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是一個美麗的濱海城市,素有“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美譽,那裏有著很多傳說和故事,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海神媽祖了。不過下麵要講的不是媽祖,而是這裏的一個本土教派——三一教的創始人林兆恩。林兆恩的名氣雖然不如媽祖,但也是一個門人弟子也逾千萬大教創始人,至今在福建及東南亞等地方還有他的信徒。


    如此牛的一位教主,是怎麽創下如此龐大事業的呢?


    姓名:林兆恩,字懋勳,號龍江、子穀子、心隱子……


    籍貫:福建莆田赤柱


    出生時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去世時間: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主要貢獻:開創三一教


    主要著作:《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一教主夏午尼經》《林子年譜》《林子本行實錄》


    林兆恩出身不錯,家庭成分很高,祖上在唐朝天寶年間曾經出過九位刺史,所以為林家賺了一個“九牧林家”的美稱,林兆恩就是長房端州刺史林葦這一支。林兆恩的七世祖林洪、祖父林富、叔叔林萬潮、大哥林兆均都是進士出身。這裏要重點說一下林富,一位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進士,這沒什麽好說的,重點是他曾經因為得罪了劉瑾被關進了大獄,結果碰巧和王陽明成了獄友。


    您想啊,在獄裏除了聊天也沒別的事兒可做,王陽明的學問自然不必多說,林富進士出身,那也是有真學問,這二位除了睡覺就是聊天,而且都是高深的學術問題,時間長了,二人就成了好友。在和王陽明交往過程中,林富受到了陽明心學的影響,後來又和何心隱、羅洪先這些陽明學派的人交往密切。林富致仕迴家以後,在家鄉教些心學內容,時間長了對兒孫的影響,特別是對林兆恩的影響非常大。


    林兆恩的老爹林萬仞學習不是太好,隻恩蔭了一個太學生,但是因為出身好,所以娶了知州李孚先家的千金。林兆恩從小就極為聰明,4歲的時候,王陽明來他家,對他爺爺說:“這個小家夥豐姿卓異,將來必成大器,但卻不是走科舉的路。”


    林兆恩不但聰明,而且心地極善,這也是他一生的品格,也是他成就三一教的重要原因。據鄉親們說,林兆恩13歲以後,每次出門都要帶上不少零錢,見到誰家揭不開鍋了就送點錢,誰家看病抓不起藥了也送點,大家都說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他母親問他為什麽喜歡這麽做,林兆恩的迴答卻有點出人意料:“捐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事實證明,林兆恩說的這些話絕對不是隨口而說的。


    林兆恩的學業開始非常順利,16歲就作了一篇《博士家言》,讀過的人莫不點讚,18歲考秀才時,督學潘潢看了他的試卷後,定為優等,給了“見理之文”四字評語。按這個勢頭,林兆恩應該一路順風,皇門唱榜才對,可是不知道為什麽他在以後的考場中卻連連失利,直到三十歲左右第四次舉業失敗,加之父親剛剛病故,於是便息了再試之心,發了個朋友圈告之親朋以後不再參加高考了,我要“銳心學道”。


    為什麽會生出學道之心呢,這也並非一時意氣,因為林兆恩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儒家的學問比較零碎,佛、道的學問也各有偏頗,總之是都有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麵,他發現三教的後人都學歪了,基本上都背離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的本意,所謂“道旨不明,正宗丟失,千古至道後繼無人”,怎麽能不令人著急啊。於是林兆恩便有了一種想要明經定旨,恢複古聖先賢學問的衝動,當然了,他也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於是就邊學習邊思考,同時四處尋找高人,希望能夠完成自己的宏願。


    林兆恩找上的第一個人是老朋友卓晚春,職業為道士,號上陽子。這是一位奇人,從小就有小仙的外號,不過有些不修邊幅,臉不洗,頭不梳,道法水平先不說,反正醫術特別高,這在古代可是受人尊敬的一等一的技能。林兆恩如果想詳細研究道家的東西,找這個業內的朋友是最合適的。


    文獻中關於這二人的交往記載不多,二人經常在一起談玄論道,依著卓晚春這種不修邊幅的脾氣,林兆恩和他整天廝混在一起也不可能太講究,於是被無聊的鄉人們送了一個“卓狂林顛”的外號。傳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卓晚春把道家秘法“九轉還丹”傳給了林兆恩,並且成功地助其頓悟入道。


