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
領導知人善任的方圓之道
第一節知人善任,用人先要用誠心
善
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給他最適當的職務,給他盡情施展才華的平台。其實,識人和善任是密不可分的,既要看到人才的長處,提供充分的自我發揮的機會,又要對其身上的缺陷牢記在心,防患於未然,使其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劣勢,這才是作為一個領導揚善避惡的最佳措施。當然,要想讓人才忠誠於自己,領導首先就要亮明自己求賢若渴的誠心,畢竟人才終歸還是渴望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的。
孫策收降太史慈:領導要用人不疑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當孔融緊急向劉備要求合力幫助陶謙抗拒曹操時,太史茲曾自告奮勇對劉備說:我不是孔融的親戚,也不是同鄉,隻是為了分災共患的義務。孔融感謝太史慈,使他的高義更為著名。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同鄉。孫策向袁術借到兵馬,帶領朱治、呂範、程普、黃蓋、韓當,巧遇結拜兄弟周瑜,禮聘張昭與張紘,前來攻打劉繇。太史慈再度自告奮勇,願為前部先鋒。但是劉繇看他年輕,不敢重用,引起太史慈的不滿。適逢孫策來到神亭,太史慈不顧一切,與孫策相鬥,孫策刺著太史慈的馬,取走太史慈項上的手戟,太史慈也取得孫策的頭盔。接著兩家騎兵前來應援,才各自迴營。孫策欣賞太史慈的英勇,和周瑜商量活捉的計策。太史慈被捕,孫策立即親自為他解縛,握著太史慈的手說:“如果神亭相鬥,你擒得我,會怎樣處置?”太史慈迴答:“那可不一定!”孫策邀他共同舉事,太史茲說先要把士卒聚合起來。兩人約定次日中午相見。諸將不敢相信太史慈,孫策堅持說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絕對不會欺騙他。太史慈果然如期迴來,孫策大喜。大家對孫策的知人非常敬佩。江東老百姓,都稱他為“孫郎”,他遂以仁義之師,征服江南。
領導力箴言
作為一名領導者,要為員工創造一種肯做、敢做、願做的氛圍。這樣才能讓每個員工打消顧慮,主動去開發自己的潛力,積極地表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靜態地服從,或者畏首畏尾。孫策釋放被捕的太史慈,相信他是青州名士,必定講求信義,果然沒有看錯人。太史慈被孫策收降,江東父老也因此對孫策的識人善任欽佩不已。孫策善於識人用人,對於有才華的人,先顯示出自己的信任和誠心,用人則不疑,疑人則不用。
領導不能隨便相信一個人,也不能隨便換一個人,這都是高度冒險的。一個人必須經過不斷地考驗,直到完全通過考驗才可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胡雪岩的師父常常把錢丟在地上,看他見了以後是自己留下還是交給師父。如果一個人撿到錢不交上來,這個人是貪財的。胡雪岩撿到十次都交給他師父了。等到他師父臨終的時候才跟他說:“你常常撿到的錢,其實是我故意丟的,結果你每次都交給我,我知道你很誠實。”
想確定幹部是否可信,最好的辦法是試探他,而不是觀察他。
當領導真的懷疑自己的幹部時,也不要直接表明自己在懷疑他,而要不動聲色地試探,以免懷疑錯了,大家撕破臉不好收拾殘局。
管理外部團隊和管理內部團隊的道理相同,也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外部團隊都是各自孤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利益出發點,基本上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在考核外部團隊時,應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通過試探,判斷出哪些是可以信任的,這是當務之急,心存疑惑的話,就不可能建立高度統一的外部團隊。
知人之明,是領導者十分重要的素養。孫策不可能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所有的人。但是,像太史慈這樣的高義之士,值得孫策用心和承擔高度的風險性,因為太史慈今後對孫策的助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劉備三顧茅廬:領導要禮待人才
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個弟弟都不太高興,他們覺得好像劉備心裏隻有諸葛亮重要,他們不重要。劉備事先考慮到他們會有這種反應,但還是三次去拜訪並請出諸葛亮,這已經被世世代代傳為美談。因為每個時期都有很多諸葛亮,可惜能夠做到三顧茅廬的人實在不多。
請看今日的征才廣告,口氣都不是很好,好像提供工作機會已經很了不起,求職的人非低聲下氣不可。諸葛亮如果遇到這種主公,恐怕不可能加以理會。當時諸葛亮既是賢才,又有誌向。有人建議他投曹操,必定獲得重用。他認為曹操雖然求才若渴,但由於誌不同道不合,不能考慮。有人建議,江東孫權是好主公,諸葛亮說,他能賢亮卻不能盡亮。既然無法發揮,何必浪費時間?他堅持慎選明主,否則寧可自己做做研究。即使聽說劉備以仁德為懷,也是先讓徐庶去試一試,果然如此,他自己還要親自試試看。
他算到劉備將於近日來訪,故意外出。由童子口中,說出歸期不定,行蹤也不明,考驗劉備的耐性。再請崔州平潑冷水,說自古以來,治亂無常,就算把諸葛亮請出山,也是徒費心力,試探劉備的信心是否堅定。然後放出訊息,使劉備知道自己迴到臥龍崗。那時候天寒地凍,三兄弟一定有不同的意見,讓他們內部先溝通溝通,看他們對禮聘諸葛亮這件事,能不能達成共識,以免將來諸葛亮成為“空降兵”,關羽、張飛心裏不高興。這樣可以促成劉備在內部調和上做好準備工作。同時,也故意讓三人再度撲空,看看三人如何反應,劉備怎樣安撫關、張二人,會不會自己也發牢騷。並安排石廣元、孟公威從旁觀察,最後請嶽丈黃承彥麵試。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三次才在家等候三人的來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劉備來說,能夠三次順利成行,實在不容易,因為關羽和張飛對此都有不同看法。能夠三次兄弟同行,證明劉備領導有方,展現了大哥風範。兩位弟弟雖然有意見,卻也能夠顧全大局,配合兄長的意願。這顯然是具有高度團隊精神的集體,值得諸葛亮投入,把自己的心力貢獻出來。
但是,為了將來好做事起見,還是不能親自到門口迎接,以免一下子主從定位,失去先生的地位,今後很難做事。
所以,他故意高臥不起,看劉備有什麽反應,會不會叫童子吵醒他,還是故意大聲說話來吵醒他,還有關、張二人是不是忍得住,將來會不會接受他的意見。一切都通過考驗,這才翻身醒來,問童子有沒有俗客來訪。如果開口就問有沒有貴客光臨,豈不是露出馬腳,讓劉備識破他的心思?於是整容更衣,使劉備獲得很好的第一印象。並且十分謙虛,說自己年幼才疏,比不上水鏡、元直。劉備更加堅定信心,好不容易見麵,今天非得打動諸葛亮的心,把他請出山不可。若是諸葛亮一開口就自我膨脹,說水鏡、元直不錯,隻是不如自己高明;又說劉備命苦,到現在還找不到立足之地,現在總算找對了人,以後可以安心。說不定劉備會惱羞成怒,反而把諸葛亮挖苦一番,拂袖而去。因為這麽大的口氣,這麽高的姿態,以後大概很難領導,不如算了。反正大家都說時機不對,徒勞無功,不如另做打算!
