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挖掘、種植、灌溉、收獲都有一定的方法。基層人員應該效法地的精神,以守法為主。對於合理的命令,當然應該服從;在上級過分不合理的要求下,也可以合理地抗拒,以保持自己的安全。
人應該合理地承受天的照顧和命令,不可以過分依賴老天,也不可以過分自我膨脹而違反天命。中級主管既不應該完全服從高階,也不能夠成心唱反調。一切以合理為依據,合理地服從,也合理地反對,才算善盡職責。對基層員工,同樣不應該放縱,也不可嚴苛,必須合理地教導和輔助,合理地愛護和照顧。
這種天有情,人講理,而地守法的特征,構成高階以情為主,中堅以理為主,而基層以法為主的配合(如圖4-13)。
圖4-13三階層情理法的配合
4。三階層三種實力的配合
天氣重在預測未來。高階主管的主要任務,也在預測未來的動向,及早提出政策,把組織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對高階主管來說,預測力非常重要。
地利重在過去的耕耘。基層員工必須遵照過去製定的工作規範,切實執行。過去的經驗乃是基層員工現在進行工作的最好依據,然而最要緊的,還是執行力。
人雖然要預測未來,依賴過去的收獲而生活,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把握現在。中堅人員必須認真處理現在的事情,解決現在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改正現在所發生的差錯或矯正現在所產生的偏失。
這種天重預測未來、人重把握現實,而地重延續過去的特性,構成高階以前瞻力來朝向未來,中堅以轉化力來把握現在,而基層以執行力來延續過去的配合(如圖4-14)。
圖4-14三階層三種實力的配合
5。三階層明言與不明言的配合
天重視陰陽變化。高階主管常常用臉色的好壞來暗示下屬自己去思考和調整。天不明言,所以高階主管也常常臉色不好,卻不承認自己不高興。暗示就是一種不明言的表現,其目的在保留下屬的麵子,讓他有機會自己改正過來。
地道重剛柔,能不能承受壓力,表現得十分清楚。基層員工應該一切說明白,有能力做就說有能力可以完成:做不到時也要明白表示出來,幹部才能夠正確地判斷,以便及時增加人員或延長工作時間,以確保成果。基層員工必須采取明言的方式,才合乎地道的精神。
人應該明言的時候,當然要明言;不應該明言的時候,就不能明白表示出來。中堅幹部有時候表現得十分坦白,有時候又似乎含含糊糊,一切以合理為標準,需要自己衡量實際情況,用心拿捏以求製宜。
這種天不明言,人有時明言有時不明言,而地明言的特性,同樣表現在三階層人員身上,才能夠密切配合(如圖4-15)。
圖4-15明言與不明言的配合
6。三階層扮演不同的角色
綜合起來,在高階位置的人,應該有所不為而用天下。處中堅階層的幹部,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治天下。至於位居基層的員工,則應該有所為而為天下用。三階層密切配合,各自扮演合適的角色(如圖4-16)。才能夠高階放心、中堅稱心,而基層熱心,皆大歡喜(如圖4-17)。
高階
中堅
基層
圖4-16三階層不同的角色圖4-17三階層不同的滿足感
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是“高階不放心、基層不熱心,而中堅不稱心”,因為三階層並沒有弄清楚各自的特性,也不能切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致互相爭奪權利,乃至矛盾對立而發生衝突,招致大家的不安。惟有組織三階層各自調整,密切配合,才能獲得整體的安寧。
高階要清楚地含糊
除了前述的方式,人也可以分成四大類,分別為:“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以及“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實際上不足為害,因為他就算加害於人,也不容易達成目的,而且這一類人通常在組織甄選人員時,就被摒棄掉了。其餘三類人,都可能害人害己,卻同時出現於組織之中,所以必須各自拿捏分寸,表現得恰到好處。
高階主管,以“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為主,緊急或必要時才“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盡量放開空間,使中堅幹部得以施展身手,發揮潛力。
總裁要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
某公司企劃部新近聘請了一位企管人才。他到職不久,便向總裁提出建議,希望公司實施電腦化。總裁心裏明白:人才不足,很難馬上實施。但是滿口答應,問他需要多少經費?他花一星期時間便提出了預算。總裁一看金額,又表示合理,並且答應經費沒有問題,問他要用多大空間?他到處觀察,選好地點。總裁表示同意,接著問他:由哪些人負責推動?他斟酌了好幾天,終於報告總裁,人才不夠,必須招考或培育,才能夠著手電腦化。
如果總裁在聽到電腦化的時候,馬上表示人才不夠,必須等到適當培育之後,才能夠實施。這位提出建議的同仁感想會如何?會不會認為總裁保守,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或者認為總裁不希望電腦化,所以才推三阻四,至少也認為總裁不願意接受好的建言,以後少說為妙。不管如何,對總裁都相當不利。
