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己才是情緒的主宰者
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 作者:曾仕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章自己才是情緒的主宰者人們應該堅信自己是情緒的主宰,隻有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才會進一步改善自己、改變情緒。
第一節人們喜歡將責任推出去
人們覺得自己無法控製
每個人都應該替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但是有的人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當把責任推出去時,他們自己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盡責任的人,這是管理情緒的一個大問題。
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但是有些人偏偏放棄了,他們寧可聽別人的。有些人做錯了事情,他們會說那是別人教自己的,不然自己是不會做錯的;當鬧情緒的時候,他們會說都是別人把自己氣壞的,不然他們不會這樣。
到底要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推的話,就可能吃虧,尤其是當事情發生、碰到大家都喜歡推卸責任的時候,如果所有人把錯都推給一個人,隻有那一個人承擔,他就慘了。所以,現在大家是不敢認錯,而不是不認錯。
當一個人做錯事情時,如果他心裏很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的錯誤,而且下定決心下次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他的情緒就會比較平靜;如果嘴巴上把責任推給別人,心裏也認為自己沒有錯,那他的情緒就不會穩定。
還有的人經常把責任推給脾氣。有人常說他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脾氣,所以隻好這樣做。其實人嘴上這樣說可以,但是心裏頭一定要有相反的想法,心裏要想著自己的脾氣不改對自己是很不利的,一定要改。
實際上,有些人是自己不想加以改變,而不是說無法改變。一個人隻要觀念一改變,他的整個脾氣就會改變。有些人喜歡怨天尤人,說老天不公平,但他的心裏想的卻是:老天是最公平的,一個人會受到這樣的折磨是活該。這樣想的話,他就會改變。如果嘴上說老天不公平,心裏也承認老天不公平,這個人就永遠也不會改變。
人們覺得情緒不好是由外力引起的
很多人都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情緒是外麵給自己的刺激造成的結果,情緒變化是由外界引起的,事實上不是。人看到一件東西,有時候會很喜歡,有時候會不喜歡,顯然情緒是變化的。一位先生第一次到女朋友家,女方媽媽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明明沒有吃兩口飯,但是就說吃飽了,其實他不是在說謊話,他真覺得飽了,因為這個時候,他的情緒是高度興奮的。
一個人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這叫作內觀,內觀是很重要的。人們平時很難了解自己內部的變化,因為大家過分關注外界的環境。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唿吸的、腸胃為什麽會蠕動、為什麽會忽然間臉紅緊張,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看自己的內部,他們隻注重外部的變化。
現在很多人覺得情緒是沒有辦法控製的,因為環境在變化,而環境變化是人所無能為力的。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生氣,你就問他:“你怎麽這麽生氣?”他會說:“都是他惹我的,他不惹我我會生氣嗎?”然後你去問另一個人:“哎,你怎麽惹他生氣?”那個人就會說:“我惹他?他不惹我就好了,我還惹他?”每一個人都知道是“他惹我”的,而沒有一個人承認是“我惹他”的。
惹人生氣的人很可能是無心的,他不覺得自己惹別人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比如別人向你買東西的時候問:“你這個價錢實在不實在?”你敢說“不實在,還有議價的空間”嗎?你肯定說“實在實在,當然實在”。你去買西瓜,然後問賣西瓜的人“瓜甜不甜”,他會說“不甜”嗎?說不甜誰買啊?他一定說“包甜”。人隻要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別人沒有辦法要求他。可是有些人經常把這些都拋開不談,就認為是別人欺騙了自己,這說明他們對環境沒有深入的認識。
真正的環境和人們想象的有很大落差,很多人經常生活在想象當中,不切實際。當有人發現自己的想象和實際有差距時,情緒就會不好。
人們擁有太多的“一定”
人們情緒非常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定”。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麽一定的,凡是有“一定”的都是非常不可靠的,偏偏有的人滿腦子都是“一定”——一定要表現得好,別人如果表現比他好,他就受不了;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要找個漂亮的妻子……“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不可能。“我隻要很仔細就不會犯錯誤”,不可能,再怎麽校對都會有錯字,因為校對好像秋天掃落葉一樣,永遠掃不幹淨。當一個人說自己派人把院子掃得很幹淨的時候,他就已經犯了很大的錯誤,因為葉子還是在不停地往下落,院子裏一定是不幹淨的。
一個人隻要有“一定”的觀念,他就會失望,情緒也會低落、不安寧。“我這次去,路上一定很順利。”那是不一定的,假如遇到大霧天氣,航班延期;或者火車上人太多,隻買到了站票,沒有位子坐,他肯定會一肚子火。一切都在變化,怎麽可能“一定”呢?可是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定”的觀念,所以情緒經常不安寧,這就是情緒負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慢慢了解,世上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環境時時刻刻在變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而且都是相對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們提出太多的條件
不能忍受生活中有挫折
家人不能生病,牙齒不能痛,頭發不能掉,父母不能老,孩子不能摔跤……人對自己提出了很多要求。為什麽不能生病、不能老呢?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事情。不過如果孩子得癌症了,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基本都是:怎麽會發生在我身上?怎麽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家長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是因為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太多了。
案例
有一個人去看醫生,說自己的背很痛,醫生說是發炎了,吃點藥就不痛了。病人說藥力過了以後還是會很痛,他想把痛的地方換一個位置。醫生說換在哪個位置,病人說換在醫生的背上。
人們都希望別人受罪,都覺得自己不能夠受罪。很多人都認為別人受折磨是一種磨煉,而自己稍微有一點挫折,就是老天不公平。事實上,人們對別人與對自己經常是雙重標準。
忍受不了不美好的事情
有很多人會說“我受不了”,特別是當他到了一個陌生環境的時
候,他會覺得無依無靠,覺得吃的也不習慣,住的也不習慣。其實人應該學會“隨遇而安”,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但是現在有人走到哪裏就罵到哪裏,走到哪裏就把牢騷發到哪裏,走到哪裏都要跟別人起衝突。
有很多人到國外待了一段時間,迴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的國家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覺得國外的月亮都比自己國家的圓。他們覺得自己從海外歸來,是了不起的,是高人一等的,所以他們不能適應人多的環境。可是中國人這麽多,沒辦法和其他國家比。
在美國,人們住的房子都很大,而且房子之間的距離也很大,有時連人影都看不到,許多人都過得很寂寞。所以他們養成了習慣,一迴家就把電視打開,因為這樣做最起碼可以聽到聲音;或者有的人會養條狗,如果實在找不到人說話就同狗說……這些情況都是不得已才存在的,而不是要以這個為榮。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環境是讓每一個人都能滿意的,所以,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
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有人常常認為:“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否則這些人就是壞人,壞人就應該受懲罰。”為什麽別人要公平地對待你呢?你有你的親疏有別,他有他的親疏有別。每個人的立場、標準和處境都不一樣,沒有理由要求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
人們把責任往外推是沒有用的,沒有人會因為別人把責任推給他就承擔責任,推隻是個過程。一個人隻有心裏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有實質上的效果,才會很快改正錯誤。“自行車為什麽丟了?因為小偷太厲害了。”如果你一直這樣想,你永遠守不住你的車。你即使罵小偷罵得很難聽,他也聽不到,照樣會偷你的車。
其實,車丟了之後要先作自我檢討:我太大意了,我認為自己幾分鍾就出來,所以沒有上鎖,以後不可以這樣。但是你嘴上可以罵:小偷可惡,不偷別人專偷我的。這樣可以減少一些心理壓力。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責任全部往外推,隻能是減少了自己的壓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隻有真正改變自己,才有辦法得到好的效果。
但是現在人們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喜歡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控製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情緒始終不得安寧。如果一個人把“怨天尤人”變成習慣,自己也不願意做自己的主人,那他一輩子情緒都不會安寧。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但是有很多人都在走那種沒有用的路子,總想要改變別人。比如最常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別的孩子出色,所以,他們拚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孩子,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但是,結果往往是不理想的。父母連自己的孩子也改變不了,他們又能改變得了誰呢?孩子隻是暫時性地怕你、聽你的,等哪一天他長大了、有實力了,反過來你就要聽他的。把這些都想清楚,人們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第二節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
孩童時期種下的禍根
人們最通常的一種反應,就是怨天尤人。比如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說:“老天啊,你怎麽可以這樣,你實在是不公平!”為什麽人們總是抱怨老天?因為抱怨老天,老天不會懲罰他;事後後悔,老天也沒有什麽反應。第一,老天不會說話;第二,人罵老天,老天沒有反應;第三,老天愛怎麽樣就怎麽樣,根本不理人。人們把一切罪過都推給老天,不會得罪別人。
一個人如果對老天不信任,他就開始尤人——把過錯推給別人。但是他又不敢把責任推給老板或比自己強大的人,所以就開始欺負弱小。在公司受了氣的丈夫,迴家會把氣撒在妻子或孩子身上;挨了老師教訓的高年級學生,會把不滿發泄在低年級學生頭上,等等。人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對自己很不利。因為弱者不會永遠是弱者,等他們有一天有能力反抗了,那些昔日的“強者”就倒黴了。
人們情緒不穩定,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比如有些人喜歡撕紙,因為小時候他一撕紙就會挨家長的罵。直到有一天,他學會了偷偷地撕,看到紙就撕。因為家長壓抑他,他要發泄,就會在暗地裏違背家長的意思。
案例
