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鏡麵不隨人麵老
鑄為明鏡絕塵埃,翡翠窗前掛玉台。
繡帶共尋龍口出,菱花爭向匣中開。
孤光常見鸞蹤在,分處還因鵲影迴。
好是照身宜謝女,嫦娥飛向玉宮來。
——唐·姚合《詠鏡》
一
沒有女人不需要一枚鏡子。在玻璃和水晶鏡沒有出現之前,古人是用銅鏡的。沈從文在《古人的文化》中說:青銅遺物中,已經發現鏡子,距現在也有三千多年了。
可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照鏡子,對鏡子梳妝整儀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關乎禮儀尊嚴。
《詠鏡》寫了鏡子的形狀和用途,也說明曆代人們都是依賴明鏡的。
唐駱賓王也有寫《詠鏡》:
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謝水,翻將影學冰。
鏡子是個奇怪的存在,它是平凡的,鏡子的神采取決於照鏡子的事物,鏡是璀璨還是凋殘,要靠鏡外的事物來決定。它不烘托,不改變,也不貶損,還原最本真的你。
而南朝皇帝蕭綱的《愁閨照鏡》寫鏡卻是在繪人:
別來憔悴久,他人怪容色。
隻有匣中鏡,還持自相識。
女子因為和情人離別而傷懷日久,漸漸容顏憔悴,自己沒有察覺,直到別人指出來,才忽然嚇了一跳,急忙打開匣子,攬鏡自照,看看自己還能不能認識自己了。
女子為之操心的事不多,一是容顏,二是情感。所以,在離別的感傷中猛然醒悟的,是對容顏的擔心,急急忙忙找了鏡子來照一照。
東漢秦嘉《贈婦詩》中有:
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鑒形。
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得了寶釵,對鏡梳妝,端端正正插在頭頂上。
無論憂、喜、悲傷或者離別,陷入任何情緒的女子,都離不開鏡的清冷,誠實,和期許,鏡是女子自憐自愛,卻又無奈的寫照。
攬鏡的女子,都有一種從容而高貴的美,這美從內心發出來,反映在光可鑒人的鏡麵上,時光靜止,歲月輕流,每一縷空氣都充滿了韶華的味道。
南朝梁詩人何遜的《春風》,卻將一個美人帶進了鏡麵,留下一個美妙的瞬間:
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
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春風像一隻溫柔的手,從臉上劃過,女子正對鏡梳妝,胭脂水粉一層層撲在臉上,卻被調皮的春風給吹落了吹散了,那些細小的粉末,飄飄洋洋飛起來,落下去,春風不但吹落了女子的脂粉,還送來了遠處悠揚的琴音,這個春天,懶懶的,閑閑的,卻又如此美好。
而溫庭筠的“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無疑是描繪紅顏女性簪花照鏡中最生動、最出色的句子。女子梳頭簪花,都是需要雙麵鏡子的,手持雙鏡,前後輝映,才能窺見身後的風景。溫庭筠寫得太形象了。
二
《玉篇》:鏡,鑒也;《說文》:鏡,景也。連起來就是見景也。
鏡最早叫鑒,所以寶鏡也叫寶鑒。賈瑞死在了風月寶鑒上麵,其實就是一枚兩麵可照的鏡子。
古鏡都是青銅打磨出來的,青銅會長鏽,所以需要經常打磨。
西漢懷王劉安在《淮南子》中,描述過古人磨鏡的方法: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說,明鏡最初是模糊一片黯淡無光的,要把玄錫敷到鏡麵上,再用細白毛織物擦拭打磨,漸漸能光潔明亮,後來,就很明亮了,連頭發絲和眉毛都能清晰可見。
許多人認為鏡子是從秦代開始有記錄的,《西京雜記》:高祖初入鹹陽宮,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通明。人來照之則倒見,以手捫心來,則見腸胃五髒,曆然無礙。
說得很可怕,說鏡子能穿透人的皮膚,直接照見五髒,表達了人們想照見人心,分辨善惡的願望,後世也多有傳說。仙界神通廣大的照妖鏡就是來源於此。
傳說不足信,鏡中神怪更不可信,《西京雜記》中這段記錄,唯一能給後世信息的就是:漢代有鏡,並且是方形。
唐張說《詠寶鏡》也認為鏡子源於秦宮:
寶鏡如明月,出自秦宮樣。
