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比較起來,總裁更需要修行。為什麽呢?因為總裁大權在握,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沒有權力的人,一般說來,隻能夠建議,無法決定。下屬做壞事,將來還可以辯解:“不是我願意這樣做啊!總裁的命令,我怎麽敢違背呢?就算我有錯,也不過錯在聽話,不能怪我!”錯在聽話,應該不能算錯。但是用來辯解,抵擋一番還可以,真正評核起來,還是自己的錯,為什麽連這種話都要聽呢?
當總裁的人,做錯事,能不能替自己辯護:“都是那個沒良心的幹部,給我這種傷害天良的建議。”人家會不會冷笑:“請問你為什麽要聽他的?你是總裁,有權可以決定啊!”有權的人,好像什麽地方都有利,但是在承擔後果上麵,似乎相當不利。
俗語說得好:“人在衙門好修行。”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政府機關服務,有很多權力可以運用,如果發揮出來,可以做很多善事。若是有意無意棄公權力而不用,然後大歎無力感,就等於造孽。”一般人想修行卻苦於缺乏力量,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自省自勉以獨善其身。公務員有法令可以依據,有公權力給予支撐,應該充分發揮以求兼善社會。否則有機會修行而不知修行,罪加一等。
總裁的社會責任,說起來也是一種修行的表現。總裁真心負起社會責任,同仁自然具有堅強的使命感。總裁隻是口頭上說得好聽,心裏對社會責任漠不關心,同仁也會受到感染,知道是一種為宣傳而宣傳的說詞,並未具有使命感。
員工修行與否,自己要負起全部責任。總裁修行與否,除了自己負起全部責任之外,還要為全體員工,負起部分責任。總裁責任重大,如果不能好好修行,好像所受的懲罰,遠比員工更為嚴重。譬如為富不仁,比貧窮而不仁,是不是更惹人怨恨呢?
總裁比員工更容易修行
鬆下幸之助一再指出:一個團體或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果真具有適合領導才幹的話,就可以帶動團體全員的進步,也就是這個團體之福。反過來說,如果領導者欠缺這種才幹,這個組織就無法向上發展,甚至說,不但無法發展,而且有崩潰之慮。可見一個領導者,是否具有適當才幹對組織來說,是多麽的重要。
總裁妥善領導,組織全體欣欣向榮,對整體社會有良好貢獻,這是最大善事,也是修行的良好結果。身在其位,必須把應有的責任,付諸實現。總裁像總裁的樣子,做好總裁應該做好的事情,便是一種修行。
鬆下拿他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經營上難免要遭遇種種困難,有時甚至陷
入進退兩難的局麵。總裁在麵對困境時,如果以坦誠的態度,接納事態的嚴重性,再安靜地思考情況發生的原因。往往發現有些原因是外來的,而大部分原因,還是產生在內部。這時候知過能改,也是善莫大焉。實際上事態固然嚴重,大多不致嚴重到無可補救的地步,假若能夠當機立悟,難關的破除,就有辦法了。
總裁麵臨困難,固然可以修行。身處順境的時候,更為方便。問題是困難當前,總裁就找到借口:“解決難題最要緊,偶而不擇手段,也是環境所逼,沒有什麽更好的選擇,大概老天爺不致見怪。就算真的責怪,等問題解決了,再來補做善事,應該是可行的。”然而,身居/頃境時,覺得日子好過得很,似乎什麽事情,都比不上賺錢重要,因為“時機好的時候,不多賺一些,萬一時機轉壞了,怎麽辦”?何況“等時機不好的時候,賺不到錢,隻好做善事,現在賺錢都來不及,哪裏有時間管這些”?
