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南方不輕易下雪,今年也不特殊,臘梅積攢著冰霜,含苞待放,走在梧桐樹下,在副將的陪同下,孫良默默走著,百感交集。二人一路來到城樓前,隻見前方無數士兵擁簇著抬著一副巨大的棺槨,見到孫良,無人說話,都是麵色堅毅的看著他,此時,無聲勝有聲。孫良的目光徐徐掠過士兵們堅定的臉龐,最終定格在那巨大的黑棺材上。他笑了,他很老了,笑容總是這樣充滿感染力,讓人忍不住信服,心情鎮定,孫良笑得很滿足。
孫良知道,這也許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戰役。
他下令為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如今把這口棺材抬出來,立於城樓前,就是向將士們表明自己的決心。
抬棺出征。
孫良怔怔出神地看著棺材,開始思索自己短暫的充滿光輝歲月的一生。
孫良一生好戰,奮戰。
有兄弟數人,各個都是英雄好漢。
有雄兵數萬,個個都是鐵骨錚錚,英勇頑強。
這輩子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孫良是十六歲投軍,大小戰事,遭遇無數,他早就忘了是什麽讓他參軍,他隻知道,他是軍人,他不能愧對自己吃的每一粒老百姓交上來的稅糧。孫良是孤獨的,孤獨了一輩子,他這樣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強者,永遠都是孤獨的。孫良曾有三個兒子,全部都死在了荊州戰場之上,永遠沉埋在了那片土地。孫良的老婆和家眷,也被叛軍領袖用以要挾,但孫良拒不投降,寧死不屈,隻能眼睜睜看著家人慘死敵軍刀下。一次一次,一年一年,孫良的心早已冰冷,鑄造了一層圍牆。孫良不能假裝不在意,但他身為軍人,他沒有辦法。時至今日,孫良年過六旬,無數次想卸甲歸田,迴到故鄉,購三五畝良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發餘生,可他發現自己做不到,他覺得這輩子他就應該屬於戰場,隻有戰場廝殺時,聽著刀槍的崢嶸聲,看著敵人倒下,快意恩仇,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中年時代的孫良,就開始孤獨了,夜裏輾轉,他總會思考自己奮戰一生的意義是什麽?建功立業的熱血和激情早就隨著青春逝去而消沉,他早已過了那個年紀。什麽沙場征戰,什麽揚名青史,什麽萬古流芳,那些太遙遠,就像是近在咫尺想觸摸卻相隔海洋的夢幻泡影,太過不真實。他忘了自己渴望什麽,但無容置疑,他離不開了這種生活,這種刀尖添血,腰帶別著腦袋的日子。
“我這一生,征戰數十載,從不知道後退二字怎麽寫,我是孫良,是金陵總督。”
孫良盯著棺材,說完,又看向士兵們,忽然笑了:“你們怕嗎?”
“不怕!”
“不怕!”
“……”
眾將士眾誌成城,響聲如雷霆。
孫良輕笑:“敵人就要打過來了,此役,我金陵軍將不複存在,追隨我,你們後悔嗎?”
“不後悔!”
“不後悔!”
“……”
依舊是喊聲如雷。
無人退縮。
眾將士都是前所未有的坦然,慷慨赴死的決心。
孫良哈哈大笑,祭出長槍,爽朗笑道:“好,好,你們都是我帶過最好的兵,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他提著長槍緩緩登上城樓,隻覺得胸口中有一股力量噴湧而出,數十年的記憶,無數次絕境逢生,往事如流水,孫良閉上眼,陷入了迴憶,等平複心情後,他兀自發笑,看著青天,大笑不止:“想我孫良,當年在荊州江城,身陷囹圄,單槍匹馬,視賊軍八千如同草芥,今有兵有將,有何懼哉?我乃是金陵孫良孫文台也!”
副將被孫良的氣勢感染,情緒激動,單膝跪下,“追隨將軍乃末將一生之快事也。”
“將軍,來世我還做您的兵。”
“……”
數萬人跪倒一片。
……
自從鬆井易知道吳王是主動要撤民放棄城池後,並未選擇強攻金陵,因為他知道了孫良是要拖延時間,給吳王爭取時間,既然這樣,那就遂了孫良的願。鬆井易狂喜的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江東吳南諸郡,能極大減少傷亡,何樂不為?