諸葛亮一句“願聞將軍之誌”,把劉備的心安定下來。願意聆聽主公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這麽高明的軍師,當然不能錯過。於是三顧茅廬,慎始善終,圓滿地收場。
領導力箴言
所謂班底,指的是組織內人際關係良好、工作績效優良,而且和領導十分配合並且獲得信任的員工,是一種從工作中逐漸建立的領導集團,也就是領導夥伴。
領導一步一步讓開,員工一步一步自動,這時候需要某些人率先領頭做榜樣,班底便是合適的人選。有事協調,先通過班底做非正式的溝通,明朗之後,再由領導正式出麵,是一種自留餘地的方式。人事調動或升遷,先有班底放出風去,測試反應如何,領導就不至於承擔太大的風險。員工有事不便當麵和領導商談,班底也是很好的前期洽談人。諸如此類,經由班底與之溝通,相當有效。
對班底要加以禮待,不能過分溺愛,以免隻手遮天,反而引起溝通上的不暢通。領導心裏清楚,隻是通過班底去運作,不可反客為主,否則會引起大家的不安。領導和班底的互動,是同人注視的交點,相處融洽,大家比較團結,不然的話團隊必然渙散,這一點劉備做得很好。
凡事先經過彼此的交流非常重要。現在是個“快餐時代”,什麽事情都要快,這非常不好。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還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做得好,進行起來也會更加順利。
做到讓人家來請的,是真正的人才。什麽時候能夠把求人變成不求人,層次就完全不一樣了。劉備當時最起碼也是豫州牧,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有一些名望,仍然願意三顧茅廬去請一個年輕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曹操厚利誘關羽:領導要誠心待人
曹操的心思,不說我們也知道,就是以厚利引誘關羽。一般人見利忘義,我們早已見怪不怪。利的範圍很廣,包括食、色、禮品、華屋、官位和禮遇等。一不小心,會立即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使關羽和兩位嫂嫂共處一室,是曹操的第一毒招。人言可畏,關羽一張嘴巴,難敵眾人的胡言亂語。他索性秉燭立於戶外,通宵達旦,讓大家編造不了任何謠言。
接著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讓關羽肥了肚皮而錯了腦袋。關羽吃是吃了,謝也謝了,嘴巴卻絲毫不軟,念頭也完全沒有改變。食物攻勢,也不能奏效。
曹操送美女,關羽盡送入內門,令她們服侍兩位嫂嫂。自己每天三次,在內門外躬身施禮,問兩位嫂嫂安好。必待兩位嫂嫂問事完畢,才退迴,曹操歎服不已。送綾錦及金銀器皿,關羽都送給兩位嫂嫂。有一天,曹操看見關羽所穿綠錦戰袍已舊,馬上送來新的錦袍。關羽接了下來,穿在舊袍裏麵。曹操問他何必如此節儉,關羽迴答,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就忘了兄長的舊袍。曹操忍不住感歎:“真義士也!”心中實際上非常不悅。
曹操最狠的一招是把赤兔馬送給關羽。這果然打動了關羽的心,關羽再三拜謝,為的是一旦獲知劉備下落,可以一日而見!這使得曹操至為後悔。
義高於利,曹操再三以各種厚利來誘惑,關羽始終不為所動,並發出誓言,要立下功勞,迴報曹操,然後才會離開。荀彧向曹操獻計,不讓他有立功的機會,看他如何開脫。曹操為了留下關羽,確實費盡了心機。
領導力箴言
關羽最終沒能投靠曹操,是因為曹操沒能抓住他的心。一個稱職的領導,必須真正打動員工。領導必須通過別人的工作來達成組織的目標,是一種“個人或少數人對多數人或大多數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感應”。因為被領導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隻能智取不能力奪,所以心與心的互動,產生的感應,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員工的心直接影響到領導的效果。能遇還要能合,才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機會在一起,卻不能彼此交心、緊密地合作,便是遇而不能合,不如不遇。領導者與員工的遇合,固然有一拍即合,證明彼此頻率相近,確屬誌同道合的;也有親身體驗之後,才發覺有緣無分,好比一盤散沙,很快就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不能交心的。
一般來說,領導者擇人而用與員工擇主而事的過程,都屬於心與心的互動。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知心。了解對方是不是自己所要用的人,或者自己所要追隨的明主。換句話說,彼此能夠聚合在一起,成為共同努力的夥伴,不但要知人,而且要進一步知心。
交心。領導者確信“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重視人才。員工明白可事之主難遇,珍惜良機。兩者互相尊重,遇而能合,才能夠慎重地交心。
連心。遇合如果出於一時的衝動,勢必很快就會分離,兩顆心靈不能夠連接在一起。若是出自真誠,很快就能培養出高度的默契,而且越密切,就越能連心。
綁心。心與心連起來,經得起各種嚴格苛刻的考驗,持久不變,稱為綁心,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之後,心就緊密地綁在一起,同甘共苦,可見綁心的可貴。
由知心到綁心,是一種心與心互通的過程。領導者必須以赤心待人,不祈求獲得任何迴報,才更容易讓員工產生感應,因而用心做事。基於利害關係的有心之感,反而不美滿。
孫權拒龐統:領導不應以貌取人
龍、鳳兩位重量級人士,諸葛亮已經歸於劉備,龐統還不知為誰服務。魯肅趁著孫權哭祭周瑜,心中悲痛的機會,大力推薦龐統。孫權也久聞他的大名,趕快請來相見。可惜龐統長得不好看,麵相相當古怪,又表示他的才學和周瑜大不相同。孫權很不喜歡,堅決不用。魯肅無可奈何,修書把龐統推薦給劉備,拜托龐統輔佐劉備,讓孫、劉互相合作。
策略不會變,但是計劃往往不得不改變。推薦是一迴事,能不能順利為對方所接納,是不是會被加以重用,那又是另外一迴事。同樣才高名顯,諸葛亮生得麵如冠玉,像個活神仙,給人很好的第一印象。龐統則不然,麵貌不好看,說話又不在乎別人的感受,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孫權當然不喜歡他。劉備比孫權好一些,派他擔任縣令,也是大材小用。我們不可以憑印象來論斷人,卻不可能避免人家憑第一印象來論斷我們。劉備久聞龍、鳳齊名,是不是有了諸葛亮以後,心滿意足,心理上已經沒有求賢的需求?大概不是這樣,而是龐統自恃才高名盛,不把魯肅給他的推薦信拿出來,卻說是自己前來投靠。有人才不用,用而不當,固然是孫權和劉備的損失。但是龐統自己,隻知道自己的才華,不了解自己的短處,以致得不到好機會,也應該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領導力箴言
在《三國演義》中,最出色、最具傳奇色彩的恐怕要屬諸葛亮了,但不要忘了,當時還有一個與諸葛亮齊名的人,就是龐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以說二人的實力差不多,可是二人的際遇卻大不相同。劉備三顧茅廬,才請諸葛亮出山,並奉諸葛亮為軍師,以師禮待之。而龐統雖然巧獻連環計,幫了劉備一個大忙,卻需要拿著魯肅的薦書去謀個一官半職,最後劉備也隻派他當個縣令。要不是張飛誤打誤撞,使龐統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估計他一輩子就是“縣太爺”的命了。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龐統可以說寸功未立,就慘死於落鳳坡。
為什麽實力相當的兩個人,際遇如此不同?是龐統浪得虛名?不是。我們再看書中對諸葛亮的相貌描寫:“諸葛亮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再看龐統:“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鬢,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
這恐怕就是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龐統長得難看,又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所以孫權不喜歡他,劉備也不喜歡他。如果他初見劉備之時就算拿出魯肅的薦書,恐怕劉備也隻是礙於情麵,封他一官半職,並不是欣賞他的才華。