隱起雙蟠龍,銜珠儼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積翳掩菱花,虛心蔽塵狀。
倘蒙羅袖拂,光生玉台上。
他說的秦宮樣子的寶鏡,不是方的,而是像明月一樣的圓形。並且,鏡子上繪製了雙盤龍的圖案,說明在秦漢時代,人們已經在鏡子實用的基礎上,追求精致的美感。
另一首仲子陵的《秦鏡》亦是講鏡子來自秦時:
萬古秦時鏡,從來抱至精。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爛爛金光發,澄澄物象生。
雲天皆洞鑒,表裏盡虛明。
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
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
也是說鏡子形狀如月,在匣子裏時如水光天色般清澈瀲灩,拿出來放在妝台上,又金光燦燦,光映萬物,在鏡子麵前,一切醜的美的本色盡顯,毫無隱遁之處。似在說鏡,又似在講人生在世,處事方法。
銅鏡古樸明亮,但是需經常打磨,否則銅鏽生,鏡子模糊一片。許多詩詞記錄了磨鏡之事。
唐羅鄴《鏡》:
昔歲相知別有情,幾迴磨拭始將行。
如今老去愁無限,抱向閑窗卻怕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唐貫休《古鏡詞》:
我有一麵鏡,新磨似秋月。
上唯金膏香,下狀驪龍窟。
等閑不欲開,醜者多不悅。
或問幾千年,軒轅手中物。
詩中的磨鏡,說明鏡子是需要經常打磨的,新打磨的鏡子,光潔如滿月,分外明亮。
漢代之後,銅鏡上的裝飾發展起來,鏡多飾花紋,或鎏金。雲龍紋、雙蟠龍、鸞鳥等圖案,成為鏡子的主要花紋。
此外,此時鏡子上還多嵌銘文,如:大富貴,樂無事,宜酒食,日有喜等吉祥話兒,還有一類和情感有關的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出土古鏡中,有隋朝練形團花鏡。主紋為六個團花,內置菱花,團花間隙處飾有花卉,紋飾繁縟工整,疏密有致。周緣有一圈銘文,共三十二字銘文:練形神冶,瑩質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當眉寫翠,對臉傅紅。綺窗繡幌,俱含影中。書體俊逸清秀,詞藻華美,情調浪漫。說了鏡子的作用,形狀,質量,美人窗前對鏡,梳頭化妝,鏡子裏映出繡閣珠簾和一個嬌俏的美人兒。
唐代鏡子花式繁多富麗,鏡麵上寫生花鳥,大卷枝花豐腴圓滿,彩蝶、蜻蜓翩翩飛舞,點綴其間,猶如春光燦爛,很契合大唐繁盛富麗的豐富之美。
白居易也有《感鏡》詩: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趙嘏《蟠龍隨鏡隱》:
鸞鏡無由照,蛾眉豈忍看。
不知愁發換,空見隱龍蟠。
那愜紅顏改,偏傷白日殘。
今朝窺玉匣,雙淚落闌幹。
都是鏡麵繪有雙龍圖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圖案,可見,亦是繪於鏡麵最受喜愛的紋飾。
鏡子澄明,清澈,世間萬物都無可躲避,瞬間還原。人在鏡中,淚也好喜也好,都逃不開心的桎梏。
三
南北朝庾信《鏡詩》: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
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
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
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
對女人來說,鏡不止梳妝整儀容,鏡中是另一個趨向完美的、不斷重塑又重塑的另一個我。
古文獻記載,最早的時候,人們照鏡子,就是打一盆清水,俯身解決。
胡蘭成說張愛玲是臨水照花人,真是出奇的精妙比喻。臨水,照花。波光瀲灩,敏感,細膩,卓約驕傲,卻又深陷世俗,為情癡,為情苦,靈魂在高處,身卻在世俗。
水,有鏡的功能,古時女子走在水邊,會臨水照麵,將窈窕的身影映在水波中。
西方傳說中的納西索斯,有一天來到湖邊彎下腰喝水時,看見湖麵上映著自己俊美的倒影,立刻愛上自己。他在自己水中的倒影麵前一動不動,凝神欣賞。後來,腦海裏飛舞的,都是自己的影子,甚至無法自拔,於是,他每天到水邊來欣賞自己的倒影,鏡花水月,夢裏夢外,他愛上了自己的影子,愛上了永遠也得不到的自己,最後憔悴而死。