孫良苦等數日,始終沒能等到東瀛軍的入侵,他遲疑了。
有下屬匯報,說是東瀛盟軍總計約三十萬人陸續到位,將金陵圍住了。
一連五日。
鬆井易兩次送來了降書,想勸降孫良,但都被孫良拒絕。
可以說,鬆井易是真的欣賞孫良,他表示,隻要孫良同意歸降,一定會善待俘虜,不會殺戮任何一人,到時候,孫良依舊是金陵總督,而不是階下囚。但孫良斷然拒絕,依舊是那句話,“有我鎮守金陵,十萬個人來,十萬個人死。”
……
廣陵。
吳王沉痛宣布蘇州淪陷,為保全社稷,不得已放棄廣陵,此舉惹得百姓怒罵,有居心叵測的更是給吳王扣上了一頂“貪生怕死”的帽子。試問,世子前線禦敵,大王卻不思防抗,隻想撤退,安度餘生,怎能得到百姓擁護?吳王召集了數次將領會議,表示放棄家園是無奈之舉,我為保全實力,等日後再殺迴來,盡管如此,許多將領依舊不情不願,一度讓軍心潰散。為了穩住這種局麵,餘昌齡主動請纓,讓吳王先走,他自己帶著殘部留守廣陵。
“老餘……”
“大王,我兒子死了,我也不打算走了,也好,我們都走了總有人來戳脊梁骨,覺得咱們貪生怕死,既然這樣,那我就用實際行動堵住他們的嘴。大王,您對我有知遇之恩,衝鋒陷陣的事情就交給我吧,我相信您以後一定能帶著盟軍收複江東。”
這一夜,吳王與餘昌齡促膝長談,聊了很久。
要人所有人放棄自己的家園和社稷,這是很困難的,吳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始終說服不了太多人,總有人想留下。因此,選擇走的百姓和士兵,隻占三成。
就這樣,由吳王帶領,各部軍團,帶著百姓,押運著糧草物資和金銀,浩浩蕩蕩從廣陵、金陵、海陵、潤州、肅州等地撤離,準備沿著運河匯合,進入吳北。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百姓沒有歸屬感,他們認為,東瀛人當道和吳王掌權,本質上沒有區別,他們沒有家國情懷,走了吳王,來了東瀛人,日子照樣過,賦稅照樣繳納,他們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土地,不打算走。其實根本原因是老百姓覺得自己命賤,本來就沒什麽錢,就靠著土地過日子,去哪裏不是煎熬?反正日子都夠慘了,不能更慘了,因此就沒打算走。
……
鬆井易收到了捷報,得知吳王的大軍都徹底撤離,再無忌憚,當即前往金陵,下令攻城。
金陵,城樓。
孫良眺望著不遠處聚集的烏泱泱的大軍,麵不改色,無喜無悲,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日,又收到吳王來的密信,讓他保重,他明白了廣陵方麵已經是完成撤民了,再無後顧之憂。他轉身來到擺放著巨大棺材的城台,看著身下飄揚著數十杆軍旗的將士們,體內幹涸的血液似乎重新沸騰,他吩咐副將,取酒水來,然後,有士兵押送來大量的酒水。孫良給自己倒上一碗,命士兵們倒酒,眾將士默默倒上酒,舉起碗口,看向孫良,他們知道,孫良要做最後的動員,要做最後的誓師大會了。
“是我孫良無能,這最後一戰,不給諸位半點生還的可能。”
“將士們,幹了這碗酒,黃泉路上見。”
話畢,孫良將碗中酒水一飲而盡,然後狠狠把陶碗摔碎,眾將士也齊刷刷喊了一句“黃泉路上見”然後喝了酒,摔碎了碗。
孫良披上鎧甲,執著長槍,翻身上馬,他雖老,卻依舊虎虎生威。
“擂鼓,為我壯威!”
