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五年,立春日。


    姬長卿穿起青衣,開始迎春,在立春這天,按照習俗要吃春團,俗稱“咬春”。


    立春有:“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的說法,過了立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裏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裏,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裏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裏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立春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


    姬長卿帶著夭夭、陳謹三人在地裏,親自撫犁鞭打春牛,表示春耕的開始。


    “哞——”耕牛朝著泥土叫了一聲,姬長卿把犁頭交還給劉老三,今年的石橋莊將他負責春耕。


    八頭耕牛,除了留給自家用的人,其他時間會借給附近的莊戶百姓使用,也不是白借,他們需要把牛喂好,也交些糧食當做租金。


    石橋莊的十畝耕地,惜牛一點,兩天就耕完了,剩下時間大多都由小劉二牽著牛幫人家耕地。


    石橋莊已經是附近有名富裕莊子,人人都說,劉老三他們得到了神靈庇佑,有一個好東主,不僅收的租子低,而且還讓他們養雞、養魚,不用餓肚子不說,一個月還能得到十幾枚雞蛋作報酬。


    有雞蛋,他們更是將雞蛋孵小雞崽子,靠著賣雞蛋、賣雞,石橋莊的佃戶已經能存些錢,甚至有人像自己贖迴田產。


    對於想贖迴田產,姬長卿自然是答應的,不過考慮到個體農戶在封建社會中,很容易被兼並土地,所以姬長卿提出雙方合作的方案。


    可農民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耕地,姬長卿也給他們按照市價,讓他們贖迴了自己的田地。


    石橋莊的十畝田,被贖迴了六畝,剩下的莊戶錢還不夠,隻能繼續存些錢。


    產糧地被贖迴去了,姬長卿也不被生氣,雖然劉老三也咒罵這些人,吃裏扒外沒良心、黑心鬼,但姬長卿的目的本就是想幫他渡過難關。


    在者當初自己是低價買入的,如今雖然按照市價賣出,可算來算去也是自己賺了。


    對於贖迴田地佃戶,姬長卿對他們叮囑,隻希望他們能夠好好過日子,將能子孫滿堂。


    也趁著這個機會,姬長卿把石橋莊附近的荒地都買了下來,並讓劉老三他們在雇上些人,幫三十畝荒地開墾出來,趁著天氣好,把種棉花種下去。


    荒地不比熟地,雖然收購的價錢低,但投入的成本很高,且分險也高,一旦種子種下去了,長不了莊稼,那就白費了這麽多人力物力。


    習慣了現代農業的姬長卿,或許開發荒地的成本也就在一兩千塊錢,可在北宋開墾荒地成本卻在四千塊錢左右,且風險極大,萬一遇上災年,或者天氣反常,基本上就虧了。


    在北宋人力不值錢,但種子、耕牛卻比人命還貴,聽劉老三說,在先帝時期,那幾年日子不順,時常遇上幹旱糧食絕收,附近餓死了好些人,他們也餓了好幾個,甚至有幾家成了絕戶。


    石橋莊的人也餓,但他們靠著挖草根、吃野菜度日,省著糧食過日子,總算是撐過到來年春天,他們向前東家借了種子,把地裏都種上,可附近好幾個莊子的人,到了半夜來偷,把種子挖出來當糧食,為保護來年的收成,他們與這些偷種子的人幹了好幾架,甚至打死了人,後來官府的人也來了,糊裏糊塗的判了案,便不了了之。


    劉老三至今還記得,他跟老一輩的人,在地裏又守了將近十多天,等種子發芽,長成秧苗後,這才好些。


    聽到這些,姬長卿這對北宋時期的農民生存狀況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基本上一個普通的農夫有三畝田就能養活自己,可一旦遇上災年,或者官府橫征暴斂,服徭役的時間長達半年,一個三口之家就得破產,或者被餓死。


    底子厚一些,或者田地多一些的農民或許不會破產,但礙於明年的種子、糧食,他隻能選擇借貸,而借得自然是高利貸。


    借一斤種子,到手七兩,來年經過利滾利,歸還二三百斤糧食,還不起就收地、收房子,買身為奴。


    劉老三祖父那一輩,本來家中有五畝地,可惜遇上戰爭,祖父和村子的大部分人被征了徭役,死在了外地,最後他年幼的父親為了養活一家,自己在十歲的年紀扛起了鋤頭,開始養活全家人。


    後來官府又征了好幾次稅,實在是交不了,向前東家借了糧食,補齊了稅,這才不至於被官府抓去關站籠。


    還不起借的糧食,劉父隻能買地,至今到了前幾年,那前東主也遇上事情,急需銀子打點關係,好在姬長卿這個善心的東主買下這些地。


    姬長卿聞言,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了這祖輩三代人艱辛,久久無言。


    迴到希望書院,陳謹負責研磨,姬長卿提筆寫道:“天聖五年,立春之時,春耕及至,餘親至石橋莊,蓋因餘使其蓄養家禽四載,得雉枚數百,分十與之以作報酬,孵化生之,民始富,存千錢,贖買祖田,餘允之。


    後與老農閑談,聞其百年家變,心有所感,遂記之……”


    姬長卿高中時期,就對研究曆史很感興趣,要不是漢語言文學比曆史專業更好就業,他一定選擇曆史專業。


    不過到了大學期間,他選修的課程,大多都以曆史、文學、哲學一類。


    出於對曆史的熱愛,他自然後世往往在研究史料的時候,最缺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姬長卿自搬到桃園開始,一直都在記錄的生活日常,涵蓋了他對於北宋的理解、風土人情、習俗。


    譬如:“天聖四年,夏七月,於清源觀明思道人處,遇蘇洵,蘇洵者,字明允,年十七,眉山人也!


    蘇明允,貌正端平,姿容自然,為人灑脫,不羈常人,酷愛效仿李杜,以遍遊天下為誌。


    初聞蘇明允,引為平生知己……臨別曰:‘與君交,幸也,與君別,恨也!唯歎有山隔水阻,不能長談,效仿古人同塌抵足也!


    餘曰:‘明允雖嬉戲人生,寄情山水,然天姿卓異,天下少有,一旦他朝發奮治學,必聞名遐邇,詩文爭傳!”


    清源真觀遇蘇洵,便知傳名定有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文華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姬子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姬子夢並收藏大宋文華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