總裁先提出問題,讓下屬去摸索,尋找答案。這種處世的態度,看似含含糊糊。隻有問題,自己卻沒有答案,實際上是清清楚楚,胸有成竹。為什麽不當機立斷,拿出“人才不足”的答案呢?因為如此一來,魄力十足,卻很難令建議者心服。答案固然清清楚楚,而未經一番折磨,這位新進人員雄心萬丈,滿腦子理想,加上滿腔熱血,哪裏能夠接受?多半會背後發牢騷,指稱總裁不夠開明,不夠虛心,更不夠現代化。
高階層之所以成為高階層,必然具有相當的素養以及豐富的閱曆。但是高階層也最好明白:自己離開現場愈來愈遠,對於現場的一切,總歸不如現場人員知道得那麽清楚。何況現場在不斷變化,自己當年的一些體驗,如今是否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可能也是個大問題。
總裁心裏有數,知道公司現有人才不足以馬上實施電腦化,但是電腦化終究是必行的,隨時有可能,就不可以輕易放過。新來的人,往往勇氣十足,要向現實環境挑戰,這樣才叫做“新血液”、“生力軍”。
既然提出建議,不妨讓他試一試。如果真的能夠實施電腦化,何樂而不為?萬一像總裁所料,也會知難而退,並且不會盲目鼓動風潮,造成眾怨。總裁心裏固然清清楚楚,表麵上卻裝得含含糊糊,惟有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新人嚐試成功,總裁開明支持,功不可沒。新人突破不成,總裁隻要不緊迫盯人,大家便明白:總裁有心電腦化,礙於大家不爭氣,不便急急推動,更是體諒大家的好人。
高階層為了麵子,往往搞出一副“比下屬更了不起”的模樣。因而”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認為惟有如此,才能為下屬所敬服,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做法。
組織內中階層人員的素質偏低,就會令人擔憂,稱為斷層。何以致此?原因多半在於高階層“既提問題,又有答案”,弄得中階層不必動腦筋,照樣可以過日子,久而久之,腦筋生鏽,反應愈來愈遲鈍,顯得素質偏低。
中階層愈不行,高階層愈非常”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不可,因此中階層所得到的答案越多,便愈來愈”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了。這種惡性循環,到底誰是真正禍首?佛家說:“害生於恩”。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表麵看是“恩”,實際上是大“害”。高階層什麽都弄得清清楚楚,中階層隻能奉命行事,形同基層,永遠提升不起來,豈非大害?總裁要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對中階、基層的同仁更有助益。
中階層有實力,高階層才會輕鬆。輕鬆並不是偷懶,用不著害怕。高階層輕鬆一些,不把自己困死在日常事務上,才有更多時間預測未來,評估現實,因應例外或偶發事件。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的妙處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當然有它的妙用。老子所讚揚的“大智若愚”,正是最好的寫照。內心“清清楚楚”,卻為了因應實際的需要,表現出“含含糊糊”,是不是更能夠達到“圓通”的境界?“清清楚楚”地把握住原則,“含含糊糊”地東拉西扯,使對方弄不明白我方的真正用意,往往比較容易達成目標,便是一種常見的戰術。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卷入洛克希德醜聞案之後,他的聲望在日本一落千丈。正當日本人充分鄙視田中角榮的時候,中國友人則相繼前往慰問,表達不會忘記他促成中日建交的好意。請問,中國人錯了嗎?我們不是不希望“落井下石”嗎?我們不是大力宣揚“飲水思源”嗎?中國人心中“清清楚楚”地知道田中角榮接受賄賂是不正當的行為,但是,考慮到他往昔對我們的協助,不能不“含含糊糊”地表示高度的關切。“內方外圓”,其實正是此意,我們把它叫做“有原則的應變”。
高階層怎樣才能輕鬆起來?平常要多給中階層人員一些運作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中階層時常獲得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就會練成一身功夫,替高階層解決很多問題,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平常時期,讓中階層多多發揮;緊急時期,高階層一聲令下,中階層才知道這是緊急事件,絲毫不會反感,好好去執行。如果一切都依緊急事宜的方式來處理,中階層就沒有什麽緊急不緊急的差別,樣樣急等於沒有一樣急。
高階層在緊急事件的處理上,當然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以免中階層摸不著頭腦,或者在緊急中猜錯了。但是,平常事宜如果高階層也堅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中階層人員的心態將會如何?
