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要看開,不要看破
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 作者:曾仕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五章人要“看開”,不要“看破”有治標的方法,也有治本的方法,隻有找到合理的方
法,才能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節管理情緒時常見的治標方法
幾種常見的治標方法
人都是邊學習邊長大的。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大家都積累了很多穩定情緒的方法:
有的人會弄一個目標讓自己把憤怒和不安的情緒通通發泄出來。比如,弄個沙袋,通過讓人使勁打沙袋發泄。日本的很多公司都會有一個小房間,裏麵有橡膠人,上麵寫著公司領導的名字,如果員工不高興,就可以去打這個橡膠人,出來以後,人的情緒就會平穩一點。
有的人會寫信,這也是很常用的方法。當一個人對某人很生氣,氣到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他就會拿筆在紙上寫道:某某你是世界上最大的混蛋,你……把他能想到的最惡毒的罵人的話通通寫下來,寫一大堆。可是他不會馬上把信傳真給那個人,也不會馬上寄給那個人,寫完之後他就把信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再去看,他會覺得很可笑。人在氣頭上,在高度激昂的情緒之下,是相當不理性的。但是時過境遷,大家會覺得那沒有什麽了不起。
有的人會選擇出去散步來緩解情緒的不安。比如在公司裏,領導告訴員工要做什麽,但是員工做不到或者他根本就不能接受領導的建議時,就會借故出去走一走,讓領導找不到他,領導就知道他有意見。在家裏也一樣,如果是夫妻吵架,那就出去散散步,然後再迴來。當情緒穩定的時候,很多天大的事情,人都會覺得不算什麽;但是在氣頭上時,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所以夫妻們要注意,當另一半聲音很高的時候,你不要比他更高,對方說話聲音越大,你說話聲音就要越小,他就會慢慢小聲下來。就好像一個人去別人家裏,一開始問:“有人在嗎?”那人一定說:“在這裏呢,幹嗎?”如果說:“請問有人在家嗎?”那人就會說:“有何貴幹?”他會按照你的標準來迴應,因為這是刺激和反應的一種頻率問題。有的人出去看到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會找個出氣筒發泄,比如日本人玩的遊戲purepinball1,就是一種發泄的方法。
每個人一定會找到一種消氣的方法,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這些方法都是治標的,隻會在短暫的時間裏讓一個人消消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同時這種方法用多了也沒有用,比如第一次寫信的時候,大家會認為是真的,把它當一迴事,但第二次會自己笑自己:寫了半天還不是不寄,幹脆打電話去罵好了。
所以,這種治標的方法少用為妙,因為它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徒勞無功。就好像一個人睡不著,別人告訴他要數綿羊,數數就會睡著,可是他越數越精神,數到一千隻還沒睡一樣。
讓情緒變好並不簡單
要讓情緒變好,其實不是很簡單,除非大家能找到正確的方法。人們迴家的時候,肯定希望和家人好好相處,沒有人希望迴家大發脾氣。但是有人一迴到家就發脾氣,因為他一迴家就會看到不順心的事情,比如家裏太亂了、孩子淘氣了等。
中國人很容易發脾氣,情緒非常不穩定,因為中國人太敏感。別人隨便說一句話,沒有什麽用意,有的人就會覺得那是針對他的。比如有人說:最近有人買了很多漂亮的衣服,好像要炫耀自己。其實他在說另一個人,但是有的人馬上就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在說我?我這樣做關你什麽事?這就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西方這種事情比較少,因為西方人不太去管這些事情;中國人在這方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會用這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來暗示、提醒別人。所以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對什麽都很麻木、都沒有反應的時候,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是很難相處的。
人要“看開”,不要“看破”
有些人喜歡說“看破紅塵”,其實人是不能“看破”的,因為一看破就會很消極,無所作為。但人也不能斤斤計較,不然就會時時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麽樣?我以為,人要“看開”,但不要“看破”。不過很多人分不清楚,他們認為看開就是看破,這是不正確的。
“看開”就是說:我不會常常倒黴,就這次,別人也碰到過,隻是他碰到我不知道而已。這樣大家就不會覺得別人都那麽好運,隻有自己那麽倒黴了。有時大家看見一個人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麵帶笑容,講話也很有精神,覺得這個人好像從來沒有病過。其實在他遭遇到不幸時,他在家裏受疾病折磨時,大家又何嚐知道。
做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這話聽起來很平常,但事實上很不平常。如果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認為沒什麽大驚小怪的,這個人的情緒就會很穩定。
使用藥品麻醉很可怕
現在,除了煙酒以外,有些人會用毒品來麻醉自己。但是毒品隻會讓人一時覺得身心舒暢,而且人在過了那個時間以後,就會對此產生上癮的感覺,陷入一個很可怕的境地。當初發明這個東西是為了做麻醉劑用,讓人在做手術時少一些痛苦。但是現在很多人忘記了它的原始作用,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感而亂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產生的原因,而且剛開始原因多半都是很正當的,因為人類不可能平白無故去製造一些害人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到後來會越用越亂,造成很多後遺症。比如人類製造刀具,本來是要用來切肉、切菜的,絕對不是為了殺人,除非是兵器,但現在人們會拿菜刀殺人;人類製造手機,是為了方便人們之間互相聯係,但是現在有人卻通過手機進行詐騙活動。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問題,不是工具的問題。
調整心態,效果持久
調整心態是調整情緒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心態是自己可以調整和控製的。一個人隻要改變心態,就會改變整個情緒。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自己是被事情所困擾的,其實不對,人類是被自己看待這個事情的觀點所困擾的,是自己在困擾自己,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在困擾自己。
案例
在飛機上,一個人正在座位上休息,另一個人走過來,打開行李箱,拿出一瓶威士忌,結果沒拿穩,砸到了他頭上。此時,一般人都會站起來,要麽要求賠償,要麽和那個人沒完沒了;但是他沒有,他摸摸頭,隻想著:幸好頭沒有被打破,如果打破了我就要去醫院,多麻煩。另一個人說對不起,他說就這次,下次就不要了,自己會受不了。後來兩人之間也沒有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事情,因為被砸者的心態調整了,所以整個事情就被化解掉了。
所以,當一個人摔跤的時候,他首先要想,幸好沒有摔斷骨頭;如果他一緊張,覺得不得了了,自己要變瘸子了,自己以後不能走路了……那就不好了。其實很多媽媽的教育是錯誤的,她們一直教小孩,如果摔跤了,看看是誰害他摔跤的,如果是個小板凳,就要在地上打它、踩它、罵它,這是不對的,因為小孩子會有情緒負債。但是罵小孩也不對,那樣他會有罪惡感。
當一個小孩摔跤的時候,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動,也不要說話,讓他自己站起來,再問他有什麽地方痛沒有。就事論事,不要談到情緒問題,他就不會引發這些情緒的反應,然後媽媽告訴他沒有關係,誰都會摔跤,媽媽以前也摔過,以後小心一點就行了,小孩子就不會有什麽情緒負債。
人們不是被事情所困惑,而是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惑,而看待事情的這種觀點,是人類自己可以控製的。比如一個人去買了一瓶酒,迴家後嚐了一口,覺得很難喝,他會有什麽反應呢?首先,他會想到自己上當了,要把錢要迴來,不然就吃虧了。這樣想的話他會很不愉快。但是如果他換個角度想一下:天底下竟然有這麽難喝的酒,自己以前還沒有喝過。那就沒事了,反正錢已經花了,根本要不迴來,再去找別人,還是弄得自己生氣。以後他就會記得買酒的時候,要先倒一點點品嚐品嚐,然後再決定買還是不買。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再有什麽情緒負債了。
人類對事物的看法是可以控製的,所以情緒是可以被左右的,是可以被管理的。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人就能夠有效地穩定自己的情緒。
治本和治標可以同時並進
治本和治標其實可以同時並進,因為治本很難,需要時間。
人對未來是充滿期待的,比如你與很久未謀麵的一位高中同學見麵,你會期待他是容光煥發的,是很歡迎自己的,會主動照顧自己,但是當情況不是這樣的時候,你就會很失望,甚至很憤怒,覺得自己運氣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能調整一下,認為幸好自己這個時候來,才知道他與以前不一樣了,他現在有些落魄;如果不來,就不可能了解這些情況,想幫忙也無從幫起,自己來得及時。這時候你應該就不會太激動,情緒會相對穩定一些。
還有當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迴家的時候,家長就要想想看,以前自己也曾經考得不好過,這時候家長就會說:孩子,才一兩次沒考好,沒有什麽稀奇的,你不會常常這樣的。因為孩子會有一個期待,會希望家長鼓勵他,希望家長給他機會,而父母如果正好吻合他的期待,雙方就都會很愉快。
人們無法改變外界,但是完全可以控製自己。比如一個人想要一杯水的溫度符合自己的需要,那是很難的,因為它隨時在變化,因為天氣的關係,它有時候冷得很快,有時候冷得很慢;如果這個人對它沒有什麽期待,能喝就多喝一點,不能喝就等等再喝,那他的心情就不會受到影響。
當人們把自己寄托在一個無法掌握、無法控製的基礎之上時,是無法管理自己的,更談不上管理情緒,因為一切都是別人在操控,一切都是外來的幹擾。你管不住外麵的汽車聲音,你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機什麽時候會響。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環境中,一個人要求別人配合自己是高難度的,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隻能改變自己。比如當你覺得某種聲音很刺耳的時候,你就試圖去聽所有的聲音,當你去聽所有的聲音時,你就聽不到這個聲音了。
案例
有一個人有100套西裝,每次外出要穿西裝時,他都會猶豫半天,不知道自己穿哪一套比較好——有太多的選擇,就等於無從選擇。他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很不高興。其實,如果他能改變一個觀念,認為自己穿哪一套西裝根本沒有人注意,高興穿什麽就穿什麽,那他就不會那麽不高興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多麽的受人重視、受人關心。有的人不小心弄了一點小傷,就嚷嚷得全世界人都知道。其實,沒有那麽多人在關注你,所以你不要總是在乎別人的看法。
人的觀念和心態一改變,他的情緒就會很穩定,出去碰到下雨他也很高興:這個時候來點雨,對樹木、大地都好,自己淋一點也有貢獻。事實上,很多苦惱都是人自己找的,很多不安寧也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安寧,都是自己找來的麻煩。
要想擺脫它,人類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像別人端上一碗麵來,你不要說它一定要好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口味,而是先在心裏說這個麵很好吃,那它就真的越來越好吃了。心情會改變一切的感受,會改變自己的情緒,這是大家可以掌握的很方便而且很有效的辦法。
第二節如何覺察自己真正的情緒
不要過分注重向外看
