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果然對《畫》更感興趣。


    他問我:“為什麽您認為《畫》的作者不是王維?”


    “因為,這首詩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出處,不是在王維的詩集裏,也不是在《全唐詩》裏,而是在南宋的一本《金剛經》注釋本裏。”我說。這不是我的研究,我隻是在查資料的時候意外看到了。因為涉及佛教偈頌,而我現在又在研究義淨,於是,我多留意了一下相關信息。


    “既然這樣,我們的教材裏為什麽要寫成唐朝王維的作品?”孩子不能理解。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它的風格和王維所寫的一些作品風格相似吧。”我說,“畢竟,主張它是王維作品的學者也不少。”


    我沒有說另外的一些原因。那些原因,孩子未必能理解,即使大人也未必能全然理解。


    但我通過這首詩的全貌,確實更加理解《金剛經》了。


    《畫》的全詩是這樣的: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


    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


    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隻為太分明。


    這首詩裏的“觀”,在選入教材之後,改成了“看”,我沒有去查到底為什麽。我對這些並不是特別在意,至少現在不太在意。我更在意的是,這首詩給我的衝擊,它又一次讓我想起了《金剛經》裏最讓我感動的一段話: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盡管對詩詞了解不多,但我很坦誠地說,我對《金剛經川老注》後麵保留的這首《畫》後四句並未覺得有多好。而且,我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這種失望,讓我再去核查《金剛經川老注》的意願都不存在。


    這也是我害怕孩子追問的問題。畢竟,我沒有再進行深入的研究。


    我的心思,依舊集中在傳為大唐三藏法師義淨所作的這首詩詞上。


    “媽媽,我查了,這首詩的作者,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南宋一位叫道川的和尚。”孩子查了查信息,“這位道川,據說以前在衙門裏當差。據說,有一次他去聽僧人講法,誤了差事,被縣太爺狠狠地打了一頓。他就頓悟了,出家了。犯了錯,不是應該改錯嗎?他怎麽就出家了呢?”


    我啞口無言。


    因為,孩子查到的信息,讓我確實難以迴答。


    道川和尚到底是聽了什麽法,又挨了什麽打,這才得到這種頓悟的呢?


    我看了看孩子查到的信息,信息上沒有說,我也無法迴答。


    佛教講求因果,我也曾經知道一個信息,那就是如果因果關聯不準確,很容易導致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們必須不昧因果。


    我不敢不懂裝懂:“孩子,我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也不知道道川和尚頓悟了什麽。因此,我沒有辦法給你迴答這個問題。但你有一點認識是準確的:犯了錯,必須改錯。人,不可能不犯錯,隻要不斷認識到錯誤並不斷改正錯誤,就好。”


    想了想,我繼續說道:“最好犯過的錯不再犯,那才是真正的改正錯誤。”


    “如果是這樣,那教材上不應該寫王維,而應該存疑。”孩子說道。


    我愕然。在心裏,我讚成孩子的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麵易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麵易珩並收藏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