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三省二處四司十部


    在稱帝後的第一個朝會,由太傅和三公聯名上書,陳明察舉製的不足,不能再為季漢遴選出優秀的人才來治理地方,同時表示曹魏已經采用了新的選官製度,若他們不做出改變,恐怕會被曹魏超越。


    因此,懇請陛下推陳出新,采用新的科舉製來遴選官員,以抗衡曹魏的九品中正製。


    不過還不待劉備同意,預料中的反對聲就出現了。


    以許靖、李嚴為首的守舊派官員直接站出來強烈反對,開口就是祖製不可違,緊接著就是季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廢待興,理應秉持著平穩發展的理念,倘若此時在選官製度上大動幹戈,恐怕對季漢的發展不利啊,所以懇請陛下三思。


    許靖等人作為最大受益者,對於察舉製的弊端他一清二楚,也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不站出來反對維護自己的利益,因為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名望,除了矯正和標注典籍之外,大多是靠推薦季漢急缺的人才,形成了一股以他為核心、紐帶的政治團體。


    一旦察舉製被季漢廢除,采用新的選官製度,那麽他現在所積累的權勢、名望等都是過眼雲煙,他也可能是劉備稱帝以來第一個權勢不進反推的人,甚至連被棄用的孟達都被調到交州任刺史去了,這讓他如何能坐得住。


    所以,許靖等人反對科舉製的出現,和科舉製是否優越無關,他隻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罷了,這一點也是很多政治鬥爭的根本原因。


    無關乎對錯,隻關乎利益。


    許靖的反應明顯在他們的預料之中,於是就由科舉製的提出者魏延將具體實施細則一一道出,並表示科舉製並不會像九品中正製那樣推陳出新,它是繼續察舉製上深化改革而來的。


    在選官方式上,它還是和察舉製差不多,繼續以百姓、士族推薦而來的人才為主,隻不過多增加了幾道考核用來甄別士子的能力,以便於安排他們去更適合的地方為官罷了,並非棄用察舉製。


    魏延的話讓許靖沉默良久,他總感覺哪裏不對,可一時又找不到頭緒,再加上科舉製仍由士族推薦的人才來參與考核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這說明了科舉製的推出,並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這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


    再加上魏延難得主動退讓,他們也不好得寸進尺,於是便不再反對,默認新的選官製度科舉製的出現。


    至於由百姓推薦人才,許靖他們直接忽略了,先不說被推薦者的能力如何,就單單以士族對鄉裏的掌控力,要不了幾年又會成為他們手中謀利的工具,和現在又有什麽區別呢。


    就這樣,在魏延、諸葛亮、法正等人的“力薦”下,許靖、李嚴等人的默許下,劉備拿起皇帝印璽一蓋,魏延籌謀近十年科舉製,開始在大漢生根發芽。


    而科舉製的推出,遇到的阻力明顯要比想象中小很多,其原因還是在折中這一步,倘若魏延想一步到位,恐怕沒個一年半載是難以達成一致的,所以在華夏行事折中這一步至關重要。


    在接下來的時間,眾文武又完善了科舉製的細節,並敲定在三月初一、二、三,在各縣同時舉行三科縣試;


    於三月下旬舉行三科郡試;


    於五月下旬在成都舉行殿試;


    於六月上旬舉行兵科指揮係考試。


    隨著時間被敲定,許靖在心中歎了一口氣,恐怕對於科舉製劉備早就默認了,不然現在才來安排時間不可能來得及,所以今天朝堂上的爭論,不過是一場演給他們看的戲罷了。


    許靖猜的沒錯,早在去年十二月初,印務總署就已經完成了兩萬份試卷的印刷工作,隨後劉備派出羽林衛將試卷分批次送往荊州、南中、漢中、榆中、交趾等地,並約定在三月初一的上午統一進行科舉考試,知道這一點的人不少,但許靖很明顯不在此列。


    ……


    三月初一


    季漢各地得到考試資格的士子結伴湧入考場,盡管他們要在這裏待上三天,必須等三科考試全部結束後才能離開,但他們也沒攜帶太多的行禮,因為軍營裏所有物資都準備齊全不需要他們攜帶,進一步杜絕了作弊的可能性。


    對於突然降臨的科舉製,各級官員也用行動表示支持,紛紛派出家中子嗣前去參加考試,其中還包括已經參軍或者已經為官的人,譬如陌刀營校尉張苞,參軍向寵,太子舍人費禕、董允,侍郎趙統,郎中關興等人。


    而這些人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屬於劉備、關羽、張飛他們的時代正逐漸落幕,時間開始進入後三國時期。


    ……


    科舉製在有條不紊的推動,魏延也不再關注此事,全權交給太傅諸葛亮、司徒糜竺處理,反正他已經將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需要時間來檢驗和完善。


    至於教育普及問題,這需要劉備來推動和他的關係不大,他可不想弄到最後自己成了校長,這不是自找不痛快麽,於是魏要將注意力放在深化吏治改革上,吏治再改革能否成功,這可關乎大漢未來幾百年的平穩發展。