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人類不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比較容易,因為旁觀者清;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相當困難,因為當局者迷。人在替別人做判斷的時候,經常比較有把握;可是麵臨著自己要選擇的時候,又常常猶疑不定。
人類為什麽那麽不容易了解自己?因為大家都認為外麵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所以隻看得到外麵的東西,不太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案例
有些人早上起床的時候就會做出對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比如一看要遲到了,他們會突然一下就爬起來,這樣對心髒健康非常不利。所以人會有心髒病,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的選擇。大家應該想一想昨天晚上是怎麽睡著的,是眼睛先閉起來,五髒六腑還在動,然後它們慢慢安定下來人才睡著的。當人醒過來的時候,就要倒過來,先把五髒六腑都喚醒了,眼睛才可以張開。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做的,結果弄得自己的內髒器官沒有辦法適應,肯定會生病。
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五髒六腑是怎麽過日子的。比如腸什麽時候蠕動得最快?是人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如果當它有這個需求時,人不理會它,它就出毛病了。睡覺前胃裏最好不要有太多東西,可是很多人喜歡吃夜宵,結果人是睡著了,胃還不能休息,所以胃就會痛。
一個人的情緒不安寧,其實和五髒六腑的情況有密切的關係。當一個人肚子很餓的時候,別人同他講話,他會顯得很沒有耐心,比較容易發脾氣。所以一個人很忙的時候,一定要準備一點小點心,實在餓得無法處理事情,但是事情又擺在那裏非處理不可時,就順手吃一點小點心,使自己身體裏麵的狀況不會給自己太多的刺激。
大家如果想去了解人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麽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暫停”。隻有暫停,人才能夠把注意力拉迴來。當一個人總是隨著環境而變化的時候,環境就可以決定一切,這時人沒有自主性,完全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團團轉,那人是沒有什麽價值的。
要練習體會內在的感覺
把注意力從外界拉迴來
大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界拉迴來,然後看看自己的真實狀況,這個叫作感覺、體會或者關照。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句話,當人心情很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是好話;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它就變成壞話。
比如一個人去問他的上司,這件事情要怎麽處理,上司說“你自己看著辦”,這時這個人一般會有如下兩種反應:一種是感覺受到信任,很喜悅,然後真的可以放心去辦;一種是感覺受到嚴重的威脅,然後會開始抱怨:“好意請示他,他就這樣對自己不禮貌,要我看著辦,到時候還不是我倒黴。”人會用不同的態度來因應這個問題。所
以,同樣一句話,人會有很多判斷,會有很多選擇。
很多人喜歡吹毛求疵,喜歡斷章取義,喜歡主觀地、武斷地去判斷一件事情,因為現在的教育過分強調智能的發展。當一個人接受的外來信息很多的時候,他內在的活動就會降低。人們以前很閉塞,沒有什麽外界資訊,外來的刺激也很少,所以人們內在的創造就會有很多。但是現在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來自電視,來自外界環境,他們自己不會去想象。現在的小孩很可憐,他什麽東西都不用想,因為前輩們已經把所有的答案都想好了,他隻要等著接收答案就行了,因而逐漸失去了自主性和創造力。
人們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理性完全被自己的情緒所淹沒,所以人們越來越衝動。現代人動不動就要罵,動不動就要打,動不動就要抗議,就是他穩定不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先了解再從長計議,然後做出合理的反應,這不是很好嗎?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大家要開始練習去體會內在的感覺。當肩膀很緊張的時候,當喉嚨突然間收縮的時候,當感覺到腦子很混亂的時候,當感覺到心情很惡劣或者對事情很失望的時候,大家應該去查清楚自己的這種感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人就會慢慢了解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要先去控製自己可以控製的部分,比如當感覺到脖子很硬、肩膀很緊張的時候,就適當活動、放鬆一下。不要總是把自己的焦點放在不可控製的部分,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定的風險性,風險性是不可控製的,大家要先把可以控製的部分控製好,再去處理不可控製的部分。
通過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
人們要通過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觀的感受。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會連帶著某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無緣無故地耳朵很癢,無緣無故地口很渴,無緣無故地想做什麽,它都是在警告人們:你的生理現象已經與現狀不適應了,你的情緒就要有反應了。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把手握得很緊的時候,就表示他要發脾氣,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
人的生理反應是在給人提出一種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過它的提醒,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改變它,然後心情就會跟著改變。當一個人口很渴的時候,他應該先不要急著做什麽事情,而是先去喝點水,這樣他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注意情緒的“中間層”
真正的情緒除了外在的和內在的,還有一個中間層麵的東西,是人們平常沒有去注意的。人們所看、所聞、所接觸的是外在的,生理變化是內在的,還有一種是人們對信息的解讀,那就是中間層麵的。比如一個學生考完試以後,他會自己想“考不好怎麽辦”,這不是內在和外在的東西,而是中間層麵的;一個人去體檢,他會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覺得癌症很可怕,“如果自己得癌症怎麽辦”,這也不是內在和外在的,而是中間層麵的。
案例
有個人去做透視,醫生用儀器檢查他的腸胃,問他早上吃過什麽,那人說自己早上吃了一個雞蛋、一根油條,喝了一杯豆漿,醫生問完就不說話了。檢查完以後那個人就問醫生為什麽問這句話,醫生說“沒有了”。這件事情中,“外在”的是醫生給病人檢查完,結束了;“內在”的是病人感覺到心裏很不安定;“中間層”也就出現了:醫生為什麽這樣問?是不是看到什麽不對勁的?這是病人中間的選擇。後來,他打電話問醫院的院長,得到了答案,答案是:要刺激腸胃蠕動,所以問他早上吃什麽。因為他一迴答,腸胃就會有反應,會蠕動,醫生就看得很清楚了。
人很喜歡動腦筋想東想西,無緣無故地會懷疑,無緣無故地會產生恐懼感,無緣無故地會產生很多很卑鄙、很可怕、很可恥的念頭,在心裏進行“天人交戰”,那就是“中間層”。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一張百元鈔票,你會怎麽樣?有的人會撿起來交給警察或者撿起來問問是誰的,然後還給別人。
而有的人會假裝沒有看到,然後看看別人有沒有看到,如果大家都看到,那他就不會再關心這張鈔票了,反正自己拿不到;如果大家都沒有看到,他會慢慢走過去,然後用腳把錢踩在腳底下,讓別人拿不到,他也不去打草驚蛇,然後心裏想他要怎麽辦:如果他現在很急著用這一百元錢,那這不是偷也不是搶,隻是先借用一下,將來再還……
人們可以有選擇,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最後的決定,所以平常為什麽要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最關鍵的時刻,人怎麽選擇自己的決定。
人們常常躲在思考和想象的象牙塔裏,用虛擬的東西來代替實際的存在,來扭曲事情的真相。尤其現在是電腦世界,真實和虛擬幾乎越來越分不清楚。計算機技術越發達的時候,你去體會《周易》的道理,會覺得它越真實。如果把電腦和《周易》結合起來,大家會覺得電腦與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非常相似。
明白情緒才能處理
一個人隻有明白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去合理地處理它,所以,一個人遇事時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保持冷靜、不要衝動。當刺激過來時,先冷靜一下,去想想外在的是什麽,內在的是什麽,中間層是什麽,將其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再做出自己的反應。這時的反應應該是很正確的,人不會後悔。
管理情緒時有種說法叫作“推、拖、拉”,其實,“推、拖、拉”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很冷靜地思考,然後再做出反應。一般人不知道為什麽“推、拖、拉”,就盲目地“推、拖、拉”,那是非常可惡的。“推、拖、拉”就是爭取很短暫的時間,把外在的狀況和內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間層的態度與思考,做一個綜合的判斷,然後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個人不推、不拖、不拉,立即反應,別人給他東西,他馬上決定要還是不要,就是目中無人;別人給他東西,他推一下、拖一下,慢慢再想要不要,就是合理的。如果送西方人東西,他要就收,不要就拒絕;而中國人不會,給中國人送東西,他會說不用、客氣什麽、用不著這樣,好了,擺在那裏好了。擺在那裏他也沒有決定要還是不要,搞清楚後他才會決定。所以有人認為中國人很虛偽,其實不是虛偽,他隻是在這個“推、拖、拉”的過程當中,去找一個合理的情緒反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個脾氣不好的人經常會衝動,經常立即反應和主觀判斷,這對他是不利的。當一個員工做錯事情的時候,領導馬上責罵他是無效
的。領導應該冷靜一下,同時讓員工也冷靜一下,這樣員工自己會來找領導,跟領導解釋。這樣處理,員工會比較容易接受。所以,凡事要合理地去解決,冷靜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節情緒管理的理論
abc理論簡單明了
情緒管理有一個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理論,叫作情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提出的。
a(activatingevents)是指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所引發的事
件。人們常常覺得環境不停地在變,而且隨時隨地都有事情在發生。人們不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反應,而是會對某些事件有反應,對某些事件沒有反應,這是因為的關係。
b(belief)是指人們對這個事情的信念、感覺或者觀點。比如說讓三個人坐在窗前,讓他們描述所看到的外麵的東西,結果是不一樣的:有人會告訴你,他看到遠遠的地方有電線杆,電線上麵有三隻鳥;有人會告訴你,一大早車子就那麽多,交通實在很擁擠;還有一個人隻看到外邊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漂亮。每一個人對於外界環境所注意的焦點是不一樣的,這是每個人的性格、興趣還有現在的身份、職業等因素綜合起來的一種表現。
一個事件發生了,人們用不同的觀點,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c,c(consequence)就是我們常講的情緒。
b是情緒反應的關鍵
