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俊男手拿著古針的照片反複的觀察著,經過和其他教授的研討,大家初步把它斷定是用於封住棺槨的。
司馬俊男越發的覺得古針上的圖案十分眼熟,可就是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這種圖案。最近好多事都和懸棺有關,司馬俊男隱約有種預感,在近期肯定會發生一件大事。
為此他還特意的觀察了星象,他最近發現在東西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顆特別明亮的星,在這顆星的周圍有很多濃雲環繞著,而就在昨天,在濃雲的外環又出現了一個相對比較暗淡的星,似乎一直跟著那顆很明亮的星,司馬俊男雖然不知道這具體意味著什麽,但可以肯定的是用不了幾天就會有重大事件發生!
叮咚……叮咚“請進!”
“呦!今天怎麽穿這麽正式啊,不像你風格啊?”
“沒辦法啊,和其他教授一起研討問題不穿正式點很不合適的嗬嗬。東西帶來了麽?”
“帶來了,給你,鑒定結果大約多久能出來?”
“這個我也無法估計,要看情況,不要著急嘛,結果一出來我第一個告訴你!”
幽瞳坐在了司馬俊男的對麵的椅子上:“僰人與徐福到底有什麽關係?”
司馬俊男略微的愣了一下:“這個很少有人能把他們聯係在一起,說實話我也很奇怪依萍為什麽會一下子借這兩份資料,要知道在大學裏她和你一樣對曆史是十分不感興趣的!”
“你說依萍會不會是僰人的後人?”
“有這個可能,據說當年幸存下來的僰人為了能安全的生活下去,都改了姓氏,有這樣一種說法,是僰人大都姓哈,後來就都改為何,而依萍也姓何,我想這應該不會是一種巧合吧?"
"那麽如果是僰人的後人,那她為什麽要收集這些資料,恐怕不僅僅是為了了解祖先吧,她又是根據什麽把僰人和徐福聯係在一起的呢?"
"這個如果有機會你應該去問問她,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把僰人和徐福聯係在一起也是我們單方麵的想法,或許依萍本身 就沒有要把兩者聯係在一起的意思呢"
"哦對了,你說僰人最終走向滅亡,到底是因為什麽而滅亡的啊?那麽強大的一個民族怎麽會說滅亡就滅亡了呢?"
司馬俊男剛要迴答,他的電話就響了."喂!哦,他拿來了,恩好,我現在就送過去,好,再見."
"幽瞳啊,教授們讓我馬上把古針送過去,我這有份資料正好可以解答你剛剛的問題,我先過去了,教授們對這個東西很感興趣,也希望能幫你找到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很有價值的曆史問題."
"好,那你去吧,那這個資料我就先拿迴去了,等看完了就還你,我等你好消息啊嗬嗬,再見!"
"再見!"
一個小時後,幽瞳已經坐到了自家的寫字台上,最近幽瞳隻要是跟懸棺有關的資料他就特別關注,不知不覺中,幽瞳已經漸漸的被拖進了懸棺的世界裏。
他拿出了那份資料翻開了第一頁,標題上寫著"關於僰人族人的滅亡"
麻塘壩是位於四川珙縣西南角的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幾十年來,這裏很少有外人來過。但21世紀末,卻從這裏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兩位山裏老人無心的話語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學界石破天驚般的震動。
兩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譜,說他們是珙縣懸棺中僰人的後裔,那麽關於他們的祖先,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擾著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是否可以就此揭開呢?
這些純樸的老人並不知道,自己隨口的話語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界帶來多大的震撼。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已與村裏的其他人沒有差別,他們手中的家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懸棺文物博物館的創始人曾水向是我國較早研究懸棺方麵的專家之一,他專程來到了麻塘壩附近的墳地,在這裏他順利地找到了那兩位老人家譜中所記載的5、6位先人的名字,證實了他們家譜的真實性,但也同時說明,近百年來,這個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兩位老人手中的家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據史書記載,擁有懸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經與當時的統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陳明芳,是中國研究懸棺最權威的科學家之一。
早在20世紀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懸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受了重創。
大唐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與軍事都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眾多的史料證實,唐朝統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麽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經遭到了滅族的慘禍了呢?
