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忽悠 安排


    待明了魏延對太守、郡尉、都督等職權的劃分後,劉備也明白為什麽魏延會讓楊鬆、閻圃來治理漢中,而不是另尋他人。


    首先劉備進兵漢中,是以益州牧的名義,而漢中一直都屬於益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漢中之民仍屬於劉備這個益州牧麾下。


    正因如此,劉備大軍在挺進漢中後,就算發現一些有投曹之意的官員,劉備、魏延都未曾興起過殺戮,這樣一來,就導致漢中的吏治體係保存的非常完整,除了幾個大將戰死外,餘者皆無損。


    所以,不管劉備是否願意,千金買馬骨的事他都必須做,對這些漢中官員的安排,他隻能以高官厚祿待之。


    這些是客觀原因,劉備和魏延不得不這樣做,不然以後投降的士族會越來越少,畢竟人家主動投降不就是為榮華富貴麽。


    至於主觀原因,很簡單楊鬆乃漢中本地士族楊家的家主,而楊家又是漢中最大的士族,若楊鬆為漢中太守,會安漢中士族的心,對快速恢複漢中的經濟、民生起重要作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漢中經過魏延、伊籍連續八個月的移民,人口從巔峰的六十萬人,已經下降到三十萬人左右,相當於移空了半個漢中,而且人口還在不斷的減少。


    另外還有一個劉備不知道的原因,就是在魏延的北伐計劃中,漢中就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可以,那就任命楊任為漢中太守,閻圃為漢中郡尉,不過都尉的人員尚未確定,新成立的上庸郡也繼續由官員去管理,不知文長有何建議,還請速速道來。”


    想明白關節後,劉備也對魏延的安排無異議,這次南遷已經把漢中的精華帶走,留下的土地真的不重要,畢竟沒了當初那條河,就算韓信轉世也出不了漢中。


    “黃老將軍雖年事已高,但依舊能在石泉大破曹軍,生擒曹軍大將夏侯淵,在漢中、關中一帶可謂是聲威赫赫,不失為一員上將。


    漢中作為出蜀通道,關乎著益州安全,乃為兵家必爭之地,我等必須遣一上將受之。


    如今黃老將軍在南鄭、陽平關駐守,我想督使漢中的重任除了黃老將軍外,幾乎無人可頂替,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魏延的意思很明確,漢中不設都督一職,所有兵權由黃忠以征西將軍之權掌握,如此一來,就算治民、刑罰之權被漢中之臣掌握,但他們就像沒了牙的老虎,將任由魏延搓圓揉扁,根本沒能力反抗。


    “至於上庸郡,因其特殊的戰略位置,再加上土地十分貧瘠,一年的糧食產出勉強夠百姓果腹,根本無法供給大軍,上庸駐軍的補給都要從荊州起運,走秭歸、房陵一線才能抵達漢中。


    若同漢中郡一樣分設太守、郡尉、都督等官職,地貧民少的上庸郡官員就太過冗餘,恐怕對當地的百姓、荊州州牧府而言也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所以臣認為不妥。


    不如這樣,我等可拜吳懿為平東將軍,並在上庸郡設立平東將軍府,總覽上庸的軍政大事,而後再派一智謀之士為副,協助吳懿治理上庸郡,如此,方可使上庸郡為我等所用。”


    還記得當初魏延給吳懿的錦囊妙計麽,裏麵記載的內容和漢中之戰毫無關係,魏延隻是讓吳懿以私通曹操的罪名,將安康、上庸二地的豪強殺了幹淨。


    麵對不講武德的兩萬大軍,盡管當地豪強奮力反抗,終究是以卵擊石被吳懿全部捕殺。


    這些人也不是沒想過逃跑,不過吳懿將漢水水運斷絕,又掐斷幾條通往南鄭的小徑,讓這些人絕望不已,隻能原地等死,怎一個慘字了得。


    原本上庸一帶有五萬多人,但經過吳懿一旦殺戮、遷移後,剩下的百姓隻有三萬人左右,為三萬多人設立太守、郡尉等官員,別說魏延了,連劉備聽了都直搖頭,他的錢都來之不易,怎麽可能消耗在這上麵。


