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指出,某些發大財的公司,“在組織之初,各股東都是做了很大的犧牲,投了很大的資本”,好像先拿出個人的平等自由,來成全公司的平等自由:然後公司發達了,股東才能夠多分紅利。同理,員工也應該把自己所有的平等自由,貢獻給公司,讓公司得以全權處理,然後公司才有成功的希望。等到公司經營成功,員工當然可以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
每一朵梅花,都守分地散布在梅樹上,把自己的自由平等,奉獻出來。梅樹長得好,花開得多,看起來每一朵梅花都十分可愛,分享了自由平等的樂趣。
梅花要做整體看,才顯得豔麗動人。梅樹照顧每一朵梅花,梅花也不帶英雄性,隻是如君子般地各盡其力,這正是中國式管理“集團中有個人的特性”的梅花氣息。
滿樹梅花,如果每一朵都顯得零落而沒有精神,豈非慘不忍睹?每一朵梅花,都竭盡己力,表現出自己的獨特作風,卻又彼此兼顧,讓整體得以表現出優美的形象,這才是我們所切望的“在團隊中表現自我”,亦即“在整體中完成自我”。
總裁重視“每一成員,都應該盡力把工作做好”,然然鼓勵彼此之間的和諧與互助,大家都以整體的目標為重。主要的匯集力量,在於最高領導者的“大公無私”,亦即通常所說的“公正”。心存公正,然後分層負責,各司專職而又互相協助與支持,全體成員向上看,必能上行下效,蔚然成為良好的風氣。梅花不能一朵一朵分開看,卻要做整體觀看,這是總裁必須具備的修養。
總裁的心態,直接對幹部產生影響。認為幹部根本不可能團結,大家便活像一盤散沙,各做各的,互不支持,也不願意合作。若是認為幹部彼此分工,卻非合作不可。大家便會放棄本位主義,隨時將心比心,站在整體的立場,彼此力求密切配合,達成合作的效果。
正確領導的三大原則
總裁的正確領導,包括下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1。分工是為了合作
總裁要樹立“分工是為了合作”的信念。分工是不得已的,因為它帶來許多不合人性的缺失,使得工作單調乏味,容易產生疲倦,而且彼此不便聯係。總裁自己必須了解“如果不能合作,分工就變得毫無意義”的道理,並且進一步把這種訊息傳播開來。讓每一成員,都充分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培養合作的態度,時刻自勉:為合作而分工,最好不要本位主義,盲目分工而不能合作。
要貫徹這種信念,總裁自身便不能夠表現自己的英雄性。因為總裁喜歡英雄性,就會不自覺地鼓勵自己的下屬做英雄,以致英雄鬥英雄,當然不容易合作。
換句話說,總裁應該鼓勵集團性,使大家了解“我自己要成功,也要讓同仁有成功的機會”。惟有各部分都成功,我這一部分的成功,才能夠獲得確切的保障。
凡事勿忘推己及人,一切要在團體中成就,這是“梅花要做整體看”的精神。總裁絕對不可以壓抑有能力的人,但是一定要明白地表示“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表現得讓大家都有麵子,才能夠使大家心悅誠服。”能力除了專業性以外,還應該兼顧普遍性。做事的能力,加上做人的技巧,便是真實有能力。
2。各司其職之外更能互補
總裁要養成“各司其職之外更能互補”的習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專業分工,為分工合作必不可少的原則。然而,僅僅專業分工,很容易形成各人自掃門前雪的不合作行為。各人自掃門前雪,原本不錯,隻是不能不管他人瓦上霜,因為他人瓦上霜壓下來,同樣會妨害到自己。
打棒球分內、外野。球掉下來,好像在內野,這時候外野手最好堅守“不在
其位,不謀其政”的分工原則,不可以跑到內野去接球。若是外野手熱心過度,雖然眼見球落內野,仍然不分彼此,跑過去接,由於雙方的眼睛都注視著球,不一定能夠看到對方。萬一和內野手撞在一起,不論是把內野手撞倒或者被內野手撞倒,造成人倒球落地的漏接事件,大家必然痛罵外野手多管閑事,妨礙內野手的正常作業。但是,內野手若是不小心跌倒了,外野手就要全力以赴,把球接在手中,否則也要挨罵:一點不關心,打球不專心。明明是內野的事,如果做不好,外野也應該互補,以求整體的立於不敗之地。
滿樹梅花都凋零,惟有一朵獨秀,看起來令人傷感。朵朵正常,並不特別表現突出,這一樹梅花,最為尊貴。
3。一定要盡力把工作做好
