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提前出現的大泉


    八月初


    劉備領一眾文武迴到成都,不過和魏延一樣,才歇息一兩天就投入到繁雜的工作中,處理堆積如山的政務。


    為此劉備每隔兩三天就要召開一次大朝會,同時每天還要召見各級官員,不僅劉備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諸葛亮、魏延、糜竺等人也同樣如此。


    可見想要當一個好的君主,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而且季漢才四州之地,要是全據大漢十三州那還不得要人命啊,在這一刻,魏延無比慶幸當初沒有另起爐灶,爭霸天下的想法。


    而當季漢這座龐大的國家機器在迎來了它的主人後,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飛速運轉,一些魏延、諸葛亮和糜竺等不便處理的事務,也在劉備的授意下迅速展開。


    尤其是科舉方麵,在劉備的批準下近兩萬名漢軍離開駐地,前往附近的郡縣修建臨時軍營以充做科舉考試所用,至於專門為科舉考試修建的場所,此時還在存在於圖紙上。


    同時,已經完成命題的文、工兩科試卷也在諸葛亮所領的印務總署中加緊印刷,不過印刷工作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先不談排版問題,就單單印刷幾萬份試卷就夠印務總署忙上一個月了。


    雖然季漢高層在推動科舉製的出現,但科舉製的具體細則並未公之於眾,就連很多九卿級別的官員都不知道,隻知道朝堂上在醞釀大動作。


    季漢這一點和曹魏差不多,都將新的選官製度引而不發,一切都在暗中做準備工作,當時機成熟時才能迅速推出,以減少察舉製帶來的麻煩,畢竟察舉製存在四百年已深入人心,為避免國內動蕩,雙方都不得不小心翼翼。


    不過雙方都缺少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目前握在曹丕手上,就是不知道他何時引爆罷了。


    至於三足鼎立的另外“一足”東吳,他們可沒閑功夫關注這個,因為他們自身的麻煩,就已經夠讓孫權頭疼的了。


    之前為拿迴豫章郡強征五萬百姓的惡果可先不談,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麵對明晃晃的刀劍,百姓們就算有再大的怨念,也隻能默默的忍著,而季漢之前頒布的貿易禁令,才是讓東吳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


    長江自過宜都後水勢就變得寬闊平緩,適合大小船舶的通行,那地處長江中下遊的荊、揚二州的水利運輸業自然就發達,也造就了長江沿岸的經濟繁榮。


    揚州的水產,木材,漆器等特產運送到荊州,然後再從荊州購買江東所需的糧食,家具,蔗糖、白紙等物品,以滿足東吳的征伐和日常所需。


    可以很負責的說,沒有荊、揚兩州的貿易所得,東吳根本無法剿滅山越,因為隨著季漢商人不斷擁入,被孫權玩壞的江東經濟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複,畢竟大量的財富、糧食、新貨幣的擁入,江東想不安定都難。


    不過隨著長江水運被斷,導致東吳大量貨物堆積在府庫中,尤其是防水的漆器、以及江河湖海的水產等物。


    益、荊二州多梅雨天氣,很多木製或金屬構件十分容易受潮從而氧化損壞,所以那具有防水能力的漆器自然受到季漢士民的青睞,這也是江東稅收重要來源之一。


    水產更不用說,東吳本身瀕臨大海就有十分豐富的魚類資源,再加上江河湖泊遍布,很多江東百姓都靠捕魚來補貼家用,不然在沉重的賦稅下根本難以存活。


    如今雙邊貿易一停,對季漢來說影響倒是不大,畢竟漆器又不是隻有江東能產,荊南、南中等地同樣能產漆器,雖然質量不如江東生產的好,但滿足日常所用倒是沒問題。


    至於水產就更不用多說,如今交州在手,季漢有不輸於江東的海岸線,再加上仆水正如火如荼的開拓中,以後益州也能吃到便宜實惠的海產了。


    但貿易斷絕對江東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東西賣不出去,就代表著依靠漆器產業鏈,水產產業鏈生存的百姓、士商都會損失慘重,大量的手工作坊會破產,靠捕魚為生的漁民也活不下去,從而導致東吳陷入難以逆轉的財政困境。


    至於挖掘內需什麽的孫權也想過,可看著剩下的五郡之地,以及僅有百多萬人口的東吳,就算範蠡來了也不行啊。


    其實對於這些人的生死,孫權和江東士族一點都不在乎,不過百業凋零就意味著稅收要大減,而稅收大減就意味著無法維持大軍的日常所需,那最後隻有裁軍一條路可走。


    可現在強敵環伺,一旦他們裁軍自廢武功,曹丕和劉備肯定不介意在他屍體上踩一腳,所以孫權為此茶不思飯不想的,同樣也不再關注外部事務。


    自古以來,當國家陷入財政困境時,一般都會選擇加稅來走出當前困境,可現在的情況不允許孫權這樣做,因為江東的賦稅本來就沉重,而凡事都怕對比,一旦再加稅恐怕會導致百姓大規模逃離,這樣的結果是孫權無法接受的。


