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大戰畢


    五月初


    魏延和糜芳乘斥候小舟從江陵返迴成都,而荊州戰後事宜全由劉備和法正等人處理,不過劉備估計也呆不了多久,畢竟作為漢中王一直呆在荊州成何體統。


    不過劉備離開必定帶上法正,再加上諸葛亮另有他用,恐怕短時間內也不會返迴荊州,所以讓誰來主政荊州這個問題,讓劉備苦惱了很久,特別是襄樊之戰中將關羽的缺點暴露無疑。


    在整個東進戰略中,荊州應該隻有傅士仁投降,畢竟有魏延、諸葛亮的刻意打壓,再加上糜芳的循循誘導,不反叛才不正常。


    可樊友棄城而逃,潘濬反叛投吳才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前者就不多說了,反正人都死了說再多也沒用,而後者才是問題所在。


    潘濬能文能武,是荊州別駕蔣琬的表弟,其先事劉表,後隨劉琦投降劉備,遂被任命為中郎將,在劉備離開荊州時,本想將潘濬劃在諸葛亮麾下的,不過考慮到其表兄蔣琬,於是就將潘濬留在關羽帳下聽令。


    劉備做得有問題嘛?


    完全沒問題啊!


    可問題就出在關羽身上,關羽的傲天下皆知,兩人不知怎麽的就突生間隙,然後被關羽斥責一頓扔在夷陵養老去了。


    要知道荊、益二州均在季漢手中,那地勢險要的夷陵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而潘濬這個夷陵令就變得可有可無,對於一個有大誌向的人來講,虛度光陰是可怕的,是難以接受的,這也為他投降東吳埋下伏筆。


    戰後,蔣琬親自為潘濬叛漢投吳一事向劉備請罪,不過知道問題所在的劉備並未怪罪蔣琬,還讓蔣琬寫信替他給關羽向潘濬道歉,讓他不要感到愧疚,這是他這個做兄長的不對。


    當然了,劉備這種行為是在大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一種禮賢下士、寬厚待人用來收買人心的方法罷了,若荊州丟了,關羽死了,恐怕蔣琬也會受到牽連。


    盡管關羽性格上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劉備依舊沒有將關羽調離荊州的打算,不是劉備不想,而是他不能。


    因為荊州或者說南郡對季漢而言太過重要,所以隻能讓絕對信任的人來坐鎮,就目前而言劉備絕對信任的人隻有關羽和張飛二人,其他人都有可能投降,再加上張飛有守徐州的前車之鑒,所以有且隻能讓關羽來。


    愁啊!!


    五月中旬


    本該隨曹操而去的夏侯惇,因在荊州修養一年的關係,身體反而越來越好,看起來再堅持個幾年問題不大,不知道這對季漢是好還是壞。


    不過這都不重要,因為他和於禁正一起在法正的帶領下,前往當陽和曹仁一聚,協商交換人質的具體事宜。


    而王甫則化身使者,攜帶劉備親筆信先入宛城,分別勸服了起義軍領袖侯音,士民領袖衛開,南陽太守東裏袞等人,他們願意帶領宛城士民南下長沙安家。


    不願意也不行啊,曹魏可是出了名的殘暴不仁,因為他們在南陽起義導致襄陽之戰失敗,不用想也知道事後會迎來怎樣的大清算,而且有很大大概率是屠城,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而且除了曹魏的壓力外,劉備所承諾的土地也是讓他們願意遷移季漢的重要原因,畢竟誰願意留在南陽繼續給士族為奴為仆,繼續交苛捐雜稅,繼續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呢。


    荊南的過得什麽日子,他們早就通過親屬,以及季漢的刻意宣傳下了解得一清二楚,如今天賜良機他們又怎會拒絕。


    不過可惜的是,按照雙方約定隻能遷走宛城城內之人,至於其它地方的人一概不許離開,畢竟真敞開口子讓季漢來,恐怕要不了一個月南陽郡就會被搬空。


    緊接著王甫來到新野,麵見鄧氏當代家主鄧舉,鄧舉先是看完劉備的信,然後再聽完王甫敘說遷往不同地方的補償後,很快便下定決心舉家遷移,離開祖祖輩輩生存的南陽。


    鄧舉決定離開南陽,除了魏延和劉備討論的那些原因外,季漢發展勢頭越來越好,越來越有中興之象,打算做政治投資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鄧氏在漢安帝劉祜時期幾近覆滅,雖然在往後的百年間實力有所恢複,但也不複從前十之一二,再加上潁川士族的刻意打壓,南陽鄧氏衰落似乎已成定局,為此鄧舉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如今劉備親自拋來橄欖枝,鄧舉怎能不心動,雖然條件是搬離世代居住的南陽,拋棄祖宗積攢下來的土地、財富、人脈等,但世界上哪有沒風險的投資。