我會拿紙給我的小孫子撕,這樣他才知道紙一撕就會破,而且有時候是不能撕的。我早晨起來寫東西,我最小的孫女就跑過來坐在我旁邊。然後她要紙,我就給她紙;她要筆,我就給她筆;看見我在寫,她也在那裏寫。她長大以後自然會愛惜紙,會拿筆來寫字,我就不必教她了。如果一大早我就喝酒,她也會有樣學樣地拿酒喝,這就不好了。
很多人都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言教多於身教,因為講道理比較容易。有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父母可以“希望”孩子,但是不能“要求”孩子。人可以期望高一點,但是不能要求太高。要求太高,小孩子會盲目地抗拒,因為他不抗拒的話就會活得很辛苦。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天性,一天到晚教他,耗費了很多時間學這個學那個,但是學的時間久了,孩子就開始偷懶,開始保護自己。所以,會教小孩的人,一旦發現小孩累了,就會讓他休息一下,因為如果小孩很疲倦,他就會哭會鬧,有逆反心理,這時候再怎樣學也沒有效果。
最好的幼兒園是不教任何東西的,就像蒙台梭利1學校一樣。因為幼兒園的教育是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即老師可以準備各式各樣的課程讓小孩自由去選擇,小孩選擇什麽,老師就知道他對什麽感興趣,知道要重點培養他哪方麵的愛好,別人是不能勉強他的。
童年會有很多很可怕的情緒遺產。小孩在母親子宮裏麵的時候與母體是連在一起的,母親的情緒對他影響深遠。所以,一個女人懷孕時,醫生經常會讓她多開心一點、樂觀一點,不要太激動,不要跟人生氣,等等,這樣生出來的小孩子才會健康。
很多小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恐懼,因為他們經常被否定,因為媽媽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個人如果受到很多的壓抑,他就會開始依賴父母,因為依賴父母、聽父母的話,他才不會挨打。但是這樣的話,他就會慢慢地逃避現實,去幻想一個很美好的世界,這是不正常的。
利用語言來保護自己
人慢慢長大以後會學會用語言來保護自己。剛開始人是用哭來抗爭,會講話以後就開始找理由。很多中國人都是理由專家,比如有人把杯子打破了,他會說是因為杯子上有油太滑了他才會打破的,他一定會找一個理由來搪塞、來騙自己。小孩為什麽會找理由?多半是媽媽造成的,因為媽媽總說:該死,又打破了。小孩子會覺得自己隻是打破玻璃杯,怎麽會“該死”呢?媽媽昨天也打破一個,為什麽她不該死呢?但他又不敢問,所以就開始壓抑自己。等到長大的時候,他就開始叛逆了,不聽話了。
人們會利用理由編造一大堆的謊言,這都是後天教育所造成的。小孩子打破玻璃杯,媽媽就要告訴他,打破了就打破了,媽媽也打破過,你要小心地把碎片清理幹淨,不要被它紮傷了,如此小孩子的心理會很正常。但是現實中,很多媽媽都會大驚小怪,好像小孩做了天大的壞事一樣。這樣小孩子就開始有很多情緒負債——他一輩子都會跟著倒黴,長大以後,不管發生什麽事情,為了避免挨罵,他都會找理由。
長期以來,人們都會用知識推卸責任,而很少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什麽會有假藥?為什麽會有假煙?為什麽有很多食品那麽可怕……如果去問廠商,廠商肯定會找一大堆理由,說他們自己做不了,隻好委托別人做,這是很正常的外包,而且當時提的條件都是合法的,隻是“沒想到”會搞成這樣子;或者自己做的時候合格標準是這樣的,等到產品出來的時候,合格標準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等等。
情緒遺產的幹擾常揮之不去
人們從小積累的這些不正常的習慣,經常揮之不去,所以人們不是抱怨老天,就是抱怨別人。中國人經常一檢討,就把責任推出去,不會自己承擔。但是有的領導開檢討會時就處理得很高明。他很少說這個錯那個錯,因為他知道那沒有用,隻會使大家很不舒服而已。
他一定會說:這件事情,各位都沒有錯,是我的錯,我當初沒有考慮得很周到,在過程當中也沒有及時提出辦法來。他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看大家有什麽反應,如果大家說是他的錯,那他會自我檢討,看是不是自己領導有問題,要麽就是平常真的太不關心員工,引起員工的一致不滿。
但實際情況多半不是這樣的,一旦他把錯攬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勇敢地來承擔,說這個跟領導沒關係,是他們的錯。然後作為領導的他就會說:既然每個人都有錯,那就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責任,也沒什麽大事,大家把這次錯誤切切實實地記載下來,以後不犯就好了。這樣做既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又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所以,中國人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有錯,而不是逼著大家一定要承認錯誤。有的人常常在做沒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因為他自己不會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擺不平,別人也就不會相信他。
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
一個人要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不能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響與童年的陰影作用之下。人是習慣的動物,沒有錯,但習慣是會改變的。而習慣改變是從觀念開始的,觀念一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一改變,情緒就改變。一個人要培養一些更健全、更合乎現實的觀念,來取代自己以前的觀念。比如“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就與以前的解釋不太一樣。以前每家人都很少和外麵的人接觸,但是現在所有的人都要和外麵的世界充分接觸。今後,人類最要緊的不是家庭,而是社區,所以,隻是“家庭和睦”已經不夠了,還要做到使整個社會和諧。
不過基本的原則不能變,即要有所變有所不變。可以變的是權宜措施,不能變的是基本原則,否則一個人變得連原則都沒有,就太可怕了。反求諸己比怨天尤人要有效而且方便。
曾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經常反省自己。曾子沒有做什麽大官,也沒有什麽錢,但是他了不起,他每日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但是對做過的事情並不後悔,他認為凡是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好事情。一件事是好是壞,是人心決定的,一個人覺得它是好事情,它就是好事情。比如生病住院,有人會覺得“好,我可以趁機休息了”,有人會覺得
“我怎麽那麽倒黴”。而且從好處去想,人就會得到一些教訓。
人看到的是壞事情,但不一定是壞事情。比如別人借了你十萬塊錢,他不還了,他破產了,你怎麽辦?你現在罵他也沒用,告他也沒用,打他也沒用,你隻能告訴自己:這是個教訓,幸好是十萬,如果是一百萬我今天就完蛋了;幸好我當年借他錢的時候,沒有去貸款借給他,以後我就知道不能隨便借錢給別人了。這樣想的話,你的情緒就不會那麽激動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怨天尤人也不如自求合理。一個人如果想要管理好情緒,就要常常去檢討自己,常常去調整自己,常常去改變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合理。合理就好了,不要過
分。但是有人經常過分或者不及,不能好好掌握“度”的問題。
一個人對人太客氣是虛偽,對人不客氣是驕傲;對人太好是獻媚,對人不好就是有成見。做得太快,別人就懷疑他得到好處;做得太慢,別人就懷疑他心不甘情不願。他處處要表現,別人就覺得他這個人心很虛,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什麽都不表現,別人就覺得他太怕事,連這個都不敢做,那活著幹嗎?所以,人們是否掌握好了“度”這個問題,對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求人不如求己。盲目學別人,就會埋沒了自己。天底下最可靠的就是自己,他人是靠不住的。
第三節自己才是情緒的主宰者
道家主張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人的情緒不穩定,和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思想流派眾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總是不滿意:鼻子怎麽那麽塌,個子怎麽不長高一點,眼睛怎麽一邊大一邊小……很多人總是挑剔自己,總是不能接納自己。其實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隻是過程很緩慢而已。中國人最清楚相由心生的道理,一個人的心一改變,他的相貌就會改變,管理好情緒可以真正地改變人的相貌。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很平穩,他就不會到處惹事,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也不會讓別人想辦法整他,他自己每天過得很安全,臉上的表情就會始終平和,而不會像有些情緒焦慮的人一樣整天皺著眉頭。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說:
第一,要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沒有老天就沒有人,老天就是天地,就是自然,因為有天地自然的環境,人才能夠生存。為什麽火星上沒有人?就是因為它沒有天地自然的環境;為什麽地球上有人?就是天地自然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即使是孿生兄弟,彼此也有細微的差別。如果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那就糟糕了。其實,大家應該很愉快地接受這種現象:幸好自己長得和別人不一樣,爸爸才認識我,要不然迴家叫他他都不理我。
既然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那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可是現在的教育卻是要把大家變得都一樣,變得沒有自己的個性,是讓人們有條件地接納自己,比如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不能輸給別人、一定要升級、一定要讀完小學、一定要考重點中學……沒有必要,有人學習就是不好,但是他們很擅長幹別的事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道家的主張同現行的教育是剛好相反的。
第二,大家要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取代的。政府把一個人的兒子調去服兵役,或者是從事什麽工作,假如說這個兒子因公去世了,政府用另外一個人還給他,當作他的兒子,他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是非常獨特的。大家要很慎重地對待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樣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榮譽,珍惜自己的機會,不會隨隨便便地過一天算一天。
第三,一個人既然長成這樣子,一定有長成這個樣子的道理。有的人,別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當將軍的;有的人長得文縐縐的,是不會當將軍的,別人越看越不像。個人有個人的理想,個人有個人的條件,個人有個人的需求,因此大家最好不要跟別人比來比去。中國人最喜歡比來比去,結果就產生了很多痛苦。其實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比如個子矮的人要覺得很高興,因為要擦天花板的時候不會找他;個子高的人也要很愉快,因為有些東西隻有他自己抓得到,打籃球的話也占便宜。一個人會長成什麽樣子,就是為他這輩子要做什麽事情的一個準備,所以大家應該去體會自己長成這個樣子是要做什麽的,而不能老想著自己長得不漂亮或者長得不帥。
第四,一個人就算能力不強,就算被別人看不起,也沒有什麽好計較的。因為人一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隻要活著就是不平等的。一個人能力強,很可能是遺傳父母的優良基因,或者家裏有條件供他去學習各種技能、見各種世麵;有的人能力差,可能就是沒有條件去學習。人們很多觀念,都是從不平等而來的。比如有人生在富貴之家,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有人生在貧困之處,就會覺得自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其實,不用計較這些,隻要認真安排自己的人生,照樣能活出精彩。
