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大漢以西


    章武元年的上半年,對季漢而言是繁忙的一年,劉備稱帝、舉行科舉、吏治改革,太子督荊等,這些事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沒幾個月或幾年難以處理的大事,但當它們堆積在一起時反而更好處理,畢竟快刀斬亂麻這一招真的好用。


    不過對於魏延來講,這段時間痛並快樂著,同劉妤成婚後自己算是徹底上了劉備的賊船,還是下不來的那種,自身利益和季漢綁定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為了讓季漢這艘大船變得更加堅固,魏延來不及在家中享受齊人之福就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同參謀處眾人商討西征事宜。


    西征,已經是季漢擺在明麵上的大戰略,這一點不僅曹丕、孫權知道,就連河西走廊的諸羌、小月氏、戎狄、匈奴等部落,以及西域諸國都一清二楚,甚至連同時期的三大帝國也略有耳聞。


    不過季漢一直對外宣稱西征是為打通絲綢之路,重開和中亞以及歐洲的陸上貿易,討伐對象是絲綢之路沿途不臣的諸國,並非涼州的胡人部落,所以,除西域諸國動作頻頻外,涼州胡人依舊我行我素。


    可惜,在胡人的傳承中,並沒有假道伐虢這個概念。


    對於即將到來的西征,季漢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不但召集了張飛、趙雲、馬謖、龐德、傅肜、馬岱、張南、牽昭、張翼、張苞等將外,還有法正、伊籍、劉巴等相隨左右出謀劃策,或在後方負責大軍後勤,或負責新得之地的安定。


    另外還調集了三萬玄甲軍,三萬漢軍精銳,五千龍驤軍,五千羌胡義從騎兵,再加上器械營、工程營、親衛營等特種部隊,共計八萬兵馬出征,而像輜重兵、民夫這種從事物資轉運的人員,魏延沒有把他們算入其中。


    至於八萬人遠征西域會不會太過托大,這一點魏延從未想過,先不說西域諸國的戰鬥力如何,西域諸國的心就從未團結在一起,有很多國家的稱臣國書,已經擺在劉備的案頭了,就拿西域強國之一樓蘭來舉例子。


    樓蘭國,自大漢為其恢複國祚以來一直親近大漢,甚至大漢已經退出百餘年,樓蘭國內還設有迷你的西域都護府,不過統管西域都護府的管理是魏國指派的,但他們又不太清楚中原情況,魏國和大漢也沒啥區別。


    樓蘭國也正因和大漢保持良好的關係,憑借著樓蘭古道同大漢進行商業貿易,讓樓蘭成了西域諸國中實力較強的國家之一。


    當季漢奪取涼州後,在魏延的宣傳攻勢下,樓蘭方麵很快就明白了魏國和大漢的區別,考慮到曹魏勢力已退出涼州,如今掌握河西走廊的是季漢,於是樓蘭方麵很幹脆的便和季漢政權建立外交關係並驅逐了魏使,一副唯大漢馬首是瞻的模樣。


    劉備得知消息後很高興,並連發幾道國書陳述兩家關係,隨後表示雙方可以在軍事、經濟、民生等領域進行深化合作,來共同麵對流竄的胡人,以及西域混亂的局勢。


    對於劉備提議,樓蘭方麵也想過拒絕,不過當發現季漢下一步的戰略是西征後,他們很果斷的同意了劉備的提議,並希望季漢方麵能派出一支教導團,來指導樓蘭國的軍事建設,同時也希望得到一批季漢的軍械。


    樓蘭的請求得到劉備、文武百官的一致認同,隨後劉備拜不願與曹魏為敵的張遼為西域都護,領兵三千帶著一批淘汰的軍械前往樓蘭國,負責兩家在軍事上的合作。


    這也是為何曾名震天下的張文遠,自從被季漢俘虜之後就銷聲匿跡的原因,畢竟人家在西域當二把手(一把手大都護張飛),不刻意關注他很難得到他的消息。


    不過同為降將,張遼和於禁的命運劉璋有些不同了,於禁在返迴洛陽後,因受到曹丕的暗諷,明升實降,所以一直鬱鬱寡歡,在曹魏的黃初二年,蜀漢的章武元年病逝於洛陽,一代名將就此落幕。


    不知道於禁在離世前,在得知張遼、牽昭被重用後,有沒有為當初的倔強後悔過,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啊。


    言歸正傳


    季漢和樓蘭國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達成了一係列有關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合作,所以雙方的關係還不錯。


    也正是如此,樓蘭國將作為本次西征的情報來源地,西征戰役發起點,不過在這之前,漢軍先要掃滅在河西走廊作亂的胡人,穩定涼州局勢,保證大軍後路安全,之後才會同樓蘭合兵西征。


