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人性管理的要訣(2)
領導的方與圓:洞察人性管理的奧秘 作者:曾仕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現在開始,碰到任何事情,先設想“兩難”。他雖然這樣講,你照他的意思去做,不對,不照他的意思去做,還是不對。不要說老板叫你這樣你就這樣,不是那麽迴事;不要說老板不讚成你就不做,也不是那麽迴事。
即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要考慮“兩難”處境。有一個情況大家是經常碰到的:
老板叫你去跟某人講一件事情,你就按照老板的意思去講。他一會兒問你:“你去講了沒有?”你如果已經講過了,他會說:“你看你那麽急。我讓你去講之後,我一想不對啊,可是你卻跑那麽快,你幹嗎?別的事情不快,這件事情特別快,你想害死我啊?”
做了事情還不落好。這是因為人的思想會變,你永遠猜不透對方的心!難就難在這裏。
這種情況本來很常見,也是很簡單的事情,看上去不是什麽兩難處境,老板叫你去說你就說,執行老板的命令,但是,這個時候自己要多加一道關,把它變成“兩難”。
這是因為你不是老板,你不在他的位置上。你認為小的事情,他認為很大;你認為很大的事情,老板認為很小——因為位置不同。經常是基層認為很緊要的事情,高階層根本不理會;可是基層認為很小的事情,高階層認為這是關鍵。立場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自然看法不同。
進一步說,“兩難”的意思不僅是“兩難”的處境,而且是一種“兩難”情景的設置,要自己把情況設置成“兩難”,不管麵對什麽問題,首先要把它設想成一個“兩難”情景。
當你碰到問題的時候,就要想到有陰必有陽,這樣才是對的。人不能總是想著光明的一麵,這是幻想,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有黑暗。所以,當你的生意興旺、企業發達的時候,不能趕盡殺絕。
我們並不是在已經有了明顯“兩難”處境的時候,再去考慮方案,而是在處理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的時候,也要先把它想象成“兩難”。
甲是主管,現在想把桌子上的花拿掉。但是,他不能說拿掉就拿掉,要想一想,要“謀定而後動”,要“三思而後行”——即使很簡單的事情,也要“三思而後行”。自己把一想成二:拿掉也不對,不拿掉也不對,然後考慮周全,再去做。這樣做就不會錯。
經過“兩難”設想以後,甲會說:“你們覺得這個花擺在這裏好看不好看?”
乙說:“其實也不錯了。”
丙說;“不好看。”
因為大家都在猜測甲。
甲又說:“好看還是不好看呢?”
丁說:“從某個角度來看,不好看。”
甲接著說:“那這樣吧,我們把它拿走,你覺得怎麽樣?”
丁說:“好。”
甲:“那把它拿走吧。”
這樣的話,大家如果要罵就罵丁,甲不會有事。
所以,我們為什麽要發展出一套“太極拳”,一套推、拖、拉的“太極拳”呢?很有道理。
說明確一些,當大家的意識沒有統一、沒有認定的時候,不管你怎麽做都是見仁見智,都有人讚成、有人不讚成,結果是一個人高興,幾個人不高興。你每天做一件事隻要得罪一個人,10天下來你就得罪10個人,部屬和你離心離德,還怎麽開展工作呢?
其次才能考慮“兼顧”
那麽,是不是說,隻有把自己設置成“兩難”處境,然後才有可能去考慮“兼顧”呢?
的確如此。“兼顧”就是把事情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想。西方人是走分的路,我們是走合的路。中國人很重視這個“合”字,合在一起,合成一條心,廢鐵也能變成金。
所以,我們跟人家講話,不要生硬地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西方人可以講,西方人一開口就是“idon’tagreewithyou”,表明態度——我不讚成,對方聽了也不會覺得怎麽樣,因為你可以不讚成。這是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的文化。中國人可以講不讚成,但是隻要一表態,對方就把你當敵人。
所以,很多中國人提反對意見時,總講“我很讚成,不過……”這其中隱含的邏輯是,你先說好話,對方就把你當同誌、當朋友,同誌之間、朋友之間有話比較好談;你一上來就說不好,他就把你當敵人,關係對立了,你講得再對,他都聽不進去了。
我們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不一樣就表現在這些地方。我們先說:“很好,很好,不過還可以改善一點。”就把對方的意見整個推翻掉了,大家很服氣。
一個會當領導的人剛上任時說:“一切安定,人事照舊,大家都不動。”然後3個月之內原有的人員調光了,換成他自己的人了。這個領導是心理作戰,表示說,要觀察,可以留就留,不能留我沒有辦法,我已經了解3個月了,我還不能換人嗎?如果他一來就說:“我要換人。”馬上就有人告到上麵去:“昨天才來,今天就要換人,營私舞弊。”領導第一天來就說要換人,可見他是存心想換人啊!