20世紀70年代在眾多科學家的倡議之下,政府開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對珙縣懸棺的正式發掘,在這次發掘中,科學家們發現,僰人生活儉樸,大多數懸棺中隻有很少的隨葬器物。
但其中的一隻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
考古人員十分高興,因為青花瓷碗是一種可以判定時代的證物。
由於需要一種特殊的燒製工藝,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時候,官窯裏才漸漸地出現了所謂的青花貢品,流入民間至少是在30、40年之後了。
如果這隻青花瓷碗真的產自明代,那麽就可以證實這一具懸棺的曆史,至少是在這隻碗燒成之後,也就是說僰人絕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經滅絕,中國懸棺的曆史也至少延續到了明封建統治時期。
為了證實他們的結論,科學家們把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鎮,進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測定,通過清理,那一次懸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於明封建統治者,而且都在明代萬曆年間戛然而止,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通過翻閱大量的史籍,陳明芳發現,在萬曆年間,僰人的勢力日益壯大,他們與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根據曆史記載,明封建統治者曾經幾次向僰人發起進攻,盡管明王朝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但在與僰人的數次交戰中,卻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
中國曆史界與考古界的科學家們無數次拜訪過僰人們留下的軍事遺跡。在一個叫九盞燈地方,山上至今還安放著十幾具僰人的懸棺,但它同時也是這個部族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
這個地方的路口隱秘,內部開闊,這是僰人軍事基地的典型特征。大多數曆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投降的僰人來領路,明封建統治者的軍隊到了這裏必定會遭到重創。
根據曆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於是數萬僰人就麵臨著兩種選擇,要麽與人數多過自己十倍的敵人決一死戰,就在這兒安放祖先靈柩;要麽就接受明軍的招安,選擇屈辱地投降。
傳說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裏進行,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裏商量了兩天兩夜。
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向明軍投降。他們選擇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命運,難道素來驍勇善戰的僰人就依靠這種屈辱的方法才留下了自己的後代嗎?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幸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家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
21世紀初,四川省宜賓市的文物局,對於珙縣的懸棺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發掘,這一次他們又有了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獲。
這時候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疑問,那些僰人的後裔都姓何,而傳說中他們的祖先哈十三雄,卻姓哈,這會不會證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譜有誤呢,何體全老人認為自己的家譜絕不會錯,因為就在幾十年前,他的父親還去拜祭了懸棺中的祖先,那麽如果這個家族真的是懸棺中僰人的後裔,他們為什麽要改姓呢?這與他們停止安放懸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據何體全老人的說法,他們家族一共改了兩次姓氏,也就是說這個擁有懸棺的部族,竟然一連兩次遭到了滅頂之災,這難道是真的嗎?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懸棺的隨葬品時,意外的發現了一隻樸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幾個清晰的漢字——“何永進”,這無疑是懸棺主人的名字,但這三個字也正好出現在何體全老人同一時期的家譜中,這恰好證實了何家的確是僰人的後裔。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麻塘壩的何家,何體全老人欣喜若狂,專程爬到懸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紀末,在距離珙縣不遠的地方,人們發現了明王朝樹立的平蠻碑,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但大意還可以勉強辨認,這是明王朝為了誇耀自己消滅僰人所立的豐碑。為了證實碑上的話語,曾水向和陳明芳等人來到了兩個文明最後血戰的地方,這是一座似乎鷹也飛不過的城堡。
明代末年,中央王朝曾經有過一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人們開始重視科技的發展,並且出版了大量這方麵的書籍,比如說,在這一時期,工匠們首次嚐試把煤炭和活塞風箱聯合應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溫,可以製造更加鋒利的武器,這大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那麽,明朝軍隊會不會就依靠這種科技上的優勢,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據專家們的鑒定,當時僰人的冶煉技術非常低下,他們剛剛從青銅發展到鐵器,對於爐溫和原材料的控製,還沒有完全掌握清楚。
這是兩個時代的對決,遠古與現代,刀槍與火藥,勝負其實早已注定了,無論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時代的英雄也絕不可能打敗裝備著大炮的明軍。
就這樣明軍依靠著科技上的遙遙領先,最終獲得了野蠻的勝利。
隨著歲月的流逝,所有該忘的事情都已經被忘卻,依舊被人們傳誦的隻有那些僰人的史詩,關於懸棺究竟是怎樣放置上去的,還有僰人這個最終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興起的呢?這些謎題仍懸而未決。
司馬俊男越發的覺得古針上的圖案十分眼熟,可就是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這種圖案。最近好多事都和懸棺有關,司馬俊男隱約有種預感,在近期肯定會發生一件大事。
為此他還特意的觀察了星象,他最近發現在東西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顆特別明亮的星,在這顆星的周圍有很多濃雲環繞著,而就在昨天,在濃雲的外環又出現了一個相對比較暗淡的星,似乎一直跟著那顆很明亮的星,司馬俊男雖然不知道這具體意味著什麽,但可以肯定的是用不了幾天就會有重大事件發生!