古人喜歡在鏡麵上繪鸞鳥,亦是來源於如納西索斯類似的傳說。
一個叫罽賓王的人,無意中捕獲一隻鸞鳥。鸞鳥羽毛鮮豔,十分漂亮。罽賓王特別喜愛它,但鸞鳥沉默寡言,似乎再不能鳴叫。他用金樊籠裝飾,用美食喂養,三年過去,鸞鳥還是沉默不叫。罽賓王的夫人聽說鳥見了同類肯定會叫的,於是在籠前掛一片大鏡子。果然鸞鳥見到鏡子中的影像,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因為這個淒美的傳說,鏡子便和鸞鳥結緣,之後的鏡子便稱鸞鏡,匠人們多在鏡麵上繪製鸞鳥圖案。
溫庭筠《女冠子》: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鸞鏡裏,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寫女子含嬌含笑對鏡,整理殘妝,卻被自己的慵懶狀態吸引,自憐起來。隻見鏡中人,鬢發如蟬,玉簪俏麗,睡衣零落,露出酥胸如雪,實在是佳人如昔,疑似仙女下凡。
張岱《西湖尋夢》有一篇《小青佛舍》寫:
小青無事,輒臨池自照,好與影語,絮絮如問答,人見輒止。故其詩有“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之句。後病瘵,絕粒,日飲梨汁少許,奄奄待盡。乃唿畫師寫照,更換再三,都不謂似。後畫師注視良久,匠意妖纖。乃曰:是矣。以梨酒供之榻前,連唿:小青!小青!一慟而絕,年僅十八。
說有一位奇女子馮小青,因為生得容貌美麗,聰穎無雙,自然清高冷豔。馮小青不像曆代的美女一樣喜歡梳妝打扮然後閑愁萬種,她喜歡臨水照影,或者攬鏡自憐,非常自愛。這樣還不滿意,後來她幹脆請人給自己畫像,一連畫了三遍,她才覺得滿意。然後,馮小青每日對影自憐,覺得世間萬物都無法和自己倒影比擬,竟然一慟而絕。
唐陸龜蒙有《贈遠》詩:
芙蓉匣中鏡,欲照心還懶。
本是細腰人,別來羅帶緩。
從君出門後,不奏雲和管。
妾思冷如簧,時時望君暖。
心期夢中見,路永魂夢短。
怨坐泣西風,秋窗月華滿。
這世間,究竟有多少女人,對鏡生愁,羅帶漸寬?這世上,又究竟有多少女人,愛上了鏡中的自己?
鑄為明鏡絕塵埃,翡翠窗前掛玉台。
繡帶共尋龍口出,菱花爭向匣中開。
孤光常見鸞蹤在,分處還因鵲影迴。
好是照身宜謝女,嫦娥飛向玉宮來。
——唐·姚合《詠鏡》
一
沒有女人不需要一枚鏡子。在玻璃和水晶鏡沒有出現之前,古人是用銅鏡的。沈從文在《古人的文化》中說:青銅遺物中,已經發現鏡子,距現在也有三千多年了。
可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照鏡子,對鏡子梳妝整儀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關乎禮儀尊嚴。
《詠鏡》寫了鏡子的形狀和用途,也說明曆代人們都是依賴明鏡的。
唐駱賓王也有寫《詠鏡》:
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謝水,翻將影學冰。
鏡子是個奇怪的存在,它是平凡的,鏡子的神采取決於照鏡子的事物,鏡是璀璨還是凋殘,要靠鏡外的事物來決定。它不烘托,不改變,也不貶損,還原最本真的你。
而南朝皇帝蕭綱的《愁閨照鏡》寫鏡卻是在繪人:
別來憔悴久,他人怪容色。
隻有匣中鏡,還持自相識。
女子因為和情人離別而傷懷日久,漸漸容顏憔悴,自己沒有察覺,直到別人指出來,才忽然嚇了一跳,急忙打開匣子,攬鏡自照,看看自己還能不能認識自己了。
女子為之操心的事不多,一是容顏,二是情感。所以,在離別的感傷中猛然醒悟的,是對容顏的擔心,急急忙忙找了鏡子來照一照。
東漢秦嘉《贈婦詩》中有:
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鑒形。
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得了寶釵,對鏡梳妝,端端正正插在頭頂上。
無論憂、喜、悲傷或者離別,陷入任何情緒的女子,都離不開鏡的清冷,誠實,和期許,鏡是女子自憐自愛,卻又無奈的寫照。
攬鏡的女子,都有一種從容而高貴的美,這美從內心發出來,反映在光可鑒人的鏡麵上,時光靜止,歲月輕流,每一縷空氣都充滿了韶華的味道。
南朝梁詩人何遜的《春風》,卻將一個美人帶進了鏡麵,留下一個美妙的瞬間:
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
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春風像一隻溫柔的手,從臉上劃過,女子正對鏡梳妝,胭脂水粉一層層撲在臉上,卻被調皮的春風給吹落了吹散了,那些細小的粉末,飄飄洋洋飛起來,落下去,春風不但吹落了女子的脂粉,還送來了遠處悠揚的琴音,這個春天,懶懶的,閑閑的,卻又如此美好。
而溫庭筠的“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無疑是描繪紅顏女性簪花照鏡中最生動、最出色的句子。女子梳頭簪花,都是需要雙麵鏡子的,手持雙鏡,前後輝映,才能窺見身後的風景。溫庭筠寫得太形象了。
二
《玉篇》:鏡,鑒也;《說文》:鏡,景也。連起來就是見景也。
鏡最早叫鑒,所以寶鏡也叫寶鑒。賈瑞死在了風月寶鑒上麵,其實就是一枚兩麵可照的鏡子。
古鏡都是青銅打磨出來的,青銅會長鏽,所以需要經常打磨。
西漢懷王劉安在《淮南子》中,描述過古人磨鏡的方法: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說,明鏡最初是模糊一片黯淡無光的,要把玄錫敷到鏡麵上,再用細白毛織物擦拭打磨,漸漸能光潔明亮,後來,就很明亮了,連頭發絲和眉毛都能清晰可見。
許多人認為鏡子是從秦代開始有記錄的,《西京雜記》:高祖初入鹹陽宮,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通明。人來照之則倒見,以手捫心來,則見腸胃五髒,曆然無礙。
說得很可怕,說鏡子能穿透人的皮膚,直接照見五髒,表達了人們想照見人心,分辨善惡的願望,後世也多有傳說。仙界神通廣大的照妖鏡就是來源於此。
傳說不足信,鏡中神怪更不可信,《西京雜記》中這段記錄,唯一能給後世信息的就是:漢代有鏡,並且是方形。
唐張說《詠寶鏡》也認為鏡子源於秦宮:
寶鏡如明月,出自秦宮樣。
隱起雙蟠龍,銜珠儼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積翳掩菱花,虛心蔽塵狀。
倘蒙羅袖拂,光生玉台上。
他說的秦宮樣子的寶鏡,不是方的,而是像明月一樣的圓形。並且,鏡子上繪製了雙盤龍的圖案,說明在秦漢時代,人們已經在鏡子實用的基礎上,追求精致的美感。
另一首仲子陵的《秦鏡》亦是講鏡子來自秦時:
萬古秦時鏡,從來抱至精。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爛爛金光發,澄澄物象生。
雲天皆洞鑒,表裏盡虛明。
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
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
也是說鏡子形狀如月,在匣子裏時如水光天色般清澈瀲灩,拿出來放在妝台上,又金光燦燦,光映萬物,在鏡子麵前,一切醜的美的本色盡顯,毫無隱遁之處。似在說鏡,又似在講人生在世,處事方法。
銅鏡古樸明亮,但是需經常打磨,否則銅鏽生,鏡子模糊一片。許多詩詞記錄了磨鏡之事。
唐羅鄴《鏡》:
昔歲相知別有情,幾迴磨拭始將行。
如今老去愁無限,抱向閑窗卻怕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唐貫休《古鏡詞》:
我有一麵鏡,新磨似秋月。
上唯金膏香,下狀驪龍窟。
等閑不欲開,醜者多不悅。
或問幾千年,軒轅手中物。
詩中的磨鏡,說明鏡子是需要經常打磨的,新打磨的鏡子,光潔如滿月,分外明亮。
漢代之後,銅鏡上的裝飾發展起來,鏡多飾花紋,或鎏金。雲龍紋、雙蟠龍、鸞鳥等圖案,成為鏡子的主要花紋。
此外,此時鏡子上還多嵌銘文,如:大富貴,樂無事,宜酒食,日有喜等吉祥話兒,還有一類和情感有關的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出土古鏡中,有隋朝練形團花鏡。主紋為六個團花,內置菱花,團花間隙處飾有花卉,紋飾繁縟工整,疏密有致。周緣有一圈銘文,共三十二字銘文:練形神冶,瑩質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當眉寫翠,對臉傅紅。綺窗繡幌,俱含影中。書體俊逸清秀,詞藻華美,情調浪漫。說了鏡子的作用,形狀,質量,美人窗前對鏡,梳頭化妝,鏡子裏映出繡閣珠簾和一個嬌俏的美人兒。
