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定決策公弼獻計
王公弼非常難得地給昔日的部下張鹿安鞠了一躬,張鹿安連忙從座位上彈起,雙手把王公弼扶起來,笑著說道:
“好哇,好哇,王大人能夠來幫鹿安,鹿安真的是感佩於心,隻是時間緊迫,還是希望王大人能夠不拘以禮教,對鹿安不吝賜教。”
“浮山伯,本人曾經添為山東巡按,對這膠東一帶還算比較熟悉。
請恕王某直言,想要完全占領山東,也是有一定可能,因為此時的山東清軍力量非常薄弱。
問題是一旦清軍開始反攻,以眼下浮山軍的軍事實力,恐怕絕對不是對手。
一旦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到時候就會前功盡棄。
浮山伯能夠冷靜下來,想到固守之策,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了。
眼下來看,想要不引起清軍的重視,已然是不可能,清軍的大隊人馬很可能很快就到,那麽如何鞏固現有之地呢?”
“請繼續說。”
“我覺得在浮山軍相對比較弱勢的情況下,更應該揚長避短,把堅決防守的戰線設定在膠水、膠萊新河到大沽河一線,利用水師的優勢,遊弋在河中阻擋清軍的進攻,再在東岸設置堅固的防禦工事,方有可能對清軍進行堵截。
這其實也是當初李九成和孔有德割據登萊的防守計劃。”
王公弼說道,張鹿安當時也是身在登萊,自然也是聽說過孔有德的計劃的,李九成和孔有德一開始都沒有投靠當時的後金的想法,有段時間的軍紀也算是比較嚴明,所思所想,便是在登萊建立割據政權。
而一個政權所必要的特征,除了擁有一定的子民外,就是要有相對堅固的防務和軍力,而按照孔有德的想法,自然是以膠萊運河為界,西麵是大明,東麵是自己的一方世界。
隻是當時的大明調集了大量的軍力,擊敗了李孔大軍,並將孔有德和耿仲明趕跑,才沒有讓孔有德的想法得逞。
張鹿安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當初孔有德的設想畢竟沒有實現,而且當初大明不會允許孔有德在登萊建國,如今的清國自然也不會允許我等在登萊割據。
倘若清軍大舉進攻,以膠萊運河兩百五十裏之長,那得需要多少軍力才能確保這條防線的完好?”
“此一時彼一時,昔日孔有德所部是孤軍,並且不得人心。
浮山伯如今提六師北上,救民於水火之中,為正義之舉,倘若能夠切實做到控製軍紀安定流民,自然是深得民心,此為人和也;
浮山伯南麵還有南京朝廷的支援,擁有外援在,登萊一軍就不是孤軍,自然有堅守的可能,此為外援也;
而清軍雖然驍勇,但是眼下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西北戰場,主要是在剿滅李自成的勢力,沒有過多的兵力投入到山東戰場,此為第三個有利之處。”
“好,那便依王大人所言,有三大有利之處,那麽我等應該如何設防呢?”
“膠萊河水路的主要支點有三個,正中間的為亭口鎮,南麵控製少海(注:即今日的膠州灣)出海口的黃島,北麵則是控製萊州大洋(即萊州灣)的海倉,控製了這三處,便可以保障膠萊河的暢行。
然後再於萊州、平度州和即墨設立後方支點,確保有個緩衝餘地。
以萊州一地,確保整個登州府有個和平安定之環境,恢複經濟生產,來反哺前線。”
王公弼說道。
“但是我們好不容易獲得的那麽多地盤,怎麽能夠輕易放棄呢?”
張鹿安旁邊的曹良臣忍不住說道。
“自然不能輕易放棄,但是要考慮到敵強我弱的整體局麵,可以嚐試將安丘民眾遷居到牟山、箕屋山和岞山,將諸城之民遷居到常山、馬耳山一帶,全部都是依山設寨,可作長久抗戰準備。
至於日照一帶,可以固守沿海的幾個據點,比如安東衛、夾倉鎮、石臼島寨、琅邪山。
至於膠萊河西的膠州、高密一帶,則可以遷移到夏河寨、鐵撅山、古鎮寨、靈山衛、薛索島一帶,依據地利做好防守。
做好防守的同時,一旦發現清軍出現了懈怠,可以襲擾其後。”
眾人聽完王公弼的論述,都是感到心悅誠服,張鹿安於是下定決心,按照王公弼的戰略來執行。
“王大人,朝廷任命的登萊巡撫王瑢大人,還在淮安城,尚未上任,鹿安不敢擅專,違逆朝廷。但是鹿安可以表奏大人繼續擔當山東巡按,不知可否?”
