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欲聯姻


    六月初


    第一次科舉圓滿結束,共取得文科士子一百一十餘人,兵科指揮係帥才一人(向寵),工科大匠一人(宋應),而在郡試中名落孫山的士子也有近千人被征辟,並填充到基層為官,一舉解決了季漢缺乏人才來直接地方的窘境。


    第一次科舉的圓滿舉辦,讓季漢治下的所有人,尤其是底層百姓看到了崛起希望,原來陛下真的沒騙人,隻要用心讀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家人命運,於是民間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讀書熱。


    尤其是荊、益二地的百姓,因為被納入季漢版圖較早的原因,很多改革舉措已經完成大半,因此此地的經濟十分的繁榮,這裏的百姓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富裕,於是就有更多人爭相購買書籍,希望有一天能讓自家的兒子爭金榜題名,未來走入朝堂封侯拜相。


    不過荊州印務署規模較小,就算工作人員連軸轉也印不過來,這導致荊州一書難求,而且光有書還不行,沒有夫子的教導學生們根本不懂其中蘊含的意義,讀書隻浮於表麵,未來很難有所建樹。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其他地方的百姓束手無策時,在集體製大行其道的長沙郡,在星羅棋布在湘江平原上的小鎮裏,已經給出最完美的行動。


    他們剛開始和前者一樣,一樣為沒買到書籍,一樣為沒有夫子來教導學子而擔憂,但集體製的優越性就在這裏體現出來,當鎮民們聚集在一起商討對策時,就有人提出何不效仿公有的堆肥廠,在鎮中心的廣場邊上建立兩座全鎮公有的童學和少學呢。


    而這一提議一經提出,就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於是在鎮長的統籌下,所屬郡縣長官的支持下,由府衙、鎮民共同出資、出力、出人的情況下,短短十餘天的時間,一座用於啟蒙的童學,一座用於教學的少學拔地而起。


    然後再由鎮民集資,出錢聘請在郡試、縣試中落榜的本地士子為夫子,在教導學子的同時,士子也能溫習功課備戰下一次考試,溫飽和前途都能兼顧,這樣的美事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當小鎮模式取得成功後,近百座由流民、移民、胡人等組成的小鎮,在州牧府的號召下,或獨立或聯合建立起一座座童學和少學,然後在魏延的指示下,大量用於教學的書籍被印刷並下發到各學校。


    在科舉製的倒逼下,一種類似於後世的應試教育在大漢出現,雖然應試教育的名頭可能不好聽,但那是在後世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在大漢這個文盲遍地走,文化人比大熊貓都珍貴的時代,這無疑是最合適的一種教育方式。


    ……


    長沙的教育模式在季漢傳播得很廣,不過其他地方就算想模仿也無從下手,因為他們生活在鄉裏製下,根本沒有集體製、公有製這個概念,所以這種教育模式在其他地方有些水土不服,變得難以推廣。


    不過也魏延不急,常言道:患寡而患不均,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免費上學,而自己的孩子不但上學困難,還要交昂貴的費用,強烈的對比下他們肯定無法接受,因此會對集體製心生向往。


    從教育上入手,來倒逼具有大漢特色的集體製普及,徹底斷絕士族、宗族對鄉裏的控製,有效的將皇權下沉到地方,對國家的穩定起至關重用的作用。


    不過此事也急不得,任何不流血的改革沒個十年八年休想看到成果,所以魏延也不急,隨後開始適應新的崗位,開展新的工作。


    ……


    皇帝劉備最近很苦惱,除了繁重的公務外,還有三件事一直壓在他心頭,而且每一件都是關乎季漢存亡的大事。


    首先是劉禪的教育問題,最近他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又想起去年曹操病亡,他心裏也很清楚,自己恐怕堅持不了多久了,所以繼承人劉禪是否英明,能否帶領這幫老臣複興漢室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是荊州問題,關羽的性格缺點被無限放大,正因如此,大臣們曾多次提起讓劉備將關羽調迴成都聽命,換一個人來督使荊州。


    他們和關羽倒沒仇沒怨,隻是單純的擔心荊州安全問題,畢竟南郡作為天下的暴風眼,這裏不僅三方大軍雲集,還充斥著各種陰謀詭計,畢竟關羽的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從而造成上下離心離德,以致於被他人所趁。


    最後就是魏延的個人問題,劉備打算加強兩家的關係,把魏延綁上劉氏的戰船,於是他就動了讓劉妤嫁給魏延的想法。


    但他又不好給倆人明說,魏延的愛好他倒是一清二楚,劉妤樣貌周正,身姿婀娜,性格溫和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


    不過魏延曾表示他唯愛家中夫人已經沒有再娶妻的打算,所以劉備腦殼有點疼,怎會有人不愛美人的呢,要不是他年事已高,雄風不及當年一二,恐怕劉禪就不止這兩個弟弟了。


    而劉妤這裏同樣麻煩,他曾聽劉婕談起過,劉妤在鄴城寡居期間有不少士族子弟前來求親,不過都被她一一給拒絕了,很明顯劉妤是沒想過再嫁的,如今讓她嫁給魏延恐怕難度有點大。


    至於強迫劉備沒想過,當年她們落入曹營也是他之過,直到現在他還抱有一絲愧疚,更何況劉禪和劉妤關係最為要好,萬一強迫導致劉禪和魏延有隙,屆時他連哭的地方都找不到。


    所以,他愁啊!!


