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凡事要直接向大頭交涉,似乎其他的人,都不夠分量似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領導有決定權,說話算數。其他的人,就算答應得很幹脆,迴去之後也可能被否決,十分不可靠。尤其是領導喜歡否決幹部對外的承諾,一方麵表示自己比幹部大,一方麵警告幹部不可以未經請示便對外承諾。二是領導常常有驚人的法外施恩的舉動,使眾人認為找領導,占便宜的機會比較大。除了領導有此魄力,其他的人誰願意如此承擔重責?三是領導最害怕的,就是麵對來勢洶湧的群眾。為了爭取大家的心,多半會特別表現寬大,因此比較容易得逞所願。領導下決心的權力最大,找他最有效。
這種現象,便是長期以來領導過分喜歡表現個人權力而惹來的麻煩。如果秉持“分層負責”的精神,讓中階層也能夠說話算話,領導在這一方麵的壓力,就會減少許多。因為大家平日對中階層有信心,便用不著樣樣找高階層,反而會
心存顧忌,萬一堅持要見高階層而得罪中階層,對自己更加不利。中國人最善於盤算利害得失,中階層有影響力,當然不敢輕視,更不能不表示信任。
部門主管平日的表現,如果真的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那麽下屬有什麽意見就會直接向他建議,用不著越級找總經理。部門主管遇事常向上推,不是“茲事體大,必須向上級請示”,便是“我非常同意,但是上級不知道會不會支持”,一心希望自己做好人,讓上級充當壞人。結果自己得不到下屬的信賴,下屬隻好凡事越級報告。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部門主管經常掠奪下屬的功勞。有優點往自己臉上貼金,有缺失則往下屬身上推。下屬也不是傻瓜,很快了解這種情形,於是有好的建議,自然越級,以免被頂頭上司半途截奪,成為他的功勞。
可見身為中堅主管,對下屬的功勞或過失,也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使下屬知道有功有過,固然瞞不過,而且也不會被扭曲。這樣下屬就不會擔心好意見、好表現被中堅主管半途截去。一則安心和中堅主管溝通,再則不必處心積慮,設法在高階麵前極力表現。
中堅清清楚楚地掌握整個事實,自然可以清清楚楚地向高階反應,再清清楚楚地與基層溝通,成為高階和基層之間的良好媒介。經由具體的績效,使高階和基層對中堅產生無比的信賴,成為組織內堅強的中介階層,不但順利承上啟下,而且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化解高階與基層的若幹疑慮,促進勞資和諧。
中堅幹部必須認清自己的主要任務在溝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轉達上下之間的意見。否則,通信器材這樣發達,通信工具如此便捷的今天,實在用不著中堅在那裏傳來傳去。通上下之情的重要關鍵在於使得高階和基層都聽得進去,樂於接受,並且產生預期的行動。
中堅幹部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實
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實,必須重視資料的搜集。但是,搜集一大堆沒有用的資料簡直就是浪費,所以要確立目標,搜集有用的資料,按主題分類整理,並且分析判斷資料的內容,才能夠充分活用。
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必然發現若幹問題,趕快進一步去加深了解,並且聽聽現場人員的意見,匯集起來,再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來擬定對策。有了腹案,帶著它去向上級反應。獲得主管的許可與支持,再迴頭和有關人員溝通,把問題解決。
這種“現場資料分析匯整深入了解擬定對策請示層峰向下溝通解決問題”的流程,要清清楚楚地依序實施,以便習慣成自然,建立自己的信譽。解決問題之後,還要切實評估,作為下次改進的參考,才能夠日新又新,一次比一次更迅速而有效。
基層看見中堅這種清清楚楚的實事求是精神,便不致懷疑中堅“隻看上不看下”,一切惟高階命令是從,不顧基層的實際困苦,因此比較願意接受中堅的意見,也比較願意把實際情況告訴中堅,使中堅更容易獲得有用的資料,也更方便得到圓滿的溝通。
高階看見中堅能夠主動發掘問題,並且深入探討,擬定有效的對策,又能夠及時請示,尊重高階的最後裁決權,當然既欣賞又放心,大可以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讓中堅放手去做。在這種情況下,高階還要不放心,還要否決中堅的方案,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對彼此都相當不利。
但是,中堅的立場,對上而言,自己是下屬;對下而言,自己則是上司。這種忽上忽下、不上不下、既上又下的變動性,自己更應該清清楚楚地隨時做合理的調整,以免角色混淆,變成不清不楚,讓自己受到最大的傷害。
同樣的清清楚楚,對上對下總歸有其區別。一般說來,對上采取“中堅先說”的方式,比較有效;對下則反過來,依“先聽基層”的原則來進行,才能夠集思廣益。