人類是理由專家,一直尋找對自己有利的理由,即使不完全是自我安慰,至少也使自己振振有詞,因而堅定信念,執迷不悟。這種情況,隻有靠自己改變。別人就算旁觀者清,看得十分清楚,也沒有辦法加以改變,徒歎奈何,成為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一種憾事。
有權是好事,但是有權而不修行,就常常變成不是好事。這種道理,往往成為事後之明。大概要等到結果十分明顯,才會悔不當初。事先再怎麽說,一句“迷信”便擋掉了。聰明的人,最好把“事後的後悔”轉變為“事前的後悔”,意思是行事之先,考慮一下:“這樣說,將來會後悔嗎?”、“這樣做,將來會後悔嗎?”如果會,可能帶來那些令人悔不當初的後果?總裁知道自己大權在握,而且分授不出去,最妥當的辦法,便是切記“有權好修行”,多多行善,善盡社會責任。
救人、教人遠勝於“殺人”
不“殺人”就要被人“殺”
總裁最大的權力,說起來便是“把他殺掉”。劉邦殺韓信、勾踐殺文種、明思宗殺袁祟煥、雍正殺年羹堯,都是曆史上記載得相當清楚的“總裁殺人事件”。
他們的理由,十分簡單:“我不殺他,他就會殺我!”為什麽呢?也是曆史的教訓啊!
商鞅年輕的時候,叫做公孫鞅。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叔座家中擔任高級家臣,稱為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推薦給惠王,卻苦於沒有合適的時機。有一次,公叔座生病,相當嚴重。惠王親自來向公叔座探病說:“你病了,萬一有所不幸,國家將怎麽辦呢?”公叔座趁機迴答:“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經,卻很有才能,希望能夠把國政交給他掌管。”惠王聽後默不出聲。將要離去時,公叔座叫退左右,向惠王獻策說:“王既然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惠王沒有接受公叔座的建議,既不重用商鞅,也沒有把他殺掉。後來商鞅投奔秦孝公,擔任左庶長的職位,大力變法。十年間治理得秦國山中沒有盜賊,路上不拾取別人的遺物,人人高興,家家富裕。
這時候,齊兵攻打魏國。商鞅向孝公建言:“秦、魏關係密切,不是魏兼並秦,就是秦為魏兼並。不如趁齊、魏打仗,出兵討伐魏國,以便逐步完成帝王大業。”
孝公派商鞅為將,率軍攻伐魏國。魏惠王的軍隊屢次為齊、秦所擊敗,不得已派使者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平。惠王後悔地說:“早不聽公叔座的話,把商鞅殺掉!”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總裁如果讀過這一段記載,便不難明白“遇見人才,不是重用他,便要殺掉他”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也是“人常常被老虎吃掉”的一種警示。
誰都知道應該重用人才,但是誰是真正的人才?而人才又不容易用,因而“運用權力,把他殺掉”便成為總裁最有利的法寶。“曆來總裁”都精於此道,原來是有依據的。
民主時代“殺人”要償命
現代的總裁,似乎沒有“殺人”的自由。因為民主時代,殺人者死,同樣要賠上一條性命。總裁難為,難在失去“操生死的大權”。可見時代潮流,總裁的“權”愈來愈有“限”,自保惟恐不足,還侈談什麽授權呢?
不能殺他,隻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重用他。總裁看得起員工,尊重員工,讓他們不致怨恨地離去,將來挖空心思,反過來“公報私仇”,像商鞅鼓動新主人把舊主人消滅掉那樣,使自己悔恨不堪。
墨子說過:“強弓,不容易拉得開。但是,一旦拉開了,就能夠將箭射到高處,射到深處。駿馬,很難駕馭。但是,馴服駿馬,就能夠負擔重載,奔馳遠路。”
傑出的人才,很難為總裁所用。比幹被殺,因為他絕對不屈服於紂王。孟賁被殺,因為他勇氣十足。吳起被處裂刑,由於他主張革新。韓信、文種、袁崇煥、年羹堯被殺,都由於功勞太大,使總裁備受威脅。人才因具備長處而招來災殃,提早了他們的死期。
這固然是人才自己不明進退、“禍福自召”的結果,但是總裁有權,如果再明白“有傑出人才,才能輔助總裁,將總裁的偉大顯示於世間”的道理,就會挽救人才,一方麵救人於危亡,一方麵也幫助自己修行。
總裁可以殺人,可殺而不殺,是善行。總裁更可以救人,能救而不救,是惡行。這善惡之間,係於總裁的一念之差,能不警惕、謹慎?
