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重視知才、覓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用才、盡才的要則

    中庸而不偏執的人才,應該多加重視

    八種偏才各有缺少,必須小心以求用長隱短

    使偏才自反、自省、自修,向通才境界邁進

    嚴格說起來,總裁的主要工作,其實就是知人善任而已。如果真的很有把握,不但知人,而且能夠善任。我們建議總裁其他的事情其實都不必做。這不是不勞而獲,而是坐享其成。

    當今社會,風、火、雷型的英雄豪傑很多,山型的反而較難得見。因為平淡、平實、平凡的修養,非常困難。總裁必須自己設定標準,到底要尋找什麽樣的人才?有了標準,相當於塑造總裁個人的形象識別。所需要的人才,就會聞風而來。

    一般人多屬於偏才,可以說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總裁千萬不要為偏才所惑,采用偏方來治百病,當然行不通。通才就是兼才,兼有多種不同的能耐。現代講求專業分工,以致偏才多而通才難求。總裁如能自己培養通才,不需外求,當然可以帶出一班能幹而可靠的人才。在重視包裝的時代,人人都或多或少在設法包裝自己,總裁知人知麵不知心,往往吃虧上當,連帶拖累了公司。我們說最困難懇在知人,意思是提醒總裁,要先知己,然後才能知人。因為知人很難,知己更不容易。了解自己的個性,必然有助於總裁的知人善任。

    善任是總裁最要緊的能力

    總裁最難在用人

    總裁自己是人,主要幹部和從業員是人,甚至顧客以及所有供應、銷售通路有關係往來的,也都是人。總裁的難題很多,需要“人”來協助解決;。總裁的策略很好,也需要“人”來努力執行。可見企業經營,根本離不開人。而總裁的最大責任和困難,則在於如何有效地用人,即善任。

    用人必須有一套良好的製度,作為選用人才的根本。但是總裁的是否英明,能不能拔擢精英,善於知遇人才,也非常重要。知人是用人的根本,能知人,才能用人。太史公在《屈原列傳》中指出:楚懷王分不清楚忠臣和奸臣,以致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便是不知人所產生的惡果。

    當今民主時代,權威式領導愈來愈不受歡迎,也愈來愈缺乏威力。組織民主化,使總裁用人更為重要而困難。總裁用人,貴在知人善任。知人已經不容易,善任更難。賢明的總裁,至少要具備知才、覓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用才和盡才的本領,才稱得上真正會用人。這一連串與人有關的過程,才是總裁必須關心的重要項目。

    1知才。

    知才便是知人之明。先確立人才的標準,再據以判明什麽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則像楚懷王那樣,迷惑於“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找了半天,卻找到空有其名或虛有其表的假人才。不但貽笑大方,而且害了自己。

    2。覓才

    覓才是誠懇地尋找人才,亦即自動去發掘自己所需要的人。每一時代都有很多諸葛亮,反倒是劉備難遇。現代的覓才方式,通常是刊登廣告,而且口氣欠佳,

    甚至官僚氣息濃厚,似乎仍然保留“不怕死者請進”的惡劣作風。總裁最好了解“什麽樣的總裁,帶什麽樣的員工”的道理,使覓才的氣氛、方式和過程符合自己的個性,以尋覓自己所希望的人才。

    3。聘才

    聘才是禮聘人才,把尋覓到的人,誠心誠意地聘請到公司裏來。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至今傳為美談。劉備拜訪三次,諸葛亮為他賣命二十七年,等於每拜訪一次,換得九年的心血,非常合算。

    4。任才

    聘來的人,能不能適才適任,即為任才。無論大才小用,或者小才大用,都不是量才而用,亦即任才不當。

    有人才還要會用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總裁聘用一個人的長才,這個人的缺失,也跟著同時進入公司,根本無法加以分離。人各有所長,意思是他隻有某些專長,如果不能適才適位,就很難發揮他的長處。這種情況,便是知人而不善任,和不知沒有什麽兩樣,更平白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古今中外大企業家,無非能夠任賢識能,然後成其大業,所以善於任才,非常重要。

