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振兄弟,你這是什麽炮?”
狄泉一看,這個炮,應該是屬於“臼炮”種類,那外形特征,基本上是和後世的“沒良心炮”差不多的。
“臼炮”這種炮顧名思義,由於其形狀類似於中國古代臼米的工具,故此得名為“臼炮”。
“此乃子母炮,一炮射出,便可落地開花!”
按照淩振的說法,這種臼炮是打的散彈,那樣打出去,殺傷範圍極大,確實和“子母炮”這個名字有點關聯,畢竟炮彈是有大有小的。
隻不過,狄泉印象裏麵,這種“臼炮”似乎在宋朝這個火器剛剛得到了發展是朝代好像並沒有出現,而是在明朝才有的。
當初他去軍事博物館裏麵參觀的時候見過臼炮的複原模型,上麵清楚的寫著,說這種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後期,大概是洪武十年左右,才有了發射石彈的這一種炮。
也正是因此,中國明清時的大炮有很多都是這種臼炮。
狄泉也不知道,這淩振的造炮技術算不算是改變曆史了,不過這東西隻要好使,能用在守山上,那就不錯。
狄泉對於這種“臼炮”很滿意的。
“臼炮”的優缺點很明顯,相對於普通炮,臼炮口徑更大、造價更加低廉,威力也不錯,這是它的優點。
但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和三眼銃一樣的缺點,精度不高,而且因為炮身長度的為題,導致了臼炮的射程並不遠。
據狄泉所知,這種臼炮的設計宗旨,並不是陣戰武器和守城武器,而是攻城器具。
這東西的作用主要是針對大型建築物和城牆,炮自身的造價低廉,但效果顯著,其所使用的炮彈重量極其大,為了方便裝填,設計身管都很短,在打攻城戰的時候,對城牆的威力和傷害都很大。
不過,“轟天雷”淩振的射擊顯然是彌補了精度問題,他所用的“臼炮”炮彈不是那種大顆的一整個的炮彈,而是有大有小的散彈。
這樣,在炮彈被射出的時候,由於炮彈數量的改變,其炮彈的覆蓋麵積也會相應的變大,這樣在精度方麵上,也算是有了補救。
畢竟,那麽多炮彈的覆蓋麵積,總不能還會打空吧!
“現在已經有了多少三眼銃與子母炮炮?”
狄泉心說現在時間有限,還是要盡可能多的去製造火器,畢竟要是等到朝廷大軍來了,火器不夠,是發揮不出優勢的。
“如何三眼銃已經製造了八十有餘,子母炮隻此兩門。”
“轟天雷”淩振迴答道。
“再給你半個月的時間,你人不夠我給你人,錢不夠給你錢,東西不夠給你東西,但是我要在半個月後看見整整二百杆三眼銃和十門子母炮,可能辦到?”
狄泉不是要難為這“轟天雷”淩振,實在是對於火器來說,火力就代表了一切,你要是火力不夠,這些火器零星的有那麽一兩個,在戰場上根本不能發揮什麽作用。
除非是學《亮劍》裏麵,李雲龍一炮把阪田聯隊的指揮部一鍋端了,或者是直接拿三眼銃狙擊敵方主將,把他打死,來個“斬首行動”。
要不然,無法影響到戰場的大局。
“這……再派我一百人來,這一百人需是心靈手巧的,粗蠢笨懶的,切莫派來。”
“轟天雷”淩振估計了一下,自己要是人手足夠,倒是也能夠達標,不過他也得提出要求來。
“好,你說什麽,我給你什麽,隻是到時候見不到足量的火器,我可唯你是問!”
狄泉說道。
“寨主放心,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寨主給我一方天地施展我平生所學,我自當為山寨盡心竭力!”
