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長卿沉浸在為人父的喜悅中。陳希亮又來了一封信,不過他的這封信,是代人轉遞的。
來信的人是宋史上赫赫有名的範仲淹範希文,姬長卿初次收到他的信,很是驚喜,也很是意外。
姬長卿與範仲淹並無交集,範希文此時也正在河中府任通判,範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
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範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在吏治方麵,範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複濁,何以致化”。
範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采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範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諡號“文正”。
文正是文臣的最高諡號。自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
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曆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範仲淹、曾國藩。
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為: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製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唐時的魏征、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諡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諡文貞的諡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諡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
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諡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複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姬長卿對範仲淹的來信很是敬重,為了體現重視,他還特意沐浴淨手,點燃熏香慢慢翻閱。
妻子李吟梅見狀不由笑道:“相公何故如此莊重?”
姬長卿微笑道:“蓋因宋諸臣工中,唯範王二人,可稱賢能。”
李吟梅有些疑惑:“妾昔日也曾聽過範通判多次上書朝廷,勸諫朝廷愛惜民力之舉,然何以在眾多大臣之中是一個賢能的人呢?”
姬長卿又繼續為李吟梅解釋道:“我觀大宋朝中,尚有濁流,恐貪權念財之輩不在少數,但範希文此人不同,他言行一致,是一個守正不阿,品行端正的君子,而王其人有治世之能,所以我才說範王當為當世之賢能!後人亦能敬仰,錄入青史。”
李吟梅聞言不在打擾姬長卿翻閱書信,而是默默抱著孩子,在一旁守候。
姬長卿翻開書信,範仲淹的字果然如其人一般,字行端正,鐵勾銀劃,雖用的是行書,但字裏行間透露出了楷書的勁力。
“仲淹初拜:大示拜讀,心折殊深。德宏才羨,屢屢懷慕。久慕英才,拜謁如渴。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初聞雷音,發悟醒愧。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蒙惠書並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後如有所見,或有新作,望莫遺範某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淹再拜!敬呈梓州隱士丹文先生,十月廿三日。”
姬長卿看到這封信,不覺有些疑惑,我有什麽“佳作”,讓範仲淹不惜寫信催稿了?
稍後姬長卿又翻閱陳希亮的信,這才從陳希亮那裏得到答案,原來早去年,陳希亮剛到汴京時,便聽說了範希文上書當今官家,請求當今太後還政於官家,可惜石沉大海,沒有獲得答複。
陳希亮對此欽佩不已,因而上門向拜見這位剛正不阿的範希文,也正是從此陳希亮與範希文正可謂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後來陳希亮又與範希文交談學問,陳希亮學問紮實,範希文學問深厚,二人引經據典,互相切磋,一時之間也相得益彰。
陳希亮詩文、治典皆可,唯有策論稍差。
臨近科舉三月前,範仲淹下了值,範仲淹想要點撥一下陳希亮的策論,好助他高中科舉。
可誰知陳希亮竟然在策論之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這讓範仲淹很是驚奇,細細詢問之下,才知道早在陳希亮赴京趕考前,他的一位朋友知道的不善長策論,因此在臨行前送他一本讀書筆記,這本讀書筆記包含了他本人對於曆朝曆代的政策、律法、人事變動的整理批注。
陳希亮的這位還特意吩咐他,若是覺得沒有把握,或是等讀完經史之後,自覺策論短板過於凸顯,可翻閱此筆記,或能助他早日成功。
本來陳希亮是沒有放在心上的,畢竟策論一直都是他的短板,他隻想好好治好經典,可與範希文交談後,發現策論這個短板還是太明顯了。
此後他又想起了這本筆記,細細翻閱之後,發現姬長卿對於曆朝曆代的政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認識,甚至在某些方麵,讓人眼前一亮,又引人深思,連連驚奇,廢寢忘食,不知肉味。
事後,等陳希文考完科舉後,範仲淹好奇之下,借來一閱,也是如此,甚至不惜每夜抄錄,總要翻閱品讀。
範希文一起寄了兩封書信,第二書信中,範希文向姬長卿提了幾個問題。
“久聞丹文先生對於天下時政有非凡之見,淹敬問先生,望先生不吝賜見,一問大宋當下時政之弊?二問大宋可能收迴燕雲?三問先生欲入仕否?淹願……”
來信的人是宋史上赫赫有名的範仲淹範希文,姬長卿初次收到他的信,很是驚喜,也很是意外。
姬長卿與範仲淹並無交集,範希文此時也正在河中府任通判,範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
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範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在吏治方麵,範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複濁,何以致化”。
範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采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範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諡號“文正”。
文正是文臣的最高諡號。自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
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曆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範仲淹、曾國藩。
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為: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製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唐時的魏征、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諡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諡文貞的諡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諡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
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諡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複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姬長卿對範仲淹的來信很是敬重,為了體現重視,他還特意沐浴淨手,點燃熏香慢慢翻閱。
妻子李吟梅見狀不由笑道:“相公何故如此莊重?”
