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徐庶的抉擇


    七月初


    諸葛亮放下涼州事務,先劉備一步返迴荊州,魏延還也等他屁股坐熱就拉著他研究科舉製是否存在遺漏,同時審核擬定好的文、工兩科試卷,看看哪裏存在不足也好及時更正。


    就在魏延、諸葛亮忙於科舉事宜,從荊州離開的夏侯惇和於禁終於抵達雒陽,在雒陽的曹丕第一時間就接見了他們,曹丕也算完成了曹操的臨終囑托,隻是可惜張遼尚未返迴。


    在二人返迴後的第二天,曹丕拜夏侯惇為大將軍,總領魏國內外兵事,對於此任命也沒有任何人反對,夏侯惇任大將軍一職乃眾望所歸。


    不過和夏侯惇相比,於禁卻遭到曹丕的冷遇,而且還明裏暗裏諷刺他,這讓於禁既憤怒又無奈,可襄樊之敗是事實,一戰折了三萬曹軍讓襄樊局勢急轉直下,導致此戰曹軍以大敗收場。


    曹丕雖不喜於禁,但他好歹也曾是曹操身邊的紅人,五子良將之首,曾經的外姓將領第一人,唯一以非宗室身份手持節鉞的大將。


    所以,不管從哪方麵來講曹丕都不能苛責對待於禁,而且還要封賞以示他沒投降的鼓勵,畢竟該做的麵子工程必須做。


    於是曹丕轉頭封於禁為安遠將軍,不過除其統兵權,並給予了朝中一位高權輕的閑職,這道任命所蘊含的意思所有人都能讀懂。


    而對於曹丕的任命,於禁隻能感歎命運的不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將他換迴來呢,不如讓他在荊州默默的死去。


    哎,曹公!。


    不過對曹丕而言,夏侯惇的返迴並不能讓他高興,因為曹魏的另一擎天支柱衛尉程昱,自曹操染病離世後身體就一直不好,在雙方達成人質交易夏侯惇返迴時,程昱還是沒堅持住便撒手人寰,追隨曹操的腳步而去。


    程昱離世讓曹丕悲痛不已,雖然他和程昱接觸較少,但程昱對曹魏的貢獻、忠心是不可估量的,當年兗州叛亂呂布入侵,要不是程昱死守三縣等到曹操的迴援,不然哪有曹魏的今天啊。


    而且程昱雖然是兗州士族,但他出身寒門,早年受到過兗州大族的欺壓,素來與兗州大族有隙,當年兗州叛亂之後,程昱主持的大清算就可見一斑。


    所以,程昱是曹魏宗族最堅定的支持者,是曹丕製衡潁川、河北士族重要手段之一,如今程昱撒手人寰怎能讓曹丕高興得起來。


    不過讓曹丕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交換條件之一的徐庶,他竟然拒絕返迴季漢,這一點讓所有人都沒想到,誰不知道方麵荊州一別兩人是被迫的啊。


    其實出身寒門的徐庶也想過迴荊州,繼續迴到當年的明公麾下效力,和他們一同完成複興漢室的大業。


    可他不能這樣做...


    當年在長阪坡之戰母親被曹操俘虜,並以此來要挾他投降,那時候的劉備已經一無所有,新野七年之功毀於一旦,更是妻離子散讓人痛心不已。


    一邊是生他養他的母親,一邊是性命相托的主公,這讓他如何選擇啊!。


    自古忠孝兩難全


    最後徐庶選擇了孝,選擇了母親,隨後他就辭別劉備、諸葛亮等人,獨自前往曹魏,而這一別就是十餘年之久啊。


    雖然事出有因,但他終究是在劉備最困難、最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了,如今劉備已據四州之地,已經成鼎盛之勢,那他又有何顏麵再迴到成都呢?。