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首先會對他有個初步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我們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來論斷別人,因為人不可貌相。一眼就要看穿別人,實在非常不可靠。因為外表看起來很忠厚的人,內心可能非常陰險;外表看起來很聰明的人,實際上很可能是個草包。但是,別人常常以第一印象來論斷我們,往往在第一次見麵時,就表現出欣賞或不屑的樣子。
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一表人才雖然也提醒我們仔細端詳別人的長相,因為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憑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的錯誤。
張飛義釋嚴顏:領導要放下架子
張飛欣賞關羽的武藝,雖然不服輸,卻也很想向關羽學習。關羽義釋老將黃忠的時候,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張飛心裏也想,有一天遇上哪一位老將,也要仿效一番。張飛離開荊州,來到巴郡。聽說巴郡太守嚴顏是蜀中名將。嚴顏年紀雖高,但精力仍然旺盛,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據守城中,並沒有投降的意思。聽起來和當年的黃忠似乎一模一樣,隻是嚴顏自己擔任太守,而黃忠不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飛粗中有細,早已用心盤算要義釋嚴顏,不落在關羽之後。他首先采用恐嚇的語氣,說嚴顏若不歸順,即將踏平城郭,老幼不留。嚴顏也早知道張飛在當陽長阪坡的厲害,堅守不出,想長時間耗下去,以激怒張飛,使其重犯鞭打士兵的壞習慣,那時候軍心有變,再殺張飛不遲。張飛由於心理上早有準備,所以一方麵偽裝大怒,叫軍士到城下大罵;一方麵派人入山探聽,得知有一條小路,可以繞過巴郡,於是故意大聲命令軍士,趁著月明之夜,悄悄越過巴郡。嚴顏獲得情報,認為張飛忍耐不得,便率軍截住後路,誰知被張飛逮個正著,生擒過來,用繩索綁住。嚴顏全無懼色,大唿“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更加敬重他,親解其縛,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嚴顏感動而降。附近的人馬都是嚴顏所管,嚴顏都喚出來投降。因此張飛的招降十分順利。
領導力箴言
領導常常感歎無人可用,事實上可能是領導者自己沒有擺放好自己的位置和心態。做一個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很可能永遠不知道無人可用的真相。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扭轉這種心態,放下領導者的姿態,把“讓我來領導”轉換成“讓我來服務”,放下領導的架子,給足員工麵子。
“讓我來服務”遠比“讓我來領導”動聽得多,因為一般人喜歡服務,並不盼望被領導。
領導者最好認清:服務隻是盡自己的責任,並非對員工施恩。就算有一些人情,也不應該討人情,因為人情不討,人情永遠存在;人情一討,雖連本帶利都討迴來了,但等於白做人情。說不定兩相對抵,領導者反而欠員工一份人情,豈不冤枉?同時,“服務”的時候,最好明白“功沒過存”的道理,領導隻記得過失,不容易認定功勞,所以不求有功,不應該老想著自己的“服務”對員工有好處,反而應該但求無過,小心不要使自己的“服務”給員工帶來麻煩,甚至增加員工的苦楚,那才是最要緊的。
領導給員工麵子,表示對員工的尊重,員工才有可能自動自發地忠心工作。見到好榜樣,在必要的時候也不妨像張飛一樣,虛心學習。心理上預先做好準備,才能夠穩定情緒。有板有眼地把事情做好,以竟全功。張飛義釋嚴顏,便是最好的個案,值得仿效。
第二節樹立標杆,遵循合理的原則
作
為一個領導,一定要掌握獎罰兼用的高超技術,該嚴懲的絕不姑息,該獎勵的也絕對不能小氣,這其間的尺度是一定要拿捏準確的。在分明的製度麵前沒有尊卑貴賤,即便是領導自己也不能例外,隻要製度嚴明,領導本身做得公正,整個企業才能有條不紊地得以完善壯大,整個企業的發展思路才會更加清晰。
文武高才助劉備:領導要知人善任
劉備的“備”字,可以解釋為萬事皆備,或者求全責備。一方麵上天看重他的抱負,給他很多東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準備齊全。另一方麵,他自己必須非常注重品德修養,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自己。隻有兩方麵配合得好,劉備才算幸運,否則的話就是不幸。
關羽武藝高強,萬人莫敵。諸葛亮神機妙算,善於謀劃。一武一文,都是當世頂尖人才,領導其中一位已經十分困難。同時共事,當然更為不易。劉備的識人功夫,堪稱了得。關羽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董卓見了他,直問他是什麽身份;袁紹看見他,同樣問他現居何職;曹操還算不錯,說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獨劉備一看到他,便和他結成異姓兄弟。
諸葛亮高臥隆中,聲名遠播。劉表是他叔父的朋友,並沒有看上他。劉備隻聞其名,未見其麵,就能夠三顧茅廬,實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劉備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二十歲。隆中對談後,卻立刻拜這位後生為軍師,當然是慧眼識英雄,無人能比。
我們常說有緣千裏來相會。劉備、關羽和諸葛亮,各自有很多朋友。但將三人圓滿地聚集在一起,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針引線。
領導力箴言
知人的目的在於善任。領導了解員工,是知人;領導如何讓員工充分發展長處,是善任。劉備之所以獲得文武高才的相助是因為他懂得知人善任。
善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他適當的職務,讓他去盡力。領導信任員工,不可以從零開始,也就是不可以“先不信任他,等他有良好的表現,才來信任他”。領導應該從小信開始,由小信到大信,經由考驗來逐漸增加對員工的信任度。由零開始,等於宣判員工的死刑,表示完全不信任他。既然如此,何必用他呢?無論如何,由小信開始,讓員工有被信任的感覺,十分重要。
開始時,對員工應該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的信任,這種信任有些增加得慢,有些增加得快,基於實際表現不同,逐漸拉出距離,這是自然的工作表現與人際關係,而不是以主觀感情為主。
有些領導者喜歡把員工的缺點看在眼裏,而把員工的優點藏在肚子裏。這樣的領導勢必難逃無人可用的噩運。因為人非聖賢,誰都有缺點。隨時隨地發現員工的缺點,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沒有用得上的可靠員工,這和領導者的性格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領導者最好把員工的長處放在眼裏,把員工的缺點放在肚子裏。隻要預防得當,不讓他有機會表現缺點;隻要輔導有方,讓他有機會施展長才,領導者的領導便可達到圓通的境界。
知人而不善任,等於不知。善任的時候,要經由實際的考驗。重視員工的長處,提供合適的機會讓他充分發揮,以達人盡其才的地步,這一點劉備真的為領導者做了很好的表率。
諸葛亮荊州布防:領導要會合理用人
龐統連人帶馬被亂箭射死。劉備傷心至極,遙為招魂設祭,吩咐關平速往荊州請諸葛亮,自己則堅守涪關,並不出戰。諸葛亮得知訊息,放聲大哭,眾官無不垂淚。諸葛亮知道劉備進退兩難,不得不離開荊州,前往西川。關羽問他荊州重地,由誰看守。諸葛亮說劉備的書信中並未明言,但是關平送的信,用意即是請關羽守荊州。關羽也不推辭,慨然答應。諸葛亮交割印信時,對關羽說:“重大責任都在將軍身上。”關羽迴答:“大丈夫既領重任,至死方休。”諸葛亮聽見“死”字,心中不悅。問關羽:“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關羽答:“以力拒之。”再問:“倘曹操、孫權一齊起兵前來,如之奈何?”答:“分兵拒之。”這四個字是諸葛亮最害怕聽到的,因為如此一來,荊州必然十分危險。他趕緊告訴關羽,有八個字可保荊州,請他無論如何要記住“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絕對不能違反這個大原則。