    會用人未必會留住人才,往往費盡苦心,把人才請迴來,過一段時間,又揚長而去,實在令總裁痛心。總裁合理留才,人才會自願留下來而不跳槽。中國人很奇特,契約管不住,高薪也不一定留得住他,惟一使他走不掉的,其實還是“情”。常聽重要幹部說:“欠總裁一點情,連想都不敢想要離開。”用正當的情來關愛下屬,叫他開不了口要辭職,恐怕是留才的最佳途徑。

    留下來的人,就算是真正的人才,用久了也會變質,由於不進則退,竟然成為呆人。公司把人才變成呆人,便是缺乏育才。育才就是人力發展,惟有促使組織成員和組織同步發展,才不致造成公司進步而人員落伍的困境。這時再來大喊人才斷層,實在悔之已晚。

    時代進步得十分快速,現有人員如果不能隨著時代而進步,很快就會落伍。他們進公司時是人才,至少不是呆人,在公司服務一段時間,居然呆得厲害,這就是公司不重視育才的嚴重後果。

    育才是陶鑄人才,使其精進不已。企業內訓練或是保送到企業外受訓,都是為了增進人員的才能,使他覺得有長進,因此格外有信心,而充滿了幹勁。

    所培育的人才,樂於為公司效命,便是用才成功。總裁由知才、覓才、聘才、任才、留才、育才,一直努力到用才,總算辛苦沒有白費。但是最困難的一點,還在於所用的人才,願意為總裁盡心盡力,做到“盡才”的地步。

    盡才必須感之以德

    當年諸葛孔明不願意接受友人的推薦到東吳去服務,寧願等候劉備三顧茅廬而鞠躬盡瘁。最大的理由,莫過於東吳的孫權“能賢亮不能盡亮”,僅僅知道孔明的才能而尊敬他、器重他,卻不能放心地讓他盡量去發揮。

    盡才的意思,在促使下屬竭智盡忠,全力以赴。中國人盡不盡力,端視總裁能不能感之以德,讓下屬體會和認知總裁對他推心置腹,使其不好意思不竭盡所能。

    中國人最喜歡聽的一句話便是:“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曆史上齊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燕昭王用樂毅、漢高祖用“三傑”、劉玄德用孔明,都是老板推心置腹,下屬竭智盡忠的好例子。

    俗語說:“不識字不要緊,不識人最可悲。”總裁的成敗,知人不知人是其關鍵。知人而不能善任,等於不知,所以知人是為了善任。知人的要領,在觀察他的氣象、舉止、胸襟、學養、心性、處變、言談和操守。善任的要領,則在量才而用,用其所長;專信不疑,俾展其才;尊賢敬能,切戒驕慢。同時,還要高其位、厚其祿、給予最大的支持和信任。

    總裁的最大責任在用人,用得其人,萬難都因而解決。什麽時候總裁能夠自信“人才就在公司內部”,確信公司成員都是經過慎選,各具專長,而且能夠因應環境,自發自動。公司也適時培育,提供相關的訓練,使其與日偕進,不斷成長。總裁有把握已經盡員工之才,自然心安。在這種氣氛中,員工定能自動自發,樂在工作。

    用人的最高標準在於平淡

    中庸最為難能可貴

    劉邵在《人物誌》中,探討人的質量,認為“中和”最為珍貴。他認為“中和”的特質,就在於“平淡無味”。

    經常吃一些山珍海味,到頭來覺得家常便飯最合胃口。道理好像是通的,聰明才智,如果不能歸之於平淡,就會好名、好利、好權、好勝、好色,雖然可能轟動一時,卻由於易招怨端,往往不容易持久善終。

    孔子說:“我是無所不知的嗎?不是啊!有人誠懇向我請教,我隻是從他所提出的問題,從頭至尾加以反問,做一番追根究底的探討。”蘇格拉底也說過:“我所知道的惟一事實,便是我自己一無所知。”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東西方偉大的思想家,都認定自己沒有知識,用意在提醒那些以知識自炫的人,讓他們明白“笨拙的人最喜歡自以為是,而職位低的人,偏要憑一己的意思去做”的道理。

    《中庸》記載孔子的一段話:“人人都自認為“我是聰明的”,可是被別人驅入網內、機檻中或陷坑裏,卻不懂得避開:人人都說“我是聰明的”,可是所有經過自己選擇的合理方式,卻連一個月的時間都守不滿。”可以證明“那些以知識自炫的人,未必真的有知識”。