同樣的事,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一個人情緒的變化是相當主觀的,當他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可以想自己喝不喝這杯茶;還會想這是什麽茶,帶迴去研究研究;或者說為什麽別人桌上擺著茶,自己桌上沒有呢……就因為想法不一樣,所以情緒也不相同。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件可能不會采取相同的立場、產生相同的觀點、產生一樣的情緒,除非當環境非常惡劣而大家有共同需求的時
候,人們會產生非常抑製性的情緒,即“同仇敵愾”,這時大家沒有什麽個人的想法,也沒有什麽不同的情緒反應,他們都在為一個同樣的目標而奮鬥。
看法變化,情緒就改變
大家以前一直認為“刺激—反應”隻有a和c,沒有b。當一個人碰到別人的時候,別人一定會有什麽反應。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所以大家就覺得,情緒是無法控製的,它是自自然然就會發生的。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事件發生了,與情緒當中的一個媒介有關,這個媒介就是人的看法。人無法控製事件,但是可以調整自己的看法,這就在情緒和環境的變化當中加了一道控製閥。一個人隻要把自己的信念調整好,就可以保持穩定的情緒,所以,b才是關鍵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顯示自己很聰明、反應很快,所以有什麽刺激他馬上就會有所反應,結果經常吃大虧,這叫作魯莽、莽撞。當有任何刺激發生的時候,大家最好先把嘴巴閉起來,因為嘴巴是很容易闖禍的東西。
一旦有事情發生,如果有些人的嘴巴馬上就反應,那他的人際關係一定不好,很多人都會非常不喜歡他;而聰明的人看到一件事情發生了,嘴巴會先閉起來,這個刺激就會在他腦海裏麵盤旋一下,然後他會找出比較合理的信念,用嘴巴表達出來,即人們平常所說的“謹言慎行”。言行都是人們情緒的表現,如果不經過大腦,沒有經過b的控製,沒有注意自己信念的調整,那麽就相當於把自己交給外界,讓外界環境來操縱自己,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受害者。
如果有一天人們住的地方突然爆炸了,如果沒有經過b的話,人很容易驚慌失措,然後盲目逃生,結果最後人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踩死的,造成很無辜的傷亡。如果大家養成習慣,突然間聽到巨大的爆炸聲時,告訴自己這時候要冷靜,先搞清楚為什麽爆炸,如果是火災造成的,那就判斷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高處有高處的應對方法,低處有低處的逃生辦法,這個時候再根據正確的方法摸索出去,對自己或者對大家都是很有幫助的。一個人要訓練自己的信念,要調整自己的觀點,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
人是觀念的動物
人是觀念的動物,觀念一改變,態度就改變,信念也會不同,然後情緒就會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人今天出去,碰到下雨他就很不高
興:怎麽這個時候下雨?但是如果他心裏想:為什麽這個時候不能下雨呢,有很多人盼望著下雨呢,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反對下雨就不下了。這麽一來,他的情緒就會冷靜下來。
事件不容易控製
很多事情人們都不容易控製,有些甚至無法控製。世界很大,而且事物之間息息相關。交通發達,信息交流快速,“牽一發而動全身”。
西方人認為,一個人長大以後,他的所言所行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環境所造成的,但是如果環境可以決定人們的一切,那人就沒有自主性了,隻能聽任環境的擺布。所以很多人會想:“努力有什麽用?有理想又怎麽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人雖然不可以控製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境、改變環境,但是人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觀念可以自由調整
情緒看起來是隨著外麵的事物而改變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觀念是人們自己可以調整的,而情緒就是人們的觀念對外界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反應,人們的觀點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當你看到以前惹自己生氣的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說不定他已經改變了,他以前對我不好,但是現在說不定對我很好。就這一念之差,你的情緒就會改變,而這“一念之差”,你是完全可以控製的。
情緒可以管理,就是因為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去調整、去改變、去控製自己的觀念。所以,一個人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要寄望於別人或者抱怨老天,也不要不切實際地希望外界的環境會改變。
觀念有理性與非理性
合乎邏輯的還是不合乎邏輯的,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處理,別人的東西隻能別人處理。但是小孩子沒有“所有權”這個概念,也沒有“偷”這種觀念,所以他會在超市裏隨便拿東西。如果他的父母說他偷東西,說這是別人的,小孩子就會有很多情感上的負債。做父母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別人要的,你也可以要,但是應該先付錢,不能夠隨便拿。父母應該慢慢教他所有權的概念,這樣他懂了以後,也不會有情緒負債。
一個人有修養,就是他會把不合邏輯的轉成合邏輯的,把那些非理性的轉成理性的。
觀念可以使情緒改變
觀念可以讓人的情緒改變。如果大家相信這個觀點,很快就會走上這條情緒管理的有效途徑。事件會導致結果,這個叫作環境決定論,這種說法隻有部分正確。比如一個人生氣了,他說“他這種行為我當然生氣”,別人的行為引起他的生氣,這太單純了。同樣的行為,他可能生氣也可能不生氣,這才是事實。
如果一個人是公司裏的中層領導,他的下屬罵他,他就會生氣,可是他的領導罵他的時候,他就不會生氣。為什麽領導罵他他就受得了,下屬罵他他就受不了呢?這跟他個人的觀念有關。
有時候你去買東西,會和別人吵架,就是因為你看不起別人,你覺得他是賣東西的,要賺你的錢,沒什麽了不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其實,看到大官你要“小看”他,看到小人物你要“大看”他,這樣你的情緒就會很平穩。如果你看到大官就怕,有話也不敢講,他就會欺負你;看到小人物,你看不起他,他被你激怒了就會給你難堪,你就吃虧了。這個“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人很容易控製自己,但是很難控製外麵的東西。沒有人會因為別人而改變,隻有自己會為配合自己而改變。所以大家慢慢會找到一條路,在某種情況之下,把非理性變為理性。大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是完全看環境讓自己直來直往,那樣情緒一定不好。如果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人能先動動腦筋,看看要怎麽反應,情緒就會平穩得多。
合理運用abcde模式
a指一個事情發生了;b指一個人對這件事情的主觀看法,因為每個人立場不同,所以觀點也不同;c指人的主觀看法,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即情緒表現;d指反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反省:這樣做看看別人的反應怎麽樣;e指如果反省後發現行為不好,就趕快調整,調整以後再重新出發。
中國人通常不接受道歉
美國人做錯了事情會向別人道歉,別人也接受,然後兩個人就不會再計較那件事情。但有些中國人是不接受道歉的,他們要求你做到,而不是天天道歉。如果一個人好好管自己,不去妨礙別人,他就根本用不著道歉。
你向一個美國人道歉,他接受了,就沒事了。你向一個中國人道歉,你跟他說:“我真的很對不起。”他會問:“什麽事?”你說:“我那一天實在是無意撞到你的,事後又沒有來看你,所以我覺得很抱歉。”他會說:“我還以為有什麽大事情,原來是這件事情,我老早就忘記了,你記在心裏幹嗎?”他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他照樣想辦法整你。
對於中國人來說,道歉是沒有用的。西方的夫妻一吵架,他會道歉;中國的夫妻吵架,道歉沒有用,因為對方會覺得:你打了我兩下,道歉就算了,下次打四下也道歉就算了,那你還得了?所以,中國的夫妻吵架,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而是要用實際的行動。
a和e,是需要明顯表露出來的,是看不見的部分,隻用在心裏琢磨就可以了。
中國人是含蓄、緩慢的
中國人一定要含蓄一點、緩慢一點。西方人很欣賞那種口才好的人,但是在中國社會,會講話的人並不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賞。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如果那種很會說話的人做業務員,業績一般都做得不好,因為人們不會太相信他,會覺得他講得天花亂墜,不切實際,可能是在騙自己。反而是那種有口疾、講話根本講不清楚的人業績很好,因為大家覺得他很實在,會覺得這人連話都講不清楚,是不會騙自己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然,口才好不是壞事,但是要懂得不講話。比如那種開會最喜歡講話的人,最不得人緣。老總剛剛致辭完畢,他就舉手講一大堆,所有的人都不滿意,認為“你算老幾啊,我還沒說你就說了”。所以,大家要做一個情緒穩定、不惹事的人,有話要等待時機再說。
比如說我有意見,首先,我會坐在那裏做一個動作:到處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他開始講了,我再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當我請了很多人的時候,我站起來,所有人都注意我,為什麽?因為那麽多人請我講,我怎麽能不講呢,這叫作眾望所歸。你尊重他,你講話的時候,他就慢慢聽;你不尊重他,你站起來他根本充耳不聞。所以,一個人講話別人會聽和一個人講話別人不聽,是取決於那個看不見的部分,而不是那個看得見、聽得見的部分。
其次,在座隻要有人比我年長、有人比我職位高,他們要講話以前,我是不會說話的,因為我一說話他們就不高興了。你和你的領導一起出去,領導還沒有講話你就講,你是沒有前途的。領導心裏會想:我都還沒有講呢,就輪到你講了。除非他叫你講,否則你沒有資格講,這就叫作倫理。
再次,最聰明的人是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告訴領導,讓領導去表現,那這個人會前途無量。你拚命動腦筋,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給領導,讓他去表現,他如果有機會升職,第一個就會提拔你,這就夠了。對於中國人而言,暗的部分、看不見的部分,絕對比明顯的部分要
重要。
當一個人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的想法是口很渴,想拿來喝,但是他馬上會想到,如果先伸手去,很多人就會不高興。很多中國人會這樣做:拿起茶杯來,然後說“請”,請每一個人,每個人都高興了,他就會說“抱歉,對不起,那我就先喝了”。大家就會覺得他這個人很有禮貌,很會做人。
同樣,當一個人煙癮發作的時候,他也不會立刻拿出煙來自己抽,而是會請周圍的人抽,請一圈,然後自己才開始抽。可是如果身上隻有一支煙,怎麽辦?大部分人都不會處理,因為煙這個東西,是請來請去的,一個人隻要先把煙拿出來,他就要請大家的,這樣下次別人也會請他。而美國人是自己抽什麽煙,他就拿出來自己抽,根本不在乎別人,不需要照顧別人,別人也不會怪他。
但是在中國,如果一個人隻剩下一支煙,他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反應:第一,拿起來就請別人抽,但是別人拿去他就沒煙抽了。第二,躲在一邊偷偷地抽,這樣也不對。偷偷地抽,所有人都會看到。大家就會想:一支煙也沒有多少錢,這個人小氣到這種地步,還躲在那裏抽。第三,拿煙出來的時候一定會大聲說:奇怪,剛剛買的,怎麽剩下一支呢?但是照請大家,那別人聽到他那麽大聲說,一定說不抽不抽了,大家都知道他剩下一支了,然後這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還有第四,是最高明的人的方法。假定隻有兩個人,一個人說:糟糕,怎麽煙隻剩下一支了,你來你來。另一個人說:不用不用。這個人說:要共患難,一人一半。然後還做個動作,把煙要扯斷的樣子。另一個人肯定會不好意思的,這樣,拿煙的那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第四節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
擺脫是非分明的思維方式
