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鐵索橫江(一)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治軍有方、頗有將才、深得人心。”
陸抗作出簡短的評價。
王基捋須一歎:“同幼節一樣,將門虎子啊。”
陸抗拱手低頭,眼中閃過一份不易察覺的落寞。
雖說他身心早已歸順大魏,但每每提起父親,還是心中不暢,陸遜忠君報國,而自己卻做了叛臣。
王基迴憶道:“當年文皇帝南征,我大魏數萬精銳半年攻江陵不下,其父朱然最後隻剩五千兵就逼得我數萬大軍铩羽而歸。”
“故而我軍雖初戰大捷,仍不可掉以輕心。”
“末將也是此意。”陸抗道。
“哦?”王基抬起眼簾,“幼節難得與本督看法一致....對了,巴丘一帶的地理你可熟悉,可知吳人一般會如何布防?”
陸抗想了想說道:“巴丘上遊不遠處有一處急彎,順江而下時視野受阻,與監利一帶類似。”
“但不同的是,南岸地勢略高,不似監利這般平坦,而且監利守將應當已經逃迴了巴丘,朱績有了戒備,故技重施恐難以奏效。”
“嗯....”陸抗又摩挲著下巴琢磨一陣,“強攻營寨倒不是不可,然步軍攻山需要仰攻,難度很大,還須再三思量。”
王基看了看地圖:“若放棄三路分擊,選擇隻走水路正麵強攻,風險同樣不小。”
“還有一點....”陸抗頓了頓,顯得有些猶豫,欲言又止。
“但說無妨。”王基示意他說下去。
陸抗這才說道:“我軍首戰大捷,尤其是水戰上嬴了吳軍,心理上對吳國水軍已沒有懼怕之意,這是好事,同時也是壞事。”
“驕兵....”王基長歎一聲,“這也正是本督猶豫的緣由。”
“不如先派走舸巡視江情,再作部署。”陸抗提議。
“隻能先如此了。”王基點點頭。
“對了。”王基同意了陸抗的建議後,又是問道:“那些吳兵俘虜,幼節覺得該如何處置?”
“是殺,還是放?”
陸抗不假思索道:“留。”
“還有這第三種答案麽?”王基難得笑了起來。
陸抗解釋道:“殺了可能會讓巴丘守軍憤怒,反而提升士氣,而且將軍會落個虐殺戰俘的惡名。”
“若是放了,以朱績的手段,這些潰兵甚至還能重新整編,到頭來是我軍的善意之舉反而變成了資敵。”
王基唿出一口氣,淡淡道:“是啊,我軍不差這點軍糧。”
第二日,王基派出十餘艘小型走舸前往巴丘偵查江情。
老實說,江上作戰除非是在大霧的天氣,這種偵查行動幾乎都是明牌。
隻要不接近敵軍的腹地,一般不會專門派船來阻擊。
在巴丘上遊不遠處,大江突然大角度轉向,當魏軍的走舸還未行至最後一個彎道前,便遭遇了吳軍的阻截。
那些吳軍俱為小型戰船,船身較為低矮,但優勢是靈活輕便。
魏軍走舸本身沒有戰鬥力,隻能被無情驅趕,根本過不了最後一個彎。
而派出前往沿岸兩側探查的斥候也傳迴消息:吳軍營寨紮得四平八穩,規矩嚴整,死死扼守住了通路。
山中地形比之前的監利要複雜許多,於是王基也徹底打消全部上岸,強攻吳營的打算。
最終決定於監利駐紮,暫緩進攻。
但過了數日,軍中請戰情緒越來越重,諸將前番大勝,信心爆棚。
而且監利一戰截獲了不少吳軍戰船.....
如今魏軍軍勢盛大,大小戰船鋪滿了整了江麵,旌旗盔甲在陽光下鮮豔耀眼。
這種時候,怎麽能夠止步不前?
要知道這一路水軍是此役伐吳的核心部隊,其他部隊要跟荊州水軍協同作戰,就比如水軍若行至夏口,夏口的魏軍便將歸王基節製,甚至分兵給他。
於是乎,有人吹捧,有人直言,甚至有人埋怨。
吹捧者說,鎮南大將軍威風八麵,吳人望而生畏,王基就是這大江之神!
直言者道,兵威正盛,當一鼓作氣,不可給吳人留喘息之機。
埋怨者言,敵軍前番大潰巴丘必然震恐,不堪一戰,這樣拖延下去,何時才能打過夏口,打到武昌?王將軍太過謹小慎微了!
這個是幾輩子難求的戰功,誰人不爭先恐後?
萬一夏口武昌吳軍一觸而潰,功勞豈不是拱手送人!
這些話自然紛紛傳到了王基的耳朵裏,但他既沒有因吹捧而飄飄然,也沒有去治那些偷偷抱怨之人的罪。
然而....