中堅向基層采集資料,如果自己先清清楚楚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說對的時候,基層會認為這是應該的,甚至他還要補充一番,或者故意做一些辯解。萬一說錯了,基層就會傳為笑話,對中堅的信心頓然消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了解真相的,應該是基層人員,因為他們最接近現場,或者根本就是親身體驗。先聽聽基層的意見,發現可疑的再深入探究,應該是掌握事實的辦法。讓基層先說,使其倍覺可親,因而更加信任中堅,也就知無不言了。何況基層對自己所說的話,不好意思不承認那是事實,根據這些事實來共商對策,也多半願意就事論事,並且勇於負責。要加強基層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讓他先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尊重他,提供他參與的機會,他就會先說。
基層先說,再依據他所說的,研商對策。然後拿著對策向高階請示,高階看見中堅一切都清清楚楚,就放心得多,因此變得很好商量,也相當尊重中堅的意見。
和高階商議時,中堅先提出報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後請示“打算如何如何處理,不知可不可以?”高階若有疑問,必須清清楚楚地加以說明。對於自己的方案,顯現堅定的信心,而且能夠合理地堅持。相信幾次下來,經由事實的證明,必能獲得高階的信賴。有了良好的信譽,持續地維護,便是優秀的中堅。
妙用““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必須注意到立場的配合。有些可以公開的,有些應該私下的,千萬不能混為一談。對高階的建議,最好是個別的,私底下清清楚楚地報告或提出問題請求解決。若是公開的場合,必須想一想是否會讓高階沒有麵子或下不了台。更嚴重的,自己固然抱著死諫的決心,不料爆發的後果,對整體的傷害遠較預期的利益為大,請問是禍是福?不是怕高階,而是顧全大局。
對基層的剖析,如果是技術性的,隻要應該讓他知道的,公開教導他,“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既不必顧慮,更不可含糊。假若是人際性的,就要視一般性或個別性而定。一般性的修養,可以公開;個別性的規勸,最好私下進行。基層同樣也有麵子的需求,雖然和高階性質不同,卻應該予以同等重視。不給對方麵子,自己永遠最沒有麵子。
中堅可以不說,否則便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可見清楚的表現,仍舊有其範圍。不該說的,愈清楚愈倒黴。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乃是中堅的不移原則。什麽都說得清清楚楚,活像一塊破玻璃,誰見到都害怕,溝通的渠道反而不通,以後就會愈來愈不清楚。但是不說便罷,一說就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因為這是中堅值得信賴的特質。
基層要含糊地清楚
基層人員,由於年齡、學識和經驗都不足,最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相信那些真心關懷並且用心教導自己的主管,把他們交辦的工作做好,以發揮有效的執行力。
什麽樣的人,叫做“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例如抓住一句“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的話,便認定中國人和日本人是一樣的,所以日本式管理既然可以用在日本人身上,同樣可以用在中國人身上。他的結論是“清清楚楚”的,可惜依據確是“含含糊糊”的。
“同文同種”的論調,相當“含含糊糊”。因為日本和中國,雖然同受儒家的影響,但是程度並不相同。“同文同種”顯然是中日兩國為了增進友誼而推出的一種“不見得正確”的說法,如今被用來發展成為一套“清清楚楚”的“日本式管理其實就是儒家理念引申出來的,可以通用於中國”的結論,因此我們稱它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看到“顧客的聲音便是上帝的聲音”,就斷然肯定“顧客永遠是對的”,正是把“清清楚楚”的“顧客永遠是對的”觀念建立在“含含糊糊”的“顧客的聲音便是上帝的聲音”的基礎上,所以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具有這種傾向的人,一般說來,為數很不少。
特別是中國人,更應該提高警覺。因為中國話幾乎都有相對的兩句,如果隨便抓住其中的一句,便指稱中國人如何如何,很可能就會掉入“斷章取義”的陷阱,成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前已述及,有些人把“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一句話過分地誇大和強調,說成“中國人喜歡當老板”。殊不知中國話還有另外一句:“樹大好遮蔭”。“樹大好遮蔭”,使得中國人喜歡擠在大樹底下,而不喜歡自立門戶。中國人派係的觀念相當濃厚,卻又經常鬧意氣而分裂,便是在“樹大好遮蔭”與“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之間的一種“伸縮行為”。說得不好聽,叫做“投機”;說得好聽,便是“應變”。