    直到現在,孫權才後知後覺的發現,東吳經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季漢綁架了,魏延用心之險惡讓他後怕不已。


    既然不能加稅,又要走出當前的財政困境,那就隻能效仿季漢進行改革以走出當前的困境,很快孫權就想到一個解決辦法——鑄大錢。


    孫權也是果決之人,在想到辦法後就立即召集群臣議事,並將試圖進行幣製改革,鑄大錢以解當前財政困局的想法告知了眾人。


    不過讓孫權意外的是,除了諸葛瑾反對,嚴畯欲言又止外其他人皆默不作聲,都以沉默來迴應孫權的新政。


    大錢會帶來怎樣的危害,能走到今天這種地位的東吳重臣們一清二楚,但他們不會製止,也不能製止。


    劉備對東吳的經濟封鎖,已經影響到東吳的方方麵麵,包括但不限於軍事、民生、經濟、政治等方麵,這就意味著他們若沒有應對方法,不出三年,東吳將沒有錢糧來維持近十萬大軍,沒有錢糧來給官吏們發工資。


    所以,盡管以東吳的情況鑄造大錢百害而無一利,但他們也不得不飲鴆止渴,現在死和將來有可能會死,是個人都知道怎樣選擇。


    見眾文武沉默,孫權直接理解為默認,至於諸葛瑾的反對他視若無睹,於是讓顧雍、嚴峻、張昭等人負責鑄造大錢事宜,然後任命諸葛瑾為使者出使荊州,打算再做最後一番努力。


    對此諸葛瑾隻能長歎一聲,隨後領命退去,當初在夷陵離別時的寄語他終究沒能完成,他愧對於文長的信任,愧對於那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示之言呐!。


    後麵的事就很簡單了,恢複與東吳貿易之事被關羽、蔣琬、張鬆等人拒絕,並表示此乃劉備所下的命令,他們也無權更改,若孫權想要重開兩家貿易,可去成都找漢中王商討。


    在得到明確拒絕後,孫權立即命嚴畯等人開展鑄造工作,不知是為對抗季漢的經濟侵蝕,還是為了更好的搜刮民脂民膏,東吳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三種規格的大錢,用來對應季漢銀行所發行的金幣、銀幣。


    大泉係列的貨幣和五銖錢的兌換比例是字麵意思,即一枚大泉當千的錢幣,可在市場上可兌換一千枚足額的五銖錢,其餘的兩種兌換比例同樣如此。


    而這樣的大錢,就意味著隻要東吳的印鈔機開得夠快,民間的財富很快會被搜刮幹淨,以後導致物價飛漲,略微好轉的東吳經濟會直接崩潰。


    不過孫權不在乎,士族們也不在乎,在天下紛亂的幾十年裏,他們用這個方法不知道渡過多少次傾覆之危,其他的都是假的,唯有府庫裏的五銖錢才是真的。


    同時,孫權為了推動大泉係列貨幣快速普及,特意下發旨意,言明季漢銀行所發行的金幣、銀幣為非法貨幣禁止在市場上流通,若有違反者以投敵罪論處。


    不過為彰顯孫權仁德,東吳特地溢價二成收購金、銀幣,以此來減少士商們的損失,孫權的做法終於在江東挽迴了些許名聲,雖然看起來杯水車薪。


    而大泉係列貨幣一經推出,出乎預料到遭到所有人的哄搶,導致大量五銖錢、金幣、銀幣等貨幣充實了東吳府庫,讓孫權最近臉都笑爛了。


    然後孫權拿著金、銀幣找到北方商人,購買了大量的糧食、鐵礦石、水泥等急缺的戰略物資,這著實讓孫權緩了一口氣,總算將在懸崖邊上的東吳給拉了迴來。


    大泉係列貨幣無疑是一種禍國殃民,百害而無一利的玩意兒,它們遭到百姓們哄搶的原因不在錢幣於本身,也不在於東吳,而在隔壁的季漢。


    季漢的幣製深化改革,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統一了轄區內紛雜無序的貨幣,使物價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在持續兩年的北伐戰爭期間,荊州的糧價一直保持百餘錢一斛,隴西前線也才六百錢一斛不到,相比隴西曹軍千餘錢的物價何止低了一半。


    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隴西會戰每拖延一天,曹魏的勝率就越低,畢竟幾千裏的後勤補給線,會讓後方相對較便宜的糧價送上前線時翻上幾倍,而這是正常的商業活動所產生的附加值,就算喜斬運糧官的曹操也無可奈何。


    其二,為大規模的商業行為提供了便利。


    自劉備在魏延的建議下,將糧食的收售權,鐵、鹽、酒、糖等商品等收為官營後,季漢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采用大宗交易的模式來進行交易,一般商品交易規模都能達到幾十,上百噸,尤其是在糧食後和鐵礦石方麵更為明顯。


    前者不必多說,而大宗鐵礦石交易的出現,則是因為在漢中陽平關一帶又發現一座小型鐵礦,而此鐵礦並未由官府直營,而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開采權交給中標的南郡馬氏,就是馬良、馬謖的家族來自主開采。