叮咚……叮咚“請進!”
“呦!今天怎麽穿這麽正式啊,不像你風格啊?”
“沒辦法啊,和其他教授一起研討問題不穿正式點很不合適的嗬嗬。東西帶來了麽?”
“帶來了,給你,鑒定結果大約多久能出來?”
“這個我也無法估計,要看情況,不要著急嘛,結果一出來我第一個告訴你!”
幽瞳坐在了司馬俊男的對麵的椅子上:“僰人與徐福到底有什麽關係?”
司馬俊男略微的愣了一下:“這個很少有人能把他們聯係在一起,說實話我也很奇怪依萍為什麽會一下子借這兩份資料,要知道在大學裏她和你一樣對曆史是十分不感興趣的!”
“你說依萍會不會是僰人的後人?”
“有這個可能,據說當年幸存下來的僰人為了能安全的生活下去,都改了姓氏,有這樣一種說法,是僰人大都姓哈,後來就都改為何,而依萍也姓何,我想這應該不會是一種巧合吧?"
"那麽如果是僰人的後人,那她為什麽要收集這些資料,恐怕不僅僅是為了了解祖先吧,她又是根據什麽把僰人和徐福聯係在一起的呢?"
"這個如果有機會你應該去問問她,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把僰人和徐福聯係在一起也是我們單方麵的想法,或許依萍本身 就沒有要把兩者聯係在一起的意思呢"
"哦對了,你說僰人最終走向滅亡,到底是因為什麽而滅亡的啊?那麽強大的一個民族怎麽會說滅亡就滅亡了呢?"
司馬俊男剛要迴答,他的電話就響了."喂!哦,他拿來了,恩好,我現在就送過去,好,再見."
"幽瞳啊,教授們讓我馬上把古針送過去,我這有份資料正好可以解答你剛剛的問題,我先過去了,教授們對這個東西很感興趣,也希望能幫你找到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很有價值的曆史問題."
"好,那你去吧,那這個資料我就先拿迴去了,等看完了就還你,我等你好消息啊嗬嗬,再見!"
"再見!"
一個小時後,幽瞳已經坐到了自家的寫字台上,最近幽瞳隻要是跟懸棺有關的資料他就特別關注,不知不覺中,幽瞳已經漸漸的被拖進了懸棺的世界裏。
他拿出了那份資料翻開了第一頁,標題上寫著"關於僰人族人的滅亡"
麻塘壩是位於四川珙縣西南角的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幾十年來,這裏很少有外人來過。但21世紀末,卻從這裏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兩位山裏老人無心的話語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學界石破天驚般的震動。
兩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譜,說他們是珙縣懸棺中僰人的後裔,那麽關於他們的祖先,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擾著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是否可以就此揭開呢?
這些純樸的老人並不知道,自己隨口的話語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界帶來多大的震撼。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已與村裏的其他人沒有差別,他們手中的家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懸棺文物博物館的創始人曾水向是我國較早研究懸棺方麵的專家之一,他專程來到了麻塘壩附近的墳地,在這裏他順利地找到了那兩位老人家譜中所記載的5、6位先人的名字,證實了他們家譜的真實性,但也同時說明,近百年來,這個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兩位老人手中的家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據史書記載,擁有懸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經與當時的統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陳明芳,是中國研究懸棺最權威的科學家之一。
早在20世紀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懸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受了重創。
大唐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與軍事都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眾多的史料證實,唐朝統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麽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經遭到了滅族的慘禍了呢?