第五,不要去計較世俗的評論。有的人非常計較世俗的評論,比如有些明星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因為受不了別人整天的議論,心理壓力太大。其實,別人說什麽是別人的事,自己做什麽是自己的事,如果整天活在別人的評論中,遲早有一天會受不了的。
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
人們種種的情緒反應,就是因為給了自己太多的要求和條件,使自己無法對自己滿意。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一種好現象,叫作自我激勵;但是,從不好的方麵來說,這就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會讓人未老先衰、得憂鬱症,甚至會嚴重到得自閉症,不和別人來往。如果大家現在想有一個新的開始,那就告訴自己要重新選擇自己的未來。
一個人是要有條件地接受自己,還是沒有條件地接受自己,是人的第一個選擇。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有錢也快樂,沒有錢也快樂;有工作也快樂,哪天失業了還是快樂,即要隨遇而安。一個人隻要有條件,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條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滿足。
給自己一個清晰的目標
人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大家首先要堅定一個信念,就是人可以改變一切。如果你給自己這個清晰的目標,它就會產生力量,否則它就沒有力量。“心誠則靈”就是說如果心裏有個清晰的目標,自己希望的事情就會發生。
人是觀念的動物,“心想事成”是說觀念可以決定一切,一個人的言行是根據自己的觀念而改變的。有些人去買東西時,看不起那些小販,但是現在他的想法需要改變了:我不要得罪他,如果得罪他,他會把壞的東西賣給我,那樣的話我就得不償失了。
人要改變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調整自己的觀念,麵對自己的一切,找到一個合理的反應。長期以來,人們的很多觀念都被扭曲了,比如家務一定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可以下了班之後什麽都不做。以前男人忙於種田,迴來已經筋疲力盡了,家裏的事情當然女人就要負擔起來了;但是現在大家都有工作了,就不能把家事完全交給女人,男人也要負擔一些。先把觀念調整過來,再作合理的反應。但是這種反應又不能過分,過分到說把所有事情都交給男人,變成男人要叫苦連天了,同樣是不合理的。
案例
現在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你洗一餐我洗一餐,大家平等”。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就是為了“你洗一餐我洗一餐”鬧到離婚的。因為丈夫比較老實,輪到他洗碗的時候,他就乖乖地洗。但輪到妻子洗碗的時候,妻子就把剩菜放在冰箱裏麵,下一頓吃完了,讓丈夫一起洗。
一個人過分精明了,會害死自己,因為過分精打細算,是沒有人能夠和他相處的。一切都不要過分,一切都盡量求合理,這就叫作理性,叫作邏輯。
感謝賜予你逆境的眾生
大家要感謝賜予我們逆境的眾生,要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去
接納一切。比如一個人摔了一跤,他摸摸頭還在,就覺得幸好頭還
在,那他就會覺得很愉快,而不是因為摔了一跤就愁眉苦臉,覺得自己倒黴。
結果是大家不可能控製的,但過程是可以調整的,所以要盡量去調整過程,而不必太計較結果。而現在人剛好相反,都是結果論。不管用什麽辦法,隻要考及格就是及格了,這是不對的。中國人要考試時都很有把握:我這次充分準備,一定會考高分。但是進考場以後,發現出的題目他都不懂,這個時候他是道家:這個老師專門給我搗蛋,會的不出,不會的每個都出。不過既然已經這樣了,那我就會的多寫一點,不會的寫得更多一點,爭取同情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師一看他不會還寫這麽多,好,給六十分算了。但是現在的老師也沒有道家思想:寫那麽多,沒有一個是對的,零分。很多人現在不接受這些觀念,所以搞得大家無所適從。考完了,老師公布成績了,有人考全班最後一名,會很傷心嗎?不會。他會想:幸虧我是最後一名,才救了你們,如果我不是最後一名,你就是最後一名。這種“阿q精神”有時值得大家合理地去運用。
讓情緒跟著心情走
從現在開始,大家要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自己的心走,也就是要確保自己選擇的權利,這是自主性的表現。別人都認為不好的意見,你可以認為好,隻要你不妨礙他們,這是你的權利。不同的當中,有同的部分,大家隻有尊重不同的選擇,才能實現“大同世界”。什麽叫大同?大同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彼此有點不同,即要“大同小異”。如果每個人都一樣,那就是“一同”,而一同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人要先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要走的路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樣才會走得自由自在。隻要他不去幹預別人、不妨礙別人,愛怎麽走是他的自由。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會找到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路。
花是紅色的好看,還是黃色的好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認為紅色的好看,那大家就很可憐了,因為世界上永遠隻有一種紅花,其他顏色的花都不見了,沒有人種、沒有人買,也沒有人插。如果有人喜歡紅的,有人喜歡黃的,有人喜歡紫的,才會各色各樣的花都有,沒有必要要求一樣。有些事情是要一樣的,有些事情不一樣反而更好。人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不是完全一樣,也不是完全不一樣。
第四節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人與人之間有個別差異
人有共性,也有個性
有些人最擅長做的一件事,就是同時說兩句很矛盾的話。比如一方麵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另一方麵又會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人類共通的部分,共同的性質就叫共性;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是指人們的個別差異,就是個性。一個是共性,一個是個性,兩個都存在。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餓了就要吃東西,疲倦了就要睡覺。有很多人說他睡得很少,其實不必介意。因為按照人們共同的生理需求,當一個人實在受不了的時候,他自然就睡著了;他還撐得住,就表示他根本不用睡這麽多。所以,並不是說每個人的作息時間一天到晚都是相同的,要同一時間休息,同一時間睡覺等,因為有人睡八個小時才夠,有人睡六個小時就行了。
拿破侖隻睡三個小時,但如果有人說自己學拿破侖,也睡三個小時,那他一定會死得很快,因為拿破侖睡三個小時,有一個輔助的條件,就是隻要打個盹兒他就能消除疲勞,那當然可以了,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這個樣子,所以不要盲目地和別人保持一致。人有共同的部分,使得大家很容易彼此了解;但是人也有個別差異,這是讓人很頭疼的事情。一對同胞兄弟,父母是一樣的,但是生下來就是不一樣,因為一個人遺傳了爸爸這部分,一個人遺傳了媽媽另一部分,遺傳的部分不一樣,組成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是孿生兄弟,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個別差異使情緒反應表現得不相同
個別差異,是使得人們情緒反應會產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必須尊重個別差異。有的人喜歡喝茶,有的人喜歡喝咖啡,喝茶的人就不要去批判喝咖啡的,大家各喝各的。錢穆教授在中國一定喝茶,可是到了西方,他一定喝咖啡。因為他說美國沒有好茶,自己隻好喝咖啡;迴到中國有好茶,就不用喝咖啡了。
有人到美國,非要花很多時間去吃中國菜,他們不願意去嚐嚐麥當勞;有人到美國,寧願開車兩三個小時,也要去吃一頓中國菜,沒有中國菜他就不吃飯。如果人連這點彈性都沒有,情緒怎麽會穩定
呢?其實,在美國很難吃到正宗的中國菜。
案例
有一次在美國中西部,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中國餐廳,我們幾個人就進去了。進去以後,我看到一個中國人往裏麵一直跑,就覺得很奇怪,我問服務員剛才是不是有個中國人往裏麵跑。他說有,是老板,老板隻要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我就到裏麵找老板,我問他為什麽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他說不跑不行。
因為他是來這裏讀書的,結果後來讀不下去,又不敢迴
家,什麽都不會,就開了個中國餐館,可是自己又不會做菜,就買了個食譜,菜也是買的現成的,專門騙老外,如果中國人來吃飯就會發現這個秘密,所以他看到中國人就躲。
如果你一開始就罵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是不對的,因為別人有別人的道理,隻是你不了解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大家要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尊重各自的差異性,這樣大家的情緒都會很穩定。
個別差異的主要來源
麵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情緒反應不同
人們麵對同樣一件事情,經驗不一樣,立場不一樣,喜好不一樣。比如看電視,很多人喜歡看足球比賽,而且非看不可,晚上不睡覺也要看;但是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他什麽節目都可以看,但是會配合自己的時間,他有時間、有精力才去看。為什麽一定要說自己是標準的足球迷,一定要看足球賽,好像不談一些足球,就趕不上時髦了一樣呢?
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大家也不用彼此看不慣。
文化、家教、性別、個人特質不一樣
麵對同一件事情,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感受不一樣,因為文化不
同、家教不同、性別不同、個人的特質不同。比如美國小孩一到18歲就要離開家庭,如果他不離開家庭,就會覺得很丟臉。美國人撫養小孩到18歲,18歲以後小孩讀大學,他就開始自己去貸款,將來畢業以後,再去還這部分錢。
而在中國,孩子要讀書,肯定是家長出錢,中國父母很辛苦。中國家庭是無限公司,美國家庭是有限公司。美國人寧可把他的財產捐給社會,也不會給自己的孩子。中國人是再怎麽樣也要留給自己的
孩子。文化不同,導致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各有利弊。
在夏威夷,人們會發現,有的人一大早去遊泳,遊完之後,挖一個沙坑,把自己埋在坑裏麵,沙埋到脖子那裏,曬一整天也不會頭暈。但是有的人曬一個小時,就暈倒了,所以他們會躲在椰子樹底下,或者會撐把傘。
有時躲在椰子樹下麵的人被掉下來的椰子砸昏了,有人告訴他們去告夏威夷政府,一告得到幾百塊錢美金的賠償,那有些人就有興趣了,他們不但躲在那裏,而且還搖椰子樹,看看椰子會不會掉下來,結果搞得夏威夷政府把即將成熟的椰子都給摘掉,所以造成了夏威夷海邊的“椰子不結果”的現狀。誰對誰錯?沒有人對也沒有人錯,因為每個人想法不一樣,這是個人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所造成的。
家教不同。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家風,這會造成自己的看法和別人不一樣。
男女是平等的,但是性質不一樣,同潛不同質。而且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嗜好不一樣、學習和成長的背景不一樣,所以大家要彼此尊重。
深入了解有助於彼此更加包容
大家首先要明確一件事,即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如果能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每個人都會使自己的修養變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先入為主,經常自以為是、以偏概全,非常自我而否定了別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麵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最後會讓自己承受“不安”這個後果。所以大家要了解周圍的人,了解他們的愛好、脾氣,了解他們的觀念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然後加以理解,互相包容,做到和諧相處。
