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

    領導的智謀膽識關係團隊發展

    第一節三思而行,領導需要理性思考

    領

    導者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講求變通要領,用理性的思考看待問題,有效抑製內心的衝動。正所謂“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做事情絕對不能憑自己想當然地去做。自己把“一”想成“二”,然後用自己的理智去將事情考慮周全,再去做的時候,就必然不會那麽容易出錯了。

    曹操錯殺蔡瑁、張允:領導犯錯不要搪塞

    劉表的後妻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謀害劉備不成,待劉表死後,又和張允等人拒絕劉備進入襄陽,不久便向曹操投降。蔡瑁和張允被封為水軍都督和副都督,蔡夫人及公子劉琮則在曹操假意封官後於途中被殺。

    那時候荀攸曾經提醒曹操,蔡瑁和張允是諂佞之徒,怎麽能放心讓他們掌管水軍呢?曹操大笑說:我難道不知道他們是諂佞之徒?隻是我們來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習慣水戰,所以暫時留下他們的性命,待成事之後,別有理會。可見那個時候,曹操已經有殺這兩人的念頭。為了權宜之計,才假裝很欣賞他們的樣子,以免引起他倆的疑心。

    蔡瑁和張允由於久居江東,對水戰十分熟悉,布寨操練,都很精妙。周瑜借蔣幹來做說客時,給予曹操假情報,誘使曹操殺掉蔡瑁和張允。曹操殺完立即省悟:中計了。但是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若無其事地向眾將說:他二人怠慢軍法,所以處斬。大家不敢再問。曹操殺蔡瑁、張允,我們看起來,並不為他著急,倒是做錯事不認錯,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小孩子做錯事當然應該認錯,這樣能加深印象,希望以後不要再犯。基層員工做錯事,應該認錯。基層主管自己做錯了也要承認,必須以身作則。中層主管做錯事,要向高層認錯,對下屬則不提起。高層主管,那就很少承認錯誤,有時還會惱羞成怒,模糊焦點,用其他的事情來轉移目標。曹操錯了,有時承認,有時則找理由搪塞。這一點我們不能怪他,因為這樣的表現,也合乎人之常情。

    領導力箴言

    作為一個領導,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公正,即便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也要以公正的態度勇敢地承認下來。其實中國人普遍知道檢討的重要性,卻很不容易做好檢討。常常虛應故事,避重就輕,然後把所有責任,都歸於製度不夠完善。不論任何檢討,結論始終隻有一個:“如果製度不能改善,恐怕以後仍將如此這般,很難改正。”不管是作為領導者還是員工,有缺失,不用怕,可以換取一些寶貴經驗,下次做得更好。檢討缺失,不在於找出誰的錯,而在於培養更佳的計劃和執行方案。作為領導者來說,小缺失可以避免大失敗,常常檢討,累積經驗,才有機會獲得大成功。

    領導身份地位越高,就越應該知道自己的缺失或弱點,以便及早補救,這是員工一致的希望。然而,身份地位越高,企業賦予他的自由範圍也越大,他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歉意。員工隻有一個要求:趕快用心設法補救,千萬不要堅持“錯就要錯到底”。

    其實缺失可以改進,但失敗後卻很難東山再起。領導者隻要把缺失檢討出來,作為下次改進的參考,不一定非要承認失敗,弄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反而讓對手有機可乘,或者造成自己亂了陣腳,更加得不償失。

    應該尋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時總結,該承認自己過失的地方不妨就勇敢地承認。這樣不但對自己是一個總結,還能贏得更多人的敬仰,也不至於人心渙散、導致失誤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檢討過失造成的更大的失誤。

    曹操誤中連環計:領導決策要謹慎

    曹操善用計謀,一向警覺性很高,疑心很重。但卻對龐統的獻計毫不懷疑,馬上指示部屬照辦,弄得大家都不敢有意見。徐庶識破了龐統的計謀,當然不會說出來。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樣,先欣然接受龐統的意見,卻不立即指示照辦,待龐統離開,再詢問大家的意見,相信有人會提出異議,至少有反複思慮的機會。由於龐統久負盛名,曹操仰慕已久,不敢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先采取反麵的姿態,喝令左右拿下,指出這等奸計,居然用來蒙騙,以探其虛實,但至少也應該首先不發表意見,讓大家向龐統提出質疑,然後再做決定。龐統獻策完畢,居然還要離去。雖然離去的理由說得十分動聽,要勸降更多的東吳豪傑,但曹操這時候也應該心生懷疑才對,怎麽會深信不疑,以致在場無人敢有異議?