    說起吏治改革,三年前季漢已經改革過一次了,就是施行軍政分離製度,將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太守之權,分成治民、治安、監察三權分立。


    而軍政分離政策的推行,使得在劉表、劉璋時期積攢下來的弊病被一掃而空,使百姓安居樂業,治安也得到極大的緩解,同時杜絕了地方官員擁兵做大的可能性,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可謂一舉多得。


    如今魏延又打算深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作為帝王的劉備自然要支持,也是在這種前提下,魏延提出了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它始於隋,發展於唐宋時期,一直沿用到清王朝落幕的一種官僚製度——三省六部製。


    三省六部,即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組成的一種適用於中央的官製,畢竟地方那點財政,不可能供養得起龐大的官僚機構。


    而東漢有很多官僚機構,幾乎都是三省六部製的前身,譬如尚書台,侍中等,所以對中央股官製的改革,並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隻要利益分配到位,大家都是堅定的改革派。


    和科舉製一樣,魏延並沒有原封不動的將三省六部製照搬,而是根據大漢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未來的見識,在三省六部製的基礎上做出改變,成為了一種——三省二處四司十部的官僚製度。


    三省,這個自然不必多說,中書省是從中書演變而來的、門下省是從侍中演變而來的、尚書省是從尚書台演變而來的,所以在三省上魏延沒耗費多少精力,隻加強中書與尚書二省的權力,削弱了門下省的權力罷了。


    ……


    二處,即參謀處,監察處。


    參謀處,一種專門負責國家對外、對內征伐的機構,它在戰爭期間負責軍策製定、兵棋推演,統籌規劃,後勤調度等工作,它直接對皇帝和前線將領負責。


    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清王朝的軍機處,畢竟對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而言,有一個權力足夠大的機構來統籌全局,對戰役的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而參謀處的存在,會讓皇帝從全局來了解戰爭的走向,不會因為一場勝利或失敗就改變立場,就出現聽信小人讒言,或中了敵人的離間計擅自換帥、斬殺前線大將,致使滿盤皆輸,國家覆滅。


    所以,參謀處的設立,十分有必要。


    監察處:一種專門監察違法官員的機構,它是皇帝、三省、刑部的眼睛,也正因如此監察處沒有執法權,隻有監察權,在查處不法官員後將由刑部來定罪。


    監察處的作用和職權範圍懂得都懂,這裏就不再過多的贅述,可以理解為沒有執法權的錦衣衛,或者是現代的紀律監察部門。


    ……


    四司,指印務司,軍械司,鹽鐵司(資源司),移民司。


    印務司,負責印刷等事務,因為其肩負著知識傳播的作用,是能否大興教育,是科舉製能否推廣的基礎,所以單獨成司以表重視,由皇帝和教育部共同管理。


    軍械司,前身是魏延成立的成都軍械所,它主要負責軍事裝備的研發與製造,原本它還不足以單獨成司的,但黑火藥的出現讓傳統戰爭方式正悄然發生改變,所以新式武器的發展一定要引起重視,落後就要挨打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鹽鐵司(資源司),這裏不再單指鹽和鐵兩種,而是指一係列或稀缺、或重要的戰略資源官營,譬如用於鑄幣的金、銀等金屬,用於戰爭的蔗糖、棉花、白酒等。


    移民司,這個部門的成立得到包括劉備、諸葛亮等人的質疑,因為十部中的民部,一樣能承擔將人口稠密地區的百姓,遷往人口稀少的地區定居,何必再單獨成司浪費人力物力呢。


    為此魏延隻能以移民之事乃國之大事,事關百姓生死,單獨成司再為重要不過為由搪塞過去,其實魏延的想法很簡單,在時機成熟之時在大漢開啟殖民,實現在地球村四處插旗的夢想,東南亞和美洲魏延可是垂涎三尺啊。


    ……


    十部,即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稅務部。


    原本的六部改動都不大,基本從大漢現有的各政務機關改良而來所以不再過多的贅述,這裏主要講的是新增的教育、科技、財政、稅務部,以及權力被削弱的幾個部門。


    教育部,負責全國教育的統籌工作,自從白紙、活字印刷術、科舉製出現後,普及教育自然就成了季漢的國策,所以教育單獨成部以示重視。


    ……


    科技部,魏延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不動搖,而且這一點也得到人多人的支持,畢竟這些年來發明創造的成果已經影響到季漢的方方麵麵,所以基本沒人反對,所以單獨成部以示重視。