“但憑浮山伯作主。”
王公弼說道。
張鹿安於是開始進行軍政方麵的安排,首先組建浮山軍第六協,以張輿所部人馬為班底,補充了一些膠州和高密的投誠義軍,以張輿為第六協參將,以湯致用為親民官,因為炮兵空缺故不設,下轄有一個騎兵營和五個步兵營,其中第六騎兵營遊擊為程萬裏,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步兵營遊擊分別為武印、徐振、管相周、黃宗賢和蔡慶國,總兵力也是三千人,作為機動力量存在。
此外大概設置了文官體係,以賈名傑為登州知府,全權負責登州地區的後方生產恢複工作,駐紮有曹良臣的第四協作為機動力量,以備萬一;
以王公弼為山東巡按駐紮平度州,全麵主管膠萊防線的構造。
同時將萊州府進行改造,以北麵的平度州、掖縣、安丘縣、昌邑縣和濰縣為萊州府,暫時由王公弼兼任知府,調任宋光蘭為萊州同知,協助王公弼工作;
以南麵的高密縣、膠州、即墨縣、諸城縣、日照縣和靈山縣(張鹿安罷靈山衛,改為靈山縣),成立膠州府,以韓繼本為膠州府知府,以高密人單之賞為膠州同知,同時罷除其他衛所建製,例如夏河寨前所、靈山衛、鼇山衛和雄崖所等,將原有衛所全部納入到民事管理。
軍事方麵則師設立膠萊鎮,以於七為膠萊副將,駐紮平度州,受王公弼所節製。下轄有自己的鎮標營3500人,以陳利寶為膠萊鎮標營遊擊,再加上於六的第五協和張輿的第六協,共有三支機動力量。
以於六駐紮昌邑,應對濰縣之敵;以張輿駐紮膠州城,負責安定整個膠州府。
除此以外,另外對於之前投誠的地方豪強勢力進行安撫,再設置有若幹輔助地方武裝,比如日照民團千總周六,配置義勇2500人;
諸城民團千總丘尚佐,配置義勇3000人;
安丘民團千總王爾璽,配置義勇3000人;
昌邑民團千總郭爾標,配置義勇3000人。
做好以上軍政安排後,無論是萊州府還是新設立的膠州府,各地均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大建設行動,將一些文武官員的家眷,全部遷移到登州府進行安置,原有的本地居民則是集中到各種堡壘、山寨當中。
包括於七所部的三萬多山民,也基本上被下放為修建要塞的勞動力,寄希望於盡快把這些關係到百姓安危福祉的防禦設施給盡早完工。
為了給修建這些防禦措施,創造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張鹿安親自率領已經補充完畢的陸師第一協、第二協和第三協,來到了濰縣城外,對濰縣的清軍展開了試探性攻擊。
整個膠萊地方的各種活動以及張鹿安大軍的兵臨城下,自然是瞞不過清軍的眼線,清國的登萊巡撫陳錦是焦急萬分,因為此時的濰縣城內的清軍已經惶惶如驚弓之鳥。
除了柯永盛的鎮標營、張朝璘帶領的牛錄、李好賢的親兵營還算比較穩定外,被陳錦強製召迴的萊州總兵王世寵的新編鎮標以及水師遊擊湯致遠的新編遊擊營,全都出現了大量的士兵叛逃現象。
更為嚴重的是甚至有人在城內密謀,在明軍攻城的時候,發動內亂打開城門,放明軍進城。
這些內亂雖然被柯永盛和張朝璘帶人給平息掉,殺掉了一些主謀者,但是非常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城內的清軍軍心非常不穩。
陳錦於是便將城外的王世寵所部直接插入到濰縣城內進行駐守,同時封鎖城門,嚴禁任何人員無令出城,同時對城內再次進行細致的摸底排查,清查內奸。
但是隨著張鹿安大軍的到達,城內的各種聲音更加地肆無忌憚起來,已經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陳錦無奈之下,急忙向清國的山東巡撫方大猷進行求援。
(本章完)
王公弼非常難得地給昔日的部下張鹿安鞠了一躬,張鹿安連忙從座位上彈起,雙手把王公弼扶起來,笑著說道:
“好哇,好哇,王大人能夠來幫鹿安,鹿安真的是感佩於心,隻是時間緊迫,還是希望王大人能夠不拘以禮教,對鹿安不吝賜教。”
“浮山伯,本人曾經添為山東巡按,對這膠東一帶還算比較熟悉。
請恕王某直言,想要完全占領山東,也是有一定可能,因為此時的山東清軍力量非常薄弱。
問題是一旦清軍開始反攻,以眼下浮山軍的軍事實力,恐怕絕對不是對手。
一旦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到時候就會前功盡棄。
浮山伯能夠冷靜下來,想到固守之策,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了。
眼下來看,想要不引起清軍的重視,已然是不可能,清軍的大隊人馬很可能很快就到,那麽如何鞏固現有之地呢?”
