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出身影響著他心胸、眼界以及處事方式,所以才會在成事之後大殺功臣。民間關於劉伯溫的死有很多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不論事實如何,反正很任命老朱的人設。可是這裏就有一個矛盾,隨著劉伯溫形象的神化,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神仙般的人物怎麽可能著了老朱的道兒,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應該啊?那麽劉伯溫到底是怎麽死的呢?
先說一下當時的政治環境。當打下天下以後,在朱元璋的默許下,以李善長為首的淮係武人集團開始對浙東文人集團表達出各種不友好,老朱坐在龍椅上看得挺投入。這是大多數領導們都有的喜歡玩弄平衡權術的毛病,老朱同樣學會了這些東西,而且心更狠,看完戲以後幹脆來了一場火燒慶功樓的大戲。
在這樣的政治大環境下,洪武元年八月劉伯溫便被迫致仕迴家。那時的老朱多少還要點兒臉,卸磨殺驢的名聲也不好,很快就下詔把劉伯溫召了迴來,而且趕上了封賞的末班車。劉伯溫的名字是被加到了大封功臣名單的末尾,老朱隨手甩了一個“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的爵位,要知道當年可是封了10個公爵、52個侯爵和3個伯爵。
老朱在《誠意伯誥》中也說了幾句好話:“……可謂賢智者也,如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不過也隻是說了點不值錢的漂亮話,要知道給劉伯溫的這個伯爵不是世襲的,俸祿更是少得都不好意思說,具體多少記不清了,大約是徐達等人的十分之一左右。不過話又說迴來了,這些爵爺們善終的不多,被殺的不少,被滅族的占絕大多數,相對來說劉伯溫還能善終,也算是他有水平。
就這樣,劉伯溫在南京勉強住了三年以後又被迫辭職迴家了。此時的老朱架子已經非常足了,任誰在那個位子幹幾年也一樣,臨走前甚至警告劉伯溫:“忠臣去國,惡言不出”,意思就是說你迴去後記得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沒把門的亂噴抹黑我,嗯,朕。
由於劉伯溫的能力實在是太高了,朱元璋感覺不把他放到眼皮子底下總是不放心,於是派人過去請他說:“你不在家好好宅著,亂折騰什麽風水?”就這樣,劉伯溫隻好又迴到南京,雖然沒有唱鐵窗淚,但一舉一動都在老朱的監視下。
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手下來報告,說劉伯溫病了。這件事在民間、學術界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劉伯溫的確是病了,也有人說是老朱派胡惟庸暗中下的毒。無論哪種說法是真的,總之這次劉伯溫是沒救了,所以老朱便放心地讓他迴家等死。不久,朱元璋就收到了劉伯溫去世的消息,大概還掉了幾滴鱷魚淚。
當然,曆史是公正的,後人對劉伯溫的評價非常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正史習慣從立功、立言、立德這“三立”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功績,劉伯溫三立都得了滿分,榮獲“三不朽”稱號,這一點比諸葛亮還要強一些。
明天順二年(1458年)官府出資在劉伯溫的老家文成縣南田村“敕建誠意伯廟”,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贈為太師,諡文成。誥文中對劉伯溫有了很高的評價,如“才稱王佐,學為帝師”、“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嘉靖十年(1531年),劉伯溫配享太廟,民間還把他崇祀為襄助排滿的民族英雄,另外就是賣香菇的和吹糖人的這兩個行業都尊他為祖師爺。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劉璉、劉璟也比較爭氣,繼承了父誌,律身以廉,弘揚家學,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曾誇獎他們說:“阿璉明秀,阿璟凝重”。後人對他們也比較認可,配享誠意伯祠廟,並稱父子三人“兩世三賢”。不過劉璟感覺自己老爸死得太屈,於是公開發帖說:“虯髯電目,探天根兮斡地軸。扶龍興雲,四方以肅。征休戚為憂喜,以大道晦明為榮辱。武功既成,而文治未盡其用者,蓋天耶?抑人耶?”很顯然,兒子的心目中,老爸是大才,可惜雖有開國之功有了,但卻沒能實現宰執天下的夙願,實在是太不值。