    而樓蘭隻是一個縮影,在西域地區靠近大漢的東部,臣服大漢的國家還有很多,雖然除了樓蘭明確變態外,其他國家都在觀望,但隻要漢軍兵臨西域,他們一定會城頭變換大王旗的。


    因此,看似魏延隻帶了八萬兵馬西征,其實潛藏的遠遠不止,隻要漢軍能一直勝利,加上大漢昔日的威勢,西征大軍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越過蔥嶺同三大帝國做上一迴,以保障漢商在外的利益不受侵害。


    ……


    除了軍事上的威嚇外,來自現代的魏延同樣熟知宣傳的強大,有些時候宣傳能達到的目的,是軍事不能達到的。


    隨著近些年季漢和西域開始通商,雙方的經濟、文化自然會產生碰撞,不說對彼此知根知底,但大體的情況還是清楚的。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魏延以高官厚祿征集了一批畫師,並讓他們根據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赤壁之戰、隴西會戰這種大戰進行藝術加工,然後在木匠的協助下製作雕版連環畫,然後在印務總署進行印刷,最後讓來往兩地的商人將連環畫廣泛傳播於西域諸國,以及更遠的貴霜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


    在製作連環畫時,魏延秉持著“真誠”才是必殺技的理念,十分詳細的將大戰經過、兵力部屬等情況描述出來。


    譬如官渡之戰,袁紹軍有七十萬,曹操軍有二十餘萬;


    赤壁之戰曹軍有八十萬,孫劉聯軍有二十萬;


    隴西會戰曹軍有六十萬,漢軍有四十萬,吳軍有二十萬,而且都不包括在後方轉運糧秣的輜重兵和民夫。


    魏延撒謊了嗎?


    他當然沒有!


    這些兵力可是袁紹、曹操、劉備、孫權這些君主親口說的,君主重諾怎麽可能作假,倘若不信,可以去問問天下百姓,他們會給出答案!。


    也正是如此,來自西域、三大帝國的商人們才會深信不疑,於是他們帶著連環畫和打聽來情報返迴各自的國家。


    當魏延的宣傳攻勢來到中亞和歐洲後,這些國家都沉默了,看看大漢是個什麽怪物,一場大戰雙方僅投入的兵力就上百萬,而後方所涉及的民夫更是數以百萬計,他們國家的總人口都沒這麽多,但轉念一想大漢有幾千萬人口,一切又覺得十分合理。


    至於同時期的三大帝國,他們對大漢的態度各自不同,有人期待萬分,有人置若罔聞,有人惶惶不可終日。


    羅馬帝國,他們雖然對強大的大漢有點發怵,但也就那迴事,羅馬帝國從立國之初到現在經曆的戰爭還少麽,他們隻是驚歎大漢的戰爭場麵之宏大,動輒上百萬人,真是恐怖如斯。


    至於羅馬帝國的統治階級貴族和元老們,注重的是絲綢之路何時能打通,東方古國的絲綢、瓷器他們太愛了,目前僅靠小商隊貿易往來很難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所以重開絲綢之路進行大規模貿易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且季漢不止有瓷器、絲綢等物,還有近些年崛起的茶葉,以及價格堪比黃金的白紙、蔗糖,價格低廉的雪鹽,以及其他的一些手工產品,這些都是他們所需要的。


    作為高貴的、神聖的羅馬帝國貴族們,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他們自然應該享受,這些醜陋的麻布、醜陋的陶器,苦澀的褐鹽,以及羊皮紙書寫文字他們早就受夠了。


    絲綢之路,你何時才能被打通啊,大漢,伱可得加油啊!


    ……


    安息帝國,因為東邊有貴霜帝國,西邊有羅馬帝國,將它夾在了中間,所以大漢強不強和他真沒多大的關係,畢竟貴霜帝國不滅,大漢休想碰到安息帝國分毫。


    有這閑工夫,安息帝國的貴族們還不如想一想,該如何抵禦老對手羅馬帝國的侵略,以及國內日益嚴重的問題。


    從阿爾沙克一世建立安息帝國算起,安息帝國國祚至今快五百年了,因此國內矛盾重重,已經到了覆滅的邊緣。


    作為正統的帝國皇帝沃洛吉斯六世,他所能控製的領土隻有一小部分,而他那個發動叛亂的弟弟阿爾達班四世,才是占據帝國大部分的領土的大諸侯。


    再加上外部勢力聳立,安息帝國的統治階級,已經無暇顧及來自東方的威脅,畢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天能不能活著,還管他幾萬裏之外的大漢幹什麽。


    ……


    和羅馬帝國的期待,安息帝國的佛係不同,離西域最近,能直麵大漢威脅的貴霜帝國,才是最著急的那一個,特別是貴霜帝國的統治階級貴族們在看過連環畫後,直接變得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漢軍明天就打過來。


