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地“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社會上有些人,喜歡“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自己所不明了的事情,用好像很在行的樣子表達出來。一方麵欺騙他人,誤導他人;一方麵自己愈說愈相信那是真的,因而也欺騙了自己。
孔子要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便是不希望我們“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以免害己害人。然而,在企業組織之中,基層和中堅比較起來,無論是學識和經驗,似乎都有所欠缺,我們不能苛求其“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卻深切期望基層能夠有條件地表現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1。慎選公司
先決條件是基層要慎選公司。中國有一句老話:“年輕慎擇師,年老慎擇徒。”年輕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老師的教誨。如果找錯人,問道於盲,會害自己一輩子。年老的時候,最大的希望在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傳授下去。若是傳錯人,把自己的學問曲解了或者用在不當的地方,也是遺臭萬年,傷害自己。
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前五年想跳槽便跳槽,不必有所顧慮。因為慎選自己願意投入的公司,是一種正當的念頭。所以跳糟的目的,不是多賺一些錢,也不是朋友一招手,我就過去了。我們反對為錢跳槽,更反對盲目跳槽。我們鼓勵為理想而跳槽,慎選公司,希望在五年內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全力投入、好好奉獻的公司。
為什麽定為五年呢?剛剛就業,談不上什麽年資,跳槽比較不可惜。年紀輕,多數尚未成家,負擔較輕,跳一跳無所謂。五年是一個目標期限,提醒自己隻有
五年的時間可以自由地跳槽。五年以後,年資愈來愈重要,成家後有些事情比較不方便,同時也應該早日安定下來,專心投入,才能有較大的成就。
選定公司,要抱著“既然這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就應把它當做自己的家,好好地學習,努力地工作”的決心,絕對不可以“在其位,卻不謀其政”,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
2。適當地定位
具有好好工作的決心,還需要適當地定位。身為基層,對於公司的措施,不見得樣樣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的道理,但是不可以因為如此而馬馬虎虎。應該確認“公司之所以這樣做,必然有它的道理”,雖然這種基礎是含含糊糊的,隻有信心而缺乏真正的了解,卻必須清清楚楚地“照著公司的規定去切實執行”。
能夠用心去了解公司為什麽這樣做的道理當然很好,不可能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夠透徹的時候,便隻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惟有如此,公司的決策才有真實的執行力,得到有效的貫徹。
任何事情總有弄不清楚的時候,無法明辨是非。中國人的判斷標準在於“是誰說的”,如果張三說的,對;如果王五說的,不對。為什麽?因為張三平日說話十分可靠,所以他說的話可以判斷為“是”;王五經常亂開玩笑,說話缺乏真憑實據,他所說的當然斷定為“非”。同樣一句話,張三說的大家會相信;王五說的大家心有疑惑,這就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基層也應該這樣。朱七平日十分照顧我,對我真誠地關懷,對於他所說的,我會全力支持他,盡力按照他的指示去辦理。李四經常打官腔、擺架子,很少真心關懷我,對於他所說的,我未必加以理會,也不一定按照他的話去做,就算做,亦不可能克盡全力。
基層盲目聽從上司,當然很可怕。完全不相信上司,隻憑自己的判斷來行事,那就更加可惜。配合正直而關懷自己的上司,可能是比較妥當的方式。
站在不要順的立場來順
合理化管理,不應該要求下對上絕對服從,而是“站在不要順的立場來順”,以求“順從得恰到好處”。下對上不可以當麵頂撞,否則便構成犯上的罪狀。但是也不可以盲目地順從,對於不合理的,可以用“不理會、不熱心”來因應,這正是基層的製衡力量。
真誠關懷基層的中堅,比較不會假傳聖旨,或者故意扭曲公司的政策,基層相信中堅,就算對政策的理解含含糊糊,也應該清清楚楚地去執行。不能真誠關懷基層的中堅,比較容易假傳聖旨,做出過分甚至無理的要求,基層不必相信他,也不一定要順從。這種抗衡,可以誘使中堅的要求合理化,一切依理而行。
對於中國人而言,對方是否真誠,我們心理有數。不但列為首要的考慮條件,而且很容易加以判明。人不可能對他人全然不予相信,也不應該盲目輕信他人,所以憑著對方是否真誠待我,來明辨是否可信,乃是一條合乎人性的途徑。不是看他這一次真誠與否,而是看他曆來的表現如何。因為信用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不可以單憑這一次來判定他的信用度,這種“人是舊的好”的道理,也使公司不得不重視年資,不敢一味以能力為考量的標準。
