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本人非常喜愛辭賦,他自己也創作過《皇羲篇》這種文章,漢靈帝還發過詔書,召集文采斐然之人。因此許多鑽研做文章的技巧,並以此才能得到任用。
然而,這樣吸引來的人大都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多數都選擇舉孝廉入仕,不恥與之為伍。
最後剩下的就隻有侍中祭酒樂鬆、賈護這種沒有德行,隻會趨炎附勢的小人,可惜這種人都能在鴻都門學裏任職。
相傳他們甚至隻是講了一些風土人情和市井小民的趣事就博得漢靈帝的歡心,最後破格提拔了他們。
更加離譜的是,有那麽一批心思敏捷又不怕死的市井小民,他們謊稱自己是宣陵孝子,然後胡編亂造了一段艱苦的守靈生活,就被漢靈帝提拔授予郎中之類的官職,直接死魚打挺過上好日子。
誰也不知道漢靈帝是怎麽想的,也許是千金買馬骨,也許是生活實在太枯燥,總之他的各種操作沒有招來美好的生活,卻等到了多種災難集合的熹平六年(177年),此時的漢靈帝也終於坐不住了,開始向群臣詢問治理國家的計策。
有不少頗有見識的忠臣上書提建議,其中蔡邕最得靈帝信任,他上密奏陳述應該施行的七件事,大致可以總結為:
1. 由於朝綱不振,太史經常被更換,新上任的太史掌控力不足,隻能任由以前被列為禁忌的書籍在市場上流通,禮樂方麵也隻能在小事上發力,最後虧廢了大典,顧及不了禮敬的大事。
因此,從如今起應該按照以前記載的典章,嚴格執行齋戒祭祀活動,這才算迴應了老天爺,對天災人禍有了明確的表示。
2. 國家想要興盛,需要堅持聽從好的建議。居廟堂之高可以聽到臣子匯報,知道自己的治理情況;居江湖之遠也可以直接聽取民意,了解百姓的情緒。
即使如先帝那樣聰明聖哲的君王,也需要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從各個角度了解政策之所以有所得或者有所失的原因。古時明君在發生災異之時還會尋訪那些隱居不仕的高人,這也體現出他們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臣的察舉。
正是因為這種態度,直言敢諫的忠臣才會在朝堂中源源不斷的湧現。自從陛下主政以來時運不濟連年發生天災人禍,正是展現陛下賢明的時候,但是如今還沒有聽說陛下下詔征召有識之士,也沒有真正遵循過去一些好的措施。
陛下應當行動起來,讓忠心耿耿的大臣們能夠發揮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讓《易傳》中所謂的\\u0027政悖德隱\\u0027成為虛言。
3. 訪賢求能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很多人並非一紙詔書就好使的。如今,朝廷裏麵的氣氛之所以死氣沉沉是因為,忠信之臣沒有因忠信而受到賞賜或偏愛,反而常常會因為小人的誹謗誣蔑而被殺害,因此群臣往往謹言慎行不敢大展拳腳,如果陛下能夠給忠臣足夠的信心,朝堂一定會活起來。
有的人因道德修養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諫而被人稱道。就像郎中張文,哪怕勢單力孤也敢於向陛下直諫,當陛下采納了他的意見並斥責了三司之後,不但群臣心悅誠服、心情振奮,就連平民百姓也非常高興。
臣認為朝堂中應該多提拔如同張文這樣的臣子擔任要職,用以作為榜樣來勸勉朝堂內的忠貞之士,同時可以向海內宣揚,使得更多德才兼備的人願意投效,廣開賢明政治之路。
4. 司隸校尉、各州刺史的職責就是督察百官,檢舉不法之人,必須是能分清是非並且堅守職責之人。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這些刺史能做到奉公守法並且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楊熹等檢舉劾辦的案件效果非常好,手下的百官也能夠踏實工作,展現才華。但是有許多刺史不理不申,沒有作為,甚至枉法曲斷,不求實際,這些人都不稱職。
還有人重大失職造成損失或者以權謀私,他們有罪過或錯誤,本來應當被檢舉。但是因法紀敗壞,群臣狼狽為奸,不會互相揭發,公府台閣本應該監察彈劾也默不作聲。曾今有過詔令議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長史臧否,深入地方去考察人民疾苦,組後上奏陛下。