救人要具有智慧
墨子指出:領導者自己如果不知道怎樣烹宰家畜,他就會委任高明的廚師。總裁如果不懂得怎樣裁製衣服,也會委請高明的裁縫師。但是,遇到重大事項,他們就認為自己最有本領,反而不會請教真正的專家。這種“懂得小道理,卻不懂大道理”的結果,使總裁無意中失去許多傑出的人才。小事委任他人,什麽都做得好好的;大事自己承擔,卻落得自苦苦人,自害害人。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總裁所樂見的。總裁需要智慧,不能完全依賴知識,因為大事的判斷,往往非知識所能及。
依照墨子的標準,總裁有三種等級:不重視人才的總裁,遲早要敗亡。擁有人才而忽略他們的建議,是愚昧的總裁,事業起伏不定,多半由情勢和時機來決定。隻有與人才共商大計的總裁,才能夠維持穩定的成長。
最優越的總裁,懂得立於不敗之地,從來未曾失敗過。次一級的總裁,雖然失敗過,卻能夠反敗為勝,使失敗變為成功。前者始終獲得人才的協助,後者也是由於失敗時,知道特別重視人才,因而能夠善用人才。
春秋時代,晉文公因避難而亡命他國,後來成為諸侯盟主。齊桓公一度逃亡異鄉,後來在諸侯中稱霸。中國曆史上反敗為勝的史實很多,雖然不是最優越的總裁,卻也相當不容易,絕對不是單憑個人的力量,所能夠達成的。
人才不能表現,是總裁不知道他,不能提供合適的機會。若是人才一表現就提早死亡,顯然是總裁不諒解他,不能適時救他一命。這固然是就總裁這一方麵來看的片麵事實,但是平心而論,也是總裁推卸不掉的責任。為什麽呢?還是那一句老話:總裁有權呀!
總裁看來看去,隻看到自己認識的人,就會被自己的眼睛所害。總裁評估人
才,隻管使用自己的標準,便會被自己的標準所害。人才固然自己害死自己,總裁何嚐不是如此。
既然雙眼所見,十分有限;依據標準判斷,又往往失當。中國人隻好聰明地選擇“總裁做好人,幹部當壞人”的途徑,總裁以救人為先,在能救即救的大前提下,讓幹部確實去評估,能救便救,不能救的時候,也隻好“揮淚斬馬謖”。
人類曆史上最常出現的悲劇,便是“老板把不忠的人當做心腹,卻疏遠了真正的忠貞之士”。同樣,事事拿“法”做依據,也會阻斷下屬的忠諫,常常有賞罰製度,而不能舉賞罰的效果。總裁要修行,想救人,看起來好像輕而易舉,事實上必須用心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行。
當總裁的人,做錯事,能不能替自己辯護:“都是那個沒良心的幹部,給我這種傷害天良的建議。”人家會不會冷笑:“請問你為什麽要聽他的?你是總裁,有權可以決定啊!”有權的人,好像什麽地方都有利,但是在承擔後果上麵,似乎相當不利。
俗語說得好:“人在衙門好修行。”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政府機關服務,有很多權力可以運用,如果發揮出來,可以做很多善事。若是有意無意棄公權力而不用,然後大歎無力感,就等於造孽。”一般人想修行卻苦於缺乏力量,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自省自勉以獨善其身。公務員有法令可以依據,有公權力給予支撐,應該充分發揮以求兼善社會。否則有機會修行而不知修行,罪加一等。
總裁的社會責任,說起來也是一種修行的表現。總裁真心負起社會責任,同仁自然具有堅強的使命感。總裁隻是口頭上說得好聽,心裏對社會責任漠不關心,同仁也會受到感染,知道是一種為宣傳而宣傳的說詞,並未具有使命感。
員工修行與否,自己要負起全部責任。總裁修行與否,除了自己負起全部責任之外,還要為全體員工,負起部分責任。總裁責任重大,如果不能好好修行,好像所受的懲罰,遠比員工更為嚴重。譬如為富不仁,比貧窮而不仁,是不是更惹人怨恨呢?
