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察舉製版科舉製


    科舉製度,一種始於隋,盛於唐宋,終於清的選官製度,它也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科舉製的出現,它打破了士族對知識、人才的壟斷,使封建王朝能吸收大量出身中下層的人進入統治階級,不斷的為王朝注進新鮮血液,而這對一個王朝是否能延續是十分重要的,畢竟一潭死水是沒有未來的。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在宋代以後,隨著封建專製的發展,科舉製消極的一麵被無限放大,士大夫階層知識固化,導致文化創造能力每況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舉個栗子


    在科舉製最繁榮的大唐,科舉考試就有:


    秀才、俊士、進士、明經(通曉經學)、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等十數科目不能,考核內容也橫跨多個領域。


    可到宋朝,尤其是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他取消詩賦、帖經、墨義等科目,隻以經義、論、策等科目取士。


    至於最後的清王朝,幹脆搞成了八股文,這無疑扼殺了文化的創造性。


    這也是為何時間越往前推,華夏文明就越璀璨,名篇絕句層出不窮,文人騷客絡繹不絕,而到清朝後隻剩大貓小貓兩三隻,不是人變笨了,而是戴在頭上的枷鎖越來越重,直至將思想禁錮。


    言歸正傳


    不管科舉製未來如何,但在科舉製最開始的幾百年裏,它無疑是最完美的選官製度沒有之一,而且不要忘了,科舉製是經過上千年的沉澱才逐步完善的,但魏延拿出來的可是借鑒了現代教育,所以會少走很多很多的彎路。


    就譬如科舉製最重要的一項改革糊名法,最開始的科舉製是沒有糊名法的,直到武則天時期才被推出,而沒有糊名的科舉,隻能說懂得都懂。


    “主公,伴隨大漢幾百年的察舉製如今已被各大士族把控,鄉裏推薦的茂才,官吏推薦的孝廉已不再是武帝時期那樣,不論出身,不論社會地位,一心為國家選出優秀賢良之人的製度,而是成了士族為家族謀利的工具。


    這一點,主公您從涿縣一路走來應該深有感觸,不然像主公這樣有大誌向的人,又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


    由此可見,出身的高低已經大於自身的能力,這種腐朽的察舉製隻能造就腐朽的王朝,致使吏治敗壞,民不聊生,才讓綿延四百年的大漢走到如今這一步田地。


    對於察舉製的弊端,曹魏一幹文武恐怕看得很明白,所以陳群等人才會推出九品中正製,為曹魏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完成篡漢稱帝之舉。


    不得不承認,在吏治改革上曹丕已經走在我們前麵了。”


    任何完美的製度,隻要由人來執行,最後都會演變成權貴爭權謀利的工具,察舉製如此,科舉製也是如此。


    “是啊,孤和雲長、翼德南征北戰數十年,剿滅叛亂數不勝數,卻始終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身無寸功的士族子弟,卻能在家族庇佑下輕易走入朝堂議政。


    這天下何其不公!!”


    說到這裏,劉備就有數不盡的苦水要倒,他雖然不是士族,但好歹也是漢室宗親,而且在涿郡一帶也有些許名聲,要是放在漢武帝時期早他就被舉茂才、孝廉,或者廉吏了,若真如此,他也不至於顛沛流離幾十年。


    所以,劉備早就對腐朽的察舉製恨之入骨,要不是沒辦法他也不想用,如今看魏延的意思是要對選官製度動手了,這一點他當然樂意見到的。


    “察舉製的弊端,臣早在荊州為官時就察覺到了,所以一直在尋找破解之法,皇天不負有心人,臣在孝武皇帝提出的以教育為基礎的國策上,總結出一種新的選官製度——科舉製。”


    “科舉製?”