人們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宣傳,要趕快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但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是非分明:什麽事情都要分出對和錯,分出好和壞。小學老師有標準的答案,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態度,但是他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所以他們不得不用二分法,因為小孩子懂的東西很少,很難在“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的情況下去了解事情。所以,小學老師隻能教給他們很單純的“對與錯、好與壞、是與非”,這是不得已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慢慢成熟,就會逐漸擺脫二分法的思維。因為世界上的事情,“絕對”的幾乎很少。比如哪個人是絕對的好
人、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很難區分。好人偶爾也會做一兩件大家感覺不太對的事情;壞人有時候也會大發慈悲,做一些好事情。人們活在一個相對的宇宙空間,《周易》中講過,一切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純陰純陽實在是很少。
二分法會產生非理性觀念
非理性和理性的區別就在二分法,太過堅持二分法就會變成非理性。人們認為一個人理智,就是表現在“是非分明”。但是一般人的是非是相當感情用事的。比如有一杯茶,你說這茶好喝,你是感情用事,一點不客觀;你說這茶不好喝,你還是很主觀,感情用事,是非理性的。
人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判斷能力不足,經常選擇錯誤,所以會經常後悔。當一個人把是非分得很清楚的時候,他就會整天鬧情緒。現在的教育教小孩要是非分明,隻會讓他們一輩子痛苦不堪,因為他越長大越知道根本很難區分是非。小孩子很容易分是非,因為他懂得少,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價值觀會改變,認知能力會不同。所以大家要隨時去調整自己的觀念,然後讓自己的心情越來越愉快,使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合理。一個人如果還一直保留著以前的觀念,還保留著以前的處世方式,那他就會長不大,就會很苦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易》是三分法。有人覺得中國人總是搖擺不定、腳踏兩隻船,很壞,但實際上中國人的態度才是正確的。茶好不好喝,中國人不會馬上迴答,而是會說:“我喝喝看。”然後說:“好像還不錯,你覺得呢?”很多中國人都是這種態度。凡是不假思索直接判斷的都非常可怕,但是人們都很喜歡不假思索直接判斷,認為這樣做是“果斷”,會顯得很有能力,會顯得一個人敢於承擔責任。其實,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武斷”,有時是主觀片麵的。
一定要成功
“一定要成功,要不然就完了”,這也是二分法的一個觀念,人們總是把成功和不成功分開來。其實一個人在這方麵沒有成功,也許在那方麵就成功了;這次不成功,下次可能就成功了。一個人成功,會花很多的精力,損失很大。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就有一得。
案例
有兩個牙醫,開的醫院就在彼此隔壁。一個牙醫姓劉,找他看牙齒的人很多,從早上到晚上,他要一直站在那裏,不能坐下來,他感覺很痛苦;另一位牙醫姓張,根本就沒有人找他看牙,他在裏麵坐不住,經常跑到門口,看看有沒有人,他也很累、很辛苦。其實生意太好所得到的是錢,但是會很
忙、很累;生意不好,所得到的是閑,但是會沒有錢用。
大家一定要公平地對待你
“大家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不然的話就應該下地獄。”為什麽大家都要公平地對待你呢?你看到的隻是眼前的事情,如果你把時間拉長一點,會發現自己半個月前到他家去鬧事了,結果你忘記了而他卻記住了,這次他好不容易看到你,會公平地對待你嗎?往往得罪人的人把事情全忘記了,但是被得罪的人會記得牢牢的。所以,不要把時光“切斷”,要把時間拉長一點,看看自己和別人的實際情況,再來判斷公平不公平。
大家一定要讓你快樂
你喜歡快樂,大家就要讓你快樂。你有這麽厲害嗎?有錢大家都應該尊重你,為什麽?尤其是今天的社會,人海茫茫,你再著名,別人不認識你就是不認識你。
案例
有一次我和妻子坐飛機,是商務艙,裏麵沒幾個人。有兩個小女孩坐在我旁邊,我不認識她們,空中小姐請她們簽名。我覺得讓兩個小女孩簽名有什麽用呢?後來我下飛機的時候,發現大廳裏懸掛有橫幅“歡迎xxx”,我才知道她們是著名歌星,但是我根本就不認識她們。
人海茫茫,所以你不能說別人一定要認識你,一定要喜歡你,讓你快樂。有個詞叫作“自尋煩惱”,同樣,人也可以“自尋快樂”。
運用三分法思維會更加快樂
把二看成三
三分法會使人們很快樂。中國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兩個東西看成三個,這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智慧。
如果去問外國人,明天要不要去開會,他要麽說要,而且說要他就真的去了;要麽說不要,而且說不要他就真的不去。他們是非分明、言行一致。如果問一個中國人,明天的會議要不要去參加,他會告訴你“到時候再看看”,他不會給你說得很死,而是憑空多了一個“到時候再看看”。因為一個人隻要說“到時候再看看”,他自己就很有彈
性,可以去也可以不去,而且講出來不會得罪人。因為他說“不去”的時候,可能會得罪那些要去的人;他說“要去”的話,可能會得罪那些不想去的人。
外國人的顧慮沒有這麽多,因為他們人際關係比較簡單,一個人去不去對別人都沒什麽影響。但中國人不是,你不去他會想很多,你為什麽不去?他會想辦法讓你去;你說你要去,他就使得你不能去,因為你去就變成他的阻礙。所以中國人會說“到時候再看看”,然後看看大家的臉色怎麽樣,可以判斷哪些人是要去的,哪些人是不去的。
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
中國人從哪裏得來的這個“三”?西方人兩個選一個,所以他的觀念叫作二選一;中國人多了一個選擇,是兩個合起來的,所以叫作二合一。如果你要快樂和幸福,就要把是與非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
看;把好與壞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看;把善與惡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看。“這樣不好了,不過沒有關係了,再看看了。”中國人就是把好與壞合在一起。“我要去但是很可能不會去,不過我還是想去,可能到時候我才能決定”,這句話講了和沒有講一樣,但這就是“合”起來,把要去跟不要去合在一起想。
給外國人禮物,他要的話就會收下來或者當眾打開,他不要的話就會把禮物通通還給別人;中國人則是先說不要,然後開始想該不該要,不要白不要,那就會把東西留下來了。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他不會光要,不會要到去坐牢。
假如問一個中國人對某件事有沒有意見,他會先說沒有意見,然後看看大家的意見都不如自己,才說自己突然間想到一個意見,他這方麵的彈性是很大的。如果他先說自己有意見,那他一定要講出來;如果不說,他就可以講也可以不講。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別人比較容易相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到“一定”,立即想到“不一定”
很多人喝酒的時候,都要說自己不會喝,然後等大家喝得差不多時,他就開始喝,而且絕對不會醉。一開始就喝,喝到最後他會先醉了。中國人剛開始都是按兵不動的,中國人會把自己處置得很妥當、很安全,麵麵顧到,自己不會吃虧,也不會去害別人。中國人是二合一而不是二選一,中國人不走極端而是綜合判斷,想到“一定”馬上就會想到“不一定”,想到
“不一定”就會馬上想到“一定”,這是高難度的,不容易學,但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隻能合理不公平
如果用三分法來看,大家會發現公平就代表不公平,不公平才是真的公平,所謂的公平都是假的公平。如果每個人都發兩千塊錢,那不叫公平,因為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有人貢獻大有人貢獻小。可見“有多有少才叫公平”。公平不是大家都一樣,公平是大家合理地不一樣。比如別人有自己的標準,有自己的親戚朋友,有自己的顧慮,他的公平和你的公平標準是不可能一致的,你不能用你的感覺來批判他。
領導在主持會議,有一個人遲到15分鍾,領導罵他,說這麽重要的會議怎麽能遲到15分鍾;但是再過20分鍾,有一個人遲到35分鍾,這個領導隻看看他,不理他也不罵他。你覺得這個領導偏心嗎?他有他的理由:後麵這個人每次開會都遲到半個小時以上,這次也不例外,所以自己不罵他。每個人都有標準,隻是標準不同而已。
你喜歡快樂,他也喜歡快樂,但是如果你的快樂使得他不快樂,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他也不會讓你快樂的。有人經常挖苦別人,其實你有什麽權力挖苦別人呢?人隻有權力挖苦自己,可是很多人喜歡當麵給別人難堪,比如說:“你看看你這個樣子,拿得出去嗎?”其實人們去各地旅遊看到各種各樣的佛,有長得好看的,也有長得醜的,長得奇奇怪怪的,這種現象就是告訴大家,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成佛,不是隻有一種人可以成佛,那才公平。
中國人是把公平與不公平合在一起想的,因為他知道人世間資源是不足的,機會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公平,公平是騙人的。大家能力都很強、貢獻都很大,但是其實隻有一個人能獲得獎勵,怎麽能夠公平呢?人們所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不合理的公平,那叫作形式上的平等、假的平等,人們要的是真的平等。比如兩個人比身高,如果一個人站在地上,一個人站在椅子上,那麽這樣比身高就是不平等的。隻有兩個人的立足點一樣,最後才能真正比出誰高誰矮。
人們都活在相對的世界,隻能夠擁有相對的自由,隻能夠獲得相對的平等。人世間也隻有相對的光明,即與黑暗相對的光明。
快樂要自己求得,不是別人給的。一個人隻要擺脫二分法的思維,就會很快樂。好與壞是一樣的,得與失是一樣的,哪一天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生與死是一樣的,那他還有什麽不快樂呢?如果他認為活著就是活著,死了就是死了,那他對死就會有恐懼,他就會怕死,看到死就會傷心。
把二分法轉換成三分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徹底釋放,不再苦惱於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分明”,我們就可以使自己輕鬆、愉快地工作、生活。
第五節管理情緒隻有一條規則
改變觀念,穩定情緒
管理情緒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好像無從捉摸,其實不然,管理情緒隻有一條規則而已:當人觀念正確的時候,人的情緒就很穩定。人們被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所影響,結果導致自己的情緒不穩定。情緒是誰在主管?有的人會說是別人讓他生氣,環境使他痛苦,事情使他傷腦筋,唯獨不說是他自己造成的。情緒如果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動,就表示這個人沒有盡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這個責任。
隻要把觀念搞清楚,有很多事情就化解掉了。比如說一個人到公司去上班,發現他的上級對同事很好,但是對他不好,這時候他會表現得很不服氣,表現得很委屈,甚至開始鬧事。結果,領導越來越不理他,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就證明了上級的觀點是對的。他如果調整一下觀念,覺得領導是在暗示自己有些事情做錯了,或者沒有做得更好,那他就會自己調整一下。這時,領導對他的看法就會改變了,就不會給他臉色看了。
中國人不太喜歡當麵罵人,但是會給別人臉色看。給臉色看和擺架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擺架子叫“臭架子”,給別人臉色看是尊重別人的意思。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是:臉色這麽難看,真不禮貌,我比你更難看。其實正確的觀念是:他擺臉色給我看了,他是尊重我,他希望我自己改變,那我改變就好了。
人們時時刻刻都要調整自己的觀念,這就是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
不要把生氣當成壞事