合理是變動的,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
某人明明不行,作為領導不會換掉他,不是因循苟且,而是看上麵的麵子——把他拿掉上麵不支持,你就什麽事情都做不成;多少擔待他一點,上麵多照顧我,對公司有好處,你的工作就得到了支持。
外國人的關係很單純,我們中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所以,做每件事千萬要小心。一個人隻有純真,隻有真誠是不夠的,那隻是起碼的條件而已,你必須要有很多顧慮,有四個字我希望各位牢牢記住,叫做“委曲求全”,也就是不能硬幹。現在青年人都講求“酷”,其實這是不對的。
大師名言
合理是變動的,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
也許第三種處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那麽,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到“兼顧”呢?會不會有的時候想“兼顧”,但確實就“兼顧”不了呢?有可能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會麵臨這樣的處境:必須要選擇。
當我們麵臨這樣的處境時,要盡量把它化解掉。因為有些事情,基層的人沒有看到,所以他很果斷,他沒有什麽顧慮;高階層的人往往會講:“等一等,等一等。”因為他看得遠。企業像一座山一樣,基層在山腳下,根本看不清楚“敵人”在哪裏;老板已經站在山頂上,他看到“敵軍”已經到500公裏處了。職位越高的人,看得越遠,想得越多,膽子越小,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每個階層、每個層次的人看法不一樣——因為位置不同。
有的時候我們麵臨必須要做選擇,然而做任何一種選擇又都是錯的情境,怎麽能夠合理地把這個非常不利的處境化解掉,取得一個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局麵呢?
有一家日本公司接受美國公司的訂貨,規定了交貨的期限和數量。可是這個企業怎麽趕時間就是趕不出產品來,眼看著就要延期交貨。怎麽辦呢?
一個方法就是,向對方承認沒有辦法完成,而且已經盡力了。這個方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是不成立的,因為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對方一定告你。這是骨牌效應:美國公司向這家企業訂貨並規定了一個期限,要供應那麽多廠商,企業雖然隻對美國公司一家失信,美國公司卻對這些廠商都失信了。所以,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有100個理由都行不通。
這個企業家很了不起,他眼看著期限將到而貨物趕製不出來,他卻告訴大家:“不急,你們給我做好,不要趕,再給你們半個月時間都可以。”有人說,那不是更來不及了嗎?沒有。過了半個月,他說大家再修正好,還有10天的時間把產品再弄好。
後麵隻有10天的時間怎麽運到美國呢?他就包一架飛機把貨運過去,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了貨。《紐約時報》頭條新聞稱,這種空運貨品的方法是“創新”,這個企業家把運輸費當做廣告費了。從此,他的產品在美國暢銷了,運輸費變成廣告費這麽一招劃得來,這叫做明智的決策。
這就是在兩難處境當中,選擇了第三種處境,選擇了第三種解決方案。我們把這種選擇叫做突破——突破困境。思考問題不要囿子一種模式,身在兩難處境中,不要把自己困在現實裏麵。通俗地說,就是在東也不行、西也不行的時候,在東、西中間的其他方向去尋找出路。
在這方麵東方人比較精明。
我在美國有一次要坐車去趕飛機,車子開開停停,車堵得讓人很心急。我跟司機說:“我要趕飛機,這樣停停開開我怎麽趕得上呢?”他說:“iknow(我知道),buthowcanido(我能做什麽)?”他就不動腦筋。這還不算什麽,他開了5分鍾,居然還問我一句話:“先生,如果你趕不上飛機的話,要不要坐我這班車迴來?”他打這個主意還敢問!中國人雖然心裏打這個主意,但他不敢問。這個老美就敢問出來,他的腦筋不會拐彎。這句話要讓中國人理解就是,
你就是沒打算讓我準時趕到,存心不良。
如果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辦法就可以。什麽辦法呢?中國的司機一看這裏塞車他就跑好遠,兜得很遠迴來還來得及。怎麽隻會走直路呢?中國人走遠路,是用空間來換取時間: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隻有一條路。
人性管理的“六字要訣”就是“兩難、兼顧、合理”六個字,這六個字是一個係統,我們應該全麵學習和掌握。
大師名言
身在兩難處境中,不要把自己困在現實裏麵。
思考
那麽,如何按照這六宇要訣去做呢?