這段時間裏奉公守法的人如魚得水,欣然得誌,為非作歹的人憂恐失色,每天都怕得要死,大漢法度嚴明,國安民樂。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麽這種狀態忽然停止了。使得天下百姓喜極而悲,開始猜測朝政,失去信心,地方奸臣也開始猖獗起來。
因此,現在應當重新追定八使,去揭發那些不法的人和事,並且另選一批忠誠清白的人取代奸臣,維持地方的賞罰嚴明。
到了年終,還要評定三公做事的好壞,上行下效。當從朝堂到地方的都形成法紀嚴明的氛圍之後,百官就會發自內心的明白奉公守法是福,而營私舞弊是禍。他們的行為會自發的嚴謹起來。這樣,百姓困苦的禍害的來源之一就算得上堵塞住了。
5. 古時選拔官吏的時候,一定要各地方諸侯每三年推舉一人,這種推舉方式被稱為歲貢。然而大漢官場僅靠這一條路提供新鮮血液是遠遠不夠的。
孝武皇帝在位之時,除了郡裏除選舉孝廉外,還要另外選拔賢良、文學之士。因此名臣、能臣一個接一個地湧現,形成了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局麵。如今大漢破格錄用的人才,隻是善於書畫和辭賦,這些隻能算是小才,對於管理國家、治理百姓就不見得有能力了。
陛下當初剛剛即位的時候,最先講求的是經術,處理政事的閑暇之餘才會看看文學作品用以休息。通經書可以治國,通詩畫用以休閑,陛下身為一國之主,二者高下立判。因此單單以文采作為依據來挑選人才絕對不是立國之本。
況且如今諸生唯利是圖,很多人含著目的作文章,甚至有人為了獲得好處不惜到處抄襲,與國無益不說還敗壞了風氣,這種情況非常不妙,應當早日政治。那些已經給出的恩惠,不好迴收就算了,不必追究,他們能保住俸祿已經非常夠意思了。
接下來一定不可以再使他們管理他人或者在州郡做官了。從前先有孝宣皇帝在石渠閣會集諸儒生,後有孝章皇帝在白虎觀召集眾學士,他們聚在一起通經釋義,為文武之道做出巨大貢獻,我們也應該學習並在如今沿用起來。
至於那些一般的小能小善之輩,雖說也有可取之處,但是沒啥大用。孔子認為如果靠這些人來辦大事就會導致政事滯礙不通。因此陛下應當選拔那些立大誌,有大用的人。
然而,這樣吸引來的人大都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多數都選擇舉孝廉入仕,不恥與之為伍。
最後剩下的就隻有侍中祭酒樂鬆、賈護這種沒有德行,隻會趨炎附勢的小人,可惜這種人都能在鴻都門學裏任職。
相傳他們甚至隻是講了一些風土人情和市井小民的趣事就博得漢靈帝的歡心,最後破格提拔了他們。
更加離譜的是,有那麽一批心思敏捷又不怕死的市井小民,他們謊稱自己是宣陵孝子,然後胡編亂造了一段艱苦的守靈生活,就被漢靈帝提拔授予郎中之類的官職,直接死魚打挺過上好日子。
誰也不知道漢靈帝是怎麽想的,也許是千金買馬骨,也許是生活實在太枯燥,總之他的各種操作沒有招來美好的生活,卻等到了多種災難集合的熹平六年(177年),此時的漢靈帝也終於坐不住了,開始向群臣詢問治理國家的計策。
有不少頗有見識的忠臣上書提建議,其中蔡邕最得靈帝信任,他上密奏陳述應該施行的七件事,大致可以總結為:
1. 由於朝綱不振,太史經常被更換,新上任的太史掌控力不足,隻能任由以前被列為禁忌的書籍在市場上流通,禮樂方麵也隻能在小事上發力,最後虧廢了大典,顧及不了禮敬的大事。
因此,從如今起應該按照以前記載的典章,嚴格執行齋戒祭祀活動,這才算迴應了老天爺,對天災人禍有了明確的表示。
2. 國家想要興盛,需要堅持聽從好的建議。居廟堂之高可以聽到臣子匯報,知道自己的治理情況;居江湖之遠也可以直接聽取民意,了解百姓的情緒。
即使如先帝那樣聰明聖哲的君王,也需要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從各個角度了解政策之所以有所得或者有所失的原因。古時明君在發生災異之時還會尋訪那些隱居不仕的高人,這也體現出他們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臣的察舉。
正是因為這種態度,直言敢諫的忠臣才會在朝堂中源源不斷的湧現。自從陛下主政以來時運不濟連年發生天災人禍,正是展現陛下賢明的時候,但是如今還沒有聽說陛下下詔征召有識之士,也沒有真正遵循過去一些好的措施。