當時諸葛亮心中,已經有不祥的預感。因為兩線作戰是兵家最大的忌諱。他原本有改變主意的念頭,但因話已說出,加之關羽的脾氣,惹火了很難協調,這才忍住不另提他人。他想把趙雲留下來,帶關羽、張飛赴西川,又恐劉備起疑,所以沒有作出任何變動。
再怎麽說,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排行在張飛前麵,由關羽來擔此重任,當然最合適不過。可見組織中的班底或稱核心團隊,往往會分出親疏。劉備如果考慮周到,在書信中明說請趙雲留守荊州,應該會更好。
領導力箴言
中國文化講倫理,倫理最注重的就是親疏有別、長幼有序,而不是一視同仁。領導對員工到底是一視同仁,還是差別對待?一視同仁就是以領導為核心,對待每一位員工都一樣;差別對待就是對這些人比較信任,對那些人差一點。
如果從其中隻選擇一種,那就偏離了中庸之道,不合乎中國式管理的要求。在不了解員工的情況下,應該一視同仁;若是接觸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停留在一視同仁的狀態,豈不表示領導連好人壞人都不會分,而且簡直是非不明,連最起碼的判斷力都沒有?那還當什麽領導!反過來說,領導在一開始就采取差別對待的方式,員工就會懷疑領導是依據哪些標準,也許原本就是成見、偏見在作祟,當然不服氣。搞差別對待還容易形成小團體,產生黨派之爭。
所以領導者嘴上要講一視同仁,心裏想差別對待,逐漸按實際貢獻和表現將下屬區分為三層。最內層屬於核心人物,領導應以“沒有你我會死”的心情來加以禮待,給予特殊的照顧。第二層為“有也好,沒有也好”的一般員工,如果他們不能再努力,提高貢獻度,隻能給予一般的照顧和客氣的對待。最外層則為“早走早好”的待提高員工,若是他們不知自省、自律,就希望他們另謀出路,不要待在這裏混日子。領導必須站在公平的立場,確實依據公共目標來考核,不夾雜私心,公正地區分員工。相信員工會認同這種作風的,這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最內層的核心人物,是十分值得領導信賴、依靠的少數人。日本人宣稱“企業由少數人維持”,中國人似乎把這一句話發揮得恰到好處。讓少數有心而且用心的人士,構成堅強的第一道防線。
作為領導,首先必須信任自己的班底,但同時也不能對第二層和最外層員工的意見不聞不問。一方麵表示一視同仁;另一方麵也要開啟最內層的門,讓更多的員工可以通過努力而成為班底的一分子。當然,這種做法同樣具有防患作用,使班底提高警覺,不但不能夠營私舞弊,而且應該更加用心,否則第二層、最外層的人會向領導反映,影響領導對班底的信任。總而言之,在用人方麵不管是一視同仁還是親疏有別,“合理”二字才是最重要的。
諸葛亮失誤用馬謖:領導識人不能隻看表麵
司馬懿舉薦張郃為先鋒,引軍二十萬,出關迎戰。他料定諸葛亮一向謹慎,不敢走子午穀。這樣,街亭就成為諸葛亮必經的要地,務必先斷其要路,以絕其糧道。蜀軍若一月無糧,自然退迴。
諸葛亮這邊,同樣料想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便問誰敢引兵去守。參軍馬謖立即表示願往。諸葛亮說街亭雖小,關係卻十分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馬謖堅持去守,諸葛亮還是不依。最後以軍中無戲言,要馬謖立下軍令狀,若有閃失,斬殺他全家。為安全起見,又指派王平相助,並特別提醒王平,這是重任,安好營寨之後,派人畫圖持迴,以便查閱。凡事商議妥當而行,萬萬不得輕易私自決定。又派高翔屯兵街亭東北的山僻小路,以便及時引兵救援。再指派魏延在街亭之後,以便接應街亭。
二人所見略同,都以街亭為目標。一攻一守,儼然是大戰的關鍵。諸葛亮還是不放心,要趙雲、鄧芝各引一軍出箕穀,以為疑兵;自己則統領大軍,兵出斜穀。
馬謖在白帝城時,曾經被劉備點名,要諸葛亮特別小心他時常言過其實,千萬不可重用。但是其南征時所提的攻心、收心策略效果很好,諸葛亮十分欣賞。這次用他當參軍,經常和他討論,也有很多意見相同。諸葛亮覺得劉備每次出征,都喜歡提拔新人。既然這次馬謖如此堅決,也就委以重任。不料他對人的判斷,仍然不及劉備。第一次派人獨挑大梁,便用錯了人。
領導力箴言
諸葛亮曾說:“知我者,幼常也。”可見其對馬謖的賞識。諸葛亮看重馬謖提出的策略,卻沒有全麵地識人用人,忽略了馬謖言過其實的缺點。馬謖雖有才能,但言過其實,不適合獨挑大梁,做參謀還可以。所以,領導首先在識人方麵應該全麵把握,充分認識人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保證在用人的時候兩方麵兼顧,所用即所長而非所短。
舉例來說,甲能力強,辦事熱心,思慮周到,可惜手腳不幹淨,錢財方麵相當不可靠。這樣的員工能不能用?不用的話,浪費了一位有用之才;用的話,經常提心吊膽,也很可能造成禍害。這種兩難最好用兼顧的方式,把用與不用合起來想,也就是用其所長而防止其所短。換句話說,隻要不讓他有機會經手金錢,當然可以讓他一展長才。對於他的長處,盡量加以鼓勵,使其如願以償,獲得表現的機會;對於他的短處,用不著大張旗鼓廣為宣揚,使其抬不起頭來,那樣等於毀掉一位人才。揚善隱惡,對甲而言,殊有必要。
揚善隱惡,並不是忘記他的缺失,而是伺機預防,防患於未然。但是,在防弊之外,尚須重視興利,要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員工的長處有顯著的表現,這便是人盡其才。人人能夠盡其才,即是人人可用。
錯用人諸葛亮自貶:領導更要以身作則
諸葛亮迴到漢中,發現隻有趙雲這一軍不折一人一騎,盛讚他“真將軍也”,贈與黃金五十斤,以示獎賞。趙雲請將賞金寄庫存,要用時再拿,令大家倍覺欽敬!
馬謖和王平來見諸葛亮,諸葛亮先喚王平入帳,責罵他不盡勸諫的責任。王平說明馬謖固執己見,堅持不聽別人意見。諸葛亮叫王平出去,再喚馬謖入帳。馬謖把自己捆綁起來,跪於帳前。諸葛亮說依軍法處置馬謖當斬,他的家小將按月給予祿糧,讓馬謖不必掛心。馬謖哭著說:“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雖死亦無恨!”諸葛亮揮淚,令左右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參軍蔣琬,剛好從成都來,高喊刀下留人,已來不及。武士獻馬謖首級於殿下,諸葛亮大哭。說先帝曾經麵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今果嚐此言。於是自作表文,請蔣琬申奏劉禪,自貶丞相之職。
諸葛亮自己承認用人不當,所以自請處罰。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以馬謖為知心的參謀,這一次失誤對他的打擊非常大。按理說勝負乃兵家常事,並不是打敗仗便應該殺頭。但是事先諸葛亮曾經再三交代此事非同小可。馬謖犯了重大的過錯,不能及時作出一些調整,但至少也要以最大的勇氣和毅力將傷亡減到最低。怎麽可以臨事而懼,致令軍士驚慌失措,造成這麽慘的潰敗?如果馬謖戰死沙場,諸葛亮還多少有一些交代。現在他活著迴來,難道還想活命嗎?他不能力戰而後敗,才是諸葛亮下令斬首的主要原因。然而,這是因為自己用錯人,至少也要給馬謖一些同情,所以揮淚,而且承諾照顧馬謖的家小。
領導力箴言
諸葛亮用錯了馬謖,失了街亭,犯了大錯。為了嚴明軍紀,他雖然後悔、心痛,仍堅持斬了馬謖,並主動向後主劉禪申請自貶,作為處罰。既表現了他作為領導的人情,也顯示了他作為領導者的公正和獎懲分明。其對於懲罰問題的公正性和以身作則的意識非常令人欽佩。
獎懲分明是合理的做法,良好的領導者,除了具備學識、經驗、操守這三種條件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尊重製度。領導濫用權力,亂開惡例,對員工就是不良的示範。所以領導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尊重製度,盡量減少例外,絕對不開惡例。
領導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行為,所以領導必須做好榜樣,才是良好的身教。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比說教還要有效。
迴顧曆史,商鞅在變法之前,曾先在南城門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懸賞能把木頭搬到北城門的人獎勵十金。大家認為是開玩笑,不肯嚐試。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人搬了,商鞅馬上付給了他五十金。這種戲劇性的懸賞,乃是今日電視節目所流行的統統有獎的前身,這純屬表演性質,並不能用作為管理的法則。