很多人認為領導應該對自己客客氣氣的。其實領導對一個員工客氣,這個員工是沒有福氣的;領導對這個員工不客氣,說明他把這個員工當自己人,他有什麽事情,不會找別人,而會專門去找這個員工做。所以,員工應該感謝他,而不是抱怨他對自己不客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法,才能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節管理情緒時常見的治標方法
幾種常見的治標方法
人都是邊學習邊長大的。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大家都積累了很多穩定情緒的方法:
有的人會弄一個目標讓自己把憤怒和不安的情緒通通發泄出來。比如,弄個沙袋,通過讓人使勁打沙袋發泄。日本的很多公司都會有一個小房間,裏麵有橡膠人,上麵寫著公司領導的名字,如果員工不高興,就可以去打這個橡膠人,出來以後,人的情緒就會平穩一點。
有的人會寫信,這也是很常用的方法。當一個人對某人很生氣,氣到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他就會拿筆在紙上寫道:某某你是世界上最大的混蛋,你……把他能想到的最惡毒的罵人的話通通寫下來,寫一大堆。可是他不會馬上把信傳真給那個人,也不會馬上寄給那個人,寫完之後他就把信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再去看,他會覺得很可笑。人在氣頭上,在高度激昂的情緒之下,是相當不理性的。但是時過境遷,大家會覺得那沒有什麽了不起。
有的人會選擇出去散步來緩解情緒的不安。比如在公司裏,領導告訴員工要做什麽,但是員工做不到或者他根本就不能接受領導的建議時,就會借故出去走一走,讓領導找不到他,領導就知道他有意見。在家裏也一樣,如果是夫妻吵架,那就出去散散步,然後再迴來。當情緒穩定的時候,很多天大的事情,人都會覺得不算什麽;但是在氣頭上時,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所以夫妻們要注意,當另一半聲音很高的時候,你不要比他更高,對方說話聲音越大,你說話聲音就要越小,他就會慢慢小聲下來。就好像一個人去別人家裏,一開始問:“有人在嗎?”那人一定說:“在這裏呢,幹嗎?”如果說:“請問有人在家嗎?”那人就會說:“有何貴幹?”他會按照你的標準來迴應,因為這是刺激和反應的一種頻率問題。有的人出去看到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會找個出氣筒發泄,比如日本人玩的遊戲purepinball1,就是一種發泄的方法。
每個人一定會找到一種消氣的方法,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這些方法都是治標的,隻會在短暫的時間裏讓一個人消消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同時這種方法用多了也沒有用,比如第一次寫信的時候,大家會認為是真的,把它當一迴事,但第二次會自己笑自己:寫了半天還不是不寄,幹脆打電話去罵好了。
所以,這種治標的方法少用為妙,因為它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徒勞無功。就好像一個人睡不著,別人告訴他要數綿羊,數數就會睡著,可是他越數越精神,數到一千隻還沒睡一樣。
讓情緒變好並不簡單
要讓情緒變好,其實不是很簡單,除非大家能找到正確的方法。人們迴家的時候,肯定希望和家人好好相處,沒有人希望迴家大發脾氣。但是有人一迴到家就發脾氣,因為他一迴家就會看到不順心的事情,比如家裏太亂了、孩子淘氣了等。
中國人很容易發脾氣,情緒非常不穩定,因為中國人太敏感。別人隨便說一句話,沒有什麽用意,有的人就會覺得那是針對他的。比如有人說:最近有人買了很多漂亮的衣服,好像要炫耀自己。其實他在說另一個人,但是有的人馬上就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在說我?我這樣做關你什麽事?這就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西方這種事情比較少,因為西方人不太去管這些事情;中國人在這方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會用這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來暗示、提醒別人。所以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對什麽都很麻木、都沒有反應的時候,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是很難相處的。
人要“看開”,不要“看破”
有些人喜歡說“看破紅塵”,其實人是不能“看破”的,因為一看破就會很消極,無所作為。但人也不能斤斤計較,不然就會時時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麽樣?我以為,人要“看開”,但不要“看破”。不過很多人分不清楚,他們認為看開就是看破,這是不正確的。
“看開”就是說:我不會常常倒黴,就這次,別人也碰到過,隻是他碰到我不知道而已。這樣大家就不會覺得別人都那麽好運,隻有自己那麽倒黴了。有時大家看見一個人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麵帶笑容,講話也很有精神,覺得這個人好像從來沒有病過。其實在他遭遇到不幸時,他在家裏受疾病折磨時,大家又何嚐知道。
做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這話聽起來很平常,但事實上很不平常。如果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認為沒什麽大驚小怪的,這個人的情緒就會很穩定。
使用藥品麻醉很可怕
現在,除了煙酒以外,有些人會用毒品來麻醉自己。但是毒品隻會讓人一時覺得身心舒暢,而且人在過了那個時間以後,就會對此產生上癮的感覺,陷入一個很可怕的境地。當初發明這個東西是為了做麻醉劑用,讓人在做手術時少一些痛苦。但是現在很多人忘記了它的原始作用,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感而亂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產生的原因,而且剛開始原因多半都是很正當的,因為人類不可能平白無故去製造一些害人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到後來會越用越亂,造成很多後遺症。比如人類製造刀具,本來是要用來切肉、切菜的,絕對不是為了殺人,除非是兵器,但現在人們會拿菜刀殺人;人類製造手機,是為了方便人們之間互相聯係,但是現在有人卻通過手機進行詐騙活動。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問題,不是工具的問題。
調整心態,效果持久
調整心態是調整情緒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心態是自己可以調整和控製的。一個人隻要改變心態,就會改變整個情緒。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自己是被事情所困擾的,其實不對,人類是被自己看待這個事情的觀點所困擾的,是自己在困擾自己,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在困擾自己。
案例
在飛機上,一個人正在座位上休息,另一個人走過來,打開行李箱,拿出一瓶威士忌,結果沒拿穩,砸到了他頭上。此時,一般人都會站起來,要麽要求賠償,要麽和那個人沒完沒了;但是他沒有,他摸摸頭,隻想著:幸好頭沒有被打破,如果打破了我就要去醫院,多麻煩。另一個人說對不起,他說就這次,下次就不要了,自己會受不了。後來兩人之間也沒有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事情,因為被砸者的心態調整了,所以整個事情就被化解掉了。
所以,當一個人摔跤的時候,他首先要想,幸好沒有摔斷骨頭;如果他一緊張,覺得不得了了,自己要變瘸子了,自己以後不能走路了……那就不好了。其實很多媽媽的教育是錯誤的,她們一直教小孩,如果摔跤了,看看是誰害他摔跤的,如果是個小板凳,就要在地上打它、踩它、罵它,這是不對的,因為小孩子會有情緒負債。但是罵小孩也不對,那樣他會有罪惡感。
當一個小孩摔跤的時候,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動,也不要說話,讓他自己站起來,再問他有什麽地方痛沒有。就事論事,不要談到情緒問題,他就不會引發這些情緒的反應,然後媽媽告訴他沒有關係,誰都會摔跤,媽媽以前也摔過,以後小心一點就行了,小孩子就不會有什麽情緒負債。
人們不是被事情所困惑,而是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惑,而看待事情的這種觀點,是人類自己可以控製的。比如一個人去買了一瓶酒,迴家後嚐了一口,覺得很難喝,他會有什麽反應呢?首先,他會想到自己上當了,要把錢要迴來,不然就吃虧了。這樣想的話他會很不愉快。但是如果他換個角度想一下:天底下竟然有這麽難喝的酒,自己以前還沒有喝過。那就沒事了,反正錢已經花了,根本要不迴來,再去找別人,還是弄得自己生氣。以後他就會記得買酒的時候,要先倒一點點品嚐品嚐,然後再決定買還是不買。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再有什麽情緒負債了。
人類對事物的看法是可以控製的,所以情緒是可以被左右的,是可以被管理的。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人就能夠有效地穩定自己的情緒。
治本和治標可以同時並進
治本和治標其實可以同時並進,因為治本很難,需要時間。
人對未來是充滿期待的,比如你與很久未謀麵的一位高中同學見麵,你會期待他是容光煥發的,是很歡迎自己的,會主動照顧自己,但是當情況不是這樣的時候,你就會很失望,甚至很憤怒,覺得自己運氣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能調整一下,認為幸好自己這個時候來,才知道他與以前不一樣了,他現在有些落魄;如果不來,就不可能了解這些情況,想幫忙也無從幫起,自己來得及時。這時候你應該就不會太激動,情緒會相對穩定一些。
還有當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迴家的時候,家長就要想想看,以前自己也曾經考得不好過,這時候家長就會說:孩子,才一兩次沒考好,沒有什麽稀奇的,你不會常常這樣的。因為孩子會有一個期待,會希望家長鼓勵他,希望家長給他機會,而父母如果正好吻合他的期待,雙方就都會很愉快。
人們無法改變外界,但是完全可以控製自己。比如一個人想要一杯水的溫度符合自己的需要,那是很難的,因為它隨時在變化,因為天氣的關係,它有時候冷得很快,有時候冷得很慢;如果這個人對它沒有什麽期待,能喝就多喝一點,不能喝就等等再喝,那他的心情就不會受到影響。
當人們把自己寄托在一個無法掌握、無法控製的基礎之上時,是無法管理自己的,更談不上管理情緒,因為一切都是別人在操控,一切都是外來的幹擾。你管不住外麵的汽車聲音,你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機什麽時候會響。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環境中,一個人要求別人配合自己是高難度的,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隻能改變自己。比如當你覺得某種聲音很刺耳的時候,你就試圖去聽所有的聲音,當你去聽所有的聲音時,你就聽不到這個聲音了。
案例
有一個人有100套西裝,每次外出要穿西裝時,他都會猶豫半天,不知道自己穿哪一套比較好——有太多的選擇,就等於無從選擇。他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很不高興。其實,如果他能改變一個觀念,認為自己穿哪一套西裝根本沒有人注意,高興穿什麽就穿什麽,那他就不會那麽不高興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多麽的受人重視、受人關心。有的人不小心弄了一點小傷,就嚷嚷得全世界人都知道。其實,沒有那麽多人在關注你,所以你不要總是在乎別人的看法。
人的觀念和心態一改變,他的情緒就會很穩定,出去碰到下雨他也很高興:這個時候來點雨,對樹木、大地都好,自己淋一點也有貢獻。事實上,很多苦惱都是人自己找的,很多不安寧也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安寧,都是自己找來的麻煩。
要想擺脫它,人類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像別人端上一碗麵來,你不要說它一定要好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口味,而是先在心裏說這個麵很好吃,那它就真的越來越好吃了。心情會改變一切的感受,會改變自己的情緒,這是大家可以掌握的很方便而且很有效的辦法。
第二節如何覺察自己真正的情緒
不要過分注重向外看
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人類不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比較容易,因為旁觀者清;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相當困難,因為當局者迷。人在替別人做判斷的時候,經常比較有把握;可是麵臨著自己要選擇的時候,又常常猶疑不定。