“刺啦——”
城門打開。
城外的曙光透射進來,孫良眼睛有些恍惚,仿佛迴到了數十年前,彼時年輕,充滿了朝氣,不懼世間一切敵人,連刀劍上都是青春的熱血,彼時年少,說不出的狂傲,孫良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一槍一戟平生意,負盡狂名數十年。”
“咚——”
“咚——”
悠揚沉重的鼓聲響起。
孫良策馬,手執長槍,身後跟著八百騎兵,六萬步兵,他們的步履堅定,充滿了殺氣,不曾後退,驕傲的不屈的揚起頭顱。
這最後一戰,死守已經無意義了,孫良不打算憋屈而死,他要打出金陵士兵的威名。
原本都打算下令強行攻城做好死傷準備的鬆井易忽然看到金陵城門打開,精神矍鑠的老將孫良提槍策馬而出,頓感意外,仔細一看,那數萬將士們一臉坦然,讓他覺得心悸,毛骨悚然。副將恭恭敬敬道:“將軍,您真是高,知道孫良是為拖延時間,就給了他時間,現在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果然不選擇死守,出來和咱們血戰來了。”
鬆井易歎了口氣,其實他也沒想到孫良會這麽光明磊落,真就直接出來迎戰。
明知是死,卻不後退。
孫良意氣風發,槍執敵軍,身後的副將揮舞軍旗,大聲道:“將士們,殺!”
“殺!”
大戰,一觸即發。
三十萬東瀛士兵對抗六萬金陵守軍,戰果早已注定。
鬆井易眺望著戰局,看著戰場上殺人如麻意氣風發的孫良,心情沉重,這樣的將軍,值得他尊重。這樣動輒累計動員兵馬達數十萬人的大型戰爭,如同絞肉機器,持續了三日,三天三夜,哭聲如麻,慘叫聲如厲鬼,血流成河。殺到最後,早已神誌不清……
太安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陵淪陷。
金陵總督孫良帶兵出城阻擊東瀛軍,全軍覆沒,殲敵十萬,震動十四州。
自東瀛第二盟軍攻伐吳南到現在,短短一個月,吳南軍隊在蘇州、金陵兩次戰役,皆取得重大結果,殲敵數量達到十五萬人,雖以慘敗告終,卻給予了東瀛軍隊沉痛的一擊。無容置疑,蘇州慕容桐,金陵孫良,這兩次戰爭,都將是吳越戰場中最重要的兩次戰役,注定青史留名,流傳千古,孫良用生命在吳越戰爭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也贏得了十四州各路諸侯的尊重。
相比之下,吳王不戰而退,下令放棄各大郡守,直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無數人背地裏唾沫他昏庸無能,膽小如鼠。尤其是當孫良死守金陵,拚光了士卒,殲敵十萬之時,吳王的許多將軍都動搖了,他們真的覺得吳王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是一個金玉其外的草包,隻顧著自己逃命,不顧部下死活,甚至有將軍認為,如果吳王下令正式向東瀛宣戰,未嚐就怕了東瀛人幾十萬大軍。不管怎麽說,吳王注定要背負千古罵名了,但吳王也有苦衷,因為他深知憑借自己現在的軍事力量,留下了死守,除了動輒十萬的傷亡,最終也改變不了什麽,與其如此,不如避其鋒芒,下令撤軍,保存實力,臥薪嚐膽,等待盟軍到來,再打迴去。吳王不在乎,因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是慕容桐用生命想告訴他的唯一的辦法,他別無選擇。不過,當得知孫良之死的時候,吳王還是忍不住垂淚,因為他知道,孫良死了,下一個就該是餘昌齡了。這些跟隨他的忠肝義膽的大將,最終都因為他而死。
金陵。
鬆井易黑著臉踩著屍體進入了金陵城,剛入城門,就看到了擺放在城樓上的一口巨大的黑色棺材,他愣住了。
“將軍,孫良早就抱著必死之決心了。”副將低聲道。
“是啊。”鬆井易頷首,評價道:“有孫良這樣的敵人,是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傳我軍令,厚葬孫良,不……將金陵守軍的屍首與我軍已故英靈之屍首共同合葬,立下碑文,書寫孫良將軍的英勇事跡。”