    別以為他們在小題大做,也別看貴霜帝國是一個稱霸中亞的大帝國,就認為他們有能和大漢叫板的資本。


    隻要細細追溯一下它的前身你會發現,這不就是當年在河西走廊先是被大漢一頓暴捶,然後又被匈奴人打得倉惶西逃的大月氏麽,怎麽跑到中亞就發達了,還建立了這麽龐大的一個帝國。


    所以,對能把匈奴人打得不敢南下的大漢,貴霜帝國的貴族們怎能不怵,雖然這些年他們一直和季漢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但貿易歸貿易,他們可不相信以耕種為主的大漢,會對肥沃的土地不心動。


    所以,貴霜帝國對季漢此次西征的目的,以及他們該怎樣應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鴿派的觀點:


    大漢雖然強大,但大漢最西的涼州敦煌郡距離貴霜帝國的馬拉坎達城有五六千裏之遙,而且還有難以翻越的天然屏障蔥嶺(帕米爾高原),不安份的西域諸國,四處肆虐的胡人等。


    所以大漢不可能領大軍遠征貴霜,就算大軍能到,恐怕後勤補給也跟不上,屆時不就成了萬裏遠征送人頭麽,相信季漢那麽多久經沙場的大將,不會做出如此不明智之舉。


    因此,大漢此次西征恐怕是真的為打通絲綢之路,所以他們應該主動出兵,先漢軍一步打通蔥嶺以西的絲綢之路,免得讓漢軍找到借口進入貴霜帝國。


    同時,他們也能盡快同季漢展開雙邊貿易強大帝國,這樣就能在殘破、虛弱安息帝國的身軀上,狠狠的撕扯一塊肉來,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鷹派的觀點:


    兩地雖然路途遙遠,但大漢又不是沒遠征的先例,漢武帝時期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就曾率領漢軍翻越蔥嶺遠征大宛,並建立貳師城以示大漢威嚴,所以距離並不能保證貴霜帝國的安全。


    而且以西域諸國的戰鬥力,根本犯不著漢軍興師動眾,當年班超威壓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根本犯不著出動八萬大軍西征,因此漢軍一定另有所圖,那他們就不得不防。


    為防備漢軍入侵,鷹牌的貴族們認為應該遣使前往西域,說服烏孫、大宛、車莎、疏勒、無雷等靠近蔥嶺一帶的國家,讓他們組成聯軍、推選統一的指揮官來抵抗漢軍的侵略,必要的時候他們也可派出大軍支援。


    如此一來,可將漢軍牢牢的擋在蔥嶺以東,屆時就算漢軍有萬般之能也拿貴霜帝國沒辦法,而且隻要等漢軍主力撤退了,那他們就可以出麵同大漢協商重開絲綢之路的事宜。


    這樣一來,他們就掌握絲綢之路的主動權,他們就可以要求大漢將貨物賣給他們,然後他們再高價賣給安息、羅馬,以及周邊的小國家,這樣能實現雙方共贏,他們也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隻能說鷹派的貴族如意算盤打的真響,他們就料定漢軍無法維持超長的補給線,而西域諸國民少國弱很難供養近十萬漢軍,所以久戰不下漢軍必定撤退。


    最後,他們再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收割勝利的果實,將大漢當成一個高級打工仔,看來鷹派中不乏計謀出眾之人。


    不過在貴霜貴族的們爭論不休時,一封國書從季漢傳來,信中大意就是希望他們能派人在明年年初抵達榆中參加重大慶典,同時也邀請了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希望你們能及時到達。


    對於季漢跨越千山萬水,不遠萬裏遣使送來國書一事,不止是貴霜帝國,就連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貴族也是一頭霧水,想不明白大漢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不過隻是遣使跑一趟,又不會出現什麽意外,所以他們便答應了季漢的邀請,表示一定會準時抵達榆中。


    ……


    其實由劉備發出的國書不止萬裏之遠的貴霜、安息、羅馬三大帝國收到,西域大大小小的國家,河西走廊的羌胡、戎狄、小月氏、匈奴等各大部族,南方的扶南國、撣國,以及大漢的外兩個主角曹魏和東吳,都收到來自季漢的國書。


    國書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邀請他們明年年初來榆中參加重大慶典,至於慶典的具體內容,他們都不太清楚,不過想來和西征脫不開幹係。


    而對於劉備的相邀,小國不敢拒絕,大國抱著好奇心,因此都不約而同的表示一定會準時達到榆中的,畢竟有超過半年的時間用來趕路,就連遠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使團都來得及,更何況是他們呢。


    至於劉備為什麽要在漢軍西征前搞如此大的動作,不用想,這和西征統帥魏延脫不開幹係,畢竟以劉備的作風,在占據如此大的上風時,大概率會直接一路打過去,哪來這麽多彎彎繞繞。


