,飛行員又不能通過緊急降落來挽救飛機的條件下,隻能聽天由命了。
林彪專機256號所麵臨的情況是,深更半夜,油量警告,落地無門,聯繫不通,進退兩難。其唯一的途徑就是利用飛機上那僅有的一點油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機動飛行,尋找可能的場外降落場地,在兇多吉少的迫降中尋求一線生的希望,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可走。
第二節 茫茫黑夜何處降落
走投無路的256號專機絕處逢生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塊迫降場地,他們把生的希望寄托在成功的場外迫降上。從以下四個方麵可以看出,256號專機是對降落場地進行過一番尋找的。
第一,1998年2月,蒙古國原副外長雲登首次通過日本記者向外界透露林彪墜機事件時說:“飛機是以超低空越境的,蒙古國軍隊的雷達沒有能夠發現這架飛機。對機體檢查後發現,飛機以低空飛行為目的,裝載了從地麵到600米高度的機器。”
這說明256號專機在迫降前確實進行過低空飛行。因為,蒙古國人不知道飛機上的情況,也不知道256號專機的飛行動機,更不知道飛機在低空飛行是為了要尋找迫降場地,隻是看到了低空飛行的現象。但是,雲登把飛機上裝有一塊僅供參考用的無線電高度表看作是用來進行超低空飛行的儀器是不對的。飛機上確有一塊無線電高度表,這一點已經在本書第一章第五節中敘述過。
第二,從林彪專機墜毀現場的地形情況可以看出迫降前是對場地經過認真選擇的。
模擬林彪專機迫降示意圖——對著迫降場地下滑
孫一先寫道:“那是一塊不太規則的長方形丘陵間盆地,平坦得就好像是人工鋪成,南北長3000多米,東西寬800米,北端是一座20多米高的小山,南頭有幾個大約10多米高的土丘,東邊是一連串5~10米高低不等的土包,西側則是向下傾斜的慢坡。”夜間,在荒郊野外,在茫茫的蒙古國大草原上,能找到這樣大麵積較為平坦的降落場地實屬容易。迴想得知,公曆9月13日是陰曆七月二十三日,在後半夜的天空應該看到彎彎的月亮,微弱的月光對夜間觀察地形的概況是有利的。飛行員向前方看,在天地相連的交界線上(飛行員叫“天地線”),能隱約看到地麵大致屬於山脈或平原。要想看到地麵的情況,必須先從地圖上根據飛機的精確位置確定附近沒有高山時,才能緩慢地下降高度。隻有在較低的高度上才能有機會看清一些地麵的情況,尤其是地麵上的小山,在空中垂直的地方向正下方觀察是沒有辦法看清的,那樣隻能看到一個投影,隻有在山的側麵,在較低的高度上才能看到山的大致高度。因此,可以基本斷定,把迫降地帶選在盆地中央,如果沒有對盆地周圍認真的觀察是做不到的。月光盡管微弱,在大範圍內確定迫降場的位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飛機叛逃的方向基本上是由南向北,而降落的方向卻恰恰相反。
墜機的地方叫蘇布拉嘎盆地,蒙古語“梯形”的意思,南北長,東西寬。如果256號專機對迫降場地沒有任何選擇時,隻能是在向烏蘭巴托飛行的過程中,順著叛逃飛行方向,由南向北降落才是順理成章的。既然沒有那樣做,而是掉頭由北向南落地,與叛逃的方向正好相反,說明迫降場地對飛行員來說,是經過選擇的,選擇的結果是,既沒有從東向西迫降,也沒有從西向東落地,而是從北向南降落,這個方向正好與蘇布拉嘎盆地的方向一致,認為由北向南的迫降相比之下會更有利一些,從飛行員的角度看,這樣的選擇無論從哪個方麵分析,都不是偶然的巧合。
第四,離迫降場最近的蒙古國牧民反映,飛機在很低的高度上飛行時間最少有20分鍾。
1998年年初,《環球時報》刊登一篇題為《今日溫都爾汗》的文章,文中談到作者親自奔赴當年林彪墜機現場,並訪問了當時居住地離墜機現場隻有3公裏的一位老大娘。這位大娘迴憶說,1971年9月13日淩晨2點,傳來一陣“嗡嗡”的聲音把她驚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門一看,發現這難聽的聲音是從空中傳來的,這時,羊群驚散,馬嘶狗叫。她仔細一看,從西南方向飛過來一架冒著大火的飛機,飛得相當低,在巴特瑙勞布縣上空圍繞圖門山轉了一圈後,順著紮森山穀向西南方向飛行,聲音越來越大,大概不到20分鍾,在盆地蘇布拉嘎墜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