情緒上所有不良的反應,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程度不一樣,方式也不一樣,所以隻能靠自己去調整,因為隻有自己才最了解問題在哪裏。比如說有的人一被別人講到自己痛點的時候,他的反應就會非常激烈;有的人不會,他聽到別人講他的錯誤,他會很仔細去聽,然後改正;而有的人會和別人爭辯到底,死不承認。
我見過一個人,別人在台上指名道姓地罵他,他在那裏聽,好像在聽別人的事情一樣,無所謂。有人就問他:那人在罵你,你知道嗎?他說當然知道了,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罵過我,而且他每到一個地方一定這樣罵,我對他很習慣了,大家也知道他是亂罵的,那我有什麽可氣的呢?這個人的修養就是非常好的。
人們不全好也不全壞
人們不全好也不全壞,有些人一直希望自己全好,不可能;一直希望別人全好,也不可能;說這個人全壞,更不是事實。人的行為隻代表自己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全部。比如有的人隻是嘴巴壞而已,心很好,是“刀子嘴,豆腐心”。反之,有壞心眼的人,嘴巴卻往往
很甜。
別人有缺點自己也有缺點,不用責怪自己,把自己貶得很低。一個人隻要不斷地把好的部分增強起來,把不滿意的地方慢慢修改,讓它減少就行了。
人們深受環境的影響
雖然大家不能接受環境決定論,但我們還是要承認環境對人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人畢竟是社會的一分子,在這個社會裏麵,人要生存,就不可能不被外力所吸引、所影響。比如塞車,我在世界各地旅遊,經常能聽到相同的話:哎呀,又塞車了。其實全世界的都市沒有一個不塞車的,塞車是平常的事,到華盛頓地區,過一座橋可能要等四十分鍾;在台北,看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半個小時也到不了,但是如果人下來走路很快就到了。
人的個性是人的社會個性,因為人的存在是依賴這個社會的,沒有這個社會,人活不了。人一定要群居,也是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事情全做了。人是獨立的個體,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所以人的反叛性不能太強。當所有人都靠右走的時候,你要勉強自己靠右走;當紅燈亮的時候,你要勉強自己忍耐去等待。人們要接受社會的約束,接受文化的規範,不能太叛逆——一個人在社會中,就要接受團體的約束,因為他是團體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活生生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我,大家要自我約束,不要太過自我,一定要為別人著想。所以一個人前半夜要想自己,後半夜一定要想想別人,但是很多人說自己後半夜睡著了,如果去想別人的時候睡著了,就是這個人不關心人。
做任何事情,大家一定要記住,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的存
在,而且不要隻局限在“我和你”,因為中國人還有個“他”,“他”比
“我和你”更重要。因為你們兩個人的對錯,是他人在決定的。比如有兩個人在這裏爭辯,都說自己對,但自己說是沒有用的,要“大家”來評判。“大家”看你錯你就是錯,“大家”看你對你就是對。這個“大
家”就是“他”。所以一定要尊重第三者的存在,要尊重他人共同的評判。
世界上的事情其實是“團團轉”,而不是直線性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受西方思維的影響,直線思考,對就對到底,錯就錯到底。其實對會變錯,錯會變對,中國人的思維是轉來轉去的,這是陰陽文化造成的。
第五節改變自己就在影響別人
人是習慣的動物
人是習慣的動物,是生活在一連串習慣當中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所以,改變習慣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改變的話,又叫作不長進。一個人要長進,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習慣。
改變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什麽?有的人說是用另外一個習慣來取代這個習慣,這是最容易的。比如說抽煙的人,要他戒煙實在很難,所以有人就會買一個假的煙鬥,然後放在嘴巴上,慢慢取代那個真實的香煙。還有的人買一包自己最喜歡抽的香煙,放在口袋裏,自己聞得到、看得到、拿得到,但就是不抽,這種人最了不起,很有毅力。也有人說:我要戒煙了,你們不能抽,不能讓我看到,你一抽我也要抽。這種人是永遠戒不掉的,因為他沒有麵對問題的勇氣,沒有堅韌不拔的決心。
案例
我爸爸是抽煙的,從小就讓我點煙給他抽,因為他在忙著做事情,所以從小我也會抽煙,而且是名正言順地抽。但我現在是不抽煙的,因為我覺得:第一個,太花錢,抽的煙足夠人買很多東西;第二個,長時間抽煙,牙齒一定會變黑,很難去掉;第三個,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嚴禁抽煙。有這麽幾個觀點以後,我就不抽了。
所以,任何習慣,大家不要用對抗的心情去看它,不要用厭惡的心情對它,要去尊重它,要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習慣去取代它。
沒人願意被別人控製
有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就習慣找一個出氣的對象來發泄一下。其實這個是沒有用的,要找發泄的對象很容易,但是要改變對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他隻是讓你罵罵,並不當一迴事。如果一個人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沒有人願意受別人的控製。
但是你如果要求一個人完全不找借口、完全不想辦法安慰自己,而是承擔所有的責任,其實也是不切實際的。隻是當一個人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時候,他心裏要明白:我還是要調整我自己。
一個人要改變別人是很困難的,改變自己會更容易。大家到廟裏頭去,如果哪一天看到觀世音菩薩也在念經的時候,就去問問觀世音菩薩在念誰的經。她就會告訴大家,她在念自己的經,因為念別人的經沒用。
每一個人隻能夠控製自己,很難去掌握別人,求人不如求己。一個人去讀別人的“經”,試了半天不靈,因為是別人在控製;而這個人讀自己的“經”,讀來讀去就靈了。求人不如求己,求神不如求人,現在神站在那裏,它想幫這個人忙,但是它無法行動,因為它沒有身體了。其實,物質是最高度密集的精神。神很靈,但是它不能行
動,因為它沒有物質,即它沒有身體。不要小看物質,世間的一切都要通過物質來運作。當精神的能量最密集的時候,它才可能變物質。
除非有密切的利害關係,一個人才會聽別人的話,而且多半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後遺症會很嚴重。
改變自己較具主動性
改變自己的人生是比較自動和主動的,即一個人怎麽想,他就會產生什麽樣的感受。同樣的天氣,有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不好。天氣是客觀的存在,但人有主觀的感受。
假如一個老板改變了自己,所有的中層幹部也都會改變。比如老板喜歡打乒乓球,他的中層幹部迴家就會拚命練乒乓球;老板如果喜歡打籃球,他的中層幹部自然會組織一個籃球隊。中國人眼睛是往上看的,員工會揣摩上司的心思,他會投上司所好,會讓上司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喜歡打籃球的,成立籃球隊之後,他們會找到對象跟籃球隊有互動,每次要出去比賽的時候,這些中層幹部一定會派先頭部隊過去拜托對方:不要讓老板“吃火鍋”,不要贏太多……
但很多老板是不知道的,即使你告訴他,他也會說不可能。所以,當老板的盡量不要讓中層幹部知道自己的喜好,否則會影響團體的情緒和運作。因為老板喜歡籃球,中層幹部裏麵籃球打得好的都獲得升遷,那大家都會拚命練,要不然就沒有前途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板有什麽嗜好,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和中層幹部扯在一起。如果老板喜歡喝酒,中層幹部也要把酒量練出來,要不然就沒有辦法與老板磨合,就得不到他的信任。如果經常這樣做的話,整個企業文化就會傾斜、會扭曲。
改變自己可改變別人
改變別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這叫“以身作則”。改變小孩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爸爸自己改變。但是如果爸爸改變不了的話,就要做到“以身為戒”。比如一個爸爸想戒煙但戒不掉,他就告訴兒子,說自己也不喜歡抽煙,但是戒不掉,這是自己的毛病,讓兒子不要學。
也就是用自己來做別人的一麵鏡子,兒子知道警戒,爸爸也收到了效果。做爸爸的坦白給兒子講自己什麽都戒得掉,就是抽煙戒不掉,要不要抽煙兒子自己決定,兒子反而不會抽。不用完全以身作則,因為大家都不是聖人,但是要做到“以身為戒”就比較容易。這也是比較好的教育方法。
自己的情緒一定會影響別人,所以做媽媽的如果情緒很平穩,這一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快樂;但是如果媽媽本身情緒激動得非常厲害,那小孩和她在一起就沒有安全感,因為小孩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就會挨打挨罵,他的情緒不會健康。所以父母在家裏麵不要有什麽事情就罵,有什麽事情就開始吵架。父母可以規定個時間,比如每天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全家人集合一下,看看誰有什麽錯誤檢討一下,除了七點半到八點以外,所有時間都不要談這些問題。
大家要記住幾句話:第一,你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第二,你要讓別人平穩,你就要自己先平穩;第三,一旦發生什麽錯誤,你先改變自己,別人很快就會跟著改變。
自己要有意識地演化
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演化,所有人都要有意識地來改變這個世界,否則的話地球會毀滅,人類會消失。按目前的狀況,大家可以看
到,南北極的冰川一直在融化,海水會不斷地高漲,再加上排放二氧化碳的量也比較多,地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溫度高,海水跟著漲,陸地就會被淹沒。日本人現在已經恐慌了,因為很可能有一天東京忽然就不見了;荷蘭人也很緊張,因為他們的國土本來就低於海平麵,現在更要把那些防護堤加高了。
如果現在的狀況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這樣的日子會提前來到,但是如果大家都小心注意的話,它就會變慢——一切都是人在控製的。比如現在提倡每月少開一天車、空調的溫度不要太低等,就是政府在控製,因為現在幾乎每家都有空調,所有人把熱氣排出去了,那外麵就更熱了,熱氣不會自己消失掉的,大家隻是把痛苦轉移給別人而已;而且一個人長期處於空調房,生存的彈性會減小,這兩年全世界熱死的人很多,除了有些地方的氣溫實在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人的彈性變小了,享受慣了舒適的生活,不能適應突然變化的環境。
大家要穩定情緒,要用很正確的觀念來麵對未來。比如說要發展公共交通,要有公交車,要有地鐵,而不是讓每一個人都開車。什麽叫作交通?交通就是沒有辦法把人直接送到家;但是現在大家認為交通就是要直接送到家,結果馬路越寬越擁擠。
吃自助餐是最浪費的,每一個人都撐得不得了,對健康非常不好。沒有信用卡的時候,大家都會量入為出;有了信用卡以後,大家就開始大手大腳地花錢,會用這家銀行的貸款去還另一家,然後又開一個新卡,拆東牆補西牆,到最後欠銀行很多錢,還不清隻能選擇破產或跳樓自殺。很多人現在都是寅吃卯糧,一輩子負債。這樣的人情緒是不會穩定的。
人人都要發揮參考力
什麽叫作參考力?就是一個人會很自然地學別人,而不是強製自己要和別人一樣。一個人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有參考力而不是有權力。如果你今天去勉強別人、限製別人,而不是去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他一定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你的安排,隻要你一放鬆警惕,他就會做更壞的事情。因為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
大家不要存心去影響別人,不管自己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錢財有多少,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或者以身為戒,而不是強製別人去執行自己的命令。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大家很願意同他在一起,會很自願地模仿他、跟他學。
《周易》裏麵為什麽隻有“鹹”卦沒有“感”卦?因為“鹹”和