    “就依文長之言,我看德昂就不錯,在我等治蜀期間,他時常能提出一些不錯的建議,在軍略上,更是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若遣他去上庸輔助子遠,我等可高枕無憂,上庸將萬無一失。”


    劉備采納了魏延的建議,並迅速敲定吳懿的副手,就是在益州名聲不錯的李恢。


    這樣一來,在小而重要的上庸郡內,有宗室代表人物吳懿,益州派代表人物李恢,再加上供應糧秣的荊州勢力,劉備這一手平衡玩得高明。


    隻不過,好像受傷的永遠都是元老派,曹魏勢力如此,孫吳勢力亦是如此。


    “主公英明”


    魏延對李恢的感官還不錯,有他在在一旁輔助,相信吳懿能更快恢複上庸郡的秩序,上一次的殺戮波及範圍有點大,直到現在上庸百姓還沒緩過神來,不管怎麽說,李恢總比劉封、孟達兩人好上一萬倍吧。


    在確定經略漢中郡、上庸郡的人選後,劉備和魏延便不再聊起公務,開始談起了家常,至於其他任命的迴南鄭再決定吧。


    ……


    南鄭


    迴到南鄭的第一時間,魏延就以私人身份去拜訪楊鬆,魏延開門見山的表示,為報當年牽線搭橋之恩,他願意向劉備進言表他為漢中太守。


    但是,漢中關乎益州的進出通道,這個位置太過重要,而君在漢中之戰中可以說是寸功未立,就算主公有所意動,但內部的反對聲依舊很大,特別是州從事法正。


    隻聽前半部分,楊鬆一張老臉都要笑爛了,他原以為漢中落入劉備之手,就是他們楊家由盛轉衰之始,沒想到魏延如此青睞他,竟表他為漢中太守,這太讓他意外了。


    這可是漢中太守啊,就算已經遷走了一半百姓,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在劉備勢力中擁有極高的戰略地位。


    別忘了,太守可是兩千石的高官,荊、益二州算下來有太守之位的不過二十左右,看看這些人的履曆,哪個不是隨劉備出生入死得來的,自己能登臨此位實乃蒼天眷顧啊。


    不對,是張夫人眷顧啊。


    但魏延話鋒一轉,楊鬆的心也隨之跌落穀底,是啊,既然漢中如此重要,益州文武肯定不會讓它落入自己之手的,豈有將命脈交於他人之理?。


    楊鬆不甘心,非常不甘心,他們楊家在張魯時期達到了頂峰,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漢中幾十萬百姓的生死存亡,可謂位高權重,已經達到郡望士族的巔峰。


    然而如今卻由盛而衰,不但大量百姓被遷走,連楊家在軍中的支柱楊柏也戰死沙場,為了家族延續漢中太守他誌在必得。


    所以,楊鬆立即放低姿態鄭重向一拜,先表明投靠之意,再向魏延詢問應對之策。


    魏延見此也是滿心歡喜,他讓劉備將任命隱而不發,不就為了讓楊鬆主動開口,從而更輕鬆的遷走漢中之民,以及建立棉花種植基地麽。


    隨後魏延開始胡謅


    他告訴楊鬆,原本主公念及楊柏在陳倉道之功,已經答應讓他進漢中太守,可那益州從事法正垂涎漢中富庶,便利用主公近臣的身份屢進讒言,致使主公舉棋不定。


    若想得漢中太守之位理應主動出擊,隻要漢中不再富庶,那些益州文武也就不會執著於漢中之地的歸屬,畢竟漢中的定位是軍鎮,兵權不可能在太守手裏。


    所以,魏延便向楊鬆出了個主意,讓他主動向劉備進言,請求繼續南遷漢中之民,讓法正口中的富庶之地不複存在,如此一來障礙盡去,漢中郡太守非公莫屬。


    魏延的話讓楊鬆遲疑起來,漢中已經遷走近三十萬百姓,本來沒啥人了,若再遷走一部分百姓那漢中還剩下什麽,他這個太守當得有啥意思。


    見楊鬆猶豫不決,魏延直接化身雞湯講師,開始給楊鬆畫起了大餅,而後直言不諱的說道:


    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不要隻盯著漢中這個小地方,我們要把格局打開,從目前的形勢看,取得漢中之戰勝利的劉備已經具備橫掃天下的實力,複興漢室不過是時間長短問題,所以要把漢中郡當做一個跳板,帶領楊家走向天下。


    反正魏延一通瞎忽悠,還真把楊鬆給忽悠瘸了,並表示稍後會主動上書劉備,以漢中產糧不足難以供養百姓生存為由,打算再南遷十萬百姓以緩解日益嚴重的幹旱,所帶來的饑荒。


    得到滿意的答複,魏延便辭別了楊鬆,因為他還要去說服另外一個人。


    不過相較於楊鬆,說服閻圃的過程就顯得十分輕鬆,閻圃原本以為自己先是得罪魏延,後又得罪了劉備,已經仕途無望都準備迴家養老了,可沒想到竟能被魏延委以重任,這讓他如何不喜。


    至於郡尉的權利被削弱,這不是很正常的事麽,哪家主公在用降將的時不加以限製,若真不加以限製,恐怕大難就要臨頭嘍。


    對於如此識相的閻圃,魏延顯得高興,並表示隻要閻圃在漢中好好幹,以後有的是機會調去州牧府任職,未來一州之刺史也不是不可能。


    畫大餅又不要錢,為什麽不畫呢?


    ……


    在離開之前,對於涼州、漢中一帶的布防情況,劉備充分聽取了魏延、法正的意見,再結合後勤補給做出如下布置:


    首先在上庸郡方向,拜吳懿為平東將軍,領步、水兩萬大軍總督上庸軍政,並在治所上庸設立平東將軍府,平東將軍府由荊州州牧府管轄。


    而後拜從事李恢為上庸郡撫鎮使、護軍中郎將,兼領平東將軍府參軍,協助平東將軍處理上庸軍政事務。


    同時,拜鄧賢為偏將軍,令吳蘭、雷銅為中郎將,一同在平東將軍帳下暫時聽令。


    從上庸的軍政安排看,魏延等人已經將默認為軍鎮,所有的安排都是為戰爭準備,民政反而是次要的。


    其次是武都方向,因為曹、劉協定的緣故,目前曹軍已經全部退出武都郡,並在漢陽郡天水一帶布防,依托渭水建立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保衛關中與西涼的聯係。


    同時,曹操向中原撤退時,並未將驍騎軍全部帶走,而是留下曾經的敲鑼少年曹真,領騎兵三千在長安一帶駐訓,隨時準備支援涼州戰場。


    曹操在渭水的布置,讓法正認為從下辯越過山脈,直擊渭水戰略要地上邽的戰略破產,下辯的戰略意義相較之前有所削弱,不過岐山道的起點在下辯,從這裏起運的糧草很快就能運抵狄道,是非常優良的物資轉運樞紐。


    考慮到下辯的定位改變,將龐統留在此處無異於大才小用,經過魏延、劉備商議後決定:


    拜馮習為偏將軍,領精兵五千駐守下辯,此地也將作為西涼兵員的訓練中心,訓練從各地招募的青壯作為西涼的總預備隊,所以下辯看似隻有五千人駐守,實則有多少兵馬隻有馮習知道。


    法正考慮到馮習從未過治理地方,若冒然行事恐怕會出亂子,所以建議劉備可遣一智謀之士從旁輔助,確保下辯萬無一失。


    而法正提出的人選,則是被劉備、魏延擱置已久的劉巴,就是此人當初進言鑄大錢,在被魏延駁斥一通後遭到棄用。


    原本劉備考慮到劉巴有才,益州又缺乏人才想要啟用他,不過當魏延把大錢的危害解釋清楚後,再加上劉巴寧願去交州也不事劉的行為,也就不再提起此事,劉巴就這樣淡出眾人視線。