王基這一路此役畢竟是統領了水陸共計四萬大軍,這跟管理自己麾下寥寥親兵有天壤之別。
親近之人隻有陸抗、王濬和麾下的長史與司馬,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偏將、牙將就不成了。
王基當然可以閉門塞聽,置若罔聞,或是以將令威壓,殺雞儆猴。
但他認為如此行事不足以服眾,且會傷害士氣。
王基陷入迴憶。
在戰前部署時,相國夏侯獻曾與他有過一封書信。
信中道,吳人水戰經驗豐富,恐會在險要之地安置鐵索,水上暗布鐵錐,要他多多留心。
當時王基看過信後,感到很是吃驚。
夏侯奉明確實身經百戰,可從沒聽說過他有水戰的經驗啊。
這個暫且不論。
王基想道,曆史上倒不是沒有鐵索橫江的戰例,公孫述與漢光武對陣時,就在荊門、虎牙一帶修築過大江鐵索。
但前提條件是,兩岸須有隔江而立的險峻之山,否則鐵索如何安置?
也正是因為相國的這封信,讓王基對吳軍的部署有所忌憚。
他看了看地圖,“巴丘彎道”隻有南岸丘陵,對岸一片平坦,他想不出吳軍如何能安置鐵索。
不過吳軍在“巴丘彎道”異常嚴密,怕是讓看到什麽一樣。
一番深思熟慮,王基決定讓叫得最兇的那人作為先鋒前去一戰。
一來可以探得敵方虛實,二又可以磨一磨將士們的驕縱之氣。
當然,他更希望這隻是自己嚇唬自己。
“大將軍!”
說太祖,太祖到。
王基剛想召此人前來,他便來了。
裨將譚凱掀簾入帳,當即抱拳請命:
“末將向大將軍請戰!末將自投效將軍後,寸功未立,實在沒有顏麵立於大將軍帳下。”
這譚凱原屬吳國的西陵軍,王基當時隻是按照朝廷的命令,隻要主動投降者皆重賞而已。
看他隻是立功心切,王基心中倒是有了那麽一絲不忍,但他很快狠下心來。
“好。”王基沉聲下令,“我給你精兵三千,大小戰船五十艘,明日作為先鋒,出戰吳軍。”
“末將領命!”
譚凱滿心歡喜。
王基心中一歎,隻希望他能活著迴來,想了想最後還是提醒道:
“如有變,即刻撤軍。”
陸抗作出簡短的評價。
王基捋須一歎:“同幼節一樣,將門虎子啊。”
陸抗拱手低頭,眼中閃過一份不易察覺的落寞。
雖說他身心早已歸順大魏,但每每提起父親,還是心中不暢,陸遜忠君報國,而自己卻做了叛臣。
王基迴憶道:“當年文皇帝南征,我大魏數萬精銳半年攻江陵不下,其父朱然最後隻剩五千兵就逼得我數萬大軍铩羽而歸。”
“故而我軍雖初戰大捷,仍不可掉以輕心。”
“末將也是此意。”陸抗道。
“哦?”王基抬起眼簾,“幼節難得與本督看法一致....對了,巴丘一帶的地理你可熟悉,可知吳人一般會如何布防?”
陸抗想了想說道:“巴丘上遊不遠處有一處急彎,順江而下時視野受阻,與監利一帶類似。”
“但不同的是,南岸地勢略高,不似監利這般平坦,而且監利守將應當已經逃迴了巴丘,朱績有了戒備,故技重施恐難以奏效。”
“嗯....”陸抗又摩挲著下巴琢磨一陣,“強攻營寨倒不是不可,然步軍攻山需要仰攻,難度很大,還須再三思量。”
王基看了看地圖:“若放棄三路分擊,選擇隻走水路正麵強攻,風險同樣不小。”
“還有一點....”陸抗頓了頓,顯得有些猶豫,欲言又止。
“但說無妨。”王基示意他說下去。
陸抗這才說道:“我軍首戰大捷,尤其是水戰上嬴了吳軍,心理上對吳國水軍已沒有懼怕之意,這是好事,同時也是壞事。”
“驕兵....”王基長歎一聲,“這也正是本督猶豫的緣由。”
“不如先派走舸巡視江情,再作部署。”陸抗提議。
“隻能先如此了。”王基點點頭。
“對了。”王基同意了陸抗的建議後,又是問道:“那些吳兵俘虜,幼節覺得該如何處置?”
“是殺,還是放?”