西風東漸以來,許多人總認為一切都是“非此即彼”的,很難做到“兼顧”的地步。似乎不當英雄,便是狗熊。其實不當英雄,照樣可以不做狗熊。讓大家有麵子,自己也可以愛麵子,更可以有麵子。排除本位主義,仍然應該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任何人不可以因為不存心出鋒頭,便不盡力工作。
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不必計較他人的妒忌和打擊。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周全。我們最好更進一步,做到一方麵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一方麵卻能夠設法不引起他人的妒忌,不招惹的他人的打擊。隻要稍微用心,不難了解他人的妒忌和打擊,實際上也是我們自己所引起的。中國人常常說有本事,很少說有能力,其差別即在於此。隻知道盡力把工作做好,不過足有能力的表現,進一步做到不引起他人的妒忌和打擊,才算有本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促使大家同心協力
注入生生不息的樹狀組織精神
總裁要促使大家同心協力,必須在組織上注入生生不息的樹狀精神。讓每一成員,都在上級主管的支持之下,放手去做。畢竟中國人最喜歡聽的一句話,並不是“你好好聽我的,我不會叫你吃虧”,而是“你放心去做,我一定支持你。”前者遲早形成“奴才集團”,後者才是真正的同心協力,可以靈活地隨機應變,因時製宜。
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現代所重視的,乃是聚集群眾、糾合眾力、有效地打組織戰。
三人成眾,有計劃地協調眾人的活動,就叫做組織。然而,有組織並不能確保具備打組織戰的能力。即使勉強可以打,也未必能夠有效地打出漂亮的勝仗。
我們常見的金字塔組織,重視科層結構。主要的用意,在防止人類私心、偏見、冷酷、以及反複無常等等主觀判斷的不良影響,不得已才嚴謹地層層節製,希望大家小心謹慎,盡量不要出差錯。這種防弊重於興利的做法,使得成員謹慎有餘,而應變力不足。
孫子說:“善於用兵的良將,其用兵可以率然比之。”原來常山有一條蛇,名叫“率然”,以靈敏著稱。“率然”的意思,是“立刻”或“刹那間”。有人襲擊蛇頭,這條蛇立刻折起尾巴,予以反搏:襲擊蛇尾,蛇頭馬上反噬而來;襲擊蛇的身軀,那麽蛇的頭尾一起折返過來。
科層結構很難首尾唿應,無法像常山之蛇那樣靈活地因應外來的襲擊。因為它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相當形式化,一切運作都依賴有計劃性的程序和規範,采取集權管製,對於不熟悉的情況,當然很難快速地有所反應。
這種機械性組織,通常都把直線和幕僚人員劃分得十分清楚,彼此的職權分明,不容逾越。劃分部門時,以效率為主要訴求,按職能、製造過程或管理程序來區分。控製幅度狹窄,而工作專業化的程度相當高。在企業內外環境穩定的時期,尚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迄今大多數組織,如果具有龐大的結構、重複的工作,以及穩定的環境,仍然采用科層組織,因為它便於集權控製,能夠有效地運用組織人力與技術。對於權力擁有者的維持權力控製,更是有利。
提起常山之蛇,就會聯想到組織初期,工作較不標準化、溝通較不正式化,一個管理者足以掌握整個組織的活動,隨時做出重要的決定,以便快速地因應變動的環境。那時候的組織結構,屬於簡單型的,垂直分化少,複雜性低,而且權力集中,一唿十諾,彼此緊密相應。
組織逐漸擴大之後,即使下屬非常信任總裁,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繼續維持簡單型的組織結構。大家心裏愈來愈害怕,這位獨攬大權的總裁,固然是一位強人,但他畢竟不是種。強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度的,一旦照顧不過宋,或者被某些人所蒙蔽,那該怎麽辦?於是垂直分化加上水平分化,部門和層級增加了,結構高度複雜化,似乎不可避免地又變成機械的科層結構。
不同於機械化的有機組織
當然,有人在科層組織的結構上動腦筋,把共同功能的人員集合在同一部門,因而垂直分化為製造、營銷、會計、人事、研究發展等功能結構,減少人力、物力的重複。同時背景相似的人員,在一起溝通、協調,也比較容易,對於增進工作滿足感,頗有助益。
這種功能結構,適合於單一產品的組織。因為產品不同,產品部門或生產部
門的人員,勢必學習新的技能以資因應,其他部門人員也將為產品多樣化而帶來困擾。
