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到了晉陽,老百姓果然樂意跟襄子一起守城。晉陽先是由家臣董於安一手經營,城牆造得十分堅固,城裏蓋了很大的宮殿,宮殿的圍牆內全部用葦箔、竹子、木板填實,宮殿的柱子全用銅鑄成。繼後是家臣尹鐸治理,尹鐸終日想的就是怎樣去安撫百姓,因此,晉陽城可以說固若金湯。


    三家兵馬把晉陽城圍住,可怎麽也攻打不下來。每逢進攻時,總是遭到如雨般的箭矢的亂射,就這樣,一直圍了兩年都沒有打下來。但同時,晉陽城裏的箭也快用完了,做箭杆和箭頭的材料也找不到了,趙襄子很著急。這時有人提醒他說,聽說當初董於安在宮殿藏了無數的箭枝,不如去找一找。趙襄子就拆開宮牆,找到了用不完的做箭杆的材料,又融化了銅柱,得到了做箭頭的材料。趙襄子十分感嘆地說:“如果沒有董於安,怎麽會有這麽多兵器,如果沒有尹鐸,老百姓怎會拚死守城呢?”


    到圍城的第三年,智伯在察看地形時想到了晉水,他就命士兵在晉水上築壩,把河道改道晉陽城下。正巧連降大雨,大壩內積水很多,智伯就決開晉水直灌晉陽城。城牆沒有被淹沒的地方隻剩下六尺。由於房屋都淹沒在水中,連鍋燭都生出蛤蟆來,但老百姓的意誌始終很堅決,沒有背叛的意思。在這時候,智伯察看水勢,魏桓子駕車,韓康子坐在車右,智伯誌得意滿地說:“我現在才知道用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啊!”這話使魏桓子和韓康子極受刺激,魏桓子用胳膊肘碰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魏桓子,兩人互傳心意,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的大城安邑,絳水可以灌韓國的大城平陽。至此,韓、魏兩國更明確了背叛智氏的意向。


    智伯的謀臣疵是個明白人,他對智伯說:“韓、魏是必定要反叛的。”智伯問他根據何在,疵說:“從人情世事上推論就可以知道了。您率領韓、魏的軍隊來攻打趙國,如果趙國滅亡了,接下來恐怕就要攻打韓、魏了。您曾經和韓、魏相約,滅趙後三分其地,現在晉陽城浸在水裏,城內缺少食物,很快就要破城了,而韓、魏兩國的君主並不感到喜悅。這就說明他們已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沒有被您矇騙住。那麽,他們不反又能怎樣呢?”


    第二天,智伯卻拿這些話去問韓康子和魏桓子,這兩人十分驚慌,急忙對智伯說:“這人一定是趙氏的說客,他向您進這種讒言,那是為了離間我們之間的關係,使您懷疑我們而不去進攻晉陽,難道這您還看不明白嗎?我們兩家朝夕之間就可以分到趙國的土地,難道我們會去幫助趙國,做那種根本沒有成功希望而又十分危險的事嗎?”智伯相信了他倆的話。這兩個人出來以後,疵馬上去見智伯說:“您肯定把我的話告訴那兩個人了。”智伯很驚訝,問他怎麽知道。疵說:“那兩人出去的時候,看見我神色很不正常,眼睛直視,走得也快,那是因為我獲知其內情的緣故。”通過這一番爭論,智伯居然還不覺悟,疵看到智伯已無可救藥,必敗無疑,就趕緊想法避禍。他請求出使齊國,遠遠地逃開去。


    晉陽城裏的形勢極其緊張,雖然民無叛意,但城浸水中,又無糧草,真是危在旦夕。趙襄子的管家張孟談說:“形勢雖然危急,但我覺得韓、魏兩家決不是心甘情願地割地給智伯,一定是迫不得已,我願意出城去跟他們談一談。”趙襄子同意了他的請求,夜裏偷偷地把他送出城去。


    ------------


    4比收呶薜校3)


    ------------


    張孟談見了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伯率你們兩家攻趙,趙國滅亡以後,恐怕魏、韓也就會隨之而亡了。”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們也知道是這樣,但恐怕事情還沒辦成,禍患就立即到來了,所以一直未敢輕舉妄動。”張孟談說:“計謀從您兩位的口裏說出來,聽入我的耳朵裏,怕什麽呢?”於是,二人與張孟談舉行了秘密會談,約定了具體的舉事措施。


    到約定日期,趙襄子率軍決堤,水淹智伯軍。智伯沉睡未醒,全軍已被淹沒在大水中,當他驚醒時,韓、趙、魏三家的軍隊都乘小船衝殺過來。趙軍從前麵進攻,韓、魏兩軍從側翼進攻,智伯無法抵擋,隻得在家臣的護衛下逃走。不久,智伯就被趙襄子的伏兵截住,割下了腦袋。韓、趙、魏三家一起來到絳州,把智氏家族的男女老少一齊殺掉。因為智果早已不屬於智氏,所以存活了下來。


    三家平分了智伯的土地,但他們並不滿足,他們還想分掉整個晉國。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新君即位,更加懦弱無能,三家就隻給晉國留下了絳州和曲沃兩座城,別的地盤全被瓜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舊史一般把這一時期當做戰國的開始。


    在“三晉”之中,趙國並不算強大,當時最強大的是魏國,雖然魏國起初的君主也很賢明,但由於趙國能夠善始善終,一直採取較為仁厚的施政方針,又由於在內政、外交、軍事方麵的謹慎,所以,它一直堅持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縱觀趙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可以看出,趙國從晉國的卿士起家,主要靠兩條:一是施行“仁政”;二是正確的軍事外交路線。上麵僅是舉出了趙國歷史上的較為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其一是趙氏立後的原則是選賢任能,其二是尹鐸治理晉陽時與民為善,其三是晉陽之役中正確的軍事、外交方針。在這三條當中,最重要的是得人心。沒有人心的歸附,以趙國之弱小,是絕不可能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我們從趙國的興亡史中可以看出,前人那句亙古不變的名言是有著極其深刻的道理的,這句名言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史有學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冷成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冷成金並收藏讀史有學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