    一晃數年,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卓晚春辭別林兆恩外出雲遊,從此不知所蹤。有學者專門研究過卓晚春,不過因為史料較少,至今還是個神秘級的人物,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道家思想對林兆恩的影響相當深。林兆恩的三傳弟子董史曾經說過:林兆恩的“金丹之啟自上陽”,他的《九序心法》前五序所講的內丹理論很可能就是從卓晚春那裏學到的,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麽大體上能夠推斷出來卓晚春應該是南宗清修一脈的傳人。當然了,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離事實也不遠,因為卓晚春在三一教中地位是極高的,也是以神明的存在配祀林兆恩的。如果有道友去福建可以去三一教堂(祠)裏看看,正殿一般都會供奉著三個人,中間是林兆恩,左邊是卓晚春,右邊是張三豐。


    和卓晚春相處的十多年裏如果說隻學了些道術應該不太可能,從後期林光恩表現出來的醫術看,不排除也是得了卓晚春的真傳,當然了,這隻能是猜測。林兆恩平時經常出手幫鄉鄰看看病,這不但是出於濟世救人的情懷,還對他理解心目中一直想參悟的三教理論有所幫助。


    在長期的理論加實踐的參悟過程中,林兆恩逐漸建立起來一個整體的認識:儒家的執中,實際上就是道家的守中,也是佛家的空中,儒家的一貫,就是道家的得一,也是佛家的皈一,所以,三教還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的,自己的研究思路應該從返本還原轉向三教歸一上麵來,就這樣,他開始了三教合一的深入思考。


    這裏又有一個問題,既然要歸一,這個“一”是什麽,要歸到哪裏?佛、道還是儒?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兆恩35歲了,他有了最終結論:“道釋歸儒,儒歸孔子”,也就是說他把這個“一”定位到了孔的身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並不奇怪,從小就生長在儒教思想統治的環境中,又參加了十幾年科考,研究儒家經義也不是不過腦子的,潛意識裏林兆恩也會想著把佛、道納入儒家體係中來。


    確定了研究方向以後,林兆恩便開始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合三教於儒學的探索,並且在東山樵舍開館授徒,同樣是走理論結合實踐的路子。一般來說,學術界就是以這一年為準,認為是林兆恩開始了創教的生涯。


    幾年以後,林兆恩自稱又遇到一位明師,具體是誰沒說,但是得傳了艮背、行庭的固心秘法,這使他的三教合一之路有了完善的理論基礎。


    說到艮背了,這裏先解釋一下。


    後麵會單獨講林兆恩的《九序心法》,其中對艮背也有解釋。艮背一詞來自易經,“艮其背不獲其身……”。道友們都知道,易經的解釋千百種,艮其背的解釋也不少,一般來說,艮的本義是止,不相交通的意思。背可以說是後背,也可以說是相背。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後背,背過身去也就看不到後麵的東西,什麽意思呢?有句俗話是眼不見為淨,看不見了也就對心境沒影響了,這大約就是背在這裏的意思。講《九序心法》時再分析艮背,這裏道友們先知道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


    熟悉明朝曆史的道友應該知道,福建沿海並不安寧,倭寇、瘟疫橫行,餓殍遍地是很準確的描寫。所以,林兆恩的日子並不是教書、行醫、看書、做學問那麽悠閑,眼看官場腐敗,盤剝百姓,任由倭寇劫掠,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兆恩毅然散盡家資,帶領弟子們“毀家紓難”,用自己的力量救護鄉親。


    林兆恩的義舉不但門人弟子們響應,四鄰八鄉的民眾也都參與進來,其中就有他長期用艮背法行醫收獲的尊敬有關係。有卓晚春的傳授,又有了自己的艮背法的改進,傳說林兆恩的醫術非常高明,而且又有眾多門人弟子的協助,從此林氏教團在福建的聲望越來越高,同時他本人也漸漸地被當地人神化,越來越多的人家裏把他擺在了神位,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黃宗羲說過:“兆恩以艮背法為人治病,行之多驗,又別有奇術能濟人於危急之時,故從之者愈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