“感”的最大不同,就是一個有心一個無心,有心、存心要去感動別人,這都是虛假的。有的人做了好事,就存心說自己做了好事,到處宣揚,這是沒有好報的;而有的人做了好事,就會覺得是自己應該做的而已,他才會有好報。有心種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第一節人們喜歡將責任推出去
人們覺得自己無法控製
每個人都應該替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但是有的人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當把責任推出去時,他們自己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盡責任的人,這是管理情緒的一個大問題。
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但是有些人偏偏放棄了,他們寧可聽別人的。有些人做錯了事情,他們會說那是別人教自己的,不然自己是不會做錯的;當鬧情緒的時候,他們會說都是別人把自己氣壞的,不然他們不會這樣。
到底要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推的話,就可能吃虧,尤其是當事情發生、碰到大家都喜歡推卸責任的時候,如果所有人把錯都推給一個人,隻有那一個人承擔,他就慘了。所以,現在大家是不敢認錯,而不是不認錯。
當一個人做錯事情時,如果他心裏很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的錯誤,而且下定決心下次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他的情緒就會比較平靜;如果嘴巴上把責任推給別人,心裏也認為自己沒有錯,那他的情緒就不會穩定。
還有的人經常把責任推給脾氣。有人常說他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脾氣,所以隻好這樣做。其實人嘴上這樣說可以,但是心裏頭一定要有相反的想法,心裏要想著自己的脾氣不改對自己是很不利的,一定要改。
實際上,有些人是自己不想加以改變,而不是說無法改變。一個人隻要觀念一改變,他的整個脾氣就會改變。有些人喜歡怨天尤人,說老天不公平,但他的心裏想的卻是:老天是最公平的,一個人會受到這樣的折磨是活該。這樣想的話,他就會改變。如果嘴上說老天不公平,心裏也承認老天不公平,這個人就永遠也不會改變。
人們覺得情緒不好是由外力引起的
很多人都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情緒是外麵給自己的刺激造成的結果,情緒變化是由外界引起的,事實上不是。人看到一件東西,有時候會很喜歡,有時候會不喜歡,顯然情緒是變化的。一位先生第一次到女朋友家,女方媽媽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明明沒有吃兩口飯,但是就說吃飽了,其實他不是在說謊話,他真覺得飽了,因為這個時候,他的情緒是高度興奮的。
一個人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這叫作內觀,內觀是很重要的。人們平時很難了解自己內部的變化,因為大家過分關注外界的環境。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唿吸的、腸胃為什麽會蠕動、為什麽會忽然間臉紅緊張,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看自己的內部,他們隻注重外部的變化。
現在很多人覺得情緒是沒有辦法控製的,因為環境在變化,而環境變化是人所無能為力的。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生氣,你就問他:“你怎麽這麽生氣?”他會說:“都是他惹我的,他不惹我我會生氣嗎?”然後你去問另一個人:“哎,你怎麽惹他生氣?”那個人就會說:“我惹他?他不惹我就好了,我還惹他?”每一個人都知道是“他惹我”的,而沒有一個人承認是“我惹他”的。
惹人生氣的人很可能是無心的,他不覺得自己惹別人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比如別人向你買東西的時候問:“你這個價錢實在不實在?”你敢說“不實在,還有議價的空間”嗎?你肯定說“實在實在,當然實在”。你去買西瓜,然後問賣西瓜的人“瓜甜不甜”,他會說“不甜”嗎?說不甜誰買啊?他一定說“包甜”。人隻要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別人沒有辦法要求他。可是有些人經常把這些都拋開不談,就認為是別人欺騙了自己,這說明他們對環境沒有深入的認識。
真正的環境和人們想象的有很大落差,很多人經常生活在想象當中,不切實際。當有人發現自己的想象和實際有差距時,情緒就會不好。
人們擁有太多的“一定”
人們情緒非常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定”。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麽一定的,凡是有“一定”的都是非常不可靠的,偏偏有的人滿腦子都是“一定”——一定要表現得好,別人如果表現比他好,他就受不了;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要找個漂亮的妻子……“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不可能。“我隻要很仔細就不會犯錯誤”,不可能,再怎麽校對都會有錯字,因為校對好像秋天掃落葉一樣,永遠掃不幹淨。當一個人說自己派人把院子掃得很幹淨的時候,他就已經犯了很大的錯誤,因為葉子還是在不停地往下落,院子裏一定是不幹淨的。
一個人隻要有“一定”的觀念,他就會失望,情緒也會低落、不安寧。“我這次去,路上一定很順利。”那是不一定的,假如遇到大霧天氣,航班延期;或者火車上人太多,隻買到了站票,沒有位子坐,他肯定會一肚子火。一切都在變化,怎麽可能“一定”呢?可是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定”的觀念,所以情緒經常不安寧,這就是情緒負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慢慢了解,世上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環境時時刻刻在變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而且都是相對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們提出太多的條件
不能忍受生活中有挫折
家人不能生病,牙齒不能痛,頭發不能掉,父母不能老,孩子不能摔跤……人對自己提出了很多要求。為什麽不能生病、不能老呢?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事情。不過如果孩子得癌症了,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基本都是:怎麽會發生在我身上?怎麽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家長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是因為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太多了。
案例
有一個人去看醫生,說自己的背很痛,醫生說是發炎了,吃點藥就不痛了。病人說藥力過了以後還是會很痛,他想把痛的地方換一個位置。醫生說換在哪個位置,病人說換在醫生的背上。
人們都希望別人受罪,都覺得自己不能夠受罪。很多人都認為別人受折磨是一種磨煉,而自己稍微有一點挫折,就是老天不公平。事實上,人們對別人與對自己經常是雙重標準。
忍受不了不美好的事情
有很多人會說“我受不了”,特別是當他到了一個陌生環境的時
候,他會覺得無依無靠,覺得吃的也不習慣,住的也不習慣。其實人應該學會“隨遇而安”,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但是現在有人走到哪裏就罵到哪裏,走到哪裏就把牢騷發到哪裏,走到哪裏都要跟別人起衝突。
有很多人到國外待了一段時間,迴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的國家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覺得國外的月亮都比自己國家的圓。他們覺得自己從海外歸來,是了不起的,是高人一等的,所以他們不能適應人多的環境。可是中國人這麽多,沒辦法和其他國家比。
在美國,人們住的房子都很大,而且房子之間的距離也很大,有時連人影都看不到,許多人都過得很寂寞。所以他們養成了習慣,一迴家就把電視打開,因為這樣做最起碼可以聽到聲音;或者有的人會養條狗,如果實在找不到人說話就同狗說……這些情況都是不得已才存在的,而不是要以這個為榮。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環境是讓每一個人都能滿意的,所以,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
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有人常常認為:“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否則這些人就是壞人,壞人就應該受懲罰。”為什麽別人要公平地對待你呢?你有你的親疏有別,他有他的親疏有別。每個人的立場、標準和處境都不一樣,沒有理由要求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
人們把責任往外推是沒有用的,沒有人會因為別人把責任推給他就承擔責任,推隻是個過程。一個人隻有心裏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有實質上的效果,才會很快改正錯誤。“自行車為什麽丟了?因為小偷太厲害了。”如果你一直這樣想,你永遠守不住你的車。你即使罵小偷罵得很難聽,他也聽不到,照樣會偷你的車。
其實,車丟了之後要先作自我檢討:我太大意了,我認為自己幾分鍾就出來,所以沒有上鎖,以後不可以這樣。但是你嘴上可以罵:小偷可惡,不偷別人專偷我的。這樣可以減少一些心理壓力。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責任全部往外推,隻能是減少了自己的壓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隻有真正改變自己,才有辦法得到好的效果。
但是現在人們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喜歡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控製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情緒始終不得安寧。如果一個人把“怨天尤人”變成習慣,自己也不願意做自己的主人,那他一輩子情緒都不會安寧。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但是有很多人都在走那種沒有用的路子,總想要改變別人。比如最常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別的孩子出色,所以,他們拚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孩子,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但是,結果往往是不理想的。父母連自己的孩子也改變不了,他們又能改變得了誰呢?孩子隻是暫時性地怕你、聽你的,等哪一天他長大了、有實力了,反過來你就要聽他的。把這些都想清楚,人們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第二節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
孩童時期種下的禍根
人們最通常的一種反應,就是怨天尤人。比如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說:“老天啊,你怎麽可以這樣,你實在是不公平!”為什麽人們總是抱怨老天?因為抱怨老天,老天不會懲罰他;事後後悔,老天也沒有什麽反應。第一,老天不會說話;第二,人罵老天,老天沒有反應;第三,老天愛怎麽樣就怎麽樣,根本不理人。人們把一切罪過都推給老天,不會得罪別人。
一個人如果對老天不信任,他就開始尤人——把過錯推給別人。但是他又不敢把責任推給老板或比自己強大的人,所以就開始欺負弱小。在公司受了氣的丈夫,迴家會把氣撒在妻子或孩子身上;挨了老師教訓的高年級學生,會把不滿發泄在低年級學生頭上,等等。人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對自己很不利。因為弱者不會永遠是弱者,等他們有一天有能力反抗了,那些昔日的“強者”就倒黴了。
人們情緒不穩定,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比如有些人喜歡撕紙,因為小時候他一撕紙就會挨家長的罵。直到有一天,他學會了偷偷地撕,看到紙就撕。因為家長壓抑他,他要發泄,就會在暗地裏違背家長的意思。
案例
我會拿紙給我的小孫子撕,這樣他才知道紙一撕就會破,而且有時候是不能撕的。我早晨起來寫東西,我最小的孫女就跑過來坐在我旁邊。然後她要紙,我就給她紙;她要筆,我就給她筆;看見我在寫,她也在那裏寫。她長大以後自然會愛惜紙,會拿筆來寫字,我就不必教她了。如果一大早我就喝酒,她也會有樣學樣地拿酒喝,這就不好了。