    劉備和法正對這個新名詞很感興趣,聽起來不明覺厲。


    “對,一種通過考試統一選拔人才的製度。


    在察舉製中,往往被舉薦為茂才、孝廉者,基本不會再進行考核就會去地方為官,其能力高低無從知曉,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地方的吏治混亂,致使民不聊生,對江山的穩固會造成重大影響。


    鑒於此,臣認為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變,在推選出來的人才中再進行一次考核,這樣就能輕易甄別誰是大才、誰是庸才,誰適合治民、誰適合治軍,這樣就能分配到合適他們的地方去曆練、成長,可杜絕出現德不配位,霍亂鄉裏的情況發生。


    而在推薦人才參與選拔上,臣也做出一些改變。


    天下能人何其多,倘若僅在茂才、孝廉中考核取士,恐怕會錯過很多閑人,這一點是缺少人才的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臣認為可讓治下村鎮的百姓們進行不記名投票,以推選出品德、才學兼備者數人,而後到縣府集中考核。


    至於考核的內容,不管是由當地的太守、縣令出題,還是由中樞統一出題都無傷大雅,而在考試期間為了公平公正,各地的監察使必須嚴格監督考試情況,嚴禁任何作弊行為,一經發現,證據確鑿者可發配南中。


    在學子完成作答後,在監察使監督下由佐官親自糊名,再由指定官吏進行閱卷,這樣一來,方可杜絕官員以權謀私,能最大程度保證考試的公平。


    最後取成績優異者數人,同茂才、孝廉一起前往郡城,參加由太守府組織的選拔考試,並重複上述的過程,最後取前三名入成都參加殿試,至於其他在郡試中成績優異者可接受征辟,作為地方主官的佐官鍛煉。


    而這些經過考試層層選出來的賢才都具備真材實學,可直接任免其去何處為官,殿試,不過是對他們去向的一場考核罷了。


    這樣一來,我等不但解決了我國人才匱乏問題,又不會讓有才能之人鬱鬱不得誌,同時也給天下百姓指明了一條出路,一條改變命運的出路,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了,為吸納大漢其餘諸州的寒門子弟來投,允許士子向府衙自薦,隻要能識文認字就可在此縣參與縣試,如此一來天下英雄皆入主公彀中矣。


    不知主公和孝直,你們怎樣看待科舉製的。”


    很明顯,魏延提出的科舉製並非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根據大漢現有的情況在鄉試、縣試、郡試以及殿試的基礎上改革而來的,畢竟以現階段的教育普及度,這種由百姓不記名推薦人才的製度完全夠用了。


    倘若有一天教育普及了,再來改良科舉製也不遲,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而這樣的科舉製,也能兼顧士族利益,降低士族對於科舉製的抵觸,畢竟由士族舉薦的茂才、孝廉等,他們會直接參加能被授予官職的郡試,這和原本的察舉製相差不大,隻不過多了一道考核而已。


    “妙啊!!”


    劉備撫掌大歎,對魏延口中的科舉製不乏溢美之詞,雖然看起來和察舉製差別不大,但往往就是這一點改變,就足以讓季漢改變人才缺乏的現狀。


    而且在九品中正製下,那些被曹魏區別苛責對待的寒門士子,他們會做何選擇呢,或許在沒得選的時候他們會默默承受,但在有的選選的情況下,他們會忍受這種區別對待麽?。


    老話說得好,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


    帶著複興家族、重振祖上榮光任務的寒門士子,他們往往會養成堅韌不屈的性格,在麵對逆境時往往能比出身大士族的子弟做得更好更優秀,就比如程昱這類的謀士。


    “文長,你先改良造紙術,再發明活字印刷術,而後大興官學普及教育,依在下之見,你口中的科舉製恐怕不會這樣簡單吧。”


    法正先是高興,而後又聯想到這十年來魏延不遺餘力的推動教育普及,為此還不遠千裏去長安帶迴蔡琰,單從這一點看科舉製都不會這樣簡單。


    “沒錯,眼下的科舉製隻是一個過渡,真正的科舉是不會存在由百姓、士族推薦人來參與科舉的,因為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太大,久而久之就會被士族侵蝕,又變成如今的模樣。