第一,中階層認為高階層既然事必躬親,而且又樣樣了如指掌,何不全心依賴他?隻要照著高階層的指令去做,應該沒有什麽問題,因而養成高度的依賴性。
第二,高階層樣樣說得很清楚,中階層對高階層又有無比的信心,因此毫不遲疑,一切依令而行,當然不需要多花腦筋,多費心思,不料卻逐漸成為“呆人”。
第三,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指示,自己負起完全責任。中階層樂得遵循命令,對決策毫無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階層發覺高階層有脫離現實的傾向,也不願意明說,以免自己分擔責任。
可見高階層“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一方麵可以促使中階層參與決策,分擔決策責任,使其不敢不謹慎而行;另一方麵,則清清楚楚地分辨中階層是否具有足夠的觀察力與判斷力,對於中階層的意見,能夠清清楚楚地判定優劣,進而給予適當的輔導,以增進中階層的實力。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其實是我們常說的“內方外圓”,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如果高階層仍然無法具備這種素養,那麽和中階層又有什麽分別呢?內方是指高階層必須堅持原則,外圓則是具有若幹彈性,廣以因應環境的實際需要。高階層把握原則,讓出一些空間,使中階層有所彈性發揮,才能夠真正地承上啟下,達成溝通上下的任務。日本式管理在這一方麵做得比較徹底。和客戶談判的時候,高階層通常隻是客套地露一露麵,實際談判則交由中階層去進行。
西方社會比較重視能力和功績,日本剛好相反。在日式組織內,地位的確立主要依據資曆。日本人認為按照資曆排列等級,遠比才能製度更為簡便易行,而且穩定可靠。然而,憑著資曆晉升到高階層的人,必須盡力把自己的後輩帶來做為自己的下屬,形成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目的在使上級的弱點由自己的下屬來彌補。因此高階層即使智能平平,也能獲得中階層的補足。隻有建立這樣的關係,中階層才會同高階層形成密切的合作關係,彼此堅固地連接在一起。
中國式管理,也離不開“班底”的運作。班底必須設法彌補領導的不足,而領導對班底,亦惟有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才能激勵班底全力以赴。否則領導十分精明,班底就成為惟命是從的跟班,變成“奴才群”了。
高階層必須具備兩把刷子:一把是“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另一把則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前一把用於平常時期,以訓練幹部。後一把用在緊急時期,以爭取時效。
英雄型的高階層,往往偏愛”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來表現自我。這種“一將成名萬骨枯”的做法,最後大概免不掉“眾叛親離”的侵蝕,備嚐“孤寂老英雄”的苦楚。
集團型的高階層,比較能夠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來欣賞幹部的表現。群策群力的結果,當然較易得到大家的擁戴。即使退休告老,也將長期活在大家的心中。
這兩把刷子,固然同等重要。但是,“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對高階層而言,
乃是“根本”,““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不過隻是“治標的手段”。
高階層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中階層才能夠”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中階層勢必成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變成一群“應聲蟲”。讓中階層發揮,高階層就要盡力做到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
