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關鍵是織染局這個機構,不倫不類,說是欽定織造部門,又肩負著收實物稅賦的職責,大雜燴。比王莽複古裏操辦的國有企業還要混賬。”
朱見深沒有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因為現在不是時候。
劉健發現一個華點:“薛東家,魏國公府參股,是他真金白銀,你心甘情願嗎?”
薛敬苦笑一下,沒有出聲。
“薛東家家大業大,眈視的人肯定不少。托庇於魏國公府名下,能省卻眾多麻煩。”王恕說道。
薛敬朝他拱拱手,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就是掌握了大量財富,卻無法獲得相應的社會地步,連自保能力都沒有的困境。”朱見深說道。
眾人聽了臉色微變,抑商重農,恪守本分,是太祖定下的祖訓。
王恕和馬文升對視一眼,相繼開口。
“我與約齋這些日子隨殿下一路南下,親眼目睹,還有前些日子在南京等地拜會舊故好友,交流中得知到,現在投獻之風越來越烈。”
“是啊,我與石渠先生私下交談過,都覺得觸目驚心,心緒難平。
朱見深一伸手,阻止兩人往下說,轉頭對薛敬說道:“薛東家,我們看了一大圈,也有些乏了,能不能找個地方坐一坐,喝杯熱茶,吃點點心,解渴去乏。”
“沒問題,此院子原本是一大戶的庭院,後麵有一個小園子,有亭子空地,正好可以一坐。殿下,諸位請!”
薛敬把眾人請到小園子裏,朱見深、王恕、馬文升、劉健、李東陽、譚純自然坐在亭子裏,李芳和方義在一旁伺候著。
易千軍、張傑、趙焮、傅元、鄧梃、錢雄、丁慶善、鄒化吉散坐在園子各處空地,喝杯熱茶,吃點點心,然後輪流值勤。
酆化雨像一隻仙鶴,籠著雙手,位置飄忽不定。
朱見深招招手,“薛東家,請坐,我們談的事情,關係國計民生,沒有什麽見不得人,請坐下來聽一聽,說不定還要聽一聽薛東家的高見。”
“殿下抬愛了。”薛敬拱拱手,在亭子一角坐下。
王恕說道。
“現在投獻分兩種,一是如薛東家這般,商號工場分股份於藩王、勳貴,求減免稅賦和庇護;二是地主把土地獻給舉人、進士以及致仕官員,求減免稅賦徭役。”
“自洪熙年後,此風越演越烈。舉人進士和官員減免稅役的優待,是太祖皇帝勉勵讀書人的舉措,現在卻成了不法漏洞,真是讓人憤慨。”
馬文升看了一眼王恕,又掃了一眼眾人,接著說道:“國朝入仕一般有六種,科舉、薦舉、吏員、監生、恩蔭、特長。特長入仕,一般是工部、欽天監、太醫院等;恩蔭入仕,一般隻是賜錦衣衛等軍衛千戶、百戶等,有官無職。”
“監生曆事,此例是太祖皇帝為清丈天下田地,統計戶口,在國子監培養遴選了一批監生,充任各職。國朝初期,此途徑是入仕主力。”
“吏員出身,就是每年提拔一定數量的優秀吏員,從不入流擢升品階,充任官職。隻是數量太少,不成氣候。”
“薦舉入仕,開國初期,還有多例。隻是永樂年後逐漸荒廢,很難再見到。”
酆化雨突然出現在亭子旁邊,問了一句:“殿下,薦舉入仕,形似前漢舉孝廉和察舉,為何在我朝永樂年後不再行了?”
眾人不約而同地看著朱見深。
薛敬也滿懷期待,想聽聽這位傳奇皇子的“高見”。
為啥什麽都要問我?
好吧,我知道你的用意,無非就是想讓我多說些真知灼見,充分顯示天縱之資,讓這些文武之才心悅誠服,成為自己的班底。
行,我就再露一手。
“因為薦舉入仕是恩出於下。”
亭子裏一片寂靜,就連亭子外駐足傾聽的易千軍、張傑等人,也默然無語。
酆化雨笑了笑,籠著雙手,直著身子,像一隻仙鶴,一轉眼又不知飛到哪裏去了。
“約齋先生,請繼續。”朱見深打破沉寂。
“是殿下,”不知不覺中,馬文升語氣裏的恭敬多了一兩分。
“剩下就是科甲,也被稱之為正途...”
