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就結合具體的內丹功法,講一講張三豐的內丹理論。具體的功夫可以分成兩大階段:築基煉己和性命雙修。
前麵講過築基的功夫,也講過為什麽要築基。由於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受到後天的各種影響,使先天的身體、精氣神受到了耗損,而這種耗損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嚴重,直至死亡。追求長生或者長壽,首先要返迴先天狀態,否則就談不上進一步,而補迴耗損迴到先天之體的過程就是築基。
對於如何補迴耗損的精氣神,特別是年紀偏大的人,這一步就更為關鍵。張三豐有一首《後天築基》詩:
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中訣。
華池玉液逐時吞,桃塢瓊漿隨日吸。
絕慮忘思赤子心,歸根複命仙人業。
丹田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
本質上,張三豐的築基功夫和前麵講過的基本一致,無非就是掃除雜念,寂滅情緣,從調息、唿吸、打坐、意守丹田到衝關、通脈,同樣是百日的功夫。築基是修行的前提,雜念越少,摒棄得越早,則得丹越早。
不過,張三豐明確地把築基和儒家在倫理道德方麵的踐行聯係了起來。在他看來,道家講究積陰德,德行為先,陰功為本,二者如果劃個等號,顯然至少是一個好人才有資格築基修道,所以張三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真的對修仙得道有幫助。
在《無根樹》中,張三豐還有一套著名的“陰陽栽接法”,是這樣講的: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名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這可不是講的園藝學的嫁接技術,而是借這種嫁接技術使人的身體能夠返先天的思路。
煉己和築基是沒辦法割裂劃分的,丹法的東西前麵講過不少了,這裏所說的煉己實質上是元神和元氣相交的功夫,也可以說是坎、離或者說內藥、外藥相交的功夫,說法雖多,但實質是一致的。
為什麽說是煉己呢?
十天幹戊和己的五行為土,而戊土和己土又有陰陽之分,一個陽土一個陰土。戊土是陰裏含真陽,己土則是陽裏育真陰,二者一動一靜,相合就是坎和離相合,也就是元神和元氣相交,就是前麵講的鉛、汞,所以丹法裏叫煉己實際上就是煉內藥。
肯定有道友會問,戊和己都是土,為什麽不叫煉戊呢?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己是陰土,內含真陽,修煉就是為了強化那點真陽,把體內的陰性的、後天的雜質全部煉化掉,把耗損的精氣神補迴來,最終得到純陽之體嘛。張三豐說:“煉己隻是養元神”,就是修心、養性、煉神,最終返迴先天。
前麵還講到過道家修煉中的順逆問題,鍾呂講,陳摶更講,順著就是凡人幾十年的生老病死,隻有逆著才能長生、成仙。
築基和煉己沒有明確的界限,都是修煉的基礎功夫,不過築基偏命功,而煉己更偏重性功方麵的修煉。在《玄要篇》中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
同樣都是性命雙修,南北二宗卻不相同。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主張先命後性,這些在前麵講過。之所以不同,這和南方、北方的自然環境、水土、飲食等多方麵的因素有關。
以前講過“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北方人重土,南方人重水。北宗,成員自然多是北方人,牙好胃好,吃嘛嘛香,大魚大肉盡管來,就是吃的好,身體就好。北宗認識到長生不死的主體不是陰滓色身,而是真性本體,於是以堅韌的意誌品質苦修煉性以達大道巔峰。
從修性入手進行修煉非常難,所以必須有類似苦行的修行才能煉出真性本體。經常有人會問,和尚都是要出家,守好多戒律的,那麽道士要不要出家?能不能結婚?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有的道士需要出家持戒,而有的又不需要。別的不說,北方的全真道士是需要到宮觀裏出家的,是不能結婚的,也有很多的戒律要遵守。而南方的正一道,就可以結婚,可以在家修行,當然也有很多戒律要持的,並不是很多人想的不持戒。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也和先命後性和先性後命的區別有一定的關係。
煉己也是煉心,因為心是離火,離中是己土,是陰土宜靜,所以要煉到心不動,離宮修訂則氣和,氣和則身安,身安才能精滿氣盈,這就是道家的解釋。也就是說,對於北宗來說,煉己就要煉心,就是要煉心中那一點陰土。
相對來說,南方人為主的南宗則首重命功,講究持心,認為“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張伯端不是說過嘛:“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張三豐也注重性命雙修,那麽他的性命雙修屬於哪一派呢?