心得體會
即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要考慮“兩難”處境。有一個情況大家是經常碰到的:
老板叫你去跟某人講一件事情,你就按照老板的意思去講。他一會兒問你:“你去講了沒有?”你如果已經講過了,他會說:“你看你那麽急。我讓你去講之後,我一想不對啊,可是你卻跑那麽快,你幹嗎?別的事情不快,這件事情特別快,你想害死我啊?”
做了事情還不落好。這是因為人的思想會變,你永遠猜不透對方的心!難就難在這裏。
這種情況本來很常見,也是很簡單的事情,看上去不是什麽兩難處境,老板叫你去說你就說,執行老板的命令,但是,這個時候自己要多加一道關,把它變成“兩難”。
這是因為你不是老板,你不在他的位置上。你認為小的事情,他認為很大;你認為很大的事情,老板認為很小——因為位置不同。經常是基層認為很緊要的事情,高階層根本不理會;可是基層認為很小的事情,高階層認為這是關鍵。立場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自然看法不同。
進一步說,“兩難”的意思不僅是“兩難”的處境,而且是一種“兩難”情景的設置,要自己把情況設置成“兩難”,不管麵對什麽問題,首先要把它設想成一個“兩難”情景。
當你碰到問題的時候,就要想到有陰必有陽,這樣才是對的。人不能總是想著光明的一麵,這是幻想,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有黑暗。所以,當你的生意興旺、企業發達的時候,不能趕盡殺絕。
我們並不是在已經有了明顯“兩難”處境的時候,再去考慮方案,而是在處理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的時候,也要先把它想象成“兩難”。
甲是主管,現在想把桌子上的花拿掉。但是,他不能說拿掉就拿掉,要想一想,要“謀定而後動”,要“三思而後行”——即使很簡單的事情,也要“三思而後行”。自己把一想成二:拿掉也不對,不拿掉也不對,然後考慮周全,再去做。這樣做就不會錯。
經過“兩難”設想以後,甲會說:“你們覺得這個花擺在這裏好看不好看?”
乙說:“其實也不錯了。”
丙說;“不好看。”
因為大家都在猜測甲。
甲又說:“好看還是不好看呢?”
丁說:“從某個角度來看,不好看。”
甲接著說:“那這樣吧,我們把它拿走,你覺得怎麽樣?”
丁說:“好。”
甲:“那把它拿走吧。”
這樣的話,大家如果要罵就罵丁,甲不會有事。
所以,我們為什麽要發展出一套“太極拳”,一套推、拖、拉的“太極拳”呢?很有道理。
說明確一些,當大家的意識沒有統一、沒有認定的時候,不管你怎麽做都是見仁見智,都有人讚成、有人不讚成,結果是一個人高興,幾個人不高興。你每天做一件事隻要得罪一個人,10天下來你就得罪10個人,部屬和你離心離德,還怎麽開展工作呢?
其次才能考慮“兼顧”
那麽,是不是說,隻有把自己設置成“兩難”處境,然後才有可能去考慮“兼顧”呢?
的確如此。“兼顧”就是把事情合起來想,不要分開來想。西方人是走分的路,我們是走合的路。中國人很重視這個“合”字,合在一起,合成一條心,廢鐵也能變成金。
所以,我們跟人家講話,不要生硬地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西方人可以講,西方人一開口就是“idon’tagreewithyou”,表明態度——我不讚成,對方聽了也不會覺得怎麽樣,因為你可以不讚成。這是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的文化。中國人可以講不讚成,但是隻要一表態,對方就把你當敵人。
所以,很多中國人提反對意見時,總講“我很讚成,不過……”這其中隱含的邏輯是,你先說好話,對方就把你當同誌、當朋友,同誌之間、朋友之間有話比較好談;你一上來就說不好,他就把你當敵人,關係對立了,你講得再對,他都聽不進去了。
我們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不一樣就表現在這些地方。我們先說:“很好,很好,不過還可以改善一點。”就把對方的意見整個推翻掉了,大家很服氣。
一個會當領導的人剛上任時說:“一切安定,人事照舊,大家都不動。”然後3個月之內原有的人員調光了,換成他自己的人了。這個領導是心理作戰,表示說,要觀察,可以留就留,不能留我沒有辦法,我已經了解3個月了,我還不能換人嗎?如果他一來就說:“我要換人。”馬上就有人告到上麵去:“昨天才來,今天就要換人,營私舞弊。”領導第一天來就說要換人,可見他是存心想換人啊!
