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己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人們從小就背負了很多情緒負債,這些負債會影響人的一生,其實,自己才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所以人們應該學會改變自己,擺脫情緒負債。

    第一節自己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

    情緒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人是萬物之靈,和其他的動物不一樣,人比動物高明。但是為什麽動物不上學,人卻要上學?動物不需要受教育,人卻要受教育?動物可以自由自在,人卻沒有辦法自由自在?這些問題困擾人們很久。人類本來就應該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可是現實中人類卻要受很多的限製和約束。就連孔子也說他到70歲才自由自在,但還是要

    “不逾矩”。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很隨便,愛怎麽樣就怎麽樣,但是不能違反規矩。

    人類受了教育,就會有一些框框,在這些框框裏麵,大家要去找到合理的自由。如果沒有框框的負擔,人們就覺得有自由,但是當沒有框框限製的時候,人們很快就會違反規矩,“自由”便受到打擊。所以,人類是沒有框框要先找框框,有了框框以後,慢慢要把它解脫掉。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無聊,其實是人類通向自由的一條必經之路。

    情緒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比如可以想哭就哭。其實哭原本是很自然的,但現在不是。大家現在哭,第一個,要哭給別人看;第二個,要哭出一個樣子;第三個,沒有淚水,就開始製造一些假淚水,甚至現在有一個職業就是幫人哭。人類越來越奇怪,越來越違反自然,越來越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樣。其實該哭就哭,不要管是男是女;想哭就哭,不過這樣做的前提是要先顧慮到別人,不然會顯得你很自大。隻有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人類才會充分地自由。

    人類從小就背負情緒債務

    人類被迫背上情緒債務

    人從小就有很多的情緒負債,使得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童年的情緒負債會成為人類最早最無辜的債務,有很多人終生擺脫不掉。而人類從小就背負上情緒債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功勞”。

    一個小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哭,大家不會罵他、不會打他,因為覺得小孩子哭是對的,很自然。可是等到小孩子半歲、一歲或者兩歲的時候還哭,大人就會對他說不能哭。其實這時大人已經教錯了,因為小孩子會覺得好像“哭”是件很丟臉的事情,好像“哭”是要有目的的。

    一個人到了五六歲的時候,他就會明白大人的意思了,比如一個小孩子騎自行車摔跤了,很痛,但他不哭,他爬起來推自行車迴到家,媽媽一問他怎麽了,他就開始哭,哭得很難過,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哭是要給別人看的,沒有人看就不用哭了。這就扭曲了人類自己的感受。

    現在有些人不送他們的孩子到學校去,也不讓孩子上大學,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會把自己的孩子教壞。老師教孩子畫畫的時候,會告訴他要怎麽畫,但是孩子為什麽一定要聽老師的呢?畫畫應該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畫法,但是老師卻在教花兒一定要是紅色的、葉子一定是綠色的,如果有的孩子問一句“為什麽”,也會被老師斥責,說他“擾亂課堂秩序”。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樣做的話,孩子的思維就被禁錮住了。

    現在很多人亂教,小孩子也就亂學,然後這些亂教的東西就變成他們的情緒負債。比如一個小孩子有一次考試考了92分,他就知道迴家要挨打8下,因為要補到100分才行,這就是負債。所以,每一次考試小孩子就認為一定要考100分,結果一到考試就緊張兮兮,實在考不到100分,他就開始想怎麽作弊。這些都是教育上的誤區。如果考多少分都不會挨打,那麽小孩子是不會作弊的。

    其實很多事情大家都是被迫這樣做的,是父母、師長、領導讓做的。所以一個人幸運不幸運,就是看他有沒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師和好的領導。如果他們給的標準是正確的、合理的,那這個人就會自由自在;如果他們給的標準是扭曲的,這個人就會有情緒負債。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情緒負債。

    人類不得不壓抑、偽裝自己

    長期的偽裝和壓抑,會給人造成一種不能充分表達的壓力。把話講出來,雖然會造成很多的問題,但是講話的人會很痛快;如果不敢講,就會造成一種緊張和不愉快,最後影響到對人、事、地、物的看法。一個人不要壓抑和偽裝自己,但是現在很多人不得不偽裝,這也是人從小就有的一些負債。