他說:“死生了當非神氣,性命功夫在汞鉛。”
他還說:“夫道,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他還說:“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
他還說:“修命有助於見性,見性有助於修命。”
他還說:“性要煉,命要接,休在人間虛歲月。”
由此可見,張三豐的築基、煉己就是性命雙修,兼南北二宗的,也就是說在他認為要雙修,都重要,沒有誰更重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實際上南宗、北宗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並不是非要分出來你重視性,我重視命,有個先後、主次的分別,張三豐認為煉己不但要修、持,還要煉,因為這些都是煉性、養元神的功夫,最終都是煉元神。
至於如何煉己,張三豐和前輩們有一點是不同的,就是他主張入世,到凡塵俗世裏打滾。“先煉己於塵俗,積鉛於廛市”,“煉己忘世情”,實中求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達到這一步,就說明築基功成了。
具體到實踐,就是“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的功夫。
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凝神,什麽是調息?
“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
“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迴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日凝神。”
調息則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隻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在實際修煉中可以分解成四步,就是:
第一步是凝神,“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所以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清心。至於如何清心,清不了怎麽辦,“自勸自勉”,用意誌去控製雜念。最後能夠“收心入氣穴”,“心止於臍下”,這就是凝神的功夫。
第二步是調息,“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隻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凝神以後,意念隨唿吸沿任脈入丹田,就是“氣時於臍下”。“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所以,這一步的調息實際上最終又是為了凝神。
第三步是再調息,實際上就是在凝神以後,是“調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也”,是進一步利用調息來引動祖氣和丹田的氣相交,所以這一步就是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最後則是再凝神,這一步的凝神和第一步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神、息已在丹田裏麵相交,相當於前麵所講內丹功夫中結丹前的階段,也是陳摶所說的得藥階段,此時還要為神息兩忘,為複歸無極做準備,所以這裏的凝神要注意與丹田的聯係,“不即不離”,不可斷,但又不能強。
“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鄞鄂,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經過四步,如果成功,就可以神息兩忘的境界。那麽這又是一種什麽境界呢?是進入一種極境:“勿忘勿助,以默以柔……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至此,就完成了前麵所講過的百日築基的功夫。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對後世影響相當大,包括柳華陽、李涵虛等人都花了很大工夫研究、體會這八個字。
前麵也講過,修道入門是極難的,因為從靜到空,到忘,不是每個俗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張三豐也說“還丹容易,煉己最難”,人的雜念太多,多到蒙蔽了心性。
那麽為什麽他又主張到塵世中煉己呢,這又是一個心性的問題,能夠和花花世界一刀兩斷的人,才是與道有緣的,能出世的才能再入世。
築基煉己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功夫,就算是達到返虛境同樣也要煉己。當煉己有一定火候後,修的這個性就可見了,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此時已經達到心性修煉的最高境界,實際上離丹成也就不遠了,因為後麵相對就容易了,“真性清淨,元神凝結”。
前麵講過築基的功夫,也講過為什麽要築基。由於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受到後天的各種影響,使先天的身體、精氣神受到了耗損,而這種耗損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嚴重,直至死亡。追求長生或者長壽,首先要返迴先天狀態,否則就談不上進一步,而補迴耗損迴到先天之體的過程就是築基。
對於如何補迴耗損的精氣神,特別是年紀偏大的人,這一步就更為關鍵。張三豐有一首《後天築基》詩:
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中訣。
華池玉液逐時吞,桃塢瓊漿隨日吸。
絕慮忘思赤子心,歸根複命仙人業。
丹田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
本質上,張三豐的築基功夫和前麵講過的基本一致,無非就是掃除雜念,寂滅情緣,從調息、唿吸、打坐、意守丹田到衝關、通脈,同樣是百日的功夫。築基是修行的前提,雜念越少,摒棄得越早,則得丹越早。
不過,張三豐明確地把築基和儒家在倫理道德方麵的踐行聯係了起來。在他看來,道家講究積陰德,德行為先,陰功為本,二者如果劃個等號,顯然至少是一個好人才有資格築基修道,所以張三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真的對修仙得道有幫助。
在《無根樹》中,張三豐還有一套著名的“陰陽栽接法”,是這樣講的: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名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這可不是講的園藝學的嫁接技術,而是借這種嫁接技術使人的身體能夠返先天的思路。
煉己和築基是沒辦法割裂劃分的,丹法的東西前麵講過不少了,這裏所說的煉己實質上是元神和元氣相交的功夫,也可以說是坎、離或者說內藥、外藥相交的功夫,說法雖多,但實質是一致的。
為什麽說是煉己呢?