中堅要清楚地清楚
中堅幹部,力求““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作為上下溝通的橋梁,當然有時為了高階主管的麵子問題,也應該稍微含蓄一些,表現出若幹程度的“清清楚楚地合含糊糊”,以免過分唐突,反而誤事。
什麽叫做““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凡是依據“清清楚楚”的事實,說出“清清楚楚”的解釋,便稱得上““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例如,看見日本人寫下“手紙”兩個字,不會含含糊糊地依照中國人的習慣,猜它是“衛生紙”,卻能夠明確地指出那是“信”;看見日本人寫出“鬼軍曹”時,不會害怕,因為這個“鬼”字,不但沒有可怕、可惡的意思,而且含有讚美的意思。
小心“君子可欺以其方”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的人是不是最受歡迎呢?答案仍舊是“很難講”。有時候很受人歡迎,有時候則相當令人厭恨。下屬聽取主管的指示,清清楚楚地聽出缺失,便清清楚楚地列舉出來,然後又清清楚楚地提出修正,這時候主管同樣會清清楚楚地沒有麵子,雖然不一定會清清楚楚地惱羞成怒,卻必然清清楚楚地記住這一次的“蒙羞”,準備在適當的時機,清清楚楚地報複。
有些人既賣力又能幹,總得不到主管的賞識,原因多半在於過分”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就算整天怨天尤人,甚至於當麵向主管申訴,又有何用?
孔子的學說,主要在為中人講解道理,所以儒家的主張,往往偏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知灼見,很容易養成““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的習慣,由於過分正直而吃虧。所以孔子才告誠我們“君子可欺以其方”。“方”其實就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有時候會認為別人也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因此相信小人的話,以致吃虧上當而不自知。
成為高階和基層之間的良好媒介
前麵提及的那位企劃部門的新人,如果希望公司實施電腦化,根本用不著直接向總裁提出建議。他還有頂頭上司,為什麽不向自己的直接主管報告,卻要越級找總裁呢?
人應該合理地承受天的照顧和命令,不可以過分依賴老天,也不可以過分自我膨脹而違反天命。中級主管既不應該完全服從高階,也不能夠成心唱反調。一切以合理為依據,合理地服從,也合理地反對,才算善盡職責。對基層員工,同樣不應該放縱,也不可嚴苛,必須合理地教導和輔助,合理地愛護和照顧。
這種天有情,人講理,而地守法的特征,構成高階以情為主,中堅以理為主,而基層以法為主的配合(如圖4-13)。
圖4-13三階層情理法的配合
4。三階層三種實力的配合
天氣重在預測未來。高階主管的主要任務,也在預測未來的動向,及早提出政策,把組織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對高階主管來說,預測力非常重要。
地利重在過去的耕耘。基層員工必須遵照過去製定的工作規範,切實執行。過去的經驗乃是基層員工現在進行工作的最好依據,然而最要緊的,還是執行力。
人雖然要預測未來,依賴過去的收獲而生活,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把握現在。中堅人員必須認真處理現在的事情,解決現在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改正現在所發生的差錯或矯正現在所產生的偏失。
這種天重預測未來、人重把握現實,而地重延續過去的特性,構成高階以前瞻力來朝向未來,中堅以轉化力來把握現在,而基層以執行力來延續過去的配合(如圖4-14)。
圖4-14三階層三種實力的配合
5。三階層明言與不明言的配合
天重視陰陽變化。高階主管常常用臉色的好壞來暗示下屬自己去思考和調整。天不明言,所以高階主管也常常臉色不好,卻不承認自己不高興。暗示就是一種不明言的表現,其目的在保留下屬的麵子,讓他有機會自己改正過來。