    所以,真正的科舉製是憑借自身能力,一步步從院試、縣試、郡試、殿試考上來,這樣的人才是我們需要的。


    而且通過考核,也能達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公平競爭,而不是以出身,不是以名望來決定的,長此以往,大漢多年積弊定會被一掃而空,也會開啟一個新的盛世。


    不過這樣的科舉製雖好,但在眼下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國大小官學不過三十餘座,學子也不過三四千人,和我國近五百萬的人口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倘若一蹴而就,恐怕除了耗費人力物力外會一無所得。


    而且這樣的科舉製恐怕會引起士族劇烈反抗,士族為何能傳承百年不滅,那是因為知識始終掌握在他們手中,就算家族一時沒落,但隻要有種子在,憑借家族傳承的知識很容易複起的。


    譬如南陽鄧氏,他們經曆過光武皇帝時的盛極一時,也遭遇過漢安帝時的家破人亡,可現如今鄧氏依舊繁榮,還不是因為經義傳家的原因。


    所以,像科舉製這種能動搖士族根基的選官方式,我們隻能用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推出,切不可操之過急。”


    世家始於察舉製,盛於九品中正製,終於科舉製,在大漢這個世族當家做主的年代,若直接推出科舉製魏延絕對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隻能用迂迴戰術。


    “原來如此,看來我等的複興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劉備和法正恍然大悟,難怪魏延如此重視教育,原來是科舉製的原因。


    “文長,不知要完成真正的科舉製,需要多少座學校呢?。”


    劉備有點不甘心,作為從底層一步一步走來的君主,科舉製的出現對季漢能帶來怎樣的影響他一清二楚,如今卻因時機不成熟,以及士族的影響不能公之於眾,隻能假察舉製之手,這讓一心複興漢室的劉備怎能甘心。


    “不管是官學,還是私學,更或者是族學,每個鄉、鎮至少要有兩座童學(男\/女)用於啟蒙,每個縣至少要有兩座少學用於學習經、史樹立正確的三觀。


    每個州至少要有一座綜合性大學,讓學子們可在學院裏研習治國安邦之策、行軍布陣之道、自然運轉之理等等。


    孫子有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除了上述的綜合性大學外,還要在國內建立軍事學院,除了培養優秀的將領外,也可讓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將士到軍事學院進行學習兵法,實戰經驗加上豐富的理論知識,肯定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同時,軍事學院也可招收軍屬子弟來培養,不但能穩定軍心,也能培養出忠於漢室的將領,長此以往,主公還怕缺少能征善戰的將領麽?。


    綜上所述,以眼下我國四州之地來算,至少需要一千所學校,涵蓋文、兵、工等學科。”


    魏延意猶未盡的咂咂嘴,他感覺自己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收不住了。


    “哎,文長,那此事就要勞煩伱費心了。”


    劉備歎了口氣,至少一千所官學,這得要多少錢啊,不知道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見到。


    “諾”


    魏延自然不會推脫,借用一句懂王的話:


    沒有人比我更懂科舉。


    話談到這裏,劉備和法正算是明白魏延為何要放棄襄陽,除了南陽士族不好處理外,想要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來推動選官製度的改革也是另一原因吧。


    “既然如此,不知文長可否主持交換、安置鄧氏的工作呢?。”


    既然已明白前因後果,劉備也不再耽擱直接說道。


    “主公,此事還是讓臣來吧,科舉製茲事體大,讓文長早日返迴成都拿出個章程來,也好早日解決我國缺少官員的窘境啊。”


    還不待魏延出聲,法正就搶先說道,同時向劉備擠眉弄眼。


    “理應如此,文長你速速返迴成都,切勿耽擱分毫!。”


    劉備突然恍然大悟,算算日子魏延的夫人快生了吧,他怎麽會把這事給忘了呢,作為主公真是不應該啊。


    “謹遵主公命!”


    三人相視一笑,為今天的小會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