姬長卿微笑道:“蓋因宋諸臣工中,唯範王二人,可稱賢能。”
李吟梅有些疑惑:“妾昔日也曾聽過範通判多次上書朝廷,勸諫朝廷愛惜民力之舉,然何以在眾多大臣之中是一個賢能的人呢?”
姬長卿又繼續為李吟梅解釋道:“我觀大宋朝中,尚有濁流,恐貪權念財之輩不在少數,但範希文此人不同,他言行一致,是一個守正不阿,品行端正的君子,而王其人有治世之能,所以我才說範王當為當世之賢能!後人亦能敬仰,錄入青史。”
李吟梅聞言不在打擾姬長卿翻閱書信,而是默默抱著孩子,在一旁守候。
姬長卿翻開書信,範仲淹的字果然如其人一般,字行端正,鐵勾銀劃,雖用的是行書,但字裏行間透露出了楷書的勁力。
“仲淹初拜:大示拜讀,心折殊深。德宏才羨,屢屢懷慕。久慕英才,拜謁如渴。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初聞雷音,發悟醒愧。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蒙惠書並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後如有所見,或有新作,望莫遺範某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淹再拜!敬呈梓州隱士丹文先生,十月廿三日。”
姬長卿看到這封信,不覺有些疑惑,我有什麽“佳作”,讓範仲淹不惜寫信催稿了?
稍後姬長卿又翻閱陳希亮的信,這才從陳希亮那裏得到答案,原來早去年,陳希亮剛到汴京時,便聽說了範希文上書當今官家,請求當今太後還政於官家,可惜石沉大海,沒有獲得答複。
陳希亮對此欽佩不已,因而上門向拜見這位剛正不阿的範希文,也正是從此陳希亮與範希文正可謂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後來陳希亮又與範希文交談學問,陳希亮學問紮實,範希文學問深厚,二人引經據典,互相切磋,一時之間也相得益彰。
陳希亮詩文、治典皆可,唯有策論稍差。
臨近科舉三月前,範仲淹下了值,範仲淹想要點撥一下陳希亮的策論,好助他高中科舉。
可誰知陳希亮竟然在策論之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這讓範仲淹很是驚奇,細細詢問之下,才知道早在陳希亮赴京趕考前,他的一位朋友知道的不善長策論,因此在臨行前送他一本讀書筆記,這本讀書筆記包含了他本人對於曆朝曆代的政策、律法、人事變動的整理批注。
陳希亮的這位還特意吩咐他,若是覺得沒有把握,或是等讀完經史之後,自覺策論短板過於凸顯,可翻閱此筆記,或能助他早日成功。
本來陳希亮是沒有放在心上的,畢竟策論一直都是他的短板,他隻想好好治好經典,可與範希文交談後,發現策論這個短板還是太明顯了。
此後他又想起了這本筆記,細細翻閱之後,發現姬長卿對於曆朝曆代的政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認識,甚至在某些方麵,讓人眼前一亮,又引人深思,連連驚奇,廢寢忘食,不知肉味。
事後,等陳希文考完科舉後,範仲淹好奇之下,借來一閱,也是如此,甚至不惜每夜抄錄,總要翻閱品讀。
範希文一起寄了兩封書信,第二書信中,範希文向姬長卿提了幾個問題。
“久聞丹文先生對於天下時政有非凡之見,淹敬問先生,望先生不吝賜見,一問大宋當下時政之弊?二問大宋可能收迴燕雲?三問先生欲入仕否?淹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