“轟天雷”淩振上了梁山之後,在狄泉的授意之下,大夥對他都比較尊重。
這可比他在東京城裏麵當那“大宋第一炮手”時要強的多的了,在東京城裏麵,那些人都是把他給當成一個玩炮仗的,都不睜眼瞧他一下。
狄泉這邊看完了火器的近戰,現在又開始擔心起其他地方來了。
馬軍和步軍,現在他都不擔心,步軍的“鴛鴦陣”陣法和變換的“三才陣”陣法,包括“千鈞槍”唿延啟鵬和“青麵獸”楊誌他們唿家將和楊家將兩家家傳的在對遼戰爭中學來的步兵打騎兵的戰法已經習練下來了。
至於騎兵,現在訓練的也不錯,大宋的騎兵向來軟弱可欺,狄泉對自己手裏的騎兵戰鬥力還是很有信心的。
他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水軍了。
按說,打起仗來,騎兵戰鬥力最高,步兵次之,水戰再次之。
但是放在八百裏水泊梁山,水軍的重要性就極其的重要。
梁山的防禦,大概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敵人初來乍到,狄泉可以率領大軍出水泊迎戰,禦敵於水泊之外,進可攻退可守。
第二階段,就是在陸戰上打不過對方,然後撤退迴梁山,固守水泊。
這個時候,梁山那八百裏的廣闊水泊,就是阻擋敵人進攻的天然屏障。
梁山四麵環水,水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一百零八條好漢當中自然少不了水軍將領。
原著裏麵的梁山也是意識到了水軍部隊的重要性,就專門設有水軍和水軍頭領,隻不過相比梁山的馬軍和步軍,水軍頭領的人數較少,隻有八位。
這八個人,分別是“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浪裏白跳”張順、“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
現在狄泉手下隻有阮氏三雄這三個水軍頭領,而且還分散兩地。
現在,狄泉把“短命二郎”阮小五給留在了野雲渡口負責率領水軍在水麵上挖掘金礦。
畢竟這是在水上作業,挖掘金礦,你不派一個能夠熟悉水性的頭領去說不過去啊!
而這樣,也就導致了現在梁山上隻剩下了“立地太歲”阮小二和“活閻羅”阮小七兩個水軍頭領。
而這八百裏水泊,現在就靠他們兩個守著,也守不過來啊!
狄泉現在也知道,梁山現在步軍頭領和馬軍頭領已經是不少了,各種型號的都有,甚至是高級法術人才許貫忠都有了,但是,現在水軍頭領還是比較稀缺的。
可是現在也不好找熟悉水性的水軍頭領。
梁山泊上的八大水軍頭領,除了這阮氏三雄在山東,剩下的“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浪裏白條”張順,“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五個,無一例外,全都在江州附近活動。
而江州這個地方是哪裏呢?大概就是今天江西省九江市。
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千古名篇中的江州就是指這裏,《水滸傳》中“江州”也指此。
聰山東到江州,這個距離可是一點都不近,鞭長莫及,遠水解不了近渴,狄泉一時半會兒還夠不到他們幾個。
至於《水滸傳》原著裏麵其他善於水戰的好漢,狄泉也隻能挨個排查一下了。
其餘不在一百零八將之序列之中的善於水戰的好漢,有“太湖四傑”好“浙江四龍”。
這“太湖四傑”就是“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瘦臉熊”狄成、“太湖蛟”卜青這四個人,他們全部都是太湖榆柳莊的海盜。
在征方臘的時候,這些人與“混江龍“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相遇,結為兄弟,而且幫助宋江軍隊攻打蘇州,後來隨李俊去了暹羅,都成了開國功臣。
再有就是“浙江四龍”了,他們都是方臘水軍的統領,分別為“玉爪龍”成貴、“錦鱗龍”翟源、“衝波龍”喬正和“戲珠龍”謝福。
這四人都是艄公出身,加入方臘集團後被任命為水軍頭領,在梁山攻打烏龍嶺期間,帶了五千方臘水軍並與梁山水軍進行了數次較量。
這些戰鬥,也展示了他們絲毫不弱於梁山水軍的水戰水平,他們用計成功誘使阮小二等人進入了埋伏圈,用火排點燃梁山戰船,並逼退了童威、童猛,導致阮小二和孟康遭到方臘水軍的圍攻。
最後導致阮小二自刎而亡,孟康被火炮擊中而死,從未失敗的梁山水軍在這次戰鬥中損失慘重。
除了這八個人,狄泉是知不知道在《水滸傳》原著裏麵還有什麽其他的水戰高手了。
山東和江蘇是相鄰的省份,而太湖則是在江蘇境內。
相比來說,距離要比去浙江要近。
狄泉思索,要是去浙江或者江西去找“浙江四龍”或者李俊二張兩童,那都是太遠的路程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過,太湖的距離倒是沒有那麽遠,狄泉估計了一下,大概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打個來迴。
要是能夠派一個人去太湖走一趟,把“太湖四傑”給勸迴梁山,那就是又增添了水軍的生力軍。
但是這次狄泉不能親自去了,高廉一死,朝廷必定派遣大軍前來,早晚會到,狄泉要是不在山上,結果朝廷大軍來了,那山寨不就是群龍無首,六神無主嗎?