    看來龐統果然高明,和曹操剛剛見麵,就要求參觀軍事設施。相信一般人不敢這樣大膽,因為軍事機密,外人怎麽可以隨便看呢?龐統一下子攻破了曹操的心防,又遙指江南,說什麽“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把曹操捧得天高,幾乎失去理智。而且獻計之前,先問軍中有沒有良醫,再轉迴話題,提出連環計。這種溝通本領,實在高明。曹操心防既破,心中的疑慮又被他一擊命中,哪有不信的道理?曹操興致高昂,誰敢在這個時候表示異議,豈不是太不識相?龐統的高帽子策略、攻心為上戰術,曹操抵擋不住,使其連環計輕易得逞。

    領導力箴言

    西方人在同別人打交道時,不論幹什麽,都要通過法律途徑約束他人來防止上當,而且對於欺騙別人的人是相當鄙視的。中國人不會要求別人怎樣,隻會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很少去笑那些騙子,反而多少有些羨慕:“他真高明,居然騙了這麽多人!”而對被騙的人,在同情之外,還有幾分不屑:“你怎麽這麽笨,這種當也會上?”好像責任不在騙子,而在被騙的人。其實,嘲笑被騙的人與鄙視騙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騙人事件的發生。

    西方人鄙視騙子,使其備受壓力,抬不起頭來。而中國人認為人人應該各自小心,不要上當,使那些騙子無從下手。但是“小心不要上當”,並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你無法要求別人絕對誠實,因為沒人能做得到絕對誠實,所以隻能自己小心。社會上騙子並不多,但是喜歡被騙的人太多了,才會發生那麽多騙人的事件。騙人的人當然不對,而被騙的人也未嚐全對,誰叫你不小心?“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正因為小心,才會時時用心。可以相信的時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時候,“知人知麵不知心”“人心善變,不可不防”。這些話都是中國人常說的,看起來互相矛盾,卻是因時製宜。

    在人際交往中,你可以選擇相信別人,也可以選擇不相信別人。你相信別人,萬一被騙,大家就會嘲笑你,“三兩句話,把他騙得團團轉”,結論是你“缺乏判斷力”。但你不相信別人,又怎能與其相處?因此,在信與不信之間,需要自己拿捏。

    曹操是個疑心很重的人,也有拿捏失度的時候。他求賢若渴,仰慕龐統已久。而龐統利用高明的溝通技巧和策略,攻破了曹操的心,使其上當。在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隻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至於上當。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騙的概率就會大幅度增加。

    劉備錯伐吳:領導有感情更要有理性

    如果說曹操得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則在人和方麵占優。他人緣好,到處受人歡迎。他從基層做起,一路向上晉升,對人情世故非常熟練。他能夠赤手空拳建立蜀漢,完全得力於他的仁義寬厚。

    正因為如此,關羽、張飛當年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給予了他最大的鼓舞和支持,並且曆盡艱辛,始終不變。他們這種知心之交,不是一般君臣、同人、朋友所能比的。所以聽到關羽陣亡,劉備立刻把矛頭指向東吳。他明知諸葛瑾是孫權特使,也是諸葛亮的兄長,帶著兩麵不討好的無奈前來致意,卻當麵怒斥:“殺弟的大仇,不共戴天!”可見在劉備的內心,真的什麽都不要緊,隻有為關羽報仇才是第一。

    劉備的最大號召力是以漢室正統自居。一心一意匡複漢室,一統天下!現在曹丕篡位,傳聞漢獻帝已經亡故。劉備隻知道傳承皇帝大位,卻不以替獻帝複仇為前提,反而急於私務,為關羽報仇,豈不是因私廢公,把私人恩仇,看得比公務更重要?諸葛亮所說“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和張飛所說“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劉備兩相比較,竟然棄大義而先小義!

    他的情緒管理,一向比張飛良好,現在竟然和張飛一樣,被怒氣衝昏了頭。學士秦宓,對天文地理十分熟悉,向劉備提出時機不合適,恐將失利的看法,惹得劉備大怒要殺他的頭。眾官求情,劉備才把他關進牢獄。

    曹操多方設法籠絡劉備,始終沒有成功。劉備對曹操,並沒有感情,因此表現得十分理智。孫權接受諸葛亮的建議,與劉備聯盟,等於助劉備一臂之力,使得劉備結束多年的流浪生活,找到荊州這一塊根據地。他對孫權有相當的感情,以致願意做他的妹婿。甚至一度差點久居江東,不想迴荊州,都是重感情的表現。有這樣的感情基礎,居然被欺騙、偷襲,對劉備來說,對他的傷害,比曹丕篡位對他的傷害要大。劉備的感情用事,造成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自作自受,果然誰也挽救不了。

