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的一間房舍內光線昏暗,堂內坐著四人。


    靖安司長賈充、中書侍郎兼相國府軍師祭酒鍾會、(梁國)散騎常侍裴秀和相國府從事中郎荀勖。


    賈充和鍾會平日裏幾乎不私下相聚....除非真有大事須商。


    賈、鍾、裴三人雖然平日裏各忙各的,但這三人的小團體代表著當今大魏新生代勢力,同時又都是梁王心腹。


    不同於“功成名就”的桓範、傅嘏、孫禮這梁國三相,三人至今幾乎是依附於梁王存在,他們想要日後在朝堂占據一定席位,必須有更大的“功績”才行。


    而此時的梁國三相不表態就是表態,有些事情需要他們這些新生代去做。


    賈充原本沒打算叫荀勖來,反而是荀勖嗅到了些許風聲,主動來尋的賈充。


    荀勖自身很上進,這種事情如何能不帶上我呢!?


    我雖然從未隨大王出征過,在朝中默默無聞,可也是做過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的好吧。


    盡管王淩敗亡後轉投的....但那不重要!


    “前日我曾詢問過大王的心意,他說‘願永為魏人’。”賈充率先開口,把當日梁王所言傳達給了在場幾位。


    鍾會沒直接迴答,卻是直接看向荀勖:“公曾以為大王此言是何意?”


    鍾會的語氣很是隨意,嗯...沒錯,這荀勖也是鍾會晚輩,不僅如此,還有親戚關係。


    荀勖年過四旬,自幼喪父由舅家撫養,十歲時就展露出不俗的才學。


    荀勖要管鍾繇叫堂外祖父,太傅鍾繇在世時曾感歎:“此子日後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漢司空荀爽)。”


    故而荀勖是鍾會的從外甥。


    荀勖有些吃驚,在場幾人中自己話語權最低,他怎麽看,這重要嗎?


    但既然來了,咱就是奔著從龍之功去的,沒必要扭捏。


    仔細斟酌了一下,他發覺梁王的這句話似乎有歧義。


    “嗯....”荀勖捋著胡須沉吟道:“當年太祖武皇帝曾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莫非大王的意思是,不願親自走那最後一步,想效仿太祖,讓王太子登基?”


    聞言,裴秀搖搖頭:“時年太祖六十有餘,不做比做更好。而今梁王春秋鼎盛,臨門一腳不可能退卻。”


    “我也是此意。”鍾會很是認同。


    他平生鮮有服人,唯服大王也。


    輔佐聖王成就帝業是他所願,但若讓他等到大王百年之後輔佐小兒登基,心中甚是不美。


    “既然如此,那大王的心意便是不改國號。”賈充一語道破。


    他其實當日就聽出了大王言外之意,卻故意在剛才賣了個關子。


    “另外大王近來尤為關注吳人所著《曹瞞傳》一事,雖然此傳對我大魏太祖多有諷刺,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開篇挑明太祖身世,其意義不言而喻。”


    賈充一言,倒是沒掀起太大波瀾,明眼人能清楚當下的局勢。


    如果說梁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外姓,這種事情完全沒有糾結的必要,但問題就在於梁王的身份。


    大魏以夏侯氏為宗室,這是本朝臣民的共識。


    不過皇室一脈是由太祖一脈向下傳承的,正常來說這些事沒有任何必要拿到台麵上來說。


    若非是夏侯獻橫空出世,皇室祖上的那些事基本也不會被提及。


    而現在之所以舊事重提,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


    這時,鍾會開口道:“皇室祖上的事太過久遠,無須過分考究。說白了,需要它是的時候它就是。”


    “士季。”荀勖直唿鍾會的字以示親切,畢竟年長十餘歲,真以長輩相稱實在叫不出口。


    鍾會倒也無所謂,他早已習慣各論各的,而且他跟荀勖關係還算不錯。


    “公曾有何看法?”鍾會問。


    荀勖道:“我覺得與其糾結血脈,不如直接改國號。”


    “戰國之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當時魏國也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魏梁同源,正如曹夏侯同源,即便是改國為梁,有何不可?”


    從荀勖的角度出發,他現在官職低微,純純的相國府僚屬。


    改國從龍之功能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裴秀想了想,似乎不太認同:“公曾也說了,梁隻是別稱,魏國從未更改國號。我觀大王之意,是要效仿‘田氏代齊’。”


    “而且大王要比田氏之名分更正,既然魏就是梁,那梁王便是魏王,魏王承天命,繼大魏正統,這合情合理!”


    “如此還不用背負篡位罵名。”


    其實裴秀知道他最後這句話是“放屁”,因為此舉本質上還是篡位。


    但自古都是這樣,無論做得多麽難看都會必須粉飾一下。


    關於國號問題,幾人頂多隻是私下討論,沒人願意去找大王商談,畢竟大王已明確給出了心意,這時候你再去提反對意見,恐怕日後會失了“聖眷”。


    這幾位都是大魏年輕一代的翹楚,未來的“國之棟梁”,雖說開國從龍之功極為誘人,但其實心裏都明白一件事。


    改國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改國是要與前朝劃清界限,要強調前朝不行,而你行!


    譬如王莽篡漢,那時候的前漢雖說風雨飄搖,但畢竟沒有完全崩壞,而且“人心思漢”這種東西不是說說而已,再加上改革太猛,觸犯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很快就崩盤了。


    而大魏代漢時,後漢腐朽不堪,天下崩裂,魏扶大廈之將傾,承繼天命,這就容易被人接納。


    可如今大魏並未風雨飄搖,反而蒸蒸日上,而且那麽多武皇帝、文皇帝時期的老臣還都健在。


    當年劉秀作為開國之君,仍以“漢”為國,甚至還改認元帝劉奭為父,說實話梁王比起劉秀,功績還差得多。


    梁王如此選擇既對得起祖上,又可安定人心,或者說給老臣們和曹氏宗親們一個台階下。


    “既然如此,最近該做些什麽想必諸位心裏都有數了吧。”


    鍾會給這次密談作了總結。


    賈充點點頭,他已經作好被梁王訓斥的覺悟,另外還有一件相對頭疼的事需要他去張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小春偷帶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小春偷帶魚並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