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為蒼生士元獻馬
麵對著多爾袞的垂詢,範文程非常自信地說道:
“主子盡管放心,我大清兵鋒所向無敵:
豫親王剛到達開封,河南境內的大小地方勢力都是爭相投降,比如兩日前,河南登封李際遇,便據一府二州十三縣,大小山寨有千餘,士兵二十七萬賚書來降;
另外還有河南土寇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李燕青等人率20萬軍民來降。
這些人留在地方都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如果帶到山東戰場,則會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很好,範文程,不過話雖如此,那幫土寇畢竟剛剛投誠不久,總是感覺不那麽可靠。
必須也得多增加一些漢軍旗人馬,否則那幫人是不會真心從心裏懼怕的。
讓衛輝總兵祖可法、彰德總兵劉天祿一起,前往山東聽令。”
“攝政王,隻是如果劉天祿和祖可法離開河北(指的懷慶、衛輝、彰德三府),那麽懷慶總兵金玉和的人馬是不是太單薄了一點?”
洪承疇勸諫道。
“你是指李自成會發動反攻?”
“攝政王,我們不得不防啊。”
“不必,李自成已經惶惶如喪家之犬,隻顧著自己逃命要緊,哪裏還敢迴頭與我大軍交戰?”
“攝政王,李自成在澤潞一帶還有製將軍劉忠,此人還未曾向我大清效忠,態度微妙,萬一李自成從南麵進攻,劉忠再從北麵進行夾擊,以金玉和的4000兵馬,根本不足以應對。”
“嗯,洪卿說的有道理,你代為起草,命令金玉和對懷慶府城嚴防死守,並派人盡快招降劉忠所部,把這顆釘子給盡快拔掉。”
“嗻,臣……奴才遵令。”
多爾袞眉頭一皺,隨即又快速舒展開來,仿佛沒事人一樣,轉頭看向範文程道:
“範文程,你代為起草一份詔令,讓棟鄂和讬、李率泰率領本部人馬4900人,並抽調保定、河南一帶兵馬,共計有衛輝總兵祖可法部、彰德總兵劉天祿部、綠旗營廣平總兵侯拱極部、開州副將張立位四部人馬,共計一萬七千人馬,再冊封李際遇為河南總兵,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李燕青等人為遊擊,受李際遇統轄,讓李際遇從所部人馬中提取三萬名精銳出來,一起討伐登萊。”
“嗻,奴才遵令。”
範文程十分自然地說道。
“另外,左光先和滕胤玉為大清戰死了,一定要好好撫恤。”
多爾袞補充道。
“嗻,滕胤玉和他的弟弟滕胤敏同時殉國,未聽說有後代;
左光先倒是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左襄、左緒和左信,目前都在京師。”
“左襄原來為明總兵,後來投降我大清,自有爵位,那就追封左光先為大清的‘拜他喇布勒哈番’爵位,以其次子左緒襲爵。”
“嗻。”
清廷的效率很高,多爾袞說的話就是等同於聖旨,命令被快速傳到了河南,絕大部分清軍將領都是按照清廷的要求,開始開往開封府集合,唯有一人除外,那就是李際遇。
李際遇這個明末的梟雄,如今已經是河南大地實力最為雄厚的軍閥勢力,原本的河南豪強三巨頭李際遇、沈萬登和劉洪起,在清軍大舉壓進之際,發生了一件令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
原本準備共同聯合對抗清軍的兩人,汝寧的沈萬登與劉洪起,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一點小摩擦。
劉洪起不知道是怎麽想的,對沈萬登所部發動了突然襲擊,沈萬登組織人馬倉促迎戰,雙方大軍將士至少有十萬人之多,混戰了三晝夜。
最後以劉洪起打敗了沈萬登,並將沈萬登的全家夷滅。
可惜原本堅決抗清的沈萬登就這麽死於自己人之手。