    剛開始可能憑著人多勢大,劉備大軍把孫桓困在彝陵,大敗朱然於江中,使孫權大受威脅。接著老將黃忠中箭受傷,以七十五歲高齡,戰死沙場。五虎大將已去三人,劉備痛不欲生。孫權趁機把刺殺張飛的範強、張達以囚車遣迴蜀營,向劉備求和說:“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都是劉備痛恨的對象,現在都已經亡故。隻有範、張二人,尚在孫營,特別把他們囚禁遣返。”劉備如果適可而止,雙方尚有迴旋餘地。偏偏他誓必先滅吳,次滅魏,弄得孫吳上下同仇敵愾,推出陸遜這位年輕的奇才。劉備聽說偷襲荊州出於此人的詭計,更是憤怒,並且和關羽一樣輕視陸遜。於是陸遜故伎重施,先求和,後派遣刺客,然後縱火燒蜀營,這和對付關羽的那一套,幾乎相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識才、育才、用才,都十分高明,但是臨陣對敵就不很擅長。得荊州,是諸葛亮的策略;入川成功,由於龐統的規劃。現在自己在戰場上,必須隨機應變。劉備雖然以老兵自居,卻不如陸遜這位“黃口孺子”。又自認頗知兵法,以致移營就涼,而慘遭火攻。諸葛亮聽到劉備的決定,也覺得“漢朝氣數休矣”而無可奈何。這一次重大的失誤,使劉備畢生的理想,毀於一旦。

    為什麽把情緒管理擺得這麽重要呢?因為人不是聖賢,都會犯錯。現在如果你一犯錯就覺得自己見不得人了,那你就不要做人了;但是也不能說錯就錯到底,那也是不理想、不合理的。

    領導力箴言

    劉備重感情,原來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人無情,人緣不可能好,人氣肯定不通達。但是張飛守下鄴時,為呂布所襲,以致城池失陷。劉備當時並未加以處罰,已經看出他處事不夠合理的一麵。關羽投降曹操,彼此離開了一段時間,情況不明,劉備還是毫不懷疑。雖然同樣不合理,卻由於那時的劉備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大家不可能對劉備加以指責。

    人類有創造力,但是人類的破壞力往往比創造力更強。以前人們會有“天災人禍”的觀念,但現在幾乎沒有天災,基本都是人禍。

    空氣的汙染、環境的破壞,很多都是人為的。所以,當大家說“人定勝天”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很多的破壞都是人為的。所以說“人定勝天”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因為現代人已經有非常大的破壞力。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給人類帶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因為它隨時可以把整個地球毀滅。

    比如說以前打一次仗,最多死幾百個人、幾千個人;現在都是高科技了,可能一個按鈕下去,幾百萬人就不見了。所以現代人一定要小心,時代不一樣了。

    在這種人能量特別強大的時代,每個領導都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否則的話,自己可能無意之間就闖了大禍。以前情緒不穩定所造成的破壞不大,現在情緒不穩定所造成的破壞力非常大。所以,情緒管理在現代來講比以前更重要。

    《大學》裏麵講“格物致知”,什麽叫作格物致知?就是要注重科學。很多人說中國的儒家對科學不是很重要,尤其有人說《周易》是妨礙中國科學發展的,這都是不正確的。中國人是非常重視科學的,格物致知就是說:人把事情搞清楚,就會得到充足的知識,然後用這種理性來指導自己的情緒和感情。一個領導隻要很理性,他的情緒一定很正常,但是領導不可能時刻都理性,不可能每時每事都理性,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因為人無完人,法無良法。

    諸葛亮七擒孟獲:領導要讓人心悅誠服

    孫權因為害怕劉備反攻,派人到南中,散布蜀軍失敗的消息,並鼓動南中興兵作亂,以威脅蜀國。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當然想過自己的處境和出路。這時候退休,歸隱山林,不但說不過去,而且實際上行不通。魏、吳一定會派人來禮聘,如不答應便可能會謀害他全家。如果幹脆向魏或吳投降,把這個爛攤子甩掉,那當初又何必下山,徒然辛苦這麽多年?算來算去,隻有硬著頭皮,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走。熬到諸葛亮這種地步,已經是毫無退路了。既然如此,當初的隆中對策是不是應該修正一下,以便做好準備,重新振作起來,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呢?