實地訪問一些當老板的人:“你真的喜歡當老板嗎?”答案多半是:“我哪裏喜歡當老板?當老板很辛苦,做夥計多舒服,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的老板去頂。說良心話,我是因為找不到好老板可以投靠,才不得已出來自己當老板的。”當然,不可否認的,也有一些人,是自幼即有壯誌,要自己獨擋一麵的。至少我們證明,“中國人喜歡當老板”是“清清楚楚”的事實,而其原因,卻無可否認地相當“含含糊糊”。
這種現象,便是長期以來領導過分喜歡表現個人權力而惹來的麻煩。如果秉持“分層負責”的精神,讓中階層也能夠說話算話,領導在這一方麵的壓力,就會減少許多。因為大家平日對中階層有信心,便用不著樣樣找高階層,反而會
心存顧忌,萬一堅持要見高階層而得罪中階層,對自己更加不利。中國人最善於盤算利害得失,中階層有影響力,當然不敢輕視,更不能不表示信任。
部門主管平日的表現,如果真的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那麽下屬有什麽意見就會直接向他建議,用不著越級找總經理。部門主管遇事常向上推,不是“茲事體大,必須向上級請示”,便是“我非常同意,但是上級不知道會不會支持”,一心希望自己做好人,讓上級充當壞人。結果自己得不到下屬的信賴,下屬隻好凡事越級報告。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部門主管經常掠奪下屬的功勞。有優點往自己臉上貼金,有缺失則往下屬身上推。下屬也不是傻瓜,很快了解這種情形,於是有好的建議,自然越級,以免被頂頭上司半途截奪,成為他的功勞。
可見身為中堅主管,對下屬的功勞或過失,也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使下屬知道有功有過,固然瞞不過,而且也不會被扭曲。這樣下屬就不會擔心好意見、好表現被中堅主管半途截去。一則安心和中堅主管溝通,再則不必處心積慮,設法在高階麵前極力表現。
中堅清清楚楚地掌握整個事實,自然可以清清楚楚地向高階反應,再清清楚楚地與基層溝通,成為高階和基層之間的良好媒介。經由具體的績效,使高階和基層對中堅產生無比的信賴,成為組織內堅強的中介階層,不但順利承上啟下,而且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化解高階與基層的若幹疑慮,促進勞資和諧。
中堅幹部必須認清自己的主要任務在溝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轉達上下之間的意見。否則,通信器材這樣發達,通信工具如此便捷的今天,實在用不著中堅在那裏傳來傳去。通上下之情的重要關鍵在於使得高階和基層都聽得進去,樂於接受,並且產生預期的行動。
中堅幹部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實
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實,必須重視資料的搜集。但是,搜集一大堆沒有用的資料簡直就是浪費,所以要確立目標,搜集有用的資料,按主題分類整理,並且分析判斷資料的內容,才能夠充分活用。
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必然發現若幹問題,趕快進一步去加深了解,並且聽聽現場人員的意見,匯集起來,再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來擬定對策。有了腹案,帶著它去向上級反應。獲得主管的許可與支持,再迴頭和有關人員溝通,把問題解決。
這種“現場資料分析匯整深入了解擬定對策請示層峰向下溝通解決問題”的流程,要清清楚楚地依序實施,以便習慣成自然,建立自己的信譽。解決問題之後,還要切實評估,作為下次改進的參考,才能夠日新又新,一次比一次更迅速而有效。
基層看見中堅這種清清楚楚的實事求是精神,便不致懷疑中堅“隻看上不看下”,一切惟高階命令是從,不顧基層的實際困苦,因此比較願意接受中堅的意見,也比較願意把實際情況告訴中堅,使中堅更容易獲得有用的資料,也更方便得到圓滿的溝通。
高階看見中堅能夠主動發掘問題,並且深入探討,擬定有效的對策,又能夠及時請示,尊重高階的最後裁決權,當然既欣賞又放心,大可以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讓中堅放手去做。在這種情況下,高階還要不放心,還要否決中堅的方案,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對彼此都相當不利。
但是,中堅的立場,對上而言,自己是下屬;對下而言,自己則是上司。這種忽上忽下、不上不下、既上又下的變動性,自己更應該清清楚楚地隨時做合理的調整,以免角色混淆,變成不清不楚,讓自己受到最大的傷害。
同樣的清清楚楚,對上對下總歸有其區別。一般說來,對上采取“中堅先說”的方式,比較有效;對下則反過來,依“先聽基層”的原則來進行,才能夠集思廣益。
中堅向基層采集資料,如果自己先清清楚楚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說對的時候,基層會認為這是應該的,甚至他還要補充一番,或者故意做一些辯解。萬一說錯了,基層就會傳為笑話,對中堅的信心頓然消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了解真相的,應該是基層人員,因為他們最接近現場,或者根本就是親身體驗。先聽聽基層的意見,發現可疑的再深入探究,應該是掌握事實的辦法。讓基層先說,使其倍覺可親,因而更加信任中堅,也就知無不言了。何況基層對自己所說的話,不好意思不承認那是事實,根據這些事實來共商對策,也多半願意就事論事,並且勇於負責。要加強基層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讓他先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尊重他,提供他參與的機會,他就會先說。
