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張信,叩請萬歲聖安。”


    躺在床上的朱棣微微的擺了擺手,有氣無力的說道:“朕早就說過,這滿朝文武當中,唯有你可以不必行叩拜之禮。來人呐,給恩張賜座。”


    旁邊那個白白胖胖的孫太監趕緊搬來了一張鋪著軟墊的繡墩,小聲說道:“隆平侯請坐。”


    “微臣不敢逾禮。”


    “坐吧,坐吧,這普天之下,也就隻有你有資格坐在朕的麵前了。”


    “微臣惶恐。”


    朱棣有些費力的撐起了上半身,看著隆平侯張信鬢邊的片片斑白,拉著他的手動容的說道:“恩張與朕同齡,怎麽老的這般厲害?真是歲月不饒人啊。朕記得你是英武舊部出身吧?”


    “微臣確是英武舊部。”


    在永樂一朝,英武舊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早在朱棣的少年時期,為了“體驗生活”,朱元璋特意委派他到鳳陽老家去曆練一番,當時聚集在朱棣身邊的那些軍士因為屬於英武衛,是朱棣最初的直屬嫡係,所以才被稱為英武舊部。


    孫成岩就是出自英武舊部,所以才會受到重用,就算是所有人都知道孫成岩貪財,朱棣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出自英武舊部的這一批人,有一個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忠誠。


    同為當年的英武舊部中人,這個張信的忠誠度絕對是最高的,也是最可以信賴的。


    在建文朝的時候,這個張信曾經被朱允炆任命為北平指揮使司的二把手,在朱允炆準備將朱棣拿下的時候,這個張信就是最直接的執行者之一。


    當時朝廷的大軍已經把燕王府團團包圍,朱棣已經岌岌可危了。在最關鍵的時刻,就是這個張信連續三次冒險求見朱棣。


    但朱棣卻顧慮他是朱允炆的人,始終裝病不見。最後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張信幹脆就化妝成了一個女人,塗抹脂粉穿戴裙裝混進了燕王府,見到了正在裝病的朱棣,不僅說明了當時已經十萬火急的狀況,而且親手把朱允炆的欽差騙了進來當場斬殺,然後率領手下攻占城門,讓朱棣度過了最危險的一次劫難。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殊功,朱棣才對他恩寵備至,靖難成功以後加封隆平侯,賜免死金牌,並且從來不會直唿他的本名,而是以“恩張”相稱,表示沒有忘記當年的那份救命之恩。


    朱棣生性多疑,如果說還有哪個臣子是可以讓他絕對信賴的,這個張信絕對是其中之一。


    “外麵的情形怎麽樣了?”


    當朱棣問起之時,張信馬上答道:“微臣已遵照陛下旨意,調集興、營各衛總計兩萬四千人馬,屯於通州之西。同時將昌平、延慶四衛兩萬六千人馬,調到了西山營……”


    在張信的安排之下,總共有五萬大軍,拱衛在北平的東西兩側。


    有了這五萬大軍,朱棣終於可以放心了:“漢王那邊有沒有什麽動靜啊?”


    “據臣所知,山、陝等地的軍兵,已經奉漢王殿下之命西出馬水隘口,最遲不超過四日,就應該進入山西地界了……”


    漢王竟然正在遣散北伐大軍,讓從各地抽調出來的那些軍隊返迴駐地,這是朱棣沒有想到的事情。


    漢王手握幾十萬大軍,原本以為他會擁兵自重,甚至有可能做出“挾天子令諸侯”的事情,所以朱棣才處處小心,秘密調集張信的兵馬。


    想不到漢王朱高煦竟然主動遣散了一部分北伐大軍,並且讓張信接管了通縣大營和西大營!


    看來,真的是自己太多疑了,那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


    作為朱棣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張信最關心的還是朱棣本人的病情:“陛下龍體……如何?”


    朱棣是臉上閃過一抹狡黠的笑容:“此時此刻,便如彼時彼刻。”


    這句話,也就隻有張信一個人能聽的懂。


    想當年,在朱棣造反之前那個最危險的時刻,為了蒙蔽朱允炆的欽差,朱棣不得不做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樣子。當時的張信就曾經問過“你是不是真的病了”的話語,當時的朱棣很直接的說自己在裝病。


    張信頓時心領神會。


    他很清楚的知道朱棣為什麽會裝病,不過是在防著漢王而已。


    現如今漢王已經表現的非常恭順了,不僅遣散了部分北伐大軍,還把兩個最重要的拱衛北平的咽喉要地交給了張信接管,足以證明他是沒有“異心”的:“漢王殿下純孝,接管幾十萬北伐大軍雖有逾製的嫌疑,終究是事急從權……”


    “朕明白老二的心思,當時朕確實昏死過去,他也應該那麽做。”


    “微臣知曉陛下所憂所慮之事,但這事關國本,陛下還是早做定奪,才能安天下臣民之心呀。”


    太子和漢王之間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對於這種情況,身為大明天子的朱棣能不知道嗎?