於是有人主張,在功能結構之外,還可以依據產品的的類別來區分,稱為產品性結構。每一成員,各有其所屬產品單位。每一產品單位都是一個獨立的責任單位,主管負起全部責任。擁有自己的營銷,可以單獨應變。
產品性結構就整個組織而言,不同產品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十分困難。每一產品單位各有自己的生產、營銷等功能,人力重複,也是一種浪費。
這樣看起來,常山之蛇永遠是一條小蛇,才會那麽靈活唿應。一旦成為巨蟒,恐怕就會行動遲緩,反應不靈不活,好像一條機器蛇,隻能表現有計劃性的動作了。
組織學者,終於想出一種不同於機械結構的有機結構,不明確劃分直線與幕僚,不清楚理清職權線。區分部門時,不以效率為主要訴求,卻強調彈性創新,拿產品、顧客、通路,或者地理區域等目的來劃分。工作專業化的程度降低,力求工作擴大化,以符合人性的需求。控製幅度加大,並且采分權製,來快速因應環境的變化。
這種有機的專案結構,為了某些特殊需要,集結不同的專業人才,不拘形式地共謀生存與發展,組織富有彈性,而且適應力很強。工作完成,專案隨即解散。若是出現新的需求,再重組新的專案。
有人問孫子:“軍隊的運用,可以使其如同率然一樣的靈敏嗎?”孫子說:“當然可以”。他舉例說明:吳人與越人原本互相仇視,但是當其同舟共渡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來襲,動蕩將覆,這時吳人、越人,必然忘記生平的仇恨而協力合作,彼此互相救援,好像人的左右手交互施應,同樣靈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機彈性結構,借著解決特定的問題,把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組成一個合作係統,不但減少彼此之間的衝突,而且同舟共濟,易於促進結構內的同心協力。
專案組織能不能像常山之蛇那樣率然唿應呢?孫子認為“人物”和“意誌”才是戰力組合的要素,專案結構集結了那些人?這些人的意誌如何?真正能夠決定這一專案的合作與應變。
其實,科層結構同樣可以脫離機械性而轉化為有機性,隻要把它顛倒過來,加以不規則的發展,便能夠從“倒金字塔”轉變為活生生的“樹狀組織”。
孫子說:“凡指揮大部隊作戰,能像指揮小部隊作戰那麽簡單的,是因為具有已定的陣形和明顯的旌旗,人可各自為戰,雖戰百萬之兵,如戰一夫也。”
樹狀組織精神的要點
樹狀組織最主要的精神,在每一位成員,都在上級主管的支持之下,放手去做。正如孫子所說的“人可各自為戰”,卻不會在緊密相應的陣形中,迷失了自己。
管理學者在組織中“專業知識”與“權威統製”兩個變數之間不斷調整,希望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在合乎人性需求的權威統治下,發揮自己的潛力。我們認為任何形態的組織,必須達成“治眾如治寡”的目的,才是真正的同心協力。組織要像常山之蛇那麽靈活有效,至少應該注意下述三點,以收充分發揮組織力之效。
1。任何組織,都不要強調哪一部門最重要
什麽業務掛帥、生產第一、開發領先,或者財務導向,統統不正確。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心。都要認定“每一部門同等重要”,彼此休戚相關。整個組織的運用,有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無論身、臂、指哪一部分,都不能發生任何差錯,才能夠靈活有效。從此再進一步,認定“組織內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站在這種平等的立場來評估其是否克盡職責,並且分出優劣,大家才會心服。
2。視組織的性質和規模,隨時機動調整,以因時製宜
中國人喜歡常常調整組織,看似“因人設事”,實際上是因應此時此地的情況,不得不如此措施。這種“人治”氣氛相當濃厚的作風,並沒有錯。不過總裁的公正與否,是成敗的關鍵。總裁的行為公正,大家自然有信心。如果用人一切依照製度,組織的靈活性勢必大受影響,兩者權衡輕重,總裁究竟要何去何從,應該善自抉擇。
3。采取民主集權製,以迎合時代潮流
在“人”方麵,主管的產生,盡量尊重成員的意見,雖然不一定經過選舉或推舉,總要誠懇征詢大家的看法。在“法”方麵,對於各種規章,盡量放手讓成員去創製或複議。但是,主管既經決定,下級必須服從,使其有效貫徹命令。法規既經訂定,大家都要遵守,不可陽奉陰違或故意違犯。上級如有過失,可循正當途徑提出申訴,在未判定之前,仍應服從。大家養成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習慣,使組織成為一個有機體,彼此緊密相應,靈活製宜。