    要北伐,必先安定南中,以免有後顧之憂。這一次蠻王孟獲大起十萬蠻兵,前來侵犯。趁此機會,諸葛亮向劉禪報告當前情況,以及平定南蠻的重要性。然後親領大軍,以關羽的第三個兒子關索為先鋒,一路秋毫無犯,向南而行。

    諸葛亮深知南蠻離中原十分遙遠,當地人多不習慣於王道的教化。要收服這些人,必須可剛可柔。馬良的弟弟馬謖在這一次南征的時候,向諸葛亮建議攻心、收心的計策,以免今日破之,明日複反,將來為了南蠻的問題來往奔波,對北伐一定大有影響。諸葛亮一向認為馬謖是可用的人才,聽到他攻心、收心的一勞永逸計策,自然滿心喜歡。這一次興師征伐南蠻,和以往的作戰不同,不求速戰速決,而求對方心悅誠服。

    首先被擒的蠻將是郭煥。諸葛亮以酒食待之,問他是何人的部將,他迴答是高定的。諸葛亮說高定是忠義之士,把郭煥放迴。不久,高定果然率眾來降。諸葛亮以高定為益州太守,郭煥為牙將。並以當地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向導官。於是諸葛亮提兵大進,深入南蠻荒蕪之地。

    蠻王孟獲聞知諸葛亮到來,立即召集三洞元帥商議對策,決定分兵三路,以得勝者為洞主。結果兩個元帥都被蜀軍捕獲,趙雲殺掉另外一個。諸葛亮釋放了兩個元帥,料到孟獲必然親自引兵前來廝殺。孟獲果然大怒,揮軍進攻,被魏延活捉,押解到大寨。諸葛亮早已殺牛宰馬,設宴等待。孟獲表示不服,諸葛亮賜了他酒食,給他鞍馬,差人把他送出寨外,使孟獲安然歸去。就這樣捉了放,放了再捉,孟獲使出各種招數,諸葛亮逐一破解,總共七次擒得孟獲,七次都無條件釋放了。孟獲深受感動,流著眼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曾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於是率領兄弟妻子宗黨等人跪下謝罪,向諸葛亮保證不再反了!諸葛亮問孟獲心服不服,孟獲說子子孫孫都應該感恩,怎麽會不服。諸葛亮請孟獲上座,設宴慶賀,令他永為南中之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亮不但歸還孟獲所有土地,而且不留一兵,不置一吏。彼此相安無事,南中皆感諸葛亮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四時享祭,並尊稱他為“慈父”。終諸葛亮之世,南中沒有再反,這令諸葛亮能夠專心北伐。

    領導力箴言

    今天整個社會有一個毛病,都強調快,說速度就是生命,任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這麽認為,單純求快,隻會死得更快。有時候適應推、拖、拉,效果更好。那麽,怎麽用推、拖、拉這種管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呢?

    領導有項工作要給甲做。如果直接交給甲,別人會想,他算老幾?這個工作他做得了嗎?有人會想,旁邊有比他年資高的,領導為什麽不尊重一下?有人會想,有人的年資比他高,領導卻當著別人的麵把工作給他做,那個年資高的人就完全沒有麵子了。這些人不敢打擊領導,也許會想辦法打擊做事的人,讓他做不成。

    領導有個工作要給甲做,但是要顧及乙的麵子,所以會先給乙:“這個請你做好不好?”

    乙一定先推托說:“我忙不過來。”

    領導說:“是啊,我也知道你忙不過來,不過不給你做,就是不行。”

    乙說:“那怎麽辦呢?”

    領導不等他講完,就說:“那能不能給甲做?”

    就這樣,領導讓乙拿給甲去做,這樣乙有麵子,他們兩個合作得也很愉快,也達到了領導的目的。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事情複雜多了。其實不複雜,習慣成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一快就了事的——一味求快反而會死得更快。

    如果諸葛亮第一次抓到孟獲就立即殺了他,那麽孟獲的接班人還是會造反。用現代話來講,孟獲無疑是當時最牛的酋長,不管諸葛亮怎麽抓他,他就是不服氣,諸葛亮對他也很忍耐。到了第五次抓到孟獲的時候,所有人都忍不住了,都勸諸葛亮把孟獲殺掉算了,但諸葛亮還是放了他。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釋,給足了孟獲麵子,這才收服孟獲,讓他真心投降蜀國。收服了孟獲以後,諸葛亮沒有在他那裏留一個官員,沒有要孟獲一塊土地。諸葛亮這樣打仗是真的贏了,他贏得對方心服口服。

    第二節凝聚核心,打造拳頭型團隊

    管

    理企業,領導一個人單打獨鬥,真的不如幾人與你同心合力。要想成就大業,團隊上下首先就要彼此充分信任。這就需要領導者不斷地為自己網羅人氣,樹立企業團隊忠於彼此的文化精神。此外最重要的是領導者自身要不斷地提高,隻有讓自己手下的人心服口服,才能將自己一係列的英明決策順利地執行。

