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漢中軍工


    十月中


    在魏延的統籌調度下,整個榆中陷入了一片繁忙的景象,超過萬名結束秋收的民夫被征集,他們放下手中的鐮刀,拿起鎬子和扁擔在榆中城外平整土地,修建一條寬闊的道路。


    按照設計圖紙,這條叫做長安大道的道路長五裏,寬十丈,因為是閱兵所用,所以必須做到平整且緊實,而且在夯土完成後還會鋪上一層礦渣防止因下雨造成泥濘,這樣才能達到通過幾萬人後,道路仍舊不損毀的程度。


    而平整道路隻是工程之一,在榆中城牆上,工程營和器械營正抓緊時間拓寬、加固城牆,畢竟這可是皇帝劉備、皇後吳夫人,和一眾高官們坐的地方,萬萬不能出一點差錯。


    長安大道的左側,在工匠們的指揮下,大批輜重兵堆土成丘,並經過簡易的平整、夯實後,一座供各國使者觀禮的觀禮台就修築完成了,在閱兵當天,他們會搬來椅子供他們落座,不至於讓他們嚇得腿軟而癱倒在地。


    在長安大道的盡頭,則是一段用磚石、夯土修築的城牆,既然是以震懾敵人,自然要把威力最大的黑火藥拿出來,反正季漢擁有黑火藥已不是什麽新鮮事,隻要將火藥配方保護好,拿出來用用也無傷大雅。


    至於閱兵的流程和人員,魏延打算學習慈父的“紅場閱兵”,將參與本次西征的八萬大軍集結,在榆中城外的長安大道走一遍,然後直接向西征發起點金城進軍,以表西征之決心。


    魏延采用這種模式閱兵也是被逼無奈,他也想整齊劃一、令行禁止,那種閱兵光看看就知道大軍之精銳。


    可他們日常還要訓練,畢竟大戰在即,隊列訓練遠遠不及軍事技能訓練重要,所以留給他們的時間根本不夠,再加上軍中大多數是文盲,很多口令他們還聽不明白,因此,采用更加簡略的閱兵就顯得十分重要。


    但也不要小看這種閱兵,它所表達出對勝利的決心與渴望,是前者遠遠不能比擬的,而且用直接奔赴前線的方式來威嚇河西走廊、西域諸國的敵人,以及三大帝國的外國人恰到好處。


    ……


    距閱兵還有幾個月時間,正恰逢諸葛亮押送一批糧秣、軍械來榆中,魏延索性將訓練、排練一事交給趙雲、馬謖等將,自己則和諸葛亮一起前往漢中巡查。


    隨著勘探與開采技術進步,大量礦產資源在秦嶺餘脈被發現,漢中自然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而且漢中持續不斷增加的胡人,又給官營或私營企業提供了廉價且充足的勞動力,因此,漢中是繼長沙、成都、南中第四個發展核心。


    因為漢中地勢險峻,交通閉塞等原因,能有效的抵擋外敵人的進攻,所以十分適合一些保密性高的重要產業在此生根發芽,譬如黑火藥的生產,鋼鐵的冶煉,棉花的生產與製造等。


    正所謂:成也地形,敗也地形


    因為地形的原因,導致漢中發展前景有限現在的繁華主要是基於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可以預見當開采技術陷入瓶頸,或者資源開采被殆盡後,就是漢中開始衰落之日。


    不過漢中也有底牌,就是成熟的軍中產業,包括但不限於黑火藥的研發與生產,新式甲胄和兵器的鍛造,從棉花衍生出來的軍用物資的生產等產業鏈。


    自黑火藥被發明和投入使用以後,魏延就以為黑火藥會很快會在大漢普及,畢竟黑火藥配方十分簡單,可那是以現代人的目光看,在沒有化學概念的大漢,就連普通的焰色反應都可能被認為成神跡,所以想要從無到有摸索出黑火藥的配方,這恐怕比登天還難。


    也正是這一點,魏延後知後覺的迅速將參與過硝石的提取,黃酒的蒸餾,以及參與過黑火藥生產工序的工匠和工作人員全部派人保護起來,然後許以官職、土地、銀錢等,誘使將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一起遷往相對閉塞漢中。