很多人都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言教多於身教,因為講道理比較容易。有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父母可以“希望”孩子,但是不能“要求”孩子。人可以期望高一點,但是不能要求太高。要求太高,小孩子會盲目地抗拒,因為他不抗拒的話就會活得很辛苦。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天性,一天到晚教他,耗費了很多時間學這個學那個,但是學的時間久了,孩子就開始偷懶,開始保護自己。所以,會教小孩的人,一旦發現小孩累了,就會讓他休息一下,因為如果小孩很疲倦,他就會哭會鬧,有逆反心理,這時候再怎樣學也沒有效果。
最好的幼兒園是不教任何東西的,就像蒙台梭利1學校一樣。因為幼兒園的教育是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即老師可以準備各式各樣的課程讓小孩自由去選擇,小孩選擇什麽,老師就知道他對什麽感興趣,知道要重點培養他哪方麵的愛好,別人是不能勉強他的。
童年會有很多很可怕的情緒遺產。小孩在母親子宮裏麵的時候與母體是連在一起的,母親的情緒對他影響深遠。所以,一個女人懷孕時,醫生經常會讓她多開心一點、樂觀一點,不要太激動,不要跟人生氣,等等,這樣生出來的小孩子才會健康。
很多小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恐懼,因為他們經常被否定,因為媽媽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個人如果受到很多的壓抑,他就會開始依賴父母,因為依賴父母、聽父母的話,他才不會挨打。但是這樣的話,他就會慢慢地逃避現實,去幻想一個很美好的世界,這是不正常的。
利用語言來保護自己
人慢慢長大以後會學會用語言來保護自己。剛開始人是用哭來抗爭,會講話以後就開始找理由。很多中國人都是理由專家,比如有人把杯子打破了,他會說是因為杯子上有油太滑了他才會打破的,他一定會找一個理由來搪塞、來騙自己。小孩為什麽會找理由?多半是媽媽造成的,因為媽媽總說:該死,又打破了。小孩子會覺得自己隻是打破玻璃杯,怎麽會“該死”呢?媽媽昨天也打破一個,為什麽她不該死呢?但他又不敢問,所以就開始壓抑自己。等到長大的時候,他就開始叛逆了,不聽話了。
人們會利用理由編造一大堆的謊言,這都是後天教育所造成的。小孩子打破玻璃杯,媽媽就要告訴他,打破了就打破了,媽媽也打破過,你要小心地把碎片清理幹淨,不要被它紮傷了,如此小孩子的心理會很正常。但是現實中,很多媽媽都會大驚小怪,好像小孩做了天大的壞事一樣。這樣小孩子就開始有很多情緒負債——他一輩子都會跟著倒黴,長大以後,不管發生什麽事情,為了避免挨罵,他都會找理由。
長期以來,人們都會用知識推卸責任,而很少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什麽會有假藥?為什麽會有假煙?為什麽有很多食品那麽可怕……如果去問廠商,廠商肯定會找一大堆理由,說他們自己做不了,隻好委托別人做,這是很正常的外包,而且當時提的條件都是合法的,隻是“沒想到”會搞成這樣子;或者自己做的時候合格標準是這樣的,等到產品出來的時候,合格標準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等等。
情緒遺產的幹擾常揮之不去
人們從小積累的這些不正常的習慣,經常揮之不去,所以人們不是抱怨老天,就是抱怨別人。中國人經常一檢討,就把責任推出去,不會自己承擔。但是有的領導開檢討會時就處理得很高明。他很少說這個錯那個錯,因為他知道那沒有用,隻會使大家很不舒服而已。
他一定會說:這件事情,各位都沒有錯,是我的錯,我當初沒有考慮得很周到,在過程當中也沒有及時提出辦法來。他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看大家有什麽反應,如果大家說是他的錯,那他會自我檢討,看是不是自己領導有問題,要麽就是平常真的太不關心員工,引起員工的一致不滿。
但實際情況多半不是這樣的,一旦他把錯攬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勇敢地來承擔,說這個跟領導沒關係,是他們的錯。然後作為領導的他就會說:既然每個人都有錯,那就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責任,也沒什麽大事,大家把這次錯誤切切實實地記載下來,以後不犯就好了。這樣做既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又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所以,中國人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有錯,而不是逼著大家一定要承認錯誤。有的人常常在做沒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因為他自己不會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擺不平,別人也就不會相信他。
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
一個人要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不能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響與童年的陰影作用之下。人是習慣的動物,沒有錯,但習慣是會改變的。而習慣改變是從觀念開始的,觀念一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一改變,情緒就改變。一個人要培養一些更健全、更合乎現實的觀念,來取代自己以前的觀念。比如“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就與以前的解釋不太一樣。以前每家人都很少和外麵的人接觸,但是現在所有的人都要和外麵的世界充分接觸。今後,人類最要緊的不是家庭,而是社區,所以,隻是“家庭和睦”已經不夠了,還要做到使整個社會和諧。
不過基本的原則不能變,即要有所變有所不變。可以變的是權宜措施,不能變的是基本原則,否則一個人變得連原則都沒有,就太可怕了。反求諸己比怨天尤人要有效而且方便。
曾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經常反省自己。曾子沒有做什麽大官,也沒有什麽錢,但是他了不起,他每日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但是對做過的事情並不後悔,他認為凡是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好事情。一件事是好是壞,是人心決定的,一個人覺得它是好事情,它就是好事情。比如生病住院,有人會覺得“好,我可以趁機休息了”,有人會覺得
“我怎麽那麽倒黴”。而且從好處去想,人就會得到一些教訓。
人看到的是壞事情,但不一定是壞事情。比如別人借了你十萬塊錢,他不還了,他破產了,你怎麽辦?你現在罵他也沒用,告他也沒用,打他也沒用,你隻能告訴自己:這是個教訓,幸好是十萬,如果是一百萬我今天就完蛋了;幸好我當年借他錢的時候,沒有去貸款借給他,以後我就知道不能隨便借錢給別人了。這樣想的話,你的情緒就不會那麽激動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怨天尤人也不如自求合理。一個人如果想要管理好情緒,就要常常去檢討自己,常常去調整自己,常常去改變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合理。合理就好了,不要過
分。但是有人經常過分或者不及,不能好好掌握“度”的問題。
一個人對人太客氣是虛偽,對人不客氣是驕傲;對人太好是獻媚,對人不好就是有成見。做得太快,別人就懷疑他得到好處;做得太慢,別人就懷疑他心不甘情不願。他處處要表現,別人就覺得他這個人心很虛,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什麽都不表現,別人就覺得他太怕事,連這個都不敢做,那活著幹嗎?所以,人們是否掌握好了“度”這個問題,對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求人不如求己。盲目學別人,就會埋沒了自己。天底下最可靠的就是自己,他人是靠不住的。
第三節自己才是情緒的主宰者
道家主張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人的情緒不穩定,和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思想流派眾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總是不滿意:鼻子怎麽那麽塌,個子怎麽不長高一點,眼睛怎麽一邊大一邊小……很多人總是挑剔自己,總是不能接納自己。其實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隻是過程很緩慢而已。中國人最清楚相由心生的道理,一個人的心一改變,他的相貌就會改變,管理好情緒可以真正地改變人的相貌。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很平穩,他就不會到處惹事,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也不會讓別人想辦法整他,他自己每天過得很安全,臉上的表情就會始終平和,而不會像有些情緒焦慮的人一樣整天皺著眉頭。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說:
第一,要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沒有老天就沒有人,老天就是天地,就是自然,因為有天地自然的環境,人才能夠生存。為什麽火星上沒有人?就是因為它沒有天地自然的環境;為什麽地球上有人?就是天地自然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即使是孿生兄弟,彼此也有細微的差別。如果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那就糟糕了。其實,大家應該很愉快地接受這種現象:幸好自己長得和別人不一樣,爸爸才認識我,要不然迴家叫他他都不理我。
既然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那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可是現在的教育卻是要把大家變得都一樣,變得沒有自己的個性,是讓人們有條件地接納自己,比如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不能輸給別人、一定要升級、一定要讀完小學、一定要考重點中學……沒有必要,有人學習就是不好,但是他們很擅長幹別的事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道家的主張同現行的教育是剛好相反的。
第二,大家要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取代的。政府把一個人的兒子調去服兵役,或者是從事什麽工作,假如說這個兒子因公去世了,政府用另外一個人還給他,當作他的兒子,他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是非常獨特的。大家要很慎重地對待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樣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榮譽,珍惜自己的機會,不會隨隨便便地過一天算一天。
第三,一個人既然長成這樣子,一定有長成這個樣子的道理。有的人,別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當將軍的;有的人長得文縐縐的,是不會當將軍的,別人越看越不像。個人有個人的理想,個人有個人的條件,個人有個人的需求,因此大家最好不要跟別人比來比去。中國人最喜歡比來比去,結果就產生了很多痛苦。其實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比如個子矮的人要覺得很高興,因為要擦天花板的時候不會找他;個子高的人也要很愉快,因為有些東西隻有他自己抓得到,打籃球的話也占便宜。一個人會長成什麽樣子,就是為他這輩子要做什麽事情的一個準備,所以大家應該去體會自己長成這個樣子是要做什麽的,而不能老想著自己長得不漂亮或者長得不帥。
第四,一個人就算能力不強,就算被別人看不起,也沒有什麽好計較的。因為人一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隻要活著就是不平等的。一個人能力強,很可能是遺傳父母的優良基因,或者家裏有條件供他去學習各種技能、見各種世麵;有的人能力差,可能就是沒有條件去學習。人們很多觀念,都是從不平等而來的。比如有人生在富貴之家,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有人生在貧困之處,就會覺得自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其實,不用計較這些,隻要認真安排自己的人生,照樣能活出精彩。
第五,不要去計較世俗的評論。有的人非常計較世俗的評論,比如有些明星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因為受不了別人整天的議論,心理壓力太大。其實,別人說什麽是別人的事,自己做什麽是自己的事,如果整天活在別人的評論中,遲早有一天會受不了的。
