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科舉的施行方式


    六月初


    劉備任命王甫為南郡太守,以恢複受到戰爭創傷的南郡地區,同時受南陽太守、征北大將軍關羽的節製,不過考慮到關羽有過前車之鑒,在非軍事的人事任免上被稍微限製了一下,需交由荊州州牧府審核後才能在各郡縣施行。


    任命先一步返迴的劉循,在通城打了兩年醬油的吳班,分別為南鄉令、順陽令,防備曹軍南下或者西進,保護在武關駐守吳懿所部的安全,守護武關道的安全,歸上庸總督龐統節製。


    至於在兩地起義投漢的南鄉太守傅方,荊州刺史胡修兩人也被劉備委以重任,前者為蜀郡太守,後者為成都太守。


    不要以為從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太守和刺史,到如今的隻有治民權的太守,就以為劉備是在刻意打壓他們,要知道前者為季漢的政治中心,後者為季漢的經濟中心。


    就單單從劉備的安排看,他們倆人已經被樹立典型,進入中央被重用不過是早晚的事,他倆高興還來不及,又怎會心生怨懟呢。


    而將劉循和吳班放在這裏,也是有法正的考量,如今曹魏在西線修築了堅固的防線,漢軍難以從渭水、蕭關等地攻入漢中,而散關外陳倉是夏侯淵的中軍所在地,屯駐身經百戰的曹軍精銳超過三萬,非五萬漢軍不可破。


    就如當初漢中之戰一樣,崎嶇難行的道路,秦嶺內部多變的氣候條件會讓後勤直接爛掉,很難支持季漢從陳倉道大規模進軍。


    綜合下來,關中四關潼關、蕭關、散關皆不可通行,現在隻剩下武關還有點機會,所以武關道在此刻就顯得十分重要,讓漢室宗親出身的劉循,外戚出身的吳班守武關道後路將萬無一失,更何況吳懿是吳班的兄長。


    至於南陽西部均縣、順陽、南陽一帶戰事的統籌工作,則交給上庸總督龐統,雖然他在此戰中名聲不顯,表現得中規中矩,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誰也不能否認龐統的能力。


    同時為保障荊州安全,避免潘濬、樊友之類的事再發生,劉備將鄧賢調離龐統麾下,前往夷陵、宜都駐守,並由江州行營節製(張飛所部),軍事上不再由荊州節製。


    至於像李恢、鄧芝、霍峻等人已領兵返迴漢中,並在官職上都得到了晉升,而後繼續在黃忠帳下聽令,一邊修繕、拓寬漢中四道,一邊防備關中曹軍可能發起的偷襲。


    在東線


    劉備首先將趙雲從州陵前線撤迴,在從其麾下遴選幾千精銳後原地將大軍解散、遣返,畢竟趙雲所部從西線戰場一路打到東線戰場轉戰近萬裏,雖然勝利一直常伴他們左右,但也抵不住將士們思鄉心切啊。


    考慮到他們不是職業軍人,解散了非但沒任何影響,反而能交給地方擁兵自重的風險,促使地方生育、經濟、治安等指數上升,可謂是一舉多得。


    劉備索性大手一揮,直接解散大軍讓他們迴家去生孩子去,季漢人口終究還是太少了。


    在遣散州陵之兵後,劉備又從廬陵調迴輔匡任命他為巴陵令,率領曾由李嚴從曹軍俘虜中整編的萬餘大軍駐守巴陵,一邊在洞庭湖督造造船廠,一邊防備東吳溯長江而上,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但不得不防。


    至於荊州州牧府,劉備還是沒能定下主政人員,而是讓張鬆、蔣琬兩人共掌荊州事務,反正荊州已經走上正規,按照規章製度來短時間內出不了大問題,等返迴成都後再和諸葛亮、魏延商量商量荊州主政人員就行。


    ……


    隨著季漢主動撤退,在揚州的防禦壓力大減,再加上有贛水、閩江等有利地勢可依托,倘若繼續在廬陵郡、會稽郡南部屯駐大軍就變得十分冗餘,也會造成無謂的軍備競賽,這對季漢接下來以發展自身為主的政治理念不符。


    所以劉備同樣遴選精銳,而後遣散所有民兵、老弱、民夫,並任命王芝總督揚州兩郡兵事,偏將軍士徽為廬陵太守,討夷將軍劉封為會稽郡太守兼任會稽郡總督,皆受安南將軍王芝的節製。


    隨著劉禪逐漸長大,前幾年存在的繼任者威脅被消弭一空,再加上季漢缺少人才來治理地方,所以被閑置已久的劉封才得以被劉備委以重任,畢竟再怎麽說劉封他也姓劉啊。


    同時,劉備將閩江前線的神策軍調迴,被一分為二的神策軍重新集結並在宜春駐守,時刻威脅著豫章郡的側翼,讓東吳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南下開啟戰端。


    至於神策軍的指揮權,劉備思索再三後想到個很巧妙的法子,在平日裏由關羽節製,在戰時由蔣琬節製,這樣一來既能保持劉備對神策軍的掌控,也能讓東部戰線高枕無憂,可謂一舉多得。