    至於為何不是更加閉塞的南中和朱崖郡等地,這倒不是魏延不想送他們去蠻荒的南中、朱崖郡去受苦,而是現在工部尚書,以前的匠作監左丞宋星,在翻閱當朝醫術典籍《神農本草經》時發現了有關硝石的記載。


    於是他親自探礦隊前往漢中和武都等地勘探硝石礦,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尋找,他們終於在褒中的一處山洞內發現了一座硝石礦。


    此次探礦之行,不但解決了硝石的來源問題,畢竟收集硝土製硝不僅耗費的人力物力大,產量也不高,無法同時供給民用和軍用,還不利於保密,十分容易被曹魏、東吳所竊取,另外還積攢了寶貴的探礦經驗,為以後尋找更多的硝石礦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漢中火藥廠一個月能生產黑火藥四百斤,顆粒化黑火藥一百多斤,產量不高除了硝石礦開采緩慢外等原因外,黃酒蒸餾成本太高也是原因之一,所以要想大規模量產黑火藥,加大開采硝石力度,盡快釀造白酒勢在必行。


    在視察火藥廠時,魏延對火藥的生產與研發做出重要指示,千萬不要為了產量而摒棄安全,安全生產是黑火藥發展的基石,同時也要注意保密,多向工匠、生產人員宣傳保密的重要性,嚴禁陌生人進入廠區。


    同時,反間諜工作也要逐步展開,加強反間諜教育,提高工人待遇以降低被金錢策反的幾率,警惕來路不明之人的示好,設立舉報間諜有獎的條例,相信在多種反間諜措施下,曹魏、東吳,或者其他別有用心之人將無所遁形。


    隨後又組織火藥研發中心的技術骨幹們開會,在會上魏延做出重要講話。


    堅持以技術創新為主,鼓勵技術人員在現有的基礎上對黑火藥進行改良,研發出爆炸效能比更高的火藥,也不要怕失敗,季漢現在什麽都缺,就是不缺錢糧。


    同時,魏延要求技術人員要發散思維,不必拘泥於權威,要勇於質疑,勇於實踐,將多餘的精力放在研究自然萬物的運轉上,從而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獲得改良黑火藥的靈感。


    自然而然的,魏延在會議上就提出了化學的理念,而化學這個東西對於這些技術人員來講,無異於空中樓閣,為此魏延隻能拿一些東西來舉例子,將化學這一概念化虛為實解釋給他們聽。


    像什麽生石灰和水反應、蔗糖的焦化反應、蒸餾的原理,硝石製冰的原理等。


    魏延在這裏引出化學,也是希望這些技術人員能動腦筋用化學的方式使火藥發展進步,畢竟黑火藥的威力有限,很容易就進入發展瓶頸,而化學的未來是無限的。


    會議最後,魏延和諸葛亮商量後,留下了一筆可觀的經費,專門用於火藥技術的研發,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


    離開火藥廠後,魏延和諸葛亮先去了位於陽平關一帶的馬氏私營采礦廠,在馬氏采礦廠盤桓了幾天後,一行人在馬氏族人的簇擁下離開。


    在離開前,魏延也對馬氏采礦廠做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就是安全問題,其次是工人待遇問題,最後是關於產量問題。


    同時,魏延還表示馬氏隻要按照規章製度來經營礦場,不苛責工人,不偷稅漏稅,沒有走私鐵礦石之類的情況發生,季漢會考慮將不久前在金城附近發現的一座煤礦的經營權交給他們,希望他們好自為之,不要讓陛下、季常、幼常,以及他失望。


    對於魏延的叮囑,馬氏族人自然拍著胸脯保證到,金城附近的煤礦他們已經視為囊中之物了。


    隨後一行人來到洋縣,這裏作為季漢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鋼鐵冶煉廠,它每年能為季漢提供兩千噸以上的鋼鐵用於征伐和發展。