作為一個領導者,當然可以配合必要的賞罰。但賞罰猶如一把刀,有刀刃有刀背,必須審慎使用。
薑太公主張“賞貴大,罰貴小”,便是通過“多賞少罰”的精神,使員工自發性地工作。職位高的人,領導會給他麵子,但是職位低的人更需要被尊重。因此,領導在配合必要的賞罰時,務必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盡量多賞少罰。
第二,“賞貴小”,要獎勵先獎勵官小的,不要老獎勵官大的。
第三,“罰貴大”,犯了錯誤從職位高的先罰起。要罰先罰官大的,不要先罰官小的。
第四,賞罰要公正,力求有效。
同時,獎勵也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本職工作做得好,不可以獎勵。這是員工應該做的工作,憑什麽獎勵他?如果每個人本職工作做得好都要獎勵,那就應該普遍發獎金了。
二是沒有爭論的獎勵要公開,有爭論的獎勵要私下去執行。凡是有爭論的、大家憤憤不平的獎勵,是沒有必要公開獎勵的。凡是有具體事實、數據很明確的,就公開獎勵;凡是大家很有意見的,就私底下獎勵。
三是獎勵要尊重被獎勵員工的需求。領導要和他好好商量,看看他最想要的是什麽,然後按照他的意願去獎勵。這樣才是真正地尊重人。
領導知人善任的方圓之道
第一節知人善任,用人先要用誠心
善
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給他最適當的職務,給他盡情施展才華的平台。其實,識人和善任是密不可分的,既要看到人才的長處,提供充分的自我發揮的機會,又要對其身上的缺陷牢記在心,防患於未然,使其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劣勢,這才是作為一個領導揚善避惡的最佳措施。當然,要想讓人才忠誠於自己,領導首先就要亮明自己求賢若渴的誠心,畢竟人才終歸還是渴望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的。
孫策收降太史慈:領導要用人不疑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當孔融緊急向劉備要求合力幫助陶謙抗拒曹操時,太史茲曾自告奮勇對劉備說:我不是孔融的親戚,也不是同鄉,隻是為了分災共患的義務。孔融感謝太史慈,使他的高義更為著名。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同鄉。孫策向袁術借到兵馬,帶領朱治、呂範、程普、黃蓋、韓當,巧遇結拜兄弟周瑜,禮聘張昭與張紘,前來攻打劉繇。太史慈再度自告奮勇,願為前部先鋒。但是劉繇看他年輕,不敢重用,引起太史慈的不滿。適逢孫策來到神亭,太史慈不顧一切,與孫策相鬥,孫策刺著太史慈的馬,取走太史慈項上的手戟,太史慈也取得孫策的頭盔。接著兩家騎兵前來應援,才各自迴營。孫策欣賞太史慈的英勇,和周瑜商量活捉的計策。太史慈被捕,孫策立即親自為他解縛,握著太史慈的手說:“如果神亭相鬥,你擒得我,會怎樣處置?”太史慈迴答:“那可不一定!”孫策邀他共同舉事,太史茲說先要把士卒聚合起來。兩人約定次日中午相見。諸將不敢相信太史慈,孫策堅持說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絕對不會欺騙他。太史慈果然如期迴來,孫策大喜。大家對孫策的知人非常敬佩。江東老百姓,都稱他為“孫郎”,他遂以仁義之師,征服江南。
領導力箴言
作為一名領導者,要為員工創造一種肯做、敢做、願做的氛圍。這樣才能讓每個員工打消顧慮,主動去開發自己的潛力,積極地表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靜態地服從,或者畏首畏尾。孫策釋放被捕的太史慈,相信他是青州名士,必定講求信義,果然沒有看錯人。太史慈被孫策收降,江東父老也因此對孫策的識人善任欽佩不已。孫策善於識人用人,對於有才華的人,先顯示出自己的信任和誠心,用人則不疑,疑人則不用。
領導不能隨便相信一個人,也不能隨便換一個人,這都是高度冒險的。一個人必須經過不斷地考驗,直到完全通過考驗才可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胡雪岩的師父常常把錢丟在地上,看他見了以後是自己留下還是交給師父。如果一個人撿到錢不交上來,這個人是貪財的。胡雪岩撿到十次都交給他師父了。等到他師父臨終的時候才跟他說:“你常常撿到的錢,其實是我故意丟的,結果你每次都交給我,我知道你很誠實。”
想確定幹部是否可信,最好的辦法是試探他,而不是觀察他。
當領導真的懷疑自己的幹部時,也不要直接表明自己在懷疑他,而要不動聲色地試探,以免懷疑錯了,大家撕破臉不好收拾殘局。
管理外部團隊和管理內部團隊的道理相同,也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外部團隊都是各自孤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利益出發點,基本上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在考核外部團隊時,應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通過試探,判斷出哪些是可以信任的,這是當務之急,心存疑惑的話,就不可能建立高度統一的外部團隊。
知人之明,是領導者十分重要的素養。孫策不可能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所有的人。但是,像太史慈這樣的高義之士,值得孫策用心和承擔高度的風險性,因為太史慈今後對孫策的助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劉備三顧茅廬:領導要禮待人才
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個弟弟都不太高興,他們覺得好像劉備心裏隻有諸葛亮重要,他們不重要。劉備事先考慮到他們會有這種反應,但還是三次去拜訪並請出諸葛亮,這已經被世世代代傳為美談。因為每個時期都有很多諸葛亮,可惜能夠做到三顧茅廬的人實在不多。
請看今日的征才廣告,口氣都不是很好,好像提供工作機會已經很了不起,求職的人非低聲下氣不可。諸葛亮如果遇到這種主公,恐怕不可能加以理會。當時諸葛亮既是賢才,又有誌向。有人建議他投曹操,必定獲得重用。他認為曹操雖然求才若渴,但由於誌不同道不合,不能考慮。有人建議,江東孫權是好主公,諸葛亮說,他能賢亮卻不能盡亮。既然無法發揮,何必浪費時間?他堅持慎選明主,否則寧可自己做做研究。即使聽說劉備以仁德為懷,也是先讓徐庶去試一試,果然如此,他自己還要親自試試看。
他算到劉備將於近日來訪,故意外出。由童子口中,說出歸期不定,行蹤也不明,考驗劉備的耐性。再請崔州平潑冷水,說自古以來,治亂無常,就算把諸葛亮請出山,也是徒費心力,試探劉備的信心是否堅定。然後放出訊息,使劉備知道自己迴到臥龍崗。那時候天寒地凍,三兄弟一定有不同的意見,讓他們內部先溝通溝通,看他們對禮聘諸葛亮這件事,能不能達成共識,以免將來諸葛亮成為“空降兵”,關羽、張飛心裏不高興。這樣可以促成劉備在內部調和上做好準備工作。同時,也故意讓三人再度撲空,看看三人如何反應,劉備怎樣安撫關、張二人,會不會自己也發牢騷。並安排石廣元、孟公威從旁觀察,最後請嶽丈黃承彥麵試。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三次才在家等候三人的來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劉備來說,能夠三次順利成行,實在不容易,因為關羽和張飛對此都有不同看法。能夠三次兄弟同行,證明劉備領導有方,展現了大哥風範。兩位弟弟雖然有意見,卻也能夠顧全大局,配合兄長的意願。這顯然是具有高度團隊精神的集體,值得諸葛亮投入,把自己的心力貢獻出來。
但是,為了將來好做事起見,還是不能親自到門口迎接,以免一下子主從定位,失去先生的地位,今後很難做事。
所以,他故意高臥不起,看劉備有什麽反應,會不會叫童子吵醒他,還是故意大聲說話來吵醒他,還有關、張二人是不是忍得住,將來會不會接受他的意見。一切都通過考驗,這才翻身醒來,問童子有沒有俗客來訪。如果開口就問有沒有貴客光臨,豈不是露出馬腳,讓劉備識破他的心思?於是整容更衣,使劉備獲得很好的第一印象。並且十分謙虛,說自己年幼才疏,比不上水鏡、元直。劉備更加堅定信心,好不容易見麵,今天非得打動諸葛亮的心,把他請出山不可。若是諸葛亮一開口就自我膨脹,說水鏡、元直不錯,隻是不如自己高明;又說劉備命苦,到現在還找不到立足之地,現在總算找對了人,以後可以安心。說不定劉備會惱羞成怒,反而把諸葛亮挖苦一番,拂袖而去。因為這麽大的口氣,這麽高的姿態,以後大概很難領導,不如算了。反正大家都說時機不對,徒勞無功,不如另做打算!