    賭贏了,可讓家族恢複祖上榮光再昌盛兩百年;


    賭輸了,家族沉淪繼續蟄伏等待複興之機。


    鄧舉也不是畏首畏尾之人,何況家族又不會被滅族,怎麽看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於是當即表示願意舉族投靠劉備,驅除曹丕,複我漢室。


    不過魏延提供的三個選擇讓鄧舉躊躇不已,荊州、南中、涼州三個選項,基本決定了鄧氏未來的發展方向。


    選擇荊州,就相當於選擇繼續走政治方向,雖然沒有讓他們直接進入政務體係,但教育體係的重要程度作為經義傳家的鄧氏自然很清楚,像什麽權利、財富都是過眼雲煙,隻有知識才能保證家族傳承千年不滅。


    ……


    選擇南中,就相當於選擇商賈之道,雖然季漢的商人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有些不一樣,畢竟沒有哪個政權會為商人立法,都是沒錢了直接割韭菜,不過在鄧賢心裏士工農商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一時間很難扭轉過來。


    其實無怪鄧賢會這麽想,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裏,商人基本都是在高賣低買賺取中間差價,而商人為了賺取高額差價往往變得奸黠狡詐,讓商人之名在百姓口口相傳下變得惡劣無比。


    尤其是在糧食方麵,每逢災年商人們必定囤積居奇,致使民不聊生,所以不僅僅是百姓,就連統治階級的士人也非常厭棄,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簡而言之


    古代的商業行為,大多本身是不創造直接價值的,隻是利用地域的差異性、閉塞性來賺取差價,而且商人又不是慈善家,往往都會利用此機會來賺取大量財富,這對國家、對百姓都是一種傷害。


    但季漢的商業行為不一想,自從魏延下發限糧令,並以糧食為錨定來規定物價後,季漢大部分的糧食交易都被收迴官營,大宗交易皆由各地府衙負責,隻有小部分糧食在百姓、在商人之間流通,而這一小部分對時常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加上工匠待遇的提高,鼓勵發明創造,並嚴厲打擊豪強、士商巧取豪奪工匠們發明創造成果的行為,讓季漢迎來了技術大爆發,不過技術要想應用到實際中來惠及百姓,就必須讓大量資本參與進來分蛋糕,這樣才能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畢竟作為現代人的魏延,對技術與資本的競爭與合作關係,還是有所了解的。


    如此一來,季漢的商業已經不像傳統商業那樣,它已經加入到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列中來,而且每年繳納數額不菲的賦稅,讓季漢減免口賦、廢除苛捐雜稅、建立職業化軍隊,開發環境惡劣、渺無人煙的交州、涼州、南中等地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開發歸根結底需要錢,沒有錢,總不可能讓人喝西北風吧。


    魏延之前和諸葛亮、伊籍、糜竺等人做過預計,隻要能重新打通絲綢之路,開辟到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同西域諸國、中亞諸國、南亞諸國進行商業貿易,再輔以三成以上的商業賦稅,有大概率商業稅會超過農業稅。


    而這對一個農耕文明來講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也意味著在利益的推動下,大漢將提前近兩千年進入工業時代,而這也是魏延迫不及待的想結束中原戰事,將注意力集中在涼州、交州的原因。


    當然,要想大漢提前進入工業時代,那麽統治階級觀念就必須改變,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由儒家聖人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思想觀念。


    倘若這一點觀念不改變,工業化都是無稽之談,不過空中樓閣一場空罷了。


    所以在時代的浪潮下,再秉持著傳統觀念要不得啊。


    ……


    選擇涼州,其實也沒什麽可說的,就和現在的士族發展模式一模一樣,隻不過從適宜的南陽換到苦寒的涼州罷了,一樣的有土地,一樣有部曲和現在沒區別,而魏延將他放在涼州的意思,他心裏也很明白。


    不就是把他們樹立為典型,好將其他士族吸引到涼州來,從而使涼州逐漸繁榮,那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鄧氏,季漢是不可能讓他們吃虧,說不定他們鄧氏又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重現祖上榮光,於是鄧舉饒有興致的了解起來。


    對於鄧舉的詢問,王甫自然知無不言,尤其著重介紹了高粱和白酒,雖然目前兩者還沒應用到實際中,但能得到魏延重視的東西,肯定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倘若不信可以迴頭看看千金難得的蔗糖、白紙等物,以及運用廣泛的水泥,新式製鹽法下產量暴增的海鹽,在此戰中大放異彩的黑火藥,還有神秘的棉花等物,這些無一不證明了魏延的不凡。