地道重剛柔,能不能承受壓力,表現得十分清楚。基層員工應該一切說明白,有能力做就說有能力可以完成:做不到時也要明白表示出來,幹部才能夠正確地判斷,以便及時增加人員或延長工作時間,以確保成果。基層員工必須采取明言的方式,才合乎地道的精神。
人應該明言的時候,當然要明言;不應該明言的時候,就不能明白表示出來。中堅幹部有時候表現得十分坦白,有時候又似乎含含糊糊,一切以合理為標準,需要自己衡量實際情況,用心拿捏以求製宜。
這種天不明言,人有時明言有時不明言,而地明言的特性,同樣表現在三階層人員身上,才能夠密切配合(如圖4-15)。
圖4-15明言與不明言的配合
6。三階層扮演不同的角色
綜合起來,在高階位置的人,應該有所不為而用天下。處中堅階層的幹部,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治天下。至於位居基層的員工,則應該有所為而為天下用。三階層密切配合,各自扮演合適的角色(如圖4-16)。才能夠高階放心、中堅稱心,而基層熱心,皆大歡喜(如圖4-17)。
高階
中堅
基層
圖4-16三階層不同的角色圖4-17三階層不同的滿足感
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是“高階不放心、基層不熱心,而中堅不稱心”,因為三階層並沒有弄清楚各自的特性,也不能切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致互相爭奪權利,乃至矛盾對立而發生衝突,招致大家的不安。惟有組織三階層各自調整,密切配合,才能獲得整體的安寧。
高階要清楚地含糊
除了前述的方式,人也可以分成四大類,分別為:“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以及“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含含糊糊地含含糊糊”實際上不足為害,因為他就算加害於人,也不容易達成目的,而且這一類人通常在組織甄選人員時,就被摒棄掉了。其餘三類人,都可能害人害己,卻同時出現於組織之中,所以必須各自拿捏分寸,表現得恰到好處。
高階主管,以“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為主,緊急或必要時才“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盡量放開空間,使中堅幹部得以施展身手,發揮潛力。
總裁要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
某公司企劃部新近聘請了一位企管人才。他到職不久,便向總裁提出建議,希望公司實施電腦化。總裁心裏明白:人才不足,很難馬上實施。但是滿口答應,問他需要多少經費?他花一星期時間便提出了預算。總裁一看金額,又表示合理,並且答應經費沒有問題,問他要用多大空間?他到處觀察,選好地點。總裁表示同意,接著問他:由哪些人負責推動?他斟酌了好幾天,終於報告總裁,人才不夠,必須招考或培育,才能夠著手電腦化。
如果總裁在聽到電腦化的時候,馬上表示人才不夠,必須等到適當培育之後,才能夠實施。這位提出建議的同仁感想會如何?會不會認為總裁保守,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或者認為總裁不希望電腦化,所以才推三阻四,至少也認為總裁不願意接受好的建言,以後少說為妙。不管如何,對總裁都相當不利。
總裁先提出問題,讓下屬去摸索,尋找答案。這種處世的態度,看似含含糊糊。隻有問題,自己卻沒有答案,實際上是清清楚楚,胸有成竹。為什麽不當機立斷,拿出“人才不足”的答案呢?因為如此一來,魄力十足,卻很難令建議者心服。答案固然清清楚楚,而未經一番折磨,這位新進人員雄心萬丈,滿腦子理想,加上滿腔熱血,哪裏能夠接受?多半會背後發牢騷,指稱總裁不夠開明,不夠虛心,更不夠現代化。
高階層之所以成為高階層,必然具有相當的素養以及豐富的閱曆。但是高階層也最好明白:自己離開現場愈來愈遠,對於現場的一切,總歸不如現場人員知道得那麽清楚。何況現場在不斷變化,自己當年的一些體驗,如今是否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可能也是個大問題。
總裁心裏有數,知道公司現有人才不足以馬上實施電腦化,但是電腦化終究是必行的,隨時有可能,就不可以輕易放過。新來的人,往往勇氣十足,要向現實環境挑戰,這樣才叫做“新血液”、“生力軍”。