合理是變動的,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
某人明明不行,作為領導不會換掉他,不是因循苟且,而是看上麵的麵子——把他拿掉上麵不支持,你就什麽事情都做不成;多少擔待他一點,上麵多照顧我,對公司有好處,你的工作就得到了支持。
外國人的關係很單純,我們中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所以,做每件事千萬要小心。一個人隻有純真,隻有真誠是不夠的,那隻是起碼的條件而已,你必須要有很多顧慮,有四個字我希望各位牢牢記住,叫做“委曲求全”,也就是不能硬幹。現在青年人都講求“酷”,其實這是不對的。
大師名言
合理是變動的,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
也許第三種處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那麽,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到“兼顧”呢?會不會有的時候想“兼顧”,但確實就“兼顧”不了呢?有可能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會麵臨這樣的處境:必須要選擇。
當我們麵臨這樣的處境時,要盡量把它化解掉。因為有些事情,基層的人沒有看到,所以他很果斷,他沒有什麽顧慮;高階層的人往往會講:“等一等,等一等。”因為他看得遠。企業像一座山一樣,基層在山腳下,根本看不清楚“敵人”在哪裏;老板已經站在山頂上,他看到“敵軍”已經到500公裏處了。職位越高的人,看得越遠,想得越多,膽子越小,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每個階層、每個層次的人看法不一樣——因為位置不同。
有的時候我們麵臨必須要做選擇,然而做任何一種選擇又都是錯的情境,怎麽能夠合理地把這個非常不利的處境化解掉,取得一個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局麵呢?
有一家日本公司接受美國公司的訂貨,規定了交貨的期限和數量。可是這個企業怎麽趕時間就是趕不出產品來,眼看著就要延期交貨。怎麽辦呢?
一個方法就是,向對方承認沒有辦法完成,而且已經盡力了。這個方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是不成立的,因為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對方一定告你。這是骨牌效應:美國公司向這家企業訂貨並規定了一個期限,要供應那麽多廠商,企業雖然隻對美國公司一家失信,美國公司卻對這些廠商都失信了。所以,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有100個理由都行不通。
這個企業家很了不起,他眼看著期限將到而貨物趕製不出來,他卻告訴大家:“不急,你們給我做好,不要趕,再給你們半個月時間都可以。”有人說,那不是更來不及了嗎?沒有。過了半個月,他說大家再修正好,還有10天的時間把產品再弄好。
後麵隻有10天的時間怎麽運到美國呢?他就包一架飛機把貨運過去,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了貨。《紐約時報》頭條新聞稱,這種空運貨品的方法是“創新”,這個企業家把運輸費當做廣告費了。從此,他的產品在美國暢銷了,運輸費變成廣告費這麽一招劃得來,這叫做明智的決策。
這就是在兩難處境當中,選擇了第三種處境,選擇了第三種解決方案。我們把這種選擇叫做突破——突破困境。思考問題不要囿子一種模式,身在兩難處境中,不要把自己困在現實裏麵。通俗地說,就是在東也不行、西也不行的時候,在東、西中間的其他方向去尋找出路。
在這方麵東方人比較精明。
我在美國有一次要坐車去趕飛機,車子開開停停,車堵得讓人很心急。我跟司機說:“我要趕飛機,這樣停停開開我怎麽趕得上呢?”他說:“iknow(我知道),buthowcanido(我能做什麽)?”他就不動腦筋。這還不算什麽,他開了5分鍾,居然還問我一句話:“先生,如果你趕不上飛機的話,要不要坐我這班車迴來?”他打這個主意還敢問!中國人雖然心裏打這個主意,但他不敢問。這個老美就敢問出來,他的腦筋不會拐彎。這句話要讓中國人理解就是,
你就是沒打算讓我準時趕到,存心不良。
如果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辦法就可以。什麽辦法呢?中國的司機一看這裏塞車他就跑好遠,兜得很遠迴來還來得及。怎麽隻會走直路呢?中國人走遠路,是用空間來換取時間: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隻有一條路。
人性管理的“六字要訣”就是“兩難、兼顧、合理”六個字,這六個字是一個係統,我們應該全麵學習和掌握。
大師名言
身在兩難處境中,不要把自己困在現實裏麵。
思考
那麽,如何按照這六宇要訣去做呢?
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