    所以,魏延多次強調的高粱和白酒,肯定蘊含了巨大的利益,若鄧氏能摻一腳,恐怕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也正因如此,麵對魏延赤裸裸的誘惑在鄧氏內部產生了巨大的爭議,到底是維持現狀去涼州重新開辟新的格局,還是擁抱新政去荊州大興教育,這對鄧氏而言無疑是艱難的選擇。


    最終鄧舉還是沒下定決心,打算先舉族南遷南郡落腳,然後再詢問在漢中的鄧芝後再做決定,畢竟他在季漢軍、政兩個方麵上活躍了七八年,肯定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消息。


    就這樣鄧氏千餘人一邊收拾行囊,一邊等待宛城士民南下,然後一起前往季漢定局。


    而在漢中的鄧芝也得到劉備的知會,也清楚魏延給出三個選擇的事,於是鄧芝想都沒想就立即派出親信順漢水而下傳話,讓族人們千萬不要被南中、涼州的利益所蒙蔽雙眼,擁抱新政,投身到教育事業中才是鄧氏最佳的選擇,而且沒有之一!。


    ……


    六月初


    夏侯惇、於禁等人率先返迴樊城,與曹仁、曹休、曹真,以及他們的兒女們團聚,隻是沒想到隻闊別了短短一年時間,曹魏就已經換了新主人,真是命運無常啊。


    緊接著辦任務的遵守諾言,放被困宛城的兩萬士民離開,他們再和新野縣的鄧氏族人以及願意投奔劉備的百姓三萬人左右,在衛尉陳到的護衛下浩浩蕩蕩的南下荊州。


    對於劉備派出陳到來保護他們周全,鄧氏族人和百姓們無不感激涕零,玄德公還是一如既往地仁義啊,看來他們沒選錯人。


    至於在襄陽的關羽他們則要多等一段時間,至少要等大部分人過了當陽才會移交襄陽,要不然曹丕反悔了怎麽辦,十多年前的當陽長阪坡之敗可曆曆在目啊。


    ……


    在江東


    結束春耕的孫權越想越氣,越想越壓抑不住躁動的心,豫章一天不拿迴來他連覺都睡不安穩,更別說處理糜爛的江東民政,於是孫權趁魏延離開荊州,季漢與曹魏交換人質之際,打算盡起東吳之兵奪迴南昌城,奪迴豫章,以保江夏的安全。


    不過想法歸想法,殘酷的現實孫權必須先麵對,本次荊州之戰吳軍先在南昌、海昏損兵折將,後又在洞庭湖水戰上栽了一個大跟頭損失慘重,再加上交州、揚州其他戰場上的損失,當初的十餘萬大軍已去其五,根本無法對漢軍造成足夠大的威脅,從而迫使漢軍放棄豫章南退。


    但很快孫權就想到辦法,既然荊州可以抽調民兵參與戰事,那他為何不可呢,要知道江東可有百萬人口之多,那他征召十萬兵馬問題應該不大吧。


    於是孫權不顧諸葛瑾、嚴畯等文臣的勸阻,執意要趁著春耕結束這段空窗期,強征百姓用於豫章戰事。


    或許是地盤變小的原因,更或許是季漢的崛起已經威脅到江東集團的生存,所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孫權施行三丁抽一的政策就強征齊了五萬兵馬,以及由各大士族的奴仆、部曲組成的兩萬士族聯軍。


    不過和後者相比,前者恐怕連黃巾軍都不如,兵丁年齡十六到四十都有,至於兵戈甲胄那些就更別說了,人手能有一把兵器已經是孫權能做到的極限。


    畢竟大量土地的丟失,造成資源短缺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就算管仲、樂毅複生投吳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就這樣,孫權東拚西湊組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大軍,先不管大軍戰鬥力如何,就把這十多萬大軍往前線一擺,不管誰來恐怕都得掂量掂量。


    於是孫權先命大都督呂蒙、都督孫桓領兵萬餘駐守沙羨,憑借鐵鎖橫江、水寨等防禦工事同趙雲對峙,後命陸續陸遜率領餘下的兵馬前往海昏待命。


    緊接著再向顧雍、步騭、孫皎所部分別增兵五千人不等,並讓他們伺機對閩江、贛水之畔的漢軍發起進攻,以牽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為正麵主力拿下豫章郡創造戰機。


    本來孫權想親征南昌,以鼓舞前線將士士氣,這樣也好一鼓作氣拿下南昌城,奪迴被漢軍侵占的豫章郡,但被諸葛瑾、嚴畯、陸遜等人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給勸了下來,看來當年的合肥之敗還是沒能讓孫權清醒。