可這要派誰去呢?
按說就山東到太湖的這點路程,派一個武藝不錯的人去就行了。
但問題在於,太湖的水係龐大,其中港汊眾多,當年太湖裏麵足足藏匿了數萬水匪,當然,現在已經被剿滅了。
但想要深入太湖去尋找榆柳莊,派個旱鴨子可是不行。
原著裏麵,“混江龍”李俊和童威、童猛兄弟二人,他們都算上水裏的一把好手,還著了“赤須龍”費保他們的道,差點沒被殺了!
可要派一位水軍頭領前往,那守衛梁山的力量就不太足夠了,本來就隻剩下了阮小二和阮小七,現在再派走一個,這八百裏水泊也就不用守衛了!
能派誰去呢?
狄泉思前想後,梁山上的大部分頭領,那都是些旱鴨子,派他們去肯定不行。
還有那種身負要職的,也是一刻不能離開。
這麽一看,那能去的人沒幾個了。
狄泉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去的人,首先得具有一定的武力值,還得有好的口才,還得會水性。
好像梁山上,除了自己,就許貫忠能行啊……
那也不能派遣許貫忠去吧?
狄泉思索了一會兒,好像“赤發鬼”劉唐會水來著。
這小子當初在《水滸傳》原著裏麵裏麵大敗高太尉的時候,曾經配合過公孫勝帶領水軍放火燒戰船。
那他應該也會遊泳啊!
武力值自然是不用說了,劉唐的步戰水平那是梁山第三。
問題就在於這小子脾氣臭,嘴還笨,要是讓他去勸說人家,保不齊人還沒等勸說呢,先打起來了。
看來,還得給他配個聰明人一起去啊!
梁山上比較聰明的腦袋本來就少得可憐,那隻能讓“神機軍師”朱武跟著他一塊兒去了!
現在,山上還沒有緊要事務,“神機軍師”朱武現在還沒有什麽太大的用武之地。
就算是出了什麽事情,現在還有許貫忠在山上,也不一定非要“神機軍師”朱武來解決。
想到了這個方案之後,狄泉派人,把“赤發鬼”劉唐與“神機軍師”朱武都給叫了過來。
“寨主,可有事情?”
“神機軍師”朱武比較聰明,他知道,狄泉要是找自己,那肯定是有事情。
“你們二人搭個夥伴,去蘇州太湖走上一遭,到太湖裏去尋一個名叫榆柳莊的地方,那裏有四個好漢,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瘦臉熊狄成、太湖蛟卜青,你‘神機軍師’想個辦法,把他們給我帶迴梁山來!”
狄泉的命令一下,朱武沒什麽大的反應,但是“赤發鬼”劉唐懵了,問道:“寨主,這四個人是何方神聖,怎的不曾聽聞?”
“你又未曾去過江浙蘇杭,如何知道這些人的姓名,速速前往!切記快去快迴,朱武兄弟處事多有計謀,十分得體,你要多多聽他安排!”