    可以說季漢能取得隴西會戰的勝利,洋縣鋼鐵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算鋼鐵質量較好的南中鋼鐵廠也遠遠不及,畢竟南中鋼鐵廠的產量實在太低了。


    而在洋縣周邊,則散布著大量鋼鐵冶煉上下遊產業,譬如專門加工冶煉鋼鐵所需的焦煤、木炭,用於打造甲胄、大型軍用器械金屬構件的軍械所、負責打造農用工具的匠作坊,以及用於製作新型鎧甲的的水利鍛造廠等。


    這些工廠又都是人員密集型產業,因此漢中大部分人口和被高報酬吸引而來的百姓都居住在洋縣附近,機緣巧合之下造就了一個不亞於南鄭的繁華區。


    想當初魏延將漢中定位為胡人聚集地,並以此來改造和漢化胡人的,可沒想到隨著勘探與開采技術的進步,導致漢中大量礦產資源被發現,再一次讓漢中的定位發生了改變。


    不過漢中作為解決民族問題急先鋒的定位,不會因為漢中工業的崛起而改變,而且在官營的鋼鐵廠以及配套產業高報酬的誘惑下,再加上漢中開放的漢胡通婚政策,季漢治下的百姓都慕名而來,要麽是為了賺錢養家,要麽是為了娶個胡女當媳婦,要麽兩者皆有之。


    因此,造就了洋縣的繁榮,也因大量漢人的擁入,再加上《婦女法》的保護,被遷移到漢中的胡女很快被消化殆盡,在街上一眼看去全是漢族婦女打扮的胡女。


    在不知覺中,被遷移到漢中的胡人婦孺基本完成漢化,而且這些漢人都來自於天南地北,在漢中並沒有土地,隻能依靠工廠的高額報酬生活,沒有在漢中定居的基本條件。


    這就意味著他們早晚有一天會迴到家中,這樣就能將聚集在漢中的胡人帶到天南地北,能確實有效的降低胡人串聯的機會,一兩代下來恐怕會忘了自己胡人的身份,從而徹底化胡為漢。


    在巡視洋縣鋼鐵廠時,魏延還是老生長談那一套,重安全,提產量,注質量,保福利,這十二字方針是魏延要求所有國營工廠務必要做到的,這一點也得到隨行諸葛亮的支持。


    然後一行人來到此行的目的地水利鍛造廠和紡織廠。


    水利鍛造廠,是建立在漢水之畔的一座大型工廠,主要負責生產新式甲胄,用於錨釘在大型攻城器械、大型戰船上的鐵製蒙皮等,隸屬於軍械司,是財政部、兵部的直屬工廠。


    而所謂的新式鎧甲,就是當年魏延在巡視南中時,曾讓宋星和陌刀一起研發的板甲,不過和陌刀順利量產相比,板甲量產出現可謂是一波三折。


    關於板甲和紮甲的優劣,在手工打造出板甲,並在同等條件下經行對照測試後,這種討論基本已經絕跡。


    畢竟相較於整體成型、甲身帶有弧度的板甲而言,紮甲的構件數量較多,加工繁瑣,因此製作過程會耗費大量人力,而且在合金冶煉技術未出現前,紮甲的甲片難以得到加強。


    所以在同等重量下,整體成型以及帶有弧度的板甲,不管是在防禦性,還是在靈活性上都優於紮甲之類的甲胄。


    不過紮甲有個優點是板甲永遠也趕不上的,就是便於維修,能減輕後勤壓力和國力負擔,畢竟大戰難免磕磕碰碰,有甲胄的保護人雖然沒事,但甲胄卻極易損壞。


    板甲若壞了,在戰場上根本沒時間維修隻能換一套新的,這無疑會增加後勤壓力,而紮甲若出現損壞直接更換相應的甲片即可,甚至不需要專業人員,士卒自己就能完成,這對動輒幾十萬人參與的大會戰而言,無疑能節約一大筆開銷。


    在發現板甲的優點後,宋星和蒲元聯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量產的板甲的生產工藝,最後他們在水利作坊上得到啟發,隨後研發出水利鍛錘,再加上冷熱加工的技術,一塊合格的量產板甲就被製造出來。