“基層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應該團結起來,不要相信公司,更不能相信中堅。”說這種話的人,用意何在?是不是希望基層聽信他的話,因而服從他的指使?如果是的,那麽他所提出的主張,是不是正確,又將如何判斷?基層能不能放棄對中堅”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轉而對他”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就算說這種話的人,起初動機十分純正,確實為基層的利益著想,然而一旦挑起基層對公司或中堅的不信任,獲得基層對他的支持之後,會不會轉變念頭,拿基層的支持力量做賭本,交換他自身的私利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技術層麵比較容易解決。基層的技術,必因學習與經驗而逐漸由不會而會,不熟練而熟練。而且技術的標準比較明確,多有客觀的驗證,可資印證,用不著太多的爭執。所以基層在技術方麵,很快就可以由“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走向“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成為真正的老手。
行政或人際層麵就比較困難,有些事實並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在錯綜複雜的因素當中如何有效因應的問題,不但不是基層所能理解的,甚至不是一般局外人所能體會的。這時有人存心挑撥,或者純粹好意卻陷入偏見,很容易造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使人不知不覺中寄以同情,為其利用而不自知,或者同其偏見而不自覺。
基層由於種種限製,若幹事項,勢必“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與其對某些人如此,不如對公司持有這種態度。因為公司為了順利發展,必然重視經營管理與員工福利。特別是以“安人”為目標的公司,凡事顧及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更不敢掉以輕心。基層對公司要有信心,公司才能夠安心地做好安人的工作。
尊重中堅幹部的中介功能
不過,公司與基層畢竟有一段距離。所有旨意,必須透過中堅來傳遞。中堅有沒有擅自變更或者故意曲解,仍待基層的細心求證。所以基層依平日的真誠關懷與否,來衡量中堅,使中堅在基層與公司之間,扮演忠誠的中介角色,做好內部溝通、協調的工作。
關懷並不是“討好”,中堅用討好的心態來對待基層,是行不通的。關鍵是“真正為基層考慮,希望公司和基層同步發展,彼此都好”,以“大家好”為訴求重點。
基層對某些製度或措施,不免隻有含含糊糊的了解,如果要求樣樣弄清楚再判斷其是否合理,恐怕不太可能。理論上公司應該把話說清楚,實際上有些事情永遠說不清楚,甚至有些事情還愈說愈不清楚。我們絕對不主張愚民政策,而事實上人永遠在某些部分非被愚弄不可。基層可能弄清楚的,最好弄清楚。實在弄不清楚的,相信公司的決定方為上策。有時候“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不但可以促進公司的和諧,加速公司的進步,而且自己從做中學習,逐漸由不清楚而清楚,也是很有助益的。有條件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乃是基層發揮強大而確實執行力的最佳保障。公司進步的基礎,正在於此。
遊走於四種不同的象限
任何組織,實際上都由這三種人組合而成。當然,有人會質疑,難道沒有“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這種人存在嗎?站在管理的立場,我們希望組織必須把這種人過濾掉。換句話說,在甄選人員的時候,務須切實擋住“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的“呆人”,以免招來無窮的後患。
“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顯然和“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不同,前者是標準的糊塗蟲,什麽事情都弄不清楚,當然什麽事情也弄不好。後者是俗語所說的“裝迷糊”,看起來迷糊,實際上一點也不迷糊。所謂小事迷糊,大事不迷糊,這種人“聰明而不精明”。精明的人,有一點過分“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聰明外露,聰明到大家都看出他很聰明,往往被視為目標,被當做靶子,相當不利。聰明而不精明的人,深諳“聰明到不讓人家看出自己聰明”的道理,把握“深藏不露”的精神,比較容易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在這四種不同的象限中打轉。有時候會“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我們姑且稱之為“當局者迷”,其實是利害關係使我們變得迷迷糊糊地。有時候會“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不知的當做已知,徒然貽笑大方。有時候會“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特別是牽涉到自己的專長領域,必然胸有成竹。有時候也會“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顯露出自己藝術的一麵。
可見一個人表現得清清楚楚的時候,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基礎。如果是含含糊糊地,實在相當危險;如果是清清楚楚地,就比較令人放心。而當一個人表現得
含含糊糊的時候,也可能居於兩種不同的背景。若是含含糊糊地,固然可憐;若是清清楚楚地,未嚐不是另一種境界。
組織內的每一個人,假若明白自己具有這四種狀況,便比較容易了解自己的作為,有了進一步的自知之明,對自己或者對組織而言,總是有利的。同時,我們也比較容易了解其他同事的行為,對於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有很大的助益。因為明白對方的處境,比較容易了解他的用意。
一般說來,基層的人員,以”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居多;中堅幹部,多半需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而高階主管,則最好能夠“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