    比如一個小孩迴家,爸爸問他今天考得怎麽樣,小孩說考試不及格,爸爸就問為什麽不及格,小孩子第一次會說全班都及格,就他一個人不及格,爸爸覺得很沒有麵子,就會打他。以後小孩子就知道不能這樣說了,這樣說會挨打。如果下次爸爸問他為什麽不及格,他就會說又不是他一個人不及格,全班都不及格,爸爸就不會打他。從此以後,小孩子慢慢就懂得要偽裝和說假話。長大以後,會知道要讓對方有麵子,就開始扭曲自己,然後造成很多情緒負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多人從小就知道要誠實、要坦白,但是都不敢做,就是因為小時候的情緒負債造成的,如果不解除負債,人就經常會很痛苦、很不安。

    情緒負債亦造就人自己

    人是怎麽來的?西方人相信人是上帝造的,達爾文說人是動物進化而來的,中國人說人是自己搞出來的,是自己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的。

    人生隻有一個規律,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不一定是負麵的說法,比如一個人自己做飯,自己吃得愉快,是“自作自受”;一個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享受成果,不管好壞,也是“自作自受”。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沒有人能替別人做主,沒有人能替別人負責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擔。人必須要對自己負起全部的責任,才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

    各色各樣的人生經曆,造成了今天的人們。人在1~10歲時,其實都差不多,沒有太大差異。年紀越大,差異越大。因為人類自己在不停地積累自己,所以就造成了不同的樣子。比如一個人的長相就是自己造成的,18歲以前的長相,是父母給的;18歲以後長什麽樣子,是人自己造成的。

    因為“相由心生”,一個人情緒負債太多,心理被扭曲的地方多,他就可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弄得未老先衰,或者弄得昏頭昏腦;如果一個人情緒很穩定,生活很樂觀,他就會是一種做事不慌不忙的樣子,臉上的表情始終會很平和。

    第二節情緒負債源自三種性格

    情緒負債來源於三種性格:一種叫作依賴型性格,一種叫作控製型性格,一種叫作競爭型性格。這三種不同的性格,會對人產生不同的約束。

    依賴型性格

    具有依賴型性格的人常常在好壞、善惡之間徘徊,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擾。比如“這件事情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等。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自居”,自居就是把自己比喻成什麽。比如玩“過家家”的時候,男孩子經常自居是爸爸,女孩子經常自居是媽媽,所以慢慢地男孩子會跟爸爸學,女孩子會跟媽媽學,長大以後他們自然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過現在爸爸一般都比較忙,小孩長期跟媽媽在一起,上學以後又碰到很多女教師,很多男孩子都女性化了。人類女性化、中性化,其實都是情緒負債。

    其實有些東西很難分好壞,很多事情與好壞也完全沒有關係,可是人類經常在善惡、好壞之間,自己找自己的麻煩。比如你小的時候去看電影,肯定會問:媽媽,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後來你越長越大,就越不知道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分好壞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分不了,好人也會做很多壞事,壞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現,好中有壞、壞中有好才是比較實際的。

    “我是男子漢嗎?”“我是真正的女人嗎?”沒有人能有答案的。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黑白分明的,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黑白不分明的,它們和大部分“黑白”完全沒有關係,但是有人會把自己深深地陷在這裏麵,造成他自己的不安寧和別人的不愉快。

    有很多事情人類是無可奈何的,要靠自己來調整。隻有小孩子會問:“我可愛嗎?”“我會遭大人討厭嗎?”但是有些人會把這種情緒帶到成長裏。有人一開口,就好像他還是六七歲的樣子;有人到了二三十歲,他的表現還和小孩一樣,這個人就是長不大。很多人是長不大的,就是因為他們依賴從前、依賴父母、依賴這種對於好壞的判斷。

    一個成熟的人,是沒有這些困擾的,因為他會告訴自己,沒有辦法分好人和壞人。不能說一個人這件事情做得不對就是壞人,這件事情他表現得好就是好人。隻要經常想到這些,人就會慢慢成熟。

    控製型性格

    控製型性格有三個大問題。第一個,在對錯之間徘徊。“我做對了嗎?”“我做錯了嗎?”其實沒人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人不要在二分法的兩極化當中增加自己的困擾。當一個人越來越成熟的時候,他就越清楚想要做到“黑白分明”是困難的,中間會有很多灰色地帶,會知道對中有錯、錯中有對的範圍在慢慢擴大,這樣,他的情緒才會比較平穩。

    第二個,“我聰明嗎?”“我是不是很蠢?”其實沒人知道什麽是聰明,投機取巧的人可能是最笨的人了,因為他吃的虧一定最多。現在很多人很喜歡看那種“厚黑”之類的書,覺得自己既能得到好處,又不違法,是最聰明的。其實不見得,因為人是有良心的,但是那些書都沒有告訴人們良心在哪裏,會造成人的良心不安。