“請繼續說。”
“我覺得在浮山軍相對比較弱勢的情況下,更應該揚長避短,把堅決防守的戰線設定在膠水、膠萊新河到大沽河一線,利用水師的優勢,遊弋在河中阻擋清軍的進攻,再在東岸設置堅固的防禦工事,方有可能對清軍進行堵截。
這其實也是當初李九成和孔有德割據登萊的防守計劃。”
王公弼說道,張鹿安當時也是身在登萊,自然也是聽說過孔有德的計劃的,李九成和孔有德一開始都沒有投靠當時的後金的想法,有段時間的軍紀也算是比較嚴明,所思所想,便是在登萊建立割據政權。
而一個政權所必要的特征,除了擁有一定的子民外,就是要有相對堅固的防務和軍力,而按照孔有德的想法,自然是以膠萊運河為界,西麵是大明,東麵是自己的一方世界。
隻是當時的大明調集了大量的軍力,擊敗了李孔大軍,並將孔有德和耿仲明趕跑,才沒有讓孔有德的想法得逞。
張鹿安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當初孔有德的設想畢竟沒有實現,而且當初大明不會允許孔有德在登萊建國,如今的清國自然也不會允許我等在登萊割據。
倘若清軍大舉進攻,以膠萊運河兩百五十裏之長,那得需要多少軍力才能確保這條防線的完好?”
“此一時彼一時,昔日孔有德所部是孤軍,並且不得人心。
浮山伯如今提六師北上,救民於水火之中,為正義之舉,倘若能夠切實做到控製軍紀安定流民,自然是深得民心,此為人和也;
浮山伯南麵還有南京朝廷的支援,擁有外援在,登萊一軍就不是孤軍,自然有堅守的可能,此為外援也;
而清軍雖然驍勇,但是眼下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西北戰場,主要是在剿滅李自成的勢力,沒有過多的兵力投入到山東戰場,此為第三個有利之處。”
“好,那便依王大人所言,有三大有利之處,那麽我等應該如何設防呢?”
“膠萊河水路的主要支點有三個,正中間的為亭口鎮,南麵控製少海(注:即今日的膠州灣)出海口的黃島,北麵則是控製萊州大洋(即萊州灣)的海倉,控製了這三處,便可以保障膠萊河的暢行。
然後再於萊州、平度州和即墨設立後方支點,確保有個緩衝餘地。
以萊州一地,確保整個登州府有個和平安定之環境,恢複經濟生產,來反哺前線。”
王公弼說道。
“但是我們好不容易獲得的那麽多地盤,怎麽能夠輕易放棄呢?”
張鹿安旁邊的曹良臣忍不住說道。
“自然不能輕易放棄,但是要考慮到敵強我弱的整體局麵,可以嚐試將安丘民眾遷居到牟山、箕屋山和岞山,將諸城之民遷居到常山、馬耳山一帶,全部都是依山設寨,可作長久抗戰準備。
至於日照一帶,可以固守沿海的幾個據點,比如安東衛、夾倉鎮、石臼島寨、琅邪山。
至於膠萊河西的膠州、高密一帶,則可以遷移到夏河寨、鐵撅山、古鎮寨、靈山衛、薛索島一帶,依據地利做好防守。
做好防守的同時,一旦發現清軍出現了懈怠,可以襲擾其後。”
眾人聽完王公弼的論述,都是感到心悅誠服,張鹿安於是下定決心,按照王公弼的戰略來執行。
“王大人,朝廷任命的登萊巡撫王瑢大人,還在淮安城,尚未上任,鹿安不敢擅專,違逆朝廷。但是鹿安可以表奏大人繼續擔當山東巡按,不知可否?”