十天幹戊和己的五行為土,而戊土和己土又有陰陽之分,一個陽土一個陰土。戊土是陰裏含真陽,己土則是陽裏育真陰,二者一動一靜,相合就是坎和離相合,也就是元神和元氣相交,就是前麵講的鉛、汞,所以丹法裏叫煉己實際上就是煉內藥。
肯定有道友會問,戊和己都是土,為什麽不叫煉戊呢?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己是陰土,內含真陽,修煉就是為了強化那點真陽,把體內的陰性的、後天的雜質全部煉化掉,把耗損的精氣神補迴來,最終得到純陽之體嘛。張三豐說:“煉己隻是養元神”,就是修心、養性、煉神,最終返迴先天。
前麵還講到過道家修煉中的順逆問題,鍾呂講,陳摶更講,順著就是凡人幾十年的生老病死,隻有逆著才能長生、成仙。
築基和煉己沒有明確的界限,都是修煉的基礎功夫,不過築基偏命功,而煉己更偏重性功方麵的修煉。在《玄要篇》中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
同樣都是性命雙修,南北二宗卻不相同。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主張先命後性,這些在前麵講過。之所以不同,這和南方、北方的自然環境、水土、飲食等多方麵的因素有關。
以前講過“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北方人重土,南方人重水。北宗,成員自然多是北方人,牙好胃好,吃嘛嘛香,大魚大肉盡管來,就是吃的好,身體就好。北宗認識到長生不死的主體不是陰滓色身,而是真性本體,於是以堅韌的意誌品質苦修煉性以達大道巔峰。
從修性入手進行修煉非常難,所以必須有類似苦行的修行才能煉出真性本體。經常有人會問,和尚都是要出家,守好多戒律的,那麽道士要不要出家?能不能結婚?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有的道士需要出家持戒,而有的又不需要。別的不說,北方的全真道士是需要到宮觀裏出家的,是不能結婚的,也有很多的戒律要遵守。而南方的正一道,就可以結婚,可以在家修行,當然也有很多戒律要持的,並不是很多人想的不持戒。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也和先命後性和先性後命的區別有一定的關係。
煉己也是煉心,因為心是離火,離中是己土,是陰土宜靜,所以要煉到心不動,離宮修訂則氣和,氣和則身安,身安才能精滿氣盈,這就是道家的解釋。也就是說,對於北宗來說,煉己就要煉心,就是要煉心中那一點陰土。
相對來說,南方人為主的南宗則首重命功,講究持心,認為“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張伯端不是說過嘛:“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張三豐也注重性命雙修,那麽他的性命雙修屬於哪一派呢?
他說:“死生了當非神氣,性命功夫在汞鉛。”
他還說:“夫道,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他還說:“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
他還說:“修命有助於見性,見性有助於修命。”
他還說:“性要煉,命要接,休在人間虛歲月。”
由此可見,張三豐的築基、煉己就是性命雙修,兼南北二宗的,也就是說在他認為要雙修,都重要,沒有誰更重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實際上南宗、北宗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並不是非要分出來你重視性,我重視命,有個先後、主次的分別,張三豐認為煉己不但要修、持,還要煉,因為這些都是煉性、養元神的功夫,最終都是煉元神。
至於如何煉己,張三豐和前輩們有一點是不同的,就是他主張入世,到凡塵俗世裏打滾。“先煉己於塵俗,積鉛於廛市”,“煉己忘世情”,實中求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達到這一步,就說明築基功成了。
具體到實踐,就是“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的功夫。
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凝神,什麽是調息?
“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
“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迴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日凝神。”
調息則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隻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在實際修煉中可以分解成四步,就是:
第一步是凝神,“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所以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清心。至於如何清心,清不了怎麽辦,“自勸自勉”,用意誌去控製雜念。最後能夠“收心入氣穴”,“心止於臍下”,這就是凝神的功夫。
第二步是調息,“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隻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凝神以後,意念隨唿吸沿任脈入丹田,就是“氣時於臍下”。“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所以,這一步的調息實際上最終又是為了凝神。
第三步是再調息,實際上就是在凝神以後,是“調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也”,是進一步利用調息來引動祖氣和丹田的氣相交,所以這一步就是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最後則是再凝神,這一步的凝神和第一步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神、息已在丹田裏麵相交,相當於前麵所講內丹功夫中結丹前的階段,也是陳摶所說的得藥階段,此時還要為神息兩忘,為複歸無極做準備,所以這裏的凝神要注意與丹田的聯係,“不即不離”,不可斷,但又不能強。
“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鄞鄂,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經過四步,如果成功,就可以神息兩忘的境界。那麽這又是一種什麽境界呢?是進入一種極境:“勿忘勿助,以默以柔……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至此,就完成了前麵所講過的百日築基的功夫。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對後世影響相當大,包括柳華陽、李涵虛等人都花了很大工夫研究、體會這八個字。
前麵也講過,修道入門是極難的,因為從靜到空,到忘,不是每個俗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張三豐也說“還丹容易,煉己最難”,人的雜念太多,多到蒙蔽了心性。
那麽為什麽他又主張到塵世中煉己呢,這又是一個心性的問題,能夠和花花世界一刀兩斷的人,才是與道有緣的,能出世的才能再入世。
築基煉己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功夫,就算是達到返虛境同樣也要煉己。當煉己有一定火候後,修的這個性就可見了,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此時已經達到心性修煉的最高境界,實際上離丹成也就不遠了,因為後麵相對就容易了,“真性清淨,元神凝結”。