    第三個,“我堅強嗎?”“我軟弱嗎?”最軟弱的人其實是最堅強

    的。水最柔軟,但是水卻能把鋼板滴穿。世界上的東西“軟硬”是變化的,不是固定的。比如風吹來的時候,最硬的東西往往會先折斷了,軟的東西則不會斷。很多人喜歡竹子,因為竹子“韌而不僵”,很少會斷。

    競爭型性格

    現在有很多人提倡大家要有競爭意識,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個人如果缺少競爭意識的話,會很快被淘汰。人類發明電腦,是有價值的,因為電腦可以讓人記憶、計算方便,但是現在很多人在電腦上拚命工作,變成電腦的奴隸,好像自己在電腦前待的時間越長,自己越努力一樣,結果最後死在電腦上麵。人類發明鈔票,是為了讓大家買東西方便,可是人類很快就變成了鈔票的奴隸,認為誰的錢多誰的本事就大。人類發明汽車,是用來代步的,可是現在有人又要買名牌,又要買排量大的,好像不買名牌、不買大排量的自己就被別人比下去了一樣。人類發明東西,本來是為了幫助人類自己過好日子、過好生活的,但很多東西總會慢慢變成折磨人類的“兇手”,弄得大家很嚴重的扭曲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實,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三種性格的優點、缺點,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看是哪種性格占主導地位,然後積極改善,獲得情緒自由。

    第三節毒性教條加重了情緒的負債

    家庭常見的毒性教條

    常常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的文化有缺點,其實是不太正確的。如果中國文化有很嚴格的教條,規定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麽,大家就知道這規定是錯的。但是其實中國文化裏沒有那些所謂的教

    條,人們所接受的教條都是無中生有的。換言之,隻有說人做錯了,沒有說中國人的道理錯了,因為中國文化裏並沒有什麽主張。

    比如儒家為什麽不能成為儒教?因為凡是有宗教,就一定有教條、有戒律,而孔子是沒有什麽教條、戒律的,他的“主張”也隻有五個字——無可無不可,即世界上既沒有什麽東西是可,也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幾千年來,一直有人要打倒孔子,但是最後都沒有打倒他,因為他是一個沒有“主張”的人,人們也就抓不到他主張裏的缺陷。

    不合理的家庭規則

    人們今天在家裏麵接受了很多父母對文化的扭曲,那不是中華文化的錯,是父母的錯。很多人家裏有不合理的規定,比如“不準哭”。小孩本來就要哭,因為他不會說話的時候,隻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一個會當父母的人會去觀察這個小孩為什麽哭,比如“是不是他肚子餓了”?那麽父母這次給他吃,下次就要記住了,在他肚子餓之前,先給他吃東西,他就不哭了。還有的父母規定:不能垂頭喪氣。這也不太現實,因為人有情緒高漲的時候,也有不得誌的時候,總讓一個人情緒高漲,顯然那是不太可能的。

    家人貌合神離有隔閡

    人人都有不被了解的痛苦,就算一家人,也很少去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父母隻看到兒子又搞得髒兮兮的;妻子覺得丈夫今天穿得不正式,要去見重要的人應該打扮得好一點,等等。大家隻看到外麵,沒有顧慮到別人的“裏麵”。

    比如丈夫今天根本就不想出去,他有很多事情做不完,但是妻子一定要讓他陪自己去逛街,根本不在乎他的想法,丈夫心裏不情願,但為了讓妻子高興,隻好裝作很願意的樣子陪妻子去逛街,結果自己身心都很累。這樣的家庭叫作“貌合神離”。一家人貌合神離,各想各

    的,這樣的人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再有錢也沒有用。

    “家和萬事興”的緊箍咒

    有些人為了“家和萬事興”弄得家裏麵的人很假,有話不敢說,有脾氣不敢發,有事情不敢提出來討論。為什麽?怕家庭不和。其實對這個“和”字大家有很大的誤解。“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團和氣,一種是和稀泥。一團和氣又有兩種情況:可以萬事成,也可以一團糟。“和”這個字要同另外一個“合”合在一起,合不能夠和,它是假的和;大家要能夠合作,要能夠心和心連在一起,這種和氣才是好的。如果為了裝表麵的和,什麽事情都不談,各搞各的,那隻是表麵的好看,內心是連不在一起的。