    三英戰呂布:在實戰中顯示團隊凝聚力

    董卓自從呂布來投,先後說過幾次“吾無憂矣”的話。呂布也真的表現得不錯,隻要有他在場,好像沒有人敢挑釁。麵對各地盟軍,呂布一戰把河內名將方悅刺於馬下,使得曹操也不得不讚歎呂布英勇無敵,建議由十八路諸侯共商良策。隻有擒了呂布,董卓才容易誅滅。似乎呂布不除,難以打垮董卓。

    張飛一向看不起呂布這種不忠不義的人,除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之外,居然連認兩個異姓父親。他到底是姓呂、姓丁,還是姓董?讓人搞不清楚,幹脆叫他“三姓家奴”。他看到呂布騎著赤兔馬舉起畫戟向公孫瓚後心刺去,馬上飛馬向前,大叫“燕人張飛在此!”和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關羽舞起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兩個打一個,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備舉雙股劍,也來助戰。三英戰呂布,使各路人馬都看呆了。呂布虛刺一戟,趕快收兵。

    三英戰呂布和關羽溫酒斬華雄比較起來,更襯托出呂布果然英勇。張飛打不過,關羽加入,劉備也趕過來幫忙,終於迫使呂布收兵。可見單打獨鬥,實在不如三人同心合力。呂布敗退,使我們明白,再英勇也可能寡不敵眾。劉、關、張三人合力得勝,也讓我們心中有數,桃園三結義必須表現在真實的行動上才有效果。這三人從此形影不離,彼此交心。呂布的出現,造成三英戰呂布的場麵,對劉、關、張三人,實在有很重要的刺激效應。從這個層麵看來,三人還應該感謝呂布才是。

    領導力箴言

    當呂布出現的時候,劉、關、張三人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要一同對戰呂布。在這種共識的驅使下,三人自動自發對抗外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是觀念的動物,這個特征對於中國人而言尤為明顯,中國人一旦形成了某種觀念,自然而然會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因此,管理中國的團隊需要從根本上,從調整觀念開始。

    在管理中國的團隊時,麵對困境一味地急於求成是沒有用的,因為對於團隊中的中國人而言,如果隻是通過外在的壓力來進行宣導和溝通,通常是無濟於事的。相反的,一旦使團隊成員從內心深處認同你所倡導的行為,那麽任何事情都會順利發展。因為,凡是中國人心甘情願做的事情,他們都不會計較其中的艱辛和困難,反而會視其為某種挑戰,進而充滿無窮的動力。

    換言之,一個會領導的人,不會僅僅規定下屬做什麽、怎樣做,而是更多地促使其自發地表現自己。從這個層麵上來看,中國人在自動自發的時候,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而當中國人被動的時候,又可能成為天底下最糟糕的人。團隊的領導者要激發出團隊成員合理的行為、打造出協同一致的團隊,其首要的工作在於培養團隊成員自主自發的觀念。

    在對中國的團隊進行管理的時候,一定要密切注意中國人快速變化的特性。中國人通常表現為變動性最強,同時持續性也最高,即“變動中有持續,持續中有變動”,可以說這是中國人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

    中國人的這種特性使得團隊成員很難掌控,因此,中國式團隊的管理應該從根本處著手,否則通過組織形式的外在壓力隻能治標,其效果是不能持久的。

    也就是說,治本才是主要的,治標隻能暫時有用。如何治本?建立共識。要帶領團隊,最要緊的就是建立共識。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盤算,怎麽可能精誠團結?如果董事長的決定,總經理不完全接受;總經理的決定,各部門經理有不同的解讀,整個組織就沒有絲毫組織力。

    中國人建立共識是要靠第三者。第三者不能是領導也不能是幹部。是領導的話,則領導太霸道了;是幹部的話,那領導會覺得很委屈。當領導太相信一個幹部的時候,幹部會被寵壞,最後會蒙蔽領導,搶奪領導的地位。領導也不可以不相信幹部,否則你將無人可用。

    我們用第三者來建立共識,而第三者永遠是死人。比如說,企業裏領導有意見的時候,他會說:“如果胡雪岩(第三者)來處理這件事情,他會這麽辦。”幹部說:“不,不,如果是胡雪岩,他會這樣做。”每個人都說胡雪岩,而自己沒有意見,這是最佳的方式。

    建立共識,不是要全員統一思想,一個領導要使上上下下看法都一致是不可能的。領導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隻要能夠跟較高級別的幹部多打交道,建立共識,就算是成功的。

    古城聚義:打造團隊重在彼此信任

    曹操東征劉備,小沛一戰,使劉、關、張三兄弟失散。劉備投奔袁紹,關羽土山約定三事,暫時和曹操迴許昌。張飛原來是莊主,現在重操舊業,在古城安身。由於訊息不通,彼此失去聯絡,都不知去向。