    不過馬氏雖然有開采權,但並沒有自主銷售權,季漢官方會以昨日市場價的八成收購鐵礦石,以完成鐵礦石的大宗交易。


    魏延這種有違鹽鐵官營初衷的政策,不過是為了探索私營企業在大漢落地生根的可能性,畢竟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進步最終的結局無外乎是腐蝕,衰落,崩塌。


    所以探索企業私營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會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始終保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相對公平。


    言歸正傳


    在大宗交易模式下,成本相較普通交易會便宜許多,自然商業活動產生的附加值就越低,從而使商品的整體零售價降低,所以大宗交易對抑製物價的上漲非常有效。


    不過在此交易模式下,使用五銖錢交易就無比麻煩,這種動輒上億錢,甚至是十幾億錢的交易讓士商們苦不堪言,出門做生意總不可能帶上這麽多錢吧,所以就衍生出以聲譽或第三方擔保製度。


    不過這種擔保製度,會扼殺小商人、小作坊的出現,畢竟涉及上億錢的交易,不可能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這無疑對季漢的經濟繁榮造成極大的阻礙。


    因此,當大漢第一銀行推出由存量稀少的金、銀等金屬製成的貨幣後,大受三國士族、商人、百姓們的喜愛,甚至在西域諸國已經出現正麵印有[大漢銀行],背麵印有[益州督造]字樣的貨幣,可見季漢貨幣政策的成功。


    其三,對曹魏、東吳的經濟的進行侵蝕,前者因為地域大,人口眾多,需求旺盛所以不明顯,但後者地域小,人口少,和季漢斷絕往來的苦果已經漸顯。


    [關於貨幣這裏不再展開談,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貨幣論》《貨幣戰爭》《偉大的博弈》等書]


    季漢的幣製改革成功,讓江東士民誤以為東吳模仿季漢進行貨幣改革同樣會取得成功,所以對大泉係列貨幣充滿了信心。


    再加上孫權溢價兩成兌換,這種送錢行為哪去找啊,要知道當初季漢兌換現有貨幣時,一般都是折價兌換,根本就沒聽說過還有溢價兌換這種事。


    因此,大部分人一邊高唿孫權仁德,一邊拿出家中的貨幣換取大泉係列貨幣,隻有少部分人在冷眼旁觀,眼中的嘲諷以及歎息之色難以掩蓋。


    季漢敢這麽玩是建立在糧食正向的增長率上,就連前幾年的災年都能保持正增長,可見在均田地的政策下,在配合曲轅犁、農家肥的相助下,百姓們暴發出來的能量有多大。


    再加上還有蔗糖、海鹽等硬通貨為季漢的貨幣政策做後盾,所以根本不怕出現擠兌,以及有錢買不到糧食等現象,所以季漢的貨幣改革不可能出現問題。


    但是你東吳有什麽?


    糧食前年才自給自足,今年因為戰爭的緣故還要依賴進口,要不是靠北方商人走私,恐怕東吳今年要饑一頓飽一頓的等到秋收。


    甘蔗原本在會稽、廬陵、南海三郡有種植條件的,隻不過季漢對甘蔗種子把控得太死,讓他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連這三地都丟了,種植甘蔗製取蔗糖更是無稽之談。


    海鹽雖然東吳能製取,但賣給誰呢?。


    自從溝灘法製取海鹽的技術出現,不管是北方的曹魏,還是東方的東吳,以及發明者季漢都已經擺脫缺鹽的困境,甚至都開始出口賺取利潤了。


    季漢的出口方向是西邊,通過商隊運往西域、中亞,或者同周邊的羌、戎、匈奴等異族展開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換取極其稀缺的戰馬、牛羊等牲畜。


    曹魏的出口方向則是北邊,通過邊境互市同烏桓、匈奴、鮮卑等異族交易,同樣換取戰馬、牛羊等戰略物資。


    至於會不會強大異族,這一點季漢和曹魏都沒考慮過,這些異族不都是經驗寶寶麽,就算強壯一點也還不是寶寶一個,漢以強亡不是沒道理的。


    而東吳的海鹽賣給誰呢,周邊又沒有缺鹽的胡人,內需又挖掘到極限,所以最後隻能以市場價賣給季漢和曹魏。


    可這樣一來就出現非常尷尬的情況,東吳賺的都是辛苦錢,而季漢和曹魏賣給異族卻能賺幾倍,相當於一釜鹽東吳隻賺兩成,季漢和曹魏卻能賺兩三倍或者五六倍,這種貿易差隻會讓東吳越來越弱。


    如今在糧食、蔗糖、海鹽等方麵獲利都不及季漢十之一二,那孫權有什麽資本模仿季漢進行幣製改革呢,要知道所有改革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


    所以,東吳模仿季漢的幣製改革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而當出現經濟危急時就是東吳崩潰之時。


    不過出現這種情況還早,可以先讓子彈飛一會兒,屆時隻需要一場小小的失敗,將會為這場失敗的改革,或者是東吳畫上句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