關懷導向以得人心
得人心者昌
總裁必須將“工作導向”改變為“關懷導向”,因為中華文化重視通情達理,而且中國人普遍感情豐富。凡事如果能夠以情為先,然後才由情入理,往往可以收到更大的效果。我們常說“得人心者昌”,而得人心最簡便有效的途徑,即在關心。所以總裁采取關懷導向,得眾人之心,才能夠領導有方。
近百年來,中國人自信心低落,盲目地輕視自己的文化。實際上,站在科技的立場,向西方學習當然可以獲得很多好處。然而,在哲學和文化方麵,中國人自有其獨特的見解,也不容忽視。吳森先生留美多年,便坦誠說明“愈研究西方文化,愈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處和可愛處。”其實,這也是若幹真正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人士,共同擁有的見解。
吳先生深入比較中西文化,發現“好奇”(wonder)和“關心”(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好奇,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視關懷,成為世界上最講究人情、最了解人性的民族。
西方管理和中國管理都愈來愈強調“愛”,然而西方人的愛,“探究”和“好裔”的成分多於“關心”和“照顧”。中國人的愛,則顯然比較側重於“關懷”和“照顧”。因為中國人重視交互主義,善於彼此關注和珍重。
蔣夢麟先生在美國時常常發現:“如果有人拿東西給美國人看,他們多半會說:這很有趣呀!’碰到同樣情形時,我們中國人的反應卻多半是:‘這有什麽用處?’這真是中國俗語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心理狀態不同,所表現的興趣也就不同了。”蔣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對一種東西的用途,比對這種東西的本身更感興趣。”
西方人喜歡探究,愛好新奇,所以對東西本身覺得很有興趣。中國人把一切事物的觀察都拿對人的關係做基礎,居於對人的關心和照顧,來看這些事物有沒有藝術價值或應用價值。換句話說,看它們是否富於詩意,是否切合實用?中國人對於管理的研討,大多數也以應用為目的。
每一朵梅花,都守分地散布在梅樹上,把自己的自由平等,奉獻出來。梅樹長得好,花開得多,看起來每一朵梅花都十分可愛,分享了自由平等的樂趣。
梅花要做整體看,才顯得豔麗動人。梅樹照顧每一朵梅花,梅花也不帶英雄性,隻是如君子般地各盡其力,這正是中國式管理“集團中有個人的特性”的梅花氣息。
滿樹梅花,如果每一朵都顯得零落而沒有精神,豈非慘不忍睹?每一朵梅花,都竭盡己力,表現出自己的獨特作風,卻又彼此兼顧,讓整體得以表現出優美的形象,這才是我們所切望的“在團隊中表現自我”,亦即“在整體中完成自我”。
總裁重視“每一成員,都應該盡力把工作做好”,然然鼓勵彼此之間的和諧與互助,大家都以整體的目標為重。主要的匯集力量,在於最高領導者的“大公無私”,亦即通常所說的“公正”。心存公正,然後分層負責,各司專職而又互相協助與支持,全體成員向上看,必能上行下效,蔚然成為良好的風氣。梅花不能一朵一朵分開看,卻要做整體觀看,這是總裁必須具備的修養。
總裁的心態,直接對幹部產生影響。認為幹部根本不可能團結,大家便活像一盤散沙,各做各的,互不支持,也不願意合作。若是認為幹部彼此分工,卻非合作不可。大家便會放棄本位主義,隨時將心比心,站在整體的立場,彼此力求密切配合,達成合作的效果。
正確領導的三大原則
總裁的正確領導,包括下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1。分工是為了合作
總裁要樹立“分工是為了合作”的信念。分工是不得已的,因為它帶來許多不合人性的缺失,使得工作單調乏味,容易產生疲倦,而且彼此不便聯係。總裁自己必須了解“如果不能合作,分工就變得毫無意義”的道理,並且進一步把這種訊息傳播開來。讓每一成員,都充分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培養合作的態度,時刻自勉:為合作而分工,最好不要本位主義,盲目分工而不能合作。
要貫徹這種信念,總裁自身便不能夠表現自己的英雄性。因為總裁喜歡英雄性,就會不自覺地鼓勵自己的下屬做英雄,以致英雄鬥英雄,當然不容易合作。