說到這裏,馬文升及時停住了。因為他和王恕,都是進士出身,科甲正途的代表。
朱見深接著說道:“投獻之風,可謂是敗壞了國朝根本。”
薛敬有些不解,“殿下,不至於吧。”
朱見深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環坐周圍的眾人,繼續說道。
“國朝初年,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屢次北伐南征,揚武宣威,平靖四邊。神州曆經元末大亂,初愈稍安,卻能支應糧草輜重無誤。反倒到了宣德、正統年間,邊關境內稍一用兵,地方就叫苦連天,國庫驟然窘困。”
“相比洪武永樂年間,宣德正統年間的人丁、田地都有增多,用兵規模也相應減小,為何支應起來反倒更加吃力?搞得國乏民疲,不堪重負一般?國朝賦稅徭役體製,為何崩壞到這個地步?”
朱見深的問話在眾人的腦海裏打著轉。
在座的都不是愚昧無知之人,隻要稍加對比,就發現朱見深說得確實沒錯。
從洪武初年,三路北伐,再到數次出擊北元。三年靖難,大明傷了些元氣,但很快就在數次兵出漠北,南下安南的戰事中支應有度。
這些戰事都是動員數十萬兵馬的大規模戰爭啊!
中間還有幾次鄭和下西洋,數萬官兵,數百艘大船,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雖然禦史天天上疏叫喊著,國乏民疲,地方苦不堪言,可實際情況是大明四海宴清,百姓安居樂業,地方一年比一年繁華富庶。
到了洪熙、宣德、正統年間,按照閣老們“休養生息”的舉措,少開邊釁,不動兵戈。按道理說,二三十年下來,國庫和地方應該積蓄了不少財富,可是麓川、廣西、浙閩稍微打幾次規模不大的仗,搞得大明要破產一樣。
這到底是為什麽?
眾人把目光投向朱見深。王恕和馬文升心裏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他倆也希望聽到朱見深的解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大明國本,他們似乎更期待著自己的真知灼見。
朱見深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兩口溫茶,潤了潤嗓子。他環視一圈,發現大家都圍在周圍,盯著自己。
不僅王恕、馬文升、劉健等人,就連易千軍、張傑、趙焮、傅元等人在立在亭子外圍,期盼地看著自己。
哦,酆師傅這隻仙鶴,也悄然出現在自己身後的假山上,靜靜地等待。
嗯,這種眾人矚目的感覺,讓自己感覺有點飄啊。
既然大家這麽捧場,那我就說了。
朱見深輕輕咳嗽一聲,開口說了起來。
朱見深沒有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因為現在不是時候。
劉健發現一個華點:“薛東家,魏國公府參股,是他真金白銀,你心甘情願嗎?”
薛敬苦笑一下,沒有出聲。
“薛東家家大業大,眈視的人肯定不少。托庇於魏國公府名下,能省卻眾多麻煩。”王恕說道。
薛敬朝他拱拱手,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就是掌握了大量財富,卻無法獲得相應的社會地步,連自保能力都沒有的困境。”朱見深說道。
眾人聽了臉色微變,抑商重農,恪守本分,是太祖定下的祖訓。
王恕和馬文升對視一眼,相繼開口。
“我與約齋這些日子隨殿下一路南下,親眼目睹,還有前些日子在南京等地拜會舊故好友,交流中得知到,現在投獻之風越來越烈。”
“是啊,我與石渠先生私下交談過,都覺得觸目驚心,心緒難平。
朱見深一伸手,阻止兩人往下說,轉頭對薛敬說道:“薛東家,我們看了一大圈,也有些乏了,能不能找個地方坐一坐,喝杯熱茶,吃點點心,解渴去乏。”
“沒問題,此院子原本是一大戶的庭院,後麵有一個小園子,有亭子空地,正好可以一坐。殿下,諸位請!”