人類為什麽那麽不容易了解自己?因為大家都認為外麵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所以隻看得到外麵的東西,不太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案例
有些人早上起床的時候就會做出對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比如一看要遲到了,他們會突然一下就爬起來,這樣對心髒健康非常不利。所以人會有心髒病,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的選擇。大家應該想一想昨天晚上是怎麽睡著的,是眼睛先閉起來,五髒六腑還在動,然後它們慢慢安定下來人才睡著的。當人醒過來的時候,就要倒過來,先把五髒六腑都喚醒了,眼睛才可以張開。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做的,結果弄得自己的內髒器官沒有辦法適應,肯定會生病。
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五髒六腑是怎麽過日子的。比如腸什麽時候蠕動得最快?是人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如果當它有這個需求時,人不理會它,它就出毛病了。睡覺前胃裏最好不要有太多東西,可是很多人喜歡吃夜宵,結果人是睡著了,胃還不能休息,所以胃就會痛。
一個人的情緒不安寧,其實和五髒六腑的情況有密切的關係。當一個人肚子很餓的時候,別人同他講話,他會顯得很沒有耐心,比較容易發脾氣。所以一個人很忙的時候,一定要準備一點小點心,實在餓得無法處理事情,但是事情又擺在那裏非處理不可時,就順手吃一點小點心,使自己身體裏麵的狀況不會給自己太多的刺激。
大家如果想去了解人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麽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暫停”。隻有暫停,人才能夠把注意力拉迴來。當一個人總是隨著環境而變化的時候,環境就可以決定一切,這時人沒有自主性,完全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團團轉,那人是沒有什麽價值的。
要練習體會內在的感覺
把注意力從外界拉迴來
大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界拉迴來,然後看看自己的真實狀況,這個叫作感覺、體會或者關照。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句話,當人心情很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是好話;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它就變成壞話。
比如一個人去問他的上司,這件事情要怎麽處理,上司說“你自己看著辦”,這時這個人一般會有如下兩種反應:一種是感覺受到信任,很喜悅,然後真的可以放心去辦;一種是感覺受到嚴重的威脅,然後會開始抱怨:“好意請示他,他就這樣對自己不禮貌,要我看著辦,到時候還不是我倒黴。”人會用不同的態度來因應這個問題。所
以,同樣一句話,人會有很多判斷,會有很多選擇。
很多人喜歡吹毛求疵,喜歡斷章取義,喜歡主觀地、武斷地去判斷一件事情,因為現在的教育過分強調智能的發展。當一個人接受的外來信息很多的時候,他內在的活動就會降低。人們以前很閉塞,沒有什麽外界資訊,外來的刺激也很少,所以人們內在的創造就會有很多。但是現在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來自電視,來自外界環境,他們自己不會去想象。現在的小孩很可憐,他什麽東西都不用想,因為前輩們已經把所有的答案都想好了,他隻要等著接收答案就行了,因而逐漸失去了自主性和創造力。
人們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理性完全被自己的情緒所淹沒,所以人們越來越衝動。現代人動不動就要罵,動不動就要打,動不動就要抗議,就是他穩定不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先了解再從長計議,然後做出合理的反應,這不是很好嗎?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大家要開始練習去體會內在的感覺。當肩膀很緊張的時候,當喉嚨突然間收縮的時候,當感覺到腦子很混亂的時候,當感覺到心情很惡劣或者對事情很失望的時候,大家應該去查清楚自己的這種感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人就會慢慢了解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要先去控製自己可以控製的部分,比如當感覺到脖子很硬、肩膀很緊張的時候,就適當活動、放鬆一下。不要總是把自己的焦點放在不可控製的部分,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定的風險性,風險性是不可控製的,大家要先把可以控製的部分控製好,再去處理不可控製的部分。
通過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
人們要通過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觀的感受。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會連帶著某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無緣無故地耳朵很癢,無緣無故地口很渴,無緣無故地想做什麽,它都是在警告人們:你的生理現象已經與現狀不適應了,你的情緒就要有反應了。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把手握得很緊的時候,就表示他要發脾氣,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
人的生理反應是在給人提出一種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過它的提醒,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改變它,然後心情就會跟著改變。當一個人口很渴的時候,他應該先不要急著做什麽事情,而是先去喝點水,這樣他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注意情緒的“中間層”
真正的情緒除了外在的和內在的,還有一個中間層麵的東西,是人們平常沒有去注意的。人們所看、所聞、所接觸的是外在的,生理變化是內在的,還有一種是人們對信息的解讀,那就是中間層麵的。比如一個學生考完試以後,他會自己想“考不好怎麽辦”,這不是內在和外在的東西,而是中間層麵的;一個人去體檢,他會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覺得癌症很可怕,“如果自己得癌症怎麽辦”,這也不是內在和外在的,而是中間層麵的。
案例
有個人去做透視,醫生用儀器檢查他的腸胃,問他早上吃過什麽,那人說自己早上吃了一個雞蛋、一根油條,喝了一杯豆漿,醫生問完就不說話了。檢查完以後那個人就問醫生為什麽問這句話,醫生說“沒有了”。這件事情中,“外在”的是醫生給病人檢查完,結束了;“內在”的是病人感覺到心裏很不安定;“中間層”也就出現了:醫生為什麽這樣問?是不是看到什麽不對勁的?這是病人中間的選擇。後來,他打電話問醫院的院長,得到了答案,答案是:要刺激腸胃蠕動,所以問他早上吃什麽。因為他一迴答,腸胃就會有反應,會蠕動,醫生就看得很清楚了。
人很喜歡動腦筋想東想西,無緣無故地會懷疑,無緣無故地會產生恐懼感,無緣無故地會產生很多很卑鄙、很可怕、很可恥的念頭,在心裏進行“天人交戰”,那就是“中間層”。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一張百元鈔票,你會怎麽樣?有的人會撿起來交給警察或者撿起來問問是誰的,然後還給別人。
而有的人會假裝沒有看到,然後看看別人有沒有看到,如果大家都看到,那他就不會再關心這張鈔票了,反正自己拿不到;如果大家都沒有看到,他會慢慢走過去,然後用腳把錢踩在腳底下,讓別人拿不到,他也不去打草驚蛇,然後心裏想他要怎麽辦:如果他現在很急著用這一百元錢,那這不是偷也不是搶,隻是先借用一下,將來再還……
人們可以有選擇,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最後的決定,所以平常為什麽要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最關鍵的時刻,人怎麽選擇自己的決定。
人們常常躲在思考和想象的象牙塔裏,用虛擬的東西來代替實際的存在,來扭曲事情的真相。尤其現在是電腦世界,真實和虛擬幾乎越來越分不清楚。計算機技術越發達的時候,你去體會《周易》的道理,會覺得它越真實。如果把電腦和《周易》結合起來,大家會覺得電腦與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非常相似。
明白情緒才能處理
一個人隻有明白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去合理地處理它,所以,一個人遇事時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保持冷靜、不要衝動。當刺激過來時,先冷靜一下,去想想外在的是什麽,內在的是什麽,中間層是什麽,將其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再做出自己的反應。這時的反應應該是很正確的,人不會後悔。
管理情緒時有種說法叫作“推、拖、拉”,其實,“推、拖、拉”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很冷靜地思考,然後再做出反應。一般人不知道為什麽“推、拖、拉”,就盲目地“推、拖、拉”,那是非常可惡的。“推、拖、拉”就是爭取很短暫的時間,把外在的狀況和內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間層的態度與思考,做一個綜合的判斷,然後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個人不推、不拖、不拉,立即反應,別人給他東西,他馬上決定要還是不要,就是目中無人;別人給他東西,他推一下、拖一下,慢慢再想要不要,就是合理的。如果送西方人東西,他要就收,不要就拒絕;而中國人不會,給中國人送東西,他會說不用、客氣什麽、用不著這樣,好了,擺在那裏好了。擺在那裏他也沒有決定要還是不要,搞清楚後他才會決定。所以有人認為中國人很虛偽,其實不是虛偽,他隻是在這個“推、拖、拉”的過程當中,去找一個合理的情緒反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個脾氣不好的人經常會衝動,經常立即反應和主觀判斷,這對他是不利的。當一個員工做錯事情的時候,領導馬上責罵他是無效
的。領導應該冷靜一下,同時讓員工也冷靜一下,這樣員工自己會來找領導,跟領導解釋。這樣處理,員工會比較容易接受。所以,凡事要合理地去解決,冷靜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節情緒管理的理論
abc理論簡單明了
情緒管理有一個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理論,叫作情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提出的。
a(activatingevents)是指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所引發的事
件。人們常常覺得環境不停地在變,而且隨時隨地都有事情在發生。人們不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反應,而是會對某些事件有反應,對某些事件沒有反應,這是因為的關係。
b(belief)是指人們對這個事情的信念、感覺或者觀點。比如說讓三個人坐在窗前,讓他們描述所看到的外麵的東西,結果是不一樣的:有人會告訴你,他看到遠遠的地方有電線杆,電線上麵有三隻鳥;有人會告訴你,一大早車子就那麽多,交通實在很擁擠;還有一個人隻看到外邊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漂亮。每一個人對於外界環境所注意的焦點是不一樣的,這是每個人的性格、興趣還有現在的身份、職業等因素綜合起來的一種表現。
一個事件發生了,人們用不同的觀點,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c,c(consequence)就是我們常講的情緒。
b是情緒反應的關鍵
同樣的事,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一個人情緒的變化是相當主觀的,當他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可以想自己喝不喝這杯茶;還會想這是什麽茶,帶迴去研究研究;或者說為什麽別人桌上擺著茶,自己桌上沒有呢……就因為想法不一樣,所以情緒也不相同。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件可能不會采取相同的立場、產生相同的觀點、產生一樣的情緒,除非當環境非常惡劣而大家有共同需求的時