而在內戰中損失了上萬名精銳力量、並且失去了犄角之勢的劉洪起,日子也不好過,在清軍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南下歸附了左良玉。
由於南明政權的嚴重不作為,整個河南大地就暫時以李際遇為尊。
河南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裝例如劉鉉、金高、劉保兒、楊四、張孟習、張鼎、周家禮等人,紛紛被李際遇兼並和收留。
李際遇實力變得更加強大了,因此更為囂張,對於清廷沒有冊封他顯爵頗有微詞,但是在棟鄂和讬、李率泰率領的清軍兵威之下,又不得不按照清廷的旨意準備兵馬。
就是情緒比較大。
正當河南這邊的數萬大軍還在緊鑼密鼓地聚集的時候,浮山軍對濰縣和壽光兩縣,先後發動了數十次進攻,但是都沒有成功。
明軍各部都顯得非常疲勞,張鹿安不得不派地方民團進入陣地,對兩城進行圍困,同時將主力機動兵力撤下,進行休整。
張鹿安一麵組織地方官員,在山東大地進行宣傳,將大量的百姓招徠至登萊一地,擴大登萊的實力,使得登州的人口甚至突破了百萬人,糧食缺口很快就被無限放大,隻得暫停無序的移民。
張鹿安此時的戰略隻能是攻下更多的地盤,然後建立起更多的緩衝之地,吸收到更多的軍事力量,同時籌集到更多的糧草物資。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鹿安把希望寄托於西麵的令狐雲湘身上,派人沿著令狐雲湘的進軍路線,去探查事情發展到何種程度。
因為令狐雲湘為了保證襲擊的突然性,走的都是南麵的山區,一路晝伏夜出,封鎖消息,自然沒有來得及向張鹿安匯報情況。
正當張鹿安這邊苦於沒有令狐雲湘的消息之際,許不惑突然前來報告道:
“大帥,有青州人名叫李士元的前來求見。”
“李士元?我不認識他啊?他有沒有說什麽事情?”
“說有要事稟報,還說為了天下蒼生,無償給我們送來兩百匹馬騾,大帥,您到底是見也不見?”
張鹿安一聽到對方送禮了,而且送的還是急缺的馬騾,立刻就來了興趣:
“那自然是見的,人家都送禮了,我若再是不見,豈不是失禮?”
有了張鹿安的首肯,許不惑便下去準備把人給帶進來,張鹿安旁邊的張撿勸說道:
“少爺,如今你已經是大帥了,本身就非常繁忙,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全部都是自己來做。
像這種養馬的或者販馬之輩,其實你完全可以交給俺們這樣的心腹去接見,俺也能把事情給辦好。”
(本章完)
麵對著多爾袞的垂詢,範文程非常自信地說道:
“主子盡管放心,我大清兵鋒所向無敵:
豫親王剛到達開封,河南境內的大小地方勢力都是爭相投降,比如兩日前,河南登封李際遇,便據一府二州十三縣,大小山寨有千餘,士兵二十七萬賚書來降;
另外還有河南土寇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李燕青等人率20萬軍民來降。
這些人留在地方都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如果帶到山東戰場,則會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很好,範文程,不過話雖如此,那幫土寇畢竟剛剛投誠不久,總是感覺不那麽可靠。
必須也得多增加一些漢軍旗人馬,否則那幫人是不會真心從心裏懼怕的。
讓衛輝總兵祖可法、彰德總兵劉天祿一起,前往山東聽令。”
“攝政王,隻是如果劉天祿和祖可法離開河北(指的懷慶、衛輝、彰德三府),那麽懷慶總兵金玉和的人馬是不是太單薄了一點?”
洪承疇勸諫道。
“你是指李自成會發動反攻?”
“攝政王,我們不得不防啊。”
“不必,李自成已經惶惶如喪家之犬,隻顧著自己逃命要緊,哪裏還敢迴頭與我大軍交戰?”