狄泉一看,這個炮,應該是屬於“臼炮”種類,那外形特征,基本上是和後世的“沒良心炮”差不多的。
“臼炮”這種炮顧名思義,由於其形狀類似於中國古代臼米的工具,故此得名為“臼炮”。
“此乃子母炮,一炮射出,便可落地開花!”
按照淩振的說法,這種臼炮是打的散彈,那樣打出去,殺傷範圍極大,確實和“子母炮”這個名字有點關聯,畢竟炮彈是有大有小的。
隻不過,狄泉印象裏麵,這種“臼炮”似乎在宋朝這個火器剛剛得到了發展是朝代好像並沒有出現,而是在明朝才有的。
當初他去軍事博物館裏麵參觀的時候見過臼炮的複原模型,上麵清楚的寫著,說這種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後期,大概是洪武十年左右,才有了發射石彈的這一種炮。
也正是因此,中國明清時的大炮有很多都是這種臼炮。
狄泉也不知道,這淩振的造炮技術算不算是改變曆史了,不過這東西隻要好使,能用在守山上,那就不錯。
狄泉對於這種“臼炮”很滿意的。
“臼炮”的優缺點很明顯,相對於普通炮,臼炮口徑更大、造價更加低廉,威力也不錯,這是它的優點。
但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和三眼銃一樣的缺點,精度不高,而且因為炮身長度的為題,導致了臼炮的射程並不遠。
據狄泉所知,這種臼炮的設計宗旨,並不是陣戰武器和守城武器,而是攻城器具。
這東西的作用主要是針對大型建築物和城牆,炮自身的造價低廉,但效果顯著,其所使用的炮彈重量極其大,為了方便裝填,設計身管都很短,在打攻城戰的時候,對城牆的威力和傷害都很大。
不過,“轟天雷”淩振的射擊顯然是彌補了精度問題,他所用的“臼炮”炮彈不是那種大顆的一整個的炮彈,而是有大有小的散彈。
這樣,在炮彈被射出的時候,由於炮彈數量的改變,其炮彈的覆蓋麵積也會相應的變大,這樣在精度方麵上,也算是有了補救。
畢竟,那麽多炮彈的覆蓋麵積,總不能還會打空吧!
“現在已經有了多少三眼銃與子母炮炮?”
狄泉心說現在時間有限,還是要盡可能多的去製造火器,畢竟要是等到朝廷大軍來了,火器不夠,是發揮不出優勢的。
“如何三眼銃已經製造了八十有餘,子母炮隻此兩門。”
“轟天雷”淩振迴答道。
“再給你半個月的時間,你人不夠我給你人,錢不夠給你錢,東西不夠給你東西,但是我要在半個月後看見整整二百杆三眼銃和十門子母炮,可能辦到?”
狄泉不是要難為這“轟天雷”淩振,實在是對於火器來說,火力就代表了一切,你要是火力不夠,這些火器零星的有那麽一兩個,在戰場上根本不能發揮什麽作用。
除非是學《亮劍》裏麵,李雲龍一炮把阪田聯隊的指揮部一鍋端了,或者是直接拿三眼銃狙擊敵方主將,把他打死,來個“斬首行動”。
要不然,無法影響到戰場的大局。
“這……再派我一百人來,這一百人需是心靈手巧的,粗蠢笨懶的,切莫派來。”
“轟天雷”淩振估計了一下,自己要是人手足夠,倒是也能夠達標,不過他也得提出要求來。
“好,你說什麽,我給你什麽,隻是到時候見不到足量的火器,我可唯你是問!”
狄泉說道。
“寨主放心,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寨主給我一方天地施展我平生所學,我自當為山寨盡心竭力!”