陸抗不假思索道:“留。”
“還有這第三種答案麽?”王基難得笑了起來。
陸抗解釋道:“殺了可能會讓巴丘守軍憤怒,反而提升士氣,而且將軍會落個虐殺戰俘的惡名。”
“若是放了,以朱績的手段,這些潰兵甚至還能重新整編,到頭來是我軍的善意之舉反而變成了資敵。”
王基唿出一口氣,淡淡道:“是啊,我軍不差這點軍糧。”
第二日,王基派出十餘艘小型走舸前往巴丘偵查江情。
老實說,江上作戰除非是在大霧的天氣,這種偵查行動幾乎都是明牌。
隻要不接近敵軍的腹地,一般不會專門派船來阻擊。
在巴丘上遊不遠處,大江突然大角度轉向,當魏軍的走舸還未行至最後一個彎道前,便遭遇了吳軍的阻截。
那些吳軍俱為小型戰船,船身較為低矮,但優勢是靈活輕便。
魏軍走舸本身沒有戰鬥力,隻能被無情驅趕,根本過不了最後一個彎。
而派出前往沿岸兩側探查的斥候也傳迴消息:吳軍營寨紮得四平八穩,規矩嚴整,死死扼守住了通路。
山中地形比之前的監利要複雜許多,於是王基也徹底打消全部上岸,強攻吳營的打算。
最終決定於監利駐紮,暫緩進攻。
但過了數日,軍中請戰情緒越來越重,諸將前番大勝,信心爆棚。
而且監利一戰截獲了不少吳軍戰船.....
如今魏軍軍勢盛大,大小戰船鋪滿了整了江麵,旌旗盔甲在陽光下鮮豔耀眼。
這種時候,怎麽能夠止步不前?
要知道這一路水軍是此役伐吳的核心部隊,其他部隊要跟荊州水軍協同作戰,就比如水軍若行至夏口,夏口的魏軍便將歸王基節製,甚至分兵給他。
於是乎,有人吹捧,有人直言,甚至有人埋怨。
吹捧者說,鎮南大將軍威風八麵,吳人望而生畏,王基就是這大江之神!
直言者道,兵威正盛,當一鼓作氣,不可給吳人留喘息之機。
埋怨者言,敵軍前番大潰巴丘必然震恐,不堪一戰,這樣拖延下去,何時才能打過夏口,打到武昌?王將軍太過謹小慎微了!
這個是幾輩子難求的戰功,誰人不爭先恐後?
萬一夏口武昌吳軍一觸而潰,功勞豈不是拱手送人!
這些話自然紛紛傳到了王基的耳朵裏,但他既沒有因吹捧而飄飄然,也沒有去治那些偷偷抱怨之人的罪。
然而....
王基這一路此役畢竟是統領了水陸共計四萬大軍,這跟管理自己麾下寥寥親兵有天壤之別。
親近之人隻有陸抗、王濬和麾下的長史與司馬,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偏將、牙將就不成了。
王基當然可以閉門塞聽,置若罔聞,或是以將令威壓,殺雞儆猴。
但他認為如此行事不足以服眾,且會傷害士氣。
王基陷入迴憶。
在戰前部署時,相國夏侯獻曾與他有過一封書信。
信中道,吳人水戰經驗豐富,恐會在險要之地安置鐵索,水上暗布鐵錐,要他多多留心。
當時王基看過信後,感到很是吃驚。
夏侯奉明確實身經百戰,可從沒聽說過他有水戰的經驗啊。
這個暫且不論。
王基想道,曆史上倒不是沒有鐵索橫江的戰例,公孫述與漢光武對陣時,就在荊門、虎牙一帶修築過大江鐵索。
但前提條件是,兩岸須有隔江而立的險峻之山,否則鐵索如何安置?
也正是因為相國的這封信,讓王基對吳軍的部署有所忌憚。
他看了看地圖,“巴丘彎道”隻有南岸丘陵,對岸一片平坦,他想不出吳軍如何能安置鐵索。
不過吳軍在“巴丘彎道”異常嚴密,怕是讓看到什麽一樣。
一番深思熟慮,王基決定讓叫得最兇的那人作為先鋒前去一戰。
一來可以探得敵方虛實,二又可以磨一磨將士們的驕縱之氣。
當然,他更希望這隻是自己嚇唬自己。
“大將軍!”
說太祖,太祖到。
王基剛想召此人前來,他便來了。
裨將譚凱掀簾入帳,當即抱拳請命:
“末將向大將軍請戰!末將自投效將軍後,寸功未立,實在沒有顏麵立於大將軍帳下。”
這譚凱原屬吳國的西陵軍,王基當時隻是按照朝廷的命令,隻要主動投降者皆重賞而已。
看他隻是立功心切,王基心中倒是有了那麽一絲不忍,但他很快狠下心來。
“好。”王基沉聲下令,“我給你精兵三千,大小戰船五十艘,明日作為先鋒,出戰吳軍。”
“末將領命!”
譚凱滿心歡喜。
王基心中一歎,隻希望他能活著迴來,想了想最後還是提醒道:
“如有變,即刻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