陛下應當行動起來,讓忠心耿耿的大臣們能夠發揮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讓《易傳》中所謂的\\u0027政悖德隱\\u0027成為虛言。
3. 訪賢求能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很多人並非一紙詔書就好使的。如今,朝廷裏麵的氣氛之所以死氣沉沉是因為,忠信之臣沒有因忠信而受到賞賜或偏愛,反而常常會因為小人的誹謗誣蔑而被殺害,因此群臣往往謹言慎行不敢大展拳腳,如果陛下能夠給忠臣足夠的信心,朝堂一定會活起來。
有的人因道德修養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諫而被人稱道。就像郎中張文,哪怕勢單力孤也敢於向陛下直諫,當陛下采納了他的意見並斥責了三司之後,不但群臣心悅誠服、心情振奮,就連平民百姓也非常高興。
臣認為朝堂中應該多提拔如同張文這樣的臣子擔任要職,用以作為榜樣來勸勉朝堂內的忠貞之士,同時可以向海內宣揚,使得更多德才兼備的人願意投效,廣開賢明政治之路。
4. 司隸校尉、各州刺史的職責就是督察百官,檢舉不法之人,必須是能分清是非並且堅守職責之人。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這些刺史能做到奉公守法並且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楊熹等檢舉劾辦的案件效果非常好,手下的百官也能夠踏實工作,展現才華。但是有許多刺史不理不申,沒有作為,甚至枉法曲斷,不求實際,這些人都不稱職。
還有人重大失職造成損失或者以權謀私,他們有罪過或錯誤,本來應當被檢舉。但是因法紀敗壞,群臣狼狽為奸,不會互相揭發,公府台閣本應該監察彈劾也默不作聲。曾今有過詔令議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長史臧否,深入地方去考察人民疾苦,組後上奏陛下。
這段時間裏奉公守法的人如魚得水,欣然得誌,為非作歹的人憂恐失色,每天都怕得要死,大漢法度嚴明,國安民樂。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麽這種狀態忽然停止了。使得天下百姓喜極而悲,開始猜測朝政,失去信心,地方奸臣也開始猖獗起來。
因此,現在應當重新追定八使,去揭發那些不法的人和事,並且另選一批忠誠清白的人取代奸臣,維持地方的賞罰嚴明。
到了年終,還要評定三公做事的好壞,上行下效。當從朝堂到地方的都形成法紀嚴明的氛圍之後,百官就會發自內心的明白奉公守法是福,而營私舞弊是禍。他們的行為會自發的嚴謹起來。這樣,百姓困苦的禍害的來源之一就算得上堵塞住了。
5. 古時選拔官吏的時候,一定要各地方諸侯每三年推舉一人,這種推舉方式被稱為歲貢。然而大漢官場僅靠這一條路提供新鮮血液是遠遠不夠的。
孝武皇帝在位之時,除了郡裏除選舉孝廉外,還要另外選拔賢良、文學之士。因此名臣、能臣一個接一個地湧現,形成了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局麵。如今大漢破格錄用的人才,隻是善於書畫和辭賦,這些隻能算是小才,對於管理國家、治理百姓就不見得有能力了。
陛下當初剛剛即位的時候,最先講求的是經術,處理政事的閑暇之餘才會看看文學作品用以休息。通經書可以治國,通詩畫用以休閑,陛下身為一國之主,二者高下立判。因此單單以文采作為依據來挑選人才絕對不是立國之本。
況且如今諸生唯利是圖,很多人含著目的作文章,甚至有人為了獲得好處不惜到處抄襲,與國無益不說還敗壞了風氣,這種情況非常不妙,應當早日政治。那些已經給出的恩惠,不好迴收就算了,不必追究,他們能保住俸祿已經非常夠意思了。
接下來一定不可以再使他們管理他人或者在州郡做官了。從前先有孝宣皇帝在石渠閣會集諸儒生,後有孝章皇帝在白虎觀召集眾學士,他們聚在一起通經釋義,為文武之道做出巨大貢獻,我們也應該學習並在如今沿用起來。
至於那些一般的小能小善之輩,雖說也有可取之處,但是沒啥大用。孔子認為如果靠這些人來辦大事就會導致政事滯礙不通。因此陛下應當選拔那些立大誌,有大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