    中國人是含蓄的,但含蓄是指不要那麽衝動、不要那麽激烈、不要那麽誇張,而不是讓人完全沒有情緒。人不可能沒有情緒,一個人如果總是把憤怒藏在心裏麵,那是會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壓抑,適當的抒發其實是很好的。所以在家裏,妻子哭的時候,丈夫不要製止她,等她哭得差不多了,眼淚基本沒有了,她自然會停下來,這時候丈夫同她說話才有用。同樣,丈夫發脾氣的時候,妻子不說話就是了,等他發作完再和他說話,因為他發作以後就沒有那麽多氣了,這樣自然的抒發對彼此都有好處。

    但是人們現在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和氣,為了做表麵文章而弄得很假、很虛,這會引起情緒的不安,因為它是不正常的。現在很多家庭裏麵有很多錯誤的舉動,這個同中華文化沒有一點關係。家和萬事興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大家對它的體認要深刻,即有問題要說出來,大家互相了解,才能真正的和。如果每個人都為了怕爸爸發火而不敢講話,為了怕媽媽生氣就躲躲藏藏,那麽這些都會成為不和的隱患,時間久了一定會爆發。

    比如一個小孩在家裏很乖,到外麵就很壞,因為這樣他才能平衡。所以,一個小孩在家乖得出奇,乖得讓父母感覺到奇怪的時候,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小孩可能在外麵製造了很多問題。一個在丈夫麵前“是是是、好好好”的妻子,丈夫要提高警覺,她在外麵可能有問題。如果丈夫迴家看電視動都不動,非常有禮貌,也不講髒話,那他八成在外麵有什麽動向……

    學校裏的毒性教條

    人到了學校以後,也會有很多毒性教條,這些毒性教條將會追隨人們一輩子。這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考驗,人們可以學習在麵對毒性教條時怎樣去解脫,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毒性教條然後加以抱怨。假定家裏麵沒有一個毒性教條,人怎麽會長大?假定老師沒有做錯一些事情,學生又怎麽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一個人在太單純的環境中是長不大的,所以,家庭越富裕,社會越繁榮,有些人的腦筋就越不管用。很多人的聰明是後天啟發出來的,不是生下來就有的。

    上學以後,老師要給學生的每一個學科打分,甚至包括體育也要打分。其實,學生隻要運動了,隻要達到健身的目的就行了,老師不一定非要給他們打分。

    現在很多人會覺得分數是代表一個學生的價值的,所以學生為了考高分,就會去作弊。但是有的人天生對數學沒有興趣,他的基因裏麵沒有這套東西,所以怎麽學也學不好,怎麽考也考不了高分。其實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但是直到畢業以後大家才會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也在證明,很多當初考試成績好的人畢業以後,不一定在社會上混得比那些考得差的人強,因為工作和考試是兩迴事。

    社會上的毒性教條

    現在人們很重視外表,這是社會的毒性教條。比如看一個人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開的是不是名車,名片上的頭銜是不是一大堆……有一個笑話:有個人怕掉到廁所裏,但是不怕他家裏著火。因為家裏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所有財產都在他身上,一掉到廁所裏就完了。全部財產都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是為了這麽一個虛偽的外表而生活著。比如有的人賺的錢其實不多,但是也要咬緊牙關買部車子,而且有了一部車子後,他一定會把車鑰匙拿在手上,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車。這其實是他心裏不踏實,所以才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緒表現。

    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條

    有的人喜歡處處同別人比,比如:“為什麽隔壁的小王考100分,我就考30分?”一個人從小就同別人比,會比出很多痛苦來的。如果不同別人比,他會覺得自己很高,但是一比就會覺得自己很矮,然後為了心理上的平衡,他就會去找一個比自己矮的人比,這是很無聊的。其實一個人高也高不到哪裏去,矮也矮不到哪裏去,隻要把這些想通了,就不會再總想著同別人比了。

    競爭的社會,勝者優敗者劣

    很多人說現在的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其實不然。有的人從小不上補習班,每天晚上很早就睡覺,家長也不要求他考100分。因為

    “考那麽多分又不能當飯吃,你考那麽多分幹什麽”。為了考高分而不擇手段,整個人都會扭曲掉。

    有的人和別人比來比去,傷心的還是自己。比如有的人看見別人的房子很大,裝修很豪華,迴到家看到自己的房子比別人的小很多,就會覺得自己很淒慘。其實不見得,大房子、小房子各有利弊。有時候住大房子也是很“累”的。