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
人們種種的情緒反應,就是因為給了自己太多的要求和條件,使自己無法對自己滿意。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一種好現象,叫作自我激勵;但是,從不好的方麵來說,這就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會讓人未老先衰、得憂鬱症,甚至會嚴重到得自閉症,不和別人來往。如果大家現在想有一個新的開始,那就告訴自己要重新選擇自己的未來。
一個人是要有條件地接受自己,還是沒有條件地接受自己,是人的第一個選擇。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有錢也快樂,沒有錢也快樂;有工作也快樂,哪天失業了還是快樂,即要隨遇而安。一個人隻要有條件,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條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滿足。
給自己一個清晰的目標
人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大家首先要堅定一個信念,就是人可以改變一切。如果你給自己這個清晰的目標,它就會產生力量,否則它就沒有力量。“心誠則靈”就是說如果心裏有個清晰的目標,自己希望的事情就會發生。
人是觀念的動物,“心想事成”是說觀念可以決定一切,一個人的言行是根據自己的觀念而改變的。有些人去買東西時,看不起那些小販,但是現在他的想法需要改變了:我不要得罪他,如果得罪他,他會把壞的東西賣給我,那樣的話我就得不償失了。
人要改變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調整自己的觀念,麵對自己的一切,找到一個合理的反應。長期以來,人們的很多觀念都被扭曲了,比如家務一定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可以下了班之後什麽都不做。以前男人忙於種田,迴來已經筋疲力盡了,家裏的事情當然女人就要負擔起來了;但是現在大家都有工作了,就不能把家事完全交給女人,男人也要負擔一些。先把觀念調整過來,再作合理的反應。但是這種反應又不能過分,過分到說把所有事情都交給男人,變成男人要叫苦連天了,同樣是不合理的。
案例
現在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你洗一餐我洗一餐,大家平等”。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就是為了“你洗一餐我洗一餐”鬧到離婚的。因為丈夫比較老實,輪到他洗碗的時候,他就乖乖地洗。但輪到妻子洗碗的時候,妻子就把剩菜放在冰箱裏麵,下一頓吃完了,讓丈夫一起洗。
一個人過分精明了,會害死自己,因為過分精打細算,是沒有人能夠和他相處的。一切都不要過分,一切都盡量求合理,這就叫作理性,叫作邏輯。
感謝賜予你逆境的眾生
大家要感謝賜予我們逆境的眾生,要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去
接納一切。比如一個人摔了一跤,他摸摸頭還在,就覺得幸好頭還
在,那他就會覺得很愉快,而不是因為摔了一跤就愁眉苦臉,覺得自己倒黴。
結果是大家不可能控製的,但過程是可以調整的,所以要盡量去調整過程,而不必太計較結果。而現在人剛好相反,都是結果論。不管用什麽辦法,隻要考及格就是及格了,這是不對的。中國人要考試時都很有把握:我這次充分準備,一定會考高分。但是進考場以後,發現出的題目他都不懂,這個時候他是道家:這個老師專門給我搗蛋,會的不出,不會的每個都出。不過既然已經這樣了,那我就會的多寫一點,不會的寫得更多一點,爭取同情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師一看他不會還寫這麽多,好,給六十分算了。但是現在的老師也沒有道家思想:寫那麽多,沒有一個是對的,零分。很多人現在不接受這些觀念,所以搞得大家無所適從。考完了,老師公布成績了,有人考全班最後一名,會很傷心嗎?不會。他會想:幸虧我是最後一名,才救了你們,如果我不是最後一名,你就是最後一名。這種“阿q精神”有時值得大家合理地去運用。
讓情緒跟著心情走
從現在開始,大家要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自己的心走,也就是要確保自己選擇的權利,這是自主性的表現。別人都認為不好的意見,你可以認為好,隻要你不妨礙他們,這是你的權利。不同的當中,有同的部分,大家隻有尊重不同的選擇,才能實現“大同世界”。什麽叫大同?大同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彼此有點不同,即要“大同小異”。如果每個人都一樣,那就是“一同”,而一同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人要先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要走的路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樣才會走得自由自在。隻要他不去幹預別人、不妨礙別人,愛怎麽走是他的自由。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會找到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路。
花是紅色的好看,還是黃色的好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認為紅色的好看,那大家就很可憐了,因為世界上永遠隻有一種紅花,其他顏色的花都不見了,沒有人種、沒有人買,也沒有人插。如果有人喜歡紅的,有人喜歡黃的,有人喜歡紫的,才會各色各樣的花都有,沒有必要要求一樣。有些事情是要一樣的,有些事情不一樣反而更好。人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不是完全一樣,也不是完全不一樣。
第四節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人與人之間有個別差異
人有共性,也有個性
有些人最擅長做的一件事,就是同時說兩句很矛盾的話。比如一方麵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另一方麵又會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人類共通的部分,共同的性質就叫共性;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是指人們的個別差異,就是個性。一個是共性,一個是個性,兩個都存在。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餓了就要吃東西,疲倦了就要睡覺。有很多人說他睡得很少,其實不必介意。因為按照人們共同的生理需求,當一個人實在受不了的時候,他自然就睡著了;他還撐得住,就表示他根本不用睡這麽多。所以,並不是說每個人的作息時間一天到晚都是相同的,要同一時間休息,同一時間睡覺等,因為有人睡八個小時才夠,有人睡六個小時就行了。
拿破侖隻睡三個小時,但如果有人說自己學拿破侖,也睡三個小時,那他一定會死得很快,因為拿破侖睡三個小時,有一個輔助的條件,就是隻要打個盹兒他就能消除疲勞,那當然可以了,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這個樣子,所以不要盲目地和別人保持一致。人有共同的部分,使得大家很容易彼此了解;但是人也有個別差異,這是讓人很頭疼的事情。一對同胞兄弟,父母是一樣的,但是生下來就是不一樣,因為一個人遺傳了爸爸這部分,一個人遺傳了媽媽另一部分,遺傳的部分不一樣,組成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是孿生兄弟,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個別差異使情緒反應表現得不相同
個別差異,是使得人們情緒反應會產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必須尊重個別差異。有的人喜歡喝茶,有的人喜歡喝咖啡,喝茶的人就不要去批判喝咖啡的,大家各喝各的。錢穆教授在中國一定喝茶,可是到了西方,他一定喝咖啡。因為他說美國沒有好茶,自己隻好喝咖啡;迴到中國有好茶,就不用喝咖啡了。
有人到美國,非要花很多時間去吃中國菜,他們不願意去嚐嚐麥當勞;有人到美國,寧願開車兩三個小時,也要去吃一頓中國菜,沒有中國菜他就不吃飯。如果人連這點彈性都沒有,情緒怎麽會穩定
呢?其實,在美國很難吃到正宗的中國菜。
案例
有一次在美國中西部,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中國餐廳,我們幾個人就進去了。進去以後,我看到一個中國人往裏麵一直跑,就覺得很奇怪,我問服務員剛才是不是有個中國人往裏麵跑。他說有,是老板,老板隻要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我就到裏麵找老板,我問他為什麽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他說不跑不行。
因為他是來這裏讀書的,結果後來讀不下去,又不敢迴
家,什麽都不會,就開了個中國餐館,可是自己又不會做菜,就買了個食譜,菜也是買的現成的,專門騙老外,如果中國人來吃飯就會發現這個秘密,所以他看到中國人就躲。
如果你一開始就罵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是不對的,因為別人有別人的道理,隻是你不了解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大家要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尊重各自的差異性,這樣大家的情緒都會很穩定。
個別差異的主要來源
麵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情緒反應不同
人們麵對同樣一件事情,經驗不一樣,立場不一樣,喜好不一樣。比如看電視,很多人喜歡看足球比賽,而且非看不可,晚上不睡覺也要看;但是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他什麽節目都可以看,但是會配合自己的時間,他有時間、有精力才去看。為什麽一定要說自己是標準的足球迷,一定要看足球賽,好像不談一些足球,就趕不上時髦了一樣呢?
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大家也不用彼此看不慣。
文化、家教、性別、個人特質不一樣
麵對同一件事情,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感受不一樣,因為文化不
同、家教不同、性別不同、個人的特質不同。比如美國小孩一到18歲就要離開家庭,如果他不離開家庭,就會覺得很丟臉。美國人撫養小孩到18歲,18歲以後小孩讀大學,他就開始自己去貸款,將來畢業以後,再去還這部分錢。
而在中國,孩子要讀書,肯定是家長出錢,中國父母很辛苦。中國家庭是無限公司,美國家庭是有限公司。美國人寧可把他的財產捐給社會,也不會給自己的孩子。中國人是再怎麽樣也要留給自己的
孩子。文化不同,導致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各有利弊。
在夏威夷,人們會發現,有的人一大早去遊泳,遊完之後,挖一個沙坑,把自己埋在坑裏麵,沙埋到脖子那裏,曬一整天也不會頭暈。但是有的人曬一個小時,就暈倒了,所以他們會躲在椰子樹底下,或者會撐把傘。
有時躲在椰子樹下麵的人被掉下來的椰子砸昏了,有人告訴他們去告夏威夷政府,一告得到幾百塊錢美金的賠償,那有些人就有興趣了,他們不但躲在那裏,而且還搖椰子樹,看看椰子會不會掉下來,結果搞得夏威夷政府把即將成熟的椰子都給摘掉,所以造成了夏威夷海邊的“椰子不結果”的現狀。誰對誰錯?沒有人對也沒有人錯,因為每個人想法不一樣,這是個人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所造成的。
家教不同。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家風,這會造成自己的看法和別人不一樣。
男女是平等的,但是性質不一樣,同潛不同質。而且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嗜好不一樣、學習和成長的背景不一樣,所以大家要彼此尊重。
深入了解有助於彼此更加包容
大家首先要明確一件事,即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如果能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每個人都會使自己的修養變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先入為主,經常自以為是、以偏概全,非常自我而否定了別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麵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最後會讓自己承受“不安”這個後果。所以大家要了解周圍的人,了解他們的愛好、脾氣,了解他們的觀念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然後加以理解,互相包容,做到和諧相處。