    見無法說服眾文武,孫權一臉遺憾的孫權讓嚴畯、張昭負責後勤補給,讓陸遜、蔣欽、韓當等人領重兵前往南昌前線作戰。


    東吳的動作很大,漢軍想不知道都難,不過王芝、輔匡二人除了在南昌、新淦等地固守外隻能向後方求援,畢竟漢軍滿打滿算才四萬左右,而吳軍卻有十餘萬,而且漢軍還是久經沙場民兵混編部隊,所以隻能固守待援。


    不過當吳軍兵臨城下時,輔匡看著士氣不高、軍容不整的吳軍心思一動,瞬間起了模仿張遼在合肥城下大破孫權的打算,不過在得知統兵之人乃陸遜等人後,隻能偃旗息鼓專心防守。


    孫權出兵豫章的消息在江陵中引起一陣波瀾,不過很快就平息了下來,因為這種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的作戰方式乃兵家大忌根本不可取,相信這一點他們不會看不明白。


    所以法正認為,孫權並不是真的想同季漢魚死網破,而是向劉備施壓的同時也表明態度,他們為了奪迴豫章可以做任何事,包括但不限於讓雙方陷入戰爭泥潭。


    孫權這種孤注一擲的行徑,讓劉備和法正倍感頭疼,他們有自己的發展規劃,不可能陪著孫權一同步入深淵,讓一旁的曹魏得利,於是在經過商量後,最後考慮到三個原因,劉備還是決定讓輔匡、王芝領軍退迴廬陵郡。


    其一,魏延提出的科舉製對季漢來說非常重要,幾乎可以一掃季漢現在麵臨的所有問題,讓季漢走上快速發展階段,所以他們必須抓緊時間完善並推出,這可是關乎複興、再造大漢的大事。


    其二,新得的涼州、交州等地急需他們開發,他們不可能再將目光聚焦於中原戰事上,更何況為開發涼州還會發起新的滅羌之戰,為重開絲綢之路還要打通西域、中亞諸國,為開拓海上絲綢之路還需調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可沒時間陪孫權徒耗日月。


    其三,樊友棄城而走、潘濬投降導致江夏未按計劃拿下,致使豫章郡形成一個突出部,會同時受到來自艾縣、海昏、臨汝等三個方向的進攻,再加上廬陵、會稽也會受到江東腹地的攻擊,這樣一來漢軍在揚州的戰線就拉的太長於防守不利。


    倘若一定要保住豫章,法正曾粗略的估算過,至少要在南昌、新淦二地屯駐五萬以上的兵力才能防守得住,若再加上廬陵、會稽、交州等地的駐軍,這樣漢軍在東線至少要十萬大軍才能完成布防。


    十萬兵馬季漢雖然拿得出,但完全沒必要,還不如收縮防線守住現在的成果,安心發展內部,早日打通絲綢之路,汲取外部財富壯大己身。


    達成一致意見的文武,很快遣使聯係孫權,並表示漢軍會盡快撤出豫章,但東吳擄走公安士民、劉循等人必須立刻歸還,而且必須讓呂蒙親自道歉,這是他們不可動搖的底線。


    對於劉備的提議,孫權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自家什麽情況他清楚得很,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想打,一旦在南昌被漢軍拖住,東吳甚至都不需要他人來攻,自己就會自行崩潰,畢竟三丁抽一,不可持久啊。


    不過在使者離開前,孫權多次強調不準擄掠江東士民,否則別怪他們不客氣。


    這一點使者自然滿口答應,表示不會帶走任何一個江東士民,他們乃王師以道德著稱天下,不是殘暴的殘暴,又怎麽會無故擄走士民呢。


    不過這些話聽聽就行,戶籍冊上標注的百姓他們是不能動,但被士族隱匿的百姓和流民就連江東自己都沒個具體數字,怎麽可能阻止得了漢軍遷移呢,最後還不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不過隻要能拿迴豫章郡,損失這點被藏匿的人口孫權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這些人在士族手裏和在劉備手裏差別也不大,而且還能削弱江東士族的力量,這樣一想完全是雙贏的局麵啊。


    就這樣在南昌問題上,在孫權的逼迫下,劉備有意的退讓下,以漢軍全部退守廬陵郡,豫章郡重新迴到東吳的懷抱結束。


    隨著漢、魏、吳三方先後敲定和平協議,持續兩年有餘北伐、東進的大戰正式落下帷幕,三國紛紛刀槍入庫,遣散兵丁民夫,開始進入內部發展、休養生息階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