既然提出建議,不妨讓他試一試。如果真的能夠實施電腦化,何樂而不為?萬一像總裁所料,也會知難而退,並且不會盲目鼓動風潮,造成眾怨。總裁心裏固然清清楚楚,表麵上卻裝得含含糊糊,惟有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新人嚐試成功,總裁開明支持,功不可沒。新人突破不成,總裁隻要不緊迫盯人,大家便明白:總裁有心電腦化,礙於大家不爭氣,不便急急推動,更是體諒大家的好人。
高階層為了麵子,往往搞出一副“比下屬更了不起”的模樣。因而”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認為惟有如此,才能為下屬所敬服,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做法。
組織內中階層人員的素質偏低,就會令人擔憂,稱為斷層。何以致此?原因多半在於高階層“既提問題,又有答案”,弄得中階層不必動腦筋,照樣可以過日子,久而久之,腦筋生鏽,反應愈來愈遲鈍,顯得素質偏低。
中階層愈不行,高階層愈非常”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不可,因此中階層所得到的答案越多,便愈來愈”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了。這種惡性循環,到底誰是真正禍首?佛家說:“害生於恩”。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表麵看是“恩”,實際上是大“害”。高階層什麽都弄得清清楚楚,中階層隻能奉命行事,形同基層,永遠提升不起來,豈非大害?總裁要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對中階、基層的同仁更有助益。
中階層有實力,高階層才會輕鬆。輕鬆並不是偷懶,用不著害怕。高階層輕鬆一些,不把自己困死在日常事務上,才有更多時間預測未來,評估現實,因應例外或偶發事件。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的妙處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當然有它的妙用。老子所讚揚的“大智若愚”,正是最好的寫照。內心“清清楚楚”,卻為了因應實際的需要,表現出“含含糊糊”,是不是更能夠達到“圓通”的境界?“清清楚楚”地把握住原則,“含含糊糊”地東拉西扯,使對方弄不明白我方的真正用意,往往比較容易達成目標,便是一種常見的戰術。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卷入洛克希德醜聞案之後,他的聲望在日本一落千丈。正當日本人充分鄙視田中角榮的時候,中國友人則相繼前往慰問,表達不會忘記他促成中日建交的好意。請問,中國人錯了嗎?我們不是不希望“落井下石”嗎?我們不是大力宣揚“飲水思源”嗎?中國人心中“清清楚楚”地知道田中角榮接受賄賂是不正當的行為,但是,考慮到他往昔對我們的協助,不能不“含含糊糊”地表示高度的關切。“內方外圓”,其實正是此意,我們把它叫做“有原則的應變”。
高階層怎樣才能輕鬆起來?平常要多給中階層人員一些運作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中階層時常獲得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就會練成一身功夫,替高階層解決很多問題,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平常時期,讓中階層多多發揮;緊急時期,高階層一聲令下,中階層才知道這是緊急事件,絲毫不會反感,好好去執行。如果一切都依緊急事宜的方式來處理,中階層就沒有什麽緊急不緊急的差別,樣樣急等於沒有一樣急。
高階層在緊急事件的處理上,當然應該““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以免中階層摸不著頭腦,或者在緊急中猜錯了。但是,平常事宜如果高階層也堅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中階層人員的心態將會如何?