諸葛亮一句“願聞將軍之誌”,把劉備的心安定下來。願意聆聽主公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這麽高明的軍師,當然不能錯過。於是三顧茅廬,慎始善終,圓滿地收場。
領導力箴言
所謂班底,指的是組織內人際關係良好、工作績效優良,而且和領導十分配合並且獲得信任的員工,是一種從工作中逐漸建立的領導集團,也就是領導夥伴。
領導一步一步讓開,員工一步一步自動,這時候需要某些人率先領頭做榜樣,班底便是合適的人選。有事協調,先通過班底做非正式的溝通,明朗之後,再由領導正式出麵,是一種自留餘地的方式。人事調動或升遷,先有班底放出風去,測試反應如何,領導就不至於承擔太大的風險。員工有事不便當麵和領導商談,班底也是很好的前期洽談人。諸如此類,經由班底與之溝通,相當有效。
對班底要加以禮待,不能過分溺愛,以免隻手遮天,反而引起溝通上的不暢通。領導心裏清楚,隻是通過班底去運作,不可反客為主,否則會引起大家的不安。領導和班底的互動,是同人注視的交點,相處融洽,大家比較團結,不然的話團隊必然渙散,這一點劉備做得很好。
凡事先經過彼此的交流非常重要。現在是個“快餐時代”,什麽事情都要快,這非常不好。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還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做得好,進行起來也會更加順利。
做到讓人家來請的,是真正的人才。什麽時候能夠把求人變成不求人,層次就完全不一樣了。劉備當時最起碼也是豫州牧,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有一些名望,仍然願意三顧茅廬去請一個年輕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曹操厚利誘關羽:領導要誠心待人
曹操的心思,不說我們也知道,就是以厚利引誘關羽。一般人見利忘義,我們早已見怪不怪。利的範圍很廣,包括食、色、禮品、華屋、官位和禮遇等。一不小心,會立即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使關羽和兩位嫂嫂共處一室,是曹操的第一毒招。人言可畏,關羽一張嘴巴,難敵眾人的胡言亂語。他索性秉燭立於戶外,通宵達旦,讓大家編造不了任何謠言。
接著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讓關羽肥了肚皮而錯了腦袋。關羽吃是吃了,謝也謝了,嘴巴卻絲毫不軟,念頭也完全沒有改變。食物攻勢,也不能奏效。
曹操送美女,關羽盡送入內門,令她們服侍兩位嫂嫂。自己每天三次,在內門外躬身施禮,問兩位嫂嫂安好。必待兩位嫂嫂問事完畢,才退迴,曹操歎服不已。送綾錦及金銀器皿,關羽都送給兩位嫂嫂。有一天,曹操看見關羽所穿綠錦戰袍已舊,馬上送來新的錦袍。關羽接了下來,穿在舊袍裏麵。曹操問他何必如此節儉,關羽迴答,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就忘了兄長的舊袍。曹操忍不住感歎:“真義士也!”心中實際上非常不悅。
曹操最狠的一招是把赤兔馬送給關羽。這果然打動了關羽的心,關羽再三拜謝,為的是一旦獲知劉備下落,可以一日而見!這使得曹操至為後悔。
義高於利,曹操再三以各種厚利來誘惑,關羽始終不為所動,並發出誓言,要立下功勞,迴報曹操,然後才會離開。荀彧向曹操獻計,不讓他有立功的機會,看他如何開脫。曹操為了留下關羽,確實費盡了心機。
領導力箴言
關羽最終沒能投靠曹操,是因為曹操沒能抓住他的心。一個稱職的領導,必須真正打動員工。領導必須通過別人的工作來達成組織的目標,是一種“個人或少數人對多數人或大多數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感應”。因為被領導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隻能智取不能力奪,所以心與心的互動,產生的感應,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員工的心直接影響到領導的效果。能遇還要能合,才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機會在一起,卻不能彼此交心、緊密地合作,便是遇而不能合,不如不遇。領導者與員工的遇合,固然有一拍即合,證明彼此頻率相近,確屬誌同道合的;也有親身體驗之後,才發覺有緣無分,好比一盤散沙,很快就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不能交心的。
一般來說,領導者擇人而用與員工擇主而事的過程,都屬於心與心的互動。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知心。了解對方是不是自己所要用的人,或者自己所要追隨的明主。換句話說,彼此能夠聚合在一起,成為共同努力的夥伴,不但要知人,而且要進一步知心。
交心。領導者確信“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重視人才。員工明白可事之主難遇,珍惜良機。兩者互相尊重,遇而能合,才能夠慎重地交心。
連心。遇合如果出於一時的衝動,勢必很快就會分離,兩顆心靈不能夠連接在一起。若是出自真誠,很快就能培養出高度的默契,而且越密切,就越能連心。
綁心。心與心連起來,經得起各種嚴格苛刻的考驗,持久不變,稱為綁心,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之後,心就緊密地綁在一起,同甘共苦,可見綁心的可貴。
由知心到綁心,是一種心與心互通的過程。領導者必須以赤心待人,不祈求獲得任何迴報,才更容易讓員工產生感應,因而用心做事。基於利害關係的有心之感,反而不美滿。
孫權拒龐統:領導不應以貌取人
龍、鳳兩位重量級人士,諸葛亮已經歸於劉備,龐統還不知為誰服務。魯肅趁著孫權哭祭周瑜,心中悲痛的機會,大力推薦龐統。孫權也久聞他的大名,趕快請來相見。可惜龐統長得不好看,麵相相當古怪,又表示他的才學和周瑜大不相同。孫權很不喜歡,堅決不用。魯肅無可奈何,修書把龐統推薦給劉備,拜托龐統輔佐劉備,讓孫、劉互相合作。
策略不會變,但是計劃往往不得不改變。推薦是一迴事,能不能順利為對方所接納,是不是會被加以重用,那又是另外一迴事。同樣才高名顯,諸葛亮生得麵如冠玉,像個活神仙,給人很好的第一印象。龐統則不然,麵貌不好看,說話又不在乎別人的感受,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孫權當然不喜歡他。劉備比孫權好一些,派他擔任縣令,也是大材小用。我們不可以憑印象來論斷人,卻不可能避免人家憑第一印象來論斷我們。劉備久聞龍、鳳齊名,是不是有了諸葛亮以後,心滿意足,心理上已經沒有求賢的需求?大概不是這樣,而是龐統自恃才高名盛,不把魯肅給他的推薦信拿出來,卻說是自己前來投靠。有人才不用,用而不當,固然是孫權和劉備的損失。但是龐統自己,隻知道自己的才華,不了解自己的短處,以致得不到好機會,也應該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領導力箴言
在《三國演義》中,最出色、最具傳奇色彩的恐怕要屬諸葛亮了,但不要忘了,當時還有一個與諸葛亮齊名的人,就是龐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以說二人的實力差不多,可是二人的際遇卻大不相同。劉備三顧茅廬,才請諸葛亮出山,並奉諸葛亮為軍師,以師禮待之。而龐統雖然巧獻連環計,幫了劉備一個大忙,卻需要拿著魯肅的薦書去謀個一官半職,最後劉備也隻派他當個縣令。要不是張飛誤打誤撞,使龐統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估計他一輩子就是“縣太爺”的命了。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龐統可以說寸功未立,就慘死於落鳳坡。
為什麽實力相當的兩個人,際遇如此不同?是龐統浪得虛名?不是。我們再看書中對諸葛亮的相貌描寫:“諸葛亮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再看龐統:“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鬢,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
這恐怕就是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龐統長得難看,又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所以孫權不喜歡他,劉備也不喜歡他。如果他初見劉備之時就算拿出魯肅的薦書,恐怕劉備也隻是礙於情麵,封他一官半職,並不是欣賞他的才華。
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首先會對他有個初步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我們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來論斷別人,因為人不可貌相。一眼就要看穿別人,實在非常不可靠。因為外表看起來很忠厚的人,內心可能非常陰險;外表看起來很聰明的人,實際上很可能是個草包。但是,別人常常以第一印象來論斷我們,往往在第一次見麵時,就表現出欣賞或不屑的樣子。