    後來,關羽聽說劉備在河北,就過五關斬六將,急著要和大哥見麵。途中又知道張飛在古城,更是喜出望外。想不到張飛誤會關羽投降曹操,非要殺他。劉備得到消息,趕快設法趕來相會。於是,在古城劉、關、張久別重逢,悲喜交加,再一次證明桃園三結義的感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雖然曆盡艱辛,卻能夠不違當年的誓言,三人同心。

    如果關羽投降曹操,獲得曹操的賞識與重用,陣前斬殺顏良、文醜,朝廷封為漢壽亭侯,從此為曹操效命。請問:我們對桃園三結義有什麽看法?是不是覺得當年關羽的動機,純粹是自己犯罪在逃,想借劉、張的力量,為自己找到一條生路,而所有的理想,則完全是假的?

    劉備若是對關羽沒有信心,不可能那麽從容應對,很可能死於袁紹之手。於是關羽更有了理由,一舉消滅袁紹,用不著等到官渡大戰,甚至因此幫助曹操提前完成統一大業,老百姓也不必那麽痛苦,忍受長年的戰亂。但是,整個三國時期的曆史勢必要改寫。

    張飛具有獨立經營的能力,在這一方麵,並不需要劉備、關羽的助力,但他仍然再度慷慨捐獻,把自己的力量無私地奉獻給結義兄弟。桃園三結義,因古城聚義而加強彼此的信任,奠定了此後共同奮鬥的堅實基礎。

    領導力箴言

    每個領導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義是什麽?我提出一個參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員工的心和員工的錢。有100個員工願意把心交給你,你就可以領導100個員工共同奮鬥;有100個員工願意把錢交給你去運用,你就有100個員工的資金。中國人很難把心交給你,中國人很怕把錢借給你用,這是事實。如果領導做不到這點,隻靠自己的心力,那領導很快就會心力交瘁;隻靠自己的本錢,那領導的生意規模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群員工,願意把心交給領導,願意把錢交給領導去運用,領導就成功了。那麽領導靠什麽讓別人把心和錢交給自己呢?靠的就是人情。生活中最可貴的便是人情。人而無情,何以為人?可惜有許多領導者,認為上班時間工作第一,人情是工作的重大障礙。

    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備在桃園三結義之時,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因為他獲得了關羽、張飛的心和他們的錢。關羽和張飛願意把自己的心和錢都給劉備,成為劉備的團隊中最內層的核心人物、中堅力量。

    博望坡顯才:新領導要燒好“第一把火”

    諸葛亮沒出山以前跟劉備是平起平坐的,因為當時他還不一定要吃劉備的飯,幹嗎要委屈自己?當諸葛亮決定出山追隨劉備以後,他立刻跪下來稱劉備為主公,從此以後他謹守本分。因為這是他自己的承諾,他努力扮演好一個臣子角色,從沒破壞過規矩。

    他出山之後問劉備:“如果新野守不住,要退到哪裏?”劉備那時候已經無路可走了,諸葛亮正問中劉備心坎。當然諸葛亮沒說,主公你現在已經無路可走了,還是聽我的吧,我給你留個餘地。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講,說話要稍微拐彎抹角一點,對方才更容易聽得進去。單刀直入,直話直說會讓對方很難接受。劉備當時啞口無言:天下之大,他們已經無路可走。這時諸葛亮跟他說,最好到湖南去。諸葛亮不但這麽說,而且已經把退路都替他安排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表的兩個兒子明爭暗鬥,長子劉琦被欺負,諸葛亮給他出主意,讓他去駐守江夏,諸葛亮安排的退路就在那裏。把退路安排好之後才問劉備打算怎麽辦,這樣好的軍師,劉備怎麽能不服?一個人不要要求別人服自己,要做到讓別人發自內心地佩服自己。

    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獻出了荊州,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劉琦。後來魯肅來給劉表吊喪,與劉備初步定下了跟東吳聯合對抗曹操的計劃,而後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的身份用現在話講叫作“空降兵”,他和當年孫權接棒時一樣,同樣要麵對嚴厲的考驗。隻不過孫權麵對的是老臣,諸葛亮所麵對的則是桃園三結義的關羽和張飛。這兩人看見大哥如此禮待諸葛亮,心中不悅:“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劉備一時興奮,竟然迴答:“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人更加不高興,聽說夏侯惇引兵前來,毫不客氣地問劉備:“為什麽不叫你的‘水’去應戰呢?”諸葛亮十分明了這種情況,請劉備把劍印交付給他,劉備也宣布大家都不能違抗軍師之令。