“轟天雷”淩振上了梁山之後,在狄泉的授意之下,大夥對他都比較尊重。
這可比他在東京城裏麵當那“大宋第一炮手”時要強的多的了,在東京城裏麵,那些人都是把他給當成一個玩炮仗的,都不睜眼瞧他一下。
狄泉這邊看完了火器的近戰,現在又開始擔心起其他地方來了。
馬軍和步軍,現在他都不擔心,步軍的“鴛鴦陣”陣法和變換的“三才陣”陣法,包括“千鈞槍”唿延啟鵬和“青麵獸”楊誌他們唿家將和楊家將兩家家傳的在對遼戰爭中學來的步兵打騎兵的戰法已經習練下來了。
至於騎兵,現在訓練的也不錯,大宋的騎兵向來軟弱可欺,狄泉對自己手裏的騎兵戰鬥力還是很有信心的。
他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水軍了。
按說,打起仗來,騎兵戰鬥力最高,步兵次之,水戰再次之。
但是放在八百裏水泊梁山,水軍的重要性就極其的重要。
梁山的防禦,大概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敵人初來乍到,狄泉可以率領大軍出水泊迎戰,禦敵於水泊之外,進可攻退可守。
第二階段,就是在陸戰上打不過對方,然後撤退迴梁山,固守水泊。
這個時候,梁山那八百裏的廣闊水泊,就是阻擋敵人進攻的天然屏障。
梁山四麵環水,水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一百零八條好漢當中自然少不了水軍將領。
原著裏麵的梁山也是意識到了水軍部隊的重要性,就專門設有水軍和水軍頭領,隻不過相比梁山的馬軍和步軍,水軍頭領的人數較少,隻有八位。
這八個人,分別是“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浪裏白跳”張順、“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
現在狄泉手下隻有阮氏三雄這三個水軍頭領,而且還分散兩地。
現在,狄泉把“短命二郎”阮小五給留在了野雲渡口負責率領水軍在水麵上挖掘金礦。
畢竟這是在水上作業,挖掘金礦,你不派一個能夠熟悉水性的頭領去說不過去啊!
而這樣,也就導致了現在梁山上隻剩下了“立地太歲”阮小二和“活閻羅”阮小七兩個水軍頭領。
而這八百裏水泊,現在就靠他們兩個守著,也守不過來啊!
狄泉現在也知道,梁山現在步軍頭領和馬軍頭領已經是不少了,各種型號的都有,甚至是高級法術人才許貫忠都有了,但是,現在水軍頭領還是比較稀缺的。
可是現在也不好找熟悉水性的水軍頭領。
梁山泊上的八大水軍頭領,除了這阮氏三雄在山東,剩下的“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浪裏白條”張順,“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五個,無一例外,全都在江州附近活動。
而江州這個地方是哪裏呢?大概就是今天江西省九江市。
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千古名篇中的江州就是指這裏,《水滸傳》中“江州”也指此。
聰山東到江州,這個距離可是一點都不近,鞭長莫及,遠水解不了近渴,狄泉一時半會兒還夠不到他們幾個。
至於《水滸傳》原著裏麵其他善於水戰的好漢,狄泉也隻能挨個排查一下了。
其餘不在一百零八將之序列之中的善於水戰的好漢,有“太湖四傑”好“浙江四龍”。
這“太湖四傑”就是“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瘦臉熊”狄成、“太湖蛟”卜青這四個人,他們全部都是太湖榆柳莊的海盜。
在征方臘的時候,這些人與“混江龍“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相遇,結為兄弟,而且幫助宋江軍隊攻打蘇州,後來隨李俊去了暹羅,都成了開國功臣。
再有就是“浙江四龍”了,他們都是方臘水軍的統領,分別為“玉爪龍”成貴、“錦鱗龍”翟源、“衝波龍”喬正和“戲珠龍”謝福。
這四人都是艄公出身,加入方臘集團後被任命為水軍頭領,在梁山攻打烏龍嶺期間,帶了五千方臘水軍並與梁山水軍進行了數次較量。
這些戰鬥,也展示了他們絲毫不弱於梁山水軍的水戰水平,他們用計成功誘使阮小二等人進入了埋伏圈,用火排點燃梁山戰船,並逼退了童威、童猛,導致阮小二和孟康遭到方臘水軍的圍攻。
最後導致阮小二自刎而亡,孟康被火炮擊中而死,從未失敗的梁山水軍在這次戰鬥中損失慘重。
除了這八個人,狄泉是知不知道在《水滸傳》原著裏麵還有什麽其他的水戰高手了。
山東和江蘇是相鄰的省份,而太湖則是在江蘇境內。
相比來說,距離要比去浙江要近。
狄泉思索,要是去浙江或者江西去找“浙江四龍”或者李俊二張兩童,那都是太遠的路程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過,太湖的距離倒是沒有那麽遠,狄泉估計了一下,大概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打個來迴。
要是能夠派一個人去太湖走一趟,把“太湖四傑”給勸迴梁山,那就是又增添了水軍的生力軍。
但是這次狄泉不能親自去了,高廉一死,朝廷必定派遣大軍前來,早晚會到,狄泉要是不在山上,結果朝廷大軍來了,那山寨不就是群龍無首,六神無主嗎?