換句話說,總裁應該鼓勵集團性,使大家了解“我自己要成功,也要讓同仁有成功的機會”。惟有各部分都成功,我這一部分的成功,才能夠獲得確切的保障。
凡事勿忘推己及人,一切要在團體中成就,這是“梅花要做整體看”的精神。總裁絕對不可以壓抑有能力的人,但是一定要明白地表示“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表現得讓大家都有麵子,才能夠使大家心悅誠服。”能力除了專業性以外,還應該兼顧普遍性。做事的能力,加上做人的技巧,便是真實有能力。
2。各司其職之外更能互補
總裁要養成“各司其職之外更能互補”的習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專業分工,為分工合作必不可少的原則。然而,僅僅專業分工,很容易形成各人自掃門前雪的不合作行為。各人自掃門前雪,原本不錯,隻是不能不管他人瓦上霜,因為他人瓦上霜壓下來,同樣會妨害到自己。
打棒球分內、外野。球掉下來,好像在內野,這時候外野手最好堅守“不在
其位,不謀其政”的分工原則,不可以跑到內野去接球。若是外野手熱心過度,雖然眼見球落內野,仍然不分彼此,跑過去接,由於雙方的眼睛都注視著球,不一定能夠看到對方。萬一和內野手撞在一起,不論是把內野手撞倒或者被內野手撞倒,造成人倒球落地的漏接事件,大家必然痛罵外野手多管閑事,妨礙內野手的正常作業。但是,內野手若是不小心跌倒了,外野手就要全力以赴,把球接在手中,否則也要挨罵:一點不關心,打球不專心。明明是內野的事,如果做不好,外野也應該互補,以求整體的立於不敗之地。
滿樹梅花都凋零,惟有一朵獨秀,看起來令人傷感。朵朵正常,並不特別表現突出,這一樹梅花,最為尊貴。
3。一定要盡力把工作做好
西風東漸以來,許多人總認為一切都是“非此即彼”的,很難做到“兼顧”的地步。似乎不當英雄,便是狗熊。其實不當英雄,照樣可以不做狗熊。讓大家有麵子,自己也可以愛麵子,更可以有麵子。排除本位主義,仍然應該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任何人不可以因為不存心出鋒頭,便不盡力工作。
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不必計較他人的妒忌和打擊。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周全。我們最好更進一步,做到一方麵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一方麵卻能夠設法不引起他人的妒忌,不招惹的他人的打擊。隻要稍微用心,不難了解他人的妒忌和打擊,實際上也是我們自己所引起的。中國人常常說有本事,很少說有能力,其差別即在於此。隻知道盡力把工作做好,不過足有能力的表現,進一步做到不引起他人的妒忌和打擊,才算有本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促使大家同心協力
注入生生不息的樹狀組織精神
總裁要促使大家同心協力,必須在組織上注入生生不息的樹狀精神。讓每一成員,都在上級主管的支持之下,放手去做。畢竟中國人最喜歡聽的一句話,並不是“你好好聽我的,我不會叫你吃虧”,而是“你放心去做,我一定支持你。”前者遲早形成“奴才集團”,後者才是真正的同心協力,可以靈活地隨機應變,因時製宜。
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現代所重視的,乃是聚集群眾、糾合眾力、有效地打組織戰。
三人成眾,有計劃地協調眾人的活動,就叫做組織。然而,有組織並不能確保具備打組織戰的能力。即使勉強可以打,也未必能夠有效地打出漂亮的勝仗。
我們常見的金字塔組織,重視科層結構。主要的用意,在防止人類私心、偏見、冷酷、以及反複無常等等主觀判斷的不良影響,不得已才嚴謹地層層節製,希望大家小心謹慎,盡量不要出差錯。這種防弊重於興利的做法,使得成員謹慎有餘,而應變力不足。
孫子說:“善於用兵的良將,其用兵可以率然比之。”原來常山有一條蛇,名叫“率然”,以靈敏著稱。“率然”的意思,是“立刻”或“刹那間”。有人襲擊蛇頭,這條蛇立刻折起尾巴,予以反搏:襲擊蛇尾,蛇頭馬上反噬而來;襲擊蛇的身軀,那麽蛇的頭尾一起折返過來。
科層結構很難首尾唿應,無法像常山之蛇那樣靈活地因應外來的襲擊。因為它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相當形式化,一切運作都依賴有計劃性的程序和規範,采取集權管製,對於不熟悉的情況,當然很難快速地有所反應。