總裁比員工更容易修行
鬆下幸之助一再指出:一個團體或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果真具有適合領導才幹的話,就可以帶動團體全員的進步,也就是這個團體之福。反過來說,如果領導者欠缺這種才幹,這個組織就無法向上發展,甚至說,不但無法發展,而且有崩潰之慮。可見一個領導者,是否具有適當才幹對組織來說,是多麽的重要。
總裁妥善領導,組織全體欣欣向榮,對整體社會有良好貢獻,這是最大善事,也是修行的良好結果。身在其位,必須把應有的責任,付諸實現。總裁像總裁的樣子,做好總裁應該做好的事情,便是一種修行。
鬆下拿他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經營上難免要遭遇種種困難,有時甚至陷
入進退兩難的局麵。總裁在麵對困境時,如果以坦誠的態度,接納事態的嚴重性,再安靜地思考情況發生的原因。往往發現有些原因是外來的,而大部分原因,還是產生在內部。這時候知過能改,也是善莫大焉。實際上事態固然嚴重,大多不致嚴重到無可補救的地步,假若能夠當機立悟,難關的破除,就有辦法了。
總裁麵臨困難,固然可以修行。身處順境的時候,更為方便。問題是困難當前,總裁就找到借口:“解決難題最要緊,偶而不擇手段,也是環境所逼,沒有什麽更好的選擇,大概老天爺不致見怪。就算真的責怪,等問題解決了,再來補做善事,應該是可行的。”然而,身居/頃境時,覺得日子好過得很,似乎什麽事情,都比不上賺錢重要,因為“時機好的時候,不多賺一些,萬一時機轉壞了,怎麽辦”?何況“等時機不好的時候,賺不到錢,隻好做善事,現在賺錢都來不及,哪裏有時間管這些”?
人類是理由專家,一直尋找對自己有利的理由,即使不完全是自我安慰,至少也使自己振振有詞,因而堅定信念,執迷不悟。這種情況,隻有靠自己改變。別人就算旁觀者清,看得十分清楚,也沒有辦法加以改變,徒歎奈何,成為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一種憾事。
有權是好事,但是有權而不修行,就常常變成不是好事。這種道理,往往成為事後之明。大概要等到結果十分明顯,才會悔不當初。事先再怎麽說,一句“迷信”便擋掉了。聰明的人,最好把“事後的後悔”轉變為“事前的後悔”,意思是行事之先,考慮一下:“這樣說,將來會後悔嗎?”、“這樣做,將來會後悔嗎?”如果會,可能帶來那些令人悔不當初的後果?總裁知道自己大權在握,而且分授不出去,最妥當的辦法,便是切記“有權好修行”,多多行善,善盡社會責任。
救人、教人遠勝於“殺人”
不“殺人”就要被人“殺”
總裁最大的權力,說起來便是“把他殺掉”。劉邦殺韓信、勾踐殺文種、明思宗殺袁祟煥、雍正殺年羹堯,都是曆史上記載得相當清楚的“總裁殺人事件”。
他們的理由,十分簡單:“我不殺他,他就會殺我!”為什麽呢?也是曆史的教訓啊!
商鞅年輕的時候,叫做公孫鞅。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叔座家中擔任高級家臣,稱為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推薦給惠王,卻苦於沒有合適的時機。有一次,公叔座生病,相當嚴重。惠王親自來向公叔座探病說:“你病了,萬一有所不幸,國家將怎麽辦呢?”公叔座趁機迴答:“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經,卻很有才能,希望能夠把國政交給他掌管。”惠王聽後默不出聲。將要離去時,公叔座叫退左右,向惠王獻策說:“王既然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惠王沒有接受公叔座的建議,既不重用商鞅,也沒有把他殺掉。後來商鞅投奔秦孝公,擔任左庶長的職位,大力變法。十年間治理得秦國山中沒有盜賊,路上不拾取別人的遺物,人人高興,家家富裕。
這時候,齊兵攻打魏國。商鞅向孝公建言:“秦、魏關係密切,不是魏兼並秦,就是秦為魏兼並。不如趁齊、魏打仗,出兵討伐魏國,以便逐步完成帝王大業。”
孝公派商鞅為將,率軍攻伐魏國。魏惠王的軍隊屢次為齊、秦所擊敗,不得已派使者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平。惠王後悔地說:“早不聽公叔座的話,把商鞅殺掉!”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總裁如果讀過這一段記載,便不難明白“遇見人才,不是重用他,便要殺掉他”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也是“人常常被老虎吃掉”的一種警示。
誰都知道應該重用人才,但是誰是真正的人才?而人才又不容易用,因而“運用權力,把他殺掉”便成為總裁最有利的法寶。“曆來總裁”都精於此道,原來是有依據的。
民主時代“殺人”要償命
現代的總裁,似乎沒有“殺人”的自由。因為民主時代,殺人者死,同樣要賠上一條性命。總裁難為,難在失去“操生死的大權”。可見時代潮流,總裁的“權”愈來愈有“限”,自保惟恐不足,還侈談什麽授權呢?