社會上有些人,喜歡“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自己所不明了的事情,用好像很在行的樣子表達出來。一方麵欺騙他人,誤導他人;一方麵自己愈說愈相信那是真的,因而也欺騙了自己。
孔子要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便是不希望我們“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以免害己害人。然而,在企業組織之中,基層和中堅比較起來,無論是學識和經驗,似乎都有所欠缺,我們不能苛求其“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卻深切期望基層能夠有條件地表現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1。慎選公司
先決條件是基層要慎選公司。中國有一句老話:“年輕慎擇師,年老慎擇徒。”年輕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老師的教誨。如果找錯人,問道於盲,會害自己一輩子。年老的時候,最大的希望在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傳授下去。若是傳錯人,把自己的學問曲解了或者用在不當的地方,也是遺臭萬年,傷害自己。
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前五年想跳槽便跳槽,不必有所顧慮。因為慎選自己願意投入的公司,是一種正當的念頭。所以跳糟的目的,不是多賺一些錢,也不是朋友一招手,我就過去了。我們反對為錢跳槽,更反對盲目跳槽。我們鼓勵為理想而跳槽,慎選公司,希望在五年內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全力投入、好好奉獻的公司。
為什麽定為五年呢?剛剛就業,談不上什麽年資,跳槽比較不可惜。年紀輕,多數尚未成家,負擔較輕,跳一跳無所謂。五年是一個目標期限,提醒自己隻有
五年的時間可以自由地跳槽。五年以後,年資愈來愈重要,成家後有些事情比較不方便,同時也應該早日安定下來,專心投入,才能有較大的成就。
選定公司,要抱著“既然這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就應把它當做自己的家,好好地學習,努力地工作”的決心,絕對不可以“在其位,卻不謀其政”,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
2。適當地定位
具有好好工作的決心,還需要適當地定位。身為基層,對於公司的措施,不見得樣樣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的道理,但是不可以因為如此而馬馬虎虎。應該確認“公司之所以這樣做,必然有它的道理”,雖然這種基礎是含含糊糊的,隻有信心而缺乏真正的了解,卻必須清清楚楚地“照著公司的規定去切實執行”。
能夠用心去了解公司為什麽這樣做的道理當然很好,不可能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夠透徹的時候,便隻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惟有如此,公司的決策才有真實的執行力,得到有效的貫徹。
任何事情總有弄不清楚的時候,無法明辨是非。中國人的判斷標準在於“是誰說的”,如果張三說的,對;如果王五說的,不對。為什麽?因為張三平日說話十分可靠,所以他說的話可以判斷為“是”;王五經常亂開玩笑,說話缺乏真憑實據,他所說的當然斷定為“非”。同樣一句話,張三說的大家會相信;王五說的大家心有疑惑,這就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基層也應該這樣。朱七平日十分照顧我,對我真誠地關懷,對於他所說的,我會全力支持他,盡力按照他的指示去辦理。李四經常打官腔、擺架子,很少真心關懷我,對於他所說的,我未必加以理會,也不一定按照他的話去做,就算做,亦不可能克盡全力。
基層盲目聽從上司,當然很可怕。完全不相信上司,隻憑自己的判斷來行事,那就更加可惜。配合正直而關懷自己的上司,可能是比較妥當的方式。
站在不要順的立場來順
合理化管理,不應該要求下對上絕對服從,而是“站在不要順的立場來順”,以求“順從得恰到好處”。下對上不可以當麵頂撞,否則便構成犯上的罪狀。但是也不可以盲目地順從,對於不合理的,可以用“不理會、不熱心”來因應,這正是基層的製衡力量。
真誠關懷基層的中堅,比較不會假傳聖旨,或者故意扭曲公司的政策,基層相信中堅,就算對政策的理解含含糊糊,也應該清清楚楚地去執行。不能真誠關懷基層的中堅,比較容易假傳聖旨,做出過分甚至無理的要求,基層不必相信他,也不一定要順從。這種抗衡,可以誘使中堅的要求合理化,一切依理而行。
對於中國人而言,對方是否真誠,我們心理有數。不但列為首要的考慮條件,而且很容易加以判明。人不可能對他人全然不予相信,也不應該盲目輕信他人,所以憑著對方是否真誠待我,來明辨是否可信,乃是一條合乎人性的途徑。不是看他這一次真誠與否,而是看他曆來的表現如何。因為信用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不可以單憑這一次來判定他的信用度,這種“人是舊的好”的道理,也使公司不得不重視年資,不敢一味以能力為考量的標準。
“基層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應該團結起來,不要相信公司,更不能相信中堅。”說這種話的人,用意何在?是不是希望基層聽信他的話,因而服從他的指使?如果是的,那麽他所提出的主張,是不是正確,又將如何判斷?基層能不能放棄對中堅”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轉而對他”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就算說這種話的人,起初動機十分純正,確實為基層的利益著想,然而一旦挑起基層對公司或中堅的不信任,獲得基層對他的支持之後,會不會轉變念頭,拿基層的支持力量做賭本,交換他自身的私利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技術層麵比較容易解決。基層的技術,必因學習與經驗而逐漸由不會而會,不熟練而熟練。而且技術的標準比較明確,多有客觀的驗證,可資印證,用不著太多的爭執。所以基層在技術方麵,很快就可以由“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走向“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成為真正的老手。