這種機械性組織,通常都把直線和幕僚人員劃分得十分清楚,彼此的職權分明,不容逾越。劃分部門時,以效率為主要訴求,按職能、製造過程或管理程序來區分。控製幅度狹窄,而工作專業化的程度相當高。在企業內外環境穩定的時期,尚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迄今大多數組織,如果具有龐大的結構、重複的工作,以及穩定的環境,仍然采用科層組織,因為它便於集權控製,能夠有效地運用組織人力與技術。對於權力擁有者的維持權力控製,更是有利。
提起常山之蛇,就會聯想到組織初期,工作較不標準化、溝通較不正式化,一個管理者足以掌握整個組織的活動,隨時做出重要的決定,以便快速地因應變動的環境。那時候的組織結構,屬於簡單型的,垂直分化少,複雜性低,而且權力集中,一唿十諾,彼此緊密相應。
組織逐漸擴大之後,即使下屬非常信任總裁,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繼續維持簡單型的組織結構。大家心裏愈來愈害怕,這位獨攬大權的總裁,固然是一位強人,但他畢竟不是種。強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度的,一旦照顧不過宋,或者被某些人所蒙蔽,那該怎麽辦?於是垂直分化加上水平分化,部門和層級增加了,結構高度複雜化,似乎不可避免地又變成機械的科層結構。
不同於機械化的有機組織
當然,有人在科層組織的結構上動腦筋,把共同功能的人員集合在同一部門,因而垂直分化為製造、營銷、會計、人事、研究發展等功能結構,減少人力、物力的重複。同時背景相似的人員,在一起溝通、協調,也比較容易,對於增進工作滿足感,頗有助益。
這種功能結構,適合於單一產品的組織。因為產品不同,產品部門或生產部
門的人員,勢必學習新的技能以資因應,其他部門人員也將為產品多樣化而帶來困擾。
於是有人主張,在功能結構之外,還可以依據產品的的類別來區分,稱為產品性結構。每一成員,各有其所屬產品單位。每一產品單位都是一個獨立的責任單位,主管負起全部責任。擁有自己的營銷,可以單獨應變。
產品性結構就整個組織而言,不同產品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十分困難。每一產品單位各有自己的生產、營銷等功能,人力重複,也是一種浪費。
這樣看起來,常山之蛇永遠是一條小蛇,才會那麽靈活唿應。一旦成為巨蟒,恐怕就會行動遲緩,反應不靈不活,好像一條機器蛇,隻能表現有計劃性的動作了。
組織學者,終於想出一種不同於機械結構的有機結構,不明確劃分直線與幕僚,不清楚理清職權線。區分部門時,不以效率為主要訴求,卻強調彈性創新,拿產品、顧客、通路,或者地理區域等目的來劃分。工作專業化的程度降低,力求工作擴大化,以符合人性的需求。控製幅度加大,並且采分權製,來快速因應環境的變化。
這種有機的專案結構,為了某些特殊需要,集結不同的專業人才,不拘形式地共謀生存與發展,組織富有彈性,而且適應力很強。工作完成,專案隨即解散。若是出現新的需求,再重組新的專案。
有人問孫子:“軍隊的運用,可以使其如同率然一樣的靈敏嗎?”孫子說:“當然可以”。他舉例說明:吳人與越人原本互相仇視,但是當其同舟共渡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來襲,動蕩將覆,這時吳人、越人,必然忘記生平的仇恨而協力合作,彼此互相救援,好像人的左右手交互施應,同樣靈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機彈性結構,借著解決特定的問題,把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組成一個合作係統,不但減少彼此之間的衝突,而且同舟共濟,易於促進結構內的同心協力。
專案組織能不能像常山之蛇那樣率然唿應呢?孫子認為“人物”和“意誌”才是戰力組合的要素,專案結構集結了那些人?這些人的意誌如何?真正能夠決定這一專案的合作與應變。
其實,科層結構同樣可以脫離機械性而轉化為有機性,隻要把它顛倒過來,加以不規則的發展,便能夠從“倒金字塔”轉變為活生生的“樹狀組織”。
孫子說:“凡指揮大部隊作戰,能像指揮小部隊作戰那麽簡單的,是因為具有已定的陣形和明顯的旌旗,人可各自為戰,雖戰百萬之兵,如戰一夫也。”
樹狀組織精神的要點
樹狀組織最主要的精神,在每一位成員,都在上級主管的支持之下,放手去做。正如孫子所說的“人可各自為戰”,卻不會在緊密相應的陣形中,迷失了自己。