不能殺他,隻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重用他。總裁看得起員工,尊重員工,讓他們不致怨恨地離去,將來挖空心思,反過來“公報私仇”,像商鞅鼓動新主人把舊主人消滅掉那樣,使自己悔恨不堪。
墨子說過:“強弓,不容易拉得開。但是,一旦拉開了,就能夠將箭射到高處,射到深處。駿馬,很難駕馭。但是,馴服駿馬,就能夠負擔重載,奔馳遠路。”
傑出的人才,很難為總裁所用。比幹被殺,因為他絕對不屈服於紂王。孟賁被殺,因為他勇氣十足。吳起被處裂刑,由於他主張革新。韓信、文種、袁崇煥、年羹堯被殺,都由於功勞太大,使總裁備受威脅。人才因具備長處而招來災殃,提早了他們的死期。
這固然是人才自己不明進退、“禍福自召”的結果,但是總裁有權,如果再明白“有傑出人才,才能輔助總裁,將總裁的偉大顯示於世間”的道理,就會挽救人才,一方麵救人於危亡,一方麵也幫助自己修行。
總裁可以殺人,可殺而不殺,是善行。總裁更可以救人,能救而不救,是惡行。這善惡之間,係於總裁的一念之差,能不警惕、謹慎?
救人要具有智慧
墨子指出:領導者自己如果不知道怎樣烹宰家畜,他就會委任高明的廚師。總裁如果不懂得怎樣裁製衣服,也會委請高明的裁縫師。但是,遇到重大事項,他們就認為自己最有本領,反而不會請教真正的專家。這種“懂得小道理,卻不懂大道理”的結果,使總裁無意中失去許多傑出的人才。小事委任他人,什麽都做得好好的;大事自己承擔,卻落得自苦苦人,自害害人。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總裁所樂見的。總裁需要智慧,不能完全依賴知識,因為大事的判斷,往往非知識所能及。
依照墨子的標準,總裁有三種等級:不重視人才的總裁,遲早要敗亡。擁有人才而忽略他們的建議,是愚昧的總裁,事業起伏不定,多半由情勢和時機來決定。隻有與人才共商大計的總裁,才能夠維持穩定的成長。
最優越的總裁,懂得立於不敗之地,從來未曾失敗過。次一級的總裁,雖然失敗過,卻能夠反敗為勝,使失敗變為成功。前者始終獲得人才的協助,後者也是由於失敗時,知道特別重視人才,因而能夠善用人才。
春秋時代,晉文公因避難而亡命他國,後來成為諸侯盟主。齊桓公一度逃亡異鄉,後來在諸侯中稱霸。中國曆史上反敗為勝的史實很多,雖然不是最優越的總裁,卻也相當不容易,絕對不是單憑個人的力量,所能夠達成的。
人才不能表現,是總裁不知道他,不能提供合適的機會。若是人才一表現就提早死亡,顯然是總裁不諒解他,不能適時救他一命。這固然是就總裁這一方麵來看的片麵事實,但是平心而論,也是總裁推卸不掉的責任。為什麽呢?還是那一句老話:總裁有權呀!
總裁看來看去,隻看到自己認識的人,就會被自己的眼睛所害。總裁評估人
才,隻管使用自己的標準,便會被自己的標準所害。人才固然自己害死自己,總裁何嚐不是如此。
既然雙眼所見,十分有限;依據標準判斷,又往往失當。中國人隻好聰明地選擇“總裁做好人,幹部當壞人”的途徑,總裁以救人為先,在能救即救的大前提下,讓幹部確實去評估,能救便救,不能救的時候,也隻好“揮淚斬馬謖”。
人類曆史上最常出現的悲劇,便是“老板把不忠的人當做心腹,卻疏遠了真正的忠貞之士”。同樣,事事拿“法”做依據,也會阻斷下屬的忠諫,常常有賞罰製度,而不能舉賞罰的效果。總裁要修行,想救人,看起來好像輕而易舉,事實上必須用心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