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一表人才雖然也提醒我們仔細端詳別人的長相,因為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憑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的錯誤。
張飛義釋嚴顏:領導要放下架子
張飛欣賞關羽的武藝,雖然不服輸,卻也很想向關羽學習。關羽義釋老將黃忠的時候,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張飛心裏也想,有一天遇上哪一位老將,也要仿效一番。張飛離開荊州,來到巴郡。聽說巴郡太守嚴顏是蜀中名將。嚴顏年紀雖高,但精力仍然旺盛,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據守城中,並沒有投降的意思。聽起來和當年的黃忠似乎一模一樣,隻是嚴顏自己擔任太守,而黃忠不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飛粗中有細,早已用心盤算要義釋嚴顏,不落在關羽之後。他首先采用恐嚇的語氣,說嚴顏若不歸順,即將踏平城郭,老幼不留。嚴顏也早知道張飛在當陽長阪坡的厲害,堅守不出,想長時間耗下去,以激怒張飛,使其重犯鞭打士兵的壞習慣,那時候軍心有變,再殺張飛不遲。張飛由於心理上早有準備,所以一方麵偽裝大怒,叫軍士到城下大罵;一方麵派人入山探聽,得知有一條小路,可以繞過巴郡,於是故意大聲命令軍士,趁著月明之夜,悄悄越過巴郡。嚴顏獲得情報,認為張飛忍耐不得,便率軍截住後路,誰知被張飛逮個正著,生擒過來,用繩索綁住。嚴顏全無懼色,大唿“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更加敬重他,親解其縛,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嚴顏感動而降。附近的人馬都是嚴顏所管,嚴顏都喚出來投降。因此張飛的招降十分順利。
領導力箴言
領導常常感歎無人可用,事實上可能是領導者自己沒有擺放好自己的位置和心態。做一個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很可能永遠不知道無人可用的真相。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扭轉這種心態,放下領導者的姿態,把“讓我來領導”轉換成“讓我來服務”,放下領導的架子,給足員工麵子。
“讓我來服務”遠比“讓我來領導”動聽得多,因為一般人喜歡服務,並不盼望被領導。
領導者最好認清:服務隻是盡自己的責任,並非對員工施恩。就算有一些人情,也不應該討人情,因為人情不討,人情永遠存在;人情一討,雖連本帶利都討迴來了,但等於白做人情。說不定兩相對抵,領導者反而欠員工一份人情,豈不冤枉?同時,“服務”的時候,最好明白“功沒過存”的道理,領導隻記得過失,不容易認定功勞,所以不求有功,不應該老想著自己的“服務”對員工有好處,反而應該但求無過,小心不要使自己的“服務”給員工帶來麻煩,甚至增加員工的苦楚,那才是最要緊的。
領導給員工麵子,表示對員工的尊重,員工才有可能自動自發地忠心工作。見到好榜樣,在必要的時候也不妨像張飛一樣,虛心學習。心理上預先做好準備,才能夠穩定情緒。有板有眼地把事情做好,以竟全功。張飛義釋嚴顏,便是最好的個案,值得仿效。
第二節樹立標杆,遵循合理的原則
作
為一個領導,一定要掌握獎罰兼用的高超技術,該嚴懲的絕不姑息,該獎勵的也絕對不能小氣,這其間的尺度是一定要拿捏準確的。在分明的製度麵前沒有尊卑貴賤,即便是領導自己也不能例外,隻要製度嚴明,領導本身做得公正,整個企業才能有條不紊地得以完善壯大,整個企業的發展思路才會更加清晰。
文武高才助劉備:領導要知人善任
劉備的“備”字,可以解釋為萬事皆備,或者求全責備。一方麵上天看重他的抱負,給他很多東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準備齊全。另一方麵,他自己必須非常注重品德修養,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自己。隻有兩方麵配合得好,劉備才算幸運,否則的話就是不幸。
關羽武藝高強,萬人莫敵。諸葛亮神機妙算,善於謀劃。一武一文,都是當世頂尖人才,領導其中一位已經十分困難。同時共事,當然更為不易。劉備的識人功夫,堪稱了得。關羽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董卓見了他,直問他是什麽身份;袁紹看見他,同樣問他現居何職;曹操還算不錯,說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獨劉備一看到他,便和他結成異姓兄弟。
諸葛亮高臥隆中,聲名遠播。劉表是他叔父的朋友,並沒有看上他。劉備隻聞其名,未見其麵,就能夠三顧茅廬,實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劉備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二十歲。隆中對談後,卻立刻拜這位後生為軍師,當然是慧眼識英雄,無人能比。
我們常說有緣千裏來相會。劉備、關羽和諸葛亮,各自有很多朋友。但將三人圓滿地聚集在一起,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針引線。
領導力箴言
知人的目的在於善任。領導了解員工,是知人;領導如何讓員工充分發展長處,是善任。劉備之所以獲得文武高才的相助是因為他懂得知人善任。
善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他適當的職務,讓他去盡力。領導信任員工,不可以從零開始,也就是不可以“先不信任他,等他有良好的表現,才來信任他”。領導應該從小信開始,由小信到大信,經由考驗來逐漸增加對員工的信任度。由零開始,等於宣判員工的死刑,表示完全不信任他。既然如此,何必用他呢?無論如何,由小信開始,讓員工有被信任的感覺,十分重要。
開始時,對員工應該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的信任,這種信任有些增加得慢,有些增加得快,基於實際表現不同,逐漸拉出距離,這是自然的工作表現與人際關係,而不是以主觀感情為主。
有些領導者喜歡把員工的缺點看在眼裏,而把員工的優點藏在肚子裏。這樣的領導勢必難逃無人可用的噩運。因為人非聖賢,誰都有缺點。隨時隨地發現員工的缺點,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沒有用得上的可靠員工,這和領導者的性格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領導者最好把員工的長處放在眼裏,把員工的缺點放在肚子裏。隻要預防得當,不讓他有機會表現缺點;隻要輔導有方,讓他有機會施展長才,領導者的領導便可達到圓通的境界。
知人而不善任,等於不知。善任的時候,要經由實際的考驗。重視員工的長處,提供合適的機會讓他充分發揮,以達人盡其才的地步,這一點劉備真的為領導者做了很好的表率。
諸葛亮荊州布防:領導要會合理用人
龐統連人帶馬被亂箭射死。劉備傷心至極,遙為招魂設祭,吩咐關平速往荊州請諸葛亮,自己則堅守涪關,並不出戰。諸葛亮得知訊息,放聲大哭,眾官無不垂淚。諸葛亮知道劉備進退兩難,不得不離開荊州,前往西川。關羽問他荊州重地,由誰看守。諸葛亮說劉備的書信中並未明言,但是關平送的信,用意即是請關羽守荊州。關羽也不推辭,慨然答應。諸葛亮交割印信時,對關羽說:“重大責任都在將軍身上。”關羽迴答:“大丈夫既領重任,至死方休。”諸葛亮聽見“死”字,心中不悅。問關羽:“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關羽答:“以力拒之。”再問:“倘曹操、孫權一齊起兵前來,如之奈何?”答:“分兵拒之。”這四個字是諸葛亮最害怕聽到的,因為如此一來,荊州必然十分危險。他趕緊告訴關羽,有八個字可保荊州,請他無論如何要記住“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絕對不能違反這個大原則。
當時諸葛亮心中,已經有不祥的預感。因為兩線作戰是兵家最大的忌諱。他原本有改變主意的念頭,但因話已說出,加之關羽的脾氣,惹火了很難協調,這才忍住不另提他人。他想把趙雲留下來,帶關羽、張飛赴西川,又恐劉備起疑,所以沒有作出任何變動。
再怎麽說,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排行在張飛前麵,由關羽來擔此重任,當然最合適不過。可見組織中的班底或稱核心團隊,往往會分出親疏。劉備如果考慮周到,在書信中明說請趙雲留守荊州,應該會更好。
領導力箴言
中國文化講倫理,倫理最注重的就是親疏有別、長幼有序,而不是一視同仁。領導對員工到底是一視同仁,還是差別對待?一視同仁就是以領導為核心,對待每一位員工都一樣;差別對待就是對這些人比較信任,對那些人差一點。