唐代鏡子花式繁多富麗,鏡麵上寫生花鳥,大卷枝花豐腴圓滿,彩蝶、蜻蜓翩翩飛舞,點綴其間,猶如春光燦爛,很契合大唐繁盛富麗的豐富之美。
白居易也有《感鏡》詩: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趙嘏《蟠龍隨鏡隱》:
鸞鏡無由照,蛾眉豈忍看。
不知愁發換,空見隱龍蟠。
那愜紅顏改,偏傷白日殘。
今朝窺玉匣,雙淚落闌幹。
都是鏡麵繪有雙龍圖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圖案,可見,亦是繪於鏡麵最受喜愛的紋飾。
鏡子澄明,清澈,世間萬物都無可躲避,瞬間還原。人在鏡中,淚也好喜也好,都逃不開心的桎梏。
三
南北朝庾信《鏡詩》: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
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
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
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
對女人來說,鏡不止梳妝整儀容,鏡中是另一個趨向完美的、不斷重塑又重塑的另一個我。
古文獻記載,最早的時候,人們照鏡子,就是打一盆清水,俯身解決。
胡蘭成說張愛玲是臨水照花人,真是出奇的精妙比喻。臨水,照花。波光瀲灩,敏感,細膩,卓約驕傲,卻又深陷世俗,為情癡,為情苦,靈魂在高處,身卻在世俗。
水,有鏡的功能,古時女子走在水邊,會臨水照麵,將窈窕的身影映在水波中。
西方傳說中的納西索斯,有一天來到湖邊彎下腰喝水時,看見湖麵上映著自己俊美的倒影,立刻愛上自己。他在自己水中的倒影麵前一動不動,凝神欣賞。後來,腦海裏飛舞的,都是自己的影子,甚至無法自拔,於是,他每天到水邊來欣賞自己的倒影,鏡花水月,夢裏夢外,他愛上了自己的影子,愛上了永遠也得不到的自己,最後憔悴而死。
古人喜歡在鏡麵上繪鸞鳥,亦是來源於如納西索斯類似的傳說。
一個叫罽賓王的人,無意中捕獲一隻鸞鳥。鸞鳥羽毛鮮豔,十分漂亮。罽賓王特別喜愛它,但鸞鳥沉默寡言,似乎再不能鳴叫。他用金樊籠裝飾,用美食喂養,三年過去,鸞鳥還是沉默不叫。罽賓王的夫人聽說鳥見了同類肯定會叫的,於是在籠前掛一片大鏡子。果然鸞鳥見到鏡子中的影像,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因為這個淒美的傳說,鏡子便和鸞鳥結緣,之後的鏡子便稱鸞鏡,匠人們多在鏡麵上繪製鸞鳥圖案。
溫庭筠《女冠子》: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鸞鏡裏,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寫女子含嬌含笑對鏡,整理殘妝,卻被自己的慵懶狀態吸引,自憐起來。隻見鏡中人,鬢發如蟬,玉簪俏麗,睡衣零落,露出酥胸如雪,實在是佳人如昔,疑似仙女下凡。
張岱《西湖尋夢》有一篇《小青佛舍》寫:
小青無事,輒臨池自照,好與影語,絮絮如問答,人見輒止。故其詩有“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之句。後病瘵,絕粒,日飲梨汁少許,奄奄待盡。乃唿畫師寫照,更換再三,都不謂似。後畫師注視良久,匠意妖纖。乃曰:是矣。以梨酒供之榻前,連唿:小青!小青!一慟而絕,年僅十八。
說有一位奇女子馮小青,因為生得容貌美麗,聰穎無雙,自然清高冷豔。馮小青不像曆代的美女一樣喜歡梳妝打扮然後閑愁萬種,她喜歡臨水照影,或者攬鏡自憐,非常自愛。這樣還不滿意,後來她幹脆請人給自己畫像,一連畫了三遍,她才覺得滿意。然後,馮小青每日對影自憐,覺得世間萬物都無法和自己倒影比擬,竟然一慟而絕。
唐陸龜蒙有《贈遠》詩:
芙蓉匣中鏡,欲照心還懶。
本是細腰人,別來羅帶緩。
從君出門後,不奏雲和管。
妾思冷如簧,時時望君暖。
心期夢中見,路永魂夢短。
怨坐泣西風,秋窗月華滿。
這世間,究竟有多少女人,對鏡生愁,羅帶漸寬?這世上,又究竟有多少女人,愛上了鏡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