明代著名的直臣李時勉是這麽誇劉伯溫的:“非惟其勳業冠絕前古,而文章也足以垂世,而莫之與並也。”同樣是直臣的楊守陳誇得也非常到位:“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在民間劉伯溫的人氣則更高,反正傳來傳去最終成為神仙般的存在了,甚至有人認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諸葛亮時,就是參照著劉伯溫寫的。
現在,文成縣有很多劉伯溫的記憶,劉基廟、劉基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劉伯溫的傳說也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走進過《百家講壇》。
劉伯溫著述極多,集成了二十卷《誠意伯文集》,其中包括《鬱離子》《寫情集》《覆瓿集》《春秋明經》《犁眉公集》《翊運錄》等。其中的《靈棋經解》是劉伯溫術數造詣的傳世之作,闡發入微。還有一部《多能鄙事》裏麵也涉及一些陰陽占卜方麵的內容,體現宇宙內事無大小關乎民生,都蘊藏著“道”的思想。
另外,劉伯溫在曆法方麵有很大的貢獻,他改變了原來以黃河中下遊為基礎製定曆法的傳統,而是依據南京的天文數據為基礎重新製定了《戊申大統曆》。
下麵再簡單說說上麵提過的《燒餅歌》。相比《推背圖》來說,知道《燒餅歌》的人可能要少一些。
後人經常會拿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比,民間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這兩位一個精於馬前神課,一位留下《燒餅歌》。古人在起名的時候太不講究了,因為每次出征前諸葛亮都要占卜一次,所以他的這手功夫就稱為馬前課。後來的《推背圖》是因為袁天罡推了李淳風的後背而得名,《燒餅歌》則是因為一隻燒餅。
據說有一天老朱有點餓,正偷著吃燒餅解饞呢,恰巧劉伯溫有事來找他,老朱趕緊拿了個碗把剛咬了一口的燒餅扣在下麵。
正事說完以後,老朱突然興起,問劉伯溫:“先生你能掐會算,今天露一手怎麽樣?”
劉伯溫自然不能掃了皇帝的興致,點頭表示可以:“請萬歲出題。”
老朱一指桌上扣著的碗說:“那你就算算這個碗下麵有什麽吧。”
劉伯溫點點頭,運指掐算,稍傾便說:“萬歲,我算出來了,此物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
看著老朱一臉驚詫外加崇拜的神情,劉伯溫心中得意:“你嘴角粘著芝麻呢,還用我祭出絕學嗎?”
沒有哪個走江湖的算命先生會說肯定如何如何的,必須要說得很含糊,但是當事人代入後卻可以自動往正確的方麵腦補,所以不用說出燒餅,隻要把上麵話說完,老朱自己就會認為劉伯溫算對了。
朱元璋在一次領教過劉伯溫的神算之術後,還想接著問問這大好江山能不能永遠姓朱,未來會發生什麽大事,於是二人便接著聊了下去。二人這番對話,被史官記錄下來,經整理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燒餅歌》。
《燒餅歌》主要就是二人的對話,比如朱元璋問:“現在南京城固若金湯,還有什麽需要預防的?”
劉伯溫迴答:“……隻恐燕飛入京。”
經後來人分析後,認為這是預言了燕王打進南京來的這件事。
再比如劉伯溫說:“此城禦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這是說燕王將來的永樂國號。
“萬子萬孫層疊層”,不是老朱當時理解的老朱家子孫萬代,江山永固,而是說到萬曆的兒子、孫子三代以後,明朝就終結了。注意天啟和崇禎都是萬曆的孫子。
“十八孩兒難上難”,指從朱元璋到崇禎共傳了十八位皇帝,當然是包括朱標和嘉靖的老爹。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這是指李自成。
二人的對話一直聊到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再往後就是另一種社會形態了,相信劉伯溫再有本領,也理解不了今天的文明吧。
在明代,劉伯溫的傳奇已經非常流行了,不過《燒餅歌》直到清中期以後才出現。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燒餅歌》有不同的版本,較早的有光緒年間、民國期間的,更早的還沒有發現。近代還有一些單行本或者附載本,內容方麵多少有所不同。再根據裏麵預言的截止時間綜合分析,有人懷疑《燒餅歌》並不是劉伯溫所作,很可能是後人托名所作。