    案例

    在美國,很多人的房子都很大,但光是整理草坪,一年就要花一萬美金,一會兒生蟲子了,一會兒被鄰居小孩破壞了,很讓人操心;而且木頭房子容易壞,三天兩頭需要修,開銷也不小,一般人負擔不起。有的美國人花800萬美金買一棟房子,隻有三個人住,裏麵有10個洗手間。太太要出門的時候,光是去關門就要40分鍾,迴家開門同樣要40分鍾,整天關門、開門就浪費許多時間。但是在美國,掙錢多的人就必須要住大房子,這樣和自己的收入、地位才相匹配,不然別人會不理解的。

    其實,天底下最自由自在的就是中國人。比如有的人即使有錢,也喜歡住小房子,他不喜歡擺闊,他不願意去受住大房子的“罪”。

    隻能贏不能輸

    有的人覺得無論做什麽事情都隻能贏不能輸,其實是不現實的。首先,什麽事情都是有輸有贏才好,比如一個人下象棋下得很好,從來都贏,結果到最後沒有人跟他下了;另一個人也是象棋高手,但是他下棋的時候有輸有贏,每次贏別人一點點,然後再輸一下,讓別人覺得自己還有贏的希望,才會繼續跟他下,這才是高手。其次,人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人應當同自己比,不同別人比。因為一個人同自己比,看自己在不斷進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一個人跟別人比誰的胳膊粗、誰爸爸的力氣大,沒什麽用——沒這方麵的優勢,會越比越難受的。

    毒性教條即情緒負債

    情緒負債從小就不斷地被加在人身上,最後累計成為一種很不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人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檢討、改正,把這些負債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會覺得偷懶不是罪惡、悠閑不必競爭,那才是真正得到情緒上的自由了。

    當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錢就會顯得很重要;但是當這個人稍微有些錢、衣食無憂的時候,就不用那麽拚命地去賺錢了。如果一個人賺盡了全天下的錢,但是把自己寶貴的生命搭進去了,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命比錢重要得多,但是現在許多人為了錢而拚命,那就是跟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

    中國人很喜歡要求別人,其實是沒必要的。儒家是反求諸己,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了就行,不要去管別人如何,因為隻有自己穩定,別人才會跟著穩定。尤其是當領導的,如果他一來就弄得大家很緊張,是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幹的,因為誰跟著他幹誰倒黴。很多員工都說領導不在的時候,自己根本不緊張,會自己安排工作,但是領導一來就不得了,他會弄得大家沒法工作。因為領導的情緒不穩定,所以使得整個組織裏麵的人都不穩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有,如果爸爸不在家,小孩就會覺得很輕鬆;爸爸一迴家,他就開始緊張,因為爸爸動不動就罵他,動不動就摔杯子什麽的。就因為爸爸的情緒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緒都不安。儒家說反求諸己,就是指發生了一件事情之後,人們先要看看自己有哪裏不對,然後先改變自己,這樣別人才會跟著改進。為什麽叫作“風氣”?因為情緒和風一樣,風一吹過來,所有的草都跟著動起來。一個人一改變自己的情緒,別人也會跟著改變。

    第四節掙脫情緒負債的枷鎖

    有理想,生活才有色彩

    生活的意義是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其情緒就沒有目標,也不能被控製,生活也變得無趣,沒有色彩。當一個人有理想時,他就不會刻意地去控製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問一個人:為什麽要給兒子錢讓他去讀書?那人會說是希望他將來長大了,把錢賺迴來還給家長,那麽這就是投資報酬。以前中國人重男輕女,就是因為大家認為給男性投資,將來迴收得比較多,而女性不能迴收。但是現在,大家要知道這不是投資報酬,這是應盡的一份義務。

    作為父母,要麽就不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要盡量去栽培他,至於他將來要怎麽樣,那是他的事,和家長無關。如果父母能經常這樣想,就會慢慢覺得自己沒有壓力。有的人也常常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沒有良心,覺得自己把他們養那麽大,到頭來也不知道孝敬自己,這就會給自己造成壓力。其實做父母的要常常這樣想:我對他沒有什麽恩惠,所以他將來要怎麽樣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要怎麽做是我的事,他要怎麽做是他的事。經常這樣想的父母就會慢慢地解除掉情緒負債。