    諸葛亮事先把相關地形地貌皆仔細偵察,胸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作戰計劃,這才發號施令,調度各將分頭禦敵。眾將雖然聽令,卻心存疑惑。張飛還問諸葛亮,他自己做些什麽。諸葛亮大方地迴答“我隻坐守具城”,惹得張飛冷笑。而劉備的內心,其實也疑惑不定。

    博望坡一戰,夏侯惇中計深入狹道,諸葛亮安排火攻。曹軍死傷無數,夏侯惇冒煙突火而逃。關羽和張飛這才口服心服,相互說道:“孔明真英傑也!”新野百姓,更是慶幸劉備獲得賢士相助而歡喜萬分。

    空降兵並不是依賴領導的全力支持便能夠發揮所長。更重要的是,上任後的前三件事,必須處理得令眾人滿意。我們稱為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燒得不好,說不定燒掉自己的眉毛,惹大家笑話。諸葛亮事先準備周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第一次表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信任,果然不同凡響!

    火燒博望坡一戰,燒得關羽和張飛口服心服。沒過多久,曹操又打來了,諸葛亮用同樣的計策再燒一次,又把曹仁燒得狼狽不堪,激怒了曹操。後來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又用計火燒曹營,大敗曹軍,令眾人心服口服,劉備集團也因此空前團結。

    領導力箴言

    我們很早就明白事情是大家合力做出來的道理,知道唯有群策群力,才能夠把事情做大、做好。要求有效的群策群力,必須有組織,形成集團而且要產生領導者,來領導這個集團。從曆史上看,每當我們有強人領導的時候,大家都衷心盼望,不要太強才好。而當我們失去強人時,大家卻又熱切期待,早日出現新的強人。這種矛盾心理,反映出中國人一方麵不歡迎英雄式的強人,一方麵則十分歡迎集團性的強有力領導者。什麽叫作集團性的強人呢?就是“能夠發揮集團力量的領導者”,而不是“自己最了不起”的獨裁者。

    中國有句話,叫心想事成。如果心想還不能事成,隻能怪自己。如果領導有管好團隊的願望,但是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一定是在領導自己身上。中國人重視心跟心的感應,那完全是電磁波跟電磁波的交流。中國人能不能團結,完全看領導者好不好。團結精神是果,合理領導才是因,不能夠因果倒置。中國人有時能夠眾誌成城,有時是一盤散沙,關鍵在於怎麽管理。中國曆史上有“樹倒猢猻散”的慘劇,也有“田橫五百士”的壯舉。到底如何做,看領導。

    諸葛亮以“得人心,做好人”為最高目標,堅守“深藏不露”的原則,適當地顯示自己的才能,但並不貪功、邀功。他顯示才能是為了讓大家心服口服,凝聚在一起,產生相信,增強信心,堅持決心。中國式領導,說起來就是一串心與心的感應,屬於心的互動。

    孫權承父兄事業:敬老尊賢提升領導人氣

    我們認為人生有三大幸運,分別為好父兄、好師長、好上司。孫權十八歲時,乘父兄的餘蔭,掌理江東大業。孫策臨終時,向母親稟報“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稱讚孫權“舉賢任能,使各人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但孫策對年輕的弟弟也不無擔心,因此特別交代“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又要求諸弟同心協力,並當眾宣布“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以鞏固領導中心;還指示孫權繼承大業的首要工作,便是尊重老臣,與父兄的老幹部搞好關係。周瑜趕迴來吊祭,又舉薦魯肅。魯肅又推薦諸葛瑾,勸孫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再行應變。

    這三位孫吳父子,以孫權能力較差。但他卻因為形貌奇偉,骨骼非常,又享高壽,終能守住江東大業,殊為不易。當時曹操聞知孫策已死,即要起兵下江南。幸虧張紘力勸,說乘人家辦喪事而征伐,並非義舉。曹操於是奏封孫權為將軍,結為外應。孫權留張紘與張昭同理政事,以顧雍為丞相,因而威震江東,深得民心。他所遭遇的困難,內部老臣倚老賣老,親戚熟不拘禮,外部曹操和袁紹虎視眈眈。由於他接受孫策的遺教和諸臣的高明意見,與諸臣很快搞好了關係。孫權的敬老尊賢美德,幫助他成就大業。他對老臣的忍耐力,對新人的溝通力,都十分高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領導力箴言

    尊老敬賢可以幫助領導者提升自己的人氣,打造一個強大有力的團隊。孫權深諳此理,得以守住父兄基業。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這時候能有一兩位值得信賴的長輩指點一二的話,將受益無窮。