第一,中階層認為高階層既然事必躬親,而且又樣樣了如指掌,何不全心依賴他?隻要照著高階層的指令去做,應該沒有什麽問題,因而養成高度的依賴性。
第二,高階層樣樣說得很清楚,中階層對高階層又有無比的信心,因此毫不遲疑,一切依令而行,當然不需要多花腦筋,多費心思,不料卻逐漸成為“呆人”。
第三,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指示,自己負起完全責任。中階層樂得遵循命令,對決策毫無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階層發覺高階層有脫離現實的傾向,也不願意明說,以免自己分擔責任。
可見高階層“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一方麵可以促使中階層參與決策,分擔決策責任,使其不敢不謹慎而行;另一方麵,則清清楚楚地分辨中階層是否具有足夠的觀察力與判斷力,對於中階層的意見,能夠清清楚楚地判定優劣,進而給予適當的輔導,以增進中階層的實力。
“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其實是我們常說的“內方外圓”,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如果高階層仍然無法具備這種素養,那麽和中階層又有什麽分別呢?內方是指高階層必須堅持原則,外圓則是具有若幹彈性,廣以因應環境的實際需要。高階層把握原則,讓出一些空間,使中階層有所彈性發揮,才能夠真正地承上啟下,達成溝通上下的任務。日本式管理在這一方麵做得比較徹底。和客戶談判的時候,高階層通常隻是客套地露一露麵,實際談判則交由中階層去進行。
西方社會比較重視能力和功績,日本剛好相反。在日式組織內,地位的確立主要依據資曆。日本人認為按照資曆排列等級,遠比才能製度更為簡便易行,而且穩定可靠。然而,憑著資曆晉升到高階層的人,必須盡力把自己的後輩帶來做為自己的下屬,形成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目的在使上級的弱點由自己的下屬來彌補。因此高階層即使智能平平,也能獲得中階層的補足。隻有建立這樣的關係,中階層才會同高階層形成密切的合作關係,彼此堅固地連接在一起。
中國式管理,也離不開“班底”的運作。班底必須設法彌補領導的不足,而領導對班底,亦惟有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才能激勵班底全力以赴。否則領導十分精明,班底就成為惟命是從的跟班,變成“奴才群”了。
高階層必須具備兩把刷子:一把是“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另一把則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前一把用於平常時期,以訓練幹部。後一把用在緊急時期,以爭取時效。
英雄型的高階層,往往偏愛”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來表現自我。這種“一將成名萬骨枯”的做法,最後大概免不掉“眾叛親離”的侵蝕,備嚐“孤寂老英雄”的苦楚。
集團型的高階層,比較能夠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來欣賞幹部的表現。群策群力的結果,當然較易得到大家的擁戴。即使退休告老,也將長期活在大家的心中。
這兩把刷子,固然同等重要。但是,“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對高階層而言,
乃是“根本”,““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不過隻是“治標的手段”。
高階層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中階層才能夠”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高階層”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中階層勢必成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變成一群“應聲蟲”。讓中階層發揮,高階層就要盡力做到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
中堅要清楚地清楚
中堅幹部,力求““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作為上下溝通的橋梁,當然有時為了高階主管的麵子問題,也應該稍微含蓄一些,表現出若幹程度的“清清楚楚地合含糊糊”,以免過分唐突,反而誤事。
什麽叫做““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凡是依據“清清楚楚”的事實,說出“清清楚楚”的解釋,便稱得上““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例如,看見日本人寫下“手紙”兩個字,不會含含糊糊地依照中國人的習慣,猜它是“衛生紙”,卻能夠明確地指出那是“信”;看見日本人寫出“鬼軍曹”時,不會害怕,因為這個“鬼”字,不但沒有可怕、可惡的意思,而且含有讚美的意思。
小心“君子可欺以其方”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的人是不是最受歡迎呢?答案仍舊是“很難講”。有時候很受人歡迎,有時候則相當令人厭恨。下屬聽取主管的指示,清清楚楚地聽出缺失,便清清楚楚地列舉出來,然後又清清楚楚地提出修正,這時候主管同樣會清清楚楚地沒有麵子,雖然不一定會清清楚楚地惱羞成怒,卻必然清清楚楚地記住這一次的“蒙羞”,準備在適當的時機,清清楚楚地報複。
有些人既賣力又能幹,總得不到主管的賞識,原因多半在於過分”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就算整天怨天尤人,甚至於當麵向主管申訴,又有何用?
孔子的學說,主要在為中人講解道理,所以儒家的主張,往往偏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知灼見,很容易養成““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的習慣,由於過分正直而吃虧。所以孔子才告誠我們“君子可欺以其方”。“方”其實就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有時候會認為別人也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因此相信小人的話,以致吃虧上當而不自知。
成為高階和基層之間的良好媒介
前麵提及的那位企劃部門的新人,如果希望公司實施電腦化,根本用不著直接向總裁提出建議。他還有頂頭上司,為什麽不向自己的直接主管報告,卻要越級找總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