    也正因如此,徐庶考慮再三後拒絕了王甫的提議,打算就在中原了卻餘生。


    徐庶的選擇讓曹丕很高興,他聽曹操談起過徐庶,也知道徐庶身負大才,劉備當年能在新野發展壯大徐庶功不可沒,不過曹操擔心徐庶心懷劉備,所以就一直沒重用於他。


    如今徐庶態度鮮明的拒絕返迴季漢,再加上曹丕需要人來製衡愈發膨脹士族,所以寒門出身的徐庶自然就進入了他的視野。


    因此,曹丕在朝堂之上當眾稱讚徐庶忠勇,乃魏國之棟梁,然後不顧陳群、司馬懿等人的勸阻,任命徐庶為右中郎將、禦史中丞,兼徐州刺史,明年將前往徐州稽查不法。


    曹丕任用徐庶為徐州刺史,明顯是希望用徐庶的才能,幫助他平定徐州的臧霸,既然你不願和劉備作對,那去徐州找臧霸的麻煩總行了吧。


    對於曹丕的任命,徐庶原本是想拒絕的,但考慮到自己所庇護的人,為了讓曹丕鬆口,為了讓她們能安然返迴成都,徐庶最後還是選擇了答應,接受了曹丕的封賞。


    ......


    疲憊的徐庶坐在馬車上,這幾天他一直在研究徐州問題,可越研究越覺得棘手,臧霸與徐州士族對曹魏的敵視隨著曹操去世並沒有降低,反而愈發的加深,要不是曹丕及時與劉備停戰,恐怕此刻的徐州城頭早就變換大王旗。


    而且徐州問題還不能用武力征討的方式解決,因為它距離江東實在太近了,一旦臧霸在泰山將曹軍主力拖住,孫權肯定會趁機出兵奪取徐州。


    屆時撲滅臧霸不成,反而多了一個占據徐州的孫權,這種賠錢的買賣曹丕不可能做的。


    所以,解決臧霸,難啊!!


    搖搖晃晃的馬車,帶著徐庶很快來到雒陽的臨時住所,見已經迴到家,徐庶便也不再想此事,整理好思緒就推門而入。


    不一會兒,徐夫人帶著兩名風姿綽約的婦人聞訊趕來,見徐庶一臉輕鬆,三人臉色隨之一喜。


    “侄女,見過叔父。”


    兩婦人齊聲道。


    “兩位小姐不必多禮,在下有愧於玄德公,怎敢竊居你們的叔父呢。”


    看著眼前的劉婕、劉妤兩姐妹,徐庶搖搖頭說道。


    “叔父言重了,若不是叔父一直護持我們姐妹,恐怕早已......。”


    略微年長一點的劉婕懇切的說道,當年長阪坡落入曹操之手時她才十二歲,妹妹劉妤也才十歲,後來她們被曹操賞賜給曹純,曹純見她們年齡太小,就丟在府上照顧自家夫人。


    本來她們以為這輩子都要活在屈辱之中時,幸好徐庶的突然出現並庇護他們,這才讓她們姐妹二人免於為奴為婢的結局,如此大恩大德她們怎能不銘記於心。


    “這些年真是苦了你們。”


    劉婕的話讓徐庶感慨良多,他總算做了件對得起玄德公的事了。


    “如今魏王同意讓伱們離去,你們也不應多做耽擱,立即迴家收拾行囊,早日離開雒陽為上,以免突生變故。”


    迎著兩姐妹依稀的目光,徐庶微微一笑的說道。


    刹那間,兩姐妹紅了眼眶,而後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讓一旁的徐庶和他夫人同樣垂淚不已,這兩個苦命的人終於熬到頭了。


    “叔父的大恩大德,我等沒齒難忘!”


    劉氏姐妹鄭重地行了一禮


    “行了,迴家去吧。”


    徐庶揮揮手,示意她們離去。


    “諾!”