    至於閩江前線的費觀、王平二人,前者返迴交州總督交州七郡兵事,後者則返迴南中,並在馬良的幫助下征召南蠻,負責組建大漢第四支職業化軍隊——無當飛軍。


    後者沒啥可說的,征召南蠻組建無當飛軍是早就商量好的,隻不過被東進戰事耽擱了而已,至於前者別看總督交州七郡兵事就以為權利很大,其實就和王芝、龐統他們差不了多少。


    交州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還不到長沙郡的一半,相應的兵力就不多,再加上沙檮、劉封等人先後領兵離去,導致整個交州兵力也才三萬出頭,這還是把鄧方的一萬海軍加上才有的,所以嚴格的講,偌大的交州隻有兩萬兵馬。


    不過這也正常,隨著廬陵、會稽郡先後被拿下,交州已經成為季漢的腹地,不會直麵大漢內部的軍事威脅,而交州所麵臨的軍事威脅隻有安南山脈西側的扶南國,以及交州內部士族問題。


    外部威脅有安南山脈,以及朱崖郡的海軍阻擋,以扶南國的蝦兵蟹將根本沒啥威脅,而處理士家問題基本以懷柔為主,所以兩萬人綽綽有餘。


    而且仆水上遊經過近一年的開拓已經能正常通行小舟,目前馬良正在抓緊時間繼續拓寬、加深,同時他還利用黑火藥,打算沿河開拓一條陸路出來,用來加強益、交兩州的聯係,畢竟中南半島的誘惑太大了,季漢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手。


    ……


    六月初


    在劉備布置完荊、揚兩州事務後,帶著法正、陳到、李嚴、牽昭等一眾文武踏上迴成都的路時,魏延也緊趕慢趕抵達了成都,並在抵達成都的幾天後就迎來了兩個新的小生命誕生。


    甄宓產一子喚做安,張筱竹產一女喚做喜,魏延也真正做到了兒女雙全。


    在此之後,魏延先在家裏和張琪瑛膩歪了一段時間,嚴格貫徹自己所主張的鼓勵生育政策,打算為季漢百姓做出表率。


    不過快樂的時光往往總是短暫的,積壓下來的政務必須要人去處理,糜竺和董和已經催促過好幾次了,無奈之下,魏延隻能依依不舍的和夫人們道別,迴到官邸和他們一起處理政務,同時也在思考舉辦第一次科舉事宜。


    第一次科舉考試雖然倉促,但必須把大致框架搭建起來,未來在主體框架上添磚加瓦才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首先是取士問題,作為現代來客的魏延清楚的知道,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所以不能像後世的大清一樣,八股文大行其道,扼殺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因此由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理念已經不符合時宜。


    當然,這裏並不是抨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因為此時的儒家還不是後世那樣,它摻雜了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學說的思想,很好的體現了儒家兼並與發展的特性。


    而其提出的大一統的理論,成為兩千多年來華夏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它有效的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自始至終的讓華夏成為一個整體,妄圖割裂華夏者皆被掃進垃圾堆。


    所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是說要消滅所有學說,而是要兼並在儒家學說中,以達到博眾家之所長,集群英之薈萃的目的來使儒家學說不斷進步,始終領先其他學說。


    但思想是由人來傳遞的,不可能沒有變化,每個人對儒家都有獨到的見解,都有自己所秉持、所堅持的思想理念,久而久之,儒家學說就變成後世那種暮氣沉沉、蠅營狗苟的模樣。


    但社會能否進步,單憑儒家是永遠也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讓學科多元化勢在必行,不過考慮到一次下藥太猛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魏延就退了一步,提出三科取士的指導方針。


    三科取士,即文科,兵科,工科三科。


    文科,取上能治國安邦,下能平蠻治荒的士子,履職範圍非常寬泛,上到朝中的三公九卿,下至鄉鎮的書佐小吏,政務、稅務、教育等部門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因為沒有規定取士範圍,所以文科取士的範圍很廣,像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道家、陰陽家等學說的士子都能參與其中。


    不管你是想走仕途為官,還是想弘揚學說來大興教育,或者想憑借一張嘴來為國家謀取利益,反正隻要你有本事,季漢都能以高官厚祿待之。


    兵科,顧名思義,就是能取衝鋒險陣的戰將,能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將,或者是決勝於千裏之外的謀臣,主要履職範圍為征伐、教育這一塊。


    目前兵科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取以行軍布陣,出謀劃策見長的指揮帥才,一個是取勇武過人的將才。


    不過相較於後者,前者的要求無疑要嚴格許多,必須先要走到文科的殿試,才有資格去考取兵科指揮係,從而走向戰場領兵作戰。


    畢竟古往今來隻要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哪個不是讀過浩如煙海的兵書,僅憑經驗作戰是走不遠的,就連關二爺不也時常溫習《春秋》來提升自己麽。


