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方援陳唇亡齒寒


    清國山東巡撫方大猷非常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


    在接到陳錦的支援請求後,方大猷第一時間便委派了清國綠旗營青州總兵官張汝行,率領標下中營遊擊周斯官、左營副將王伯時、右營副將崔可顯和內丁營都司侯天福四將,共計兵丁800人前來濰縣進行支援。


    為何堂堂的清國山東巡撫的帳下機動兵力,隻有區區八百人馬?


    原來,清國山東方麵,自從平定趙應元的青州事變以後,認為已經基本上把主要的反叛勢力給清除幹淨,便把清軍在山東地界的主力人馬棟鄂.和讬與李率泰兩部,調往河南戰場參戰。


    隻是後來於七、於六兄弟改旗易幟,清軍的明麵上的實力就下降了一大半。


    加上整個山東的清軍兵力本就不多,卻要應對山東各地數十股大大小小的起義隊伍,原本就兵力薄弱的隊伍,更被拆的七零八落。


    比如張汝行,原本為大明通州總兵,後來大順進入北京城,張汝行識時務者為俊傑,投靠了大順朝。


    隻是這樣的“俊傑”時光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很快大順退出,清軍入關,張汝行無奈之下,跟著當時北京城內大多數官僚一樣,選擇了跪迎多爾袞,成為了一名“準奴才”。


    多爾袞對於這種沒有脊梁骨的文武官員實際上並不看好,隻是為了在朝野士大夫之中,博得一個好名聲,不得不對這些人和顏悅色。


    張汝行因為部下還保留有近兩千士兵,具備一定的實力,因此受到了多爾袞的青睞,等到清軍兵臨山東,張汝行便隨著清廷任命的山東巡撫方大猷一同上任。


    為了保證張汝行的忠誠度,家眷被扣肯定是例行操作,更為關鍵的是,多爾袞還為張汝行補充了一千多士兵,其中自然安插了不少監視人員。


    即使遭到如此對待,張汝行也不敢表現有絲毫的不滿,反而一直都是兢兢業業地為清廷,在山東戰場四方征戰,取得了一係列的戰功。


    方大猷對於張汝行很認可,將陸續投降的山東地方官兵,全部撥付到張汝行的麾下,使得張汝行所部的人馬一度超過一萬人。


    隻是好景不長,自從多爾袞下發了“剃發令”,加上肆無忌憚的“圈地”“蓄奴”等行為,很多山東百姓的內心就充滿了嚴重的不滿情緒。


    正好趕上浮山伯的北上,加上浮山伯收複東江和登萊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本來就對滿清的民族壓迫政策嚴重不滿的各地血性漢子,受到了勝利的鼓舞,紛紛揭竿而起,越來越多的地方發生了反清大起義。


    與原本的曆史相比,此時的起義規模更大且更廣。


    此起彼伏的義軍,讓清政府各處的兵力上捉襟見肘,方大猷隻得將隨行部將張汝行的所部人馬,分為數十批次,從中抽調人馬,趕赴各處作戰,使得張汝行本部的人馬急速萎縮減少,以至於到最後隻有八百人。


    張汝行接到方大猷的命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率領手下剩餘的四位將領,從青州府城向東出發,一日便趕到昌樂縣城,暫時駐紮下來,讓內丁營都司侯天福,帶領偵查人員,探查明軍的詳細情報。


    而明軍方麵的探查人員,也早已經將張汝行的出兵情況,報告到了張鹿安的跟前,張鹿安此時正在跟於七和張輿,講述唇亡齒寒的道理:


    “魯西雖然距離我方較遠,但是無論是壽張的丁維嶽、冠縣的裴守政,還是嘉祥的宮文彩等等,他們都為我們牽製了的大量清軍的有生力量,可以給予我們重大的臂助。


    所以無論是讓他們投誠我們,還是讓他們在魯西自行發展,我們都會進行支持和幫助。


    他們能來,我們歡迎。


    他們不來,我們也要幫助。


    因為大家都是在抗清,目的是一樣的。”


    “好,屬下這就派人去跟老丁聯係,他是堅決的抵抗分子,應該自己知道輕重的。”


    張輿率先說道。


    “好,我也給裴守政和宮文彩去信,希望他們能夠有所迴複吧。”


    於七說道。


    “報告!前方軍情。”


    許不惑來報。


    張鹿安打開軍情文書看了一遍,張輿和於七連忙詢問怎麽迴事,張鹿安手裏揚著信件,口中笑著說道:


    “咱們又來客了,這次必須要再次好好招待一番。”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