    不過愁歸愁,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他首先把皇後吳夫人、長公主劉婕喚來,先表明魏延對大漢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為人如何,再將打算同他聯姻加強兩家關係的想法道出,並希望她們能去做做劉妤的思想工作。


    從品格、年齡、政治地位因素來考量,魏延都是最佳人選,畢竟劉妤不可能孤身一輩子,而且季漢的人口、生育政策也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作為大漢皇室的她更應該起表率作用。


    盡管嫁給魏延不是正妻,但魏延對夫人一視同仁的事跡整個成都誰不知道,除了名份外誰是正妻關係都不大。


    劉備的提議劉婕自然答應,對於魏延的品格、德行她還是很滿意的,畢竟能說出橫渠四句、能說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能說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品性怎可能差。


    何況劉妤如今才二十有三,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她總不可能一直孤身一個人吧,再說句大逆不道的話,萬一劉備駕崩了,皇宮換了主人,劉妤不可能繼續住在皇宮吧,所以給她找一個歸宿就十分要緊。


    至於吳夫人則表示,說服魏延一事就交在她身上,魏延這條路是不好走,但她和張琪瑛、甄宓的關係不錯,隻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說服她倆,讓魏延迎娶大漢二公主劉妤還不是手到擒來。


    而且劉禪和劉妤關係好已經在季漢朝堂上傳播甚廣,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她們也會答應的,所以在吳夫人看來,劉備的擔憂完全是在杞人憂天。


    見夫人和大女兒三言兩語就將一件麻煩事給解決了,劉備自然樂得清閑,此事雖然是私事,但對劉備而言卻是這三件事中最為要緊的一件,隻有將魏延綁上船他才能安心把季漢,把劉禪交給他們。


    ……


    關於劉禪和荊州問題,劉備並沒有自作主張決定,而是召集了魏延、諸葛亮、法正、糜竺等人,打算詢問一下他們的處理意見。


    漢王宮,不對,現在不應該叫漢王宮,要叫皇宮或者章武宮,因為現在的年號是章武,劉備自然就是章武帝。


    尚書省


    作為劉備最重要的政務處理秘書機構,辦事地點自然在離皇帝最近的地方,那章武宮主殿右側的小殿,自然而然就成了尚書省的辦事處。


    而今天的尚書省,也是自尚書省成立以來,官員到達最齊整的一次,因為皇帝劉備在尚書省內室裏召見三省主官和法正,他們自然不敢摸魚。


    “文長,孔明,孝直,子仲這就是寡人的憂慮所在,如何處理禪兒和荊州一事,還請諸位不吝賜教。”


    劉備先將憂慮盡數道來,然後放低姿態向四人請教。


    “陛下不必如此,這是臣等該做的。


    太子殿下如今已有十五,已然是誌學之年,理應尋得一良師傳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當也不負韶華。


    孔明學富五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德行出眾,是我等學習的榜樣,在治國、治民、律法、經義上都有不菲的成就,為太子之師綽綽有餘!。”


    在育兒方麵上,糜竺最有發言權,誰叫他兒子糜威,孫子糜照都是良才美玉,所以劉備一開始就向糜竺請教。


    而糜竺給出的建議也不出眾人所料,就是拜諸葛亮為師,這不僅僅是諸葛亮學識出眾的原因,還和他崇高的政治地位有關,作為劉備最倚重的文臣,倘若劉禪拜他為師那以後的帝王之路,恐怕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更何況在吏治改革前,諸葛亮就是股官拜上公太傅,專門負責教導太子學問的,相信不管是朝臣還是諸葛亮都不會拒絕的。


    “子仲此言大善,不知孔明意下如何。”


    劉備也覺得有道理,劉禪養成如今的性子和沒有接受大賢的言傳身教有關,倘若一開始就在諸葛亮身邊學習,也不會像今天這樣讓他傷透了腦筋。


    “陛下所托臣自然不會拒絕,不過眼下我大漢正大興教育,各地的童學、少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何不讓太子隱姓埋名,前往成都官學中學習道理呢?。


    臣雖能教導太子,但也是一家之言,所涉獵的學識範圍肯定沒有官學中廣,何況太子久居深宮,在見識方麵略有不足,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在典籍中學習治國之道是不切實際的。


    臣建議,何不讓太子殿下走出去看看,一邊學習治國的道理,一邊結合實際來驗證所學,這樣太子就會像陛下一般,文韜武略皆有所長。


    另外成都官學中,有很多像休昭(董允),文偉(費禕),巨違(向寵)等優秀的青年才俊,若太子能在學習中和他們結下深厚的友誼,對未來治國有極大的助益。”