“遵命。”
孫良真的做到了,他用生命為代價,做到了他對鬆井易說的話。
——“有我鎮守金陵,十萬個人來,十萬個人死”。
孫良知道,這也許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戰役。
他下令為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如今把這口棺材抬出來,立於城樓前,就是向將士們表明自己的決心。
抬棺出征。
孫良怔怔出神地看著棺材,開始思索自己短暫的充滿光輝歲月的一生。
孫良一生好戰,奮戰。
有兄弟數人,各個都是英雄好漢。
有雄兵數萬,個個都是鐵骨錚錚,英勇頑強。
這輩子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孫良是十六歲投軍,大小戰事,遭遇無數,他早就忘了是什麽讓他參軍,他隻知道,他是軍人,他不能愧對自己吃的每一粒老百姓交上來的稅糧。孫良是孤獨的,孤獨了一輩子,他這樣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強者,永遠都是孤獨的。孫良曾有三個兒子,全部都死在了荊州戰場之上,永遠沉埋在了那片土地。孫良的老婆和家眷,也被叛軍領袖用以要挾,但孫良拒不投降,寧死不屈,隻能眼睜睜看著家人慘死敵軍刀下。一次一次,一年一年,孫良的心早已冰冷,鑄造了一層圍牆。孫良不能假裝不在意,但他身為軍人,他沒有辦法。時至今日,孫良年過六旬,無數次想卸甲歸田,迴到故鄉,購三五畝良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發餘生,可他發現自己做不到,他覺得這輩子他就應該屬於戰場,隻有戰場廝殺時,聽著刀槍的崢嶸聲,看著敵人倒下,快意恩仇,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中年時代的孫良,就開始孤獨了,夜裏輾轉,他總會思考自己奮戰一生的意義是什麽?建功立業的熱血和激情早就隨著青春逝去而消沉,他早已過了那個年紀。什麽沙場征戰,什麽揚名青史,什麽萬古流芳,那些太遙遠,就像是近在咫尺想觸摸卻相隔海洋的夢幻泡影,太過不真實。他忘了自己渴望什麽,但無容置疑,他離不開了這種生活,這種刀尖添血,腰帶別著腦袋的日子。
“我這一生,征戰數十載,從不知道後退二字怎麽寫,我是孫良,是金陵總督。”
孫良盯著棺材,說完,又看向士兵們,忽然笑了:“你們怕嗎?”
“不怕!”
“不怕!”
“……”
眾將士眾誌成城,響聲如雷霆。
孫良輕笑:“敵人就要打過來了,此役,我金陵軍將不複存在,追隨我,你們後悔嗎?”
“不後悔!”
“不後悔!”
“……”
依舊是喊聲如雷。
無人退縮。
眾將士都是前所未有的坦然,慷慨赴死的決心。
孫良哈哈大笑,祭出長槍,爽朗笑道:“好,好,你們都是我帶過最好的兵,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他提著長槍緩緩登上城樓,隻覺得胸口中有一股力量噴湧而出,數十年的記憶,無數次絕境逢生,往事如流水,孫良閉上眼,陷入了迴憶,等平複心情後,他兀自發笑,看著青天,大笑不止:“想我孫良,當年在荊州江城,身陷囹圄,單槍匹馬,視賊軍八千如同草芥,今有兵有將,有何懼哉?我乃是金陵孫良孫文台也!”
副將被孫良的氣勢感染,情緒激動,單膝跪下,“追隨將軍乃末將一生之快事也。”
“將軍,來世我還做您的兵。”
“……”
數萬人跪倒一片。
……
自從鬆井易知道吳王是主動要撤民放棄城池後,並未選擇強攻金陵,因為他知道了孫良是要拖延時間,給吳王爭取時間,既然這樣,那就遂了孫良的願。鬆井易狂喜的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江東吳南諸郡,能極大減少傷亡,何樂不為?