如果從其中隻選擇一種,那就偏離了中庸之道,不合乎中國式管理的要求。在不了解員工的情況下,應該一視同仁;若是接觸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停留在一視同仁的狀態,豈不表示領導連好人壞人都不會分,而且簡直是非不明,連最起碼的判斷力都沒有?那還當什麽領導!反過來說,領導在一開始就采取差別對待的方式,員工就會懷疑領導是依據哪些標準,也許原本就是成見、偏見在作祟,當然不服氣。搞差別對待還容易形成小團體,產生黨派之爭。
所以領導者嘴上要講一視同仁,心裏想差別對待,逐漸按實際貢獻和表現將下屬區分為三層。最內層屬於核心人物,領導應以“沒有你我會死”的心情來加以禮待,給予特殊的照顧。第二層為“有也好,沒有也好”的一般員工,如果他們不能再努力,提高貢獻度,隻能給予一般的照顧和客氣的對待。最外層則為“早走早好”的待提高員工,若是他們不知自省、自律,就希望他們另謀出路,不要待在這裏混日子。領導必須站在公平的立場,確實依據公共目標來考核,不夾雜私心,公正地區分員工。相信員工會認同這種作風的,這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最內層的核心人物,是十分值得領導信賴、依靠的少數人。日本人宣稱“企業由少數人維持”,中國人似乎把這一句話發揮得恰到好處。讓少數有心而且用心的人士,構成堅強的第一道防線。
作為領導,首先必須信任自己的班底,但同時也不能對第二層和最外層員工的意見不聞不問。一方麵表示一視同仁;另一方麵也要開啟最內層的門,讓更多的員工可以通過努力而成為班底的一分子。當然,這種做法同樣具有防患作用,使班底提高警覺,不但不能夠營私舞弊,而且應該更加用心,否則第二層、最外層的人會向領導反映,影響領導對班底的信任。總而言之,在用人方麵不管是一視同仁還是親疏有別,“合理”二字才是最重要的。
諸葛亮失誤用馬謖:領導識人不能隻看表麵
司馬懿舉薦張郃為先鋒,引軍二十萬,出關迎戰。他料定諸葛亮一向謹慎,不敢走子午穀。這樣,街亭就成為諸葛亮必經的要地,務必先斷其要路,以絕其糧道。蜀軍若一月無糧,自然退迴。
諸葛亮這邊,同樣料想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便問誰敢引兵去守。參軍馬謖立即表示願往。諸葛亮說街亭雖小,關係卻十分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馬謖堅持去守,諸葛亮還是不依。最後以軍中無戲言,要馬謖立下軍令狀,若有閃失,斬殺他全家。為安全起見,又指派王平相助,並特別提醒王平,這是重任,安好營寨之後,派人畫圖持迴,以便查閱。凡事商議妥當而行,萬萬不得輕易私自決定。又派高翔屯兵街亭東北的山僻小路,以便及時引兵救援。再指派魏延在街亭之後,以便接應街亭。
二人所見略同,都以街亭為目標。一攻一守,儼然是大戰的關鍵。諸葛亮還是不放心,要趙雲、鄧芝各引一軍出箕穀,以為疑兵;自己則統領大軍,兵出斜穀。
馬謖在白帝城時,曾經被劉備點名,要諸葛亮特別小心他時常言過其實,千萬不可重用。但是其南征時所提的攻心、收心策略效果很好,諸葛亮十分欣賞。這次用他當參軍,經常和他討論,也有很多意見相同。諸葛亮覺得劉備每次出征,都喜歡提拔新人。既然這次馬謖如此堅決,也就委以重任。不料他對人的判斷,仍然不及劉備。第一次派人獨挑大梁,便用錯了人。
領導力箴言
諸葛亮曾說:“知我者,幼常也。”可見其對馬謖的賞識。諸葛亮看重馬謖提出的策略,卻沒有全麵地識人用人,忽略了馬謖言過其實的缺點。馬謖雖有才能,但言過其實,不適合獨挑大梁,做參謀還可以。所以,領導首先在識人方麵應該全麵把握,充分認識人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保證在用人的時候兩方麵兼顧,所用即所長而非所短。
舉例來說,甲能力強,辦事熱心,思慮周到,可惜手腳不幹淨,錢財方麵相當不可靠。這樣的員工能不能用?不用的話,浪費了一位有用之才;用的話,經常提心吊膽,也很可能造成禍害。這種兩難最好用兼顧的方式,把用與不用合起來想,也就是用其所長而防止其所短。換句話說,隻要不讓他有機會經手金錢,當然可以讓他一展長才。對於他的長處,盡量加以鼓勵,使其如願以償,獲得表現的機會;對於他的短處,用不著大張旗鼓廣為宣揚,使其抬不起頭來,那樣等於毀掉一位人才。揚善隱惡,對甲而言,殊有必要。
揚善隱惡,並不是忘記他的缺失,而是伺機預防,防患於未然。但是,在防弊之外,尚須重視興利,要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員工的長處有顯著的表現,這便是人盡其才。人人能夠盡其才,即是人人可用。
錯用人諸葛亮自貶:領導更要以身作則
諸葛亮迴到漢中,發現隻有趙雲這一軍不折一人一騎,盛讚他“真將軍也”,贈與黃金五十斤,以示獎賞。趙雲請將賞金寄庫存,要用時再拿,令大家倍覺欽敬!
馬謖和王平來見諸葛亮,諸葛亮先喚王平入帳,責罵他不盡勸諫的責任。王平說明馬謖固執己見,堅持不聽別人意見。諸葛亮叫王平出去,再喚馬謖入帳。馬謖把自己捆綁起來,跪於帳前。諸葛亮說依軍法處置馬謖當斬,他的家小將按月給予祿糧,讓馬謖不必掛心。馬謖哭著說:“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雖死亦無恨!”諸葛亮揮淚,令左右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參軍蔣琬,剛好從成都來,高喊刀下留人,已來不及。武士獻馬謖首級於殿下,諸葛亮大哭。說先帝曾經麵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今果嚐此言。於是自作表文,請蔣琬申奏劉禪,自貶丞相之職。
諸葛亮自己承認用人不當,所以自請處罰。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以馬謖為知心的參謀,這一次失誤對他的打擊非常大。按理說勝負乃兵家常事,並不是打敗仗便應該殺頭。但是事先諸葛亮曾經再三交代此事非同小可。馬謖犯了重大的過錯,不能及時作出一些調整,但至少也要以最大的勇氣和毅力將傷亡減到最低。怎麽可以臨事而懼,致令軍士驚慌失措,造成這麽慘的潰敗?如果馬謖戰死沙場,諸葛亮還多少有一些交代。現在他活著迴來,難道還想活命嗎?他不能力戰而後敗,才是諸葛亮下令斬首的主要原因。然而,這是因為自己用錯人,至少也要給馬謖一些同情,所以揮淚,而且承諾照顧馬謖的家小。
領導力箴言
諸葛亮用錯了馬謖,失了街亭,犯了大錯。為了嚴明軍紀,他雖然後悔、心痛,仍堅持斬了馬謖,並主動向後主劉禪申請自貶,作為處罰。既表現了他作為領導的人情,也顯示了他作為領導者的公正和獎懲分明。其對於懲罰問題的公正性和以身作則的意識非常令人欽佩。
獎懲分明是合理的做法,良好的領導者,除了具備學識、經驗、操守這三種條件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尊重製度。領導濫用權力,亂開惡例,對員工就是不良的示範。所以領導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尊重製度,盡量減少例外,絕對不開惡例。
領導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行為,所以領導必須做好榜樣,才是良好的身教。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比說教還要有效。
迴顧曆史,商鞅在變法之前,曾先在南城門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懸賞能把木頭搬到北城門的人獎勵十金。大家認為是開玩笑,不肯嚐試。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人搬了,商鞅馬上付給了他五十金。這種戲劇性的懸賞,乃是今日電視節目所流行的統統有獎的前身,這純屬表演性質,並不能用作為管理的法則。
作為一個領導者,當然可以配合必要的賞罰。但賞罰猶如一把刀,有刀刃有刀背,必須審慎使用。
薑太公主張“賞貴大,罰貴小”,便是通過“多賞少罰”的精神,使員工自發性地工作。職位高的人,領導會給他麵子,但是職位低的人更需要被尊重。因此,領導在配合必要的賞罰時,務必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盡量多賞少罰。
第二,“賞貴小”,要獎勵先獎勵官小的,不要老獎勵官大的。
第三,“罰貴大”,犯了錯誤從職位高的先罰起。要罰先罰官大的,不要先罰官小的。
第四,賞罰要公正,力求有效。
同時,獎勵也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本職工作做得好,不可以獎勵。這是員工應該做的工作,憑什麽獎勵他?如果每個人本職工作做得好都要獎勵,那就應該普遍發獎金了。
二是沒有爭論的獎勵要公開,有爭論的獎勵要私下去執行。凡是有爭論的、大家憤憤不平的獎勵,是沒有必要公開獎勵的。凡是有具體事實、數據很明確的,就公開獎勵;凡是大家很有意見的,就私底下獎勵。
三是獎勵要尊重被獎勵員工的需求。領導要和他好好商量,看看他最想要的是什麽,然後按照他的意願去獎勵。這樣才是真正地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