    不過魏延的軍事水平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季漢能有今天的威勢離不開他的傾力相助,所以當魏延向他進言,希望在西征之前能對西域諸國,絲綢之路上的三大帝國進行一場軍事威嚇的提議時,劉備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而魏延的軍事威嚇,或許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略顯陌生,但對任何一個現代人而言,隻要提起軍事威嚇,除了大蘑菇以外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閱兵。


    沒錯,魏延的軍事威嚇就是閱兵。


    北伐結束後,魏延就在思考如何掃滅羌胡、打通河西走廊、橫掃西域諸國、重開絲綢之路、威壓橫行中亞、歐洲三大帝國的方式。


    一開始魏延也束手無策,但當他查閱眾多資料,以及結合從西域傳迴的情報後,他很快就找到了應對之策。


    其實魏延對西域諸國一直有個思維誤區,這也是他從現代帶來的固化思維,他認為一個土地遼闊的國家,怎麽說也有個十幾萬人,有個上萬兵馬也很正常吧。


    可當他翻閱史料發現,在蔥嶺中有個西域小國叫無雷,根據西漢史料記載,無雷國有一千戶,總人口七千餘,能戰之兵三千餘,衣服類烏孫,俗與子合同,百姓從事遊牧。


    總人口七千的國家,還不如長沙郡一個發展較早的小鎮呢,至於兵三千則被魏延忽略了,估計無雷國下至稚子,上至耄耋老人都算在內了吧。


    雖然時間已過去三百年,但從最近搜集的情報來看,因蔥嶺一帶環境惡劣,再加上失去西域都護府的管理後西域諸國征伐不斷,所以無雷國發展緩慢,總人口也不到兩萬人,還不如季漢的一座縣城人口的。


    如果說無雷國是小國,對西域諸國沒參考意義的話,那我們就拿西域大國龜茲來和季漢的涼州方麵軍做對比。


    龜茲國,國都在延城(今邊疆省庫車附近),其國東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烏孫,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龜茲國在西域諸國中實力是最為強大的。


    在《漢書》中記載,在漢章帝時期(75年—88年),龜茲國總有人口有八萬餘,兵馬兩萬餘,是西域諸國中實力最強大的。


    然百年時光匆匆而過,但龜茲國的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因為絲綢之路被匈奴、羌胡斷絕,失去同大漢貿易時產生的利潤,導致國家陷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期,再加上西域征伐不斷,所以時至今日龜茲總人口不超過二十萬,總兵力不超過四萬。


    而其他西域諸國,也隻有烏孫和樓蘭實力相對強大,但人口也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烏合之眾在五萬不等。


    至於像焉耆、姑墨、車莎、大宛、疏勒這些國家,人口多者不過四五萬,少者才一兩萬,烏合之眾也在三五千左右。


    再迴頭看看涼州


    在季漢的三令五申,以及在高粱和白酒的利誘下,大量被藏匿的人口得到釋放。


    在去年進行的人口普查中,涼州七郡有人口五十餘萬,勉強達到長沙郡的三分之一,不過對飽經戰亂的涼州而言也實屬正常,所以單從人口上來看,涼州已經能碾壓任何一個西域大國。


    至於兵力情況,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除了駐紮榆中的三萬玄甲軍外,還有張南、張嶷、程畿等將領兵萬餘在敦煌駐守,扼守西域進出口的玉門關;


    還有馬岱、馬忠等將領兵在狄道、臨洮、首陽等地同鍾繇所領的曹軍對峙,以及領兵萬餘駐紮在隴西大本營武都的馬謖,領兵五千駐金城的龐德等,還有像劉巴、黃權等文武在遝中、武都、下辯等地屯田緩解後勤壓力。


    因此,西域諸國和涼州方麵軍根本沒有可比性,更不要說和整個季漢相比了,要不是因為道路的原因,恐怕西域早就納入大漢的版圖了。


    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兵法亦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魏延認為西域諸國同大漢已經斷絕聯係太久,久得已經對大漢沒了清晰的認知,所以麵對季漢即將開始的西征沒有直接投降,而是在抵抗與不抵抗之間糾結,這是信息差的原因。


    所以魏延打算在西征之前在榆中好好秀一秀肌肉,讓西域諸國乃至河西走廊的胡人瞧一瞧,在這片土地上到底是誰在做主,說不定會起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此,在榆中進行閱兵就被魏延提上了日程,而對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來講,宣揚大漢威勢的閱兵他們自然是一百個同意,所以從劉備登基稱帝那天起,閱兵一事就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如今已經到了衝刺階段,就連魏延都已經告別家中夫人,踏上北上榆中的路,畢竟在這個時代魏延可以毫不客氣的說:


    沒人比我更懂閱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