    ……


    財政部,自從將鑄幣權、發行權從少府獨立出來後,季漢的經濟肉眼可見的變得越來越好,所以單獨成部基本沒人反對,而財政部也是十部中最特殊的。


    不但下轄鑄幣、銀行兩司,還掌管著國庫,負責官員俸祿、賑災款項的發放,重大工程與戰爭的支出,同時肩負著穩定國家經濟的重任。


    ……


    稅務部,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負責收稅的武裝部門,你沒看錯是武裝部門,這一點魏延參考了未來的漂亮國,畢竟那些不交稅的士商都是有所依仗的,不采取點酷烈手段稅是收不上來的,而收不上來稅的下場不必多說,未來的大明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稅務部收上來的稅,則全部交由財政部,然後再由財政部撥款至稅務部,不允許各部門包括皇帝截留以做他用,這樣能盡量避免貪汙的情況發生,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總比不管不顧要好一點。


    ……


    財政部、稅務部,很明顯是從原本戶部和少府中剝離出來的,所以戶部大部分權利被掏空,就隻剩下戶籍、田畝,婚姻、生育、物價等和民生相關的一塊,所以魏延索性將戶部改為民部,專門負責處理民政事務。


    其實不僅戶部受傷,其他部門也好不到哪裏去,教育部是從禮部中剝離出來的,要不是地球村其它國家不行,魏延甚至還想搞個外交部出來。


    科技部自然是從工部中剝離出來的,現在工部隻負責各項重大工程、水利、交通等設施的建造,已經沒有管理工匠權利。


    參謀處,從兵部獨立而來。


    監察處,從吏部獨立而來。


    反正除了刑部權利加強外,其餘六部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就連皇帝的錢袋子少府也不例外,除畜養戰馬外,其餘的商業、農業活動都要交稅,間接的遏製了皇帝的權力。


    這些新成立的部門,都帶有濃厚的現代氣息,魏延成立這些部門的初衷是想推動社會發展,不必再受到封建專製的思想禁錮,導致往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技術都未曾出現跨越式增長。


    而在華夏,若想支持某一行業的發展,最簡單、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將官位擺在明麵上。


    ……


    五月初


    當百餘名士子從縣試、郡試中突圍相聚成都準備殿試時,有關吏治改革的最終方案被魏延在朝堂之上公之於眾,隨後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激烈討論,同時也遭到部分官員激烈反對。


    其實細細探究這些反對官員的背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士族出身,畢竟每一個士族出身的官員都想成為霍光那樣的權臣,以非帝王之身,掌帝王之權。


    如今魏延的吏治改革,算是從製度上杜絕了類似的情況發生,這讓士族如何能忍,你魏延清高,你魏延處處為劉備著想,變著法兒的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自己,伱就不怕有一天,劉備會毫無顧忌的殺了你麽。


    真是不可理喻!!


    不過這些人也翻不起大浪,因為他們的領頭羊許靖從一開始就沉默不語,因為他也是新製度的受益者之一,教育部尚書,這可是兩千石的高位,而且教育部的未來發展是個人都能看到的,他幾乎找不到理由拒絕,再說了教育可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至於這些反對的人,他們的名字被劉備牢記在心,一旦找到合適的借口,就會被新遴選出來的士子替換,畢竟這些人對季漢,對老劉家都是最大的威脅。


    沒有組織的反對是掀不起大浪的,所以新的官僚製度被劉備當場敲定下來,其他的文武百官也沒反對,畢竟官僚體質再怎麽變,當官的人還不是他們,新的和舊的又有什麽區別呢。


    關於三省二處四司十部的官員任免,則是一場屬於所有人的饕餮盛宴,三省之一的門下省由糜竺主管,同時他還擔任少府令,掌管劉備的內庫,至於中書省和尚書省由魏延、諸葛亮主持大局。


    監察處尚書,由南中監察使李嚴擔任,他在南中擔任監察使期間稽查了近百起官吏貪汙、徇私舞弊之類的違法亂紀事件,至於其餘的違法行為無數,所以監察處尚書由他來十分合適。


    參謀處尚書,由參謀部開創者魏延擔任,而參謀處也同樣由多個部門組成,像諸葛亮、法正、伊籍等人皆擔任要職,不過魏延有其他事務要兼顧,所以參謀處的實際掌權者是法正。


    四司長官,則多為各級官員兼任,譬如印務司由諸葛亮管理,鹽鐵司由糜竺管理,軍械司由蒲元管理,移民司由伊籍管理。


    十部


    禮部尚書賴恭


    教育部尚書許靖


    民部尚書伊籍


    刑部尚書李嚴


    吏部尚書董和


    兵部尚書法正


    工部尚書宋星


    科技部尚書魏延


    稅務部尚書糜竺


    財政部因為太過特殊,所以由三省官員共同管理,說白了就是魏延、糜竺、諸葛亮三人,所以嚴格的來講所謂的十部隻有九部,財政部已經淩駕於所有部門之上。


    ……


    季漢推動吏治改革的速度,讓在成都準備參加殿試的士子們大開眼界,不過在殿試當天他們就笑不出來了,因為殿試的策論題竟然讓他們論述新政的優劣,可新政才推行幾天,沒有特意去了解過的人根本無從下手。


    這不是為難他們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