孫良苦等數日,始終沒能等到東瀛軍的入侵,他遲疑了。
有下屬匯報,說是東瀛盟軍總計約三十萬人陸續到位,將金陵圍住了。
一連五日。
鬆井易兩次送來了降書,想勸降孫良,但都被孫良拒絕。
可以說,鬆井易是真的欣賞孫良,他表示,隻要孫良同意歸降,一定會善待俘虜,不會殺戮任何一人,到時候,孫良依舊是金陵總督,而不是階下囚。但孫良斷然拒絕,依舊是那句話,“有我鎮守金陵,十萬個人來,十萬個人死。”
……
廣陵。
吳王沉痛宣布蘇州淪陷,為保全社稷,不得已放棄廣陵,此舉惹得百姓怒罵,有居心叵測的更是給吳王扣上了一頂“貪生怕死”的帽子。試問,世子前線禦敵,大王卻不思防抗,隻想撤退,安度餘生,怎能得到百姓擁護?吳王召集了數次將領會議,表示放棄家園是無奈之舉,我為保全實力,等日後再殺迴來,盡管如此,許多將領依舊不情不願,一度讓軍心潰散。為了穩住這種局麵,餘昌齡主動請纓,讓吳王先走,他自己帶著殘部留守廣陵。
“老餘……”
“大王,我兒子死了,我也不打算走了,也好,我們都走了總有人來戳脊梁骨,覺得咱們貪生怕死,既然這樣,那我就用實際行動堵住他們的嘴。大王,您對我有知遇之恩,衝鋒陷陣的事情就交給我吧,我相信您以後一定能帶著盟軍收複江東。”
這一夜,吳王與餘昌齡促膝長談,聊了很久。
要人所有人放棄自己的家園和社稷,這是很困難的,吳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始終說服不了太多人,總有人想留下。因此,選擇走的百姓和士兵,隻占三成。
就這樣,由吳王帶領,各部軍團,帶著百姓,押運著糧草物資和金銀,浩浩蕩蕩從廣陵、金陵、海陵、潤州、肅州等地撤離,準備沿著運河匯合,進入吳北。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百姓沒有歸屬感,他們認為,東瀛人當道和吳王掌權,本質上沒有區別,他們沒有家國情懷,走了吳王,來了東瀛人,日子照樣過,賦稅照樣繳納,他們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土地,不打算走。其實根本原因是老百姓覺得自己命賤,本來就沒什麽錢,就靠著土地過日子,去哪裏不是煎熬?反正日子都夠慘了,不能更慘了,因此就沒打算走。
……
鬆井易收到了捷報,得知吳王的大軍都徹底撤離,再無忌憚,當即前往金陵,下令攻城。
金陵,城樓。
孫良眺望著不遠處聚集的烏泱泱的大軍,麵不改色,無喜無悲,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日,又收到吳王來的密信,讓他保重,他明白了廣陵方麵已經是完成撤民了,再無後顧之憂。他轉身來到擺放著巨大棺材的城台,看著身下飄揚著數十杆軍旗的將士們,體內幹涸的血液似乎重新沸騰,他吩咐副將,取酒水來,然後,有士兵押送來大量的酒水。孫良給自己倒上一碗,命士兵們倒酒,眾將士默默倒上酒,舉起碗口,看向孫良,他們知道,孫良要做最後的動員,要做最後的誓師大會了。
“是我孫良無能,這最後一戰,不給諸位半點生還的可能。”
“將士們,幹了這碗酒,黃泉路上見。”
話畢,孫良將碗中酒水一飲而盡,然後狠狠把陶碗摔碎,眾將士也齊刷刷喊了一句“黃泉路上見”然後喝了酒,摔碎了碗。
孫良披上鎧甲,執著長槍,翻身上馬,他雖老,卻依舊虎虎生威。
“擂鼓,為我壯威!”