    隨著《蜀律》編撰完成,劉巴再一次出現在眾人視野裏,倘若一直棄之不用,恐怕惹人非議,索性在取得漢中、隴西、武都後,這邊需要的官吏較多,就任命劉巴為下辯令,同馮習一起駐守下辯,希望他能珍惜這次機會。


    糜芳、劉封、吳班:(`⌒′メ)


    ……


    而本次的重頭戲,當然就是隴西郡嘍,魏延已經向劉備、法正表示他要打通絲綢之路,讓大漢的天威重臨西域,要讓天下知道誰才是村長!


    劉備當然舉雙手讚同,偏偏我家文長的格局,別人還在內部打生打死,他已經想到千裏之外的西域去了。


    考慮到黃忠已進征西將軍,趙雲不可能和他重號,再加上如今西涼方向曹軍雲集,至少在短時間內處於守勢,經過三人商議後決定:


    拜翊軍將軍趙雲為鎮西大將軍,領步、騎軍四萬餘總督隴西、武都二郡,負責西涼全部戰事,同時在狄道建立涼州總督府,平西將軍馬超,偏將軍鄧方、劉邕,護軍中郎將龐德等大將,皆在鎮西大將軍趙雲麾下聽令。


    考慮到西涼消息傳達不暢,若諸事都要請示成都,恐怕會貽誤戰機。


    所以在魏延的建議下,劉備給予趙雲臨機決斷之權,自主募兵之權,權利已經和關羽大致相當。


    不過趙雲看似權利大,其實被成都拿捏的死死的,因為西涼糧草奇缺,幾萬大軍若失去荊、益二州的後勤供給,恐怕連十天都堅持不了。


    這也是魏延一提此事,劉備就直接同意的原因,除了相信趙雲的忠誠外,命脈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重的一塊砝碼。


    不過劉備還是做出了補充,經略西涼、西域的利益太大,如今鎮西將軍府的文武要麽是元老派,要麽是新降的中立派,荊州派和益州派連湯都喝不到,恐怕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從而產生分歧,導致拖後腿的情況發生。


    而後經過商議決定,從下辯調離的龐統被拜為討虜將軍,任隴西撫鎮使、鎮西將軍府軍師,協助趙雲處理西涼戰區軍政。


    拜法正為涼州刺史,除開監察涼州不法之事外,也要負責督查開設在隴西的互市,嚴厲打擊不法交易等行為。


    魏延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做生意可以但必須交稅,不交稅就是不法交易,就該從重處罰。


    當然,法正這個涼州刺史隻是臨時掛個名而已,並不會滯留在涼州行使職權,待將漢中之戰的果實消化完後,法正的刺史之位也就當到頭了。


    在完成隴西、武都、漢中、上庸四郡的安排後,劉備又拜霍峻為偏將軍、陽平關令,領兵一萬駐守陳倉道,歸征西將軍黃忠節製。


    而後命令馬謖、傅肜、馬岱等人從陳倉、褒斜二道撤退,在南鄭休整一段時日後,護送南遷的百姓返迴益州。


    待完成所有的布置後,劉備開始從漢中撤軍。


    建安二十年(215),十月末


    劉備留下征西將軍黃忠為漢中總督,負責漢中所有軍政事務,而後又在魏延的建議下,留下從事鄧芝為征西將軍府參軍,輔助黃忠總督漢中。


    而後按照計劃,領萬餘兵馬從金牛道返迴益州,隨行的文武不多隻有魏延、張飛、法正三人,至於漢中之戰的後勤大總管伊籍,要等到大軍撤完了才能離開,估計要到明年三月份去了。


    隨著大軍離開南鄭,標誌著持續快一年的漢中之戰結束。


    而經過此戰,劉備已經完成虎據荊州、益州,西涼二郡的戰略規劃,初步具備橫掃天下的實力,不過劉備需要時間來轉化成果,對曹魏而言,他們也需要時間來整頓內部。


    所以,勝負猶未可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