基層先說,再依據他所說的,研商對策。然後拿著對策向高階請示,高階看見中堅一切都清清楚楚,就放心得多,因此變得很好商量,也相當尊重中堅的意見。
和高階商議時,中堅先提出報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後請示“打算如何如何處理,不知可不可以?”高階若有疑問,必須清清楚楚地加以說明。對於自己的方案,顯現堅定的信心,而且能夠合理地堅持。相信幾次下來,經由事實的證明,必能獲得高階的信賴。有了良好的信譽,持續地維護,便是優秀的中堅。
妙用““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必須注意到立場的配合。有些可以公開的,有些應該私下的,千萬不能混為一談。對高階的建議,最好是個別的,私底下清清楚楚地報告或提出問題請求解決。若是公開的場合,必須想一想是否會讓高階沒有麵子或下不了台。更嚴重的,自己固然抱著死諫的決心,不料爆發的後果,對整體的傷害遠較預期的利益為大,請問是禍是福?不是怕高階,而是顧全大局。
對基層的剖析,如果是技術性的,隻要應該讓他知道的,公開教導他,“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既不必顧慮,更不可含糊。假若是人際性的,就要視一般性或個別性而定。一般性的修養,可以公開;個別性的規勸,最好私下進行。基層同樣也有麵子的需求,雖然和高階性質不同,卻應該予以同等重視。不給對方麵子,自己永遠最沒有麵子。
中堅可以不說,否則便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可見清楚的表現,仍舊有其範圍。不該說的,愈清楚愈倒黴。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乃是中堅的不移原則。什麽都說得清清楚楚,活像一塊破玻璃,誰見到都害怕,溝通的渠道反而不通,以後就會愈來愈不清楚。但是不說便罷,一說就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因為這是中堅值得信賴的特質。
基層要含糊地清楚
基層人員,由於年齡、學識和經驗都不足,最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相信那些真心關懷並且用心教導自己的主管,把他們交辦的工作做好,以發揮有效的執行力。
什麽樣的人,叫做“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例如抓住一句“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的話,便認定中國人和日本人是一樣的,所以日本式管理既然可以用在日本人身上,同樣可以用在中國人身上。他的結論是“清清楚楚”的,可惜依據確是“含含糊糊”的。
“同文同種”的論調,相當“含含糊糊”。因為日本和中國,雖然同受儒家的影響,但是程度並不相同。“同文同種”顯然是中日兩國為了增進友誼而推出的一種“不見得正確”的說法,如今被用來發展成為一套“清清楚楚”的“日本式管理其實就是儒家理念引申出來的,可以通用於中國”的結論,因此我們稱它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看到“顧客的聲音便是上帝的聲音”,就斷然肯定“顧客永遠是對的”,正是把“清清楚楚”的“顧客永遠是對的”觀念建立在“含含糊糊”的“顧客的聲音便是上帝的聲音”的基礎上,所以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具有這種傾向的人,一般說來,為數很不少。
特別是中國人,更應該提高警覺。因為中國話幾乎都有相對的兩句,如果隨便抓住其中的一句,便指稱中國人如何如何,很可能就會掉入“斷章取義”的陷阱,成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前已述及,有些人把“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一句話過分地誇大和強調,說成“中國人喜歡當老板”。殊不知中國話還有另外一句:“樹大好遮蔭”。“樹大好遮蔭”,使得中國人喜歡擠在大樹底下,而不喜歡自立門戶。中國人派係的觀念相當濃厚,卻又經常鬧意氣而分裂,便是在“樹大好遮蔭”與“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之間的一種“伸縮行為”。說得不好聽,叫做“投機”;說得好聽,便是“應變”。
實地訪問一些當老板的人:“你真的喜歡當老板嗎?”答案多半是:“我哪裏喜歡當老板?當老板很辛苦,做夥計多舒服,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的老板去頂。說良心話,我是因為找不到好老板可以投靠,才不得已出來自己當老板的。”當然,不可否認的,也有一些人,是自幼即有壯誌,要自己獨擋一麵的。至少我們證明,“中國人喜歡當老板”是“清清楚楚”的事實,而其原因,卻無可否認地相當“含含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