“但憑浮山伯作主。”
王公弼說道。
張鹿安於是開始進行軍政方麵的安排,首先組建浮山軍第六協,以張輿所部人馬為班底,補充了一些膠州和高密的投誠義軍,以張輿為第六協參將,以湯致用為親民官,因為炮兵空缺故不設,下轄有一個騎兵營和五個步兵營,其中第六騎兵營遊擊為程萬裏,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步兵營遊擊分別為武印、徐振、管相周、黃宗賢和蔡慶國,總兵力也是三千人,作為機動力量存在。
此外大概設置了文官體係,以賈名傑為登州知府,全權負責登州地區的後方生產恢複工作,駐紮有曹良臣的第四協作為機動力量,以備萬一;
以王公弼為山東巡按駐紮平度州,全麵主管膠萊防線的構造。
同時將萊州府進行改造,以北麵的平度州、掖縣、安丘縣、昌邑縣和濰縣為萊州府,暫時由王公弼兼任知府,調任宋光蘭為萊州同知,協助王公弼工作;
以南麵的高密縣、膠州、即墨縣、諸城縣、日照縣和靈山縣(張鹿安罷靈山衛,改為靈山縣),成立膠州府,以韓繼本為膠州府知府,以高密人單之賞為膠州同知,同時罷除其他衛所建製,例如夏河寨前所、靈山衛、鼇山衛和雄崖所等,將原有衛所全部納入到民事管理。
軍事方麵則師設立膠萊鎮,以於七為膠萊副將,駐紮平度州,受王公弼所節製。下轄有自己的鎮標營3500人,以陳利寶為膠萊鎮標營遊擊,再加上於六的第五協和張輿的第六協,共有三支機動力量。
以於六駐紮昌邑,應對濰縣之敵;以張輿駐紮膠州城,負責安定整個膠州府。
除此以外,另外對於之前投誠的地方豪強勢力進行安撫,再設置有若幹輔助地方武裝,比如日照民團千總周六,配置義勇2500人;
諸城民團千總丘尚佐,配置義勇3000人;
安丘民團千總王爾璽,配置義勇3000人;
昌邑民團千總郭爾標,配置義勇3000人。
做好以上軍政安排後,無論是萊州府還是新設立的膠州府,各地均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大建設行動,將一些文武官員的家眷,全部遷移到登州府進行安置,原有的本地居民則是集中到各種堡壘、山寨當中。
包括於七所部的三萬多山民,也基本上被下放為修建要塞的勞動力,寄希望於盡快把這些關係到百姓安危福祉的防禦設施給盡早完工。
為了給修建這些防禦措施,創造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張鹿安親自率領已經補充完畢的陸師第一協、第二協和第三協,來到了濰縣城外,對濰縣的清軍展開了試探性攻擊。
整個膠萊地方的各種活動以及張鹿安大軍的兵臨城下,自然是瞞不過清軍的眼線,清國的登萊巡撫陳錦是焦急萬分,因為此時的濰縣城內的清軍已經惶惶如驚弓之鳥。
除了柯永盛的鎮標營、張朝璘帶領的牛錄、李好賢的親兵營還算比較穩定外,被陳錦強製召迴的萊州總兵王世寵的新編鎮標以及水師遊擊湯致遠的新編遊擊營,全都出現了大量的士兵叛逃現象。
更為嚴重的是甚至有人在城內密謀,在明軍攻城的時候,發動內亂打開城門,放明軍進城。
這些內亂雖然被柯永盛和張朝璘帶人給平息掉,殺掉了一些主謀者,但是非常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城內的清軍軍心非常不穩。
陳錦於是便將城外的王世寵所部直接插入到濰縣城內進行駐守,同時封鎖城門,嚴禁任何人員無令出城,同時對城內再次進行細致的摸底排查,清查內奸。
但是隨著張鹿安大軍的到達,城內的各種聲音更加地肆無忌憚起來,已經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陳錦無奈之下,急忙向清國的山東巡撫方大猷進行求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