    不過板甲的生產工藝還不太成熟,再加上即將爆發的西征,所以鍛造廠隻能加急鍛造保護軀幹的板甲,即前胸和後背兩個部位,至於其它部位並未鍛造仍會使用紮甲來代替。


    在閱兵結束後,玄甲軍會進行一次大換裝,屆時就會出現一支上身為板甲,其它部位為紮甲的奇怪組合,不過奇怪歸奇怪,在戰場上管用就行。


    而板甲的出現對騎兵的增益才是最大的,原來的騎兵為減輕馬兒的負擔基本都身著皮甲,馬鎧也是木質或者皮質,隻有一小部分優良戰馬才能駝動甲士作戰,所以現在的騎兵戰術仍以襲擾為主,正麵衝陣為輔。


    但板甲就不一樣,它可以隻取胸甲為主要防護力量,其餘部位仍用皮甲來做防護,而騎兵的作戰方式基本上注定是正麵對敵,所以隻著胸甲騎兵的防護力,和著全套紮甲的防護力相差無幾,這樣一來漢軍就具備一支可長途奔襲的“重甲騎兵”。


    或許這麽說不好理解,那後世鼎鼎大名的西班牙胸甲騎兵總聽說過吧,這幾乎就是大漢版的西班牙胸甲騎兵,而且因為冶煉技術的進步,鋼鐵的質量相對較好,所以戰鬥力比原版的強多了。


    為了加快鍛造速度,盡快完成西征大軍的換裝,南中方麵將所有技術移交給漢中,並在鄧芝的協助下迅速建立起一座大型的水利鍛造廠,打算使用洋縣所產的鋼鐵來鍛造板甲。


    南中產的鋼鐵質量雖好,但產量實在低,除了小部分會用在軍事上,大多數都會用在工業製造、科技研發等領域。


    經過近一年多的鍛造,漢中鍛造廠的產量越來越高,目前已經完成萬餘套板甲的鍛造,並且已經運送至金城,後續近兩萬套板甲會在半年內完成。


    待閱兵儀式結束後,玄甲軍和龍驤軍會全部換裝,而換下來的紮甲會交給一同西征的精銳,這樣西征八萬大軍,除了五千羌胡義從騎兵著皮甲外,其餘人均著鐵甲,魏延很好奇,屆時西域還有沒有抵抗的勇氣。


    至於為何是閱兵後,原因也非常簡單,閱兵所出現的武器裝備都是以前出現過的,而板甲卻從未出現,所以,它會作為秘密武器給予敵人致命一擊,自己又怎會無端暴露呢。


    ……


    結束洋縣之行,一行人又前往位於石泉的紡織廠,在紡織廠裏有超過五千名老弱,婦孺,病殘者勞作,別看他們人挺多,但工作效率其實不高,要不是魏延將製作工序拆分成流水線作業,根本不可能完成魏延下發的指標。


    但紡織廠這種相對輕鬆一點的活,不正是為她們這些無法獨立生存的人而設立的麽,相較於賣身士族為奴為婢,在紡織廠工作雖然辛苦點,但活得也自在啊。


    而棉花在魏延、諸葛亮、楊鬆等人的特意關照下,近些年技術迭代得很快,從手工搓出的棉線到專門的紡線機,工匠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完成研發。


    然後用足夠細的棉線,用紡織機紡織成棉布,最後用棉布配合棉花製成棉衣、棉被、紗布等工業產品供應西征大軍,前者可抵禦西部地區寒冷的冬天,後者可用於救治傷員。


    盡管質量堪憂,但也不是不能用,借用一句偉人的話:


    不管是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


    ……


    視察完漢中軍中產業後,時間已經進入十二月份,距離明年二月初一的閱兵式隻剩三個月不到,連劉備都帶著吳皇後從成都出發,留下糜竺、李嚴、董和等人總覽朝政諸事。


    見此情景,魏延、諸葛亮、楊鬆等人也不多待,開始從漢中返迴榆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