喜歡看網文的道友可能還聽說過一個關於明十四陵的傳說吧。意思大概是說朱元璋和劉伯溫聊過燒餅以後,還是怕後代不爭氣,守不住江山,於是傳下了祖訓,要求每代皇帝必須從每年的收入中按比例取出一部分來,存到一個地方,這就是第十座明陵。老朱還畫了一張解謎類的藏寶圖,後代子孫萬一遇到了滅國的大難時,就可以從這裏把錢取出來再把天下奪迴來。當然,這就純屬虛構了。
先說一下當時的政治環境。當打下天下以後,在朱元璋的默許下,以李善長為首的淮係武人集團開始對浙東文人集團表達出各種不友好,老朱坐在龍椅上看得挺投入。這是大多數領導們都有的喜歡玩弄平衡權術的毛病,老朱同樣學會了這些東西,而且心更狠,看完戲以後幹脆來了一場火燒慶功樓的大戲。
在這樣的政治大環境下,洪武元年八月劉伯溫便被迫致仕迴家。那時的老朱多少還要點兒臉,卸磨殺驢的名聲也不好,很快就下詔把劉伯溫召了迴來,而且趕上了封賞的末班車。劉伯溫的名字是被加到了大封功臣名單的末尾,老朱隨手甩了一個“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的爵位,要知道當年可是封了10個公爵、52個侯爵和3個伯爵。
老朱在《誠意伯誥》中也說了幾句好話:“……可謂賢智者也,如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不過也隻是說了點不值錢的漂亮話,要知道給劉伯溫的這個伯爵不是世襲的,俸祿更是少得都不好意思說,具體多少記不清了,大約是徐達等人的十分之一左右。不過話又說迴來了,這些爵爺們善終的不多,被殺的不少,被滅族的占絕大多數,相對來說劉伯溫還能善終,也算是他有水平。
就這樣,劉伯溫在南京勉強住了三年以後又被迫辭職迴家了。此時的老朱架子已經非常足了,任誰在那個位子幹幾年也一樣,臨走前甚至警告劉伯溫:“忠臣去國,惡言不出”,意思就是說你迴去後記得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沒把門的亂噴抹黑我,嗯,朕。
由於劉伯溫的能力實在是太高了,朱元璋感覺不把他放到眼皮子底下總是不放心,於是派人過去請他說:“你不在家好好宅著,亂折騰什麽風水?”就這樣,劉伯溫隻好又迴到南京,雖然沒有唱鐵窗淚,但一舉一動都在老朱的監視下。
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手下來報告,說劉伯溫病了。這件事在民間、學術界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劉伯溫的確是病了,也有人說是老朱派胡惟庸暗中下的毒。無論哪種說法是真的,總之這次劉伯溫是沒救了,所以老朱便放心地讓他迴家等死。不久,朱元璋就收到了劉伯溫去世的消息,大概還掉了幾滴鱷魚淚。
當然,曆史是公正的,後人對劉伯溫的評價非常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正史習慣從立功、立言、立德這“三立”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功績,劉伯溫三立都得了滿分,榮獲“三不朽”稱號,這一點比諸葛亮還要強一些。
明天順二年(1458年)官府出資在劉伯溫的老家文成縣南田村“敕建誠意伯廟”,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贈為太師,諡文成。誥文中對劉伯溫有了很高的評價,如“才稱王佐,學為帝師”、“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嘉靖十年(1531年),劉伯溫配享太廟,民間還把他崇祀為襄助排滿的民族英雄,另外就是賣香菇的和吹糖人的這兩個行業都尊他為祖師爺。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劉璉、劉璟也比較爭氣,繼承了父誌,律身以廉,弘揚家學,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曾誇獎他們說:“阿璉明秀,阿璟凝重”。後人對他們也比較認可,配享誠意伯祠廟,並稱父子三人“兩世三賢”。不過劉璟感覺自己老爸死得太屈,於是公開發帖說:“虯髯電目,探天根兮斡地軸。扶龍興雲,四方以肅。征休戚為憂喜,以大道晦明為榮辱。武功既成,而文治未盡其用者,蓋天耶?抑人耶?”很顯然,兒子的心目中,老爸是大才,可惜雖有開國之功有了,但卻沒能實現宰執天下的夙願,實在是太不值。
明代著名的直臣李時勉是這麽誇劉伯溫的:“非惟其勳業冠絕前古,而文章也足以垂世,而莫之與並也。”同樣是直臣的楊守陳誇得也非常到位:“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在民間劉伯溫的人氣則更高,反正傳來傳去最終成為神仙般的存在了,甚至有人認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諸葛亮時,就是參照著劉伯溫寫的。