情緒上所有不良的反應,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程度不一樣,方式也不一樣,所以隻能靠自己去調整,因為隻有自己才最了解問題在哪裏。比如說有的人一被別人講到自己痛點的時候,他的反應就會非常激烈;有的人不會,他聽到別人講他的錯誤,他會很仔細去聽,然後改正;而有的人會和別人爭辯到底,死不承認。
我見過一個人,別人在台上指名道姓地罵他,他在那裏聽,好像在聽別人的事情一樣,無所謂。有人就問他:那人在罵你,你知道嗎?他說當然知道了,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罵過我,而且他每到一個地方一定這樣罵,我對他很習慣了,大家也知道他是亂罵的,那我有什麽可氣的呢?這個人的修養就是非常好的。
人們不全好也不全壞
人們不全好也不全壞,有些人一直希望自己全好,不可能;一直希望別人全好,也不可能;說這個人全壞,更不是事實。人的行為隻代表自己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全部。比如有的人隻是嘴巴壞而已,心很好,是“刀子嘴,豆腐心”。反之,有壞心眼的人,嘴巴卻往往
很甜。
別人有缺點自己也有缺點,不用責怪自己,把自己貶得很低。一個人隻要不斷地把好的部分增強起來,把不滿意的地方慢慢修改,讓它減少就行了。
人們深受環境的影響
雖然大家不能接受環境決定論,但我們還是要承認環境對人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人畢竟是社會的一分子,在這個社會裏麵,人要生存,就不可能不被外力所吸引、所影響。比如塞車,我在世界各地旅遊,經常能聽到相同的話:哎呀,又塞車了。其實全世界的都市沒有一個不塞車的,塞車是平常的事,到華盛頓地區,過一座橋可能要等四十分鍾;在台北,看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半個小時也到不了,但是如果人下來走路很快就到了。
人的個性是人的社會個性,因為人的存在是依賴這個社會的,沒有這個社會,人活不了。人一定要群居,也是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事情全做了。人是獨立的個體,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所以人的反叛性不能太強。當所有人都靠右走的時候,你要勉強自己靠右走;當紅燈亮的時候,你要勉強自己忍耐去等待。人們要接受社會的約束,接受文化的規範,不能太叛逆——一個人在社會中,就要接受團體的約束,因為他是團體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活生生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我,大家要自我約束,不要太過自我,一定要為別人著想。所以一個人前半夜要想自己,後半夜一定要想想別人,但是很多人說自己後半夜睡著了,如果去想別人的時候睡著了,就是這個人不關心人。
做任何事情,大家一定要記住,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的存
在,而且不要隻局限在“我和你”,因為中國人還有個“他”,“他”比
“我和你”更重要。因為你們兩個人的對錯,是他人在決定的。比如有兩個人在這裏爭辯,都說自己對,但自己說是沒有用的,要“大家”來評判。“大家”看你錯你就是錯,“大家”看你對你就是對。這個“大
家”就是“他”。所以一定要尊重第三者的存在,要尊重他人共同的評判。
世界上的事情其實是“團團轉”,而不是直線性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受西方思維的影響,直線思考,對就對到底,錯就錯到底。其實對會變錯,錯會變對,中國人的思維是轉來轉去的,這是陰陽文化造成的。
第五節改變自己就在影響別人
人是習慣的動物
人是習慣的動物,是生活在一連串習慣當中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所以,改變習慣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改變的話,又叫作不長進。一個人要長進,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習慣。
改變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什麽?有的人說是用另外一個習慣來取代這個習慣,這是最容易的。比如說抽煙的人,要他戒煙實在很難,所以有人就會買一個假的煙鬥,然後放在嘴巴上,慢慢取代那個真實的香煙。還有的人買一包自己最喜歡抽的香煙,放在口袋裏,自己聞得到、看得到、拿得到,但就是不抽,這種人最了不起,很有毅力。也有人說:我要戒煙了,你們不能抽,不能讓我看到,你一抽我也要抽。這種人是永遠戒不掉的,因為他沒有麵對問題的勇氣,沒有堅韌不拔的決心。
案例
我爸爸是抽煙的,從小就讓我點煙給他抽,因為他在忙著做事情,所以從小我也會抽煙,而且是名正言順地抽。但我現在是不抽煙的,因為我覺得:第一個,太花錢,抽的煙足夠人買很多東西;第二個,長時間抽煙,牙齒一定會變黑,很難去掉;第三個,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嚴禁抽煙。有這麽幾個觀點以後,我就不抽了。
所以,任何習慣,大家不要用對抗的心情去看它,不要用厭惡的心情對它,要去尊重它,要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習慣去取代它。
沒人願意被別人控製
有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就習慣找一個出氣的對象來發泄一下。其實這個是沒有用的,要找發泄的對象很容易,但是要改變對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他隻是讓你罵罵,並不當一迴事。如果一個人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沒有人願意受別人的控製。
但是你如果要求一個人完全不找借口、完全不想辦法安慰自己,而是承擔所有的責任,其實也是不切實際的。隻是當一個人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時候,他心裏要明白:我還是要調整我自己。
一個人要改變別人是很困難的,改變自己會更容易。大家到廟裏頭去,如果哪一天看到觀世音菩薩也在念經的時候,就去問問觀世音菩薩在念誰的經。她就會告訴大家,她在念自己的經,因為念別人的經沒用。
每一個人隻能夠控製自己,很難去掌握別人,求人不如求己。一個人去讀別人的“經”,試了半天不靈,因為是別人在控製;而這個人讀自己的“經”,讀來讀去就靈了。求人不如求己,求神不如求人,現在神站在那裏,它想幫這個人忙,但是它無法行動,因為它沒有身體了。其實,物質是最高度密集的精神。神很靈,但是它不能行
動,因為它沒有物質,即它沒有身體。不要小看物質,世間的一切都要通過物質來運作。當精神的能量最密集的時候,它才可能變物質。
除非有密切的利害關係,一個人才會聽別人的話,而且多半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後遺症會很嚴重。
改變自己較具主動性
改變自己的人生是比較自動和主動的,即一個人怎麽想,他就會產生什麽樣的感受。同樣的天氣,有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不好。天氣是客觀的存在,但人有主觀的感受。
假如一個老板改變了自己,所有的中層幹部也都會改變。比如老板喜歡打乒乓球,他的中層幹部迴家就會拚命練乒乓球;老板如果喜歡打籃球,他的中層幹部自然會組織一個籃球隊。中國人眼睛是往上看的,員工會揣摩上司的心思,他會投上司所好,會讓上司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喜歡打籃球的,成立籃球隊之後,他們會找到對象跟籃球隊有互動,每次要出去比賽的時候,這些中層幹部一定會派先頭部隊過去拜托對方:不要讓老板“吃火鍋”,不要贏太多……
但很多老板是不知道的,即使你告訴他,他也會說不可能。所以,當老板的盡量不要讓中層幹部知道自己的喜好,否則會影響團體的情緒和運作。因為老板喜歡籃球,中層幹部裏麵籃球打得好的都獲得升遷,那大家都會拚命練,要不然就沒有前途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板有什麽嗜好,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和中層幹部扯在一起。如果老板喜歡喝酒,中層幹部也要把酒量練出來,要不然就沒有辦法與老板磨合,就得不到他的信任。如果經常這樣做的話,整個企業文化就會傾斜、會扭曲。
改變自己可改變別人
改變別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這叫“以身作則”。改變小孩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爸爸自己改變。但是如果爸爸改變不了的話,就要做到“以身為戒”。比如一個爸爸想戒煙但戒不掉,他就告訴兒子,說自己也不喜歡抽煙,但是戒不掉,這是自己的毛病,讓兒子不要學。
也就是用自己來做別人的一麵鏡子,兒子知道警戒,爸爸也收到了效果。做爸爸的坦白給兒子講自己什麽都戒得掉,就是抽煙戒不掉,要不要抽煙兒子自己決定,兒子反而不會抽。不用完全以身作則,因為大家都不是聖人,但是要做到“以身為戒”就比較容易。這也是比較好的教育方法。
自己的情緒一定會影響別人,所以做媽媽的如果情緒很平穩,這一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快樂;但是如果媽媽本身情緒激動得非常厲害,那小孩和她在一起就沒有安全感,因為小孩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就會挨打挨罵,他的情緒不會健康。所以父母在家裏麵不要有什麽事情就罵,有什麽事情就開始吵架。父母可以規定個時間,比如每天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全家人集合一下,看看誰有什麽錯誤檢討一下,除了七點半到八點以外,所有時間都不要談這些問題。
大家要記住幾句話:第一,你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第二,你要讓別人平穩,你就要自己先平穩;第三,一旦發生什麽錯誤,你先改變自己,別人很快就會跟著改變。
自己要有意識地演化
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演化,所有人都要有意識地來改變這個世界,否則的話地球會毀滅,人類會消失。按目前的狀況,大家可以看
到,南北極的冰川一直在融化,海水會不斷地高漲,再加上排放二氧化碳的量也比較多,地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溫度高,海水跟著漲,陸地就會被淹沒。日本人現在已經恐慌了,因為很可能有一天東京忽然就不見了;荷蘭人也很緊張,因為他們的國土本來就低於海平麵,現在更要把那些防護堤加高了。
如果現在的狀況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這樣的日子會提前來到,但是如果大家都小心注意的話,它就會變慢——一切都是人在控製的。比如現在提倡每月少開一天車、空調的溫度不要太低等,就是政府在控製,因為現在幾乎每家都有空調,所有人把熱氣排出去了,那外麵就更熱了,熱氣不會自己消失掉的,大家隻是把痛苦轉移給別人而已;而且一個人長期處於空調房,生存的彈性會減小,這兩年全世界熱死的人很多,除了有些地方的氣溫實在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人的彈性變小了,享受慣了舒適的生活,不能適應突然變化的環境。
大家要穩定情緒,要用很正確的觀念來麵對未來。比如說要發展公共交通,要有公交車,要有地鐵,而不是讓每一個人都開車。什麽叫作交通?交通就是沒有辦法把人直接送到家;但是現在大家認為交通就是要直接送到家,結果馬路越寬越擁擠。
吃自助餐是最浪費的,每一個人都撐得不得了,對健康非常不好。沒有信用卡的時候,大家都會量入為出;有了信用卡以後,大家就開始大手大腳地花錢,會用這家銀行的貸款去還另一家,然後又開一個新卡,拆東牆補西牆,到最後欠銀行很多錢,還不清隻能選擇破產或跳樓自殺。很多人現在都是寅吃卯糧,一輩子負債。這樣的人情緒是不會穩定的。
人人都要發揮參考力
什麽叫作參考力?就是一個人會很自然地學別人,而不是強製自己要和別人一樣。一個人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有參考力而不是有權力。如果你今天去勉強別人、限製別人,而不是去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他一定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你的安排,隻要你一放鬆警惕,他就會做更壞的事情。因為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
大家不要存心去影響別人,不管自己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錢財有多少,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或者以身為戒,而不是強製別人去執行自己的命令。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大家很願意同他在一起,會很自願地模仿他、跟他學。
《周易》裏麵為什麽隻有“鹹”卦沒有“感”卦?因為“鹹”和
“感”的最大不同,就是一個有心一個無心,有心、存心要去感動別人,這都是虛假的。有的人做了好事,就存心說自己做了好事,到處宣揚,這是沒有好報的;而有的人做了好事,就會覺得是自己應該做的而已,他才會有好報。有心種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