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四年,秋九月,希望書院已經開學一個月。


    深夜姬長卿還在辦公室中起草有關於希望書院的規章製度,最重要的是自己獨特的學製。


    要知道,將現代學製照搬到大宋儼然是不可能的,隻有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自己設計一個先進而又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學製才行。


    考慮到這一屆的學子情況各有不同,姬長卿準備給沒有經過啟蒙的學子,製定一個預科,等學習完預科課程,並通過升學考試後,才能進入正常學習。


    《希望書院學規》:凡我學子,皆以報國強國,造福百姓為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行合一,實事求是。


    蒙童學子,入學即為預科,預科以啟蒙為先,教授蒙學、雅言、識文為主,使其曉禮儀、優學風,期滿考校,肄業升學,晉為初學。


    初學者,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為念,開課聖人諸學,輔以六藝、務實興盛之術。


    初學三年,考校升學,擇科而學。


    本院開設人文、理工兩科。


    人文者,求世界、民族、國家之學問,下設政治、文學、經濟、法律、哲學諸學。凡文科學子,需奉行聖人仁義之念,以人為本,振興國家,興盛民族,致力於世界大同而學。勿以嬉戲貪玩、追名逐利而為之,以至學業荒廢,虛度光陰,蹉跎一生。仕者節欲,勿要怠廢公事,需知蒼天有道,取之不正,必承其果。


    理工者,求索自然之理,工化其世,探究天地自然之學問,下設數學、農學、物理、化學、醫學諸學。凡理工學子,需奉行科學、嚴謹之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歸納規律,知曉本質,服務於人乃至造福蒼生,此為科學之理念。勿以浮誇造假、詆毀歧視而行,以至踐踏真理,扭曲事實,學無存進,荼毒於世。需知真理即為真理,謬誤即為謬誤。


    參照清末的學製改革,姬長卿設計了希望書院學製,礙於忌諱,他避開了大部分不符合禮法的內容。


    考慮到,北宋的學子雖名義上是求學,可大膽都是為了考科舉,姬長卿還將希望書院開設了科舉班。


    科舉班,除非本院注冊學子,其餘入班學子均要付出高昂的束修。


    姬長卿並不擅長科舉,不過北宋科舉和考題,他大概知道一些,譬如嘉佑二年的進士科“刑賞忠厚之至論”。歐陽修出過的科舉考題,其中一道問:“周天子之田方千裏,號稱萬乘,萬乘之馬皆具,又有十二閑之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車馬,車馬豈不多乎哉?千裏之地,為田幾何,其牧養之地又幾何,而能容馬若是之多乎哉?千裏之地,為田幾何?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廣矣,常患無馬,豈古之善養馬而今不善乎?宜有說以對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製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製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製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製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製。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製。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製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製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製,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隻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隻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憑借著曾經寫過宋代科舉的作業,姬長卿並不害怕希望書院出不了成績,甚至隻要是姬長卿想,他完全可以培養希望書院出身的北宋官員。


    隻不過姬長卿還不想太多引人注目,況且開設希望書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一批北宋官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文華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姬子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姬子夢並收藏大宋文華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