候,人們會產生非常抑製性的情緒,即“同仇敵愾”,這時大家沒有什麽個人的想法,也沒有什麽不同的情緒反應,他們都在為一個同樣的目標而奮鬥。
看法變化,情緒就改變
大家以前一直認為“刺激—反應”隻有a和c,沒有b。當一個人碰到別人的時候,別人一定會有什麽反應。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所以大家就覺得,情緒是無法控製的,它是自自然然就會發生的。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事件發生了,與情緒當中的一個媒介有關,這個媒介就是人的看法。人無法控製事件,但是可以調整自己的看法,這就在情緒和環境的變化當中加了一道控製閥。一個人隻要把自己的信念調整好,就可以保持穩定的情緒,所以,b才是關鍵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顯示自己很聰明、反應很快,所以有什麽刺激他馬上就會有所反應,結果經常吃大虧,這叫作魯莽、莽撞。當有任何刺激發生的時候,大家最好先把嘴巴閉起來,因為嘴巴是很容易闖禍的東西。
一旦有事情發生,如果有些人的嘴巴馬上就反應,那他的人際關係一定不好,很多人都會非常不喜歡他;而聰明的人看到一件事情發生了,嘴巴會先閉起來,這個刺激就會在他腦海裏麵盤旋一下,然後他會找出比較合理的信念,用嘴巴表達出來,即人們平常所說的“謹言慎行”。言行都是人們情緒的表現,如果不經過大腦,沒有經過b的控製,沒有注意自己信念的調整,那麽就相當於把自己交給外界,讓外界環境來操縱自己,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受害者。
如果有一天人們住的地方突然爆炸了,如果沒有經過b的話,人很容易驚慌失措,然後盲目逃生,結果最後人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踩死的,造成很無辜的傷亡。如果大家養成習慣,突然間聽到巨大的爆炸聲時,告訴自己這時候要冷靜,先搞清楚為什麽爆炸,如果是火災造成的,那就判斷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高處有高處的應對方法,低處有低處的逃生辦法,這個時候再根據正確的方法摸索出去,對自己或者對大家都是很有幫助的。一個人要訓練自己的信念,要調整自己的觀點,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
人是觀念的動物
人是觀念的動物,觀念一改變,態度就改變,信念也會不同,然後情緒就會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人今天出去,碰到下雨他就很不高
興:怎麽這個時候下雨?但是如果他心裏想:為什麽這個時候不能下雨呢,有很多人盼望著下雨呢,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反對下雨就不下了。這麽一來,他的情緒就會冷靜下來。
事件不容易控製
很多事情人們都不容易控製,有些甚至無法控製。世界很大,而且事物之間息息相關。交通發達,信息交流快速,“牽一發而動全身”。
西方人認為,一個人長大以後,他的所言所行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環境所造成的,但是如果環境可以決定人們的一切,那人就沒有自主性了,隻能聽任環境的擺布。所以很多人會想:“努力有什麽用?有理想又怎麽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人雖然不可以控製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境、改變環境,但是人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觀念可以自由調整
情緒看起來是隨著外麵的事物而改變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觀念是人們自己可以調整的,而情緒就是人們的觀念對外界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反應,人們的觀點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當你看到以前惹自己生氣的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說不定他已經改變了,他以前對我不好,但是現在說不定對我很好。就這一念之差,你的情緒就會改變,而這“一念之差”,你是完全可以控製的。
情緒可以管理,就是因為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去調整、去改變、去控製自己的觀念。所以,一個人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要寄望於別人或者抱怨老天,也不要不切實際地希望外界的環境會改變。
觀念有理性與非理性
合乎邏輯的還是不合乎邏輯的,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處理,別人的東西隻能別人處理。但是小孩子沒有“所有權”這個概念,也沒有“偷”這種觀念,所以他會在超市裏隨便拿東西。如果他的父母說他偷東西,說這是別人的,小孩子就會有很多情感上的負債。做父母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別人要的,你也可以要,但是應該先付錢,不能夠隨便拿。父母應該慢慢教他所有權的概念,這樣他懂了以後,也不會有情緒負債。
一個人有修養,就是他會把不合邏輯的轉成合邏輯的,把那些非理性的轉成理性的。
觀念可以使情緒改變
觀念可以讓人的情緒改變。如果大家相信這個觀點,很快就會走上這條情緒管理的有效途徑。事件會導致結果,這個叫作環境決定論,這種說法隻有部分正確。比如一個人生氣了,他說“他這種行為我當然生氣”,別人的行為引起他的生氣,這太單純了。同樣的行為,他可能生氣也可能不生氣,這才是事實。
如果一個人是公司裏的中層領導,他的下屬罵他,他就會生氣,可是他的領導罵他的時候,他就不會生氣。為什麽領導罵他他就受得了,下屬罵他他就受不了呢?這跟他個人的觀念有關。
有時候你去買東西,會和別人吵架,就是因為你看不起別人,你覺得他是賣東西的,要賺你的錢,沒什麽了不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其實,看到大官你要“小看”他,看到小人物你要“大看”他,這樣你的情緒就會很平穩。如果你看到大官就怕,有話也不敢講,他就會欺負你;看到小人物,你看不起他,他被你激怒了就會給你難堪,你就吃虧了。這個“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人很容易控製自己,但是很難控製外麵的東西。沒有人會因為別人而改變,隻有自己會為配合自己而改變。所以大家慢慢會找到一條路,在某種情況之下,把非理性變為理性。大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是完全看環境讓自己直來直往,那樣情緒一定不好。如果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人能先動動腦筋,看看要怎麽反應,情緒就會平穩得多。
合理運用abcde模式
a指一個事情發生了;b指一個人對這件事情的主觀看法,因為每個人立場不同,所以觀點也不同;c指人的主觀看法,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即情緒表現;d指反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反省:這樣做看看別人的反應怎麽樣;e指如果反省後發現行為不好,就趕快調整,調整以後再重新出發。
中國人通常不接受道歉
美國人做錯了事情會向別人道歉,別人也接受,然後兩個人就不會再計較那件事情。但有些中國人是不接受道歉的,他們要求你做到,而不是天天道歉。如果一個人好好管自己,不去妨礙別人,他就根本用不著道歉。
你向一個美國人道歉,他接受了,就沒事了。你向一個中國人道歉,你跟他說:“我真的很對不起。”他會問:“什麽事?”你說:“我那一天實在是無意撞到你的,事後又沒有來看你,所以我覺得很抱歉。”他會說:“我還以為有什麽大事情,原來是這件事情,我老早就忘記了,你記在心裏幹嗎?”他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他照樣想辦法整你。
對於中國人來說,道歉是沒有用的。西方的夫妻一吵架,他會道歉;中國的夫妻吵架,道歉沒有用,因為對方會覺得:你打了我兩下,道歉就算了,下次打四下也道歉就算了,那你還得了?所以,中國的夫妻吵架,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而是要用實際的行動。
a和e,是需要明顯表露出來的,是看不見的部分,隻用在心裏琢磨就可以了。
中國人是含蓄、緩慢的
中國人一定要含蓄一點、緩慢一點。西方人很欣賞那種口才好的人,但是在中國社會,會講話的人並不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賞。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如果那種很會說話的人做業務員,業績一般都做得不好,因為人們不會太相信他,會覺得他講得天花亂墜,不切實際,可能是在騙自己。反而是那種有口疾、講話根本講不清楚的人業績很好,因為大家覺得他很實在,會覺得這人連話都講不清楚,是不會騙自己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然,口才好不是壞事,但是要懂得不講話。比如那種開會最喜歡講話的人,最不得人緣。老總剛剛致辭完畢,他就舉手講一大堆,所有的人都不滿意,認為“你算老幾啊,我還沒說你就說了”。所以,大家要做一個情緒穩定、不惹事的人,有話要等待時機再說。
比如說我有意見,首先,我會坐在那裏做一個動作:到處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他開始講了,我再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當我請了很多人的時候,我站起來,所有人都注意我,為什麽?因為那麽多人請我講,我怎麽能不講呢,這叫作眾望所歸。你尊重他,你講話的時候,他就慢慢聽;你不尊重他,你站起來他根本充耳不聞。所以,一個人講話別人會聽和一個人講話別人不聽,是取決於那個看不見的部分,而不是那個看得見、聽得見的部分。
其次,在座隻要有人比我年長、有人比我職位高,他們要講話以前,我是不會說話的,因為我一說話他們就不高興了。你和你的領導一起出去,領導還沒有講話你就講,你是沒有前途的。領導心裏會想:我都還沒有講呢,就輪到你講了。除非他叫你講,否則你沒有資格講,這就叫作倫理。
再次,最聰明的人是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告訴領導,讓領導去表現,那這個人會前途無量。你拚命動腦筋,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給領導,讓他去表現,他如果有機會升職,第一個就會提拔你,這就夠了。對於中國人而言,暗的部分、看不見的部分,絕對比明顯的部分要
重要。
當一個人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的想法是口很渴,想拿來喝,但是他馬上會想到,如果先伸手去,很多人就會不高興。很多中國人會這樣做:拿起茶杯來,然後說“請”,請每一個人,每個人都高興了,他就會說“抱歉,對不起,那我就先喝了”。大家就會覺得他這個人很有禮貌,很會做人。
同樣,當一個人煙癮發作的時候,他也不會立刻拿出煙來自己抽,而是會請周圍的人抽,請一圈,然後自己才開始抽。可是如果身上隻有一支煙,怎麽辦?大部分人都不會處理,因為煙這個東西,是請來請去的,一個人隻要先把煙拿出來,他就要請大家的,這樣下次別人也會請他。而美國人是自己抽什麽煙,他就拿出來自己抽,根本不在乎別人,不需要照顧別人,別人也不會怪他。
但是在中國,如果一個人隻剩下一支煙,他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反應:第一,拿起來就請別人抽,但是別人拿去他就沒煙抽了。第二,躲在一邊偷偷地抽,這樣也不對。偷偷地抽,所有人都會看到。大家就會想:一支煙也沒有多少錢,這個人小氣到這種地步,還躲在那裏抽。第三,拿煙出來的時候一定會大聲說:奇怪,剛剛買的,怎麽剩下一支呢?但是照請大家,那別人聽到他那麽大聲說,一定說不抽不抽了,大家都知道他剩下一支了,然後這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還有第四,是最高明的人的方法。假定隻有兩個人,一個人說:糟糕,怎麽煙隻剩下一支了,你來你來。另一個人說:不用不用。這個人說:要共患難,一人一半。然後還做個動作,把煙要扯斷的樣子。另一個人肯定會不好意思的,這樣,拿煙的那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第四節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
擺脫是非分明的思維方式