可這要派誰去呢?
按說就山東到太湖的這點路程,派一個武藝不錯的人去就行了。
但問題在於,太湖的水係龐大,其中港汊眾多,當年太湖裏麵足足藏匿了數萬水匪,當然,現在已經被剿滅了。
但想要深入太湖去尋找榆柳莊,派個旱鴨子可是不行。
原著裏麵,“混江龍”李俊和童威、童猛兄弟二人,他們都算上水裏的一把好手,還著了“赤須龍”費保他們的道,差點沒被殺了!
可要派一位水軍頭領前往,那守衛梁山的力量就不太足夠了,本來就隻剩下了阮小二和阮小七,現在再派走一個,這八百裏水泊也就不用守衛了!
能派誰去呢?
狄泉思前想後,梁山上的大部分頭領,那都是些旱鴨子,派他們去肯定不行。
還有那種身負要職的,也是一刻不能離開。
這麽一看,那能去的人沒幾個了。
狄泉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去的人,首先得具有一定的武力值,還得有好的口才,還得會水性。
好像梁山上,除了自己,就許貫忠能行啊……
那也不能派遣許貫忠去吧?
狄泉思索了一會兒,好像“赤發鬼”劉唐會水來著。
這小子當初在《水滸傳》原著裏麵裏麵大敗高太尉的時候,曾經配合過公孫勝帶領水軍放火燒戰船。
那他應該也會遊泳啊!
武力值自然是不用說了,劉唐的步戰水平那是梁山第三。
問題就在於這小子脾氣臭,嘴還笨,要是讓他去勸說人家,保不齊人還沒等勸說呢,先打起來了。
看來,還得給他配個聰明人一起去啊!
梁山上比較聰明的腦袋本來就少得可憐,那隻能讓“神機軍師”朱武跟著他一塊兒去了!
現在,山上還沒有緊要事務,“神機軍師”朱武現在還沒有什麽太大的用武之地。
就算是出了什麽事情,現在還有許貫忠在山上,也不一定非要“神機軍師”朱武來解決。
想到了這個方案之後,狄泉派人,把“赤發鬼”劉唐與“神機軍師”朱武都給叫了過來。
“寨主,可有事情?”
“神機軍師”朱武比較聰明,他知道,狄泉要是找自己,那肯定是有事情。
“你們二人搭個夥伴,去蘇州太湖走上一遭,到太湖裏去尋一個名叫榆柳莊的地方,那裏有四個好漢,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瘦臉熊狄成、太湖蛟卜青,你‘神機軍師’想個辦法,把他們給我帶迴梁山來!”
狄泉的命令一下,朱武沒什麽大的反應,但是“赤發鬼”劉唐懵了,問道:“寨主,這四個人是何方神聖,怎的不曾聽聞?”
“你又未曾去過江浙蘇杭,如何知道這些人的姓名,速速前往!切記快去快迴,朱武兄弟處事多有計謀,十分得體,你要多多聽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