    看著兩姐妹離開,徐庶心中有些說不出的滋味。


    當年母親去世後,徐庶想起母親生前的教誨,於是準備帶著妻兒和劉氏姐妹南下去尋劉備,不過他這點小心思早被曹操洞悉,隨後派陳群前來當說客。


    陳群見到徐庶,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


    當年劉備正值危亡之時,正需要人的時候你棄他而走,如今劉備在魏延、諸葛亮、法正等人的輔佐下雄據荊、益二州,然而你此刻卻南下相投,那劉備會怎麽看你,天下人又會怎麽看你。


    他們會認為你徐庶不過是反複無常,不忠不義,隻知追逐利益的小人罷了,難道你徐元直真能忍受這些不堪入耳的罵名,繼續為劉備出謀劃策不成?。


    在最後,陳群還明裏暗裏的表示,劉氏姐妹乃曹操的戰利品,你徐元直可以隨時離開,但她們倆不行,正好魏王還缺少一些奴婢,你看她倆如何?。


    陳群的意思很簡單,盡管你徐庶當年離開事出有因,但在劉備心中不可能沒芥蒂,而且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劉備麾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恐怕早就沒你徐庶的位置了,又何必返迴季漢受辱呢?。


    另外就是劉氏姐妹的問題,曹操可以容忍你庇護她們,畢竟兩個女子罷了,除了劉備之女的光環外她們一無是處,但你徐庶要是走了就不一樣,她們的安全和清白沒人能保證。


    最後,考慮再三的徐庶還是選擇留下來,雖然借口是為庇護劉氏姐妹二人,但隻有他自己知道,這不過是逃避現實的借口,他終究擺脫不了名望所累啊。


    翌日


    雒陽城外


    徐庶送別劉婕一家四口,以及孤身一人的劉妤。


    在被困曹魏的這些年裏,她們二人在徐庶的牽線搭橋下成婚,前者嫁給潁川陳氏麒麟子陳海,後者嫁給河北崔氏崔琰的幼子,僅從夫家的家世來看,一點都沒委屈她們倆。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盡管她們二人身份尷尬,但一來她們身份高貴,二來生得貌美,三來若劉備中興漢室,他們也能憑借姻親關係取得先機,所以很多士族子弟都爭相求娶之。


    徐庶選擇潁川陳氏、河北崔氏也是想著萬一自己哪天離開了,她們二人也有所依靠,也不至於被人肆意欺辱。


    不過和幸福的劉婕相比,劉妤的命運則要淒苦的多。


    劉妤在嫁給崔氏不久,崔琰因為插足奪嫡,被曹操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斬,用他的名望來警告愈發壯大的士族,而崔琰幼子因在大庭廣眾之下抨擊曹操殘暴不仁,於是被曹丕以謀反罪下獄,後來不明不白的死在獄中。


    而作為夫人的劉妤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不過在徐庶的求情下以及陳氏的相助下,最終逃脫了死亡的結局,再加上膝下未有子女就一直孤身到現在。


    “子成,此去成都之路遙遠,你一定要好好照顧她們,切不能讓她們受委屈。”


    見時間不早徐庶迴過頭來對陳海囑咐到。


    “叔父放心,子成定會好好照顧她們,將她們完好無缺送到漢中王麵前。”


    一身士子打扮的陳海拱手應道。


    “子成,我知你有經世之才,對治民、治軍有獨到的見解,但你要知道蜀國和魏國不一樣,在魏國的這一套在那裏行不通,甚至還會觸犯《蜀律》,最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所以,你一定要謙虛謹慎,多向長輩請教蜀國的治國理念,切不可自恃清高,如此你才能在蜀國一展你心中抱負,這樣才能不負長文的一番苦心。”


    徐庶看著一臉敦厚的陳海,語重心長的囑咐道。


    陳海不是陳氏嫡係子弟,但此人不管是品德,還是才能方麵都非常出眾,更是得到了陳群的重視被舉為孝廉,在魏王曹操身邊為一郎官,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不過在曹操去世後,陳海並未繼續在曹丕身邊聽命,而是選擇迴家隱居一副不理世事的模樣,就連曹丕多次征辟他也婉言謝絕,繼續在家中讀書,或者和夫人劉婕一起遊山玩水。


    不用想,陳海的行為肯定是陳群授意的。


    俗話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這個道理士族再明白不過,更何況劉備已雄踞四州之地,變法改革也初見成效,在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方麵已經同曹魏相差無幾,而在教育、科技、吏治等方麵已超出曹魏多矣。