現在,文成縣有很多劉伯溫的記憶,劉基廟、劉基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劉伯溫的傳說也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走進過《百家講壇》。
劉伯溫著述極多,集成了二十卷《誠意伯文集》,其中包括《鬱離子》《寫情集》《覆瓿集》《春秋明經》《犁眉公集》《翊運錄》等。其中的《靈棋經解》是劉伯溫術數造詣的傳世之作,闡發入微。還有一部《多能鄙事》裏麵也涉及一些陰陽占卜方麵的內容,體現宇宙內事無大小關乎民生,都蘊藏著“道”的思想。
另外,劉伯溫在曆法方麵有很大的貢獻,他改變了原來以黃河中下遊為基礎製定曆法的傳統,而是依據南京的天文數據為基礎重新製定了《戊申大統曆》。
下麵再簡單說說上麵提過的《燒餅歌》。相比《推背圖》來說,知道《燒餅歌》的人可能要少一些。
後人經常會拿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比,民間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這兩位一個精於馬前神課,一位留下《燒餅歌》。古人在起名的時候太不講究了,因為每次出征前諸葛亮都要占卜一次,所以他的這手功夫就稱為馬前課。後來的《推背圖》是因為袁天罡推了李淳風的後背而得名,《燒餅歌》則是因為一隻燒餅。
據說有一天老朱有點餓,正偷著吃燒餅解饞呢,恰巧劉伯溫有事來找他,老朱趕緊拿了個碗把剛咬了一口的燒餅扣在下麵。
正事說完以後,老朱突然興起,問劉伯溫:“先生你能掐會算,今天露一手怎麽樣?”
劉伯溫自然不能掃了皇帝的興致,點頭表示可以:“請萬歲出題。”
老朱一指桌上扣著的碗說:“那你就算算這個碗下麵有什麽吧。”
劉伯溫點點頭,運指掐算,稍傾便說:“萬歲,我算出來了,此物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
看著老朱一臉驚詫外加崇拜的神情,劉伯溫心中得意:“你嘴角粘著芝麻呢,還用我祭出絕學嗎?”
沒有哪個走江湖的算命先生會說肯定如何如何的,必須要說得很含糊,但是當事人代入後卻可以自動往正確的方麵腦補,所以不用說出燒餅,隻要把上麵話說完,老朱自己就會認為劉伯溫算對了。
朱元璋在一次領教過劉伯溫的神算之術後,還想接著問問這大好江山能不能永遠姓朱,未來會發生什麽大事,於是二人便接著聊了下去。二人這番對話,被史官記錄下來,經整理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燒餅歌》。
《燒餅歌》主要就是二人的對話,比如朱元璋問:“現在南京城固若金湯,還有什麽需要預防的?”
劉伯溫迴答:“……隻恐燕飛入京。”
經後來人分析後,認為這是預言了燕王打進南京來的這件事。
再比如劉伯溫說:“此城禦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這是說燕王將來的永樂國號。
“萬子萬孫層疊層”,不是老朱當時理解的老朱家子孫萬代,江山永固,而是說到萬曆的兒子、孫子三代以後,明朝就終結了。注意天啟和崇禎都是萬曆的孫子。
“十八孩兒難上難”,指從朱元璋到崇禎共傳了十八位皇帝,當然是包括朱標和嘉靖的老爹。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這是指李自成。
二人的對話一直聊到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再往後就是另一種社會形態了,相信劉伯溫再有本領,也理解不了今天的文明吧。
在明代,劉伯溫的傳奇已經非常流行了,不過《燒餅歌》直到清中期以後才出現。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燒餅歌》有不同的版本,較早的有光緒年間、民國期間的,更早的還沒有發現。近代還有一些單行本或者附載本,內容方麵多少有所不同。再根據裏麵預言的截止時間綜合分析,有人懷疑《燒餅歌》並不是劉伯溫所作,很可能是後人托名所作。
喜歡看網文的道友可能還聽說過一個關於明十四陵的傳說吧。意思大概是說朱元璋和劉伯溫聊過燒餅以後,還是怕後代不爭氣,守不住江山,於是傳下了祖訓,要求每代皇帝必須從每年的收入中按比例取出一部分來,存到一個地方,這就是第十座明陵。老朱還畫了一張解謎類的藏寶圖,後代子孫萬一遇到了滅國的大難時,就可以從這裏把錢取出來再把天下奪迴來。當然,這就純屬虛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