“刺啦——”
城門打開。
城外的曙光透射進來,孫良眼睛有些恍惚,仿佛迴到了數十年前,彼時年輕,充滿了朝氣,不懼世間一切敵人,連刀劍上都是青春的熱血,彼時年少,說不出的狂傲,孫良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一槍一戟平生意,負盡狂名數十年。”
“咚——”
“咚——”
悠揚沉重的鼓聲響起。
孫良策馬,手執長槍,身後跟著八百騎兵,六萬步兵,他們的步履堅定,充滿了殺氣,不曾後退,驕傲的不屈的揚起頭顱。
這最後一戰,死守已經無意義了,孫良不打算憋屈而死,他要打出金陵士兵的威名。
原本都打算下令強行攻城做好死傷準備的鬆井易忽然看到金陵城門打開,精神矍鑠的老將孫良提槍策馬而出,頓感意外,仔細一看,那數萬將士們一臉坦然,讓他覺得心悸,毛骨悚然。副將恭恭敬敬道:“將軍,您真是高,知道孫良是為拖延時間,就給了他時間,現在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果然不選擇死守,出來和咱們血戰來了。”
鬆井易歎了口氣,其實他也沒想到孫良會這麽光明磊落,真就直接出來迎戰。
明知是死,卻不後退。
孫良意氣風發,槍執敵軍,身後的副將揮舞軍旗,大聲道:“將士們,殺!”
“殺!”
大戰,一觸即發。
三十萬東瀛士兵對抗六萬金陵守軍,戰果早已注定。
鬆井易眺望著戰局,看著戰場上殺人如麻意氣風發的孫良,心情沉重,這樣的將軍,值得他尊重。這樣動輒累計動員兵馬達數十萬人的大型戰爭,如同絞肉機器,持續了三日,三天三夜,哭聲如麻,慘叫聲如厲鬼,血流成河。殺到最後,早已神誌不清……
太安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陵淪陷。
金陵總督孫良帶兵出城阻擊東瀛軍,全軍覆沒,殲敵十萬,震動十四州。
自東瀛第二盟軍攻伐吳南到現在,短短一個月,吳南軍隊在蘇州、金陵兩次戰役,皆取得重大結果,殲敵數量達到十五萬人,雖以慘敗告終,卻給予了東瀛軍隊沉痛的一擊。無容置疑,蘇州慕容桐,金陵孫良,這兩次戰爭,都將是吳越戰場中最重要的兩次戰役,注定青史留名,流傳千古,孫良用生命在吳越戰爭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也贏得了十四州各路諸侯的尊重。
相比之下,吳王不戰而退,下令放棄各大郡守,直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無數人背地裏唾沫他昏庸無能,膽小如鼠。尤其是當孫良死守金陵,拚光了士卒,殲敵十萬之時,吳王的許多將軍都動搖了,他們真的覺得吳王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是一個金玉其外的草包,隻顧著自己逃命,不顧部下死活,甚至有將軍認為,如果吳王下令正式向東瀛宣戰,未嚐就怕了東瀛人幾十萬大軍。不管怎麽說,吳王注定要背負千古罵名了,但吳王也有苦衷,因為他深知憑借自己現在的軍事力量,留下了死守,除了動輒十萬的傷亡,最終也改變不了什麽,與其如此,不如避其鋒芒,下令撤軍,保存實力,臥薪嚐膽,等待盟軍到來,再打迴去。吳王不在乎,因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是慕容桐用生命想告訴他的唯一的辦法,他別無選擇。不過,當得知孫良之死的時候,吳王還是忍不住垂淚,因為他知道,孫良死了,下一個就該是餘昌齡了。這些跟隨他的忠肝義膽的大將,最終都因為他而死。
金陵。
鬆井易黑著臉踩著屍體進入了金陵城,剛入城門,就看到了擺放在城樓上的一口巨大的黑色棺材,他愣住了。
“將軍,孫良早就抱著必死之決心了。”副將低聲道。
“是啊。”鬆井易頷首,評價道:“有孫良這樣的敵人,是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傳我軍令,厚葬孫良,不……將金陵守軍的屍首與我軍已故英靈之屍首共同合葬,立下碑文,書寫孫良將軍的英勇事跡。”
“遵命。”
孫良真的做到了,他用生命為代價,做到了他對鬆井易說的話。
——“有我鎮守金陵,十萬個人來,十萬個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