    兄弟相爭,國之大忌,這個道理朱棣不是不明白,但卻一直沒有著手處理此事……其實,說到底,朱棣本人才是這事兒的第一責任人。


    朱棣更加喜歡漢王,而不是太子,這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


    漢王朱高煦這個人雄武勇略,無論性格脾胃還是做事風格,都像極了朱棣。按照皇帝本人的說法,就是“漢王類己”。


    皇帝說漢王很象自己,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一個極高的評價,正常情況下肯定是會被立為太子的,但他終究隻是朱棣的次子而不長子。


    想當初,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之所以立了長子作為燕王世子而沒有立自己最稀罕的次子,就是因為長子得到了朱元璋的喜愛。


    說的更準確一點,長子被立為世子,完全就是朱元璋的決定,朱棣不得不服從。


    那個時候的朱棣,還沒有想過要造反呢,更想不到自己會登基稱帝,所以也沒有太把這個事情當一迴事兒。


    後來靖難起兵,開始的時候打的很不順利,朱棣曾經幾次遭遇兇險,每次都是次子朱高煦奮勇作戰幫他解圍,於是朱棣就愈發的喜歡上自己的二兒子。


    有一次,在大戰至於,朱棣曾經親口說過“世子多病,汝自勉之”的話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大體弱多病,我不看好他,你好好幹以後這個位子就是你的。


    當時的朱高煦確確實實把這句話當成了一句承諾,所以他非常的賣力,在長達幾年的靖難過程中有著非常搶眼的表現,並且收攏了一大批軍中悍將,逐漸組成了漢王的班底……


    後來靖難成功,朱棣順利登基稱帝,按說當時就應該立太子了。


    太子乃是國之儲君社稷根本,立太子的時間越早越有利於朝局的穩定,但是卻過了一年多,在經曆了一連串的紛爭之後,最終出於穩定各方勢力的需求,才立了長子朱高熾作為太子。


    雖然已經立了太子,但朱棣依舊對漢王朱高煦非常的隆寵,雖然有很多朝臣都提出不應該如此,應該進一步確立太子的地位,同時削弱漢王的勢力和影響,卻惹的朱棣“龍顏震怒”,狠狠的處理了一批大臣……


    由此可見,朱棣內心當中還是對漢王有所希望的……


    在已經過去這些年裏頭,朱棣曾經幾次動過更換太子的念頭……


    張信的意思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你要是想換太子,那就趕緊換。若是不想換太子的話,就應該削除漢王的權力,讓他趕緊到封地去就藩。隻有這樣才能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免得兄弟二人繼續爭鬥下去。


    “恩張啊,你覺得太子應不應該換呢?”


    “此乃陛下家事,微臣不敢胡亂置喙。”自古以來,誰做太子都是一件極其要緊的事情。張信本就已經榮寵之極了,當然不會傻乎乎的隨便發表意見,更不會蹚這樣的渾水,而是很明智的置身事外不支持任何一方,這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之道:“微臣隻知忠於萬歲,沒有別的想法。”


    張信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確了:不管你換不換太子,我都永遠忠誠,永遠執行你的命令。


    到了這個時候,連朱棣都有些拿不準主意了:雖然他對太子並不是很滿意,但太子素來穩重,又有一大批文臣的支持,在太子沒有犯什麽大錯的情況下,貿然換掉太子必然引發劇烈動蕩。


    如果漢王在這次執掌軍權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強烈的野心或者是做出了什麽,朱棣必然會狠狠的敲打他一番,讓漢王徹底絕了和太子競爭的心思。


    但漢王的表現非常的中規中矩,同樣沒有犯什麽明顯的錯誤。


    這就不好說了呀。


    朱棣準備再觀察觀察,就看哪個兒子最先犯錯了……


    不知不覺之間,南方天空的那一片陰雲已經慢慢的席卷過來,北方的天空漸漸變得陰暗起來,滿眼都是黑不溜秋的雲朵,低低的壓在頭頂,視野範圍之內頓時就黯淡了下去,就好像是拉上了窗簾一樣。


    冷風一陣接著一陣的吹拂著,很快就吹散了燥熱的氣息,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涼意。


    朱棣小聲的嘟囔了一句:“起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明朝賺大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物阿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物阿花並收藏我在明朝賺大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