    工科,即自然科學,這個分類就太大了,除了有墨家、農家、雜家等士子參與其中外,還會有很多有一技之長的匠人會參與其中,對文化要求說高也不高,說不高也挺高的,畢竟馬車和汽車都屬於工科範疇的成果。


    不過履職範圍和前兩者相比肯定大有不如,隻能集中在工部、少府,以及教育上,很難走出這個小圈子。


    而對於三科取士的方式,魏延在同糜竺、董和商議過後,決定將以後才推出的院試加入其中,畢竟季漢還是有幾所綜合性大學的,雖然他們早就被內定了,但再考一次好像也無傷大雅,更何況提前讓學院體係加入科舉體係,會極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而院試則會分為兩種,一種為少學院試,一種為大學院試。


    前者為科舉入門考試,隻有通過了少學院試才有資格參加未來舉行的科舉製,以及參加接下來的大學入學考試,考不過就留級,直到十六歲仍未成功被退學為止。


    而大學院試就簡單得多了,優異者將同士族推薦的茂才、孝廉一樣直接參加郡試,不用從鄉試、縣試一步步爬上來,這樣可節約時間成本,也降低了競爭壓力,畢竟卷王無處不在。


    至於沒有通過院試的學子也不用著急,對自己有信心的,可在當地報名參加縣試,一步步從最底層爬上來強勢打臉,上演一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戲碼。


    對自己沒信心的,可選擇繼續在大學深造,或者來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接受縣府的征辟從事書佐小吏的工作,一步步積累經驗來個大器晚成。


    魏延的意思很明確,隻要你進入大學,不管將來從政也好,從軍也罷,從事科學研發也行,甚至找不到出路朝廷還包分配,反正隻要伱肯上進怎麽都能找到出路。


    畢竟在這個時代,能識文認字就算得上學問高深了,更何況從大學裏出來的學子呢。


    ……


    當確定取士範圍後,魏延立即任命許靖、董和、糜竺為文科命題人,並從經義、治國、安民、律法等方麵入手,由淺至深的將難度逐漸加深,以配合院試、縣試、郡試等不同等級的考試難度。


    魏延則負責工科命題,命題範圍主要集中在農業工具的改良,種子的培育、鋼鐵冶煉技術的提升改良,自然界運轉的規律等,多以實踐為主文化知識為輔。


    科學嘛,實踐出真知。


    至於兵科,魏延罕見的沒有動手出題,雖然他征戰近十年,早就不是當年在雒縣輕兵冒進的他,但兵科指揮係的命題肯定是要引經據典的,引用過往的經典戰例讓他們來論述,從而尋找良將之才,而引經據典恰恰是魏延的弱項。


    另外兵科指揮係要等文科殿試結束後才會開始,估計都要到明年年中去了,屆時讓諸葛亮、法正他們這些熟讀經典之人來命題豈不美哉,自己何必操這個空心呢。


    至於兵科的猛將係,魏延都懶得出題,能認識字固然是好,不認識也不要緊,隻要能聽懂最基礎軍令就行。


    ……


    考慮馬上就要舉行科舉了,而科舉相關的官員,考試場所,考生臨時居住地等都沒有開始籌備,而且第一次科舉魏延也沒啥經驗可借鑒,他也不敢直接下放到地方,畢竟華夏是講究人情世故的社會,將權利下放很容易出現試卷泄露,徇私舞弊之類的事,這違背了科舉製的初衷。


    所以,為了保障科舉公平、公正、公開順利的進行下去,魏延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打算調兵前往各郡縣,並在城外修建一座軍營用於專門用於科舉考試,這樣就能杜絕作弊的情況發生,也便於管理避免考題泄露。


    不過調兵一事茲事體大,更何況涉及荊、益、交、涼等三十多個郡,幾百個縣的調動,要是沒劉備點頭同意,就是給魏延一萬個膽子也不敢啊。


    既然科舉之事已有腹稿,魏延也就將注意力移開,將目光轉移到涼州羌胡問題上,隨後他一遍查閱當年涼州三明滅羌的作戰方式,行軍路線等。


    同時,魏延也拜訪了很多來自涼州的官吏、士商、百姓,從他們口中了解涼州氣候、地理等環境因素,再配合斥候收集來的羌胡部落的分布情況,從而製定新一輪的滅羌戰略。


    不過情報收集得越多,魏延臉色就越不好看,羌胡騎兵的戰鬥力魏延反而不擔心,因為他們缺乏統一調度,不具備大規模集團作戰的條件,在正麵對壘中隨便找個人都能完虐他們。


    可涼州惡劣的氣候、地理條件才是最大的敵人,還有道路崎嶇補給損耗驚人,能送讓前線的補給基本十不存一,所以滅羌之戰就是打的國力,也難怪涼州問題才是大漢傾覆的罪魁禍首。


    不過這對魏延來講還是能找到辦法克服的,天氣寒冷可以使用棉衣、棉被來抵禦,缺乏後勤補給可以使用壓縮軍糧來代替,反正涼州羌胡他滅定了,誰來都攔不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