    對於糜竺的提議諸葛亮自然點頭答應,不過他認為劉禪應該離開皇宮,離開劉備專門為他設立的教育機構進入學校中修習,和萬千學子一樣在實踐中出真知,不應該在皇宮中讀死書。


    寓教於樂,融教於趣,化教於心的道理,在坐的眾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而且作為季漢太子,隻要他能進入官學中學習,這就意味著在季漢權利頂層對應試教育推行態度的堅決程度,這樣會極大減少教育普及的時間和阻力,這樣才能在士族完成對推薦製的侵蝕前,將完整的科舉製拿出來,徹底掃除在吏治上的積弊。


    “孔明此言實乃金玉良言,禪兒如今的生活的確太過優渥,這才養成了那頑劣、軟諾的性子,禪兒如此,寡人也有過啊!。”


    劉備聽懂了諸葛亮的意思,不就是說劉禪在自己的庇護下未經曆過風雨,這才養成頑劣、軟諾的性子嘛,所以他才一臉慚愧的說道。


    其實劉備寵溺劉禪才是人之長情,劉禪作為劉備唯一的兒子,季漢唯一的繼承人,加之早年多次突逢大難,使其兩位嫡親姐姐都落入敵手,嫡母甘夫人也鬱鬱而終,劉備在抱有愧疚之心的前提下,再怎麽寵溺劉禪也不為過吧。


    如今被諸葛亮點醒,劉備這才翻然醒悟,劉禪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是注定萬一走上帝王路,注定要肩負複興漢室的重任的,寵溺對他而言是毒藥,不過好在醒悟得及時,此時改正也為時不晚。


    “那禪兒的事,就勞煩孔明費心了。”


    劉備誠懇的說道。


    “放心吧陛下,這些都是臣該做的。”


    諸葛亮一臉欣慰的說道,縱使劉備有再多的缺點,單單能廣納諫言,知錯能改這一點,就已經超出古今不知多少君主了。


    在得到滿意的答案後,劉備將目光轉向一旁魏延和法正,不過見前者一臉沉思狀他也不好打擾,於是隨即向法正問道:


    “孝直,最近朝堂關於雲長督荊州一事爭論不止,不知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認為雲長是否能繼續鎮守荊州,還請你不要顧及寡人與雲長的兄弟之情,為國家大事而暢所欲言。”


    解決了劉禪的教育問題,劉備就將目光轉到荊州問題上,這也是目前季漢朝堂上討論最為激烈的一件大事,甚至遠在荊州的關羽也聽聞了朝堂上的爭論,對此關羽也十分好奇,好奇誰能代替自己來鎮守至關重要的荊州呢。


    “陛下,關將軍勇冠三軍、軍略過人,聲威震徹華夏,縱觀古今像關將軍這樣的人恐怕也不多見,既然荊州如此重要,自然要交給關將軍這樣的人物。


    不過如今荊州戰事已歇,而關將軍又身為我大漢的大將軍,可縱觀大漢四百年曆史哪有常駐地方的大將軍啊,這恐怕有失妥當,一旦時間久了會在朝中生出非議,恐怕會被小人所乘,來挑撥、離間陛下與關將軍的關係。


    因此,臣也認為理應將關將軍調迴成都履職大將軍,負責我大漢的內外兵事,如此才是上上之選。”


    法正和朝臣的觀點一樣,關羽雖然有勇有謀,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但他不適合繼續駐守荊州,除了他性格的原因外,和下一任皇帝劉禪也脫不開幹係。


    畢竟劉禪和關羽相處時間比較少,有且僅有的時間都是他少不更事的年紀,自然在信任這方麵上就做不到和劉備一樣,這樣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挑撥和離間,屆時造成的後果難料啊。


    這一點,他相信劉備應該是聽得懂的,對劉禪而言,畢竟古往今來多少親兄弟為了無上帝位而刀兵相向,更何況領重兵在外,非嫡親的二叔戶關羽呢。


    “孝直言之有理,寡人與雲長許久未見相見了,看來是得讓雲長迴成都,也好讓我兄弟三人好好的重聚一次,自荊州一別,寡人三兄弟有近十年未曾相聚了吧。”


    法正的話劉備聽懂了,他不是劉禪,他不知道劉禪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法正之憂不無道理,再加上他的確有調迴關羽的想法,畢竟朝臣的諫言他還是聽進去的,如今連最倚重的人都認為應該調迴,那他也沒什麽可猶豫的了。


    另外有一點,如今他們三人都垂垂老矣,多年征戰積攢下來的暗傷早已摧毀他們的身體,劉備現在十分擔心,擔心有一天他們三人再也沒有團聚之日了。


    “調迴雲長,那荊州由何人督使呢?”


    不過答應歸答應,將關羽調離荊州也沒毛病,但問題的核心在於誰來接替關羽的擔子,倘若這一點不解決,根本找不到理由動他。


    劉備的話讓幾人麵麵相覷,各自在心中思索片刻後,提出自認為合適的人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