20世紀70年代在眾多科學家的倡議之下,政府開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對珙縣懸棺的正式發掘,在這次發掘中,科學家們發現,僰人生活儉樸,大多數懸棺中隻有很少的隨葬器物。
但其中的一隻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
考古人員十分高興,因為青花瓷碗是一種可以判定時代的證物。
由於需要一種特殊的燒製工藝,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時候,官窯裏才漸漸地出現了所謂的青花貢品,流入民間至少是在30、40年之後了。
如果這隻青花瓷碗真的產自明代,那麽就可以證實這一具懸棺的曆史,至少是在這隻碗燒成之後,也就是說僰人絕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經滅絕,中國懸棺的曆史也至少延續到了明封建統治時期。
為了證實他們的結論,科學家們把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鎮,進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測定,通過清理,那一次懸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於明封建統治者,而且都在明代萬曆年間戛然而止,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通過翻閱大量的史籍,陳明芳發現,在萬曆年間,僰人的勢力日益壯大,他們與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根據曆史記載,明封建統治者曾經幾次向僰人發起進攻,盡管明王朝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但在與僰人的數次交戰中,卻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
中國曆史界與考古界的科學家們無數次拜訪過僰人們留下的軍事遺跡。在一個叫九盞燈地方,山上至今還安放著十幾具僰人的懸棺,但它同時也是這個部族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
這個地方的路口隱秘,內部開闊,這是僰人軍事基地的典型特征。大多數曆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投降的僰人來領路,明封建統治者的軍隊到了這裏必定會遭到重創。
根據曆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於是數萬僰人就麵臨著兩種選擇,要麽與人數多過自己十倍的敵人決一死戰,就在這兒安放祖先靈柩;要麽就接受明軍的招安,選擇屈辱地投降。
傳說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裏進行,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裏商量了兩天兩夜。
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向明軍投降。他們選擇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命運,難道素來驍勇善戰的僰人就依靠這種屈辱的方法才留下了自己的後代嗎?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幸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家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
21世紀初,四川省宜賓市的文物局,對於珙縣的懸棺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發掘,這一次他們又有了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獲。
這時候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疑問,那些僰人的後裔都姓何,而傳說中他們的祖先哈十三雄,卻姓哈,這會不會證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譜有誤呢,何體全老人認為自己的家譜絕不會錯,因為就在幾十年前,他的父親還去拜祭了懸棺中的祖先,那麽如果這個家族真的是懸棺中僰人的後裔,他們為什麽要改姓呢?這與他們停止安放懸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據何體全老人的說法,他們家族一共改了兩次姓氏,也就是說這個擁有懸棺的部族,竟然一連兩次遭到了滅頂之災,這難道是真的嗎?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懸棺的隨葬品時,意外的發現了一隻樸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幾個清晰的漢字——“何永進”,這無疑是懸棺主人的名字,但這三個字也正好出現在何體全老人同一時期的家譜中,這恰好證實了何家的確是僰人的後裔。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麻塘壩的何家,何體全老人欣喜若狂,專程爬到懸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紀末,在距離珙縣不遠的地方,人們發現了明王朝樹立的平蠻碑,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但大意還可以勉強辨認,這是明王朝為了誇耀自己消滅僰人所立的豐碑。為了證實碑上的話語,曾水向和陳明芳等人來到了兩個文明最後血戰的地方,這是一座似乎鷹也飛不過的城堡。
明代末年,中央王朝曾經有過一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人們開始重視科技的發展,並且出版了大量這方麵的書籍,比如說,在這一時期,工匠們首次嚐試把煤炭和活塞風箱聯合應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溫,可以製造更加鋒利的武器,這大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那麽,明朝軍隊會不會就依靠這種科技上的優勢,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據專家們的鑒定,當時僰人的冶煉技術非常低下,他們剛剛從青銅發展到鐵器,對於爐溫和原材料的控製,還沒有完全掌握清楚。
這是兩個時代的對決,遠古與現代,刀槍與火藥,勝負其實早已注定了,無論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時代的英雄也絕不可能打敗裝備著大炮的明軍。
就這樣明軍依靠著科技上的遙遙領先,最終獲得了野蠻的勝利。
隨著歲月的流逝,所有該忘的事情都已經被忘卻,依舊被人們傳誦的隻有那些僰人的史詩,關於懸棺究竟是怎樣放置上去的,還有僰人這個最終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興起的呢?這些謎題仍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