管理學者在組織中“專業知識”與“權威統製”兩個變數之間不斷調整,希望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在合乎人性需求的權威統治下,發揮自己的潛力。我們認為任何形態的組織,必須達成“治眾如治寡”的目的,才是真正的同心協力。組織要像常山之蛇那麽靈活有效,至少應該注意下述三點,以收充分發揮組織力之效。
1。任何組織,都不要強調哪一部門最重要
什麽業務掛帥、生產第一、開發領先,或者財務導向,統統不正確。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心。都要認定“每一部門同等重要”,彼此休戚相關。整個組織的運用,有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無論身、臂、指哪一部分,都不能發生任何差錯,才能夠靈活有效。從此再進一步,認定“組織內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站在這種平等的立場來評估其是否克盡職責,並且分出優劣,大家才會心服。
2。視組織的性質和規模,隨時機動調整,以因時製宜
中國人喜歡常常調整組織,看似“因人設事”,實際上是因應此時此地的情況,不得不如此措施。這種“人治”氣氛相當濃厚的作風,並沒有錯。不過總裁的公正與否,是成敗的關鍵。總裁的行為公正,大家自然有信心。如果用人一切依照製度,組織的靈活性勢必大受影響,兩者權衡輕重,總裁究竟要何去何從,應該善自抉擇。
3。采取民主集權製,以迎合時代潮流
在“人”方麵,主管的產生,盡量尊重成員的意見,雖然不一定經過選舉或推舉,總要誠懇征詢大家的看法。在“法”方麵,對於各種規章,盡量放手讓成員去創製或複議。但是,主管既經決定,下級必須服從,使其有效貫徹命令。法規既經訂定,大家都要遵守,不可陽奉陰違或故意違犯。上級如有過失,可循正當途徑提出申訴,在未判定之前,仍應服從。大家養成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習慣,使組織成為一個有機體,彼此緊密相應,靈活製宜。
關懷導向以得人心
得人心者昌
總裁必須將“工作導向”改變為“關懷導向”,因為中華文化重視通情達理,而且中國人普遍感情豐富。凡事如果能夠以情為先,然後才由情入理,往往可以收到更大的效果。我們常說“得人心者昌”,而得人心最簡便有效的途徑,即在關心。所以總裁采取關懷導向,得眾人之心,才能夠領導有方。
近百年來,中國人自信心低落,盲目地輕視自己的文化。實際上,站在科技的立場,向西方學習當然可以獲得很多好處。然而,在哲學和文化方麵,中國人自有其獨特的見解,也不容忽視。吳森先生留美多年,便坦誠說明“愈研究西方文化,愈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處和可愛處。”其實,這也是若幹真正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人士,共同擁有的見解。
吳先生深入比較中西文化,發現“好奇”(wonder)和“關心”(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好奇,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視關懷,成為世界上最講究人情、最了解人性的民族。
西方管理和中國管理都愈來愈強調“愛”,然而西方人的愛,“探究”和“好裔”的成分多於“關心”和“照顧”。中國人的愛,則顯然比較側重於“關懷”和“照顧”。因為中國人重視交互主義,善於彼此關注和珍重。
蔣夢麟先生在美國時常常發現:“如果有人拿東西給美國人看,他們多半會說:這很有趣呀!’碰到同樣情形時,我們中國人的反應卻多半是:‘這有什麽用處?’這真是中國俗語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心理狀態不同,所表現的興趣也就不同了。”蔣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對一種東西的用途,比對這種東西的本身更感興趣。”
西方人喜歡探究,愛好新奇,所以對東西本身覺得很有興趣。中國人把一切事物的觀察都拿對人的關係做基礎,居於對人的關心和照顧,來看這些事物有沒有藝術價值或應用價值。換句話說,看它們是否富於詩意,是否切合實用?中國人對於管理的研討,大多數也以應用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