    而且更讓人絕望的是,劉備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繼續北伐,而是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主動退一步同曹丕、孫權議和,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發展上。


    這對劉備而言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畢竟曹魏有人口優勢,繼續打下去勝利指不定是誰的。


    也正因如此,陳群抱著下注的心思,遂利用九品中正製、代漢稱帝這些重大事件吸引曹丕目光,然後迅速完成劉氏姐妹返漢事宜,而作為劉婕夫君的陳海,他自然也要相隨。


    就這樣,他們潁川陳氏很輕鬆的就完成了布局,而且是直指季漢核心階層,讓中原一些士族羨慕得雙眼冒光。


    所以,最後不管是曹魏橫掃天下鑄就萬世之基,還是劉備完成中興漢室的偉業,他們陳氏都是得利者,潁川陳氏自然能繼續繁榮昌盛下去,這一點,徐庶心裏跟明鏡似的。


    其實不止是陳氏,很多中原士族都用行動表明了態度,均派出家中優秀子弟前往季漢出仕,他們和陳海一樣,會秉持季漢抑豪強、均田地,重百姓、輕士族的政治理念走下去,作為家族延續的最後一張底牌。


    可以想象,在即將到來的科舉會迎來怎樣的盛況,恐怕劉備、魏延、諸葛亮他們也會為人才太多而感到苦惱吧。


    “小侄謹遵叔父教誨!”


    “走吧,一路小心。”


    “諾”


    陳海答應一聲,隨後帶著幾輛馬車向長安而去,他們並不會直接南下走荊州再到成都,很明顯是怕曹丕返迴出現意外。


    而在馬車上的劉婕、劉妤兩姐妹,也撩開車簾看著逐漸變小的徐庶獨自垂淚,她們在身陷曹魏這十多年裏,徐庶就像父親一樣嗬護她們,今日一別恐怕此生再難相見。


    見一行人遠去後,徐庶歎了一口氣轉身就迴到雒陽,在城門口十分巧合的遇到了陳群。


    “元直,她們走了吧。”


    “走了”


    “走了好,走了好啊!”


    陳群莫名的感歎幾聲,隨後看著興質不高的徐庶說道:


    “元直,人總是要向前看的,一味的迴首過去總是不美,何況你庇護劉氏姐妹多年,又在先王掌權期間藏拙不出一策,早就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了。


    你寒窗苦讀十餘年,背負著徐氏族人複興的期望,如今先主的恩情已還,為何還執迷不悟,不去一展心中抱負,為大漢建功立業,進而封侯拜相,蒙蔭子孫呢?。”


    陳群的話,讓徐庶陷入良久的沉默,劉備已經從弱小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好像是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他還在愧疚什麽呢?。


    徐庶又想起家中夫人,為日常的柴米油鹽而苦惱之時,一股濃濃的愧疚之情湧上心頭,他是成全了自己的美名,可卻忽略了最支持他的身邊人,慚愧啊,慚愧啊!!。


    “哎,理應如此……”


    當徐庶說出這句話後,在心中的鬱結頓時一解,整個人都變得明朗許多,當年在新野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徐庶他迴來了,而且經曆過十多年的磨礪,他的能力恐怕會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哈哈哈,大王得元直,猶如文王得呂望啊,看來掃滅不臣,一統漢室不遠矣!。


    元直還請隨我上車,同在下一起談經論道。”


    陳群瞬間大喜,徐庶的才華如何他非常清楚,甚至在某些事上的見解已超過他們多矣,而且再得到徐庶的相助後,再加上司馬懿他們就有同諸葛亮、魏延、法正抗衡的資本,這怎麽能不讓陳群高興呢。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徐庶也笑了,然後兩人一起上了馬車向雒陽城內走去。


    別看陳群和徐庶一個是名滿天下的大士族,一個是名不見經傳的寒門,就以為他們會存在衝突,這其實是一種狹隘的理解,隻要徐庶能平定徐州,他就會像程昱的程家一樣從寒門躍遷為士族。


    所以,對於陳群這種層次的士人而言,出身反而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