    孔子說過:“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天道更加難測。”他認為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和早、晚的區別,比較容易分辨,人的內心卻深藏在外貌的裏麵,令人無法了解。

    有的人外貌謹慎,行為卻傲慢無禮;有些人貌似聰明,卻滿肚子愚魯;有的人形貌順從,內心卻輕佻無比;有些人貌似堅強,內心則軟弱得很;也有的人貌似沉靜,內心卻十分急躁。他主張要任用某人時,最好先遠離他,看他是不是忠心;親近他,看他是不是有禮;吩咐他做繁雜的事情,看他是不是有才能;突然問他,看他是不是多智;緊急和他約定,看他是不是守信:委托錢財,看他有沒有仁心;告訴他危險的事,看他會不會變節;讓他酒醉,看他是不是守法;處在繁雜的地方,看他會不會淫亂。

    聰明的人,容易“各執一端以自炫”。莊子在《天下篇》指出“耳目鼻口,都有它的功能,卻不能互相通用”,告誡一些“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專家”,應該自忖“雖有所長,但不兼備又不周遍”。自謙“隻是偏於一端的人”,因而自知“不可以拿自己的一偏之見,來否定他人的一切”。現代中國人大多數很聰明,

    把自己的“一孔之見”、“一察之明”過分膨脹,拿“多元化”來掩護,以致各說各話,很難獲得圓滿的溝通。正應著當年莊子的感歎:“可悲啊!百家往而不返,必定和道術不能相合!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純美、古人的全體,道術將要為天下所割裂。”

    平淡就是中庸而不偏執

    平淡的人,並不是不聰明。他們在聰明之外,加上“勁氣內斂”,所以顯得大智若愚。孔子主張“一個人不必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隻需當心自己不能知道別人”。現代人的毛病,就在“急切地求為人知,卻不著力於知人”。

    孔子說:“世上好像有一些人,自己並沒有什麽知識,卻裝做什麽都懂,我沒有這種毛病。一個人能夠多聞、多見而且牢記在心裏,也就和有知識十分接近了。”《人物誌》記載:“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一個人懂得謙虛內斂,博學多問,才是真正的人才。世界上偏才的人比較多,有所長也有所短。隻知道自己的長處,而不明白自己的缺失,實在相當危險。

    平淡就是中庸而不偏執,有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中的意思,我們從“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一句話,可以體會出它代表一種“未發”的狀態。人都有喜怒哀樂,如果能夠發而中節,一切表現得相當合理,那就是“庸”,也就是“和”的情況。

    一個人能夠從“未發之中”達成“中節之和”,他就會隨時抱持一顆平靜的心,做到“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警戒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恐懼護持”,因而以平淡的態度,拿平常心來推行中和的道理。不但隨遇而安,而且圓滿而命中目標。劉邵指出:凡是中和的人,必平淡無味,才能夠變化應節。

    平淡的人,會盡力實踐平常的德行。平日說話時會力求謹慎,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會力求改善。說話時要顧到能做到的事,做事也要顧到所說的話。這種人不但聰明,而且可靠。遠比那些聰明卻不可靠的人,要穩當得多。

    老板要設定用人的標準

    我們常常提醒:“什麽樣的總裁,用什麽樣的幹部。什麽樣的幹部,跟什麽樣的總裁。”總裁的用人哲學,表現在他所采用的用人標準。我們隻要看他所用的人,便可以推知他的用人哲學。

    “專門飼養惡犬來咬人的主人,本身必定也是惡人”。曆史上真正的暴君並不多,倒是兇猛的爪牙到處作惡多端,才使主人蒙上暴君的惡名。總裁好或壞,多半透過幹部來表現。總裁希望幹部有怎麽樣的表現,要從設立用人標準來著手加以控製。

    平淡的人多半是聰明人,而聰明人卻未必平淡。總裁當然喜歡用聰明人,辦事比較有把握,然而聰明人若是不能平淡,就會偏執一端,而且稍有不滿,便興風作浪,弄得總裁苦惱萬分。所以“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聰明”,應該是比較合適的用人標準。

    一般說來,心胸較為寬廣的人,能夠做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不嫉妒他人的才能,而且能欣賞別人的長處:“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對於表現良好的人,也能樂於向他學習,並且誠心地接納他。若非平淡中和,恐怕很難達到這種地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做最好的總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做最好的總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