薛敬把眾人請到小園子裏,朱見深、王恕、馬文升、劉健、李東陽、譚純自然坐在亭子裏,李芳和方義在一旁伺候著。
易千軍、張傑、趙焮、傅元、鄧梃、錢雄、丁慶善、鄒化吉散坐在園子各處空地,喝杯熱茶,吃點點心,然後輪流值勤。
酆化雨像一隻仙鶴,籠著雙手,位置飄忽不定。
朱見深招招手,“薛東家,請坐,我們談的事情,關係國計民生,沒有什麽見不得人,請坐下來聽一聽,說不定還要聽一聽薛東家的高見。”
“殿下抬愛了。”薛敬拱拱手,在亭子一角坐下。
王恕說道。
“現在投獻分兩種,一是如薛東家這般,商號工場分股份於藩王、勳貴,求減免稅賦和庇護;二是地主把土地獻給舉人、進士以及致仕官員,求減免稅賦徭役。”
“自洪熙年後,此風越演越烈。舉人進士和官員減免稅役的優待,是太祖皇帝勉勵讀書人的舉措,現在卻成了不法漏洞,真是讓人憤慨。”
馬文升看了一眼王恕,又掃了一眼眾人,接著說道:“國朝入仕一般有六種,科舉、薦舉、吏員、監生、恩蔭、特長。特長入仕,一般是工部、欽天監、太醫院等;恩蔭入仕,一般隻是賜錦衣衛等軍衛千戶、百戶等,有官無職。”
“監生曆事,此例是太祖皇帝為清丈天下田地,統計戶口,在國子監培養遴選了一批監生,充任各職。國朝初期,此途徑是入仕主力。”
“吏員出身,就是每年提拔一定數量的優秀吏員,從不入流擢升品階,充任官職。隻是數量太少,不成氣候。”
“薦舉入仕,開國初期,還有多例。隻是永樂年後逐漸荒廢,很難再見到。”
酆化雨突然出現在亭子旁邊,問了一句:“殿下,薦舉入仕,形似前漢舉孝廉和察舉,為何在我朝永樂年後不再行了?”
眾人不約而同地看著朱見深。
薛敬也滿懷期待,想聽聽這位傳奇皇子的“高見”。
為啥什麽都要問我?
好吧,我知道你的用意,無非就是想讓我多說些真知灼見,充分顯示天縱之資,讓這些文武之才心悅誠服,成為自己的班底。
行,我就再露一手。
“因為薦舉入仕是恩出於下。”
亭子裏一片寂靜,就連亭子外駐足傾聽的易千軍、張傑等人,也默然無語。
酆化雨笑了笑,籠著雙手,直著身子,像一隻仙鶴,一轉眼又不知飛到哪裏去了。
“約齋先生,請繼續。”朱見深打破沉寂。
“是殿下,”不知不覺中,馬文升語氣裏的恭敬多了一兩分。
“剩下就是科甲,也被稱之為正途...”
說到這裏,馬文升及時停住了。因為他和王恕,都是進士出身,科甲正途的代表。
朱見深接著說道:“投獻之風,可謂是敗壞了國朝根本。”
薛敬有些不解,“殿下,不至於吧。”
朱見深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環坐周圍的眾人,繼續說道。
“國朝初年,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屢次北伐南征,揚武宣威,平靖四邊。神州曆經元末大亂,初愈稍安,卻能支應糧草輜重無誤。反倒到了宣德、正統年間,邊關境內稍一用兵,地方就叫苦連天,國庫驟然窘困。”
“相比洪武永樂年間,宣德正統年間的人丁、田地都有增多,用兵規模也相應減小,為何支應起來反倒更加吃力?搞得國乏民疲,不堪重負一般?國朝賦稅徭役體製,為何崩壞到這個地步?”
朱見深的問話在眾人的腦海裏打著轉。
在座的都不是愚昧無知之人,隻要稍加對比,就發現朱見深說得確實沒錯。
從洪武初年,三路北伐,再到數次出擊北元。三年靖難,大明傷了些元氣,但很快就在數次兵出漠北,南下安南的戰事中支應有度。
這些戰事都是動員數十萬兵馬的大規模戰爭啊!
中間還有幾次鄭和下西洋,數萬官兵,數百艘大船,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雖然禦史天天上疏叫喊著,國乏民疲,地方苦不堪言,可實際情況是大明四海宴清,百姓安居樂業,地方一年比一年繁華富庶。
到了洪熙、宣德、正統年間,按照閣老們“休養生息”的舉措,少開邊釁,不動兵戈。按道理說,二三十年下來,國庫和地方應該積蓄了不少財富,可是麓川、廣西、浙閩稍微打幾次規模不大的仗,搞得大明要破產一樣。
這到底是為什麽?
眾人把目光投向朱見深。王恕和馬文升心裏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他倆也希望聽到朱見深的解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大明國本,他們似乎更期待著自己的真知灼見。
朱見深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兩口溫茶,潤了潤嗓子。他環視一圈,發現大家都圍在周圍,盯著自己。
不僅王恕、馬文升、劉健等人,就連易千軍、張傑、趙焮、傅元等人在立在亭子外圍,期盼地看著自己。
哦,酆師傅這隻仙鶴,也悄然出現在自己身後的假山上,靜靜地等待。
嗯,這種眾人矚目的感覺,讓自己感覺有點飄啊。
既然大家這麽捧場,那我就說了。
朱見深輕輕咳嗽一聲,開口說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