    有些事情,我去問別人,卻無法判斷他們的答案是真的還是假的,有時根本得不到答案:要麽是對方不好意思說,要麽是不方便說,要麽是為了保密而不說……

    每個中國人都說要坦白一點,做人要正直,實際上到了緊要關頭,誰也做不到。劉備就是因為坦白地說了一句“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愛而立少子也”,險些釀下殺身之禍。有些人閑聊時會講一大堆道理,當我們碰到緊急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跟你打馬虎眼,因為禍從口出,他們不得不謹慎。隻有真正關心你的人,才會在關鍵時刻給你指點迷津。中國人常常教育子女說,要去跟長輩多聯係,其目的也在於此。平常多和長輩建立關係,多往來,讓他們了解我們,及時給我們提供意見,我們將受益無窮。

    對待年老的幹部,領導要尊之敬之;對待有才華的幹部,則要敬之愛之,給足麵子。領導多給幹部麵子,幹部也會反過來更加尊重領導,這才是皆大歡喜的途徑。領導先給幹部麵子,幹部也給領導麵子,才不會有拍馬屁之嫌。如果領導不懂得給幹部麵子,而是喜歡耍威風、擺架子,不但會氣壞了自己的身體,更可怕的是會因此招來一批小人。

    諸葛亮欲殺魏延:維持團隊忠誠最重要

    魏延一路走下來,雖然有起伏,終究不順。中國有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說的就是心的重要性。中國人對每件事情都會深入了解,不喜歡表麵文章,而是注重內在形式,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才是要樹立團隊忠誠文化的用意所在。

    關羽攻打長沙時,隻領本部五百名校刀手,便誇下海口,要斬黃忠、殺韓玄。黃忠字漢升,南陽人,已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諸葛亮再三叮嚀關羽,千萬不可大意。韓玄是太守,性急多疑,不得人心。

    黃忠出戰,果然名不虛傳,與關羽鬥至一百迴合,全無破綻。關羽雖然驕傲,十分好強,但對真正勇敢善戰的義士,卻也十分敬重。他和黃忠交手後,已改變主意,要降服黃忠。

    次日再戰,黃忠戰馬失蹄,被掀在地上。關羽並不殺他,要他換馬再來一決生死。韓玄知道黃忠射箭百發百中,問他當時為什麽不射箭。黃忠心想關羽如此義氣,不忍殺害,自己又怎麽能夠射他?韓玄懷疑黃忠作戰不力,必有私心。因此喝令左右捉下黃忠,推出城門外斬首。魏延平日就怨恨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下挺身而出,救下黃忠,叫百姓同殺韓玄,向關羽投降。

    關羽請黃忠相見,黃忠托病不出。劉備與諸葛亮隨後到來,待黃忠甚厚,親自到府上拜訪,黃忠終於投降。關羽引魏延來見,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了。原來,他想起由樊城到襄陽的時候,魏延開門歡迎的那一番舉動。劉備驚問何故,說魏延是有功無罪的人,為什麽要殺他。諸葛亮說:“食其糧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先斬之,以絕禍根。”劉備說:“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諸葛亮指魏延說:“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魏延諾諾連聲而退。黃忠和魏延同時歸順,命運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麽道理?值得好好研究。

    領導力箴言

    忠誠和能幹的組合有四種,分別為:既忠誠又能幹、隻忠誠不能幹、不忠誠卻能幹,以及不忠誠不能幹。中國社會,常見無才的人居高位,擔重責。仔細分辨,其中有有德的領導,也有無德的領導。有德的領導,取其忠誠可靠,雖然沒有能力,找一些能幹的部屬,照樣可以補足。在諸葛亮看來魏延就是有才無德,不忠誠的領導。所以他要殺魏延,是為了給整個團隊樹立一個忠誠的文化標杆,凝聚人心。

    其實站在一個團隊領導的位置上看,團隊的重點就是心跟心的結合。我常常問一些企業的領導:“你作為領導,最重視下屬的哪方麵素質?重視他們的能力嗎?重視他們的品德嗎?還是重視他們的家庭背景、健康狀況?”答案是這些都不是優先考慮的。那領導最關心的是什麽?答案是“我的員工心中有沒有我”。

    所以心是最重要的,我們在看愛情片的時候,常常看到這樣的情節:每當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一般都會說:“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你的心中根本沒有我。”可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人們都重視心的存在。

    對中國人而言,心是最可靠的。中國式管理講的就是關心。什麽叫關心?就是把別人的心關起來。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沒有用的。人在哪裏不重要,心在哪裏才是重要的。中國人對每件事情都會深入了解,不喜歡表麵文章,而是注重內在形式,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才是要樹立團隊忠誠文化的用意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仕強說三國領導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曾仕強說三國領導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