人們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宣傳,要趕快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但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是非分明:什麽事情都要分出對和錯,分出好和壞。小學老師有標準的答案,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態度,但是他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所以他們不得不用二分法,因為小孩子懂的東西很少,很難在“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的情況下去了解事情。所以,小學老師隻能教給他們很單純的“對與錯、好與壞、是與非”,這是不得已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慢慢成熟,就會逐漸擺脫二分法的思維。因為世界上的事情,“絕對”的幾乎很少。比如哪個人是絕對的好
人、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很難區分。好人偶爾也會做一兩件大家感覺不太對的事情;壞人有時候也會大發慈悲,做一些好事情。人們活在一個相對的宇宙空間,《周易》中講過,一切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純陰純陽實在是很少。
二分法會產生非理性觀念
非理性和理性的區別就在二分法,太過堅持二分法就會變成非理性。人們認為一個人理智,就是表現在“是非分明”。但是一般人的是非是相當感情用事的。比如有一杯茶,你說這茶好喝,你是感情用事,一點不客觀;你說這茶不好喝,你還是很主觀,感情用事,是非理性的。
人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判斷能力不足,經常選擇錯誤,所以會經常後悔。當一個人把是非分得很清楚的時候,他就會整天鬧情緒。現在的教育教小孩要是非分明,隻會讓他們一輩子痛苦不堪,因為他越長大越知道根本很難區分是非。小孩子很容易分是非,因為他懂得少,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價值觀會改變,認知能力會不同。所以大家要隨時去調整自己的觀念,然後讓自己的心情越來越愉快,使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合理。一個人如果還一直保留著以前的觀念,還保留著以前的處世方式,那他就會長不大,就會很苦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易》是三分法。有人覺得中國人總是搖擺不定、腳踏兩隻船,很壞,但實際上中國人的態度才是正確的。茶好不好喝,中國人不會馬上迴答,而是會說:“我喝喝看。”然後說:“好像還不錯,你覺得呢?”很多中國人都是這種態度。凡是不假思索直接判斷的都非常可怕,但是人們都很喜歡不假思索直接判斷,認為這樣做是“果斷”,會顯得很有能力,會顯得一個人敢於承擔責任。其實,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武斷”,有時是主觀片麵的。
一定要成功
“一定要成功,要不然就完了”,這也是二分法的一個觀念,人們總是把成功和不成功分開來。其實一個人在這方麵沒有成功,也許在那方麵就成功了;這次不成功,下次可能就成功了。一個人成功,會花很多的精力,損失很大。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就有一得。
案例
有兩個牙醫,開的醫院就在彼此隔壁。一個牙醫姓劉,找他看牙齒的人很多,從早上到晚上,他要一直站在那裏,不能坐下來,他感覺很痛苦;另一位牙醫姓張,根本就沒有人找他看牙,他在裏麵坐不住,經常跑到門口,看看有沒有人,他也很累、很辛苦。其實生意太好所得到的是錢,但是會很
忙、很累;生意不好,所得到的是閑,但是會沒有錢用。
大家一定要公平地對待你
“大家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不然的話就應該下地獄。”為什麽大家都要公平地對待你呢?你看到的隻是眼前的事情,如果你把時間拉長一點,會發現自己半個月前到他家去鬧事了,結果你忘記了而他卻記住了,這次他好不容易看到你,會公平地對待你嗎?往往得罪人的人把事情全忘記了,但是被得罪的人會記得牢牢的。所以,不要把時光“切斷”,要把時間拉長一點,看看自己和別人的實際情況,再來判斷公平不公平。
大家一定要讓你快樂
你喜歡快樂,大家就要讓你快樂。你有這麽厲害嗎?有錢大家都應該尊重你,為什麽?尤其是今天的社會,人海茫茫,你再著名,別人不認識你就是不認識你。
案例
有一次我和妻子坐飛機,是商務艙,裏麵沒幾個人。有兩個小女孩坐在我旁邊,我不認識她們,空中小姐請她們簽名。我覺得讓兩個小女孩簽名有什麽用呢?後來我下飛機的時候,發現大廳裏懸掛有橫幅“歡迎xxx”,我才知道她們是著名歌星,但是我根本就不認識她們。
人海茫茫,所以你不能說別人一定要認識你,一定要喜歡你,讓你快樂。有個詞叫作“自尋煩惱”,同樣,人也可以“自尋快樂”。
運用三分法思維會更加快樂
把二看成三
三分法會使人們很快樂。中國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兩個東西看成三個,這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智慧。
如果去問外國人,明天要不要去開會,他要麽說要,而且說要他就真的去了;要麽說不要,而且說不要他就真的不去。他們是非分明、言行一致。如果問一個中國人,明天的會議要不要去參加,他會告訴你“到時候再看看”,他不會給你說得很死,而是憑空多了一個“到時候再看看”。因為一個人隻要說“到時候再看看”,他自己就很有彈
性,可以去也可以不去,而且講出來不會得罪人。因為他說“不去”的時候,可能會得罪那些要去的人;他說“要去”的話,可能會得罪那些不想去的人。
外國人的顧慮沒有這麽多,因為他們人際關係比較簡單,一個人去不去對別人都沒什麽影響。但中國人不是,你不去他會想很多,你為什麽不去?他會想辦法讓你去;你說你要去,他就使得你不能去,因為你去就變成他的阻礙。所以中國人會說“到時候再看看”,然後看看大家的臉色怎麽樣,可以判斷哪些人是要去的,哪些人是不去的。
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
中國人從哪裏得來的這個“三”?西方人兩個選一個,所以他的觀念叫作二選一;中國人多了一個選擇,是兩個合起來的,所以叫作二合一。如果你要快樂和幸福,就要把是與非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
看;把好與壞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看;把善與惡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看。“這樣不好了,不過沒有關係了,再看看了。”中國人就是把好與壞合在一起。“我要去但是很可能不會去,不過我還是想去,可能到時候我才能決定”,這句話講了和沒有講一樣,但這就是“合”起來,把要去跟不要去合在一起想。
給外國人禮物,他要的話就會收下來或者當眾打開,他不要的話就會把禮物通通還給別人;中國人則是先說不要,然後開始想該不該要,不要白不要,那就會把東西留下來了。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他不會光要,不會要到去坐牢。
假如問一個中國人對某件事有沒有意見,他會先說沒有意見,然後看看大家的意見都不如自己,才說自己突然間想到一個意見,他這方麵的彈性是很大的。如果他先說自己有意見,那他一定要講出來;如果不說,他就可以講也可以不講。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別人比較容易相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到“一定”,立即想到“不一定”
很多人喝酒的時候,都要說自己不會喝,然後等大家喝得差不多時,他就開始喝,而且絕對不會醉。一開始就喝,喝到最後他會先醉了。中國人剛開始都是按兵不動的,中國人會把自己處置得很妥當、很安全,麵麵顧到,自己不會吃虧,也不會去害別人。中國人是二合一而不是二選一,中國人不走極端而是綜合判斷,想到“一定”馬上就會想到“不一定”,想到
“不一定”就會馬上想到“一定”,這是高難度的,不容易學,但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隻能合理不公平
如果用三分法來看,大家會發現公平就代表不公平,不公平才是真的公平,所謂的公平都是假的公平。如果每個人都發兩千塊錢,那不叫公平,因為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有人貢獻大有人貢獻小。可見“有多有少才叫公平”。公平不是大家都一樣,公平是大家合理地不一樣。比如別人有自己的標準,有自己的親戚朋友,有自己的顧慮,他的公平和你的公平標準是不可能一致的,你不能用你的感覺來批判他。
領導在主持會議,有一個人遲到15分鍾,領導罵他,說這麽重要的會議怎麽能遲到15分鍾;但是再過20分鍾,有一個人遲到35分鍾,這個領導隻看看他,不理他也不罵他。你覺得這個領導偏心嗎?他有他的理由:後麵這個人每次開會都遲到半個小時以上,這次也不例外,所以自己不罵他。每個人都有標準,隻是標準不同而已。
你喜歡快樂,他也喜歡快樂,但是如果你的快樂使得他不快樂,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他也不會讓你快樂的。有人經常挖苦別人,其實你有什麽權力挖苦別人呢?人隻有權力挖苦自己,可是很多人喜歡當麵給別人難堪,比如說:“你看看你這個樣子,拿得出去嗎?”其實人們去各地旅遊看到各種各樣的佛,有長得好看的,也有長得醜的,長得奇奇怪怪的,這種現象就是告訴大家,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成佛,不是隻有一種人可以成佛,那才公平。
中國人是把公平與不公平合在一起想的,因為他知道人世間資源是不足的,機會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公平,公平是騙人的。大家能力都很強、貢獻都很大,但是其實隻有一個人能獲得獎勵,怎麽能夠公平呢?人們所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不合理的公平,那叫作形式上的平等、假的平等,人們要的是真的平等。比如兩個人比身高,如果一個人站在地上,一個人站在椅子上,那麽這樣比身高就是不平等的。隻有兩個人的立足點一樣,最後才能真正比出誰高誰矮。
人們都活在相對的世界,隻能夠擁有相對的自由,隻能夠獲得相對的平等。人世間也隻有相對的光明,即與黑暗相對的光明。
快樂要自己求得,不是別人給的。一個人隻要擺脫二分法的思維,就會很快樂。好與壞是一樣的,得與失是一樣的,哪一天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生與死是一樣的,那他還有什麽不快樂呢?如果他認為活著就是活著,死了就是死了,那他對死就會有恐懼,他就會怕死,看到死就會傷心。
把二分法轉換成三分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徹底釋放,不再苦惱於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分明”,我們就可以使自己輕鬆、愉快地工作、生活。
第五節管理情緒隻有一條規則
改變觀念,穩定情緒
管理情緒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好像無從捉摸,其實不然,管理情緒隻有一條規則而已:當人觀念正確的時候,人的情緒就很穩定。人們被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所影響,結果導致自己的情緒不穩定。情緒是誰在主管?有的人會說是別人讓他生氣,環境使他痛苦,事情使他傷腦筋,唯獨不說是他自己造成的。情緒如果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動,就表示這個人沒有盡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這個責任。
隻要把觀念搞清楚,有很多事情就化解掉了。比如說一個人到公司去上班,發現他的上級對同事很好,但是對他不好,這時候他會表現得很不服氣,表現得很委屈,甚至開始鬧事。結果,領導越來越不理他,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就證明了上級的觀點是對的。他如果調整一下觀念,覺得領導是在暗示自己有些事情做錯了,或者沒有做得更好,那他就會自己調整一下。這時,領導對他的看法就會改變了,就不會給他臉色看了。
中國人不太喜歡當麵罵人,但是會給別人臉色看。給臉色看和擺架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擺架子叫“臭架子”,給別人臉色看是尊重別人的意思。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是:臉色這麽難看,真不禮貌,我比你更難看。其實正確的觀念是:他擺臉色給我看了,他是尊重我,他希望我自己改變,那我改變就好了。
人們時時刻刻都要調整自己的觀念,這就是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
不要把生氣當成壞事
很多人認為領導應該對自己客客氣氣的。其實領導對一個員工客氣,這個員工是沒有福氣的;領導對這個員工不客氣,說明他把這個員工當自己人,他有什麽事情,不會找別人,而會專門去找這個員工做。所以,員工應該感謝他,而不是抱怨他對自己不客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