“攝政王,李自成在澤潞一帶還有製將軍劉忠,此人還未曾向我大清效忠,態度微妙,萬一李自成從南麵進攻,劉忠再從北麵進行夾擊,以金玉和的4000兵馬,根本不足以應對。”
“嗯,洪卿說的有道理,你代為起草,命令金玉和對懷慶府城嚴防死守,並派人盡快招降劉忠所部,把這顆釘子給盡快拔掉。”
“嗻,臣……奴才遵令。”
多爾袞眉頭一皺,隨即又快速舒展開來,仿佛沒事人一樣,轉頭看向範文程道:
“範文程,你代為起草一份詔令,讓棟鄂和讬、李率泰率領本部人馬4900人,並抽調保定、河南一帶兵馬,共計有衛輝總兵祖可法部、彰德總兵劉天祿部、綠旗營廣平總兵侯拱極部、開州副將張立位四部人馬,共計一萬七千人馬,再冊封李際遇為河南總兵,王道善、程繼孔、朱安時、李燕青等人為遊擊,受李際遇統轄,讓李際遇從所部人馬中提取三萬名精銳出來,一起討伐登萊。”
“嗻,奴才遵令。”
範文程十分自然地說道。
“另外,左光先和滕胤玉為大清戰死了,一定要好好撫恤。”
多爾袞補充道。
“嗻,滕胤玉和他的弟弟滕胤敏同時殉國,未聽說有後代;
左光先倒是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左襄、左緒和左信,目前都在京師。”
“左襄原來為明總兵,後來投降我大清,自有爵位,那就追封左光先為大清的‘拜他喇布勒哈番’爵位,以其次子左緒襲爵。”
“嗻。”
清廷的效率很高,多爾袞說的話就是等同於聖旨,命令被快速傳到了河南,絕大部分清軍將領都是按照清廷的要求,開始開往開封府集合,唯有一人除外,那就是李際遇。
李際遇這個明末的梟雄,如今已經是河南大地實力最為雄厚的軍閥勢力,原本的河南豪強三巨頭李際遇、沈萬登和劉洪起,在清軍大舉壓進之際,發生了一件令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
原本準備共同聯合對抗清軍的兩人,汝寧的沈萬登與劉洪起,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一點小摩擦。
劉洪起不知道是怎麽想的,對沈萬登所部發動了突然襲擊,沈萬登組織人馬倉促迎戰,雙方大軍將士至少有十萬人之多,混戰了三晝夜。
最後以劉洪起打敗了沈萬登,並將沈萬登的全家夷滅。
可惜原本堅決抗清的沈萬登就這麽死於自己人之手。
而在內戰中損失了上萬名精銳力量、並且失去了犄角之勢的劉洪起,日子也不好過,在清軍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南下歸附了左良玉。
由於南明政權的嚴重不作為,整個河南大地就暫時以李際遇為尊。
河南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裝例如劉鉉、金高、劉保兒、楊四、張孟習、張鼎、周家禮等人,紛紛被李際遇兼並和收留。
李際遇實力變得更加強大了,因此更為囂張,對於清廷沒有冊封他顯爵頗有微詞,但是在棟鄂和讬、李率泰率領的清軍兵威之下,又不得不按照清廷的旨意準備兵馬。
就是情緒比較大。
正當河南這邊的數萬大軍還在緊鑼密鼓地聚集的時候,浮山軍對濰縣和壽光兩縣,先後發動了數十次進攻,但是都沒有成功。
明軍各部都顯得非常疲勞,張鹿安不得不派地方民團進入陣地,對兩城進行圍困,同時將主力機動兵力撤下,進行休整。
張鹿安一麵組織地方官員,在山東大地進行宣傳,將大量的百姓招徠至登萊一地,擴大登萊的實力,使得登州的人口甚至突破了百萬人,糧食缺口很快就被無限放大,隻得暫停無序的移民。
張鹿安此時的戰略隻能是攻下更多的地盤,然後建立起更多的緩衝之地,吸收到更多的軍事力量,同時籌集到更多的糧草物資。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鹿安把希望寄托於西麵的令狐雲湘身上,派人沿著令狐雲湘的進軍路線,去探查事情發展到何種程度。
因為令狐雲湘為了保證襲擊的突然性,走的都是南麵的山區,一路晝伏夜出,封鎖消息,自然沒有來得及向張鹿安匯報情況。
正當張鹿安這邊苦於沒有令狐雲湘的消息之際,許不惑突然前來報告道:
“大帥,有青州人名叫李士元的前來求見。”
“李士元?我不認識他啊?他有沒有說什麽事情?”
“說有要事稟報,還說為了天下蒼生,無償給我們送來兩百匹馬騾,大帥,您到底是見也不見?”
張鹿安一聽到對方送禮了,而且送的還是急缺的馬騾,立刻就來了興趣:
“那自然是見的,人家都送禮了,我若再是不見,豈不是失禮?”
有了張鹿安的首肯,許不惑便下去準備把人給帶進來,張鹿安旁邊的張撿勸說道:
“少爺,如今你已經是大帥了,本身就非常繁忙,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全部都是自己來做。
像這種養馬的或者販馬之輩,其實你完全可以交給俺們這樣的心腹去接見,俺也能把事情給辦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