    一個人怕冒險,勉強安於現狀,但是這樣又不能實現其理想,他就覺得很矛盾、很痛苦。其實人的一輩子就是要完成自己的理想。理想有兩種,一種是私的理想,一種是公的理想。人完全為私的理想,會一輩子痛苦,如果為公的理想就不會痛苦了。比如保持環境整潔,看到有髒的東西,大家有時間、有精力就可以去收拾。但是有些人做了之後就會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功勞,其實,這也是一種情緒負債,很多人會陷入這種自找麻煩的狀況。如果能認為自己沒有什麽貢獻,不值得大驚小怪,這本來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該做的事的話,自己的心就會自由自在,情緒負債就被解除掉了。

    人類要不要自由自在、能不能自由自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沒有關係。有人之所以不能做,是因為情緒負債太多:我做這件事情,就應該讓別人知道。如果媽媽在家裏麵總是咋咋唿唿:“你們這些小孩子知道嗎,我一天要花多少時間做家務?我這麽辛苦你們知道嗎?”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情緒負債,讓他長大的時候剛拿起笤帚就講:這麽髒,你們都沒有看到嗎?其實那個時候他心裏是很不愉快的。他認為自己吃虧了:為什麽別人都不動,隻有自己動?其實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這麽做是他自己的決定,不要去管別人,那他就沒有情緒負債了。

    改變自己,擺脫情緒負債

    人們從小就被一層一層的情緒負債包裹著,很難擺脫。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如果自己不改變,情緒永遠不會安寧。那麽,如何改變呢?

    首先,人要學會自我調整,把不必要的還清、拿掉,這樣人就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成熟。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壓抑不了的,而且壓抑情緒對自己也不好。第二,不能過分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一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情緒來做事,沒有人喜歡和他在一起,到哪裏別人都不太理他或者看到他就躲閃。因此這個人就會開始壓抑,開始有控製,又進而造成一種不能夠表達的壓力,最後會得憂鬱症、恐懼症,甚至是更嚴重的自閉症。

    人類會壓抑、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如果無節製地將情緒表達出來的話,可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但是如果不把情緒表達出來,一直壓在心裏,長久以後,人不但會生出病來,而且一旦爆發會不可收拾。就像火山一樣,有很強的能量,偶爾爆發一下,不會造成大災難;但是如果長期沒有爆發,一旦爆發就是不可收拾的。人也是這樣,忍無可忍就完了。所以,一個人要讓自己的情緒有適當的疏解,不要壓抑,也不要過分控製,更不要讓自己心裏充滿不安的情緒。

    其次,人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比如正向或者負向情緒是可以共存的。“不是正就是負,不是負就是正;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錯就是對”,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幻想,隻能增加人們的苦惱,不能解決問題。情緒也一樣,不可能很簡單地分成正負、好壞、善惡、是非,但是有人偏偏去鑽那個牛角尖。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價值的,人生要盡可能多一種體驗,否則生活永遠不會完整。比如當你開車來到你所要到達的那條街時,你開始會想自己是向右拐還是向左拐,雖然你知道這條街是自己要找的,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目標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因為你不是那麽熟悉,所以你嚐試著先向右拐,右拐不對,你就開始後悔了,覺得自己走了冤枉路,然後情緒就非常不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人卻不是這樣的,當他發現走錯時會想:幸好拐錯了,不然我一輩子看不到這邊的景象。他反而會很愉快。反正已經走錯了,已經消耗了時間、浪費了精力,何必再增加自己的苦惱呢?而且自己還得到了經驗,知道以後問路要問清楚在什麽路口、目的地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就會減少錯誤;如果還是錯誤了,那就享受這個錯誤,這時候心情會完全不一樣。而且當心情改變的時候,人的整個情緒就會跟著改變。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有這種現象:看到一杯茶,你先說它“很好喝”,它就會真的很好喝;如果你說“這算什麽茶”,那麽它就會真的變得很難喝。

    再次,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少管別人。中國人不喜歡被管,所以一開口就是“不要你管”。其實,每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就行了。比如做事情,先看看自己該做些什麽。每個人都有一張工作表,上麵寫得很清楚,該做什麽就把它做好,不會的問別人。而且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先要從管理情緒開始。

    比如上班前五分鍾不要做事,先把情緒穩定了,每個人看看自己該怎麽做,好好記住,然後就開始工作了。但是有些公司經常一上班就把大家集合起來,然後弄到烏煙瘴氣的馬路上喊口號,做給別人看。這是領導犧牲幹部、犧牲員工的健康來建立的一種假形象。如果一上班大家互相打個招唿,穩定情緒,看看彼此有什麽地方要幫忙的,然後各就各位開始工作,那麽大家的工作狀態就會比較好,效率也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