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長卿阻止了劉老頭的行禮,而是問道:“此次災情會導致糧食減產多少?”


    劉老頭種地多年,是一個莊稼老把勢,與土地、莊稼打交道多年,隻是看了看地裏的秧苗,便能在心中估計了大概的數字。


    “可能會減產四成,若是雨水還是這麽多,隻怕今年能收上來三成已是萬幸。”


    姬長卿點了點頭,雖然自己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但這還是超過了他的預估。


    麵對反常的雨季,姬長卿隻能問劉老頭:“若是依照往年,七八月還會有大雨嗎?”


    “七月雨水最多,八月稍微少些,隻是今秋的稅賦……”


    “東家!這不符合規矩……”


    “劉伯,不必擔心,今年稅賦由我來承擔,你們隻管莊稼,若是今年還會有大雨,劉伯還得想想辦法,盡量多產些糧食。”


    糧食減產已成定局,當今的農作物並不像後世那般優良。


    蜀中種植水稻已有多年,在不斷的摸索中,古人對水稻的種植方式與技術有所認識與掌握,相應地,水稻產量及其品質也得以不斷提升。水稻種植,增加了人類的食物品種,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與社會化形態的出現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蜀中各地,特別是成都平原,土肥水豐,非常適合包括水稻在內的多種農作物生長。


    早在兩漢時期,蜀地水稻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平疇沃土、溪流如織的成都平原更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漢《揚子雲集·益州牧箴》載:“梁州華陽,……有粳有稻。”


    水稻種植,還需注重及時應令與因地製宜。輯錄西漢著名農學家泛勝著述的《泛勝之書》載:“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美、用種畝四升。始種稻欲溫,溫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後太熱,令水道錯。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東漢農學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五月,“是月也,可別稻及藍,盡至後二十日止。霖雨將降,儲米、穀、薪、炭,以備道路陷淖不通。”


    糧食出自田地,故田地乃民安國治之本。為了表示對農事的重視,古時曆代皇家會舉行籍禮,即天子親耕籍田的儀式。《漢書·文帝紀》:“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雙流縣的籍田鎮,舊稱籍田鋪,為古陵州(今仁壽)籍縣治地,該地名即因蜀漢皇帝劉備親耕籍田而有。宋《太平寰宇記》載:陵州籍縣“沐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裏,蜀先生於此置籍田,牧馬於此江中,俗因名沐馬川。”


    姬長卿並未調查過當前的水稻品種,不過當前的水稻品種,抗旱抗澇性很差,產量很不穩定。


    雖然此時廣州、福建一帶已種植較為優越的占城稻了,但占城稻在蜀中普及仍需要時間。


    在交通落後的大宋,占城稻的普及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


    占城稻是出產於印支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宋朝時引入國內,並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於今交趾占城而得名。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原產交趾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福建地區。


    據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按照曆史記載,到了南宋紹熙三年,占城稻的種植麵積達到長江下遊流域的80%~90%。


    雖然曆史並沒有提及蜀中是什麽時候開始普及占城稻的,但姬長卿認為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推廣占城稻。


    提起水稻,姬長卿總是不由想起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是華夏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華夏的當代神農,億萬農民因為他,而不在忍饑挨餓。


    隻可惜他老人家沒能長命百歲,雖是九十一歲的高齡逝世的,但像他這樣有巨大貢獻,一生都獻身於高尚事業的人,活到一百,一百歲以上都是可以的!


    糧食減產已成定局,姬長卿迴到桃園,隨即寫信讓人交給陳漢平,請他幫忙在福建路、兩浙路收集一些占城稻種子,另外應該提起做好準備,最好多存一些糧食。


    姬長卿開始儲備糧食,同時也開始帶著弟子陳謹,走訪調查周邊的情況。


    考慮到陳謹還很年幼,姬長卿隻是在周邊的幾個村子走訪,情況不是很好。


    姬長卿將陳謹送迴陳府後,開始自己一人走訪梓州府周圍的幾個縣城。


    這還是姬長卿自定居梓州府後,第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為了方便走訪,姬長卿帶好幹糧、碎銀子,步行的馬匹,又準備了弓箭和防身的武器。


    雖說官府嚴禁私人收藏兵器,可姬長卿穿作讀書人打扮,進入縣城,城門守衛看到姬長卿是個讀書人也不敢太過為難。


    畢竟宋朝的讀書人地位很高,況且自李唐以後,受李唐的劍俠影響,也有人曾效仿李青蓮,攜劍四處遊玩。


    梓州府除了產糧的農田外,也有不少的桑田。


    蜀地的蜀絲、蜀錦天下聞名,得益於蜀人獨特高超的織造技藝,蜀錦、蜀絲一直在大宋非常受歡迎。


    梓州府下有飛鳥、童山、中江、射洪、鹽亭、東關、涪城、安泰尉司八縣。


    姬長卿走訪了五個縣,發現這五個縣,除了鹽亭、射洪、中江受災較輕外,飛鳥、童山受災最嚴重。


    在走訪的過程中,姬長卿還發現鹽亭竟然是蜀鹽的產地之一,中江盛產蜀絲。


    中江的桑樹很矮,隻有一人多高,這裏的人有時候會把蠶散養,放到桑樹上就不管了,任它自己生長。


    待到結繭時,蠶農才會將蠶移到蠶室,搭起蠶架,讓蠶爬山,剿絲。


    這樣的方法並很不好,好多蠶會因烈日、晝夜溫差大而死掉,還有的還會被鳥吃掉,結的繭子也不好。


    在外走訪了半月,姬長卿在此過程中曬黑了不少。


    迴到桃園,在詢問劉老漢地裏情況後,姬長卿又做了一些安排,比如種些耐澇的作物,盡量保證今年的糧食產量,不至於餓肚子。


    安排好,相關事宜後,姬長卿又讓人給陳漢平送信,自己已經迴來的消息,這段時間,就讓陳謹父子二人好好團聚,他要閉關整理資料,寫一篇調查報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文華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姬子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姬子夢並收藏大宋文華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