行政或人際層麵就比較困難,有些事實並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在錯綜複雜的因素當中如何有效因應的問題,不但不是基層所能理解的,甚至不是一般局外人所能體會的。這時有人存心挑撥,或者純粹好意卻陷入偏見,很容易造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使人不知不覺中寄以同情,為其利用而不自知,或者同其偏見而不自覺。
基層由於種種限製,若幹事項,勢必“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與其對某些人如此,不如對公司持有這種態度。因為公司為了順利發展,必然重視經營管理與員工福利。特別是以“安人”為目標的公司,凡事顧及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更不敢掉以輕心。基層對公司要有信心,公司才能夠安心地做好安人的工作。
尊重中堅幹部的中介功能
不過,公司與基層畢竟有一段距離。所有旨意,必須透過中堅來傳遞。中堅有沒有擅自變更或者故意曲解,仍待基層的細心求證。所以基層依平日的真誠關懷與否,來衡量中堅,使中堅在基層與公司之間,扮演忠誠的中介角色,做好內部溝通、協調的工作。
關懷並不是“討好”,中堅用討好的心態來對待基層,是行不通的。關鍵是“真正為基層考慮,希望公司和基層同步發展,彼此都好”,以“大家好”為訴求重點。
基層對某些製度或措施,不免隻有含含糊糊的了解,如果要求樣樣弄清楚再判斷其是否合理,恐怕不太可能。理論上公司應該把話說清楚,實際上有些事情永遠說不清楚,甚至有些事情還愈說愈不清楚。我們絕對不主張愚民政策,而事實上人永遠在某些部分非被愚弄不可。基層可能弄清楚的,最好弄清楚。實在弄不清楚的,相信公司的決定方為上策。有時候“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不但可以促進公司的和諧,加速公司的進步,而且自己從做中學習,逐漸由不清楚而清楚,也是很有助益的。有條件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乃是基層發揮強大而確實執行力的最佳保障。公司進步的基礎,正在於此。
遊走於四種不同的象限
任何組織,實際上都由這三種人組合而成。當然,有人會質疑,難道沒有“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這種人存在嗎?站在管理的立場,我們希望組織必須把這種人過濾掉。換句話說,在甄選人員的時候,務須切實擋住“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的“呆人”,以免招來無窮的後患。
“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顯然和“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不同,前者是標準的糊塗蟲,什麽事情都弄不清楚,當然什麽事情也弄不好。後者是俗語所說的“裝迷糊”,看起來迷糊,實際上一點也不迷糊。所謂小事迷糊,大事不迷糊,這種人“聰明而不精明”。精明的人,有一點過分“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聰明外露,聰明到大家都看出他很聰明,往往被視為目標,被當做靶子,相當不利。聰明而不精明的人,深諳“聰明到不讓人家看出自己聰明”的道理,把握“深藏不露”的精神,比較容易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在這四種不同的象限中打轉。有時候會“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我們姑且稱之為“當局者迷”,其實是利害關係使我們變得迷迷糊糊地。有時候會“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把不知的當做已知,徒然貽笑大方。有時候會“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特別是牽涉到自己的專長領域,必然胸有成竹。有時候也會“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顯露出自己藝術的一麵。
可見一個人表現得清清楚楚的時候,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基礎。如果是含含糊糊地,實在相當危險;如果是清清楚楚地,就比較令人放心。而當一個人表現得
含含糊糊的時候,也可能居於兩種不同的背景。若是含含糊糊地,固然可憐;若是清清楚楚地,未嚐不是另一種境界。
組織內的每一個人,假若明白自己具有這四種狀況,便比較容易了解自己的作為,有了進一步的自知之明,對自己或者對組織而言,總是有利的。同時,我們也比較容易了解其他同事的行為,對於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有很大的助益。因為明白對方的處境,比較容易了解他的用意。
一般說來,基層的人員,以”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居多;中堅幹部,多半需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而高階主管,則最好能夠“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